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不净。无常败坏。刹那生灭。而不染着。名了知也。

    言忻佛妙智等者。菩萨所修行小善。忻求无上之妙智。即四智也。初一化身因。次一法身因。后一报身因。

    言不舍生死者。菩萨发愿。若一切众生不成佛者。我终不取无上菩提。名不舍生死。不同二乘厌生死求趣涅槃。

    言轮回者。菩萨虽处世间。轮回六趣。教化众生。而于世间。不生染着。

    言炽然者。菩萨行行如救头燃。精进修习无时暂辍。由智故轮回不染。乐利乐他故。炽然精进。有抄将下三句。释上三句。又云将上解下胜也。

    言外六种等者。即菩萨利益众生。令众生舍微小物。或一团食。或以一华。由回向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其物虽少。而获福无量。故颂云。若人好布施。天神自扶将。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如一食施辟支佛。天上人间九十一劫常受快乐。

    言令小戒等者。如薄俱罗持不煞戒。经五不死。乃至当得无上菩提。亦引大善根也。亦简外道持鸡狗等戒。空无所获。暂持戒八戒。生天受乐。远招佛果。名大善根。颂曰。若人于百劫。供养百罗汉。不如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齐。以八戒一日一夜得生天。名小戒也。

    言增圣教等者。增谓增益。增嫌之义。有诸众生。于诸圣教。而不解了。随文执义。而生增嫉。谓不解佛密意有空二种言教道理。执空者。增于有教。而生恚恼。执有者。增于空教。而生恚恼。如佛说空。本空遍计。不空依圆。总拨为空。即是增益他圣教也。菩萨即以种种善巧方便。随顺而会通解释之。除其恚恼故。

    言处中住者。于内外及空有教中。亦不生受。亦不生增。名处中住。亦令趣入。即令种解脱分善根。不能进修。菩萨以种种方便。令其趣入也。言已趣入者令成就。成就即是修行。已修行者令得解脱。解脱即是三乘无学果也。

    言十二种中为成四等者。明能成六种。为成外六种。所以修能成六种也。外六种为所成也。摄释云。所成六中。初二少施等善。感无量果。二小戒等力。引大善根。由此初二种。已成满故。不要成也。从增圣教。已后成也。即是能成六种。成所成四种也。问何名能成六种。答第一随顺会通。成前增圣教者。除其恚恼也。第二共立要。契第三异分意乐。第四逼迫所作。成前处中住者。令其趣入。第五施恩报恩。成前已趣入者。令其成熟。第六究竟清净。成前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言随顺会通者。诸谓众生闻诸教说一切法皆悉是空。遂生增嫉。菩萨即以方便随顺。而与会通。将欲说时。先现柔义。身语接引。令生爱敬。除彼于己所生恚恼。彼生爱敬已。于法起乐。然后为正说法等。

    言将为说者。意言若先美人。后必慕法。

    言彼不解空密意言教者。出不解人。

    言一切诸法无性无等者。出不解事。论有五句。一皆无自性。二皆无有事。三无生无灭。皆四等虚空。五皆如幻梦。前三句法说。后二句喻明。疏阙虚空。或疏云等者。亦是等虚空也。即是正出外人所迷之经也。秀云。谓世尊经中。说一切法无性无事无生无灭。如幻梦等。皆是世尊密意而说。非是诸法其体都无。所言无者。但约遍计所执。众生不解佛密意。言一切皆无。遂生憎嫉。名为不解空密也。

    言无性谓圆成。无事者谓依他。不同禅师。菩提涅槃亦无。非此计也。

    言如理和会者。正会有四句。问和会何法。答会前提圣教者。除其恚恼也。

    言彼经不说一切等者。会第一句也。经意不说依他圆成一切诸法总无。其自体故。言不说一切法体都无所有也。有为无为摄一切法尽。名一切法。即是依圆二种是有也。

    言但无所执可说等者。为有愚夫强执增益。我法自性。恐不能断。故密意言一切法都无所有。言无者。依圆二性向上。遍计所执言教向下。都无定体。故言但无所执可说自性。不说依圆亦是无也。问但无遍计一种。云何经言一切法皆无自性。答能遍计心。执彼彼物。所以遍计亦名一切。但约诸法上。可说自性。谓一切法离言说。言说不得诸法自性。执有言说诸法。皆是遍计所执。意言谓能遍计心。无始已来。依名计义。以义计名。此所计法。举体非有。但是计心。执有自性。今者说彼言无。非是无彼所遍计境依他性也。问所遍计境为通何性。答摄大乘说。是依他起性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既为所缘缘。必须有体法故。彼所执我法。是所遍计。问执心起时。当情我相。说为何等。答此但名境。不名所缘。缘境义宽。无亦名境。所缘缘狭。无法即非取。彼依他法为所缘缘故。意言自心变起。离自心外。无有别境。能牵于心。如彼依他。问圆成实性。何非彼境。答真非妄执。所缘境故。若依展转说。亦所遍计。如计绳为蛇。迷杭为人。麻喻圆成实。绳喻依他。作蛇解时。便是遍计。理实通迷也。

    言据第一义非等者。此会前五句中。第二句经中无事也。若依一真法界。此言说事。都无实体。意言虽有依他圆成二法。所言说事。然依此事起遍计言。如此遍计言下所说法之自性。如兔角等。性离言诠。彼执法心无其自性。若尔。与前性何别。答前约无其体性。此约无其事相。前即所计境。此即能计心也。

    言既彼性事等者。摄云。会第三句。前说性事皆遍计所执。本无自体。体既是无。何有生灭。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所以彼经言。一切诸法。无性无事。无生无灭等。第四句如虚空等者。疏中阙不引。摄云。彼论云。譬如虚空受种种色。色无之处。即显空虚。犹如依圆。为我法二执所蔽。执无之处。即显真如等。

    言又如幻梦等者。会前第五句皆如幻。梦明彼依他。犹如于梦。如手巾上结兔。显是幻也。睡中所见梦也。既是幻梦。皆是虚妄所有。都无作用。又依他性但如幻有。由此会通。令增圣教者。得除恚恼。意言一切诸法。即依他起。皆如幻梦也。

    言非如显现者。依他法上。有体有用。名如理显现。遍计性无体法。不似依他法上体用显现。

    言亦非彼事都无等者。意道遍计性向下依他法。是有遍计。不同依他法是有。故言亦非彼事等。

    言二共立要契者。契者约也。论云。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资具。疾因名利。工巧艺术。即便共彼。先立契云。汝等若能知父母恩德。及供养沙门婆罗门。乃至若能持戒。我当随汝所欲。与汝衣服等。如其不能。乘不施与。此第二第三度。成前处中住。令其趣入。

