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言果决者。略举十事名果决。一割肉饲鹰。二投身饿虎。三抽心为法。四挑眼施人。五剥皮为纸。六削骨为笔。七刺面为墨。八研头谢王。九臂燃千灯。十烧身供养。如是十事。实为难事。皆为求法。故名果决也。

    言一句投火者。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施汝法。菩萨闻已。欢喜踊跃。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应久住阿鼻地狱。一切恶趣受无量苦。何况才入人间火坑。即便闻法。但为我说。我入火坑。不将为难也。又昔佛为智光仙人。变身为兔。投火求法。

    言半舍身者。世尊初入僧祇资粮位。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舍全身而五罗刹。

    言增长心者。二意。一约增自功德心。如今之大德。为名位所系。恐名不称。专修善事。名自增长。二约自名远振。他人闻已。希慕高踪。见贤思齐。勤修善事。名增长他人功德也。

    言由所成法者。秀云。即是智性涅槃。是未曾有。名快妙事。能成之心。四智菩提名快妙心。由所证理快妙事故。能证智名快妙。快妙之所说。于教故难知心。名大智断。一体用分。了俗证真。不相违故。

    言无上深者。永泰云。快妙即举所取能。意取能证之智。无上深举能取所。意求所证理名无二种。意者互相影发。说令证故。初解取能。后解取所也。

    言或难解法者。秀云。并属于理。唯佛能知。是甚深义。由甚深理。方说于教。名甚深也。

    言入甚深者。入者解也。有二意心。一如来自入。二能合他人入文字章句。意难得也。如言一切众生咸皆成佛不解我意等。

    言佛自持者。秀云。如此难事。佛自任持在身。任持不失故。

    言不同外道者。如来说法因缘道理。以亲证而方演说。不同外道。自不能解。何能令他解。

    言说因缘法极等者。因缘道理义。即是如来说名字章句。道理极甚深。佛自能证亦令他解。如化众生从初至末。与说其法。称彼根机。令得道果。名为说因缘法极甚深也。

    言二随宜所说者。有五。一者知时。若为他说。复知时节不得过分。二者知处。如边地及不律处不须说法。三知根性乐欲。量根机授药。随宜而说故。四者。若不解深密法者。举世喻说而令解也。五者。若属甚深理者。久学之人为说深法。由斯五种。故随宜说。意趣难知。

    言所作住持者。外利他故。名为所作。内自利功德故。名为住持。即他受用变化身。是利他。名为所作。自受用身自利功德。穷未来际。无断无尽。名为住持。然声闻之身。多不百年五十年寿命。故无住持自利功德。又不能广化众生。无利他所作故名不共。声闻等虽度人。筹盈石室。亦不为多。不及如来所度有情无有边际等。

    言不同二乘者。秀云。谓二乘人缘教起行。及化生等。名外所作。若证所证理。及持经教持戒等。名为内利住持。虽作此利。而皆狭局。不名甚深。如来外利说法。百千法门。广利群品。内利能证。无上清净。法界住持。恒河沙功德。名为甚深。又外利所作。利他行圆满。内利住持行。自利行满故。名住持甚深也。

    言上来总说等者。由近诸佛结受持读诵深。

    言修行者。结修行甚深。经言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言果决者。结果行甚深。经言。勇猛精进。

    言增长功德心者。结增长功德心甚深。经言。名称普闻。

    言证快妙事心者。结快妙事心甚深。经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言成无上法者。结无上甚深。经言。难解法者如来能知。

    言随宜说难可得解者。结第七甚深。

    言二乘不了者。结第八甚深。由佛成就。前四甚深为因。第五第六为果。果既成就。所以第七甚深外为众生说。由佛说法。所以第八甚深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问此八甚深与教理行果及二甚深相摄如何。答第一第七是教。第六是理。第二是行。第五第八是果。第三第四通行果也。二深相摄者。第一第七是阿含甚深。第二行余。皆是证甚深也。

    言况佛智慧非甚深哉者。谓上来八甚深。但释慧门。不释智慧。慧门尚自甚深。况佛智慧。二乘岂能测度者哉。

    言上叹所证所说法者。法妙是所证。如来是能证。法是所说。如来身能说。

    言叹下如如来能证能说等者。问前说二甚深已了。今又叹法师功德。是何意。答声闻人四十年前执所得。与世尊同。兼执身。与佛无异。所得法既同。能得人身亦不异。前叹二甚深。令知法异。今叹法师功德。令知自身与如来别。

    言依论牒经等者。准梵本经。第八甚深后续。次便合有一个何以故。一个徴词。徴前来智慧。向上五种甚深教门。向上八种甚深。何皆言二乘不知。答云。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故。此上梵本经文也。诸佛如来自在成就为一段。又诸佛如来说因成就为一段。由自在成就。即是内证智慧甚深也。由说因成就。即是教门甚深。又自在成就成前三句。说因成就即是成前第四种种言词等四七辨。只缘自在成就。所以诸佛智慧。有五种甚深。只缘说因成就。所以教向上五难八甚深二乘不知。

