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成唯识论俗诠最新章节!

是流转。何独名诸趣。不名诸惑。及诸业。答云。虽惑业生。皆是流转。果胜偏说。惑业生者。生即趣也。或诸下。又以趣通能所。解诸趣义。能趣惑业。即是资具。名诸趣因。所趣苦乐。名诸趣果。既通能所。凡言诸趣。因果皆彰。故言诸趣。亦得惑业。诸惑下。结显流转依持作用。亦证有此第八识体。

    及涅槃证得者由有此识故(至)是与还灭作依持用。

    牒第四句颂。略释涅槃。亦由此识而有也。谓由下广释。顺还灭法。即是无漏善业法也。由有此识持无漏种。种起现行。展转熏生得证涅槃。设问云既有藏识。何证涅槃。答云。此中但说等。谓颂言涅槃证得者。但说证涅槃之道。不说涅槃。以有藏识。无涅槃故。初或此下。谓此涅槃。是正所求。非即证得。故但说涅槃。亦无有过失。次或此下。谓道与涅槃。摄还灭品。二者双说。亦无过失。谓涅槃言等者。释上还灭品类所摄义。灭即涅槃。道即正智。正智起时。断尽烦恼。方证涅槃。故此二者。皆还灭摄。能所断证者。能断所证也。结显还灭依持作用。亦证有此第八识体。

    又此颂中初句显示(至)离第八识皆不得有。

    重释颂意。无始时来界。显示无始恒有。□□□□显示染净二法。一总二别。皆以第八识为所依止。杂染下。释染净法。通四谛能所。集谛是因。即能趣业惑。苦谛是果。即所趣之生。道谛是因。即能证之道。灭谛是果。即所证涅槃。彼二下。结成染净。唯依此识。或复下。亦释颂中无始时来界。是相续义。一切法等依。是依他起。由此有诸趣。是遍计执。及涅槃证得。是圆成实。今此下。结显颂中因缘等义。唯依第八。余识所无。

    即彼经中复作是说(至)故说此识名阿赖耶。

    第二引颂。即前阿毗达磨经中复说之颂。前三句。显第八识。含藏诸法种子。名阿赖耶。第四句。显为菩萨乘说。得真见道。方名胜者。由此本识等。通释前三句颂。非如胜性等。简数论执常一为宗。谓因体常一。果用转变。今之识种与果。体俱非一。能依所依俱生灭故。又非常义。与杂染下。重释此名有三藏义。识藏杂染。名为能藏。受杂染熏。名为所藏。七执为我。名为执藏。互相摄藏者。本识能持一切种子。是诸法藏于识中。即一切法以明本识。是本识藏诸法中。以一切法。不离识故。若离此识。即心外有法。

    已入见道诸菩萨众(至)非诸转识有如是义。

    释第四句颂。真现观者。即见道后。所起根本后得无分别智。得此智已。能证能解阿赖耶识。方名胜者。世尊正为彼说。此识名阿赖耶。或诸菩萨下。通收地前。亦名胜者。资粮位中。已能信解唯识性相。发起最胜猛利乐欲。希求见道转依。世尊亦为彼说。非转识下。结显颂中。唯诠第八。余转识等。无此义故。

    解深密经亦作是说(至)唯第八识有如是相。

    第三引颂。证有第八识。梵语阿陀那。此云执持。以执持之义微隐。故曰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者。谓种子有生住异灭不停。如暴流水。恐彼凡愚执为实我。是故世尊。不与开演。以能下。释执持有三义。谓此第八。一执持种子。二执受根身。依处者。根依于身也。三执取结生相续。结犹系也。此第八识。于母胎中。一念系之。故名结生。通上诸义。故名执持。无性者。谓凡夫无有圣性。不能穷底。以第八如渊海。转识若波涛。人见波涛。不见渊底。凡夫唯知见闻觉知之转识。未穷第八之渊底。故说甚深。趣寂者。谓二乘。乐独善寂。不通第八隐微行相。故名甚细。上释第一句竟。是一切下。释第二句。谓此第八亲生诸识。是真种子。余虽名种。皆是假立。以诸种子。皆可断故。凡即下。释后二句。谓若分别执藏为我。憎爱随生。由憎爱故。堕诸恶趣。是故世尊。不为开演。唯第八识。有如是相者。谓上颂中所说诸相。唯第八识有。余识所无。亦证必有第八识体。

