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释梵行品第二十

    诸师谓梵行四心为体者。意斥何不以七善为体也。

    四无量是梵天道等者。四心谓界内有漏四心也。梵者净也。天者是真谛理四禅家之因道也。说四谛理名转法轮。为第一义天也。

    四心是十二门禅即定也者。四心能生定故。即四禅四空等为十二门也。

    知即慧也者。知谓智也。七善皆能用智。故云悉也。

    梵是化他圣是自行者。且一往傍正而论前圣行文。皆对初地起于化用。还是化他。望今慈悲且云自行。此云化他。从因而说亦有自行。

    戒相成者。谓前二成慧也。

    圣是圣人所行者。且据证说。凡人亦践圣人路。行于净道也。

    又师言因果是梵行体者。今意因果是事何得名体也。

    非大涅槃者。意斥他人。此是界内有漏之善何得大涅槃之体者。

    三品为体者。谓戒定慧三。

    不出二乘者。二乘亦修三品不得为今经体也。

    尚存因果者。今斥涅槃体即是非因非果。而能因果何得更用因果为体耶。

    是谁梵行者。诸师所释为是二乘梵行。为是偏空。菩萨所修梵行。故云谁也。

    谓净净者。二乘之人。望于凡夫。虽名其净。净由未遍涅槃之体。遍净彼净。即毕竟空。故云净净也。

    不净净者。世间之法即是不净。我能净彼。故云不净净也。

    非净非不净者。即是中道之体。不当净与不净也。

    所谓神通者。即不思议感应。非感而感非应而应等。广如下文也。

    非因非果者。即是非净非不净也。

    非自非他者。不思议俗不净而能净也。

    非染非净者。毕竟之体能净。一切即净净也。

    若此三慈者。即是次第三谛及二乘之慈。故非妙等也。

    即一而三者。此不次第慈。名不思议圆妙慈也。故下文有十三事。叹不思议也。

    初徴者。如经。善男子下云何二字是也。

    前三通自他者。谓法义通他时即是自也。

    后两是他者。由有众故即知尊卑。故云他也。

    正是化他傍是自行者。四无量心慈悲为本。非无自行也。若圣行品正是自行。傍是化他。谓登地时能用化故。今亦对彼以论傍正也。

    五义训释者。有翻无翻皆具五义。如法华玄中广释也。

    契经者。契理合机也。

    引成论云祇夜颂修多罗者。即是十一部外有修多罗。偈所颂者。佛或说供养事。别有缘起。后以偈颂。故云别也。

    番为句者。四字为句。亦云颂者。颂长行也。

    开善云等句者。等颂为等句也。

    光宅云重颂是颂者。约利钝说。钝者具说四谛。利者后来即重为说。如经不见四真谛等。即略四谛名也。

    长行之偈者。论如经中三十二字以为一偈。或取所论义边三五字等偈也。

    论云解义经者。即是大论所说也。

    即授六道三乘记者。六道是通记。三乘是别记。如经别记。弥勒等以别对通释也。

    一云不等句者。不等于长行也。不等颂亦然别有之偈。名为不等也。

    除别相被颂长行者。除长行所说之相。后有偈颂。故云被颂。别有所说。名为孤起也。

    此偈出法句者。如法句经广说也。

    然本生本事不异者。只本事中有生。生中有事合事为生即是第九。合生为事即成第八。为如是语等。今从开说。故分八九也。

    论云广者。即通小乘十二部。方广即大乘十二部。若别论之。小中十二唯九无三广问记等。大中十二无三缘喻事也。

    未曾有者。谓希有之事世所无也。

    十二部经空平等义者。经是文字名为能诠。义是所诠谓中道之义。故云平等也。

    解无量义者。不思议假也。毕竟清净即不思议空也。

    义势则周者。能诠所诠同于一理也。

    余句多是自行者。自行不无作化他。且六度化他为首余为多也。

    经云知足者。非谓四事等名为知足。于十法界众生凡有止进皆须知也。

    如曾子曰吾日三省者。论语吾日三省其身等。省视也。吾生平三度自省其过。此与自知义同也。

    二乘方便道者。似解之位未有真修也。

    如是节节迭为尊卑者。信者为尊。不信为卑。乃至十界菩萨为卑等也。

    于贤圣人天中者。前之三教方便位名贤。三乘之果名之为圣。圆教之善于此最为尊胜也。

    即梵行中之一品者。于三品中先释慧品。故云一也。

    我心一相故名为等者。虽有多境普心缘之故名为等。境名无量心。只是一名为一相故也。

