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乘涅槃也。

    求因缘故故名为净者。十二因缘灭也。

    故名为我者。以不二十五有生即得自在我也。

    经云见粗细之物者。粗即世间因果。细即出世因果。

    照物即常无常等者。常谓凡夫所计无常二乘真也。

    有为无为者。世间即有为。出世即无为。众生非众生。正报即众生。依报非众生也。

    物非物者。世间六尘名为物。不可见故为非物。苦乐我无我世出世可知也。

    净不净乃至实不实等。皆约世间出世间释也。

    乘非乘者。人天等乘即非乘出世等乘即是乘也。

    知无知者。世间即无智。出世即是智也。

    陀骠非陀骠者。此是外计主谛。非陀罗骠即是正计也。

    求那非求那者。外计依谢非求那。能是正计也。

    见非见者。世门非见出世正见也。

    色非色者。世间名色。出世非色。

    道非道者。世间非道也。出世名道也。

    解非解者。世间非解。出世名解。

    终是一道者。通于世间出世间无漏之道也。

    信心乃至布施者。以信为本。是入道初缘故。法华云。以信得入也。

    一以今难昔者。将今八正道难昔诸经说不同也。

    经云久离错谬者。难意我亦知。如来无有错谬。为众生故。故作是问。令今昔是同故。如来皆难许之也。

    经云以是因缘者。以是昔说十四种之因缘何故不同也。

    会齐故理同者。开前诸经同名八正故也。

    波利声论水名者。或有此声势呼此水名也。

    经云于一法相者。只一无漏道法也。

    经云然不离金者。如八圣道一用之不同也。

    开善谓是摄法尽不尽者。不智于何法为尽。何教不尽。但有其言。未有所出。会通四谛。准此可智也。

    先举昔事者。未知何经。今谓阿含中已有无量意也。

    分别相貌彼竟不说者。谓建立法相也。

    以名往收者。无量四圣谛也。

    种则不同者。分别无量四谛也。

    经云我于彼经者。指昔阿含等经也。

    凡圣五阴者。即十界六凡四圣差别不同也。

    于一一阴等者。即是三千世间百界千如等。故云无量也。

    一一身法者。身即十界法即十如也。

    一一解脱复有无量者。如前百句。一一转释。以为眷属等也。

    名称同异者。同名四谛。则是摄尽。异则无量不尽也如大地一名为无量者。大地只一。是实无量四谛十界不同。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耳等。即其义也。

    四人上判中者。二乘佛菩萨等经中约人故也。

    菩萨阴则盖覆生死涅槃者。即覆阴利生不同盖覆义也。

    则不能至于宝所者。三百由旬止宿化城也。

    二乘阴乐者。证偏真涅槃也。

    菩萨阴双是者。能得涅槃入生死双照之义也。

    佛阴双非者。入于中道即边而中也。

    次知入为门者。入谓更相涉入。门者由之往来。眼能入色。色来入眼等。名之为入。亦名轮门也。

    乃至意亦如是者。入般若波罗蜜也。

    寂静门平等门者。寂静门即是萨波若果。平等门即法界也。

    不苦门者。涅槃门也。

    亦乐亦苦门者。自行为乐。化他为苦也。

    又知界分性者。界谓差别。性不分改即十八界不同也。

    不能闻声者。且约一根具足应云闻香觉触等也。

    即能见色闻声等者。如华严经中十种六根互用也。

    怀善坏定者。坏于十善四禅八定等也。

    坏因坏果等者。能坏世间果因也。

    坏有坏无者。能坏二十五有二乘涅槃之无也。

    佛色坏上诸坏者。九界之色皆能坏同一佛性也。六道色坏乐能坏涅槃也。

    初觉无漏下云云者。乃至支佛皆无漏也。又斯陀含觉欲界三品思尽。那含九品四果三界尽也。

    即觉不觉等者。觉即佛宝。不觉是法。非觉非不觉是僧。一体具足也。

    饮苦食毒者。六道皆是无常也。

    是后阴因缘者。能生未来之身也。

    是无等等色者。等觉菩萨只有一品无明。以无有与等。故云无等等也。

    是色解脱者。即真解脱也。

    差已还生者。谓外道凡夫有漏心修断非想九品八地。还堕三途也。灰断不起灰身入灭也。离善之恶趣于四恶也。

    离恶之善者。趣于人天也。

    无离无至者。道即法界故是趣不过。云何当有趣非趣也。

    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者。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是为不二法门等云云。