    入楞伽经亦作是说(至)如增壹等至教量摄。

    第四引颂。证有第八识。前四句。正明喻体。后四句以法合喻。藏识如海。境等四缘如风。恒起转识如浪。现前见闻觉知。是作用而转。眼等下。结成颂意。亦证别有第八识性。此等下。结显前所引颂。皆是大乘正义。以证第八决定实有。诸大乘下。释成大乘经中所说之义。谓诸有情。数数造业。取诸恶趣。皆是执我。佛于大乘。说一切法。皆无有我。既顺无我。故违我执。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者。谓大乘说。唯向还灭。非流转门。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者。大乘所说。三宝必赞。外道必诃。胜性。数论所执。言等者。摄余外道所执之法。蕴等。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于大乘中。表如幻有。故遮胜性实有等法。乐大乘者下。结上大乘所说。理无颠倒。求大乘者。方许开示。如增壹等至教量摄者。谓上广引大乘。证有第八识体。如小乘部中。增壹等经。皆是至教量摄。亦密意说有此识。

    △一大乘四颂竟。下二慈氏七因。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此中标举。下文别解。由前引大乘说有第八识体。今引七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则显藏识。亦是佛说。愚者何执。无第八识。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至)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谓小乘人。说大乘经。不是佛说。佛灭度后。有余人为坏小乘正法故。说此大乘。慈氏破云。何故世尊先不授记。诸可怖事者。佛于经中说。末法世时。有诸魔王。入我法中。着我袈裟。破我正法。法必灭尽。诸如是等。可怖之事。佛先授记。若说大乘坏小乘正法。应先授记。何故不说。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至)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大乘小乘。本俱流行。何许小乘是佛所说。独言大乘不是佛语。既非佛语。何又俱行。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至)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谓大乘教。唯大根黠慧人知。非余人境界。岂有余人。能解是经。彼经论中。曾未与说。说亦不信。故知大乘。决是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至)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今佛余佛。均是佛故。大乘若是余佛所说。真是佛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至)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若许有大乘。即是此佛所说大乘。离此之外。无大乘可得。若无大乘。小乘亦无。何则。以依大乘。修得成佛。佛出于世。说大小乘。故许小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理不应然。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至)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佛化有情。令断烦恼。断烦恼者。必无生智。此智必依大乘修得。应信大乘。是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至)是故大乘真是佛说。

    大乘妙趣。意在言外。不可随文取义。诽谤大乘。谓非佛语。离言至教。非圣莫谈。故知大乘。真是佛说。

    如庄严论颂此义言(至)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引论总颂已上七种因名。次第如文。此不重释。

    △二慈氏七因竟。下三小乘四部。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至)非眼等识有如是义。

    密意说者。恐彼分别起执。故密其意许。而不显说。今论主指出。皆是此中第八识体。大众部。是小乘经中部名。阿笈摩。是大众部中经名。谓此经中。密意说此第八识。为根本识。以是眼等所依止故。树根喻第八。茎等喻眼等。以彼执无第八。论主破云。非眼等识。有根本义。

    上座部经分别论者(至)唯此恒遍为三有因。

    经是上座部中经。分别论者。是解经之论。谓此经论。俱密意说名有分识。即此第八有恒遍义。为三有因。

    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至)唯此识名穷生死蕴。

    引化地部中密意说为蕴法之语。证有第八。摄论释云。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生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谓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离第八下。论主释义。谓彼说蕴法。必是第八。离第八外。余别蕴法。皆间断故。谓无色界。诸色间断者。释色蕴不穷生死。无想天等。余心等灭者。释受想识三蕴不穷生死。不相应行下。释行蕴不穷生死。唯此第八。能穷生死。故显第八。是彼部说。穷生死蕴。