    境亦名等者。等于心故。

    心亦无量者。等于境故心等境等。名为一相故也。

    后明心果者。以四无量即是。今品正释意也。

    难令唯一者。能缘三境只是一心也。

    但为一义者。能缘也。

    若知众生须知如来等者。众生即是知苦。如来即是知乐故也。

    五阴从何而生者。从于假名所须物生也。

    乃至上缘于佛者。谓缘佛上具前二境则为三也。

    先破定四之执者。我今所说四亦非四。何者所缘不同。汝何故执定难为四也。

    次答无四之难者。四名尚无。汝何故难定三二一等所执不同。

    广略不定者。如佛说十二因缘。或说于一二。或说于四乃至十一等。

    二明反常不定者。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是其常法。如来反说。净即不净。常即无常等。名为反常也。

    经云说一因缘者。合于十二但为一因。同是有为之法也。

    经云二种因缘及果者。即是过去无明行为因。现在为果。三世摄尽也。

    经云城经者。或云第城经。或云稻稗城经也。

    经云非物说物者。世间之尘实非是物而说。青黄赤白名之为物。能达此物即是非物。

    经云非实说实者。大乘之人名为起实。反说为实。

    实说非实者。二乘为实反说非实。

    非境说境者。未有智故名之为非。有智之时名之为境。境智合故境说非境也。

    经云色说非色者。非色是心。全心是色。色心合故。故云非色说色也。

    经云非道说道等者。二乘之人名之为道。道未究竟道说非道也。

    得报不同者。成当生处也。

    慈得遍净者。即第四禅天。且依旧婆沙四心通无色。若依新译四心唯在四禅。次第对之。文中阙略也。

    或言器是境者。器以容物为用。境有容心之义。境既有四。何得三耶。

    此亦不然者。谓此之真似是大乘真似。为复小乘似位。若是小乘何关大乘真位也。

    经云佛言有者。答有菩萨住大涅槃。非是大慈等也。

    未是亲中三种之乐者。此是三怨得次第三品乐。未得亲人中人三品。后得中三品及亲人三品。故云并与等。此既是怨即是多与其乐都计怨人。并自三品及中亲人。三九二十七品之乐也。

    又直取三品乐者。与前释愚总不过此两释也。

    但略有四番入观者。以初亲人为一番。怨人三番。中人不论。故云略也。

    经云以难成故者。次第之慈作意修故。故云难不同圆慈观。即究竟拔与也。

    达惑慈成者。观于烦恼无非实相不见其过也。

    经云慈如电明者。暂得还失未是究竟之慈也。

    不见其过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更有何过。若论违顺。始自凡夫烦恼终乎等觉一品犹是生过。今皆等观三慈普遍故不见嗔也。

    经云初住菩萨者。前唱初地。后释初住。自非圆别证道是同。何犹释此经文。地是所依故也。

    经云除无利益者。凡有一毛分之慈。皆是利益。除不修者故也。

    经云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者。法相只是我所。既无我我所。即无己身也。

    经云具足六度者。即是无作波罗蜜。一度具六。故云具足施尽。法界即檀度。具足戒即究竟大乘之戒。定是首楞严定。智即一心三智等也。

    舍中亦二者。既见究竟得乐能众生遍法界喜。喜即是舍。舍亦遍故舍心既遍能令大喜。故云二也。

    三自相本者。以将世间无量为发心之本。期心菩提不为梵天等之慈。故云本也。

    此是假说者。即是夺其实边众生未得乐也。

    经云实与乐者者。此纵辞彼诸众生下立难。何故众生犹有受苦不得受乐也。

    第三遮难者。恐佛假说实未得乐故。引如来自得益以遮之。若是假想何以得报也。

    经云无所畏惧者。汝是下位之人能遮如来果地之难。故叹之也。

    经云若于一众生者者。佛意于一众生尚得是慈况我遍。与一切众生究竟之乐。岂非大慈也。

    经云是名圣种姓者。慈是佛种姓。能离苦名之为圣。故云种也。

    经云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者。谓于一众生能起慈心。其福尚多。况遍法界众生一心三慈十六分具足也。

