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舍所舍。且云俗谛。

    自作自受者。自行破假入空。名为自受。

    自作他受者。此是法身菩萨出假作地水火风及正报授药等。与受用诸文。

    文例然者。经中诸句皆以三谛释之。若乘真谛乘也。非乘即人天俗谛乘。

    薄今者。不薄今阇王也。

    经云答言憍尸迦等者。佛具从末而答之。

    经云因疑生者。以憍尸迦本疑于命。

    故云因疑生者。实如佛教。

    经云大目楗连者。此举资以显师。

    经云大王畜生见佛者。此举下类况于人类。

    经云大王世尊未得阿耨菩提者。此举因行以况果德其力皆大。

    经云大王有旷野鬼者。此显佛慈普度。

    经云如来弟子尚有如是等者。此举资以况于师。

    经云愿善思之者。如上十三事愿王。善自思之。必不虚妄。

    经云判合智者。女人者为极恶淫女说法。又判者半也。得偶而合。不以体六入也。

    梵行品五

    经云我今当(至)住世者。一通为一切。未知常住者住世。二正为王未知常住。所以住世。令灭恶生善。

    双林之众者。五十二众已闻常竟。灭知不灭。世王永知。故须云住。

    如来密语者。一为阇王造逆。二为一切造五逆者。三为一切有为众生。四未见佛性者。五为阿难迦叶所领之众。六为由具烦恼不见佛性者。七为王后宫之众。悉为灭恶生其善根令见佛性。故唱住世唱灭亦尔。非迦叶等所知。故名密语。

    经亦不定者。今意须约圆人初住已上。方名无为众生。又通约名字已上闻常住教者。乃至等觉闻名无为众生。前二教未禀圆常悉属有为。别人知中且同圆摄。若克体简地前并同有为。

    深浅远近者。破前诸师定约地位判无为义。毗婆为远。

    现在发者为近。不可定作此成。

    经云以世八法者。谓八风也。王未发心前恒为八法所污。何者煞父王当四违贪国位及世乐当四顺。又顺烦恼违佛性。又由为八法所污。罪不灭善不生。若能发心见佛性。罪则灭善则生。又八耶为八法。

    结叹者。览前六重皆是密意语。所以举四重不思议叹之。

    初治身者。由身不安。则心不安。欲安其心。故先治身。

    四番论光者。明光功用。

    后一番解月爱者。辨光体也。又耆婆识佛所入三昧。验非聊尔人也。

    经云为是谁光者。王意云。应是天上月等无情之光应是人光。所以兴问。

    经云是光无根者。根以能生为义。中道法界无能生所。故云根。

    经云非热非冷者。翻王身令得清凉。然经文明中道光明。一一皆约双非二边以释。非常谓有边。非灭谓空边。余句例然。

    经云实不可说者。光即法界无可说睹故也。

    经云以何因缘(至)光者。王问意放此光明为灭。我罪为不灭耶。

    或进或退者。退谓六道。进谓六住菩萨。

    七方便者。两教二乘为二。三菩萨及人天为七。

    七子之中起逆者。今意于七方便中。有圆机发者即便应之。令恶灭善生见于佛性。住大涅槃。名于病子。心则偏重。不同古人所判。

    真解六地者。应是别十住中第六住似。

    解六心者。别十信中第六心也。

    六番如文者。初开敷鲜明譬发心。次能令一切路之人譬行。此即发心修行为一双。次智断一双。渐增譬智德。损减譬断德。三灭恶生善为一双。除贪恼灭恶。甘露味生善。

    灭其心罪者。从此向下一一问答。皆显如来冥应益物之相。又一一问答。皆将阐提以并阇王。令王节节胜于阐提。何者由王具五德及能发心。

    耆婆意者。阐提三世求其微善永不可得。佛尚怜愍不舍冥应王今具于五德。如何不速见佛治心病耶。

    阐提断善者。断过去善据现无善。未来亦无致成三世之善并亡。

    根缘感佛者。置为感佛之缘。

    阐提有重恶者。于现恶上。更拨无因果。名为重恶。

    断现未善尽者。未来之善实不可断。且据现无。名断未来。

    过去少善者。由过去五戒感今报身。故云少善。

    舍一取一者。从心求理。背有向无。背无向两。亦背两亦向双。非背单入。具背具向。复背复入。绝言名为舍一取一。又执有破无执无破有无等。

    高山譬失戒品者。山能生万物如戒为众善之本。既失于戒。众善并亡。

    树木譬失定品者。树依于山如定。因戒而发。又禅名支林。以树为喻。

    四乘者。象譬圆乘。对前三乘。而成于四。

    两边者。断破常常破断。名为两边。

    独为信首者。持于独戒。戒是所归凭处。如首枕。犹以求安。

    无生善处者。谓四仪之中求善皆无。

    树叶为衣者。虽着此衣。不免裸露。故喻无惭。去坎就离明也。譬造恶分明也。

    根缘感佛者。冥感法身。无缘慈力。内薰成机。名为感譬之。

    亲属者。只名此身。为善在耳。

    但以恶感者。今家意亦以恶为机缘。以恶极故。即能感佛。故云请医疗病也。

    头蒙尘土者。蒙覆也。五住如尘。更起阐提。拨无因果。如头蒙尘土。此约轻重以释。

    倚望感应者。现虽未感当。当方遂。

    初观察等者。皆冥观冥许。

    亦十二我见者。

    十四谛出华严经者。彼第三十六云。佛子此第五地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是苦道圣谛。善知俗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以阐提人无信解力拨无此善。名断善根。

