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疏卷第六 释如来性品

    疏文为二。先释题。次就答下入文解释。初文为九。初正释。次诸师下破古。三地人下叙地人所释。四又论下判失。五今明下重释以显题旨。六间答下释疑。七有师下述生起相。八然此一品下示正答文。九论人下述古。初中二。初约果性释。次又如来下约因性释。

    初言允同三世者。谓诸佛皆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云允同三世不同即世界也。

    举初以标后者。初谓如来即后世尊。正云说于十号为生物善。故属为人。

    破诸异计者。破三乘外道异计。故属对治。

    又如来下第一义可解。

    次约因性释中初文。佛与生异因果以异显同。故属世界。

    又果之本下为人举显目隐为生理善也。

    又性理下对治。举如来性胜。弃九法界劣。令入一性故属对治。

    文如来名通下第一义。

    以如示人者。乘机利物。故名示人。

    次破古中又二。先序。次义。皆下破。

    初云能避苦求乐者。正由此言即为所破。何者佛性体遍有何彼此。夫彼此者。悉是无常。故非性义。

    次破中云不以心神等者。六法等下文自释不可用释此品。故今不用。

    三序地人释中三。先序。次是义不然下略破。三私谓下结判以斥失言。

    非无一边者。论师非不得别教之义。故云一边。又前诸师计心神六法但得内外一边。今佛性非内外而内而外。故不用古所释。

    四判失中偏据本有者。但成正因而无缘了。

    偏据缘了者。但云众生心神六法。故属缘了。而无正因缘了无体。故不可用。

    据当果者。当果不通于因。故今不用。

    如盲触象者。各得尾耳。失象正体。

    五重释题云中岂独一法者。如诸偏据一法者。是佛性。非有下列四句。若得四悉之意四句互说。皆通藏者。下明有门中具四悉益。

    以有接断者。为生断见之人理善。故说佛性。

    是有以有破常者。说于佛性真常妙有破于横计。常见之人属对治。

    悟佛性(至)非有下。明佛性是通所理四门是能通门。故云佛性非有。

    如人问桥者。彼方等陀罗尼经第三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于一切沙门婆罗门贫穷下贱。所须珍宝衣服饮食。我时贫穷。故诣会所于其中路见有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往来。时诸人中有一智者。我已愚意。问彼人言。是桥何人之所作耶。是何从何来。今向何处去。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说于七千八百问已。尔时智者便语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步路去至于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如是等事于身无利。咄痴沙门今且速去还当语汝。我时闻此便到曾所食已荡尽。财物无余。见已懊恼。结根?叨是何苦哉。却到桥上见向智人。智人问言汝为憔悴多不吉耶。答言我向徒问无益之言。使我果不值于饮食财物。智人语我夫为沙门于身无益。理不应问应观诸法。于身利者。宜应须问云何为利。谓不赞己不毁他观平等法。自既利己复能利他。是时有九十亿诸忉利天听智者说发菩提心。是故当知佛性。四门皆可入道。诸家偏执如彼问。

    桥亦隐亦显者。始从名字乃至等觉并具二义。且如名字位中解故名显。未见名隐。观行位中有观故名显。未证故名隐。相似见故名显。未证真性名隐。分证故名显。未穷后位名隐。

    亦外亦内者。如经下合是也。

    六释疑中理或合论者。性在惑中。故名为藏。

    全不论惑者。从理性本净而说。

    七生起相中六道区分者。应云。十法界毁阴得罪者由妄心毁妄阴。故得罪也。

    今存之者。今家用此义也。

    八示正答文处中僧亮曰。答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以广。长专金刚二果之因也。上略明因。故以慈悲护法为本。今广明故从三归终至十地。法瑶曰。佛性是正因。善业是缘因。故引之以示因果。

