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若有所疑今悉可问等。劝问戒律。兼被末代之疑也。

    演畅者。四十余年未得开演。今畅佛意。五果先开也。

    新伊方显者。邪常之教。名之为旧。三点之义。名之为新也。

    大觉正是遍知者。觉者知也。大者遍也。

    明师即主等者。既有于师。如民之主。如子之父。一即三也。

    互举一边者。举后知初。故云大觉。举初知后。故说如来。大即遍收十号也。

    节节明四义者。谓四教义也。一一义中皆具主亲师三。释之不同。故云节节也。

    旭旦之时者。旭者明也。谓明旦时也。

    表智明生者。大涅槃日初出之时。三惑闇灭也。

    面门口也者。口表说教当来不绝。门者能通因果。故光从口出也。

    表佛性非即六法者。谓五阴神我正因之性不即不离。故以口表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广博。如海有众德故也。

    大身众生者。即表十法界众生所居为大也。种种龟鱼即正报。珍宝即依报。十法依正不同故云种种。同一佛性。故云光遍也。经云其明杂色者表六道不同。六种之色为杂也。

    济六度者。拔三界苦也。

    净六根者。与三界乐。法华似位。华严真位十种六根也。

    次明光处乃至放六色。

    此四段文。文具四悉。释之可见也。

    高广互现者。以广摄高。以高摄广。而不烦文也。

    既有其中之言者。只是三千之中及十方中也。

    六趣是报障者。望出世法。人天等三趣皆名障也。

    障除生善者。如人心不忧恼。不成意业。若不发声。不成口业。若不举手。不成身业。今三业受莫。机动障除也。

    光召序涅槃行者。光表于教。依教修行故也。

    无明爱见二互相依者。无明如地。爱见如水。水依于地。今三惑皆破。故地动以表之也。

    有缘痴爱者。痴即无明。爱即烦恼。皆从缘生。故云有也。

    或复一时者。文难前后。意在同时也。

    岂可下。斥他解也。

    经云时诸众生者。正是声光地动之时。诸者不一。即五十二众是也。故名为总。

    经云且各裁抑者。裁谓裁量。抑即抑忍。如来何故放光地动。当往佛处。若不往即无六益也。

    父师父灭行时不苦者。具足应言主等。文略。从亲生者。故言父耳。主即是所依故也。

    大劫者。八十鹿卢为一大劫。劫义众多(云云)。

    则妨后佛者。贤劫千佛今始四佛出世。何有九百九十六佛未兴。故云妨也。

    执手者者。悲之极也。且是喜之极也。如世人悲喜之极。皆相执手也。

    请如来父者。如世间父。其父若去其舍则空。故云虚空也。请意既尔。主亲师三阙一不可。故须请也。

    经云速往。速往者催捉之词也。

    释苦者。释出主亲师去世之苦也。

    如是展转者。从前向后。失一不可。如世人无主即国破。无亲即家亡。无师即无决疑之地。今文主既无。师当安在。法灭无寄也。三苦在怀。故云疑惑也。

    有事有表者。事谓声闻常随世尊。故以前列。菩萨形无定准。或亲或疏。故居于中。杂众形疏去佛远故。故在后也。有表者。若声闻真。杂众表俗。菩萨表中。故居孟季之间也。

    今意如前。依前分父。不同他解也。

    骇令后问者。骇谓惊骇。动其常情也。今不以形为近远。约机论远。以机未发。义之为远。故须召也。

    又从多故者。或佛边众少。外来众多。从多为言。故云召也。

    上已定数者。八十亿百千人等也。

    而目一事者。子尊于父。弟让于兄。今云弟子者。只目一人也。

    美其德业者。不美其年也。故律云。所谓长老者不必在耆年。

    魔王知将来事者。恐为魔王夺其坐处。故劝出家。现十八变等。

    今略障存善者。善既生障必除也。

    约四教分别者。从答。此是下即藏教也。又示下通意。八地出假道观双疏。能化众生。故云楷模也。又别惑下别意。谓地前未断别惑故也。忧悲下圆意。故引文证成。若作四悉。当第一义也。

