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天台沙门 行满 集

    ○释长寿品第四

    前之三品严观所安者。即是昙谶译讫。谢公治定。严观二人开此一品为序等三品。故云安之。信知昙谶谢公亦有其分也。

    此品存本者。缘前三品。同是寿命品。今存梵音也。

    译人左右者。今移寿安下。改命为长安上。西方左下此土安上。故云左右耳。犹如一物。东人谓西为右。人在物西谓东为左。物无别体也。

    恐依上文者。今家通意。如纯陀获五事果。广明三身四身皆是长寿之文。故云恐也。

    长只常下。问出所以也。常等是能从。长寿是所从立名。故所从能也。

    一同诸佛法身者。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等。故云皆悉同等。此是释品四悉檀意。诸佛不同即世界也。

    二由物忻长恶短者。物者谓之人。亦是物机忻厌不等。宜见长寿。故令生理善。即为人悉。

    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等者。广如上文胜劣相治。改于偏执。即对治意也。四会前三悉同成长寿。即第一义悉也。

    第三对菩萨众者。上文纯陀品对于杂众。哀叹品对声闻。此对菩萨也。诸问答中长寿为首。以为言端也。

    佛法至三故者。佛初劝。二复告。三佛告诸比丘故也。

    上疑既尽初欢则嘿者。如下经文合譬中。时诸声闻嘿然而住。即是其文。经家次第在后耳。

    后劝则推者。推诸菩萨有自行化他之功也。

    上已问经者。意云纯陀举昔无常等身以问。佛以常身等答。三修中广论胜劣。皆是问经文也。

    经深律浅者。今斥不许。且约事论有深有浅。若以涅槃心修为被末代。有何深浅。故云而待劝耶。

    又是今经之宗者。意亦不然。古人见有劝问戒律之言将为经宗。准今所释。依大师判教。此经为戒律说常。亦名赎命重宝。何者如来见诸比丘。末法多有破戒。畜八不净物。常住慧命。埋没烦恼。恐失慧命。将此戒律用赎此命。如人在狱。多与财宝。命其得出。故非其宗。今以常住佛性。为经宗也。

    今按经云于诸戒律者。既云于诸不独问律。具问定慧。经初虽无诸字。或本有之。今取下文于诸之言也。

    律仪道定俱名为戒者。定谓定共。道谓道共等戒也。

    诸言不一者。通问三学也。

    双照二谛即劝问俗者。即含真为俗。广如法华玄文七重二谛中明也。

    又言莫谓如来唯修空寂者。但以空寂之言为自。还目中道空寂双非二谛也。

    具说如上者。具劝三学也。

    故以戒律而为劝端者。举戒律即具定慧。又此具乘戒故也。

    如来境界者。此约理论。三世诸佛从真起应。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号如来。故云允同诸佛也。

    所有诸定者。此约行论。不思议定也。

    所演教诲者。此约教论。不思议教也。

    是道非道者。九法界为非道。佛界名为道。故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等也。

    无三智者。二乘声闻未具三智。故不能问三谛等也。

    三云声闻强受寄者。意辞不堪如来强与也。

    从过至现故百二十者。具约十支。未论未来生老死等。由在现在当来未起故。一支十二。故百二十也(云云)如不能居者。声闻入灭。不能绍三宝种。令佛种久住。故云居也。

    故言富人如法华中称为长者。财宝无量。自行化他。内充外从。名之为富。缘事欲行者。此方缘谢。他方应成。故云适化也。

    乘如起应者。如是法身。从法身地。起他众生也。

    百金者。百句解脱也。

    汉书称一万为一金者。即一万两百金即百万。百句解脱。具如下释。大师于灵石寺一夏讲此百句解脱。每一句作百句释之。即一万法门以为眷属。与此相会也。

    人中为十天中二十者。约佛在于人天之中。说法教化也。

    通别惑尽即是还时者。证大涅槃。如归本国。故云还也。

    归我者。身中本有一体三宝。故云归我也。

    此义稍便者。不同前释也。

    信心之子者。夫言子者。能绍继字业。既无继嗣。大乘常住散失也。

    假说此言者。不应唤佛为痴人。故云假设。

    若遂寄下意云。受寄为痴人也。不应云佛也。

    经云当何所问者。不问即是法宝散失也。

    盛壮端正者。能自行化他。神通自在也。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者。菩萨证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名首楞严定。此三昧中王。亦云楗相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也。