    业始性终者。若据众生佛性。未名为终。今从菩萨所问。以说既问云何作善业极是问始。既云能见难见性见。即问终。僧宗亦同此判。

    九述古中二。先述。次今明下正判。初云既其无我者破其假我。既云是假则无真我。故云谁御。

    次正释中云不能作于善业者。此明理性位未能为善业。

    握出藏己者。明究竟位不须善业。中间须作善业。

    中间四句者。中间四即也。

    若约四句者。得四句更束六即位作隐显名隐。不能理即也。显不须究竟即中间四即位。位具于隐显。如前说第四句。谓善业体非隐非显也。

    次入文释于中从四倒品生者。由前倒故不见佛性。从此问起为定有我为定无耶。

    若定有者。一切众生悉应成佛。何故今日悉在二十五有之中而不得出。故云有则非有。

    不得说者。为有我病及耶。我病故不得说佛性。

    释疑者。说二种教即是释疑。

    经云我者(至)悉有者。夫如来藏我及佛性体一而义异。具八自在。为我义乘如实道。名为如来。以不改故。谓之佛性悉有者。常乐我净是佛性也。因亦有果。果亦有果故也。

    经云烦恼所覆者。即覆论我不同别发劫覆见。

    我为缘说之者。若众生有四悉。机宜说当来方得成佛而为说之。

    窘渠陨(反急也。迮也)谓乏缘因资种智达。故云乏缘。

    有能生力者。能生行解之力。

    此性包含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一无非三谛法界。故曰包含。僧亮曰。得金藏者必能富人。若见佛性则得成佛。