    俱解脱者。心解脱善得好缘也。

    无容自威者。只威伏也。

    经云离常住处者。即是洗漱之处。非常所居也。

    第一空行者。涅槃之行。第一义空也。

    开常问极者。昔教未说。名之为密。今开常宗。故云问极。极者只是佛性之义也。

    能召所召玄相领悟者。主伴不二。同知常理。名之为领。其理高广。凡所不测。名之为玄也。

    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称者。西方以女为尼。以男为那。此方女也。

    奉顺三召如上者。上父先光次声三动。三文中各先奉次顺。二文具足也。

    乃是贤圣人中之龙者。谓前三教贤圣也。

    现受女身至迹广者。以九法界化名之为广。如妙音菩萨于王后宫现为女身等。即其义也。

    因果难见者。斥他释云修习是因。得自在力作佛为果。今意但作本迹一双。其义自显也。

    菩萨众亦为三者。一所召。二奉。三顺。就奉中复分为三。谓光声地等。皆如上也。

    世多识故者。此河近城故也。

    为入者得福者。外道计为福河。多人浴故。入者灭罪也。

    八河中大者。八河如西域记广说也。

    是佛生处者。法身生处也。

    此乃四悉者。多人不同即世界。二入者得福即生善。三八河中大即对治。以大对余小故。四是佛生处即第一义也。

    释论解菩萨十义者。一尽教化一切众生者。一切之言通九界众生也。华严云。菩萨于众生乃至不可说皆教化之也。二供养诸佛者。十方诸佛皆能供养也。三净佛土者。行于六度与物结缘也。四尽持一切佛法者。即权实之法。自行化他。皆能受持。令得久住也。五令佛种不断者。于十方佛所。皆绍降一体三宝也。六尽分别一切佛土者。分别净秽四土不同具教多小等皆能分别也。七尽知一切佛弟子者。由分别故知此秽土弟子净土弟子不同也。八分别众生心者。谓善恶二乘大乘等心皆能分别也。九断一切众生烦恼者。即菩萨弘誓满足。如有一品烦恼及一众生不名一切也。十尽知众生根者。谓上中下根三聚净戒根缘不同也。又由知众生根故能断烦恼。由断烦恼知众生心。由知心故知弘弟子。乃至由供养佛故能教化众生。逆顺相由。皆依此释也。

    无量阿僧祇门者。阿之言无。此云无数法。即是无量法门皆菩萨法也。故云十门为首耳。

    引龙树释十门者。初云大庄严者。即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定慧等度也。当舍一切所有至若内若外者。内谓己身头目支节等。外即他身妻子奴婢等。依正尽舍故云无遗也。四其堪任者。应以人天乘为况。人天二乘三乘大乘等皆能为说到于究竟涅槃也。不得彼我者。能观自他无有宰主等。以清净无杂心者。即是依于般若从因至果。故云萨婆若。萨婆若此云果也。八世间所作之事者。即菩萨八重玄门。报修凡事。故云世间也。九一相门者。一相即无相。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故云毕竟空。离分别故空也。一二三四等者。法门虽多。四门摄尽。一一之中更有四门。故云增数也。

    四种菩萨如别记者。具如四教中广明也。又大论衍门三菩萨讨斥三藏义。故云四也。

    出方便位者。谓地前菩萨也。

    本际常寂者。住秘密藏也。

    如大集海慧菩萨者。海慧初来。人皆见水相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海也。

    八十法门者。无尽意从法门立名也。

    此约理论者。此理即是大乘之体。所乘之法不当能乘。所乘为因果所取。故云大乘。故须敬重也。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者。佛及弟子是能安人。秘藏是所安法也。