    动见修道品等者。此之四句约教判。初即生灭。二是无生。三即无量。四即无作。道品不同故注云云。亦应更约开会同入无作不思议之理也。

    直知三法印者。如经无常无我涅槃寂灭等小乘名三法印。大乘以实相为印。即一法印也。

    世间人但言第一义真谛者。通途古人但明二谛之义。安得今家第一义中有无量相。校计不知。况复四四一十六门等。故云无边也。

    四谛十六谛者。小乘但明四谛之中。各四行相。名为十六也。

    四相续者。只是相续假耳。六因生只是因成假也。

    五事理者。事即是俗。理即真也。

    六亲疏者。俗为疏。真即亲也。第一义无过。离于真俗也。

    不虚诳故者。真俗皆实也。

    有随情审者乃至情智审实者。今意随情则有俗。随智则有真。随自他则有真俗。皆名为谛。不同他人也。

    宁当一体者。破也。谁复部中即无中体也。

    只就二谛开合非一者。今家正解有七重。二谛不同。

    经云将非如来虚妄说耶者。意云如来既非虚妄二谛如何差别也。

    皆出经者互现其文者。真中无俗。俗中无真等。真俗相即始是今意。故云世谛即第一义谛也。

    还成一谛者。前已问竟。今更难之。故云还也。

    善巧方便为缘说二者。若审实论。如汝所问。只是一谛。一谛尚无安得有二。为顺世间世流布。故说有二谛也。

    如随醉人说有转日者。如转真为俗则有二名。如其不醉只是一真。更无转相也。

    一师云七种一统者。此师意虽有七种只是一实谛。

    可随缘说异者。今斥随何等缘说何教异也。

    一师言七种各异者。斥亦同前也。

    名虽不同其义可会者。彼法华玄文中七重与此经名不同。彼约四教开合有此七重。开权显实归第一义。此但随情说七。约随智边。只一实谛也。故云其义可会也。三单俗复真者。别教当体合中之真。故云复也。四单俗单中者。圆接通也。五复俗单中者。别接通以但中故。六复俗复中者。圆接别也。七是圆教当体。此之七重圆接通文。单俗单中者。其名由显。又与玄文不同。今未测其意也。