    经云谛是真实者。谛谓谛理依理起慈慈。能遍缘不同次第慈也。

    但能令见者。此师意云。众生宜见佛即为现也。

    一师云者。即是今家所承。或谓别名以为一师等也。

    若言诸法有安乐性者。岂隔瓦石及与众生故。亦是众生也。

    是义难信者。谓未了依正不二。云三身遍皆隔无情故难行也。

    此则永转者。永即不永。何者若佛菩萨依正二而不二名之为永。众生虚妄即是不永。土沙与七宝何殊。随其所见耳。

    佛性即诸法者。岂隔情与无情耶。

    经云能断瞋恚及众生相者。谓能以一心遍法界舍及我我所皆毕竟空也。

    但是功德猗乐等者。功德是四禅。能伏烦恼。名之为乐也。

    四等即般若者。一心三智之般若也。

    实为善本者。为大乘三乘本以无加无量体。即法界遍摄一切法也。

    经云以施因缘者。一心三慈遍法界施令得涅槃之乐也。

    经云必定回向者。大论云犹如热熬一切到者无不令焦。菩萨发心亦复如是。所化一毫之善。皆须回向令得菩提。亦如抱炬亦能自照复能照他。回向亦尔也。

    为下八事作本者。下文于一一事皆能发愿事理具足也。

    不得是断菩萨。布施能离断常之过。故云作如此绝等也。

    经云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者。此无缘慈常施一切。故云不施也。

    经云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者。前之五度即是缘因。后之般若名为了因。若其取相不趣菩提不能缘了。而资于正法身未显故。不具足也。

    箭譬悭起者。譬人教施名之为起。若无缘者悭犹不起也。

    譬分别施者。好者不施。恶者能施。分别多少等。故云竹柳也。

    经云见子长大大能自存活者。即初住已上。名为长大也。

    经云发如是等愿者。此之之行愿虽不及华严中广华严中愿每一事一理。此之一愿于一事上起无量法门。皆约四等。事理具足也。

    面各四寸者。如来所著之衣四面各去身四寸。故云一尺六寸也。

    是无戒之戒者。即是大乘毕竟戒也。违此戒即中道空。故云无也。

    华严云如虚空戒者。彼经十戒中有此戒也。

    无所依戒者。谓不依二边中道戒也。

    经云坐四禅处者。首楞严定以为所依。故云处也。

    经云燃大乘灯离二乘锭者。锭字(睇见反)或作钿粟。以杂宝饰器物。又云有足曰灯。无足曰锭也。

    第二为三乘本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得为三乘之本。故三乘不能为大乘之本也。

    二甘露门者。小乘真谛为甘露。大乘中道实相为甘露。能通真谛实相。故云门也。

    一空解明故无诤者。如须菩提以解空故。得无诤三昧故也。

    二以边际智缘延促者。谓等菩萨用边际定力。故云自在也。二乘亦尔定能持身也。

    圆慈转显者。具大小慈故也。

    经云不可思议者。谓三谛之法是非有非无故也。

    有无并观等者。既云并观即是亦有亦无。云何得非有非无。故不用此解也。

    冥真故非有非无者。斥云为是何教冥真为真谛。冥真为俗谛。冥真故斥不然也。

    缘五阴法者。众生缘也。众生是有故斥其无也。

    又初地下破前第二解。岂皆佛地菩萨亦修也。

    但行慈者皆有双非者。今依圆释叹其慈体。从于理性慈来乃至分真等慈。皆有双非非之义。岂独佛地也。

    梵行中意者。意明三慈皆显于体也。

    定性四句者。四人各执名之为定。性谓性执。不得真理。如彼儿戏。故云戏论也。

    假名四句者。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故空。但有假名。名字性离即是中道。故引论云即空假中也。