    经云虽去何益者。于路假使见吉。复有何益。

    感应道交者。置有道交之义。

    二小儿者。譬断常相害。又断常自高譬之投头。而复拔发。譬共相害。瓦石刀杖皆譬断常。以自相害。

    圣人所弃者。阐提拾他所弃之物。

    沙门独行者。表阐提无出世善根。不成机感。佛常欲应生自无机。故以无侣而表之。

    经云往至病所者。阐提虽无三世善根。以无缘慈力而冥应之子细求其善根。故云往至病所。

    后观过去者。更观无始已来复有善不。

    略无嗔者。闻他说出世因果。则便生嗔。即三毒足。

    骨节是身根者。谓于身口鼻等求善皆无。

    便利不通者。身相残害不当道理。名为不通。

    肥大譬我见者。遍二十五有皆计于我。故名肥大。

    经云问瞻病人者。阐提以恶为机。

    名瞻病者意志云何者。为有善根可发。为都无耶。

    根缘对者。谓根缘所对。皆无其善。

    刚烈者。夫人及出世劲利之善。

    经云觉身细软等者。缯绵等譬身恶。或坚如石等。譬口意恶。故云唯见三毒。

    经云然不定言(至)死者。未来时冥应有发义。故云不定。

    非佛教所制者。既机道未成未宜显。应任起断常等见。及三业不善。故云勿禁。

    经云如是二悟者。一闻伽离入狱。二闻刹多见佛罪除虽闻二语。意独未审。

    除其不定为定者。罪性若定。不能一除之。犹罪性不定。佛有能除之智。定能除之。故云为定。

    经云仰瞻如来三十二相等者。只观佛身。已灭无量重罪。何况闻法耶。

    经云出八种声。梵摩喻经云。一最好声清雅。二易了声有所言说辨了易解。三调和声大小得中。四柔软声其声柔软令人喜闻。五不误声言无错谬。六不女声其声雄朗。七尊慧声言无忏怯。八深远声犹如雷震。然今经虽不别列。与彼所出声同。是故引之。

    经云当系心等。此二十事为凡夫。托事观察折伏其心。达事见理方成妙观。又今文明正助合行。善须修习。故云也。

    经云我此身者。身中未有无漏善根。

    经云未得调顺者。未有观行折伏。

    经云无处不畏者。三途是可畏处。

    无道前智慧者。今即以初住为道中也。

    经云难得远离者。得真诤近分离分段得中道。方能远离八难。

    经云无有一法能遮者。身中未有一善法。能遮二十五有因果之仇。

    经云度五逆律者。未有无生种智度五逆险道。此文正归王身。

    经云生死无际者。无生观成得入初住。方乃一分见生死终。等觉方乃穷其边际。

    经云不作诸业者。既不作善业。名为空无。

    经云因久明生等者。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犹如一手。覆之与仰。俱不离手。生死亦尔。因痴而灭。

    四倒是烦恼道者。此二十事不出三道。咸是所观之境。

    经云尔时次第观心者。既灭三相。定慧进戒。次第增明度说者前事观。文义并略。故更广说无生妙观。以破执情。令悟佛性。

    妨于入道者。虽修无生。更执此四。却成生灭。何得入于圆妙之道。

    经云若一切法无定者领意者。若一切法无定众生。或时造恶。或时造善。诸佛菩萨。尚乃或时示入生死。或时示入真。故云无定。

    昺然者。若不为修。无生广度一切但云无父者。则是大无惭人。

    四大摄十色者。四大是能成则摄于根尘。根尘为能成。即摄于四大。

    经云大王昔日口不教煞者。此且方便宽纵。王心恐报心不破。所以但云削足等。

    混高下之心者。诸佛为高。王口意二业心为下。泯此二心。求罪无相。如何计云。煞父定重。故云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有罪耶。

    经云亦得善果者。由昔煞仙人。今曰被煞。由供养死尸。今日得初果。故云现世中亦得善果。

    纵横非法者。谓纵恣造诸非法也。

    经云我弟子(至)犯戒者。佛亦且宽其心。我弟子中有痴狂心乱。痛恼所缠。犯皆无罪。犹无本心故尔。

    今不言故重于死者。意云非谓保重于死为重死也人犯重者。煞人犯重。煞畜但犯轻轻垢及提罪。

    若就施食者。如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等。此是傍引例。以释于等。故云别论。

    破其滞边失理者。失其中道之理。

    经云涅槃非有等者。涅槃之体非有非无。而亦有大涅槃也。

    经云虽非有等者。此结前煞。

    虽非有非无惭愧者。煞则得罪。正结归王。

    经云受果报下寄外断常二计。以显大王无此二失。又此下诸文并是示王偏执二边不得中道之人所以前举涅槃中道之有破其滞边失理。

    言受果报者名之为有者。彰其业体。体得果。故空见之人断见也。

    经云有有见者。常作定执有见人也。

    无有见者。谓是计断之人。拨无果报。

    经云常见之人(至)非有者。此但横计之常非于佛作真常。故云则为非有无常见。然亦故下结云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常。常见者。定作常见之人也。

