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天台沙门 行满 集

    ○释序品

    释此疏文大分为二。先通释。次别释。初通释中文分为三。先论古人直消经文不分节章段。次分节下泛论分节之意。三今分下今家分文。

    初云上代等者。略指梁朝已前。都不节目。所言代者。虽义立三十年。今取代更为异世义。异世弘法世世有之。故云代也。诸家分节广略不同。有科无科。贵在得意。如法华意难。须以十卷谈玄释妙。本迹二门说于佛意。此经亦尔。须明经旨开显及被末代。兼带之意同显佛性也。

    次文云小山瑶者。吴兴鸟程小山寺瑶法师也。

    关内凭者。即关中凭法师。以此分节为则也。

    盈缩非一等者具如下文。或分为二三四等。皆以兰菊。若偏执者无三益。失一道四悉益也。

    梁武等者。梁帝每下朝。戴褐帽子。被袈裟。自登座。讲涅槃经。分此经文为中前中后。故下文破云。黄昏夜半复齐何文也。

    开善唯序正。以流通后分未来故也。

    光宅是流通者。自弥天安公已来。经无大小分为三段。

    灵味等者。灵味寺名。宝高法师作此分文。

    问有缘起者。由纯陀施食。如来开常。说常住五果无差。纯陀发问。后与文殊共论以为缘起。后迦叶发三十四问。问中皆是缘起也。

    答有余势者。正答至大众问品一十四品。从现病品去。具论五行十功德。乃至师子德王皆有余势也。

    河西五门者。河西朗法师。今家分文名同。

    婆薮者。亦云槃逗。此云天亲。造涅槃论。分为七分也。

    兴皇八门者。兴皇寺名。朗法师时人号为伏虎朗。长干得意布等分为八门也。

    而经遮论开者。经即今经。论是大论。经遮者。如下文。牧女添水乃至城中女人四度添之。故遮也。论开者。大论释大品。以八门分别。何者。以般若波罗蜜深。故以八门分之。犹如水深难度派之令浅。如人负重折之令轻。故云开也大论如止观记三。

    今分下正解为五章。始自召请众乃至于涅槃用。一一皆明佛性之义。又此七义解释五章。一召请涅槃众者。五十二众咸集拘尸。权者宜请。实者须召也。二开演涅槃施者。开演只是法施也。三示涅槃行者。谓五行十功德也。四问答涅槃义者。师子吼以六重问答佛性之义。初明一体三宝至于六因果也。五折摄涅槃用者。从迦叶品说经末及陈如品。皆明用也。