    三谛一谛为母者。一实谛也。经云智度菩萨母。亦是三智即一智也。

    一谛三谛为父者。同体之权方便以为父。权智也。

    经云如自己有者。菩萨证得法身。与诸佛同体。故云己有也。

    经云时有人来者。谓是释迦见比丘回心机动感佛义。之云来也。

    忘我推功也者。忘我是声闻不能推功于菩萨。善能问答等也。悉出上文。如二缘乃至久住等。是也。

    又例无而意异者。菩萨久解。示同有问。声闻新断。故云无疑。推功不堪。即是意异也。

    略举同意者。施行义用等也。

    若问命即开天行者。第一义天常住寿命。

    问辨即开梵行者。智辨在说。慈悲为本。四无量心故问梵行。故约施也。

    若问归戒即开圣行等者。戒即戒圣行为戒故也。归即婴儿人天之善。如下文木牛木马黄叶等譬。故属于归。

    归戒所妨即开病行者。病是恶故。恶是所防。戒为能防。故约行也。

    庄严无量者。约涅槃义。即是戒定慧等以为能严。涅槃城以为所严。能严所严他用无尽。故云无量也。

    无可问处者。约极理说也。

    问辨即乐庄严者。多闻分别乐也。

    问归即我庄严者。番除邪我。即是真我也。

    四如来施主下约用。

    即用常命摄恶者。命者是戒。既持戒不杀即得命也。

    举此三种以为问端者。谓寿命说辨归戒等以为端首也。

    又问命即是常命等者。通前二品。常命通前纯陀。若对四德。通前哀叹也。

    问辨即常语者。语只是辨也论云十二而能问答者。谓涅槃论。迦叶童子年登十二也。

    即有四意者。四悉因缘也。如文中人法不同即世界悉。生善破恶等可知也。

    生比丘善者。令诸比丘回心入大故也。

    折伏高心者。能令诸菩萨自谓高位。见童子能问。皆生敬重之心也。

    即第九住者。是童真住位也。

    十地顶者。居于众伏之顶。同于文殊普贤。号为童子也。

    如此间甲族者。谓六甲以为首。即是上族居初也。

    宁许问否者。大众如海。不审许我小小童子问否。故以先语。亦表童子之德也。

    经云令汝欢喜者。以称机故。故云欢喜也。

    佛色大故智大者。谓函盖相称也。

    若论巨细不言自绝者。我以浅识小小之年。比诸大菩萨众德魏魏。即合绝言。何能有问。故云假佛威神。

    借助力。请佛加护义之如借。佛以借之。大众助之。故云借助耳。

    问之余势者。指后四偈是也。

    为诸品生起者。即是下文诸品。从此问生也。

    灵根令正者。命正法师也。

    为众依止生者。即前哀叹品末文因三修请住我以法付摩诃迦叶等文也。

    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者。各对因果二双也。

    天魔一偈合成一问者。以天魔波旬同。故对下耶正品文。

    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者。十九行偈都有三十二云何故也。

    若数合偈亦合偈亦只有三十二问者。即合初偈为二。并合天魔为一。即成三十二问也。

    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者。并开天魔成三十五问也。

    疑执已破者。如上文哀叹已破竟。

    救云为缘故疑者。机缘须此菩萨有疑也。

    又云下诸释不同也。

    答佛往昔至心听法者。即指过去行因也。

    元本之因者。如法华中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即是因也。

    元元不穷者。适去久远适去久远故也。

    永永无尽等。广如法华三世。九世华严有十种三世不同也。

    强可指于过去者。法身常因常果非三世摄。以世俗故。故云强也。

    请答安乐性者。现涅槃理也。

    未来开者。一切众生理中有也。

    云何得长寿凡四问者。上两问双果。下一句问因。得大坚固力一句。结果用也。

    名字功德品者。七事释之也。

    实非阿罗汉者。本是四依菩萨示罗汉像也。