    劝作无常等观者。正劝作无生等观也。

    经云我今始知乃至浅者。具足应以无常对常等为观。文但出一边。

    经云知诸法(至)无我者。此亦但出一边具之应以常等。四相对为观。

    王发心者。此是自行发心也。

    王重发心者。此是下化发心也。

    经云即得微薄者。由未全除但是微薄。

    世王经者。阿阇世王经也。

    五悔意者。自他具足既闻法已皆须具五。方成行仪。如宝积经中弥勒云。释迦勤行苦行。方始得方始得道。我今座修乐行。昼夜六时。但勤五悔。而得成道。即是例。

    经云众生四种魔者。不出耶常等四及无常等四。

    经云庄严诸佛大众者。若无菩提心严众不端美。何以故菩提之心更相庄严。上求下化。因果满足。方名佛众。

    犹入宾吒地狱者。业报须入不入。罪则不灭。

    经云如杂华者。泽州云。依佛名经。杂华犹是华严经也。

    婴儿行品

    大即如来行者。圆婴儿也。

    大小两化者。小圣三藏。大即衍门。泽州云。不能起住明婴儿心。不能去来明婴儿身。不能语言明婴儿口观其释文非无此意。然终不及今师所释。则顺经文大旨。

    经云语未了者。诸佛如来示同未了。亦是即说无说。名为未了。

    经云名物不一等者。如世婴儿。或云歌娘。歌娘皆重言之。众生亦尔。或宜说常。或宜说无常。或宜顿说。或宜渐说。如来善巧同其深浅。皆令入极。故云因浅而得解。

    欣厌婴儿者。约开权释。

    正取和字者。和浅婆深。何者以三藏菩萨三祇百劫伏惑修行。名之为大未得无漏。是故今文以婆对衍。

    不作大逆等者。别人修行。期心极果。不住二边之逆。

    见道至为得者。谓证得也。

    九品增修者。即前别教菩萨修慈。从初上亲与下乐。乃至第九品。方名修慈成就。

    今以妄别者。若非妄引。无由得出。以行成故。

    止不啼哭者。至极果已万行方止。自尔已前皆名啼哭。远到涅槃。极果涅槃也。

    第三单结者。圣行初双标。次不次二行。次双释。次不二行。三单结五行。

    卷第九 德王品初

    释疏为二。一先明行德同异。二就文下解释。初又二。初述古。次今依下正释。初又二。先述古。次今皆下略破。初云一二功德广圣行者。以二功德对于一行故。名为广。以显修成功德之相。是则一行。皆具二德。太昌大体亦同。但后两行主对不便耳。