    道不孤运者。道有二种。一自行之道。二利生之道。自行从因至果。利他从果起因。

    待时处伴者等。时谓二月十五日晨朝面门放光之时。亦表言教当当不绝。故从口吐也。处即俱尸那城双林之处。三世诸佛皆同此涅槃也。伴即五十二众也。

    启照者。启犹开也。照即光也。

    随类发声者。下至蛣??五十二众。咸感声教会此拘尸也。

    缘牵曰召者。远论过去久远。近论今生五味。堪开常住佛性为缘。实人召也。

    招致曰请者。上能令下为招。致犹得也。大涅槃光咸令权实得益。乃至等觉菩萨犹得一分法身之益故也。

    十方奔集者。奔踊也。法华疏云如来一命四方奔踊也。

    咸为显发者。今开秘藏佛性得畅。权实之众皆以涅槃门修。名之为咸也。倾尽法藏。故云无吝也。

    但不尽能受者。释无吝意。约昔教论。未堪闻大也。

    初初毒涂者。乳名虽同。邪正有异。初以无常之毒断于邪常之乳。后执无常之毒。还为洗除即说真常之乳。初乳后乳名同义异也。

    前同末异者。以诸菩萨先同邪常。后机成就为说无常。名为末异。初同无常。后说真常。此即二重。前同后异。皆为伺机待时也。

    施常色力者。先施无常色力。今开昔无常色力常住色力施之故也。

    因比丘请住者。即是三修比丘执无常教。请如来住世一劫半劫莫入涅槃也。

    斥伪谈真者。斥三修伪。为说胜修。名之为真。

    殷勤劝问者。广如下文。劝问戒律。有辞有权。至再至三。故云殷勤也。

    随问施与者。从迦叶发问。长寿品去一十四品广答其问。皆令无常使法无滞。名之为与也。

    法雨充溢者。自行内充。化他为溢也。

    满拘尸城者。五十二众皆于此城咸受法味。名之为满也。

    善巧方便者。如来托疾现身有病。广说无病。五行十德悉令进修。故言前也。

    迦叶推请者。下文现病品三推三请如来说法也。

    融怿者。怿悦也。

    说三指一者。说三种病人。一谤大乘。二作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之病定不可治。指一者。指可差之人。若遇瞻病若不遇等悉皆得差也。

    浩然无尽者。洪大也。涅槃之体遍一切处。依正不二。故云无尽也。

    举一等者。一谓佛性。诸即十方。佛性摄尽。故云蔽诸也。

    若指咸谈海者。海具众德。万流咸会同一咸味。即喻佛如海。一切众生同归涅槃佛性海中无不摄尽也。

    涅槃义者。只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悉有之。名为涅槃义故也。

    佛性之体非善非恶等者。正因之理不当善恶。性通善恶。今约理说。名之为非也。

    弥满无崖者。体之与用遍一切法。名曰无崖也。佛性之体犹如虚空。光明色相亦遍一切。善恶二用亦遍一切故也。

    囊括等者。大论云。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佛性亦尔。如囊之宝今以示。遍于善恶。括结也。概乎略也。止观记云。有底曰囊。无底曰囊也。

    用善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皆是佛之真子也。

    用恶者。善星比丘是菩萨之子。常求佛过作一阐提。涅槃会中以受记莂也。

    二子既然者。皆是如来善恶之子。等有佛性之用也。

    邪正双用者。用是同义。又化用义也。

    邪徒十外者。邪谓六师之徒。外谓十仙外道也。

    中亦例尔者。大小偏圆中间三味。斥小入大。义为今昔也。

    逆顺相由者。逆由于顺。顺由于逆。故云相也。

    无始而始至无终者。涅槃之体本无始终。今分五章。故云始终也。

    恶尽善穷等者。恶尽分通深浅。善穷究竟极位。亦应以六即分之。名为恶尽也。

    折摄既休者。一期化毕。若有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初中后说者。谓序正流通。初即对众。由众有施。由施修行。修行见理名之为中。于理有用名之为后也。

    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者。言即涅槃之教。如下文云。若闻常住二字不堕恶道等。事即因果化人为事。谓五行为因。十德为果。众生即是五十二众。下至蛣??。皆以佛性施之。

    别对问缘者。三十四问以之为缘。一十四品佛以广答。故云而与也。

    其文既广者。广答其问也。

    其事亦明者。纯陀施常三修施四德。新伊三点。迦叶随问施与。故云明也。

    规矩者。规圆矩方。若说偏渐以之为方。说大为圆。以方助圆。法则可执。依行契理。故云行也。

    此经始终明佛性者。明佛性众佛性施。乃至佛性用故也。

    别以一番问答者。下文师子吼六番明佛性义。至于六重。只因总而论六番。故云一耳。亦可五章只一章明之。故云一也。

    如大地草木者。大地如佛性。众生如草木。故须法华中三草二木。五乘七善皆因大地而得增长。故云用也。

    我法亦尔者。佛性之法遍于善恶。故名通也。

    别论摄恶摄邪者。恶邪不出四悉。恶邪不同即世界。回心即生善。破恶即对治。入理即第一义也。

    引证者。准文亦有通别。多文为通。一文为别也。

    召请十方菩萨者。且据下位。故有召言。以权引实。但得益也。

    大师子吼者。谓决定说。菩萨如师子子。吼如师子生。故云大也。

    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者。如来以始终明常。纯陀以八斛糖粮充满大众。故云多有。由施食明常。故云能相也。