    言异分等者。有二意。一者先许者之名同分意乐。二者异于彼故。名异分。又意。一者先许后通。异前分故。二者非内心尔。外现违内。故言异分。论云。谓诸菩萨。与诸有情。立要契已。彼诸众生。得如上衣服资具田宅。不肯修菩萨行。及以利益之意。先许不与。或已却夺。非是恶意而不与也。彼若修善。还却与之。现愤恚相。非内意乐。实欲拔济。示现嗔恚。名为异分。

    言此等权时等者。问菩萨教化。何起嗔恚。答疏言。此等权时等。如世父母。愤责子时。汝甚愚痴等。非内心实等。

    言四逼迫者。或前处中住。令其趣入。

    言有自在力者。论云或为家主。或作国王。名自在力。不知恩德者。与钱财饮食。于彼前人。有大恩泽。彼不顺行。名不知恩也。先求所许。与钱财物。彼不修行。并不与之。令断所求。故大论云。诸亲用等。若于父母。不知恩报恩。乃至毁戒之者。乘即不与衣服。或当捶罚或当驱摈。立一使人。当令伺察。由是有情怕怖治罚。断诸恶法。皆修善法。瑜伽论云。逼迫所作。方便善巧也。

    言五施恩报恩者。成前已趣入者。令其成熟也。

    言曾于彼所等者。菩萨曾于有情。或济所须。或济危难。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深知思慧。欲得报恩。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报恩。菩萨告言。汝等以非世财成相酬报为大恩。汝但修善。名大报恩也。此下第四第五成度前已趣入者。令其成熟也。

    言六究竟清净者。第六度成前已成熟者。令得解脱。究竟者毕竟也。清净者离染也。果道满已。已历三祇。令生忻乐。请转法轮。论云。云何菩萨究竟清净。答先现上生睹史多天。无量有情。作如是言。有菩萨生此天来。不久下生。往瞻部洲成佛。觉我有情随佛下生也。即是弥勒菩萨。于昼夜六时中。一一教化五百亿天子。成不退转。

    言此中方便等者。指方便品也。即是瑜伽论能成六种中。随顺会通。成前增圣教者。除其恚恼。亦即通三方便。会昔三权。接下。通今一实。显上。合此二种。名通彰也。

    言决择唯识等者。金云。两文说有二种。皆是此法华中方摄。设于二乘。即是拔济。回心向大。即是回向也。

    言如其所等者。秀云。彼之拔济方便。即此接下。彼回向方便。即是显上。合彼二种。即此通彰也。

    言皆此所摄者。潞云。拔济是此会昔二权。回向是此显今一实。问何名决择唯识。答唯识有三名。成唯识。净唯识。三十唯识无决择唯识。决择即瑜伽决择分三十卷也。

    言出体性者等者。即别境中慧也。

    言无分别智等者。秀云。方便之体。合以名句文。而为体性。今取智为体者。谓后得智有此言说方便故。但约智而为性也。从本言之有二种。一本智。二后得智。本智如哑受食。无言无说。又根本智如人远行。渴得一碗蜜浆。正吃之时。口说不得及。其吃了唱美。方有言说。根本后得二智亦复如是。问今此品中明方便智。以何为体。答唯后得智为体。通根本也。问如何解方便。此间说根本智耶。答因有根本。方有后得。故先说也。二者。后得智为他说法。必由根本智内证。所以疏言。无分别智。内冥真理。后得智中为他说法。

    言唯识等说等者。对法论说十度中。后四唯后得智。第六唯根本智也。后五即般若方便愿力智。此京说。若约十度解。后四唯后得。第六唯根本。若约六波罗蜜说。第六通加行。后根本行得三智。今授十波罗蜜说。方便波罗在第七地。只合言后四波罗蜜多。皆后得智性故。若言后五波罗蜜多皆后得智。滥他第六度。唯是智根本。如何通会后五。答章敬云。今取后五波罗蜜为一句。多皆后得为一句。则无妨也。以彼后五中第六一个唯根本智。余四唯后得故。言多皆后得。意言疏约多分言。云皆后得。非唯后得。

    言其能所诠等者。会违也。问前释中方便通教理。如何出体但言智耶。答有二。一依以别就总解。二依摄末归本解。且初解。疏自通云。其能所诠性又各别。是第一义。因智而显。是第二义。能诠是教。所诠是理。教之与理。性各自别也。教是别。理是总。摄别就总。但言方便智。二云。教理两种虽殊。因智而显。智为根本。意言其能所诠虽二性别。并方便摄。俱因智显。所以取智因有后得智。方有能所诠故。

    言下释本文者。分三。初疏科初周。次论科此品。后众科此品。今当疏科初周。且序分正宗流通三段。不同今当正宗。正宗中分三周说。法说。喻说。宿世因缘说。三周不同。今当第一周法说。法说有四。初世尊晓喻。方便品。二鹙子领解。三佛重述成。四为之授记。

    言此四之中者。初晓喻。在方便品。

    言后三等者。领解述成授记三文。在譬喻品。且领解者。经言。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等。三佛重迷成。经言。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四为之授记。经言。舍利弗汝于未来过无量无边等。问上根鹙子闻法说一乘。疏主何言晓喻。一何相违哉。答此是开晓诱喻之喻。非是喻况之喻。问荷恩云。如猫牛爱尾。如优昙钵华。岂不是喻。答有二意。一晓喻之字。从言傍作。论由明也。若喻况之喻。口诱傍作也。二云。虽猫牛等。言非是此问。正说喻处也。

    言佛晓喻中论判为五等者。只缘经是佛说论是菩萨造。所以先依凭论家。科为五般。初叹法胜妙分。经言。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云云)。二叹法师功德分。经言。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三大众定疑分。经言。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第四大众定记分。经言。佛告舍利弗。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第五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断疑分(上科了)。

    言法为佛师者。问何要取初叹法胜妙分。答疏言。法为佛师一句。是涅槃经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言人由法以等者。问因何第二叹法师功德分。答疏言。人由法以成德。书云。人能弘道。道以润身。

    言诸声闻等者。问因何有定疑分。答疏言。诸声闻等五句。疏初三句解定义。后二句闻叹已下解疑字也。然定与疑别。并约鹙子说也。于自所证有余涅槃。遂执为决定。闻佛叹二甚深。遂有疑生。合此二种。名定疑分。经云。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是定义。而今不知是义。所趣疑义也。