    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至)令我自在受快乐故。

    说一切下。引彼经中。密意说为爱乐欣喜阿赖耶名。谓阿赖耶下。论主释义。摄论释云。阿赖耶者。此句总说贪着阿赖耶识。乐阿赖耶者。乐现在阿赖耶识。欣阿赖耶者。欣过去世已生阿赖耶识。喜阿赖耶者。喜未来世当生阿赖耶识。此性于彼极希愿故。由乐欣喜。是故总名爱阿赖耶。有情下。谓诸众生。念念执此第八为我。故唯第八。是真爱处。谓生一向下。释成不爱余取蕴义。余取蕴者。一切身也。连持色心不断为命。五蕴和合名众同分。总此五蕴名苦身心。谓一向受苦者。于余取蕴。恒生厌逆。念我何时当舍此命。得自在乐。故知余蕴皆非真爱着处。唯此第八。是真爱处。

    五欲亦非真爱着处(至)定唯显此阿赖耶识。

    五欲非真爱者。谓离欲者。即不爱故。虽不爱欲而爱我故。乐受非真爱者。第三禅天。是离喜妙乐地。离三禅者不爱乐故。虽厌妙乐而爱我故。身见非真爱者。有身见者。念念执身。有学圣人。既信无我。不爱身见。虽于身见不贪。犹贪我故。转识非真爱者。有学圣者。念念灭心不爱转识。虽求灭心。而爱我故。色身非真爱者。四空天人。既离色染。不爱彼故。虽厌色染而恒执我。及识无边等。故知第八。是真爱处。不相应行非真爱者。彼无自体。爱不生故。总前我爱唯是异生。及有学者。于前所简余蕴法中。虽有爱及非爱。而于第八。我爱定生。故名真爱着处。由是下。结显小乘经中说彼四种阿赖耶名。定唯此中大乘所说阿赖耶识。

    △三小乘四部竟。通上一引圣教竟。下二引正理分二。一结前标科。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

    谓前已引大小乘教。证有第八识体。今当显示正理。以明第八决定有体。

    △一结前标科竟。下二正释引理分十。一引持种心分二。一引经比量。

    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至)非但违经亦违正理。

    虽谓显理。亦引经中佛所说义。以理比量。故引经说集起名心之义。若无下。论主推经显理。谓经言集起者。集有漏无漏种子。起染净现行。故名为心若无第八。彼经所说持种之心。不应有故。谓诸下。简别转识间断。不当契经所说心义。根境作意者。生转识之缘也。善等类别易脱起者。谓诸转识。从众缘生。于善等三性。转变不常。故名间断。如电光等不坚住者。喻无常也。非可熏习等。释成转识。非经所说持种心义。此识一类下。结显第八。方契彼经所说心义。若不下。结前违经。起后违理。

    谓诸所起染净品法(至)故持种心理应别有。

    以正理破熏时无种也。谓诸转识。虽是能熏。若无第八。熏不成种。所起能熏。则唐丧其功矣。染净下。复破生时无因也。谓既无因种。转识生时。是无因生。应同外道。自然生义。上破转识。下破色及不相应行。非持种义。色法非心。不相应行。但从心显。又非心性。如声一刹那。如光无实体。岂得受熏能持种耶。又彼下。重破前义。色是识所变。不相应行是识所显。彼二离识。无实自性。既无实性。非种所依。转识相应诸心所者。简别心所非持种义。谓诸心所。如识间断。既名心所。无自在义。又非心体。岂有受熏能持种义。故持种心。理应别有者。结显离转识等。别有第八名持种心。

    △一引经比量竟。下二牒执辨破分四。一同类受熏。

    有说六识无始时来(至)何要执有第八识性。

    谓有余乘说。前五是能熏。第六是所熏。前五现行事虽转变。与第六识。自类无别。故第六识。是所熏性。又能持种。反破大乘执有第八。

    彼言无义所以者何(至)别类必同别事性故。

    论主先以假实。难破非理也。若执类实。则同数论。事虽转变。而体是一。若执是假。何理能持真实种子。又执下。问三性中。属于何性。若属善恶。善恶强盛。必不受熏。又善恶性。是有记法。定有念故。念如择灭。如何受熏。若属无记。善恶心时。无记心断。类亦应断。如何受熏。非事下。恐彼转计。故先抑之。若事善恶。类可无记。应是别类。若是别类。必同别事。何成所熏。能熏所熏。类必同故。