    此性广转者。一色一香无非三德秘藏法界之法。故云也。

    家人者。宰主为家人。

    俱迷于理为无有知者。泽州云。二十五有众生名为家人。人有胜劣名为大小。同不解性名无知者。

    但菩萨者。三藏菩萨也。但声闻亦尔。论人许三藏三乘外别有共位三乘。故着但菩萨等。

    出拟菩萨为大者。出拟菩萨。义兼藏通出假。俱不知。

    经云时有异人者。泽州云。异人喻佛。劝修佛超群俗。故名异人。善解造修显性之法名知方便。以法告示名语。女人劝之断障。令善益彼名雇除草。

    缘为化力者。说佛性为我作化他之力也。

    经云善知方便者。巧显佛性也。

    经云我今雇汝者。僧宗曰。拟宜之譬耳。

    经云我知方便者。以三达四辨必能广说。

    经云尚自不知者。僧亮曰。同身事近。异身则远。近尚不知。况远者乎。

    经云我今审能者。生曰公。理不可没。唯我能知。

    经云掘出者。生公曰。除结惑之覆为掘。见佛性为出。

    言同哀叹者。彼亦有二病二药也。

    彼譬显者。彼譬已成劣三修。

    此譬隐者。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

    女譬前佛者。后佛亦行先佛法也。

    经云是女愁恼等者。医之与母随义为喻。取其长养慧解之义。如母治惑之义。如医更无别旨。

    无我苦味等者。此即以甜和苦。通名为苦。亦与真常相违。

    经云以苦味用涂者。生公曰。无我之教非物所嗜。为苦味也。僧宗曰。应云医以药涂而云母者。表无异体故也。

    经云不可复触者。爱染名触身。皆是无常名不可触。

    真我缘起者。此明大机冥发显终未受。故云除复邪。我病去无我药已。

    经云我已洗竟者。无耶常等病不复。更用无常之药。故云洗竟。

    经云渐渐还饮食。于方等般若大机冥发成通别人故云渐渐还饮。

    人别者。九界不同。

    法通者。佛性无二。

    人别非佛者。众生但有佛性者。未有常乐我净等德。故云非德。

    昔既无别人者。今昔人既不异昔人。无常法性是常。此之常法昔复属谁。

    经云不应生怖者。不应方等惮发。不受般若无心怖取。来至法华涅槃方知已有。故云不得。

    不有总唱无者。若有我者不应流转二十五有。既流转生死验知无我。

    始生终没者。验知无常差别等亦作此难。

    六双为十二难者。始终一差别胜负一因缘一苦果苦缘一忘念一处一难。

    现用者。现在但有无常之用。无有常用验知无常。无真我也。

    应无生灭者。生始灭终也。

    前譬得而失者。明佛答为二。初文者。本有性理故得。遇缘起惑故失。后譬失而得者。从雪山下文是也。

    无失(云云)者。佛性之理不当得失。由于解惑论得论失。故注(云云)。

    言王家者。泽州云。喻如来。三千世界是佛化处。名为王家。凡夫众生惑性增强。名为力士。心有佛性。故言眉间有金刚珠。

    经云都不自知者。法瑶曰。以耶惑之首。坏正信之额。正信既破。岂知有佛性耶。虽不知有而至理羼然。如珠没皮中也。

    经云因珠入体者。因珠故成二乘。乃至成圆常住大涅槃也。

    机名于佛者。有通名别名机。亲者名别。通助者曰通。

    失非失者。入皮故失。停住故不失。

    当果在当者。众生即虽未得来世。方具喻如影现于外。

    佛智默照者。没在皮里为默。影现于外为照。

    惑轻曰皮者。谓喻二乘也。

    经云心怀惊等者。昔来只见自身无常不净。今日忽闻我身即是常住性。犹如明镜照了分明无常有变易。故起奇想。

    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者。不能亲近实教知识。

    所以不见佛性下去例。

    然无不成者。由不识故还同生灭违于无我。即见真我无我方成。

    经云不知无我之处者。不知无我本是真性。

    作此斥者。令于无我即达真我。故云尚自不知等。

    所以失理者。以烦恼覆。故虽有佛性。众生不见。名为失理。

    倒惑交加者。起断破常起常破断等。名曰交加。

    初分得者。名字已上俱得分名。高曰。譬十地菩萨闻佛说已能见少分明佛性理幽远也。

    行者闻说知烦恼性之下有佛性也。

    筒(徒红反筒也)桶他孔反下为正譬。

    十地了因者。以禀教修行。始从初地已上修得了。因契于果地三德之法。故云以因承果。

    过去生生者。佛于过去。处处修十地因熟。今日令亦众生修因克果。又禀教修行通于中间四即。

    经云是药时者。因力分满。名之为熟。又理从缘显名药。熟时阴身中现。名从地出显。在行心名集木筒。证会本性名味真正。

    又集木筒中者。理理教中集又了能显正名集。

    六味譬六道者。若别譬者。苦酢无常咸。无我苦乐甜我辛常淡。随义用之处处皆通。

    经云真味(至)月者。不与伪杂为真性。必在人不可迁转。如停留也。圆明不偏喻之如月。性云。非男非女者。为不定根人。又是无色界根性。

    经云实有煞生者。生公虽怀五阴无损佛性伤五阴。故名曰煞生。不可以无损。谓无不善业也。

    六法只是五阴者。此破定执不可计以神亦尔。

    复当前难者。消此文虽便计定有无性之惑。覆于有性之理。故不可用。

    有住不住者。佛性之体住非不住。令众生性作住不住。

    说妨前后文者。前后文皆明毕竟清净非内外等。

    石砂等者。喻煞六道五阴也。

    佛性教作善恶者。非但起善由于佛性。起恶亦由于此。

    经云汝今欲知(至)义不者。欲知众生身中秘藏真实义不。

    经云惑有眼毒生等者。宝亮曰。更显方等成毒不成意也。

    反覆相成者。只是毒药成甘露。甘露成毒药。

    伤毁破坏者。破法身也。

    入理生善者。智德成显体。

    破恶者。断德成也。

    诸文之下各有合譬者。此三行中各有合及譬也。

    似约三谛者。约圆融三谛菩萨当于三教。

    免魔缚者。达己身一体三宝。即魔界是佛界焉。更有于能缚也。

    善分别者。分别昔归为权。今归为实也。

    经云则是我之性者。性不假舍我。自身而归彼。佛若舍我归彼。是则弃本从未非为真归。是以劝令深识自身当果之性。

    生理善者。一体三宝。是理善之极。即智德分成破恶。

    毒药者。谓断德分满。故云二但有得也。

    又我性者。是因性也。

    有佛性者。谓果性必有如此解者。审入秘蜜藏也。

    经云如我所说偈者。指上。若能谛观下二行偈也。

    初并不受者。我今都不知下是。谓并不受别体三宝。及果地一体三宝。

    复并归依者。迦叶曰佛言我亦归三宝下是。

    佛皆不许归者。佛意唯令自归依己身中一体三宝。是己善业不许归他。

    初总云不知者。三宝既有真有伪。今欲归之而作善业。但不知真归之处。故不知也。

    性云云何归佛者。佛能除畏。故云安慰。法能断疑。故言自在。僧是福田。故曰无上利。

    如前四相中说者。如四相品下卷结百句。解脱文说。谓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受三归等。

    是无预约自照者。不能自照己身三宝。

    经云众生业亦然者。众生造善恶业必当感善恶果。亦如子在胎必当生不久。又若修善业必当见己身一体三宝。故云亦然。泽洲云。并法同喻众生身中三宝真性能生当果。名众生业。同子有无。故名亦然。