    言舍利弗如来等者。问云何名为自在说因缘成就。答疏牒。经言。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种种言词。此总四句。何名方便知见念观言词。答向下论主三段五番解释此总四句。金城云。此秦本经与梵本经。有三种差别不同。一脱少。二不次。三离合。且脱少者。即是第六难解法者。如来能知。又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儥。次又有一个何以故徴问。经家答云。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故此上四节经文。梵本经具有。秦经所无。即是第一少意。二前后不次者。若秦经。先言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然后引总句经文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若是梵本经。先言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然后向下引别句经文。广演言教无数方便。此名前后不次也。三离合不同者。梵本经云。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秦经合成种种因缘。梵本经云。种种言词。秦本经云。种种譬喻。西国言词多说诸譬喻故。故唤言词作譬喻也。梵本四句。秦经两句。离合不同。有此三种差别不同也(依论记了经)。

    言展转意言等者。略申大意也。展转意言以下别句。释上总句。名展转也。三番名为展转也。初以论往成就等四义。释上总四句。次以经已下别句。解上总句。后暗配论文一番。名为展转。问何以知成就总四句法。法师身上功德所证所说。二乘不知。答谟云。先于证成就。后方说因缘圆满。即照理不圆。功德不满。功德不满说即不深。证理既圆。功德满故。说即甚深。将彼内证之法向外说。说彼所证智慧及门二皆甚深。二乘不知申意了。

    言何等名为说因等者。依论配经。问何故名说因成就。答疏言。谓种种方便等。

    言准论解经等者。重明论意。此说秦本经中只有两个总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譬喻。已上是总句。广演言教已下四唱经文。是四个别句。第四唱中有七唱经文。总科为一个别句。

    言展转训释等者。问此后展转与前展转何别。答前初如来内证真理。方有自在说因成就。后为众生解说。名为展转也。此句后展转。即总四句为所。释下三段五番为能释。能释句名展转第一往成就等。一番释总四句。名第一展转。二明配经句。名第二展转。三暗配论文。名第三展转。所以疏言论有三解。次下三段五番解释。有云。总四句是所解。三段五番为能解。且总四句者。秦经只有两句。梵经本有四句。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秦经合前三句。为种种因缘。梵经种种言词。多说诸譬喻故。疏主却依梵本经中四个总句。向上作三段五番解。

    言初论自别释初四初四句者。即是论主先将一番论文。解上总句。经文一遍。便是三段之中第一段。五番之中第一番也。第一往成就。释上种种方便。第二教化成就。解种种知见。第三功德毕竟成就。解上种种念观。第四说成就。释上种种言词。此是论主自解。上总四句一遍说。

    言次论如经已下等者。即是经家四个别句。两番配此总。四句分二。初明配经句。为一番。后暗配论文为一番。故名两番也。

    言其后二番中者。且明配经句。暗配论文。对前往成就等。名后二番也。即是论主将经家向下四个别句。释上四个总句。一如经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解上种种方便。二如经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以具足。解上种种知见。三如是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解上种种念观。只此前三个别句。亦名前三义一处明。第四别句亦得名第四义一处明也。二云。意言缘前三论一处明故。隔断第四句经。故成两番(此解正)。从前别句。至此第三别句解了。便不解第四别句。论家复以三节论文。解上三个总句。第一往成就。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解上种种方便。第二成就。根熟众生令得解脱。解上种种知见。第三成就。力家自在净降伏。解上种种念观。名暗配论文。初配经句。后暗配论文。总当前三义。一家明后引。第四别句释上第四总句种种词也。经言。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法。已下七唱文。经总属第四别句。疏文分二。初明配经句。后暗配论文。上来往成就等四句。论文三段之中。为第一段。次四个别句。解总之句中。前三义一处明。为第二段。第四义一处明。为第三段(上来三段)。言五番者。往成就等四句论文。三段之中第一段。五番之中第一番。前三义一处明中明配经句。三段之中第二段五番之中第二番。后暗配论文。三段之中第二段。五番之中第三番。第四义一处明中明配经句。第三段中第四番。暗配论文。第三段中第五番。亦有作三番五段。往成就四句论文遂长配为第一番。四个明配经句为第二番。四个暗配论句为第三番。何名五段。答前三义中明配暗配。第四义中明配暗配。便成五段。今当三段五番之中第一段第一番。上来法师功德分中初科了。次下正解。

    言初番别解等者。初总标初番也。

    言一往成就等者。贺云。谓背法身而起应化。往犯往生死。故名往。金城二义。一约所化解者。背小向大。名来。如经言。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又云。遂到父舍所止之城。若背大向小名之。为往。经言。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与论不相应)。一云。约能化解者。若他受用为大。菩萨现即名来。是大菩萨所来之处。由十地菩萨得通。自在游十方净土。是菩萨所来处故。若约化身上说。往往就众生。如来有自在力。随应可度。能往十方。即是往义。经往到子所。方便附近。但是乘非愿力起感现身。名往。又从因至果。名来。往果向因。就生死名往。摄末归本名来。从本起用名往。果中佛相望某甲佛。入生死去。好往生死名往。众生见佛来名来也。