    佛意难知且出一师之见者。此是疏主谦退之辞。我今且依大师所为七种也。

    揽阴名生者。阴是实法。名是假名。即有某甲宰主名字不同也。

    即阴离阴等者。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也。

    与法相称者。色即空故空即是色。故言相称也。

    不得言苦集灭道是第一义者。苦集即真道灭。即中今含真中。故云复真也。

    法譬互举者。前譬后法。此之五法皆如涅槃。故法譬皆空同是单俗也。

    心无颠倒者。具足应云八倒单指中道。以为如实即圆中也。

    此明有作无生等者。藏等实有同是幻有故。

    指下一实者。不思议中也。

    即以两始者。约初烧割体折两也。雨终死坏可知也。

    复俗如向者。有作无生真俗同名为俗等。

    犹是单俗复真二谛者。谓同前圆接通意也。

    止论七种何足惊怪者。他人但作一种二谛解释。何足怪也。

    第三明一实谛者。此是醍醐之教。与法华味同实相无别。若法华开了同名一实已竟。今为未入实故。前明七重二谛开别六重说一实谛。最初三藏生灭。今明一实即第一义也。

    举四举二等者。徴起也。

    束四为二其义则便者。一者经便。二者义便。三二只是开合之殊其义不别也。苦集为俗。道灭是真。若束为三。真中更开第一义谛。故云少不便耳。其义则通故云少也。

    除妄显梨耶者。以梨耶中有染净三分种子故。意除一分染种。显净分也。

    中假师者。古弘中论师名未详。

    兴皇悉不用者。总非前法师。能依破佛果。所依破一实也。

    对边说中者。破中假师也。

    待妄说实者。即是相待之意岂是绝待之实也。

    若随缘异说者。今家意许兴皇说一实谛故不斥之也。

    经云无颠倒者。即是四倒八倒等。以心不颠倒。故名之为实。四约人。如经名曰大乘。即是能乘之人也。文殊普贤大人之所乘故。

    六约因者。如经一道清净即是因义。从因至果。故云清净也。

    兴皇名初为实灭章门者。意约烦恼为实。能断为灭也。

    取理为灭实者。理义则通不知灭。何教实证何等理也。

    不二为实者。境智不二苦即是谛。名之为实也。

    除两句只用实为谛者。即是有苦有谛非实。但取有实一句为谛。以实为义也。

    经云非苦非谛是实者。前后俱实有何差别。何者前约有苦。今约非苦。总非前三。即是今实故也。

    后三谛亦尔者。集等三谛皆约双非。如来佛性亦复如是。

    显名如来隐名佛性等者。如来是果故显。佛性在因故隐。若具论之。佛性亦通因果也。

    虚空取隐显不二者。虚空之体不当因果。故云不二也。

    次释谛实皆如文者。即此一实谛。在昔四谛文。后皆名为实。故云次也。

    又解苦无苦者。通教三乘与其谛名。若约藏教二乘。夺而言之。仍不名谛也。

    未穷理实者。未得中理故无实也。

    经云如来非有为非有漏等者。亦应例言。虚空佛性非有为有漏等但文略耳。

    进退两望者。进不以倒为实退。则摄法不尽。故云过。

    经云一切颠倒不名为实者。难意若颠倒非实者。云前文四谛摄尽。答意皆苦谛中摄。故非实也。

    二事可见者。如经。众生二乘虚妄二事不同故也。

    冥初生觉者。冥因五大等果也。

    主谛依谛者。主因也。依果也。

    经云佛法中无可难意如来是实。外道是实外。既种种说实佛法则无也。

    八据形相者。如经瓶衣车乘等。皆从微至着。瓶从泥。衣从缕。车从木。悉皆是有。若是无常。不应念念增长。大地形相者。以成就故。一切皆常也。若是无常。应有断绝也。三据净器。人天诸佛菩萨法身等器净也。

    八据伴类者。由有我故知有伴侣。若是无常谁知伴侣也。

    经前云如人负贵等者。若是无常行不应寿故知是常也。

    ○释圣行品下

    常我是执之端首者。一切外计以常我为本。今但其常乐净自去。故云略也。

    法尘对意而起此计者。根尘相对转入意地。即是从缘而生也。

    即举是对非者。举佛无生为是。广对外道之非。非其断常。故云去来等。非三世摄也。

    旧云当果佛性者故不生灭者。经中现文非未来等。云何言当果也。

    若见此理者。一体三宝之理也。

    经云非因所作非无因作者。或计自然。或计断常。及宰主。故云作者。或计青黄赤白等色。故云非想非无想者。或计微尘世性父母而生。非有名非无名者。计邪常为有名。计断等为无名也。

    非色非长非短者。或五阴是我。故非色非长唯有神我名之为非短。又计我遍身名之为长。或计如母指名之为短。

    经云后见相似者。诸外所计前后相续名之为常。不了时异即是无常也。此过非小。将小择大。其过不轻也。

    阐提信作不信无作者。阐提信于有漏之善。名之为作。不信大乘无漏无作也。

    为证何等无作耶者。为小为大。若依前圣戒行文。皆以大般涅槃心修具足五支净戒。摄得大小诸戒。即是今之无作意耳。

    然此但明四大五色者。谓心色二种为五色。色即四大。心即无作色。故云五也。

    下文明十一色者。五根五尘并无表也。

    互现一边不专一处者。此举五根非不对尘。下文举尘非不对根。及无表故也。

    经云眼识相应异者。眼自与色相应。乃至意与法相应。不能一根具于诸根。故云异也。若是于常不应有异。故云无常也。

    又出没不同者。复前八中四此剩四文。与前不同也。不破据因等四文。不破字贯下敏生等也。

    经云凡所读诵不应增长者。若是常不应云从一阿含至一阿含。阿含此云无比法。既有增长。即是无常也。

    先结前生后者。如经。其义已显即是然前。复当为汝即是生后也。

    八坏合异者。即此阴灭彼阴还生。名之为合。中阴灭已此阴还生故也。

    窃得此言者。但有常乐等名也。

    第七卷中已答者。谓第七经中四倒品答也。

    记中者。或别有章记未详。

    苦及不苦不乐亦尔者。即是三受之中皆无我也。

    经云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者。外道亦观五阴有漏断惑。故云少也。

    破前分别心者。破分别四谛二谛一谛等心也。

    慧行被破等者。今意不许他释。展转有妨。惠行最居后故。前既不破。后何着也。

    五行若破即无所修者。圣梵是因天行是果。因既被破果岂得存。故无也。

    当知此文明圆慧行者。前文七二谛第七中圆及一实谛。若论次第。即属别教地前十回向。后心中修此文。即初住圆位。准经文意论其次第。即是地前论不次第登地初住。又难引玄文七重二谛。来此消经。与彼稍别。彼约圆教开前六重。同成一圆。今论次第。七重消释。且约地前未论开会。至不次第。即初地初住故也。