    或令归现者。大乘别体即是一体。

    或令归当者。众生当得自身一体也。

    经云以其不知故者。若不知而归。则不成归。故文在生死。

    经云假名优婆塞者。三归不成岂是真实。

    经云汝于诸菩萨者。通于住前住上也。

    贤劫则第四者。是释迦也。

    第七佛者。亦是指释迦。诸非但名同十方亦等本起报。经云释迦为能文为儒义言能儒此美。迦叶有弘法之功矣。

    经云归依圣僧者。承正解以示人善道也。

    何不以正我翻于邪我者。此则互难令出二门对治之相。

    正路者。三归是趣佛正路。

    诸有所无有者。三惑二死并已故也。

    三隐时一体者。众生一体三宝。全在理性。故名隐时。

    昔日须依者。今涅槃教兴故不须依于佛性。

    至法僧者。法性有觉照之义为佛宝。性有轨生物解之义为法宝。境智和合即僧宝。问何故要令归依己身一体不许归依余二耶。答恐忘自身一体故不听归他也。

    理缘者。真谛理性缘也。即当今家昔教第一义。

    就缘者。顺机修行。即当为人。

    对缘即当对治因缘者。昔但顺随世间因缘。即当世界。

    即对治意者。若消此文。正用对治意。

    冥得余三悉益者。非无其义。故注云云。

    经云若欲随顺世间法者。今世世教兴故须归依一体。昔但是随顺世间。方便引接令归别体。

    经云于我身中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举佛身以显众生身。具一体与佛无异。正令众生于自身中起塔庙想。法僧亦然。

    问身有法僧者。此以别体问于一谛体也。

    言身有法僧者。意云闻法是法宝。出家为僧是僧宝。

    能说此法者。说于己身有法性。即是法宝。能常忆持观察。即是僧宝。

    他尚归依我等者。他尚归我一体。汝何以不自归。汝自身中一体而但归他别体邪。又他尚归我即指自身为我。他尚归我。我岂不自归己身一体耶。依此释亦便。

    经云我当次第者。次第示众生一体三宝之相。

    不敢为例者。一体三宝非二论所明。故不敢例。法华云。真声闻者昔日由伪。今方真实。即成同体方便义说为他。

    作化一体者。我自得一体已能为他。作一体归依之处。故云我。

    当举体者。全体是也。

    而不相违者。不达即和合是僧义。

    作此分则者。汝今不应同。于生盲不见一体。

    二乘得圣者未得二乘圣者。同前凡夫结自身说。别者时机未宜且作别。说引一体。大将譬了因者。大将雄猛能破强敌以安国。如了因。即般若遍荡三惑以照理。太子譬正因者。当绍王位以治国。如正因。即法身遍一切处常益众生。大臣譬缘因者。大臣辅佐内称主心。外通民庶以助国。如缘因。即解脱助了以显正性。