    言从兜率天退等者。申论意也。始从天退没。迠至涅槃。巧用多端。利益众生。名为种种方便。种种即方便。方便不一。名种种。

    言起难思化者。如佛身。本唯有一。即依一身。而起百亿身。如身事等。非凡夫心思口议事等。名难思也。

    言权巧智用者。解方及便。本无而有。应物权现。故名方便。八相成道。皆是本无而有也。天亲菩萨体经意。诸佛方便。不过生死。教化众生故。唤作方便。问菩萨何故不生余处。唯居此天。答色界境妙。彼诸众生贪着乐胜。难可教化。无色界是难地。菩萨不生于彼。欲界之中三涂众生。苦逼化不得。六欲天中下三天。着乐化不得。上二天亦尔。唯此天受乐知足。故圣教说昼三时夜三时。为色界天子。说四静虑法。为六欲天子。说十善法。昼夜六时。一一时中。教化五百亿天子。令得圣果。如是共化三千亿天子。日日如是教化也。故唯生彼天。

    言八相者大般若等者。陈相烈名也。由方便善巧愿力。为有情类。示现入胜。乃至涅槃。

    言婴儿者。菩萨为示现婴儿童子后宫游戏。菩萨若作余像说法。后宫女人则不信乐。故现婴儿。

    言苦行者。谓诸天人作是念言。端坐受乐。不得圣道。菩萨示现苦行。亦为降伏苦行外道。示现种种难行苦行。

    言成道者。谓有高行人。常能离俗。菩萨示现出家成道也。

    言入涅槃者。复有天人。乐闻圆寂。为彼示现涅槃。

    言彼经者。即般若经也。

    言最胜天子者。简要云。最胜者。知足天中一小天子也。有云。但是释迦说般若经会下。不妨是诸天天子。未必定是知足天子也。

    言云何菩萨行深等者。意云。世尊说般若无相。今如何说有八相耶。

    言相不可得者。有二说。一智说证理时。冥然一体。其实无相。当情名不可得。向上能取所取相。不可得也。二者。所现之相。不执为实有。炽燃现相不生执着。执著相无。名不可得。

    言菩萨相不可得者。所学之法。既相不可得。能学般若菩萨相。亦不可得。若有少法得阿耨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说授记。又说彼遍计之相。而不可得。不说依圆也。但由方便。教化众生。示现有生相及涅槃相等种种诸相(上总答)。

    言诸天计常等者。有二意。一破常计。二破乐计。

    言是故菩萨等者。入胎之相。即是从天堕落也。入胎者。华严经说。菩萨在胎内。即能转正法轮。又能善知。入胎住胎出时节。又说菩萨处胎。常得天龙八部卫护。香洁自在。不同凡夫也(上出意也)。

    言世间最胜等。简要云。兜率天名世间。菩萨为彼天主。世间最胜。有云。有情世间。菩萨于彼有情中最胜。名世间最胜。菩萨虽处欲天。而无欲染。一是最胜。二是于欲不染。尚有堕落。况余不胜。况欲染者。而得常耶。

    言如见日轮等者。菩萨如日轮。尚有堕落也。着乐起常计者。犹如萤火。岂得久停。

    言如救头燃者。如火燃顶。岂得宽慢者哉。菩萨在生死火宅之中修行。修行胜。如火燃顶。无容放逸。如诸天常行放逸。不肯来见菩萨礼拜受法。故示没堕。即余天子不肯来者。咸来见菩萨礼拜闻法。又云。但是诸天。是着乐放逸之人。是头燃。菩萨破放逸行。如救头燃者也。有作救字。捉入之义。如人落火坑。事须救。如飞蛾投火相。似头投皆得。

    言二令有情咸见者。但是下生来。此界有情咸得见也。

    言乃至第八复有等者。大般若五百六十八云。一从兜率天退。即入胎相。二婴儿相。谓有一类下劣有情。善根少故。不令得见如来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菩萨为彼示现童子相。方便说法。若作余像。彼不信受。四苦行相。为彼诸天。作如是念。端坐受乐。不得圣道。菩萨谓彼示现苦行相。亦为降伏苦行外道。示现种种难行苦行。五成道相。谓彼诸天长夜发愿。愿见菩萨。诣菩提金刚座上时。成等正觉。无量人天既供养已。皆获菩提因缘。六降伏相。谓彼天人作如是念。恶魔外道。障碍正法。愿得菩萨坐菩提树。降伏恶魔及诸外道。有正信者。令得正见。佛为此有情。坐菩提座。七转法轮相。复有天人。作如是念。愿见大师。成一切智。为诸众生。示现三转十二行相无上法轮。八入涅槃相。复有天人。乐闻圆寂。菩萨为彼。示现涅槃。疏中开童子婴儿为二。不说出家。若准彼经。合婴儿童子为一。别开出家。

    言摄大乘论第九者。指余说。此间所引。依大般若。将此八相。对摄大乘论及华严经。对辨差别。彼摄大乘论云。一从天没相。二受相生。即入胎相。三受欲乐。余五相同。四逾城出家。五苦行。六成道。七转法轮。八涅槃相。此摄大乘论。阎魔加从天没相。名差别也。金云。此经先说成道。后降魔。彼处先说降魔。后成道。华严经辨差别者。金云。明住兜率天相为一。降下阎浮为二。添前般若八相。成十相也。名往成就。纪国云。往者赴也。逼三业。吾从成佛已来。此身业化。即神通化。众生根熟。感而遂通。心水稍净清。佛日斯应。所以上退一生。下流八相。为三病之良医。作四生之慈父。语往者。广演言教。是前虽现身丈六。但可睹相生忻。若不教弘九部。无以凭论取悟。所以畅四辨于舌端。流八音于听表。开三乘正路。塞六师邪彻。使闻之者。识是知。非行之者。从善而弃恶。意往者无数方便。前虽身语未能说经。意业蜜加。方能演畅。欲使来生。功德念念而增。已生善根。新新不退。故说三业。名往成就。