    问义自不定者。煞业不定也。

    或转成定者。以恶资也。

    附庸国即小国附大正也。

    俱会一圆者。叹次不次。初地初住同一圆极。名之为会皆不思议也。

    ○释梵行品之二

    三一应等者。意斥古人同于四心。何故前三为有。后一为无。无则俱无。有则俱有故也。

    今亦一往者。此之四心皆以大涅槃心修此无量。故有地前住前之殊。若二往空有皆等同证圆果。极爱只是一子故也。

    特是文略者。但云三心不论舍为一子故云略也。

    亦是互现者。谓一子即空平等。空平等即是一子。同证初地故云互也。虽三二一不同。极爱与空平等不别也。

    若不及者。性地未是圆心纵云通到十地亦是不及。今且对八地云若过耳。

    极爱就心一子就境者。一心遍于法界。名之为境。境即心故。故云极爱。心即境故。故云一子者。从解而说故云外也。

    经云见修善者者。约有生善之机从其起应故也。

    发心学人者。圆教初心也。

    起于取著者。着此阴身起三业过。故云身口等。

    经云舍而终亡者。善根以断慧命。亦亡欲同其恶。故云并命也。

    经云善言诱喻者。且为说人天五戒十善之因果也一直申不解等。正是起难之辞。难前譬意也。

    或云五难可煞中开三。并后二即制五难。

    或云三难者。前一合三故也。

    经云若不得者者。若不得初地应堕地狱。今何不堕也。

    经云起不善心者。意难如来无慈令达多造逆堕狱以呵骂故也。

    经云于义不相违背者。令彼起恶不应与一子相违也。

    况难最剧者。如经何缘如来出此粗言等讥兴之甚。故以前遣也。

    经云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者。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汝何故难令达多造恶。况小乘弟子。故云不应也。