    又无心位此类定无(至)故彼亦无能持种义。

    复以间断同类。难破无心位中。无六转识。是有间断。无坚住义。受熏持种事类不成。若许六识同类受熏。罗汉异生。识类既同。应互相熏。罗汉同异生。应杂染法。熏成罗汉。异生同罗汉。应无漏法。熏成异生。许互相熏。便有过失。又若六识同类受熏。应眼等根。类同余法。亦互相熏。眼等同余法。应于余法熏生眼等。余法同眼等。应于眼等熏生余法。然汝不许。故不应执识类受熏。摄论释云。谓眼等根。清净色性。皆根种类之所随逐。意根亦应成造色性。根义等故。今言所余法者。即彼摄论意根义故。又六识下。重破互熏义。前六俱生灭。何法为所熏。以所熏识。无生灭故。前后二念者。谓六转识。或有前灭后生。必不同时。是生灭念隔。岂互相熏。以能所熏。必俱时故。摄论释云。若言前念熏于后念。成熏习者。此义不然。以其二念。不俱有故。若执俱转。成能所熏。前以理破。六种转识。俱有间断。无坚住义。亦非受熏。何得持种。

    △一同类受熏竟。下二前为后种。

    有执色心自类无间(至)非所熏习前已说故。

    谓有执前已灭色法。为后生起色法之种。中无间隔。以遮前章隔念之难。色法既尔。心法亦然。是则前因后果义立。反破先引契经中说。染净种子。集起名心。为证不成。彼执下。论主破。既执自类。无能所熏。熏习既无。从何有种。故不可执前为后种。既执无间。前为后种。则间断者。应不更生。二乘无学。最后色心。是有漏摄。必定永断。故不可说。死位有漏色心。为后无漏色心之种。亦不应下。谓色心等。非所熏习。前既已破。不应转计。

    △二前为后种竟。下三三世因果。

    有说三世诸法皆有(至)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谓执过去诸法能感为因。现在诸法所赴为果。现在能感为因。未来所赴为果。三世因果。自然感赴何劳别执第八持种。然经下。执者释前论主引契经中义。彼说下。论主破。过去已灭。法非常住。何执为因。未来未生。法非现在。何执为果。故以空华喻非实有。又去来世。既无实体。亦无实用。何成因缘。因是种子。必实体故。缘是现行。必实用故。若无下。结显因果。必从种生。种子必从持种识有。若无第八。种与因果。俱不得成。

    △三三世因果竟。下四遣相空理。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大乘经意随事遮遣。众生执有。佛说为空。以遣有执。愚者不解。以为究竟。依似比量。拨无一切。彼特下。论主破。谓拨无此识。违害前来所引大小乘经。说有此识。又拨起智断惑修因证果。染净俱无。成大邪见。世尊说为不可治者。外道下。谓空见全拨无。毁谤但非实。优劣显然。一切法者。生死涅槃菩提资粮。是一切类。若总非有。菩萨不应精勤修习。谁有下。引喻。石女不育。儿必定无。岂有智者。用必定无之军旅。以除幻敌。智者喻菩萨。幻敌喻生死。军旅喻菩提资粮。既曰不应。又曰谁有。则知一切因果等法。非是全无。必依第八持种心现。安得无第八为持种之心。故应下。结劝应信。

    △四遣相空理竟。通上一引持种心竟。下二引异熟心。

    又契经说有异熟心(至)复依何法恒立有情。

    引经推义。证有第八识体。谓眼等下。简别眼等转识。不当异熟心义。如电光等。喻转识无常。断已更续。显是转识有起灭义。彼命根等。无斯事故者。简不相应行。无有善恶业感事故。眼等下。谓眼等识。虽满业感。但名异熟生。以真异熟心。恒相续故。眼等如声。非恒相续。定应下。结显真异熟心体是恒遍。能变身器。为有情依。以诸有情。内依根身。外依器界。不相应下。牒前所简诸法无实。又非恒有。若无第八。谁变身器。若无身器。复依何法。安立有情。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此举身受。验有异熟心也。劳损。是苦受。怡适。是乐受。显无苦乐。并在定中。及无思虑。是舍受。不在定时。及有思虑。是苦乐受。若不恒有真异熟心。彼上诸位。身受谁有。转识间断。有时无故。恐彼难云。佛无异熟。何起善心。释云。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如许现起异熟心时。决非是佛。是有情故。由是下。结显恒有真异熟心。故彼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者。即是此中第八识故。