    言教化成就等者。二解。一云。前云。前示现者显示义。现有染净之体。即同业果化。如官人清政。典吏仿之。即名教化故。二云。后示现者。指示解释之义。示现证染净之义。即说如来指示。此化身中显现。有此染净因果故。名示现也。教化成就一句。牒论也。种种知见一句。引经也。论主解经。知见者。即是教化成就。成就者圆满之义。若不就知见。因何能起化身。教化众生也。二云。种种知见者。论云。示现染净诸因故。由如来身向内具足知见。所以能于身上示现相有染净诸因缘。

    言能示现有一切等者。因有二解。一者。因果之因。化身中示现。集能招苦。道能证灭。名染净因果。十年受乐。纳妻生子。此名染因。感火坑毒饭马麦金锵推山出血等事。名染果。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断烦恼。名净因。感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净果。即是集谛烦恼贪爱因。感苦谛果。道谛因感灭谛果。皆世间受乐者。故示现有也。实久成佛。示近出家。学道成佛也。

    言或示染净等者。第二解也。引示现两字。与前别。前解示现者。示相也。第二解示者。指示。开如来身中自内证知染因果道理。知净因盛净果道理。染因感染果道理。煞生短命报。布施富贵报。如来自知。向众生说。交猒染因果。欣净因果者。因由所以义也。

    言前能现身者。简要云。指往成就中示现佛身。此解非也。只是指当句教化成就中前解也。但是料简两解。既无别事。前能示现于佛身上。示现有染净因果。大家眼见耳闻。皆是实有也。后解依佛身中证知染净因果道理。

    言论下解等者。问此间有示现染净因果。向下说成就中。又染净因果二文何别。答疏言论下解等。意言此教化者。依证法故。彼说成就者。依说法故。意道如来证会此染净道理。教化之具。下文将四辨。为他说也。如人尝味。后方说之也。

    言三功德毕竟等者。论文也。谓种种念观。牒经也。即如来身中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法。名为念观故。论名功德毕竟成就也。

    言此意说言以说等者。解论文中。以说彼法四个字也。

    言彼念观等者。解论文中。成就二字。

    言如所说法者。解论文中。如法两字。

    言本末因缘等者。解论文中相应两字。且释经句。毕者终也。竟者久也。终久成就。成就者。具足十三门功德。菩提涅槃二皆具足。具足者。圆满义。此解经中。种种念观如来身上功德。不具据念观。胜法摄余十三门功德。论主解经云。种种念观者。以说彼法者。即是经中叹法师功德分中十三门功德也。如来身中。一一证得。名成就。内证为因。外说为缘。故名成就因缘也。如法相应者。说合证故。不相违背(上消论文)。此意说言乃至念观等法。解上论家以说彼法也。彼念观法佛皆成。解上论家成就二字。如所说法。本末因缘皆相应者。即是十三门功德如来内身成就得。名本因缘。外为众生说。名末因缘。内身成就。名本。外说名末。内身成就。名因。外为他说。名缘也。相应二字。解上论家相应字。即是内证外说相应。即是相当契会也。摄云。一一法上。皆有本末报身成就。名本。化身起说。名末。况详凡所说法事必有因。名本。必有所归。名末。或因名本。果名为缘。唯缘生故。

    言四说成就者。牒论也。谓种种言词。引经也。今此言词句。即是。秦经种种譬喻。西国言词多说诸譬喻故。故唤言词作譬喻。即不是喻。况之譬喻也。

    言以四无碍依何等何等者。论家都有四个何等。问论家分作四个何等。徴有何意。答缘能被所被相别。所以分作四个何等也。上来两句徴能被。教下两个徴所被根也。实泛说如来四辨。两个何等。摄四辨足。亦同唯识解第九地云。于无量所。说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无量所说。即义无碍解。无量名句字。即法无碍解。后后慧辨。即摄词无碍解。辨才无碍解。为摄二句故。重言后后。此亦如是。然今指法。且说法华一会。

    言依何等者。论主解经。经云种种言词。言词之中。说何法所以。论家四个何等徴。疏主依四个何等。下一一分别云。一依何等义。疏主答云。依法华经一乘为说。即义无碍解。

    言何等名字章句者。疏主答云。依法华经名字章句为说。即法无碍解。

    言随何等者。答随南阎浮提众生言音为说。即词无碍解。

    言何等众生者。答随舍利弗根器为说。即辨才无碍解也。

    言此四之中等者。疏主依论家解处料简。第一句能起化身。八相成道。往成就。问往成就中。既言唯起化身。如何八相中。有转法轮相。既尔。与第四说何别。答往成就中。虽有说法。今从多分。正取身往。