    雪山八字不以为难者。能舍全身以酬半偈。约事以为难也。

    日割三两者。如下文中。有一女人。日舍其肉供养病人。为菩提故。约此亦是事行为难。若不为求菩提。唐劳无益之苦行也。

    仙豫行诛者。以知机故令其发心。觉德比丘。皆为护法也。

    经云一切世间者。即是二。分段变易。世间众生五阴国土等三种世间。故云一切也。

    不证涅槃者。菩萨之人。不同二乘沈空涅槃也。

    忆本誓愿者。初发四弘。拔苦与乐也。

    垢缚得解者。由持戒故能治惑业。若无净戒。日夜增缚也。

    解未解者。如净名云。自既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既持戒故能解他也。

    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以对大故。得其小名也。

    即为有佛者。般若即智慧。慧是觉义名之为佛。尊重此法名之为宝。能尊重人名为弟子。即是于僧一体三宝具足故也。

    即是无量法门者。法门虽多。三宝摄尽故也。

    智慧为二庄严者。上求为慧。下化为福。即福慧为二也。

    初二十一增数者。从二增。增至百千亿也。

    八同数者。前五数同。又有三同也。

    一无数众者。即是量数也。

    离欲男女者。亦可言修净梵行优婆塞等。

    善宿男女者。近佛住宿也。

    复次直三归者。下进退释之也。

    若一若二名少分者。一释虽具受五。能持一二也。二云。本只受一二也。

    求人天名无分者。无出世之分也。

    求涅槃少分。二乘涅槃也。只离界内生死。犹有界外变易。故云少也。

    为众生故为多分者。即是大乘能断界内外。出假化物也。又具持五戒下约教释。畏生死等前之两教意为众生下后是二教意也。

    恒与礼俱。世间之法。五常之礼与五戒同也。

    恒与无常俱者。亦约教释。四教次第。对之如文。

    住佛威仪乃名具足者。即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故云有本有迹。楞严为本。威仪为迹也。

    普现众迹者。示十界身。于一界中复具十界。若依若正咸皆不二。名之为普也。

    优婆塞义若此者。问意五戒威仪有本迹权实故也。

    惑者不信者。世间有疑之者。今劝之令信故也。

    又此四分于大乘无分者。且约藏教二乘也。又若约衍门。方等般若密求者得少分也。今据显露教未开权边。声闻无分也。通教二乘同三藏二乘也。故下文尘沙少分即别也。

    若干慧等者。且约通教菩萨在凡位中。同前无分也。

    七地修方便道者。留惑润生也。

    八地道观双流是满分者。且据因中为满。若论具足。佛地始名满分也。

    十地满分者。不立等觉义也。

    又通教十地等者。通判诸教案位四分非超越位也。

    一切众生下明六即分之。约佛上释。初理即佛。故云无分。乃至分证已前皆云无分也。初住初地据证道同。别教初地圆是初住。故云住地也。

    皆有权实本迹者。约别圆住地上论。有本有权。迹示前来诸教权实也。

    置而不论者。置实不说也。

    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者。方便神通。尔为一少也。

    常无常等者。取增上非增以释。增上是赞。赞之辞。非今经意者。此对治法。常治无常等。令归非常非无常也。

    是六行观者。非小乘攀上厌下等六。此是今经胜三修治于劣修为六行耳。故引下文无常等三修文也。

    经云实不实者。约谛释。实即实谛。不实非谛。归依非归依者。约三宝释。归依即大乘一体。非归依是外道也。众生非众生者。约见性不见性释也。见性即非是众生。不见性即众生也。恒非恒者。约常非常释。安非安者。约证不证释。断不断者。约智释。涅槃非涅槃者。约有为无为释。非涅槃即是有为也。增上非增上者。约位释也。

    第二卷者。哀叹下三修文也。

    不应以此叹优优塞者。不应将鸟喻双游文叹。意斥他人。

    此是经家取后文意者。取后闻涅槃悟常等。向前叹。约实行言之也。

    比丘不然俗众岂尔者。将罗汉以并俗众。亦得将后向前叹也。

    当知佛同行人者。其中或是古佛高位菩萨也。

    解云下正解也。

    病去药存者。常等病去。无常药存也。

    病去药亡者。即是无常病去。后常药亦亡。显于非常非无常之理也。

    余实行者。即住前也。

    亦得有之者。实从权也。

    先修无常治常者。即次第行人。渐入十住。修无常教。破于邪常。登地之时。修常破无常。修一分法身。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等。广如下文释也。