    言佛心所为等者。问何故有定记分。答疏言。佛心所为等。谓先说无量义。后说法华。只为回心声闻作佛。问定疑分与定记上何别。答前定疑属众生。今定记分属世尊也。本来放光现瑞。佛心决定。谓以有所为之人决定。为舍利弗等。说法华经。

    言唱止邀其等者。问既言决定。何故三请方说耶。答有二意。一欲令声闻生殷重心。声闻之人多皆慢法。于一乘法上。若生慢。永劫不得解脱。故令三请。二令恶人退席。故有三止。一往者似佛不肯说。唱止之时。却是说相。欲令声闻生坚固心。三令不退其心转转坚牢。定者佛心决定。记者分别解释。

    言众人之内等者。问何故有断疑。答疏言。众人之内等。闻前唱二甚深。及三请三止。遂生四种疑。一佛于何时。出先权后实说。二云。何知是增上慢。三云。何堪说法。四云。何不成妄语人。向下说经。为断此疑。名断疑分。故论成五分也。

    言或分为二等者。众主欲拟科。当品经文去。先将论家五般科为两般。以义分出也。简要云。三般科为定疑分。后两般科为断疑分。

    言二深先唱者。正宗之中三分科经。今当法说。法说之中。今当世尊晓喻方便品。疏科为四。四般不同。今当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如来入定。观一切众生。根有上中下。名察也。从定起唱二甚深。名警。今取声势稳。名警。警者动也。察者觉察也。先唱二甚深者。即是警动觉察二乘也。

    言初叹所证等者。即是诸佛智慧是所证。其智慧门是所说。则叹所证法妙所说法妙。此皆尽属所。二云。二深总是所证也。说则说所证法妙。叹则叹所证法妙。通此二解。

    言初总标胜妙者。即是诸佛智慧及智慧门也。

    言所以者何下释等者。若约近说。五种智慧。五种甚深。此释中诸佛智慧也。又八甚深及五难。释此中教门也。若约远说。一部经中。说理智处。总释此间智慧。说教权实处。总是释此间智慧门。

    言初显自在等者。经言。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若唯论牒。梵本经云。尔时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动。以如实智。从三昧安祥而起。纪(多十四字)纪国科五句。一尔时。二字。入定时世尊二字人。三从三昧起者。所起定。四安祥者。现定相。五而起者。正起定也。问何故论解与经不同。经言。三昧是定。以起也。何以论云。以如实智观。答缘经云。三昧是定。从根本智观起。亦是三昧。后得智观起。亦是三昧。天亲菩萨意从简滥所以言从如实智观起。意显世尊从根本定起。不从后得智定起也。又摄云。论举慧影定。邻近释。意说本体用分。了俗证真。不相违故。

    言以如实等者以者。以由也。如者称也。称者可义也实者如实。实者则真如也。唯用正体智。如实而智。名如实智。内冥真如理。名之为观。贯同。二云(官音)。如者真如。如实者实相之智者。是慧也。观者是实以如实三个字。是所缘境也。智观即是能缘心。此后解观字。是定不邪慧也。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观是定境。举所缘境。显能缘定心。故名如实智。观从定而起者。示现出定相也。

    言起已告舍利弗等者。问佛无不定心。常在定中。何故世尊从定起耶。答疏中二意。一云。初示现如来。得自在故。二云。如来入定。无人惊悟故。如目连于猕猴池边坐得无所有处定。闻象哮吼声。因惊出定。问象哮吼声为定中闻声。为出定闻。答小乘不许定中能闻。若闻声时。已是出定故。大乘不尔。许在定中闻声。如舍利弗坐定。被大力鬼柏头。出定来。乃觉头痛。此并有惊动。不同如来入定。无人惊悟故(论解了)。

    言观无量义等者。疏解论文。问无量义处定。与如实智观何别。答根本智证着出水之实理。名实智观。若证着出生众义理。名无量义三昧。

    言佛定殊胜入已等者。问佛入定时。余人还惊。得如来出定否。答疏言佛定等。

    言又显于定中等者。问如何他人惊。不得佛自出定。答疏言又显于等。意显佛自在故。要入便入。不假作想。要出便出。不假惊故。不同凡夫等入定时。先种种想加功用。方能入故。佛即不尔。出入纵任自在。从根本起入后得。后得智中。徐审当根。故从定起。

    言即由二义者。结前论处二义。即由二义者。一自在力。二无人惊悟。

    言虽是无量等者。料简所依定。问既言入无量定。即合是无量义。便为定名。何言第四禅。答疏言虽是等。意言依第四禅。观无相理。离八灾。定慧均平。是无漏功德胜故。

    言不告余人等者。秦经云。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论引梵经云。以如实智观。从三昧安祥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如来所证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问会中声闻无数。何乃偏告舍利弗。答疏言不告余等。意言此经智慧之经。唯与鹙子智慧。涉深相应。利根第一。故告舍利弗等。相应者相当义。

    言谓舍利弗声闻者。问何故不告余声闻。告舍利弗。答疏言谓舍利弗等。如来说法。鹙子悟解所以先告舍利弗等。

    言一闻即解者。简余声闻法就未解也。

    言佛凡说法等者。机谓机巧。开要有情身中有此机要。或施或张。如来观之。以接道法。如世之机。以是疏之文巧。即开以总。掷之左右。交加织络。乃成奇异罗锦。此亦如是。此品初唱二甚深。二乘不知。便是如来脚践蹈。又云。假使满世间等。鹙子惊怪。父巧大开。从恶人退席已去。世尊广说开示悟入。掷言教总。交加织络。舍利弗未来世成佛。号曰华光佛。便同锦绮。故喻于机也。

    言根法相应者。初周法说一实。唯与上根鹙子相应。故独告彼。即是鹙子上根。而不假喻说。名根法相符。问菩萨更利根。岂不与如来相应。答菩萨不是正为也。

    言不告菩萨有五者。问何故佛唯告鹙子不告菩萨者何。答疏言不告菩萨有五义。

    言一为声闻者。问如何不告菩萨。但告声闻。答疏言一为等。意言即令二乘回心。已舍权取实。断所知障。修法空智。令证无住涅槃。是声闻所作事故。问第六住前。多是惊怖菩萨。欲退住二乘。此菩萨云何不告耶。答权有二种。一权心。二权乘。告声闻意。令舍权乘。彼是权心。故此不相应也。

    言二为诸声闻等者。前是舍权。今此取实。

    言三护诸声闻等者。防护声闻下劣之心故。二乘本来早起怖畏。生悬崖想。若佛出定。更告菩萨。不告声闻。声闻转生怯弱心。故决定却取二乘。不肯回心故。所以出定。先告声闻等。