    体一义异者。体一可尔。同是因善义则不然。何者为地前因为地上因。为圆善。为偏善耶。

    终于穷学者。他意云等觉位满。名为穷学。今亦破之。为是何教穷学耶。

    感后习果者。此约别教菩萨次第行学不会圆融。故须破之。又习因习果之言。多在权教。圣明报因报果。

    金心为体者。他见第六功德有入金刚三昧。即云金心为体。破云初地即证。何以金心为体。余德复有体不。

    庄严奖劝者。十德庄严五行奖劝行人令修学耳。

    次破中云菩萨之位者。但成别菩萨位。

    何处不劝者。行行文后皆有劝修。何独十德。

    二正释中云前三圣行者。圣行梵行婴儿行也。

    亦是于证者。每一行后证果之文。或一二三五纸。天行是所证。现文但有三行。故云其文则少。

    十功德非不明修者。此即真修是天行也。

    初对告者。其是对扬发起教主。故先告之。

    高贵是法身者。高之极也。贵之遍也。法身遍一切处。三身中尊高贵。岂过于此。

    德王是解脱者。分身散影。处处调伏。遍脱众机。故如王也。又若当法体应名十功德品。今从所告人。以题品目。故云从人题品。

    不别列名者。经中但有十德次第。而无功德名字。

    经云修行如是大涅槃者。涅槃是所证果。经是教法。依教修五行得涅槃果。故云得十事功德。

    但存九句者。若并希有等八字成十句。亦得分别智至。

    非难者。谓分别智难生。泥洹智易得中道佛性。非此二边智能知。故云非难等。

    无色故非相等者。色心粗浅。故须非之。

    无边无中者。今是即边而中。所以非于边外之中也。

    绝四等者四句百非之法。皆世间所摄。故须非之。

    皆重说者。夫言周者重说前事一遍二遍。名之为周。今十德各别周义不成。故今不用。

    初一闻慧等。今依经破之。他见有所不闻。即对闻慧。能为利益。如何对思慧耶。后三对修文相。最为不便三慧伏惑。何能断疑等。

    初一是本者。谓一切法皆以闻教为本也。

    尚不得等者。破意云。别教修行入地真证。即与圆同。今尚不用。恐监教道。何得用藏小通共三慧以释。故今不用。

    文明不共下。第三失。如何作藏通等释。

    文明不闻下。第四由从他闻方生三慧。故不可也。

    文明不思议下。第五前三教三慧。皆是思议之法。

    文明秘密下。第六今十德是所证三德。真伊秘法况经。自云如来密藏如何作三慧显露释之。

    文明圆备等下。第七前三教闻思修。是二边偏缺不圆之法。

    文明惊下。第八二乘三慧是寻常法。昔日已得。如何今闻更惊怪耶。

    文明无差下。第九三慧是差别法。

    文明中道下。第十二乘菩萨三慧是二边有穷之法。

    不闻至因相者。将十德望前五行。名为果证。望后未极犹是涅槃因。天行不闻。证理而闻。即涅槃因行。古人如何一向作极果释之。

    若修证者。依真修天行。地地证真理。妙悟不闻也。发解闻也。入初住时真证开发。遍见诸佛。彼彼身土互相融入。刹说尘说无有穷尽。菩萨一念悉能了知。即其相也。

    非他边领者。便破前三慧文。

    略举三种者。大涅槃体是不闻。三谛是所证即是闻。故约三谛以释。故云不闻闻。此是证道一心三谛。所以皆言不与二乘共。

    亦不证俗者。二乘破六界缘生之俗。不能从空出假具恒沙佛法。

    其虽证真者。不能于真。即具中假上所至。

    正叹者。正叹一心三谛也。

    经云三宝性相者。谓一体三宝具于四德。又性即一体三宝相。即相三宝。

    经云一切诸佛(至)常住者。举深况浅。良由菩萨同诸佛证秘藏。故举诸佛显于菩萨。

    如来涅槃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即是不来而来。义当于始涅槃。谓所证所入。即是不终而终。不去义当于终。始终为一双也。

    一一事中无非中道者。二十句皆是二边所非之法。

    何者初非有非无者。非于二谛。

    非有为非无为者。非于四谛。有为苦集也。无为道灭也。

    有漏无漏者。非于证真不证真。

    非色非不色者。非于色心也。

    非名者。非四阴名也。

    非不名者。非色阴也。

    非相者。非于生住异灭四相也。

    非不相者。非真也。

    非有非不有者。非二十五有之有。非二十五有之空也。

    非物者。非六根所睹隐显情尘。

    非不物者。非真谛也。

    非因非果者。非分段变易二处因果。

    非待者。谓待对真俗。名之为待。

    非不待者。谓边外之中今达即中。方名绝待。

    非明非闇者。非于观智明及三障闇惑也。

    非出者。非于二乘等。但运出三界也。

    非不出者。非于人天乘不动不出也。

    非常者。非于出假菩萨外计耶常也。

    非不常者。非于二乘滞空之不常也。

    非断者。于断惑位也。

    非不断者。非于不断惑位也。

    非始非终者。非于外计冥初之始。八万劫已灭没之终。此即非断常二计也。

    非过去等可解余亦如是者。下九功德亦尔。

    不闻闻一切外通经者。昔外人自谓究竟二乘不知今方得知无。是涅槃中不思议俗谛之法。

    经云四毗陀论。泽州疏云。外国有四大论师。一婆耶娑造。四毗陀论亦名违陀。此云智论。一亿力毗陀明事火忏悔法。二耶受毗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他毗陀明一切斗战法。四三摩毗陀明和异国斗诤法。知此生智。故名智论。第二论师名婆尼尼造毗伽罗论。此名记论明。一切音声名字音句等法。第三论师名伽毗罗。是黄头仙造僧佉。此云数。是所造论名。论中辨二十五法用通大地中慧数为体。二十五谛如下引。第四论师名优楼佉。是青目仙彼造卫世师经。此名最胜明。六谛义。如前释。

    根本有三外道者。然一切外人所计不过二天三仙。

    二天者。谓摩醘首罗天。毗纫天。亦云韦纫天。亦韦糅天。此翻遍胜。亦遍闷。亦遍净。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是第三禅顶天。

    大论云遍净天者。四辟捉贝持轮。骑金翅鸟。有大神力。而多悉害。时人畏威遂加尊事(云云)。

    摩醯首罗天者。此云大自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能倾覆世界。举世尊之以为化本。广如止观第十记引。

    三仙者。一迦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说经有十万偈。亦僧佉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二优楼僧佉。此云休留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说亦有十万偈。亦卫世师。此云无胜。计因中无果。以六谛为宗。三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算数为圣法造经。亦有十万偈。若尼乾子。此人断结用六障四浊为法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一亦异为异。

    六障者。如方便心论云。一不见障愚。二痴障。三受苦障。四命尽障。五性障。六名言障。

    四浊者。谓嗔慢贪谄(云云)。然经中具列四大论师。疏中但述其二。正消经文而云。勒沙经中略同不说。是故具引三。四论师以消经文及疏。

    计亦一亦二者。双计前二。故云与二人略同。

    经云初未曾闻者。即不闻。今于此经而得知之。即闻故云不闻。

    经云深密之义不闻也。今因闻也。

    提缘由者。听受是证果之缘。大涅槃经是证果之由。

    三番说者。如大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分属三人者。定易解耳。作此融者。只缘寄于三譬。镜不及炬。不及日。似如次第故须融通。

    经云令二乘(至)佛道者。昔来未见。今方得见。名之为远。

    历四法者。初重在经可见。从善男子其听下第二重四法。谓名义为一双。从复次善男子下第三重行解。为一双。从善男子菩萨下第四法义为一双。

    断疑是外论者。断他外疑论也。

    亦名离者。令自他离疑网心也。

    前后互明者。内证故断疑。断疑故内证。复有何前后。

    疑佛涅槃是无常倒者。是经中初疑佛涅槃句也。

    次明常倒者。经中疑佛是常句。此二为一双。并第三第四第五为三单句。合为五句。如此对者。亦未全稳。但依私对。消文则便。

    理须具列佛性者。前疑名义及疑八倒文。后应云。断疑心亡则能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将此文例前。故云互明也。