    专心修习者。为大涅槃心。修行五行及不次等也。

    得十功德者。功德约证。五行约修。故以证义明佛性义也。

    六句者。只是六番问答也。如来具答六句也。

    引一处文者。明五种佛性具对五章。首楞严对召请众。般若对施。金刚对行。师子吼对义。佛性对用。能四为能证。佛性是所证。能所皆相由借故也。

    然佛性非一等者。理尚无一。岂有五耶。今以五名命之。令解非五之理也。

    悉是如来同行知识者。如文殊等。皆过去为师。今为弟子。或行因之时为同行。或先成当成辅佛行化。故云知识也。

    周照机理者。以种智知权实摄尽。名之为周。理有二种。一所契之理。二道理之理。皆悉能照所照。以成机缘也。

    发掘觉藏者。觉者佛也。佛性藏理在众生身内。而人不知。如来示之。喻之如掘。故下文云芸除草秽等。藏以含藏为义也。

    若从设教者。由智故说教。今从教边名施也。

    是五一至不倾动者。五是次第行。一不次行。以一导五。皆令调直无诸邪曲。犹如虚空。不为偏小之所倾动也。

    碎散烦恼者。烦恼坚牢犹如金刚。唯有羊角龟甲能坏。惑即三惑。今从总说。故云结惑散尽也。

    义者名之所以者。名是能诠。即名下之旨以为所以。所以只是涅槃之义。不出佛性三德秘藏。同归常寂也。

    此义自在者。遍一切处也。

    体用相即者。别教地前是体外之用。犹未能即。圆教即体为用。从用归体故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者。安乐只是涅槃。诸法不出十界依正。悉有涅槃之性也。

    皆归正善者。摄恶归善。摄邪得正也。

    文义有据者。有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常人用之。无文无义愚者用之。今分五章皆有文证。文下之义又与经合。不同土人闭眼牢凿也。