    △二引异熟心竟。下三界趣生体。

    又契经说有情流转(至)实恒遍无杂是正实趣生。

    引经推义。证有第八流转趣生。谓要下。释成趣生。要具四义。一实有。二恒。三遍。四无杂。第八具上四义。可立正实趣生。先破杂乱云。若非四义异熟法者。趣生杂乱。何则。住此趣中。复起余趣趣生法故。显异熟识。住此必不离身故。诸异熟下。次简色法不遍义。异熟色者。五根色也。业所感者。五尘色也。无色界中。无此色故。故云不遍。诸生得下。次简善业无恒义。生得善者。即俱生善业。意识业感者。是分别善业。遍趣生者。业通三界故。无杂乱者。善必善报故。不恒有者。业有尽故。次简不相应行。体非实有。无趣生义。唯异熟下。总显第八王所。具四义故。是正趣生。

    此心若无生无色界(至)故知别有此第八识。

    善等位者。善与无记有漏位也。无色界中。唯有种子。是趣生义。若无异熟持彼种子。故说无色应非趣生。设许下。谓无色界中。有漏且置。无漏心时。无异熟识。应证菩提。既证菩提。应非趣生。若无色界。总非趣生。便违正理。理应有界。必趣生故。前过。即杂乱。不遍。不恒。无实。四种之过。此失。即无色无趣生之失。许有异熟识体。具上四义。方无前后两重过失。由是下。引证无漏心时。无异熟法。必证菩提。非趣生故。出三界者。应非趣生。苦集谛。是世间因果。因果不忘。名戏论种。唯佛永断。意显在三界者。必趣生故。正实下。结显所辩异熟心等。即此第八。应知别有此第八识。

    △三界趣生体竟。下四有色根身。

    又契经说有色根身(至)唯异熟心故作是说。

    引经推义。证第八识是能执受。谓五色根下。释成经中有执受义。五色根者。胜义根也。彼依处者。浮尘根也。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故无执受。唯现在世。定有执受。彼定下。谓彼色根。定有执受。是异熟心。此异熟心。是先善恶二业所引。故善恶趣。有色根身。唯彼执受。眼等下。简别转识无执受义。此言下。论主自释上义。此中但总标。后文方释。恐彼难云。佛无异熟。诸佛色身。应非执受。答云。非显能执受。唯异熟心。无垢白净识。亦能执受诸佛色身故。然有漏身。唯异熟心。是能执受。故契经中。作如是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

    谓诸转识现缘起故(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释上此言意显下一节。谓诸转识。现在众缘引起。不同异熟先业所引。如声风等。喻无常义。彼善染等。非业引者。谓彼转识。自性善染非他业引。如非择灭者。自性清净。非断他惑。显性净故。转识亦尔。自性善染。非他善染。引善染故。转识唯依异熟体生。是善恶性。非如异熟。唯无记性。非遍依者。转识不遍无心位故。不相续者。有间断故。如电光等。喻无常故。依上诸义。不能执受有漏色身。诸心识言下。简别心所非能执受。意谓心王既无执受。心所随之。凡言唯识。摄一切法。故云如唯识言。义摄心所。非诸下。简别色根。不相应行。无执受义。若以色根自能执受。应无所执有色根身。无所执受。应无所缘。不相应行。色心所显。原无实体。如虚空等。故应下。结显彼经说执受心。即此第八。

    △四有色根身竟。下五寿暖识三。

    又契经说寿暖识三(至)唯识不然岂符正理。

    引经推义。证第八识能持寿暖。寿是识种。暖是相分。识是现行。谓诸下。简别转识。无力能持寿暖。唯异熟下。显第八能持寿暖。如寿暖者。同无记性。一类相续。经说下。破外执无第八识体。唯以第六执持寿暖。然第六识。是有间断。不同寿暖。一类相续。故云。唯识不然。岂符正理。