    经云所谓若常等四者。除生死涅槃之疑。

    若命非命者。除十六知见疑。

    若众生非众生者。见佛性者名非众生。是除假名上疑。

    若毕竟不毕竟者。除开权未开摧疑。故上文云。云何名毕竟及与不毕竟。谓有余无余义。若他世等除过未疑。谓于未来有报。无报疑于过去有因无因。

    若有若无者。二谛疑。

    若法非法者。除执教法疑。

    若善若非善者。除人天三途疑。

    次假名中者。然经中有五计不同。一于五阴疑惑不知何者是我。二眼能见下六根对我疑。不知阿谁能见乃至能知。三色受法有五阴对我疑惑。不知阿谁受报。四色至他世下阴对我疑惑。不知谁至后世。五生无之法下于生死疑。不知为有始终为无始终。

    有始有终是耶外者。计八万劫初为始。计过八万劫已为终。

    正直耶曲两章互者。曲中又二。一凡夫耶曲。二二乘耶曲。

    经云见老人等者。瑞应经上卷云。太子至年十四启王出游欲观施为。王令左右百官导从始出东城门。天帝化作病人身瘦壁大倚门壁而喘息。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病人也。何谓为病。对曰凡病者。皆由风寒或热或冷。故得此病。太子曰。一何苦哉吾处富贵饮食快口亦有不节。当复有病与此何异。次驾乘出南城门。天帝复化作老人。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老人。何谓为老。曰年耆根熟形变色衰余命无几。故谓之老。次驾乘出西城门。天帝复化作死人太子又问。此为何人。其仆曰死人也。何谓为死。曰死者尽也。寿有长短福尽命终气绝神游。谓之死人。次复游观出北城门。天帝复化作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沙门。何谓沙门。对曰盖闻沙门之为道也。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广如经说。

    寄有无者。只是寄有无上而论双非双照。以明不思议三谛也。

    玄而复玄者。前因果二释俱不思议。故云玄而复玄。

    经云闻不闻义者。只是不闻闻。此是德王谬领之。

    非何者。意谓若不闻不应言闻。若云闻不应言不闻。故成错领。

    初夺成两者。法若定有夺闻成生。法若定无夺不闻成灭。法若有闻则无不闻。若有不闻则无于闻。云何而言不闻而闻。故云不闻。

    得是一不得非一者。生灭既异。不得作闻不闻一义。

    经闻所不闻者。夺意者。现见不闻闻异。如何世尊云闻所不闻是是一义耶。

    先结定成两者。不闻与闻异。故知定两。

    结定不应一者。现见一闻与闻异如何。而言不闻而闻是一义耶。

    凡累三譬者。此犹约法为譬也。至则不去显上不闻定是不闻。至则不至显上闻定是闻。亦如生已下反显义生已定生不得。更不生显上闻定是闻。若言不生即是不生不生显上不闻定是不闻不得。更云不闻闻得已不得同上生已不生句不得不得。同上不生不生句。当知不闻闻有其二义。如何世尊云闻所不闻是一义耶。