    言第二能示现等者。教化成就。

    言第三如所说等者。即是经中所说十力四无畏等。十三门功德。皆圆满功德。功德毕竟成就也。

    言由佛法师具此等者。总指于前方便知见等四。具此四种说。因成就。假者佛身。得名胜妙。说法亦名胜妙。又往成就等四种。初一身胜妙。第二第三意胜妙。第四语胜妙。所以说二乘不知也。

    言或前四种示者。疏主直下消当唱经。文总四句。方便等意也。第一句。经言。种种方便。既有方便。即是起化身德。八相成道。是也。

    言第二句是报身德者。经既言知见。即是报身。四智菩提即报身种子。断染证净道理。唯报身有。

    言第三句等者。既言念观功德。向下所作真如。即是法身。亦云有为功德。复名法身。论说五法。名法身故。

    言第四句是等者。既言种种言词。即是四辨具足。

    言由此三身等者。上来初解四句论文。唯是化相。后解四句经文。通三身。疏主都断。由此三身四辨具足。故能起说。所以智慧门深。此双会前教理上不知也。既具前三种。三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即是如今秦经中种种因缘。第四句种种言词。即是种种譬喻也(上一段文总解四句了)。

    言论复第二已下等者。以如经已下四个别句。释总四句。今当第一别句。经言。广演言教乃至离诸着。此唱经云无数方便。无数之言。已是解上种种方便。方便不一。故言种种也。问经家何以将广演言教等。解上种种方便。答由有方便故。能广演言教。实无有二乘佛。说有二乘教。于一乘道。分别三乘。名种种方便。

    言此即第一者。问此广言教等。一唱经文。是何句摄。答疏言此即第一等。

    言然初以两番释上三句已者。问何名两番。答明配经句。为一番。暗配论文。为一番。即成两番。问对往成就。是后何名初。答五番之中。论家往成就第一番。下经家四番。四番之中。初科两番。后科两番。今是初两番。故言初也。

    言复以两番等者。即是第四言词句中。明配暗配。为两番。

    言彼论文长等。疏主恐人难解。欲拟解四个别句去。先依论牒三段五番科。经文一遍。

    言此第一初番释云者。此初字与前初字又别。前云。初两番约前三义。与第四义。分初后也。今此初字。解四个明配经句。疏文皆有初字。对暗配论文。为初也。

    言复有义种者。问何名方便。答论解云。示现外道。示现者指示义。指示外道种种邪过失。如狗逐块。毁责邪法。令众生舍邪法。入佛正法。即是鹙子本事珊阇耶外道。后入入故。方便也。二者。方便故示现。诸佛正法种种功德。接引众生。入佛法中。名方便。此是所释经句(下解能释别句经文)。

    言如经云。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九个字。秦经将向总句头上安着也。梵本经将向别句头上安着。如经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广演言教已下是。梵本经云。于诸着处。令得解脱。秦本经云。令离诸着。所以疏主和会云。文虽小异。大意亦同。

    言释无数方便者。论解释句中。广演言教。无数方便。有四番解释。

    言方便令入等者。方便之言。于下三处转。即是未入法者。令入佛法。未发心众。教化令发心。入佛法故。二断诸疑者。即是已教佛法。令断疑。令舍利弗法华会上回心修行。破新旧二疑也。三疑即断了。令入增上胜智。舍利弗等修行。当来成华光名。得无漏胜智也。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者。即是舍利弗将四摄法。转化坚满菩萨。令得解脱。又有说。前云令入诸善法者。无闻非法器众生。令入法故。二断诸疑者。即声闻人闻四谛法教断疑。三令入增上胜智。即是缘觉十二缘生教。得胜智。对声闻名增上也。四四摄法。令菩萨以四摄法。令众生仿此。后鬘四种重任配。不及前解也。问言入者。为约佛。为约所化。答约所化。众生四种。皆所化生说。不约能化也。

    言此六释中等者。亦有疏言四释。亦云五释。皆非。六释为正。此上四义。帖前示现外道种种过失及示现诸佛功德。故成六释也。一回邪。是即初示现外道种种邪法。即是外道执我我。今举所取能。即是第一时有教。二入正。即是第二时空教。说诸佛正法种种功德。三进善。即是方便。令入诸善法故。四破恶。即前断疑。五百自入胜智。即前增上胜智也。六令他解脱。即前四摄法化众生。又舍利弗本事珊阇耶外道。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住邪也。世尊知我心拔邪执涅槃。回邪也。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名入正。回心向大名进善。法华会上断疑。名被恶。初地已去。直至当来成佛。名曰华光。名自入胜智。又令他解脱。转化坚满菩萨。亦得成法轮也。

    言以此方便引摄等者。解经中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蒋音(即及)。

    言著者执本等者。执即是本。本即是着。执与生死为本。故名执本。又执有二种。一者我执。与烦恼障为本。亦与分段生死为本。二者法执。与所知障为本。亦变易生死为本。所以疏言。爱染生死。即是着也。

    言论云诸者。解经诸着字也。凡夫触目对情。皆起执着。经言诸着。论云彼彼。

    言着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

    言着地者。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并灭尽定。名九。生长功德之处。故立地名。于此地上而生执着。名著地。