    总寄迦叶试制愚曚者。非谓迦叶不知如来故举七譬。为未了者。以况其事故总也。

    广举六度者。此是无作究意六度故度。度之后得寿命长。皆令得常住之命也。

    经云终无夺命者。汝今何故难于如来煞婆罗门等。此不应也。

    即得于真者。今意未知他人释得何等真为是小乘大乘之真也。

    河西云恐其堕狱者。若不煞之生谤永堕无由发心也。

    若俱非化者。意云俱实亦不可俱权亦不可童子是化。婆罗门是实也。

    理在其间者。尔权之肘意引于实全作实说复失于权。何者谤法者众何不尽煞。今意亦是权示令此受煞引于实人。令其不谤权实双用故也。

    经云应善受持者。实如汝令恶心斩坏得罪堕狱也。

    经云害和上及其父母等者。此是外计父母于我有恩。女人能生养故。牛于众生有功故也。

    经云无有信等五法者。谓不信三宝谤方等经起大邪见也。

    互明与夺者。此夺下与。故云千倍也。

    经云知方便故者。皆为众生而作方便也。

    出是出苦味者。谓出三界之苦。离集味者。谓所离烦恼也。若准迦叶领解意。领于无作四谛道灭等。今从喻说且云出苦耳。

    初明空平等二辨知见者。知见即是能知能见。平等即是所知见理。故上文七善以慧为名。为成三品能见也。

    即寂而照者。平等空故名之为寂。能知见故名之为照也。

    即空而有者。空平等故名为即空。能知见名之为有也。

    与今互显者。上文即事而理。今文即理而事。以互显不互同证初地耳。

    理同能异者。即是前之三心约能缘境边得名。后之舍心约所缘理为称。同是初地。故云理同也。

    戒定之果同在初地。证成理同而戒定异。又前戒定要假慧断。或若无戒定慧亦不成此亦如是。若无前三亦不得空平等也。故以约能知见等。证所知理也。

    不见父母等者。谓舍心成就一切皆空。故云不见也。

    次譬如虚空者。重引人法二空为譬也。

    经云诸法空故者。即是一切依正皆空也。

    大品广空而略性等者。性谓佛性彼经约般若荡相多明空不明佛性。故说十八空。空于有也。此经以示众生有佛性。故说十一空。皆证佛性理也。

    总其二经互显其美者。此性显彼性彼空显。此空故也。

    冶城云前六空是互无空者。由内空故无外空。由外空故无内空等(云云)。

    开善皆是理者。此释犹当后分次第修行。复非今家所用也。

    初六是假名空者。谓有内外故也。

    次二是实法空者。性空等也。

    次一平等空者。即第一义也。

    次二佛果空即是空。空大空等也。

    前八是破病空者。今引用对四悉。此释有当故引用之也。

    通方融治者。一一文中皆是生善破恶入理。岂同他人分张之说也。

    私谓经论不同者。经谓诸经论。即大论皆具。

    四悉该括渐顿者。五味四教等一期摄尽也。

    谓冶城于文为得于理为失者。文中有互无之言。故云得失所空之理。即是互失也。

    开善于文不便者。不应知有为空时。例知无为亦空等也。

    经云观内法空是内法者。内外俱空故。由内空故能显外法。一切有为邪执常乐三宝等皆是所空。由外空故同显内是所空也。不在二空显中道一体也。如内外空内外之法。皆是有为能空。此空同成一空也。