    譬中无不一譬者。谓譬中少于亦复如是之言。即是结难不得为一也。

    纵难者。所言纵者许其不闻闻是一也。

    经云十住菩萨者。反徴也。若言凡夫未得菩萨未得涅槃未见佛性。

    是其得者。菩萨已得犹名不得。既有凡圣之殊。验知不闻闻云言一。

    经云如来往昔等者。若从他闻即是于闻。云何言不闻。

    复言无师者。无师即是不闻。如何复云闻耶。是则不闻与闻本成是二。何故说言不闻闻是一义耶。

    结两纵者。既凡座不同故知是成两法。法此则先结佛果纵。次结众生纵也。

    次难者况意者。色尚有不可见。何况涅槃有于闻所不闻耶。

    障内色者。凡是色法有其三种。一可见对。谓眼所见色。二不可见有对。谓耳鼻舌身所对之色。三不可见无对。谓法尘中无作之色。初一可见。余不可见。是以言惑。

    佛明幻等者。佛以幻空幻假幻中答之。故云汝今善知一切诸法如幻等。文中三谛义足佛意正言。一切诸法皆如幻化。汝何执定相难耶。

    是为叹答者。为机兴问。众疑既息。施佛先叹。

    从善子汝今下是答也。非青等不闻也。见青等闻也。

    即兼答者。兼不闻闻闻闻也。

    凡此三答者。幻等又不闻闻等四句并为上根是一答。答生生四句为中根是一答。第三请答德王之问是一答。

    为下根来相(云云)者。不来而来不放而放等。故经(云云)。

    经云非青见青非青释不闻见青释闻。所以名为瑞答。

    是光体等者。作青等是光体。见青黄等是光用。从真起应亦尔。

    皆破定相者。傍破德王定执之疑。此光不属因缘。故无定相。

    经云念佛者。念法佛也。此一段文皆说光体。所以一一悉云常住。

    自行破立者。四菩萨自破无明。立自菩萨灯也。

    应以世谛者。甚深是嘿即不闻。世谛是说即闻。应从于说。逗物所宜。

    如何专嘿不能答下。具四悉意。示佛道同世界意。生此土善为人意。灭此土恶对治意。令见性得道第一义意。

    此佛举彼菩萨者。举谓举觉亦觉发也。如经尔时世尊问文殊师。何因缘故有此光明。文殊即说光明名为智慧等。因此问答。彼菩萨来。即是佛所举之相。

    亦三悉说者。于圆常有三悉之益。但不说戒律对治。以扶常耳。

    然问答(至)不定者。夫问答之法皆是。已下而问于上。

    今文佛问菩萨答者只。是顺物所宜。故云不定。

    即是人傍者。上纯陀与文殊对佛论于有为无为。即是人傍。有为无为且共置之。即显非常非无常。正法则是法不傍也。

    是法傍者。正论不闻闻法。而且问于去来之法。所以成傍。然问虽傍流。光答已傍。

    即是正何者。去来之法。即不闻闻。

    而人不傍者。佛问菩萨答。菩萨问佛答也。

    经云为至来等者。为依俗谛故来。

    为不至来者。为依真谛故来。又是无来故云来。为有来去故来。

    经云至亦不来者。此明来即不来。

    不至亦不来至此明不来亦不可得。

    经云诸行若常亦复不来者。常即非常。非无常若是无常。

    亦无有来者。无常即常即非常非无常。所以皆云不来。故云就前境明无来。又从彼来此。此众是境。为此境故来。

    后八番者。初有众生。是约果报。次憍慢下。约因此即因果为一双。明来不来。三有取行下约有取着无取着未见大真理皆名取行。四若见如来下约二乘见去来。五不闻佛性下约能破明去来。六若见声闻下重约二乘明去来。七若见声闻支佛下约名明去来。以二乘真谛亦有四德之名。而体不同。故须简遣。八若见如来下约双非明去来。

    兼答高贵(至)而闻者。悟故不闻。迷故有闻。本迹亦尔就理体为不闻。分明证见为闻。

    经云且置斯事者。且置去来之事也。

    流光在本者。在彼满月光明佛所。亦作三双之问。如今德王。

    众已闻广者。彼众已广闻竟。

    证是内悟者。证理名不闻。分明见名闻。

    念念增明者。念念增明名闻。常契性理名所不闻。

    经云汝今欲尽等者。我久已证。

    汝欲尽者。我能善说非。谓昔不能说。由机未会。今机始遂。故致值我。我言所有疑内者。若权实本迹大疑法华。

    已破为未除者。今方拔出令见佛性。又为末代带实说权。以显于实。除权实上疑。故云能善拔出。

    欲度生死大河者。我能为汝作种智船师。

    生父母想者。一天性相关。二本曾结大。退大已后流转五道。今开权显实。方知天性理同。故法华云。此实我子我实汝父。故云生赤子心。

    能想慧施者。如法华云。七宝大车其数无量等赐诸子。今亦如是。正法佛性普示无偏。

    若生起此文者。由能尽海故无疑。由无疑故见性。由见性故度二死河。由度河故会性。由会性故得大车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似如六度者。诸佛如来不空说法。皆附法门。佛意难知。且约六度解释。故似也。