    第七出异解者。先破梁武。如法华中先破光宅余家望风。黄昏夜半复齐何文者破也。如来说经。至中夜入灭。何得专分中前中后为二也。

    居士请僧者。有两卷。未捡。

    今随法分章者。法谓经文如前。皆悉有据也。

    只是用章小分者。今家以迦叶至陈如两品为用。光宅流通但用陈如一品。故云小也。

    灵味等者。四段分文。问为一。缘起二。答为三。余势为四。今破意者。文中正答三十四问。至大众品。后德王师子吼乃至陈如皆有问答。何独指前为余势也。

    今昔有缘门者。昔即鹿苑。今即此经。以之为缘也。

    得实失权者。实从鹿苑来者可尔。中问三味处处调熟。利根节节得入。要待今缘。又权能引实故也。

    今言下破也。

    为略广门者。问略答广也。

    此但下破也。

    今合为行章者。行通因果。何须下二。今合下破也。

    混和难解者。以佛性体用不分故。

    今分下破也。

    地师者。前云婆薮所释。此云地师。应据造佛地论名为地师耳。天亲造千部论。何妨有此名也。

    神通反示分者。从真起用。以高示下迹之。五十二众皆约神通也。

    此谓下破也。

    种姓断疑者。纯陀获常住五果为种性。种性只是佛性了。断疑者于今昔五果以难如来。如来为答。令其不疑故也。

    正法实义分者。中道为正法。此法即实。此实教下所诠之义。故云实义也。

    方便修成分者。以五行为方便。十德为修成也。

    能之修成等者。破修成与入证义同。故云烦也。

    今为正下释也。

    慈悲住持分者。迦叶菩萨为末代故广立破斥。令众得解。故云慈悲也。

    显相分者。令耶归正。其相显也。

    持恶向善等者。释所以也。

    与河西开合之殊者。河西合。兴皇开。只是开合之异耳。兴皇前分八门。后释行与位门犹合。应言第五位门第六中道门等(未详)。

    第二别释者。今家正解。先释通序。次释别序。初通序中先释义。次释文。

    初云召请章者。章谓章段。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成章也。

    三世道同者。三世诸佛凡所说经皆安如是。异于外道阿沤二字。故道同也。

    教门机别者。教即门故名为教门。前之三教时处不同。故名为别。法华虽同醍醐。此经文又被末代机。具四教。故云机别也。

    经经由藉各别者。维摩合盖现变等。金刚着衣持钵等。法华天雨四华等也。

    同是劝信之辞者。既是生善之意。具足应明四悉。通别不同即世界意。对破外道阿沤二字即对治意。三世道同即生善意。所闻法体即第一义也。今且约生善边说故也。

    次释文。初云所传理者。理谓所闻法体。以三德秘藏为所传。别指阿难为能传人也。

    会机会理者。圆机圆理。以机称理名之为会。五十二众咸知常住。名之为理也。

    禀承之主者。佛是所禀教主。机是能禀之人也。

    所闻之地者。地是所依。三德涅槃为所闻也。

    展转相证者。从能闻人证所闻理。乃至同闻伴处。故云展转也。

    欲使将来者。此经被末代机。将当也。

    又大小诸经者。约教判也。小即三藏。大即通别。二教三藏能所传异故也。准释前约因缘生善。此释约教。本迹观心指在法华。若义立体用本迹。常观涅槃行道亦何不通。不及彼文四释委悉悉也。

    若言解与真合者。解即能传。所传即真。如色即是空等也。

    身灰智寂者。初小乘身灰。通教智寂。即空折空为异也。

    若言称机为如者。谓前二教空也。

    事逆理顺者。地前入段为逆。登地证理为顺。又十行出假四摄利物为逆。依理修观为顺也。

    我闻等类之者。准前如是。应具四释。文略。广如法华中四种阿难不闻也。

    世所常闻者。虽云常复须辨异也。

    具如法华疏中者。彼一一文中皆约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释。不同此文义立因缘约教。四悉之名下二则无也。

    今明下约广明五章。又分为二。初总对。二一一别对也。

    夫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者。五十二众同是三德涅槃之众。异则定异者。五十二众各相异也。