    言四为令余人等者。经言。大智舍利弗。令得授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

    言五为诸声闻不起所作者。即二乘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等。更不求趣大乘果故。所以佛破此执。声闻执极。遂先唱叹二甚深。令除小乘究竟果满之心故。

    言果满证圆者。道谛为因。灭谛为果。灭为所证。道为能证也。

    言菩萨于五事等者。问菩提既利根。此经是智慧经。欲说此经。何不告于菩萨。答疏言菩萨于五等。

    言傍告无爽者。问佛说此经时。诸求三乘人。有怀疑网。乃有疑皆断。即三乘中有大乘者。此正告不定性。兼任持所余何言不告。答疏言傍告无爽等。

    言正告不定性等者。问一种不定性。何故声闻正告。菩萨言傍。地前小菩萨亦是不定性。答疏言正告不定等。意言权有二种。一正告住权乘者。傍告住权心人也。

    言所叹之法略有等者。然经文中。理上即有甚深。教上但言难入。不言甚深据实。合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甚深无量。若教若理。皆合有甚深。

    言故论云有二甚深等者。问争知教理皆有甚深耶。答疏言故论云有二等。一证甚深。谓智慧者。此之智慧。通性及相。性即所证理也。相即能证智也。本智亲冥证。后得变影证。皆名证甚深。通五智慧。皆是如来所证法也。

    言梵云阿笈摩等者。疏主解智慧门。古经论云阿含。讹也。新翻云阿笈摩。此翻为传者。瑜伽八十五云。师资展转。传至今。由此道理。故名阿笈摩。即四阿含等是。据实。一切大乘经论。名阿含。总是上古诸佛。展转传来。下经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或翻为教。或翻为净。教有三义。一者。体是无漏。故名净。二者。从真如法界海中流出。故云净教。三者。教体是无满。众生闻者。除惑业。得除有漏。亦成无漏。约用名净也。

    言此甚深义通等者。下疏主分配为缘。理上有五种甚深。能诠教诠着五甚深。道理教上亦得五甚深也。恐人疑只将谓理上有甚深。教上无也。问争得知。答论意如此。一证甚深。二阿含甚深。又云。一者体妙。二者难了。问何故论家甚深通两处说。及至解经文处理上配五深。教上配五难。答所疏言。然理正得甚深之名。门深乃称难见觉等。缘所诠理胜。正名甚深。能诠教。教对理劣。不得正名甚深。将教上甚深义。改作五难。五难者。亦是甚深义。此各有二义。一所诠理。自体是深。法当体正得名甚深。二者智慧。是佛所知法。正名甚深。教上亦有二义。一者教。对二乘浅智。不正名甚深。但名不知。二者教。因理深。教随于理。亦名深。不可共他理齐等。所以不正名深。但言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

    言二乘不知等者。有二说。一云亦者。亦二甚深。意道甚深之义。既通教上理上。总有其二乘不知之言。亦通教通理也。二云亦字亦理。理向上不知。意道不唯教上二乘不知。理上亦不知。今且说于教上尚自不知。及显理上更合不知。教尚分粗浅。由自不知。理更甚深。灼然不知也。问何故但言诸佛智慧。不言诸佛定。答智慧正是二乘所求。二乘所无。故先标唱。令其问取一乘。亦是经之宗体。故不言诸佛定。

    言自余别列等者。摄云。五深别属理。五难别属教。五深者。一义深。二体深。三证深。四依止深。五无上深。五难者。一难见。二难觉。三难知。四难解。五难入。金云。甚深别属教。无量别属理。谟云。自余之言。自一分甚深。通教及理。言理故教。二法无量。别属理也。问五深五难。有何差别。答五难得二乘不知。五深者据佛所证。

    言论说智慧者。此一句引论也。谓一切种一切智智义故。此标章也。此上十五字牒论标章也。谓一切种一切智智义教。此是论家解。论云。一切种者。种即种类。种类不一。名一切种。此解一切种三介字也。此一切种。是向下智体。向上义也。且一切智三个字。属如来五蕰身。假者身。是如来身。是一切智人也。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一切智智此智体。通性相。菩提涅槃。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也。义者境也。义有二种。一义谓义理。二义谓义境。初唯俗智境。后通真俗智缘也。若真如。是根本智家所缘境。名义。若余有为法及变影缘。如后得智所缘境。名义也(论文了)。

    言一切智人之等者。疏主解也。一切智三字。属如来身也。向下重言智体。却是论家最上一切种。种者种类。菩提涅槃含持众多种类。名一切种。种即智也。此第一解。疏主依人法解。缘经文中言诸佛智慧。智慧两字带得人与法一处来。此人法中。解一切智智。兼解向上一切种也。一切智者。一切智人也。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名一切智智。此第一解。顺初周经文。理智双说。开示悟三。菩提涅槃。顺此第一周。故作此解也。

    言或一切等者。第二解也。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相合一处着。名一切智智。

    言义者境也者。问何名义。答疏主义者境。即是根本后得两个智家所缘境也。义有二种。一义谓义理。二义者境义。问何谓彼境。答即一切智人之智境。名一切智智义故。

    言何谓彼境等者。疏主又将论家一切种三个字。作种类义解。何谓彼境名一切种。答疏言谓一切种。一切种者。谓若空若有等者。若空即二无我。即遍计。若有即依他圆成有为有为即依他。无为即圆成依他染分名有漏。净分名无漏。若教。是十二分教三乘教。若理。一切道理。理真理理。又有一百法。有为九十四。无为有六种。有漏三十一根随二十六无想定及事异生性悔眠。无漏七灭定六无为。名一切种也。

    言谓此一切种者。将一切种三个字。是他一切智家所缘之境也。

    言即此一切种等者。别结皈也。一切者。即根本智后得智。境即真俗谛境。三种法总名所诠之智慧。总是解诸佛智慧也。

    言今以理穷等者。重明一切种。疏主前来虽有多解。犹恐解一切种义不尽。又前来虽以本后人法解智慧。疏主缘道理未尽。今以理穷。更作五种智慧。解一切种一切智慧。乃尽也。五种智慧。即同般若五种也。一智慧性者。谓实相般若。智慧相观照般若。智慧伴眷属般若。智慧因文字般若。智慧境境界般若。

    言一切智慧性者。性谓真如。故下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言论自释云等者。问真如何名智慧。答二意。一云。论云。谓如来藏。法身之性不变故。佛智具知此实相体。穷源尽底。故名究尽。二云。谓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既言如来藏性为体。真如亦名智慧。