    云何推一者。斥古前后不同也。明今经以涅槃心。修次第不同也。

    病治俱舍者。即是非常非无常也。

    具此德行者。一行一切行。及双游次第之行也。

    前二犹浅后一则深者。即互相治及以大涅槃心修。次第入者解顿渐行之人也。后一深者。一行一切行。行解俱顿人也。

    引向涅槃者。引于渐等。至后同得涅槃也。

    尚无一种者。圆一尚无。况有前二也。

    真对治者。理无能所也。亦是显发方便密教奉声召也。文犹略。应更云顺声召。为不断绝等也。

    亦傍叹实者。用前两治。令得入实也。

    分别为乐者。出假分别法门。即是乐也。

    大涅槃为苦者。证于三德。从真起应。应于生死为苦也。

    名之为门者。常无常为中道双非之门。下以能通为义。得入中道也。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者。自行是定慧。化他即慈悲也。

    五结如文者。总结也。

    见闻觉三召者。光声地动等三也。

    如何融会者。显发是教。阇毗属身。云何得同。上出家下释出同意。直言显发者。常住教也。

    因事表理者。阇毗是事。舍利住世。与常住教理同也。

    因然以显不然者。然即是事。不然是理。以显法身与常住教同故也。

    灭不灭等以明三身之意也。

    有种种妙法者。无非法界。故皆具一切法也。

    宝盖宝座等者。以无缘慈遍覆一切。名之为盖。毕竟空理。名之为室也。

    但成三业之善者。举声即口业。举身即身业。怀悲即意业也。

    亦成顺召之文者。为前已有三顺。既具三业生善。具有三顺。名之为亦也。

    次三恒中类如上者。如优婆塞离欲男女等。及四分不同也。

    以寿为德者。德谓四德。寿即是常。以常为首也。若是无常寿之八十入灭。即无其德涅槃之寿也。

    三十二卵之母者。如金藏经说。舍佉母生三十二卵。每卵生一子。力敌千人。为三十二王子等(云云)。

    如上敬重大乘等者。上敬重于理。爱乐是事。事即教故云持于正法。正法只是事理不二之法也。

    弘誓所作者。所作以本发心。能现九界身也。

    箕帚妇礼者。是女人之德也。浅近之事。更无所指也。

    三界为家大奢者。若论家者。即是其义。非今观境耳。

    果报卷局等者。此之果报犹如牢狱。不得自在也。若论果报。通于三界。今为观境。故无奢慢也。

    初是苦观者。治于贪欲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今文略下二。如文也。

    如城下是空观者。城是假名。众缘和合。此身亦尔。假缘而成。无有自性。故云空也。

    经云楼橹者。说文云。重屋也。亦云露屋。谓城上守御露上无覆屋也。寮孔者泥洹经作寮(力雕反)。苍颉篇寮小室也。

    粗细两观者。一期生灭为粗。如经是身易坏也。念念生灭为细。经不住也。

    一举譬法其事观者。结先五也。

    宁以牛迹等者。皆假设之辞。假使牛迹容海。乃至微尘粗细由有其限。是身过患。不知边际也。

    内外推求者。观身三假性相皆空。即空三昧也。亦无空相名无相也。

    菩萨缘实相者。引释论意。实相正是今经所缘也。

    与修多罗合者。事与理合。故云大乘。前之事观。是涅槃教门之正观也。

    事观即理观者。护持是理故也。

    是愿力所为者。愿力即无作四弘。故能迹现九界像也。故经云护持本愿等(云云)。

    能坏生死者。即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也。

    是妙对治者。广如上文。前论次第。后论小次。不同古人将后释前。常无常等同归一理。故云妙也。