    能见难见性者。证分果也。此两问一品答。故云并也。

    十五问竟者。开初四问。即是云何善因果二问答也。本无偈答。犹见下文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一问。并此一问即有十三问也。

    大众重请者。是下五行中不关前义。为答问尽也。

    师子吼者。问佛性义也。

    乃是后说之初。谓后现病品中三种病人为初也。

    前问多答卷少者。即初三十四问答至大众问品。七卷经文。故云少也。

    后问少不应答卷多者。即后四偈。他人作问数。今斥意者。何得四问。答后诸经文也。

    河西面对梵文等者。即是同时译经之人。

    但见年幼者。时年十二也。即是四悉之意功深浅不同世界意。

    皆发奇特心者。以佛果赞因人。令生善也。

    能问大事者。事即因果。少少之因能契极果也。云大耳。即对治意。

    皆与理合者。推实不二。名之为合。初劝问戒乃至若归。皆涅槃经云正体。推即是实。第一义悉也。

    所拟下注云云者。今说四悉之意也。

    已得非始者。非是今世。始成应迹之始。乃如法华久本初始也。

    今加而赞之者。上请佛加大众之力。今加而赞之。如一切智等无有异也。

    举初成后者。众初成佛是其常因。成今常果能问之事也。

    为众作依止者。未来四依菩萨能为众生依止也。

    或言偏方不定教者。今家释云。不定有二种。一秘密不定。佛以一音遍赴众机。众生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也二显露不定者。众生互知。或得大益小益不同也。

    或言秘密教者。若秘密唯佛自传。集经者不载。若不定之密非显露摄也。

    非方便道场者。自久远实成之后。乃至中间今日。法华之前。皆名方便也。

    不应下斥旧解不当也。

    竖不及者。法性深故。犹如大海也。

    初答长寿因者。云何二字是问因。

    后问长寿果者。得长寿三字是问也。

    若言开因果之秘者。开前三教因果也。

    若为显涅槃兼言因果者。谓正意右涅槃体。兼明因果之用。显非因非果也。

    涅槃非因果方便说因果者。涅槃之体不当因果。为众故。故云方便说因果耳。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此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耳。

    纵容抑案者。即体之果而诸论于因。即体之因而修于果。非是因果调然。若调然因自是因。果定是果。不相由借故也。

    显于正法者。秘藏之体名为正法。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至佛能用显于理也。

    但以四名为因果者。为大涅槃修因感果。即世界生善破恶入理等。显非因果也。

    前文非不明果等者。释因果二文。经意且从多从正论因果也。

    甘露妙药者。谓常住三德秘藏。名之为药也。

    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者。应云覆漏污杂等。则是大乘三慧不生。法文不入。名之为覆。不能思为漏。不能修名为污杂也。广如法华中广开推文明也。今且从闻。故云覆互非不思修。三慧俱失。故引释论。证成三慧。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欢喜踊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无此业者。持不杀戒。志心听法为涅槃因。成长寿业也。

    业若定因不得作果者。此约九界之业。不得佛果也。

    不得作因者。九界之果。非佛圆因也此之权因。因果则定故也。

    非因非果等者。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非因果而能因果也故纵容抑安体非因果。依之以辨因果者。即非因果。