    言揽法成人等者。问此间是所证所说法妙中。如何引能证能说法师功德经文来。解此间所证法妙耶。答。佛无别佛。揽智慧为佛体。能成所成。皆是智慧。揽法成人。人之所成智慧性。唯取真如。此真如又须是如来身中真如尘沙万德。十地菩萨揽法不尽。不得成佛。此先由成佛。具能证智。证所证真如。方堪为智慧性。性之与相。皆是智慧。皆是佛身。故引下为证也。二云。揽者证也。先由穷尽诸法实相。证尽法身理。方是佛身。佛身因此智慧性。成就得也。疏主下解云。法即是佛。佛即是智慧。佛身不离智慧(此正义)。

    言无漏能者。无漏简有漏。能观简所观也。

    言方便知见者。根本名知。后得名见。谟云。知约内心自证。稍亲。见约外缘于境。稍疏。故配本后。

    言智慧伴等者。是相应功德。即佛身中心心所及诸功德法。经云。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等。

    言智慧因者。因有二种。一言生因。名句文等。即是经云种种言词也。二智了因所起知解。下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因中万行。唯因非果。能诠教通因中果中也。所以能诠及万行。为智慧因也。

    言如是相等者。准下料。为佛所说法。如证而说。如是相者有为。如是性无为。如是体五蕰非五蕰等。力常法作无常法。因建立果义。缘成辨报义。果四果。报异熟名报。本即不生。末即生。

    言今智慧门既是等者。门既是能诠教不取取四舍一。次依诸文。唯取一。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智慧性。真如为体。取舍一余四。后依此经。取二舍余三(上科下解)且初准理。通四慧者。准道理。不取能诠教。取余四慧。性相伴境。名诸佛智慧也。问何故不取能诠教。答一缘是能诠教。二缘是权方便。故不取也。兼简智慧因中一分行。亦不取也。问何故不取智慧因中行耶。答今此解果中功德也。教既是因。简万行。又是因非胜故。不取智慧。因中万行。一分但说四全。故言即余四慧也。

    言义虽可尔者。明取舍也。诸教唯取一。向前说五甚深。道理实如此。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慧性。唯取真如理。名智慧也。

    言诸教者。即是胜鬘涅槃也。

    言五甚深中等者。问何名五甚深。答即是义体。证依止无上取此五种也。不是此间性相伴境。因此是五种智慧也。然五甚深。唯依一真。如向上立也。疏主引诸教来。例同此经。亦合取真如理。为诸佛智慧也。

    言以阿含甚深即昔等者。问此经何处是取真如理。名智慧处。答此经亦有处真如理作智慧。一乘亦名为智慧也。所以疏言。阿含甚深。即昔三教。一往看。恰似解智慧性处。忽然说阿含甚深。即昔三教。有似疏文孤起。却是疏主深意成上。此经舍权取实。真如为一乘体。问一乘以何为义。答一乘者真实义。唯真如理。名一实也。阿含甚深。即三乘权教。教既称权。返显教下。所诠理。是实将权教。显实理也。问何以知此处阿含教下唯取真如理耶。答论云。证甚深无上甚深。疏主引此文。证真如理。名一乘也。彼证甚深无上甚深皆以真如为体。

    言无上甚深者。问此经何故唤真如。作智慧也。答疏言无上甚深。是大菩提故。故知真如亦名智慧。

    言胜鬘经中等者。胜鬘经中。说一乘体即真如。胜鬘既尔。此经化城品宝所亦然。皆以无为为二乘也(上密会诸教但取一舍余三)。

    言今此经中等者。此经中依实胜慧。取二舍余三。依实二字简权也。智慧因中。教行两法。对果称权也。胜慧二字简因伴境三是劣法。亦非胜也。今唯智性智相也。问莫违他家五种智慧道理。答举此二种。余三自成也。论家胜劣双取。即言五种智慧。经家举胜也。偏言二种性。即涅槃相菩提此二为体。自余三成。

    言菩提菩提断皆名等者。问为复此经独取理智。为复兼诸经。亦有说处。答疏言言菩提菩提断等。此是金刚般若论云。菩提断障得处。亦名菩提。真如是断障显处。亦名菩提。真如是智所依处。亦名般若。一切有为无为。皆理智摄。名摄一切尽也。

    言牛车言作者。经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等。显是智相。有为之法。可言化故。无为常住。不可化故。

    言各与一故等者。是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重显牛车。亦复有为。各各从自无漏种子生。无为常住。一体不可言各与一也。

    言宝所旧有即智性故众共等者。众商往宝所。共取义昭然。佛子各证如。即名众共取。如山中宝藏众共取。疏主缘古人取涅槃为车体说着处。皆便破古人牛车言化显是有为也。各与一故。显不是无为。无为共有故。宝所共有。是智性故。众共取故。不言各与也。示佛智见。是智性。悟佛知见。是智相。即是菩提涅槃二故。

    言由此有故等者。问此经既取智性智相二种。为诸佛智慧。莫违他论家五种智慧道理。答疏云。由此有故。余三自成。问云何由智性相二种故余三自成。答既有智慧。同时心所。即是其伴。智慧要因于教及万行生起。即有因也。智不孤起。必托于境。故有伴境因也。故言余三自成也。

    言下云一大事等者。开佛知见。双开菩提涅槃。示佛知见。别示法身理。悟佛知见。别悟报身智。性相二种。即唯此二。若因若果。因中理智。果中理智。故言即唯此二也(上解诸佛智慧)。

    言谓此智慧等者。问何法是理。何法是教。答疏言谓此等。意言真实之道理。非独真如名其理。诸佛智慧。通性相故。又真者真实。理者所诠之理。对彼能诠教权。所以理智名为真理。非是唯取真如名为真理也。

    言三乘权教者。大乘教名权。对彼真理。亦名权昔。对不定性。于一乘上。权说三乘。若离一乘。三义不立。一乘教亦得名权。实无三乘。权巧施设三乘名等。

    言总标实权者。双结实权理教二别也。唱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是标实。若近取同下五种智慧五种甚深。是释实。若远取三周说行果处。是释实。并两品一乘果。亦同于此也。唱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即是标权。若近取五难八甚深。是释权。若远取三周之内及十二品一乘境中但说权教之处。总是释权。誉云。智慧甚深。教门难入。即表大乘理教。实二乘不知如来权说。即表二乘理教权也。