    约精进许者。若无精进。焉能竭无明海。

    约度戒许者。若无毕竟戒。安能拔除破戒毒箭。

    高贵亦然者。般若圆照法界。故以高贵表之。

    一句半句者。了因为佛性涅槃亲因。故云也。

    闻不闻是缘因者。闻即修也。入初住时一分契理。名为不闻。故云闻不闻。

    不闻不闻是正因者。理性正因本是不闻。修得性显复不当闻。是故正因属不闻闻。

    不闻闻是境界者。上正因通善恶境界。唯在恶谓流转三有之恶。虽复极恶堪为不思议境。名境界性。

    又是因性者。为成来五因性。故更重释。又因性即正因性也。

    因因性者。闻不闻即是重因也。

    例来不来者。例于不闻等为三因五因之相。

    约忍度许者。若不安忍二边违顺。焉能为他种智船师。

    约禅度许者。若非住首楞严三昧。何能观一切众生同于子想。

    令不覆器者。令专注仰上。如以一瓶泻之一瓶器。

    若覆者。法水不入。

    善思者。闻已不思其法。

    则失念之者。若无念持则不专一。

    莫求其过者。令了佛性涅槃莫作偏小之解。

    是诚勿漏者。经中具四弘自闻法已。若无弘愿与小不殊。

    若作别体等者。若作别体解者则见佛法僧。无常即污一体。

    若起小乘等者。余三污为自也。

    凡行十法者。初诫覆有三。次诫漏有二。??敬师一事义开应三。三诫污中有五。故为十也。又一一法皆先遮次行专取行为十法也。

    后两四句是譬说者。古人见有如字。即名为譬说。今则不尔。如只是同以不生生等。同于不生闻等。

    地论人者。见有不闻闻等。即名为教。见有不生生等。即云属行。见有不至等。即名为理。

    逗三根者。有三种人宜三种说。亦非上中下根。破云今明证法为被。何位三根人耶。

    故真得有闻者。由证于真有能闻之俗。

    嶷然者。凝然不动也。

    应迹闻见者。应现不断。故云闻闻。

    则闻不闻者。若能修道名之为闻。证入真理。名为不闻。

    闻闻四句非是正意者。闻闻等但是教门方便为吁引耳。

    涅槃无始无终者。涅槃理体不当始终。是则一不闻为无始。一不闻为。

    无终不生生者。不生是无始。生是而终。

    生生者。轮回无际故无始终。

    不生生者。迷真起妄。故云而始。

    非但方不会圆者。作教行等定执名生不称。无生圆门名不会圆。

    屠割伤体者。专破第四师涅槃与生死离释即是屠割之相句。既屠割无生。圆理任运分张。故云伤体。

    又一师依于一谛者。不闻闻等四皆由证一实谛。而能不闻而闻乃至闻闻。

    况作互无者。破第四师解。彼释不生。不生等为涅槃。则弃生生一句。释生生等三句。则弃不生。不生一句是则涅槃。中弃生死。中弃涅槃。

    小乘小分者。生死外有涅槃。但成三藏涅槃。而??衍门。即色是空。真谛等又有近代。泽州云。先正释闻不闻义。后以生至类以显之。释前四句有二。一是生死可闻之法。二是真离闻之法。人亦有二。一凡。二圣。将圣对彼真为前为两句。圣于真不闻之法堪能听受。名不闻闻。凡于真不闻之法不能听受。名不闻不闻将凡将圣对彼生死为后两句。圣于生死可闻之法不复食受。名闻不闻。凡于生死可闻之法。餐受不息。故曰闻闻。四中初句正答前问。举凡显圣故有第二。举染显净故有第三及与第四。就后类中先生后至。各有四句。下文自释仰观斯解去。古诸师犹尚天隔焉能契经圆旨。此亦不俟破之。

    但示学者。令知彼释耳。

    又此十事者。十功德也。

    蓬飞野外者。明诸师释。游??无依。不会圆经。违于佛旨譬。若蓬飞遂风飞于野外。复以萍随洪流于海表偏据事相者。如前诸释。但是事相而已。

    应佛扶语者。经中佛自解竟。今疏所释须扶佛意。

    修道忽谢者。从住前来名为修道。入初住已缘修即谢。

    若事者。闻生闻生句。若理者。不闻不闻不生不生句。若智是初句。若断第三句。前三句自行智断具足。闻生闻生句是所化境名他。

    释二人疑者。德王琉光二菩萨也。

    不闻证圣行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闻不闻是证梵行者。从初修慈悲入初住时。同圣行证。

    不闻不闻是证天行者。初证又真修皆不离真如。

    不闻不闻是证正因者。修性本一。故云不闻不闻。

    闻闻是证境界者。入初住时恶境界转。全成平等法身。为令流光等。恶境界转也。

    自净其意者。善恶皆由于意。意净则众善立。故云不生不生。

    若就生死外法者。此且附世俗释。如悉达初托摩耶名初托胎。住胎名为安住。此即就生死外法。

    若就涅槃者。观行名胎托。六根净位名安住。世谛无明未破。名为世谛无明。是世法故。

    四住菩萨者。亦不专论判教地位。且证断四住惑。尽能自在破生于生生。所以引之。

    他经有六住者。地持云。从初发心住至十地。束为六住。一种性住。二解行住。三净心住。四行道迹住。五决定住。六究竟住。种性住者。若人无有种性虽生善道。数退数进。不得在菩萨六人数中。若种性处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得是一人。解行人是初地方便。净心住是入初地。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相叹。故名净心住。

    行道迹住者。从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

    决定住者。八地九地已得报行。不还不退。故名决定住。

    究竟住者。十地学行穷满。名究竟住。

    经言四住名生不生者。正是行道迹住。二地已上是入假化之位。处处现生。而非实生将别显圆。初出胎时即能利他化生自在。

    经云生若是常等者。此是更难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即无常生。若无常有漏之法。即应是常。常与无常既其相违。如何世尊说有二生相并之法。余四难悉然。

    所生非复能生者。只是所生即是他也。意云若有能生则无能生。故知能生。所生皆无自性。故云生能性也。

    六非一是者。从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一是也。

    复为灭所灭者。复为自体灭之所灭。即是体是灭。故云举体皆灭也。

    本取生死者。止观中释云。美何生不生不可说生。即名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说。

    大师解云生即名为生者。乃是诸法不生般若生。生不自生者。此般若生不从四句。故不可说。

    经云以生无故者。只生即无生。故云以生无故。

    十因缘者。过去于无明。心中造作。生灭行业。心中已具四教机缘。复由无明润业。成今识名色。乃至取有。于爱取有。心中善根将发。由昔善缘。成机感佛。为说四教之法。故云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亦可得说。

    雅合者。彼与此消经复合也。

    咸契等者。此消经契无生教门。彼依经修观。则契无生观门。故云咸也。

    莫入空定者。如前佛告文殊。第二句为一。第三句为二。第四句为三。为此因缘。

    则不可说者。一者只当句理不可说。何以故未有机故。二者只前理具四句。故不可说。此名重理不可说。又只一句理具权实。故不可说。权即实故。实即权故。故不可说。

    乃至四句者。应云乃至第四句又四句。

    即事而理者。四句智断因果化他。能所具足。故名为事。

    是多闻者。如下文云。一时说于十二部等不名多闻。乃至如来嘿然无言。方名多闻。何以故即遍法界说故。

    非无此义者。且泛许之。而复不用。

    别惑禅者。二乘真谛全是无明。仍是后教所断又。是界外之惑。故名为禅。

    生生是通惑复者。四教俱断通惑。故得复名生生。

    是复生不生是通解褝者。但证偏真故。

    不生不生是别解复者。三智乃断具足故。又三谛圆满故得复名。又通惑解是思议之解惑。别惑别解。名不思议之解惑。若思议解惑。次第断证。不思议解惑。一智即三智。一惑即三惑。凡夫三道尚即三德。何况二乘别惑。而非三德耶。