    言戒取三昧等者。戒取见取。执此三昧。故名执着。问其灭尽定。利根那含罗汉缘觉自在菩萨。方得灭定。因何更有见戒取执着。名为着地耶。答摄云。二说。一烦恼障中。见戒取不还已无。所知障中。见戒取不妨亦有。二者。未入圣位已前。闻说此灭尽定。起见戒取。执之修学。实是凡夫有执着。非圣人也。唯此着地。不通圣人。况许取初解法执无失。说二乘谛执灭定。又佛呵菩萨。不令入灭定。故妨何法执收。唯大乘义。要其二为戒取。一执为最胜。二能得清净。具于二者。方得名戒取。若有一而不具二。皆名邪见。不同小乘随起一个皆成戒取。令此大乘如起最胜。及能得清净。菩萨同时五蕰。见为先者。则见取摄。戒为先者。则戒取摄。如诸外道。坐得四禅八定。已执诸见及所依蕰。同时亦有上地意故。即总取而为戒取故。由此见戒。执八定也。

    言九次第定者。问为离八定别有灭定。为即八定耶。答即于第八地中开。何故开之为二。答漏无漏殊。圣凡求异故。若尔。此定依有顶非想。开为两地。无想属第四禅。无想外道妄计亦开两地。难曰。灭定心灭不灭别。开与不开。外二定一种灭。两处各开地。答灭定心虽等。通依诸地故开。无想唯在四。虽复灭心。故合。然此九定名地者。地者依止义。与诸功德。为依止故。

    言着分者。如在家俗人父母。作农业商业工业散业煞羊等业。事鬼神业。如是执着己之事业。即子继父业。不依余业。皆名著在家分也。

    言着出家者。如出家已后不修道业。苟求名利观行者。但作观行。析伏烦恼。余不作如此观者。皆名为着。问业著名利。可名著。如觉察烦恼。如何名执着。答虽觉察烦恼。而于善品。无进趣心。亦名为着。如修不净。或作数息。而伏烦恼。即执此定。所学观行之业。以为究竟。更不作余。名之为着。问觉察烦恼。理合名顺。何名执着。答执自观。是将余观行。为非专住。此情名为执着也。

    言着乘等者。着小乘大乘。着分别种种法相道理。乃至分别佛地。故此人贪分别法相。不肯修行。名为着也。问法归分别宁通。答但除执着之意。不言都不分别。不尔。如来善能分别一切诸法。岂是着心。若尔。八地已还菩萨犹法执。当应一切不分别法。或分别法。而有执耶。答此说如来方便。令彼一切众生离诸执着。谁言菩萨皆得尔耶。

    言此第二句论云等者。此即经家第二别句。释上第二总句。总句云。种种知见。别句经云。所以者何。徴上种种知见。问何名种种知见。答经言。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故总句云。种种知见。

    言论诸番者。对后暗配。名初也。

    言种种知见者。牒所释经句。

    言自身成就至菩萨等者。章敬云。此是论主释别句意也。自身解经中。知见波罗蜜多。皆已具足也。真如妙理。离言绝相。名不可思议。对能证之心。名为境界。或真如妙理。名境界。只此境界。即不可思议。通此二说佛德圆满证。名为具足。根本智亲证不可思议境界。后得变叹证不可思议境界。

    言与声闻菩萨等者。此解经中方便也。由佛自到彼岸。成就得知见。后得智中。为声闻说。故名方便也。令他悟解。回心向大。名之为与。亦令菩萨修行。修行得此佛果。名与知见方便(上论生总解了)。

    言到彼岸者胜等者。论主解到彼岸。由佛自身到彼岸。成就得知见。后得智中为他说。名方便。令舍利弗亦致岸。故云到彼岸者。胜余一切诸菩萨故。

    言文少不同等者。料简阙具也。梵本经云舍利弗。秦经云所以者何。有无不同。梵经知见在前。秦经方便在前。正倒不同。且梵本经。先由成就得知见。次有后得智。后有方便智。此依本末次第。若秦经在前说方便。不依次第。梵经云到彼岸。秦经云波罗蜜。唐梵不同也。秦经言皆具足。论中更加胜余一切菩萨故。菩萨证十真如。不得具足。如来方便亦具足。知见亦具足。波罗蜜亦具足。故云皆已具足。故名胜。胜余菩萨也。

    言知见者。真俗者根本证真。后得智达俗(解知见了)。

    言方便者此等者。后得智上作用。八相成道。故名方便。方便善巧者。将所成就知见。与诸众生说。还令众生成就知见。名方便。

    言由自成就等者。问何故如来知见亦具足。方便亦具足。答疏言由自成就等。此举理取智。意言先由成就不可思议境界。境界即是涅槃。次成就知见。后起方便。是此意也。先由身自成就不可思议境界。此境界即是圆满真如。尘沙万德为境。能牵牛能缘心。故具知见。根本智名知。后得智名见。此二智作用。与声闻菩萨等说。故名方便(上举理取智了)。