    经云不应生下劣心者。不应如诸声闻不知一体故也。

    如王先者。意云王子不应生下劣心。应如先王故得成前绍继。大王譬亦三臣中第一譬正性。调伏诸臣譬了因。下臣。依持譬缘因。故云亦尔。

    经云我示三事者。示谓示现。别体以化众生。又示谓指示。示于众生一体之上有于三义。所以疏中作指示释后释为正。

    经云刚力者。所拟皆断自身一体。能断别体疑网故。喻之如刀。

    不取别体者。不取昔别体也。

    他已成者。果地已成一体。于我无预故不听。依何者恐迷自身一体还同小外。

    经云大勇猛者。知于自身有佛性一体三宝者。皆名勇猛。

    经云清净行处者。一体是圆观所观之境。故云处也。

    经云奇特之事者。一体三宝超过九法界之表。昔所不说今方宣示。故叹奇特。

    经云亦当证知者。此即自述我。亦当证此秘藏。

    真三归处下度愚迷者。令他悉入秘藏。故注云云。

    称叹佛性等者。即是称叹众生心中。现在隐时一体。当成显时一体。与佛无二。故约相好叹之。以我众生己身一体隐显相好之相明矣。

    乖中之惑者。由乖中道为三惑所覆也。

    此有非道者。若定计有无不名中道。双非有无方名中道。

    经云若我住者。常见之人说有神我。住五阴中名为我住。即是常法不离于苦。外道宣说神我是常故。从其意宣说为常法。五阴是苦我住阴中名不离苦。

    若无我者。举其断见。断见之人说无生死假名之我。乃至涅槃真我亦无以无我故。修行无利无所资润。故无所益。

    经云若言苦者。为苦迁变。故属于断。

    亦常亦断者。有妄乐故属常。为苦逼故属断。

    不知是谁者。应有此计。未见其有。故云不知。

    见修断过等者。见前人修断有过。即自修常见。修常亦尔。

    尺蠖(乌反郭味蠖)易云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彼意明其自然相成。今用舍一取一。

    如彼蠖虫对前无我者。第三句既云无我。第四句应云修余。

    法我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今言法常者误也。

    常是通者。此义有妨。余五皆通何独常耶。

    经云修余法苦者。生死本是法身而二乘等但作苦解。

    经云修余法乐者。只边即是中道佛性大善下四句亦尔。疏中欲显中道为胜。故且简边理相应即以辨中道。

    经云及正解脱果法也。津通也。

    中道分明者。经云中道远离二边。即是分明之相。

    愚尚不疑者。若以此解为正者。应云愚人尚自不疑。

    何况智者。而当有疑而生。

    诸见至轻便者。愚人闻于中道增其利。便如服苏轻便。何以故见利易悟。义如轻便。又本是诸见分别之人。今闻中道不二佛性。于中得解如服苏轻便。后解为正苏。

    是好药者。佛性有力无畏之用。能破断常。名为好药亦得轻便者。于断常中得见佛性。名为轻便。

    迷惑意者。若依六卷以释。即当前文愚人无疑之意。

    说有为无等者。此即显中道妙有等无二。

    异不二者。无别二来异于不二。复无不二来异于二。当知二即不二。不二即二。即非二非不二。

    三聚者。色心非色心三也。

    地风亦尔者。止须治地。止足治风。又上息治沉重。地病下息治虚悬风。

    病不善医者。即二乘人不知佛性是也。

    初可见者。如来合良医。知诸烦恼合善。知而为除断合偏发。

    开示下合消息。

    不应染著者。佛性犹如虚空。不应生着。

    有即表无者。有谓妙有体同虚空。

    道理不无者。真善妙有性同虚空。不得一向定断灭之无。

    若定说者。则名妄语。应能放光说法现力无畏芳。

    何以哩然者。若定有者推检之时应有应对现。无应对则不定有。

    乃至四句者。僧宗曰。即色之过如僧佉。离色之过如卫世师。计一神我不一不异如犊子。道人断见外道计一切无。复与前反。皆是诤讼。

    经云佛性种子者。种以能生为义。既具三因佛性。必得菩提。何谓无常。