    宜顺三召者。如经各相谓言。即顺光召。宜应即声召。至双树间即动召。亦是三业生善之意也。

    一句明上求者。即是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等(云云)。

    二折摄者。前折后摄。如经如事父母等。若未奉者。只是文中略耳。计合有之。故云若无。各于晨朝等。即是奉召之文也。顺动召如经今可速往等是也。

    不居物下者。物者谓之人。是王之类不居人下也。

    高七树也者。一树七刃。一刃七尺。七树七七四十九丈也。

    只是随宜耳者。或是随机所见。宜应见者。高下不同。不必是王也。

    经四马等者。说文云驷一乘。穆天子传曰。献良马十驷。郭璞云。四马为四。谓四十匹也。

    多罗树者。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棕榈。极高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也。

    经云力能摧伏者。即是上文守护大乘意同也。

    因食开常者。明受而不食。即表常住也。

    经云去地七树者。意亦同前。其经高也。

    是顺召者。顺召有三。今以往佛即是动召。余文略也。

    而不次第者。前召后劝。准文。前劝后召也。

    寡嫔淑等者。无夫曰寡。嫔者三嫔九妃之类。淑谓令淑有德之女也。

    三光已上者。日月星等。天女之类也。

    报得天眼者。既云谛观。即非修得。修得天眼。能见三千界内也。

    是深解大乘者。称理而解。智契于理。故云欲闻也。

    威仪具足者。如上文不起寂定现诸威仪住秘密藏也。

    次善能随顺至释如前者。如前先折。后摄四弘之意也。

    或有叹德者。即八十恒罗刹中。舍离恶心更不食人是也。

    经云诸天淫女者(五林反)。即美貌可爱之状也。

    悲近召远者。谓阎浮近者皆悲。余四天下远者须召也。

    结前三十四众者。菩萨等四。增数二十一。同数有八。无数一。故成三十四。此土众竟。第二中间有四。上界有十。四方有四。故成五十二众也。

    方持佛法者。方犹当也。当来弥勒出世付嘱佛法也。

    应赦微细戒者。谓杂碎戒也。五篇之外所有制者。皆名杂碎戒也。

    汝面受佛旨者。谓教旨也。

    宁得执正此事者。意云迦叶若来。微细戒须舍。故不来。为对难定也。

    显神咒力者。为后代得益。传持之人。显其功大也。

    佛为利根者。如来在世。利根得益。迦叶为佛灭后钝根得益。故非违拒等也。

    初人天者。文不列之。义有故也。

    他方远国者。无边身等十方来也。

    百亿四天下者。此佛世界也。

    树神示半身者。似人形。不作树形。斥他义也。

    今言不尔者。准西域记也。

    随类各解者。即四机所见不同。三根悟入亦别也。上神如彼菩萨。但见其荣。下根如诸声闻。但见其枯。中根于神荣之间。得入非枯非荣也。故引文云唯诸菩萨等也。

    天上天下者。上以表空。不居于世也。

    不复御居者。御传也。广雅云。御使也。

    又堂本地架者。如净名云。譬如虚空造立宫室。终不能成。今忽然空现。表空中藏具有三谛空有之法也。

    即是修因者。华表其因。逾世界者。此之妙华表于真因。拨世出之果。故云逾也。

    引两处者。一能除垢。二除热闷。喻客尘无明也。

    故有去留者。乘如而来。机息而去。所应度者皆已度讫。其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一往下士所见者。二往不然。亦有上中下士等见。具如前也。