    言波罗蜜等者。举智取理。此解意先成就得知见。次证不可思议境界。后以方便。为他人说。他人亦到彼岸。故名方便。波罗蜜者。到彼岸义也。旧阙多字。唐三藏加多字。波罗。此云彼岸也。蜜多。此云到。若顺西方语云。彼岸到。今依三藏云。名到彼岸。金云。蜜多。离也到也。此有三对。一离有相此岸。到无相彼岸。二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三离六弊此岸。六度彼岸。言六弊者。一悭贪。二毁禁。三嗔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如次六度所治病也。今经取涅槃。为彼岸也。然二乘等。即无波罗蜜多。故有颂云。麟角喻无有六波罗蜜多。唯我最胜尊。具足到彼岸。

    言明佛等者。先举智也。问何故相违。答有二意。一者。欲显佛所得法不过性相。二者。亦显证无前后。如是日照空中。闇暗尽明。佛成就理智二法。即是自利也。

    言由具方便二智等。明佛利他行也。

    言故能以此等者。准疏意。即是如来自性成就知见性相。令彼声闻等。还如世尊。成就得不可思议境界。而能具足知见方便。名与声闻菩萨也。

    言此第三句者。天亲菩萨将第三别句。释上总句种种念观。问何名念观。答下别句十三门功德。是念观所摄。合之则种种念观。开之则十三门功德也。秦本只有八门也。初番者。对后暗配。名初也。复种种念观。牒总句经文。

    言经舍利弗如来知见至具足故者。引别句经也。具足言之。言遍下十三门功德。

    言文意大同等者。梵本经念观功德有十三门。秦经有八门。阙五。即无不共法根力三十七菩提分及三摩拔提五门也。

    言广者。初解总句。问何名总句。答言总者。只于当句中就总。不望他方便知见言词总。今总就念观之中如来知见。是体。广大深远。是用。合此知见体用。名总也。十三门功德。是别句。问何以知见体用是总句耶。答以彼知见广大深远故。是总句。此知见向上广大深远。遍在十三门功德中。一一向上。皆有广大深远义。开之则十三门。合之则是一个知见为体也。如来知见亦广大深远。无量亦广大深远。无碍亦广大深远。乃至三摩?提亦广大深远。此是秦经八门功德。辨总别也。广者无边。所证理既无边。能证智慧亦无边也。根本智证尽一切理。名无边。后得智达尽一切事。名无边也。

    言大者无上者。出过三界。体是无漏。故名无上。然佛功德。即十地菩萨二乘人不能过者。

    言深者难测者。唯佛能知。菩萨二乘不知。故名难测。

    言远者时长者。二解。一云。三大劫来修习得。名远。二者。穷未来际。不增减故。名远。摩诃般若内照法身理。解脱道已去。穷未来际。故名远。

    言此上乃是等者。即是根本后智也。

    言又此诸德等者。问十三门功德中。有是智慧性者。不以慧为体。于中禅定等诸法。如何亦以智慧为体。答疏言又此诸德等。即诸功德亦二智眷属为体。如无量无碍等。皆通心心所。是智慧之眷属也。禅定与智眷属。三昧皆定。皆智慧眷属。亦名知见也(上诸德总句了)。

    言依此经文无量者。即论牒经无障也。有解牒论。梵本经剩无障。脱却无量。秦经有无量。阙无障。此解不然。疏为也。无障即是经中无量也。法若有障。不名无量。法既无鄣。故无量也。

    言谓三十七菩提分者。问既说三十七菩提分。何故别说五根五力耶。答由入道胜故。生长功德。胜故别说也。

    言三摩?提谓九等至等者。二说。一云。在定位之心。安和平和平等。名之为等。此由定力。令身心至此平等之位。名为等至。二云。等谓平等。惛沉掉举名不平等。由前加行。折伏却惛沉掉举。平等持心。而至于定位。名等。等即至也。初释以定为缘。令心安和也。后释由前加行为缘。念心安和也。此之一种。秦经亦无十三门中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唯佛即有。故不道菩萨声闻也。四无碍解通菩萨。余者三乘共。即四禅八定。兼通外道也。

    言体即明记等者。意言如来得大总持故。此十三门功德。明记不忘。故名种种念观。观即慧故。非此十三门皆以观为体也。八门中念观两法偏胜故。举念明记胜。观是慧。慧简择胜。正合取慧。不合取念。慧同时故双取也。

    言一列名者。问如何名四种无量。答疏言谓慈无量等。此四无量。亦名四等心。亦名四梵住。摄引杂集云。四无量具五缘。一以静虑为依止。二者。有情为所依。三拔苦与乐为行相。四定慧为自性。五心心所法为助伴也。若空言四无量。通三乘人。若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唯佛有故。谓慈无量。外道凡夫不妨有慈悲。若唤作无量。即不得。谓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言释名等者。亦名四等心。缘一切有情。平等起故。亦名四梵住。由行此四。当感无量大梵福故。一缘无量境。摄云。菩萨藏经云。诸菩萨为菩提故。尽众生界。慈心遍满。尽虚空界。是众生界量。无所不遍。菩萨大悲亦复如是。缘无量有情为意。故名无量。不同凡夫但缘妻子眷属方起。二乘唯依欲界起。如来大悲遍三界起。故名无量。菩萨缘欲界四趣。但拔苦苦。不能拔地狱地狱坏行二苦。今说如来遍缘三界。拔彼三苦。