    经云假名不实者。夫有言者。但是假名不应定执。佛性亦尔不定有无。

    解惑对辨者。只是愚智相对。总法是境智不二也。

    先举无明者。此约业惑不二以明中道。僧宗曰。生死体空从本已来无二无别。涅槃体如如亦本来无相。此是体识诸法实相之理。成中道行。

    如此释者。宛然成二非为不二。

    次举行识者。此约业苦明不二。

    经云白法黑法者。善恶二法也。僧宗曰。通漏无漏明因果也。

    经云应修一切苦者。苦即法身。凡夫如何作世乐。

    解悬指般若者。以般若中盛明无二。

    故得引同深奥品者。彼灯炷品中明前??后??。俱不能燋炷。燋炷亦不离前后??。昔已文说非独。今明重出谬性。

    非经不辨是章门者。凡从因缘生酪者。即是立章门。若云不自不他生酪者。即是破章门。何故不立本为。破。故置二门。

    经云乃至醍醐亦复如是者。五味之上皆有一是一非。故云亦尔。

    不应相似相续者。破自生者。自生是独一之法。将谁相似。今酪身似于乳。复续乳后而生身续他有验不自生。故云自生是一往也。

    若计他生者。身应破云乳酪时异相味皆异时等。身异他生义不成。

    经云先有酪相者。以乳中先有酪性还生后酪。名为自生。

    六位者。六即判得醍醐。故云肥腻。譬佛性等。他经复云。明起者。由别起智明而断于惑。致属次第教意由惑智解不相即此释违。

    今经就修习缘了者。今助破之前次断。先明岂非解了而云浅近耶。

    先定者。为乳中定。有酪性为定。无酪性而我未解故问。

    是义云何乃名为生者。若先有即是已生云何而言从乳因缘而生于酪身。假因缘验乳无酪性。

    乳中亦应有草者。乳中亦应有于草子也。

    初研譬者。研其定有定无等。故云研譬。

    经云不可定言(至)酪者。不可二字冠下二门。

    经云不生菟角者。菟角是定无。但有其名。乳中身不定生于无。故知不得说。云乳中定无酪性。

    以理解释者。令违因缘之法。皆是假说而已。理体本是真常。故名理解。又是依于道理解释。

    众生福力者。众生语通故约三种释。

    经云从因缘生酪者。酵燸浆水等为因缘。

    经云牛味者。即乳味也。

    经云是乳灭已者。身得酵燸即转为酪。名为灭已。

    醪音劳以物搅之者。颇求树汁等投于乳中。名为酵。非谓用于酒酵。但是借酵字消经而已。若作醪字。此是清劳字。翏(力救反高飞)。

    开转断义者。如前转无明断无明得明与上相似。又正是无明转。即变为明。与在前文同。故云开转。

    经云虽同一咸者。譬一切众生虽同为无明所覆。皆有上妙佛性之水。

    若消譬者。碱水之中自有八功德水。不杂于咸。

    经云种种功德者。功德譬佛性。毒草喻无明。

    经云刹利等者。应云九法界众生皆为烦恼所覆不见佛性。

    四象至等者。案西域记。象有四。一嗢钵罗。二钵特摩。三杓特迦。四奔茶利迦。即是青黄赤白四色。又一钵头摩象。二优钵罗象。三??物头象。四分陀利象。

    于天雷时耳上有其钵头摩华文生者。说之以为钵头摩象。余三亦尔。

    三云此象者。解此同第二释。

    经云增长法身者。法身体无增长。由众生终有浅深。名为增长。

    第二答能见难见者。僧亮曰。上三归中明我性有佛性。似如有神我之性。为佛性也。今广明佛性非有非无离乎二边。处于中道无相可执。其性玄妙非二乘所测十住大士。犹尚暧昧岂非难见耶。

    浅行闻见者。住前菩萨也。

    经云佛性甚深甚深者。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深之极也。故重置甚深之言。

    经云云何甚深(至)入者。佛性有何相状。不可得见。而复难入耶。

    总举十譬者。观经文十譬。与止观十乘观法相应。第一譬不思议境。故一谛三谛即空假中。名为佛性。

    经云以一指示者。一一皆须云问言见不。僧亮曰。金錍譬诸经教。一指譬三乘诸经。说三涅槃实欲显一常住涅槃。文隐义微譬一指也。二指譬法华。破二涅槃一乘虽显义未明了譬二指也。三指譬今曰佛性常乐之说。