    达斯意者者。皆是法身菩萨。诡类殊形同一佛性所闻之体。

    诡类者。异怪也。即是怪异之众。故云纷杂。杂亦异也。

    精粗映夺者。人等为粗。天等为精。互相映夺。故下文云。倍胜于前等(云云)。

    若以牛羊眼看者。凡夫肉眼所见。五十二众犹如牛羊所见无别。若以佛眼观之。住首楞严。无非法界也。

    悟异不异者。同一佛性也。

    我昔不闻者。谓前三教带权明实也。而今得闻皆闻秘藏也。

    闻二施果报等者。昔施今施闻皆常住也。故纯陀引昔难今。如来引今以答二施无差也。

    种种法味者。即实权之法味。亦是四教五时之法味也。

    一时之行等者。此文一时异前一时。皆约圆行具一切行为一时也。一时之证明功德等故。戒定文后皆结地位。非前后证也。

    于一念中者。证法身时。即能百界教化众生。故云现五趣身等也。

    归身止息者。处是所依。表于法身。故下文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云处也。

    驱邪引恶者。驱诸外道。离六大城皆向拘尸。邪正悉度。令入秘藏也。

    若他若自者。他即诸子安置秘藏。自即不久亦住其中也。

    等教三子并作三田者。如下文中声闻菩萨及一阐提其心皆等也。三田即上中下田也。

    夫众不出八佛者。五十二众皆有正因之性。故云不出等也。八者。过去为一。现在十方为一。六即通名为佛故为六。即为八佛也。或云过去现在为七佛。及当来为八也(未详所出)。

    更无过者者。众生无上者佛是。故云无过也。

    五果迁移者。世间五果出世五果等皆有迁移。故下文难云。是无常身是杂食身等。云何二施果报等无差别也。

    江河回曲者。前之三教迂回巧拙不同。今教犹如直绳入于西海也。

    尚不见空者。犹有彰故。况于肉眼也。

    况能见性者。中道佛性也。

    了了分明见者。谓圆修之人亦可六即分之。谓分得了了乃至究竟了了。如殃掘经云。所谓彼眼根具足无咸修了了分明见等也。

    今闻低弥神龟者。低弥谓恶鱼。神龟即圣龟。在陆。今同在水。喻涅槃河中七种众生佛性一也。

    同向佛住处者。三德秘藏处也。

    施与时众者。还将三德之处。施与众生。即是所诠之旨。能施所施无非法界故也。

    引摄耶恶者。应云引邪摄恶。同归自住处也。

    如是总序三点者。从广之狭。所闻法体具于三德。故云三点也。

    我闻序般若者。能闻属初故也。

    一时序解脱者。智能梁理故也。

    同闻序三点不虚者。有证信之伴故也。

    我闻序乐者。多闻分别乐。即大涅槃也。

    一时序净者。修行契理。惑业皆无也。

    住处序常者。法身常住也。

    同闻序我者。皆是自在真我为伴也。

    五序序经要义者。要义只是佛性三德涅槃常乐我净以之为要也。

    一是数方者。方法也。从一至十。皆数法故也。

    世间义耳者。藏教菩萨初未断惑同凡夫故。二乘断惑即非世间也。

    空为一者。即通教意。前教虽空。犹是折空耳。

    真俗合一者。别教菩萨初住为真。十行为俗。登地证中。故云合也。

    一一切者。即真而俗。一切一者。即俗而真。双非双照。皆显中道。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而常而无常等用也。准义一则具三。三即是九。九只是一。非三非一等。皆以一一之故也。