    言二起无量行解等者。行解不一。故名无量。所缘既无量。能缘行解亦广大。此约见分。缘所缘相分。境既无量。其能缘见分行解。亦名无量。如外道六行伏惑时。决于有情不为损恼。修上定时。亦有四无量。二乘等亦有。但是假相菩萨通假实。但缘四趣有苦众生。起此四。故除天起。不能救坏行苦。名小四无量。如来所作。是实通拔三界三苦。名大慈等四。

    言三感无量果小者。有近果远果。由行此四等心。近果。即四禅梵王。初将四天下六欲天福集一处着。始底一个初禅梵王福。远果。即成佛也。有漏心修四无量。感四禅梵王果。无漏心修四无量。感无漏梵王果。即如来身。即远果之。问凡夫生上界。要须习定。今但修四无量。如何得生。答嗔恚烦恼不生上界。慈悲既是无嗔。何妨得生缘。怜儿故投水而死。生于梵天。女人怜子。即是无嗔。心无果缘。即是舍定无嗔。有定得生梵天。以母有真拔子之心。是悲心故。得生上。名盛果无量。问其梵福分限如何。答菩萨藏经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金轮。上至四禅。水满其中。取一牛毛。竖分三分。取其一分。遍涅水中。以手拭干。还放水中。沾此水尽。梵福方尽。

    言法界有情总为三类等者。金云。若约界地论。可为四类。一无苦无乐。谓第四禅已上并四空处。二有苦无乐。谓地狱全。鬼畜一分。三有乐无苦。谓下三禅。四亦苦亦乐。谓欲界人天及鬼畜一分。鬼即至五岳禹王等。祀者畜生龙凤象马。亦有一分受乐者。又化度各为四句料简。一先乐后苦。如世人飞鹰走狗自乐己身。不知已后地狱受苦。二先苦后乐。如今苦心持戒。及内财外财施人。命终之后。生天净土是。三先乐后乐。如出家人离烦恼。名先乐。后成佛名后乐。四先苦后苦。如外道鞭?卧蕀。后入地狱。然疏言三类者。总相言。俱句即摄在苦乐中。亦无违也。然依此三类。众生中有七类人。依此人境向上行慈悲喜舍。问云何七类。答且亲有三品。一父母师长为上亲。二兄弟伯叔为中亲。三朋友眷属为下亲。四非怨非亲中容人。怨有三品。五下怨。煞朋友眷属。六中怨。煞兄弟伯叔。七上怨。煞父母师长。于此七类人上。从浅至深修。事须先修慈无量。慈无量以与乐。为行相。且乐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乐有三品。人中四洲菩萨六欲天为下品。初二静虑为中品。第三静虑为上品。又无漏乐亦有三品。声闻中圣有学无学为下品。辟支迦为中品。菩萨佛为上品。有漏无漏不同。总相作三品。配上乐如一贯金钱。中乐如五百银钱。下乐如一百铜钱。且第一上亲是父母与上乐。如与一贯金钱。中亲是兄弟与中乐。如与五百银钱。朋友远亲与下乐。如与一百铜钱。此第一未是修行。作观行人方法次第。二方是观行人。调练身心。如先于上品亲与上乐。此为最下修慈。次于中品与上。乃至上亲与下乐。上怨与上乐。有十九句。至此方名成就。其相云何。先上亲与上乐。中亲与中乐。下亲与下乐。三于中亲与上乐。下亲与中乐。中容与下乐。三于下亲与上乐。中容与中乐。下怨与下乐。三于中容与上乐。下怨与中乐。中怨与下乐。三于下怨与上乐。中怨与中乐。上怨与下乐。三于中怨与上乐。上怨与中乐。上亲与下乐。三后于上怨与上乐。方是亲行成就。由佛因中作此观行。果中任运怨亲平等。见怨家如赤子也。

    言一与苦乐者。总意说不独指一方也。一世间有一般人。衣食用得足。名无苦。更觅富贵不得。名无乐。非是总无三苦八苦。二无枷棒临身。名无苦。有生住异灭还流。名无乐。此一类人无苦故。不旨造善。无乐故又不肯造恶。事须苦逼身方乃造善乐。及身方能造恶。此一类人苦乐总无也。佛若遇此一般众生。事须无倒与乐。问何名无倒与乐。答一为名分心与乐名倒。离名利心名无倒。二有漏名倒。与无漏名无倒也。意取无漏乐为政。此一类人无苦无乐。若更与世间示与痴相应。不可救得。故无倒与乐。设是有漏。亦名无倒。如言一乘。通有漏故。若与人天爱染。名为有倒也。所以疏言无倒与乐名慈也。

    言无嗔为体者。问何故辨相中出体。答此慈无量不离。以无嗔为体。亦便以无嗔为行相。行慈之人。三业不现嗔之相故。

    言有苦者拔苦者。菩萨悲心。见诸众生受于苦恼。心生恻怆。而拔济之。故为悲。释名也。苦亦有三品。地狱苦为上。饿鬼畜生苦为中。人天苦为下。路行相同前。一上亲拔上品苦。中亲拔中品苦。下亲拔下品苦。二中亲拔上品苦。下亲拔中品苦。中容拔下品苦。三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