    即便少见者。悉身已居终。终则感果。理鄣说已便见始则力微难说虽示不了。是以经说十地菩萨见终不见始也。

    如疏破譬三忍者。寂灭一思在佛。是故除之。

    又初地(至)十地下约通教释。此譬一谛下约圆教释。

    惑于无我者。昔教迷于无我。谓是真实不达无我。即是真常之我。故云惑于无我。

    经云虚空鹅雁者。由虚空无明所鄣见佛性鹅雁。了此与上求义同。身有上求必具下化。

    经云譬如醉人者。由无明醉见真常远路不明了此与安心义同。以止观安于法性之道。若无寂照。焉能见道。

    经云遍行求水者。由无明渴逼迷闷不见佛性清水。此与破遍义同。遍破二死三惑之旷野。方能少见三谛之白鹤。

    经云远(至)大舶者。由处虚空无明见佛性楼橹了此与通塞义同导师。若不识通塞。焉能过五百由旬达于佛性楼橹之是非。

    经云通夜者。游无明夜见三德佛性了此与道品义同。道品是通三德佛性之门。如通夜游。

    经云王事所拘者。由无明事所??见佛性牛聚了。此与助道义同。因他得见岂非助道。

    经云为是虫耶者。由无明虫见佛性尘明此与次位义同。以实相心持戒一作一止自浅阶深六即位别。

    经云为是牛等者。为无明牛障弊见佛性人了。此与安忍义同。安忍人牛等速顺。

    经云见尽菩萨者。由无明天像等见尽菩萨真性明此与离爱义同。离于相似天像?进令见真菩萨像也。

    经云云何肉眼而能见者。且约六根净人。父母所生眼为问实通凡夫。

    经云随顺契经者。小乘经也。

    而有识者。非空识二处识而自有细识。

    而有想者。非空识之有想。非不用处之无想。而自有细想。此就同界释。

    若理内凡夫者。依佛教修内凡人也。

    王子富于法财者。菩萨道尊譬之王子。凡夫无德譬之贫人。

    互相者。感应相开。名为互相。

    往反者。如大通佛时机来相应名往。众生退大流转名反。子身退大文亦息化。亦名为反。故云往反。

    经云有一好刀者。真我常住谓之有一。自在可悦。谓之好解。则断惑喻之刀。结习永尽谓净妙第一。

    言持刀者。身舍捐应也。

    法皆随者。义云持去。

    机感刀密者。机兴则应谢。应息??来??去机皆不知义。如逃行而非彰灼。名之为蜜。

    讇(于琰反又是盐反)。

    典诰者。谓有典教也。

    经云我库藏中无是刀者。小乘真谛库中无耶我刀也。

    五方便者。五停但是对治。初门用五停治惑令堪修念处。是故除之。又复合总别念为一并四善根为五。

    素为亲厚者。若取意说即是昔于大通佛所曾结丈法。今文正意明于往昔曾禀小化。故云亲厚。

    未欲破此耶计者。明小乘人来欲破此耶。计机缘未宜故也。

    唯明无我者。此性文迮。但云无我及皆悉不见我刀真实之相。未说无我等教。

    经云时王大?者。僧亮曰。双树之说。真实相也。

    文字品

    就文为二。先释题。次文中下释文。初文为四。先略释题。以开密下述旧。三今明彼下破。四今依下广释。约三谛以显文字具三谛之用。初文者。僧宗曰。上已广因果。及广流通。然以文理合为经体。故此品广文。鸟月二喻广理文理。既鄣于经无??。智秀曰。以十四音用表圆理自为满字。表未圆理。谓之半字。此亦同古人之例。二三如文。四广释又二。先约三谛释。次即字无字下融通复疏三谛。初文三。初文是空能灭半字者。开半即满更无半相名为灭半。次文云半字是诸经书下假也。

    文章根本者。从一涅槃流出半字等。开此诸经等即是圆常。名为开秘。

    三从又云若解下中道也。

    即字无字下次融通复疏三谛。又三。先结。次譬如下譬显开。三一一字下合初法中无字空也。无字即字假也。亦即下双非。具足下双照也。

    次喻中又二。先正譬显。次一即种种下释成三谛之相。初俱成一器空也。次而种种不失假也。

    三亦名种种下中也。

    次释文中如如前解者。从一云根本下纯是涅槃大法名认归。此约先失而后认为此义。故异于开权。

    后解者。但云是佛方便之说也。

    非认者。非先失而后认。

    非与者。非先与方便。而后与在真实。何者一切本是大涅槃法。

    文理之本者。小为大本。因小得入于大。故法华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即其证也。

    经云是法非法者。是法满也。非法半也。

    即是开半明满以旁随字者。谓十二音入于迦佉已下三十四字。

    以字随音者。以迦佉已下三十四字随阿等十二音而皆出生一十二字。如迦迦。随于恶阿之音而得。余皆例尔。然泽洲云。梵章中有十二章其悉昙章以为第一。于中合五十二字悉昙两字是题章名。余是章体。所谓恶阿乃至鲁流卢楼外国正音名亿力伊离栗离此是初章。就此章中迦佉已下三十四字是其字体。初十二字是生字章。末后四字是呼字音。将初十二呼。后迦等生字之时。

    有单呼者。依后四中栗离二音。

    其复呼者。用后亿力伊离二单复呼中并有长短。声别故有四音。前后合说有十六音。

    而经说十四音者。前十二中后二助音。非是正音。故除此二。然今依义净三藏寄归。传云恶痾益伊屋乌颉里(是一字)蹊梨(是一字)里离翳蔼污奥庵阿右十六字皆是声韵。向余字上配之。凡一一字便有十六之别。□□□犹若四声于一字上即有平上去入四番之异。其□□□□□□。

    涅槃云十四音者。不言末后二字。以与初字形无□□□□别也。其颉里蹊梨四字成西方二字。更加里□□离始成四字。为此古人有鲁流卢楼之失。深成译者之过。其文字品自非对授终无解理。

    脚佉伽唬我者。捙社缮喏吒诧荼?拏多他拖[牛*且]娜跛叵婆??么。右五五二十五字名便缮那。此之一名自因多义。一未成文义。二成文义。三男女根义。四齐酱义。五气味义等。然其大意总是第三转声能简别义。此二十五字未将上韵来配时。但是半字不堪呼召野啰婆舍洒娑诃蓝叉(末后二字不入其数)右脚等二十五字并下八字总有三十三字名初章。皆须□□上声读之不可着其字而为平去入也。且如将十六韵声配三十三时。初一脚字成十六之别。然当今时俗始教童蒙多不道。颉里(一字)蹊梨(一字)里(一字)离(一字)四字。所以但有十二之殊。若为十六者。亦成无过。以其四韵用处不多。是以人皆不存。十二声者。谓是脚迦(上短下长)抧鸡(美移反上短下长)短俱(上短下长)鸡计(上长下短)孤告(上长下短)甘个(两声俱短个字用力出气呼佉等十二声并宜昉此)此十二字皆可两两相随唤之仍须二字之中着子注而取短长也。余三十二字皆可昉斯总有三十。今十二名第二章。了悉谈总有十八章。但学书得一章识字略足渐学余也。然依此旨消经者义略周矣。

    经云则能摄护大涅槃者。东提头赖色常王护常无常。南毗留勒迦乐王护乐无乐。西毗留博叉我王护我无我。北毗沙门净王护净不净。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伐破坏云云。