    此之三相者一其林变白。二堂阁在空。三堂下流池。三相虽异。皆表非枯非荣。上中下等。皆睹如来涅槃之相也。

    利益多人者。涅槃之教。带于四机。及被末代。故云多也。

    去下陵空者。去下表除三障。陵空表生三善也。

    翻倒见性者。破常无常等八倒。见中道佛性也。

    归中会极者。归中道法身。会三德涅槃究竟之极也。

    再更抵掌者。如来至此。已现六重之瑞。故云再耳。如人兴手于掌。表再三殷勤也。

    而意同前者。相虽有别。意同声光动等三种之相也。

    从四天下即是召远。至大自在摩醘首罗。第四禅也。

    前论佛力者。意答伏难。前文既云无色。此云何至色顶耶。故以难起。答意前是佛力所加耳。此自力献供之事。故不同前也。

    此是大菩萨光者。即十地已上权示首罗之身。权引于实耳。

    魔名煞者。释名也。能煞行人菩提心人也。

    恶中之恶者。能恼菩提心人也。

    经云开地狱门等者。此之魔王。皆是大权菩萨。示作魔王。住不思议地。故能如此。岂是实行能为也。

    经云罥索者。罥字(古犬反)系取也。尔雅云。大者曰索。小者曰绳。别大小之名也。

    偶尔得之者。意云此鬼是先佛所说。非魔本有。引喻奉国王等。即是先佛法王之宝。还献于今佛法王也。

    咒是密语者。问此土不翻。可名密语。五天尽解。何得名密。答意者。五天虽诵。不解其义。名之为密。非诵为密也。

    有人下。他难也。难意约理。前解约事。从理入道。事即不能也。

    今解下。答意不得一向。事表于理。即能得道也。

    前四别者。别对四悉也。

    后一通者。通前四义。皆第一义理也。

    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者。如华严经。欲界六天对于六地。色界四禅天为四。故云十地也。

    私谓此是大千之中者。此是三十大千之中心也。此与法华稍异(未详)。

    香饭奉光召者。食是色法表可见故。故与光同也。又是触法。能触身故。以触表触。召义同也。

    还是经初三种之瑞者。即是经初大声普告等三瑞也。前已说竟今复说之。名之为还。及其林变白等三。即成九重之于。前之抵掌。犹是再耳。今之三相。更表殷勤也。

    问此众下。意问权也。

    答中意不在权者。今论实人。不应难权也。

    昆虫能知者。小虫也。

    首罗惊怖者。前云十地菩萨。此即下地不知佛力也。

    不见而见者。身无边故名为不见。故去来故名之为见也。

    巨细相容者。约应身论。法身量同虚空。毛等为细。虚空巨也。

    非苦非乐者。谓法身之体。不妨大小苦乐之应。故云不相障碍等也。

    现此事者者。表今佛入涅槃不思议之理也。

    小分无边者。他解。如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其实有量。以有观音补处故也。

    今云即边无边等者。约三谛释。双非双照。可以意知也。

    若有定者下。斥旧解为小分也。

    里而非里者。身在镜外故。非里为里者。身在镜内故。即里而非里者。像本非实故。亦是非内非外。而能内外也。

    经云如锥头针锋等者。一一针锋乃至一尘等无非法界故。故能容无边身大众。如华严中尘刹互融等。况佛涅槃之处不思议邪。

    应集不集者。迦叶阿难及阇王等也。不应集者。毒蛇蝮虿之徒。皆是不思议不来而来也又集者。为声光所召。不集为当来作大利益。故俱表不思议也。

    慈不慈者。阐提虽无现生之慈。即涅槃会能生善根。亦有于父母妻子之慈。约正因之性。皆不思议。或示权迹。引于实人。令不作阐提之业也。

    总有九瑞者。前结竟经。初能召中三。谓声光地动等。次所召中三。谓双林变白等。三无边身来复现三瑞。故云九也。

    告成三意者。亦成上声光地动等三意。亦表主亲师等之三意。声即表师去。光即表主亡。动即表亲没。三事若息。三障则生。故以三业悲恋等也。

    但作一收者。收光入口具于三故。故云一也。亦表三只是一。无非中道之光也。

    及风皆口出者。风是动义。声光及风皆从口出。故云例然。如文。

    颠倒无由得转者。动表破于无明。无明即颠倒。今既动息。故云无由也。

    到涅槃彼岸者。此即于二死彼此之彼岸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一(一本)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