    而果等。故云纵容也。

    精进菩萨亦不能知者。且约事中。三藏菩萨名为精进。若通论。谓通教菩萨别教地前皆知圆理。故云亦不能知也。

    不能已已辄述所闻者。此是疏主用大师之义。立述叹之辞。意云。一者值大师涅槃不亲面授。二者此法渊玄。辄申记述。广如涅槃玄文造疏缘起(云云)。

    若业能破业者。即不思议业能破九界之业故也。

    从无住业立一切业者。阴界即秘藏。阴界即无住。秘藏即阴界。立是一切业也。

    言一则失用者。一是用家之体。即一而三。故言三则伤体者。三是体家之用。即三而一故。体用相即。方名不二。为涅槃体也。亦是约三谛论业。故云三一等也。

    道前体用广为人说者。即是初住已上等觉之前。此之道前即一而三。自行化他之体用。异方便之道前也。

    以珠力故者。佛性之力。佛性是体。澄清是用。故云即体而用也。故以引文。证于体用也。

    我以修习者。即举过去久远之因果也。

    故知却明过去法门者。略斥他人不作三世消文也。

    似譬道前者。未定判也。

    譬起恶因者。即是起十不善业。破等因也。

    恶果者。三途果。

    天性相关者。佛性天然之理同也。

    亦有佛性亦无佛者。如王子时则有佛性。造恶堕狱起一阐提。即无佛性。此缘了佛性也。故下文合如王子等也。

    况即体而用者。举浅况深。一子之地尚尔。况极果耶。

    经云大慈大悲等者。即无作四弘无量心也。

    拔苦因者。九界因也。

    与乐果者。大涅槃果也。

    遍约四谛譬者。即四种四谛同成无作之境也。

    不但四趣者。无作四谛通界内中。以为现境。拔九法界苦。故云通也。

    不但十恶者。三惑遍除也。

    不但戒善者。无作道品遍学恒沙法门也。

    不灰断者。证于灭理三德涅槃。住秘密藏也。

    即譬果报者。谓大涅槃之果报也。

    经云我未能解者。正故作难。将未解以难之。求于生解也。

    治偏乖慈者。重难善者治恶者。则治故云偏。

    二俱乖体者。等视与恶治爱皆乖也。

    展转有妨者。慈治互违也。

    以一言答其三意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同是佛子。即答一体之慈等三意也。

    非染爱慈者。答上第二等视治罚二意也。

    慈亦复然者。意云体是等视同一子想。用是治罚即无缘之慈。遍法界用。治罚在何。治罚皆等也。

    前后不异者。因之与果。体无别故也。

    至慈至巧者。至慈是体。至巧是用。皆慈能令化耳。

    他解见机犹害五百净行者。即如下文。仙预国王杀五百婆罗门以见机故。广如下文。

    若将下文通。今难令其发心。故云无损也。

    心常平等者。如经悉生悲心。即是等也。

    举非显是者。举国法非。显佛法不同。即是也。

    十四知事人者。是律中脱其三十五事等。广如律中。

    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者。郁多罗即是庵罗寺主。二人共为亲友。故云为也。为字平声。十诵律中说。四分名善法比丘。先与居士相知。恒受供养。后居士请优婆斯那。于舍供养。四分云。舍利弗目连二法将。居士辨百领食。后善法比丘见生嗔议之。唯少难欢喜丸等。具居士昔家贫。三世为此业。居士有宿力命复议比丘。如鸡与乌共生一子等。其比丘母各是别圆。如鸡乌共处也(云云)。

    常光为一者。寻常光也。

    非光者。皆有所表也。

    各住各学者。各住伽蓝。各别学业。五部不同也。

    断四住惑者。真俗各异也。

    断尘沙惑者。尘沙能障化道。令谛理不明。如宅中毒树也。

    此言则失者。佛于经中。自言涂割平等。今复治罚。其言则失也。

    彼言则虚者。应引他经以难也。

    生信不同者。用四教机别也。

    是则太乱者。大小一乘无分别故也。

    则破法性者。是前三学也。

    旧以四部为四子者。或云比丘等。或云人天龙鬼等为四部。故斥云杖煞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