    言欲令二乘舍权等者。问世尊方便品初总标权实。唱二种甚深。有何意。答疏言欲令二乘等。所以初唱智慧甚深。令二乘人知实而可取。初唱教门甚深。令二乘人知权而可舍。又前疏主解云。能诠之教名权方便。所诠智慧名真实乘。真实乘中。欲令二乘行因取果。

    言故胜鬘等者。引彼经证正相当。问争知世尊四十年前为二乘人说权。令交法华会上舍权。答疏言胜鬘由此等。彼经说二乘四智。即是二乘四谛智。四谛智即是菩提。即当此经羊鹿。得涅槃者。即当此经化城。彼经言。二乘四智不究竟而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方便欲令不定性二乘得羊鹿四智及化城。涅槃已后舍羊鹿四智。令取牛车。舍化城涅槃。而取宝所。故言是佛方便。正同此经意。

    言欲令舍二者。舍二乘生空理智。取一乘二空理智。即是登牛车。至宝所也。

    言证甚深论有二义等者。略标也。卞和献玉。难了如楚王。不识其体妙。唯佛与佛能知难了。乃至二乘不测也。

    言又甚深者一切等者。其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其智慧门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翻译之家。意在省略。理上唯言甚深。教门上甚深。回作五难。五难即甚深也。二乘不知。唯在教上。合一处说。意道二乘于教上不知。到理上灼然不知。教门粗涉。尚自不知。理更甚深。实是不知也。

    言其五甚深者。今唯依真理解者。甚深二字。向上分出五种甚深也。

    言一者义者。真如向上有差别义。故有种种名。一名法界。亦法性实际。常乐我净。有众多义。名义甚深。

    言二体深者。自体性也。与万法为体性。常住不灭。名体甚深也。

    言三内证者。凡夫总不证。声闻证不全。唯佛全证。故名甚深。唯根本智证余加行。后得不证着。余智不亲得故。

    言四依止深者与迷悟为依。凡夫迷生死。真如亦与迷为依。众生悟解成圣。此真如亦与悟为依。又解云。与十二分教为依。名法界。与有为九十四法为依。名法性。与自他报化身为依。名诸佛本故也。

    言五无上深等者。体最胜故。此解无为也。谓大菩提者。即无上义也。所诠者。即是甚深义也。其五甚深。古来唯依真理解。若依此解。前四甚深及第五所证。无上正等觉。正等觉之性。真如亦名觉。唯是真如理也。体是无为。后称为大。若依般若经及诸论解。第五甚深无上正等觉。通菩提涅槃。通性相。又准前来疏主取舍疏文中。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慧性。既言多字。即合小分通相。即是此间前四甚深。唯真如。第五无上甚深。通性通相。即四全一小分。是慧性。余一分通相也。问涅槃是无为。可得称无上。菩提是有为。何故称无上。答能证所证体不相离。总得名无上也。能证为因。所证为果。无上觉是无为。正等觉是有为也(上唯依真理解)。

    言若兼观照等者。通性相解。若兼观照。智性智相。合名甚深。疏主意古人虽以真如为五甚深。今兼智性智相。合名为五甚深。

    言其义甚深等者。用者义用。真如体至极微细。被根本智向上有断惑证真之义用。亲证得真如体。却向上智。说甚深功能。名义甚深。此是智相也。

    言体甚深者。真如与万法为体性。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名体深。唤真如化体甚深也。此第二智性也。

    言内证深等者。虚空虽然宽广无穷。不那日光能照尽也。空既无边。日光亦得无边也。真如加行智证不得。后得智证不得。二乘菩萨分证。内证有限。不得名深。唯有如来根本智证得尽。却向能证智上。说一个功能。名内证深也。此是智相也。问此与第一俱是正智。二法何别。答前约智上义用。今此约智体宽广也。

    言依止深等者。与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为依止。与诸佛为依止。问此第四与第二俱是真如何别。答前约与一切法为体性德本。今此第四约与一切法为依止。故是别也。

    言无上深者。体通性相也。

    言无著等者。问依何圣教。无上菩提。通性通相。答无著金刚般若等。

    言此之二种体遍一切者。菩提有为法中尊。体遍一切有为也。涅槃是为无为法中尊。体遍一切无为也。此是疏主叙唐三藏和上本意也。疏主是三藏弟子。意言若诸经无上甚深。空取实相太狭。兼取观照。疏主叙来。为此经本意。

    言若通义者。约所诠。四慧之中。智性智相。以此二种。解五甚深。若通义释。所诠四慧。性相伴境。一一皆有义体证。依四种甚深。一智慧性。有尘沙万德差别众义。名义甚深。二者。与一切法为体性。故名体甚深。此不如取体性凝然不生不灭。名体甚深。三者。唯根本智证。余智不能。故名证甚深。四者。与一切法为依止。名依止甚深(一重解)。一者。智慧相。相上有证理断惑之义用。名义甚深。二者。体是无漏。故名体甚深。三者。是能证故。理虽普遍智证之时。如函与盖。冥合真如故。名证甚深。四者。与尘沙万德为依止。名依止甚深也(二重了)智慧伴有差别义。故名义甚深。各自有体。名体甚深。与根本智同证理故。名证甚深。有为无为各自有体。名体甚深。是本后智家所证知故。名证甚深。与众义为所依止。名依止甚深(三重了)。智慧境。境者义差别也。差别众义。名义甚深。为有为无为各别有体。名体甚深。是所证故。唯佛智证达。穷尽源底。名证甚深。诸佛功德法。更互相依。名依止甚深(上能通义解讫四重了)。

    言或智慧性相等者。一智慧性配义甚深。二智慧相配体甚深。三智慧伴配证甚深。四智慧境配依止甚深。

    言唯无上深等者。唯无上甚深。在大菩提。诸德主故。不配前来四慧义也。前来义体证依止。此四甚深胜劣合论。配性相伴境四个智慧。缘第五无上甚深。摄菩提涅槃。唯是胜故。不配四慧。四慧是劣故。由无上甚深是诸德主故。总故。通有为处与有为中为主。通无为处与无为中为主。菩提是有为主。涅槃是无为主。意道唯菩提涅槃向上。则具说无上深。余处尽无。若空言甚深。不妨余四慧总有也。唯无上深。是正主。余四甚深。随他智慧。立甚深名。不是正主也。