    初发起者。即是发起前机。令如来说故。文殊为发请之端也。

    方复更转一实真谛者。方犹当也。前已说竟名之为更也。

    一寄文殊嗟于未达者。未达即是五十二众。谓于如来入般涅槃。故言云何涅槃即不涅槃也。

    二难文殊为是未达者。如经。常住不变不般涅槃。汝何故云。如来临般涅槃耶。

    凡历七事者。谓因果以之为事也。

    竖结者。唯约如来所证究竟深入。名之为竖。前文既即事即理。令横入竖令竖入横。横竖不二。唯佛境界也。

    先明异故不更者。约今昔相对以辨。昔未曾转。何得云更。何者如从于王家行至张家。更来王家行。至此即是更我昔所说小乘法。转今说大乘。故云不更也。

    同故不更者。昔转法轮即是。今转更无差别差即无差。何故云更也。

    四德异者。从修行说。有其中上也。

    八声遍异者。横竖不同遍于十方也。

    经云下根即一阐提者。约人天善非三乘机感佛出世也。

    善始令终者。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

    前佛复宗通结竟者。即是如来对文殊。以告迦叶。后迦叶之宗也。如来别结唯约诸佛诸行。故云别也。

    如来开结者。开谓开示。五种病人及菩萨等所修行也。

    二乘之人得有修义者。由戒圣行约次第论。名之为修也。

    拙度菩萨者。即三藏菩萨虽未断惑。亦同二乘名病行处故也。

    悉皆得差者。闻经菩萨发圆信解者至于初住。故云差也。

    及此法门者。如来圆行也。

    此结次第者。次第五行也。

    从初地至六地者。古人为一地。从七地至法云为二地也。

    通道疾利者。通谓神通。道即化道。从七地去。即能神通化用也。

    通道钝者。者今家难意前文。戒定文后不令然不动堪忍二地之名既其然。同是一地之果。何不亦通至深法云。故云二地通至法云。二地只不动等二也。

    今明只是一地者。虽有不动无畏等三名不同。随处所用同证初地也。

    不应更开者。重斥古人。不应开二地。更结惠果也。

    此文与地经合者。即十地经亦云十地论也。

    其名小异者。此经不畏贪恚。彼名无不活畏也。

    一不活畏者。谓世间资生之具用此活身。今证法身。故无不活也。

    二无死畏者。谓世间有身即有死等。今既离于二死。故无死畏也。

    三无恶道畏者。既证初地。必不入三途等苦。故云无畏。

    四无恶名畏者。初地菩萨终不诽谤方等犯四重等名。故无恶名畏也。

    五无大威德畏者。未证初地。于他不了。名之为畏。既得法身能降内外。于大众中自在无畏也。

    无死畏即常者。此五怖畏若次第论之。即是离于界内分段。今初地即是离界内外二死常等四德之名也。

    名诸三昧王等者。三昧是一随其破惑不同名之为诸。虽有诸名同是一王三昧也。

    总摄诸三昧者。前来次第四谛七重二谛等。皆入此第一义圆三昧中也。

    如日光月光等即为人意者。日能生长百物。令人欢喜即是生善。月能清凉即真谛三昧。成俗谛三昧中道三昧成皆能生理善也。

    如不退心乐等即对治意者。由畜生有退故。今得此不退三昧。即破思退尘沙退无明退。故云不退。又乐能除苦即对治也。

    一明诸有过患者。通论三惑别论四趣最重也。

    二本法功德者。即是本所证得名为本法也。

    三结行成者。证首楞严定能入初地也。

    四慈悲破有者。从于初地起四弘誓。百佛世界教化众生拔苦与乐也。

    别生处者。经中且举地狱一界以例诸界。别中总也。

    结下况高者。然初地之下况德。佛果地之高不可说也。

    问是菩萨功德悉等者。意问佛及菩萨既同证法身云何更有为下不等耶。今用他人所释不同也。

    横竖亦复何定者。古人意横即是等。竖论则有浅深。若尔者还成不定云何论等。今若论等者。横中有竖。竖中论。横横竖不二名之为等。非无高下也。譬如大车高广不二。即是其等游于四方。即是于横直至道场。即是于竖横竖不二即是车体即有名字大车观行大车。乃至究竟大车。故云高下也。