    傥者只是四相当自体分。各自一性。未为余相所住等。时以常有故而得常名。又四相与本法俱而时有互相住异等。致使一法。皆有常与无常。

    本有今无(至)无常者。本有于坏名之为常。为三所坏名之为常。今无故云复是无常。

    以二义者。一为念念迁变答上自生。二为真所断答上他生。上文云。次就自生他生难。

    破性义竟者。破自生他生竟也。

    初经家叙相者。已闻法竟得入初住。分证寂光。故以处空表之。

    经云殷勤等者。如前闻闻等四句。及生生等闻一句。即四句重重解释。方始悟解。故曰殷勤。

    经云亦令八万等者。且一往约中根得悟。故云解不生生等。

    经云然此会中者。流光为述。

    此两相成者。一问修何因得生彼土。二问生彼土已。如何复得上根利智二义圣在一身。但是转例之异。

    若入实净土胜者。如香积云。菩萨坐香树下。即获德藏三昧。上根利智一向入实。彼无动国为胜。若秽土从权入实。备谙权道。此人为胜。如备历文武方入将相。

    经云不动国者。如上经云。于此东方过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动。其仙住处纵广正等。是满一万二千由近延是也。

    十行是止善者。此十行不出十恶。次第配之。如文从多对为止善。其中亦有行善如文。

    经云不恼众生者。如思益经云。此土众生从且至中。无嗔碍心。胜于净土百千万劫修行六波罗蜜等。

    总别不异者。四弘总为此文。是则旷路下六度具足三种等者。德王初难凡作三双。初一双作夺门。次作纵门。三作况门。即是三双。于纵门中初从众生有三纵。一覆。次纵佛果有一从一徴。三更结两纵。此名六种。

    佛说六喻者。谓一切诸法如幻如炎。如乾闼婆城。尽水迹。如泡沫芭蕉树是也。

    为缘禅复者。此正明初未至不至不至句。对前不生。不生。此但单云一不生句。

    经云须陀洹等者。未出三界。名为至至。

    经云断烦恼者。名得真者。既云其得即是无常。

    经云因庄严者。有庄严即是无常。

    经云阿那者。谓持息入也。是引外风令入身义也。波那者。谓持息出也。是引内风令出身义也。慧由念力观息为境。故名阿那波那念也。亦名数息观也。

    六念处者。此观差别。由六种相方得圆满。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谓系心数出入息。从一至十(云云)。

    随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止谓系念唯在眉间。或于足指。随心乐处。安止其心。观谓观察。此息风通并观息具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法具观五蕰以为境界。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了至世间第一法位。净为升进入见道位乃至尽智等。此执阿含经修观为难破。

    拆六大者。如维摩经云。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如空离我我所观空大也。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观识大也。此六大观破我执也。

    经云譬如虚空者。涅槃可见即非。既非无碍则是无常。

    言缘修等者。今若顺地人。

    立二修者。谓根本智显。名为本有。从二地去更起智。缘真而修入于后地。名为缘修。

    若地人本立真缘二修者。以地前为缘修。登地为真修。与此不同。今明地上之法。故不用彼义。

    经云非生非出者。非生谓非生死。非出谓非二我。一一句皆非二边。非堕谓非堕空。非死谓非堕。

    二死非别异者。非俗也。

    非同相者。非真谛也。

    经云非圆者。非通故非圆。非别故非方。非空故非央。非有故非耶。余句可知。

    经云譬如地下者。谓烦恼地下也。八味水者。如上已释。

    经云久乃得出(至)父母者。虽经文方出父母等修不。谓是今始有也。

    似不相应者。依今答非不相应。

    似四缘三因者。意云今经五因似成论中四缘三因。彼论四缘者因故。次第缘者。心心数法次第而生缘缘者。如识眼识。增上缘者。诸余缘也。

    三因者。成论以所作因即是增上。故不别立。但立报因。即今生因是自分因。即今习因是共因。即今依因是所以今五似彼四缘三因也。若俱舍论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故因圣六种。又大论三十二云。言六因者。所作因相应因共因自种因。释曰所作因者。不碍于他。

    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时相缘。以心心法共相应。故名因。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

    共因者。切有为法各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

    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

    遍因者。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遍因。谓苦下五见及无明疑为七。集下四耶见见取及无明疑。此十一使是生死根□□遍为五部。作因名为遍使报因。行善恶因得无记报。名为报因。新名异熟因。谓异类而熟。名为异熟因。

    四缘者。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新名等无间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新名所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今五复与大论等六因四缘似同也。

    即是习因者。谓自种因也。新名同类因。

    初双答因果者。初不闻布施至不见大真。先明小大涅槃体无二皆不可得。

    次从菩萨大真下至空虚之相举因。从菩萨尔时下举果。即是双答也。

    小分真者。未能于一一施皆达法界。此之有相无相并是真小因缘。

    后一正则是对者。经中若为恐怖下先举非。次从善男子如人下显是。三从善男子譬如下举譬此经。

    明生生等者。谓观近即远。方名深邃。故云生即不生生等。

    即有不有者。有谓二十五有。亦是观近即远。故云深邃。

    即空者。谓达有即毕竟□□。

    不空者。点空即百界千如不思议俗也。

    即非空非不空者。双非上有无。故云深邃也。

    涅槃疏私记卷第六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