    言又非喻所喻等者。前来解甚深义。作三般甚深义解。尽是疏主叙论。今此下两句。疏主自出意。解甚深两字也。非世间物可以况。故曰非喻所喻也。不思则虑绝。不议则言丧。丧言绝虑。非喻能喻。故曰甚深也。问第五甚深。何不配四慧。答无上深中。具有性相二种。是功德主故。非喻所喻等。双显性相二种体故。不同前四有性无相有相无性。今此无上双显性相两种。故不配之。问前之四种。岂非果位。何故但言无上甚深。答据实言之。此五甚深皆智慧为先。四种亦通因果故。其无上深。唯在果位。故不别配。意此一句。是余甚深总德之主。故不别配也。

    言上来解甚深等者。此是疏主唯经文道理解说。且就一边道理说。唯于理向上。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向上不说有甚深无量也。

    言准论解经等者。准论解经慧门。亦有五深。已上论家解。若准经文。甚深两字是总。唯依智慧理上。说甚深义。名总也。若别即合通教及理上。皆合有甚深两字也。问如何是教向上有甚深。答甚深义。即五难是也。缘经文意。从文句稳便。上句早有甚深。不可下句重说。所以改作五难也。又论家前解智慧云。一体妙。二难了。后解教门。亦云。体妙难了也。经家空于理上。言甚深者。是总句。问既通教上有甚深。甚深是别句。文在何处。答疏引文。阿含甚深。即五难是(上解智慧向上甚深下解智慧向上无量)。

    言无量等者。五种智慧中。一是能诠教。四是所诠理。今无量只依所诠四智慧说。论家意。无量别属所诠理。慧门别属能诠教也。智慧向上甚深亦是用。智慧向上无量亦是用也(下依疏说)。一智慧性体遍。故名无量。二智慧相用宽。故名无量。所证理既遍法界。能证智尽无边。如函与盖。无处不遍。故名用宽。三智慧伴。总揽尘沙万德。为智慧伴。名德备。四智慧境。有为无为。若空若有。真俗谛境。周遍十方。故名法广。广者多也。前三约智体向上作用。立无量。后一约法体宽广。约境名无量。

    言如空无限等者。章敬云。智慧性即体遍而如空。智慧相乃相宽而无限。智慧伴乃德备。而德数无穷。智慧境乃法广多。而终毕无尽也。又云。如空无限。双配性相也。性向上亦有如空无限。相向上亦有如空无限也。又伴境向上有德。数无穷终毕无尽也。智慧伴德数无穷。终毕无尽。智慧德境数无穷。终毕无尽。疏结云。故名无量。前来五种智慧中。疏主依所诠。四慧配甚深。今以配无量。亦依四智慧向上。配体遍用宽德备法广也。

    言然今但说等者。疏主前来。解甚深处。第二解云。若兼观照智性相合。名甚深。偏取性相。名甚深。今此解无量处。亦作第二解。体者理体。德谓万德。路云。体德配智性。智性是诸法体。具尘沙功德。名体德也。作用配智相也。有达理证真之作用。故名作用也。问何名无量。答智性向上体德。故名无量。智相向上作用。故名无量。体德向上德备法广。如空无限。故名无量。作用向上德数无穷。终毕无尽。故名无量。谟云。体遍用宽法广。与如空等四句。皆是无量之义。此之八句。一一总解。即不离无量。一一皆是无量也。疏依总解配。金依别义理。彼此无违也。

    言皆具无限者。问何以性相向上双配无限无穷尽二句。答疏言皆具等。路云。疏中一是无限。二德数无穷。三终毕无尽。略却如空一句。唯三句据理。合有四句。

    言其门甚深亦有二等者。注经云。昔三教之言。通一极之旨。开中云。知智在说。说即为门。智既甚深。门亦难了。又云。堂隩者必由于门户。达智慧者。实显于名教。堂隩无门户。不可以游。智慧阙名教。不可以证。为门之义。其在此乎。智慧之门。依主释。其门甚深。亦有二义。一体妙。则如卞和献玉。当体是妙。二者难了。楚王不识体妙。则由教上有五难。五难即是甚深义。难了即是二乘不测。准梵本。具足应言。其智慧门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教门粗着。类黄叶之不知。证理甚深。同紫金之难识。婴儿之行实。赖于斯孩子啼哭之次阿娘过与一挺黄金。唯更啼哭转多。后过与一片黄叶。便笑欢喜。不作声。四十年前。声闻人爱假不爱真。与说大乘法。恰如孩子怕真金。华严会下如聋如醉。诸大乘经会下。我时在座。身体疲懈。恰如孩子怕真金。如来为说二乘法。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二乘闻了。欢喜修行。恰如孩子爱黄叶。论家牒梵本经。唯于教门向上。说五难者。有二意。一由所诠智慧上有五种甚深。能诠教门上有五难。二者。二乘凡夫等。于五种智慧向上不知故。教上有五种。亦有二义者。缘前证甚深。早有二义。亦智慧门。还有二义。故言亦有也。

    言论引经云等者。问何名五难。答疏言论引经等。谓由所诠智慧是甚深故。其能诠即五难甚深也(上略标了)。

    言一由所等者。疏中二意。一约所诠五种甚深故。教有五难也。二约凡圣智不知故。教上有五难。且初一由所诠义上有尘沙众义。名甚深。能诠教诠着其门难见。难见者。二乘于此教门。莫究其由。故名难见。见解也。

    言二由智体者。所诠理上。智体深故。名体甚深。能诠教诠着其门难觉。意言如来二智二乘不恻。于此教门。亦难觉悟。所诠既不达解。能诠亦难觉了。

    言三由智内证者。所诠理上有智体。内证深故。其门难知。正智证如。真契一切。体同法界。与理无差。由此二乘。于彼教门。不能知故。

    言四由智依止者。由所诠理上与众义为依止故。其门难解。教诠智。智依如来体甚深。二乘不晓了。故于诠门。实为难解。其由于教理即易彰。理深既尚难明。于教因多迷谬。故教门难解。

    言五由智无上者。由所诠理上无上深。菩提涅槃故。其门难入。二乘谛观十六行相。亦不能缘故不知。名难入。入者解也。问何故将此五深。别属五难。答欲显由诠深故。其能诠教门故。难见难觉等。问如何所诠智慧。但言甚深。不言难见觉等。能诠教门。但言难见等。不言甚深。答准论甚深亦通于门。经文从胜。但言智慧难见难觉等。但说能诠。举易况难。能诠之教。藏识尚自不知。所诠之理。杳冥幽远。灼然难悉。但于能诠门上。而说难见觉等。