    书缺二字者。僧亮曰。言十四音所列十二。端应经云书缺二字。此为证也。如前引义净所说此亦未当。

    所言字者。梵云阿察罗此方义翻。名为无尽。与彼涅槃常义相同梁武由此意。四开善同绿洲。如前说五庄严复能生与前生共为十四。故不可也。六治城过同庄严。

    河西以前十二等者。若无义净所解此释。犹可依用。何者以鲁流卢楼前十二为十四音。

    二语者夫云语者。多字方成二字为语。故未可用。

    力未成为半者。谓将上韵来配。但是半字。故云未成。以得阿等十二字遍入诸字。一字皆具十二字。方满名故云也。

    无牵申等满者。前文无于引无常合成满字之常。如前所引四斥为果。

    是童蒙所不习学者。如前颉里等四字。始教童蒙多不习学。可然若言卢楼二字童蒙不学。未有凭据。

    经云重童者。上声呼。下去重。字字皆随音势。上声呼之。

    经云超声者。那罗等九字是超声。谓满口五音具足鴹调之声。名曰超声。

    经云虽复处在阴界入者。不即六法。但理而不。不离六法由于五。即方得见性。

    经云是故半字义者。若从本体流出以释。则平昔法性为满字。本满为半字。本半字复为世间本。若从末为本。则世间文记等为半字。本半字为满字。本满字法性本虽展转相依。其体无二。

    又半字义(至)烦恼者。半字虽于真谛。全是无明别惑。所以半字为烦恼本。性云。半人但是居不足之地皆亦半人。

    更明无字之义者。僧亮曰。上云一切善法根本人。谓亦与如来为本。佛无师悟非字所摄名离文字。性云。无字义耶者。耶常及二乘但名有字。而无字下常乐之义。

    鸟喻品

    就文为二。一释题二文为下释。文初又二。先略释。次旧解下广释。初又二先引河西。次今更下正释。初云真应者。常是真。无常是应。

    月喻隐显者。隐喻应身无常。显喻真身常住。法瑶曰。法身玄妙寂冥绝于视听之表。于情为隐。见丈六谓之为极名显。

    达常无常者。达阴界入。即是常无常。即非常非无常。故名隐显。法瑶曰。昔说无常为令得常。得常由乎。无常岂得相离。是则共成一圣。名共圣行。

    破曰凡言共者。二行并观。今昔身乖。何名共行。

    依二谛三谛者。然经但明二谛相。即以不思议。二谛即三谛。所以依义作三谛释。

    一教一切教者。圆教遍摄遍开一切教也。

    次广解文为三。初叙旧中云此乃两类为两双者。若作异类为两。双喻双流行亦得。

    问中问娑罗者。上问中云。云何共圣行娑罗迦邻提也。

    舍利者。鹭鹫鸟也。

    次然汉下略非以示正义。

    相中云呼为双流者。谓凡夫所修名双流行。圣人所行名双流用。

    三问为凡下问答斥非以显正为三。先问。次他解下。先叙旧。三今言下正释。初又二。先问起为解释之谛。次他解下释。初问意云身言双流为凡共凡行。常无常为凡与凡共行。无常为凡与凡共行。常为与圣久共行等。更不得立第四句。若立则同上也。

    次他解中文二。先述他解。次又一家下重叙失。初又二。先叙他。次此不应尔下破失譬旨。

    初云但识金等者。金譬常。鍮譬无常。

    次重叙二。先叙失。次明下破。三正释中云双飞双息者。即力而理名双息。即理而力名双游。二谛即中名双息。中即二谛名双游。非二中亦尔。又无常常即非常非无常名双息。非常非无常即常无常名双游。又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自入亦名双息。

    雌雄亦成者。二鸟即一鸟。一鸟即二鸟。方曰双游。

    横竖者。一行具一切行为横。一一无不契于秘藏名竖。又六即浅深名竖。位位遍摄诸法名横。

    凡与凡共行者。谓一切凡夫共行。此双流行。

    凡圣共行者。凡夫观无常。常全是圣人涅槃常。无常圣人观常。无常全众生生死。是何故尔。法体无二。若凡自观凡夫常无常不名双游。圣人亦尔。要达凡圣。法体无二。方名凡圣共行。

    非凡非圣共行者。凡圣俱契非常非无常秘藏之理。不当凡圣故也。

    文??圣与圣共行句如前说约人法者。六即人涅槃法。良由人得法浅深不同故尔。

    次释文中合中云但是略耳者。文中但云是苦无常我等三。不云是苦乐无常即常无我真我何以略之。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