    三身四义者。四谓四教。前之两教同一应身。犹有胜劣。别教报身。且有自用他用之殊。圆教法身故也。

    后义在今者。判属圆也。

    即土人也者。以人生此地。故言生地也。

    相合似连理者。连理树名。如人家有义。感树而生。亦如甘棠之树。以表德也。

    似交让者。如世间以贵贱交。枯荣相让也。

    只此一城下约教释。种种即四见不同。具如下释故也。准前因缘合具四悉释之。城名不同即世界。见者生善即为人。力士发心即破恶。枯荣不二即第一义也。

    慈愍示人者。无缘之慈遍法界乐。名为示人也。

    寄城表常者。三德之城无能倾动故常也。

    力士表我者。以自在故无所臣属也。

    吉河表净者。亦云金沙。其沙净故能灭罪垢。故表净也。

    树间表乐者。树能清凉。人多乐故。此表涅槃之乐也。

    城不可坏表常者。坏是无常故。不坏表常也。

    丰有表乐者。如世丰足即乐。涅槃亦尔。八味具足也。

    傲敌表我者。傲必自在也。

    无难表净者。世邪八风不能染也。

    力士无属表常者。前云表我。今云表常。何者。以一家释义圆通自在。况三德中一一德上皆具四德。广如金光明玄。十种三法皆具四德也。

    恒流表常者。恒故常也。

    东双表常者。东方属木。木以蓊茂为义。又是诸方之首故常也。准义亦应云常无常等。且举一边耳。下文双出于鸟喻游之意。即其义也。

    南双表乐者。南方属火。火能成于万物。故乐也。

    西双表我者。西方属金。如世人有金。用即自在也。

    北方双表净者。北方属水。水以净为义。其义最显也。中央属土。土王四方也。

    若能总别等者。前总对。后别对四德。四德只是三德。三德即佛住处也。

    若谓下约教释。

    生死人者。三藏所见。以观无常也。

    二乘所见者。通教二乘也。

    登地所见者。别教也。

    九佛之中八佛者。八佛如前。更如现在教主成九也。

    句句作此消之者。例下诸文。皆约四教释之。文略不释可。

    私谓者。妙乐先师作此释也。

    此见不同者。约折体别也。

    摩诃衍道者。大乘之道不同折教二乘道也。故大品斥云。由如隘路不容二人并行(云云)。

    戒心见道等者。戒即十戒五支戒等。心即首楞严定。见即次第三谛。道即三解脱道也。说此五种。如奏乐不闻也。处时二种不观尊特之形如没烛不见。

    尚不与前佛共者。且约三藏比决。丈六之形同比丘像也。

    及开显竟者。谓法华开竟也。此经自云。八千菩萨法华中得受记莂也。

    大者叹德也者。别无文。故将大字以叹之也。

    通四园陀三藏者。通解内外经书也。

    胜九十五种者。有九十六道经。一道属正。故言五也。有人云外道根本六人。各有十五弟子。并于本师即九十六。此不应定为数也。

    贤圣之所恭敬者。即是三藏教中贤圣也。

    通达权实法门者。权即四味。实是今经。权即实实即是权也。

    于毕定众者。究竟圆乘。五时终毕。名为毕定也。

    大权开显如前者。如前文约教释也。

    不仰等者。离于四耶也。仰谓仰观星宿。下是种植田园。方即通致使命。维是邪命自活等也。

    是名破恶者。以三学为破恶也。

    以资慧命者。即空智为食。空慧为命也。

    亦无知者。知者亦空也。

    不得怖喜者。空故无怖亦无喜也。

    一切诸法中悉等者。十界之中佛性自资常住命也。

    后之二僧等者。论据内凡名为有羞。今进取薄地清净为有羞也。

    余二比丘教教有之者。破戒哑羊通四教也。

    复有四义者。发起影向一向真实。当机进退取之。结缘一向有羞僧也。

    故言众下注(云云)者。一众之中复有四众。即成一十六也。具如法华疏释也。

    或数人者。约教释也。

    前后围绕者。围即住威仪。绕即行威仪。亦应约四教威仪不同也。

    或以三业恭敬等者。以行住中皆约三业故也。

    释别序。初文云声时表法者。声谓声教。时表于明生闇灭之时也。仲中也。居于孟季之间。表中道也。

    满月之日者。如下文释月爱三昧圆满之日也。

    不待不过者。如来知时。无差机之失也。今正临涅槃时。起圆常法。兼被末代。与机不差也。

    而得度脱者。道机时熟。闻常住法而得度脱。其未度者且作得度因缘也。

    神力为本者。如法华中寿量以开久远之本。故现神力摩顶付属也。

    大声为末者。今说圆常大涅槃教。以之为末也。

    令悟非本非末者。约理而证也。

    又空慧为本等者谓约教释。前之两教折体空也。种智是别。实相约圆也。

    注(云云)者。令说四教。皆是体用之本末也。

    有人解无色定力者。意引文证成无色定能起欲色二界之化。岂得无身。又供养佛等今家词。此且堪难者意许引仁王等文证其有身也。

    若以三有之顶者。约教释。无学等即前之两教。妙觉等后之二教也。

    一顶被请者。或是土佛无辅法至故请也。

    此意既宽者。斥他释。今权实四教皆遍。横竖具足。故云宽也。

    则感不一者。不一则五十二众。

    普告则应无二者。即二而不二。名之为普。不二而二。遍赴众机。皆今得闻故云告也。

    叹令崇仰者。三界之主。大慈之父。出世之师。令普崇慕仰也。

    告令悲恋者。生善也。

    但叹三号者。此文三号遍摄一切法。故诸经多称之。净名云。若我分别此三句义。无量劫不能尽也。

    欲明三事者。对主亲师也。

    允同诸佛者。十方诸佛十号之首皆称如来。允者合也。

    是为世父者。世父居尊。比出世之父。故云尊仰。是为世主者。如国之君。以忠孝为亲。能生世间君臣之礼为善业。今出世之主。能生大小偏圆之善业。名上福田也。

    是为世师者。夫言师者。能以轨则于他。名之为师。今出世之师能断偏小之疑。成一切智解。故云师也。故引下纯陀文无主亲师。释成宗仰之意。即是无师义也。

    经云今日者。正是二月十五日于晨朝时也。

    本父君师者。昔日结缘之父。名之为本也。

    失一则弘誓不满者。昔有弘誓之力。故今日拔与。以心普故。名为等视也。

    结三号者。以子归父。以民归君。以弟子归师故也。

    结四等者。如世间舍能覆一切。今以无缘慈。遍覆法界。慈为根本。故云四等也。

    初报令断疑者。如下文云。若有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