    言以教五难等者。结也。以教上五难。别配五种智慧甚深。今秦本经。只有两个。难解难入也。

    言又智有二一凡二圣等者。第二意也。一现者谓现量前境。称境而知。得法自相。名为现量。凡现智不知。名难见。

    言比智者。比度前境。名比量。彼此相比。如见烟等。比智不知。名难觉。

    言圣智者。此约二乘小圣。非大菩萨。及如来故。

    言有漏者。有漏智不知。名难知。

    言无漏者有二者。一根本。二后得。初无漏根本智不知。名难解。后得无漏智不知。名难入。入者证解。问二乘根本智内证生空理。于教上不知。名难解。菩萨二空根本智内证二空理。岂能知能诠教耶。既不外缘。何得更责不知。答依展转说也。诸佛菩萨根本智。双证二空理。此理便是所诠。佛与菩萨根本智。既知所诠。返显佛菩萨后得智。兼知能诠教也。二乘根本智唯证生空。不证法空。即是二乘之人不知所诠。二乘人根本智既不知大乘所诠。返显二乘之人后得智兼不知能诠教也。问二乘有无漏后得智否。若许有者。如何羊鹿不登。若言无者。如何此言后得智不知。即是有何言不知。答据实有之。唯识五云。谓染污意。无始已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解云。三乘无漏正智。随其所应。违二乘执。故不伏。又云。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彼亦违此意。解云。后所得智一向无漏。此由二空观所引。随应违二乘执。故准此文。有无漏后得智。然二乘人证理之时。后得击起。缘安立故。但为缘境不宽遍。故言小乘无无漏后得智也。寿量品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故知二乘有无漏后智。若尔。宁知不是本智。答本智一向内缘。不外缘境。若尔。前难宁通。答法华会上。正为不定性。回心趣大。为求佛慧。隐彼后得。杜绝彼心。犹如医师教。并令断故。说羊鹿有名不登。

    言今经中唯等者。问天亲论主。解梵本经。教门上有五难。未审此经具几难。答疏言今此经中等。初无漏智不知。名难解。后无漏智不知。名难入。

    言总显证教等者。论主解不知义。证者。所诠证智慧也。教者。能诠教门也。前来论家于证向上。亦说难了。于教向上。亦说难了者。即是不知义。今秦本经只有一个不知在教上。故言总显。若开为两处。即是别显。

    言一切声闻等者。引不知文也。

    言唯佛能知者。结也。唯佛所知境。所以二乘不知也。

    言佛今所以叹者。问世尊何不直显说法华经。何要先叹智慧。后叹门深耶。答疏言。佛今所叹等。出唱二甚深意。为意欲令舍利弗等生疑。若不生疑。则无第三大众定疑分。为缘鹙子等本来执自乘为究竟。执则难除。疑则易遣。如来所以回执心。作疑心。令鹙子等生疑。求请说法也。乃至叹二甚深了。果然有疑。经言。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等。疑云。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即是疑前佛智。有所言说意趣难知。即是疑前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疑则疑前二甚深。请说亦只是请说二甚深也。开示悟三。即是诸佛智慧。三周权说。即是其智慧门。所以佛叹二甚深者。论自解云。为诸大众生尊重渴仰。欲闻如来说故。二云。叹二甚深者。标也。

    言为下将说等者。问何故双叹二深。先叹智慧。答疏言。为下等。叹智慧。为下三周。说一乘真实佛所得法之由渐也。故先叹智慧深。谓此智慧即是三周真实菩提涅槃二果。初周开示悟三。二种胜果。乃至三周宝所实理。所以先叹智深。欲拟向下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所以先叹智慧。

    言彰下所叹等者。叹教门。为下三周说权之由渐也。欲拟向下说。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法实之由渐。所以先叹门深也。问何故先叹智慧深。后叹门深。答忻猒异故。先叹智慧。令声闻忻。后说教门令猒。又取舍异故。先叹智深令取。后叹教深令舍。与下三周所说二乘权教之由序也。谓此第一周中说。无二亦无三。第二周云。羊鹿二车有名无体。第三周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乃至息处故说二。是权教故令猒。

    言不尔唯应等者。缘前智慧深及教门深总解了。所以此间解诸佛字也。总揽两字解诸字。万德以成佛解佛字。一个佛以万德。以成佛字。一个佛以万德成佛解佛字。一个佛以万德。成一切佛。皆揽万德成身也。二云。意为世尊叹智慧深。智慧之中有五种智慧。智慧因中。摄得能诠教。但叹智慧了。教门亦叹了。何要智慧外别叹教门。答世尊为生下说权之由渐。只为生下说权之由渐。所以别叹慧门也。若不尔者。但空叹智慧即得。何要叹门深也。

    言所以者何者。意言论佛智慧。乃至慧门。我以得之。我得解脱。即得诸佛智慧。证甚深也。又得方便言教。声闻得四谛教。缘觉得十二因缘教。如何今说此之二种皆二乘不知。不知之所以者。何谓也。

    言又此徴意者。意言若诸佛智慧。二乘未得名甚深。智慧门中。二乘权教。我以得之。何名甚深。是徴意也。

    言所得解脱者。唯舍分段。断烦恼障。证生空理虽同。其摩诃般若大法身大解脱。所知障变易生死。智慧相即般若。智慧性即法身。汝所未得。汝定未知。

    言受持读诵等者。信故能受。念故能持。披文名读。背文名诵。即十法中三行也。

    言此显世尊等者。三大僧祇供养二十六恒沙佛。地前供养五恒河沙。初地至六地六恒河沙。七地至九地七恒河沙。十地供养八恒河沙佛。既逢多佛。长时受持。功积难思。故名甚深也。

    言非如二乘略即等者。声闻人利根三生。钝根六十劫。缘觉利根四生。钝根一百劫。时既非远。值遇亦希。故受持等亦不名甚深。俱舍二十三云。诸有那植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又正理六十云。以声闻乘加行最久经六十劫。自果必成。解云。猛利修者。经于三生及六生及六十劫。若不尔者。或经千劫。婆沙七云。种解脱分或经千劫。流转生死。大论亦云。声闻极精进猛利。但三生。其次六十劫。其次无量劫。今准前文。利者三生。钝者六十劫。

    言诸佛福慧者。唯识第九云。所修胜行。略有二种。谓福及智。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唯福德。第六唯慧。或复前三唯福。第六唯慧。余二通二。若依杂集。前三增上生道。名福也。后三决定胜道。名慧。

    言精纯勇等者。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故。是所作善事悉成满故。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五

    乾符六年冬温州开元寺讲大慈恩比丘弘举传写供养。

    承元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书写了。凝圆

    诸有书写□□福后后胜善等流果

    愿此相续尽未来利益安乐诸含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