    既无内外下。即是绝待之空也。

    佛等四法者。一体三宝及于佛性。皆离有无显于中道也。

    经云见生死无始者。见只是观。观于生死。生死无始全真如。是从真起。或即真如无始全生死。是能观二始本性清净故空也。

    远讨其根者。观无明也。

    初无来处者。无明无始也。

    始破无明者。真如无始名为始破无明。无始故云明无也。

    无无有始者。上无字是空。下无字无有始也。

    一云破性说性空者。谓自他等性皆空也。

    中论两不之义者。中论明八不释中道之义。今明二不即毕竟中道也。

    此寄有以明无者。此业有即不有。故云不见作者。无有宰主谁论有报。故云寄有也。

    寄无以明有者。无不定无。故善恶之业亦不亡也。

    此是凡小所迷没处者。谓三藏菩萨以同凡故。小即二乘沈空之处。名之为没。今空空其所空。故云空空也。

    非是即实智者。双非上两境有是无。故云非是是也。

    若直空境空智此犹是偏空者。只得所空能犹未空故成偏也。

    若将空空乃是圆者。将于能空来空所空。二空体即显于中道故也。

    空犹未妙者。虽是所空犹是偏故。更须能空来空此空也。

    遣破惑情者。即破于能空之智。恐执此智故云遣破。情谓情计。计有能空今空此空。故云空空也。

    理无并照者。境智皆无也。

    遣义可知。智亦须遣也。

    将有漏空轻无漏空者。由多执重故以轻之。即是互直轻重以为二空故。

    非二乘所及者。如经。结非二乘所得空空三昧等文也。

    经云通达小分者。即是初破一分无明。乃至等觉犹有一品。犹如微烟对多为言。故言。少耳。

    经云况复余人者。即是前之两教二乘及偏真菩萨也。

    色大故般若大者。大是空故以智称境等同虚空。故云大。故引释论证成此空。事即是色。理即般若也。

    真谛空者。今对三谛立此真。此名真。即毕竟空体。谓一空一切空也。

    俗谛空者。一假一切假也故第一义谛。故一中一切中故云内外俱空。即显双非也。空虽十一不出三谛。随事立名理只是一也。

    生死俗谛空者。即对涅槃得生死名。涅槃无种生死。故云空也。

    不见元祖者。元谓本元。祖即始祖。祖即能生。生无明故。无明无始全法性。是故云不见法性无始。生无明故今无二始。故云空也。一空一切空。即三千世间百界千如无不空也。

    后叹文者。即是然空空文也。

    空故是是者。此不思议空。能空偏真之是。故云是是。

    假故非是者。此不思议俗能非思议之是。故云非是也。

    若双若只若三若一等者。双谓空有。只谓单真。三即内外霍非。一即第一义空。皆涅槃空也。

    经云虚空等地者。等取如来地佛性地也。

    即是前离后得之意者。如经无有滞碍即是所离。譬如虚空即是功能也。

    知见广远良由空寂者。即横遍竖深无非平等。故云寂也。

    即寂而照者。由平等故名之为寂。由知见故故云而照。知即是智。见即是眼。五眼能见。知谓所知也。

    即照而寂下。更重生起以论寂照不二故也。

    此法奇特者。只是知见之法也。

    行即是心者。心谓缘境即所缘。心即智。智缘于境。境智不二故也。

    性即是内者。性谓不改十界性也。

    相即是外者。揽而可别十界之相。具如法华释十中明也。

    经云若众生心者何者。前心约智。此心约境。即是五阴国土二种世间。故云众生也。

    若根者。谓上中下四教根性不同也。

    若禅定者。谓世间禅。出世间禅。王三昧定也。

    若乘者。谓三乘一乘及五七九等也。

    若善知识者。具如华严。善财童子求众多知识。若是善知识。魔即非知识。

    若持禁戒者。具足五支事理诸惑也。

    若所施者。称法界施檀度摄于六等(云云)。

    经云不食盐肉等者。外道所计谓过世等所制也。

    三知共行者。谓常无常行二边双游。故云共也。

    经云见诸众生修善业者。即是约世间因果释也。

    经云现世受报者。即是重业轻受量人造恶必合堕苦。以犹改悔其业则能受于轻报。若能达此业者。甘心受之后当无咎也。

    经云五眼所知者。眼即是见云何名知。知见一体只是互举耳。

    第三明四无碍智者。前之约十三。八种通于因果。此之四法果上之用。唯约如来故也。

    分别了亮者。即是辞无碍眷属流类故也。下三例然。皆有流类也。

    经云不名菩萨者。不名住空平等地菩萨也。

    眼有清净四大者。眼如蒱桃埵鼻卷月刀等(云云)。

    经云及诸菩萨者。前三教偏菩萨也。

    二开昔权者。即是施开之开非谓废开也。

    经云声闻人或得一二者。约昔教得也。

    经云而汝复问者问正当其机故也。

    经云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者。若无所得。得二十五三昧。证大涅槃也。

    大乘小乘者。以教对教故。

    经云名十一部者。小乘无方广部故也。

    方等三藏者。以部对部也。

    经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轮者。即界内分段界外变易。二种之生死轮也。

    又云永断一切生死者。二种之生死也。

    经云永断五见者。即是界内外二种之五见也。故迦叶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菩提二乘者。菩提即宝所。二乘约化城也。

    经云讵有讵字(渠据反)讵犹未也。谓未知词也。汉书讵有其人也。

    经云更为大众者。迦叶意云。我上因文殊请非为不达。今为未得者重请。故云更为也。

    一一并前释上后释下半者。如经本有本无等二句。若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下半二句。上半无得而得三世有法斯有是处。下半得无所得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上半即生死涅槃相对。亦常无相对。下半常住佛性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若论上半昔有烦恼今无烦恼。三世有法斯有是处。若论下半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来涅槃非三世摄。若谓菩提有去来。今无有是处也。

    须望下总释之意者。常说无等随缘不同也。

    经云有无量下是本有。现在无有下是今无。本无般若下是本无。现在具下是今有也。

    还是本无今有者。本无于常今有于常。此是有无不遣难也。要即本有不有本无。不无双非此有无。故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非有说有者。如来元无烦恼。为众生故示王宫生。说有烦恼。

    今无涅槃者。昔日之今为众生故说无涅槃。今有涅槃即是非无说无。不得而得得无所得。

    若天魔梵能解此者。无有是处也。

    经不能破坏四魔者。初三十四心断结之时。但分断烦恼魔降于天魔。未破阴死二魔也。

    经云初得菩提者。如法华寿量。最初证得以有钝根声闻弟子下即是今无涅槃。指昔日之今也。

    本无利根人中象王者。约今日之本。若有沙门下是今日之今。今有涅槃还是昔时之本。证得非谓去来之今。故无有是处也。

    谓昔有恶者。本有烦恼名之为恶。今则有善者。今有涅槃名之为善。上半作恶。下半作善也。

    二乘作真俗不一之见者。本有烦恼名之为俗。今有涅槃名之为真也。

    菩萨作三谛各别之见者。上半具于真俗。下半即是中道。

    文殊作三谛相即之解者。无得而得真即俗故。得而无得俗即真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真俗即非真俗。真俗即中也。