    虽说三法更互依持(至)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余乘难。三法之中。既许暖法不遍三界。何故不许第六意识。亦有间转。独许暖法。有间转耶。以无色界。既无色质。暖相亦无。故云不遍。论主总答此于前理。非为过难者。以意许为理。不拘言陈过难。谓若下。牒前所引经中义。谓寿暖识三法无间。及无转变。可恒相持。若转变者。无恒持用。经义如此。是正理也。前以下。释答词中非为过难义。论主举处有二意。一言陈。二意许。言陈虽说三法相持。意许唯在一识上说。谓说识言。非诠转识。今举暖法不遍。岂坏意许前理。前理不坏。是极成矣。又三下。破余乘执第六识能持寿暖。谓寿乃连持色心不断功能。是第八识种子。暖是第八识之相分。二种俱属有漏。若许第六有漏能持。生无色界。起无漏心。亦是第六。能持之心既成无漏。又将何识持有漏寿。以第八因中恒属有漏故。故能持寿暖。由此下。结显第八能持寿暖。

    △五寿暖识三竟。下六生死时心分二。一总明生死。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至)名生死心不违正理。

    引经推义。证第八识名散有心。谓受生时。及命终时。诸心分离。唯此心在。名散有心。非无心定者。以无心定。入定无心。出定有心。今生死时心。生有身中必不无。死无身中必不有。故非无心定。又宗镜云。生死之事。必住散动之心。经谓散乱寂静二途。皆依本识而有。谓生死下。简六转识非生死时心。极闷绝者。生死时也。如睡无梦。喻生死时。此时转识。必不现起。又此位下。释上生死位中。转识不起。转识行相。极粗猛故。有必可知。真异熟下。正显第八行相所缘。俱不可了。于生死时。虽有此心。如无心故。言一期者。一报始终时也。此识始终。无转变故。

    △一总明生死竟。下二别生死。

    有说五识此位定无(至)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余乘转计。谓生位中无第六识者。由无前五识故。以他教说。前五转识。是意识因。生位既无前五为因。虽有意识。不起行相。故不可知。意显必无第八识体。若尔下。论主难破。若谓意识。必前五识为因方生。生无色者。后时意识。应永不生。何则。他教中说。彼无色界。五识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若彼定心。必由意引。应知意识。非五为因。若谓下。纵彼转计。引定散心。由久惯熟习故。将出定时率尔现前。论主难云。彼初生无色时。宁不现起。谓无色界。初受生时。虽有意根。而不明了。无意识故。若由串习。彼界出定。意识现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既初生时现起意识。行相所缘。俱有所知。何名散心。俱不可了。若由下。复纵转计。生时虽有意识。由惛昧故。初未现前。破云。此惛昧相。即前第八本因。何劳别说有意识在。有余小乘部中。执生死等位。是微细意识。论主释云。应知微细。即此第八。若谓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又将死时由善恶业(至)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引经论证。死时冷触起事。有第八识。方得成就。杂宝藏经颂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验六趣差别也。瑜伽及摄论中颂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于心。一处同时舍。此明善恶两途也。意谓第八不执受。冷触起。有暖相处。第八识在。转识下。简转识不起冷触。各别依者。谓前五识。别依五根。非共依故。或不行者。随众缘生。有时无故。不住身者。谓第六识。依心根故。不依色根。无身义故。境不定者。同五识缘。不定一境。遍五识身相续转故。具上诸义。不应冷触。由六识生。唯异熟下。结显第八。既恒且遍。相续执受。故舍执受。冷触便生。以识与暖。不相离故。由不执受。冷触方起。即同非情。虽是第八所变。亦可缘彼为境。而不执受。非有情故。由前义故。应知定有第八识体。

    △二别明生死竟。通上六生死时心竟。下七引缘起依。

    又契经说识缘名色(至)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引经推义。证有第八与名色为缘。识缘名色者。识即第八识。名即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二法者。识是一法。名色共是一法。芦束者。喻彼二法。俱时转义。谓彼下。论主引彼经中释词。梵语羯逻蓝。此云凝滑。初胎之相。故名色蕴。眼等下。简别转识。非名色所依。恐彼救云。名中识蕴。是眼等五识。识支。是第六识。论主抑云。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名色外识支。谓第六识。羯逻蓝时。无有五识。以无五根。无能发故。应知名中识蕴。唯是意识。又诸下。结显转识无恒。唯有第八。当彼经中。所说识义。

    △七引缘起依竟。

    成唯识论俗诠卷第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