    母能生子者。实智以为母能生佛之真子。即圆菩萨也。

    经云如汝所说者。我意亦尔以法为师教。即是法云如是也。

    开善谓譬五时教者。虽有五时之名。与今家天隔。又辨最初始成而取鹿苑以立五时。广如下破也。

    引释论毕竟品者。古人意引来证般若至于涅槃即是毕竟。若约今家所用此为极。钝根人于法华未入或有后证小果。更说般若洮汰来到涅槃。闻常何关五时者次第也。

    若尔者。略破向前难之也。

    十二部小乘藏者。立五时为四藏也。

    修多罗即杂藏者。修多罗通大小故。名之为杂也。

    后二约理者。意云理是佛藏也。

    般若得涅槃果者。因果是事云何称理。故不用也。

    学此十二即了修多罗者。取修行次第论五时也。

    方等故生于般若者。意云智从教生也。

    从多之少等者。指十二部为多。涅槃一句佛性为少。而不知涅槃醍醐一味。具诸味故涅槃为广也。

    义皆不然下总斥诸解。

    岂独是小者。先破开善小非初说今已华严为初。故不用也。

    余经岂无长行耶者。修多罗名通大小。余经亦有长行。何独对般若也。

    复违尔五时次第者。汝前自立五时修多罗。指般若即当第二。何得至涅槃为第四。故前后相违也。

    乃叹他经者。前方便教因果之理。此是与而言之非今经也。

    非文所叹者。若从解脱次第非今教文藏王徒叹耳。

    可不被叹者。汝云最上即是其广云何言略。略即不合叹。今既被叹即是广也。

    不觉咫尺漏失正宗者。今经常住佛性为其正宗。诸师所释。于此宗中皆失其体。于其教上犹漏现文。故云咫尺也。

    邯郸学步两无所获者。此是庄子中事。有人向邯郸之乡。学他所行。匍匐而归。二种俱失。古人判教。学他五时之说。前后俱失。两无所获也。

    穷玄极妙者。从渐入圆。圆理深广名为穷玄。醍醐摄尽。名之为妙也。

    醍醐之法成醍醐人者。圆菩萨也。

    中间诸法者。从乳至苏次第四味皆成醍醐。故云法也。法即约教。味即约时。皆同归常住也。

    若望一期者。前约叹经五时次第。今约如来一代化仪。故云一期也。

    物不堪大即为说小者。物者物机。声闻在座如聋如哑等。即不起寂场而化鹿苑。法华云。即脱璎珞着弊垢衣等(云云)。

    折小弹偏叹大褒圆者。今同用古人八字。古人云。折挫声闻褒扬菩萨其理未尽。今云。折小五曰声闻弹偏。八千菩萨叹大。唯有文殊而能问疾。仍承佛圣旨褒圆。即净名居士托疾庵罗(云云)。

    三人同闻者。三乘之人同坐解脱床。利根菩萨得入一实也。

    及住方便未证小果者。即是法华之后涅槃之前。犹说般若。故云摩诃衍道衍之言乘也。

    文迦叶如来下。引同涅槃经中。自指八千声闻。于法华中得授记莂。如秋收冬藏等(云云)。此经亦云捃拾之教。扶律说常也。

    又戒广摄如文所说者。具如上文。大小诸戒菩萨律仪一切具足。与华严菩萨行位无不具足。以初对初。故云不相乖也。

    以是义故者。然前五味功德皆不思议也。

    一领旨者。领上叹教五味同一醍醐一期之说也。

    二愍他欲起弘誓者。如经窃复思念思则内心思度念即念。彼未彰故云窃也。

    经云若有众生贪着财物者。即是四摄之行。财物即是布施。

    次若尊贵者。即是爱语。然后渐当以大涅槃即是利行。若有爱乐乃至躬往即是同事也。

    经云周遍求索大乘经典者。即内有宿缘大乘冥发故云求索也。

    经云道检者。检字(居俨反)苍颉篇检法度也。检亦摄也。大品经若入声闻正位是也。

    次合三试者。初将半偈试其有智合之如烧。二现可畏身合之如打。三从索身合之如磨。能受此试即知是真也。

    若心坚固者。安之若空也。

    住法不显者。谓住法是常。不能显得无常之义故略。

    但说无常一边者。若见无常知有于常。即是有智。如说戒圣行。即知有定及慧乃至一实不次第等。故先说半文意义同也。

    答言是无常之住者。此住非常住即无常也。

    无住之常(云云)者。意答如汝所说。亦有大乘之常。即无住也。

    文云所说空义者。如经开空法道等是也。

    任道者是例者。涅槃之体是答无方之问。任汝所道。道只是说亦得。是例不例者。则不答尔问则非也。

    正取除生除灭者。除凡夫之生。除二乘之灭。故云寂灭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七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