    亦是四门四悉等解者。上半即三门下半即双非门。上半即是前之三悉。下半即第一义悉故也。

    当知其义遍一切法者。四教四门四门四悉。无不摄尽也。

    欲许诸师一一皆是者。以真谛故。是俗谛故。非不得八种释意。故一切皆非也。

    四出则四是者。此偈四处出之。上下皆显佛意故也。

    经云轻罪说重者。如小乘四重大乘十重。六罪于小为(三本毕)。

    ○释梵行品之三(三末初)

    经云世间知者我亦得知者。问意为与世间因同。为与世间异也。

    次问世间不知我亦悉知者。谓凡夫外道等不知佛性。唯如来知也。

    经云不见不觉十二部经等者。皆约今经大乘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三道也。无常四倒。如四倒品八倒等也。无作四谛三十七品等。皆明佛性。故云不知也。

    经云当名菩萨者。即名字位中知也。

    无始无终者。无明无始之来有故名为无始。尽未来故名曰无终。

    同于横计常断者。计有始终。即是于常。计无始终。即是于断也。

    为破此始等者。双非前后二解。皆无始终同一空理故也。

    经云是为虚妄者。不信世间因果。说言无道等者。即不信出世因果。菩提是因。涅槃是果故也。

    谤法名谤诸佛者。法是佛师故云谤佛。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既谤诸佛亦名谤僧。即是不信身中一体三宝。是断善根名一阐提也。

    今谓初半行如前者。如前他人分文也。

    经云善拔众毒箭者。拔于见思无明根本之毒也。

    喜之所离者。离于二种生死也。

    喜之所得者。常住涅槃故云其露也。

    叹大舍者。谓得涅槃之乐故云不生也。

    以戒为本者。由持戒故得自行果。由慈悲故。故能化他也。

    法尔故也者。菩萨之人皆因持戒。从因至果成于菩提。故云法尔也。

    经云菩萨悉能知见觉者者。即是得空平等地。

    菩萨亦应不知等者。难意既同世间云何能知也。

    经云有何异相者。既不出世间云何是异也。

    经云如是菩萨亦同世间等者。即是名字菩萨未能修行。故同世间也。

    不一向同者。犹闻经发心虽同而异也。

    经云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者。具足应云八风违顺等境。今举违边。故云四耳。

    经云是名菩萨所知见觉者。谓相似分证位中菩萨也。

    为有如难陀者。难陀为生天持戒缘起。广如诸文也。

    是五戒律仪等者。等取二百五十大乘等。戒皆以涅槃心修不见能持之相。非谓不持名无也。

    有三譬者。譬自知好丑。即是譬教能持戒也。二譬功德增长即是生善。三譬破戒功成即是灭恶也。

    俱求当果者。持者远求涅槃。破者近求人天。故云俱也。

    已构得苏者。谓修得善报出世因果。世间之寿名之为余也。

    展转深入者。始从名字观行。乃至分真能见佛性。名之为深也。

    然五受根中者。五谓苦乐忧喜舍。彼人具对四弹得名即乐浅喜深。今同四禅支即喜浅乐深故也。

    五法佐助者。如相助三品有个五法。五盖五见等。从所离得名也。

    涅槃非五者。涅槃从所断得名实非五也。

    一无所用者。破戒之人无有法器。不能受持于人天之道。世间无用故也。

    今诫人师者。谓五种法师也。夫为师者。今他所轨长其善根。弘持此轨经令得入位。故以诫之也。

    名为轻躁者。即是无于大乘之空。乃至前之两教。犹是轻躁也。

    不求果报等者。无大乘慧。无出世之报也。

    是处非处者。是时名处。非时名非处。

    事须适时者。众生机宜须请不请等。亦非相乖也。

    先列十智者。如经。若欲受持者下为智也。

    次劝净心者。先当清净其身下。是也。

    初今言自他者。于十智分自他也。初持复说为他。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