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其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故名先放神光也。

    言故现净土者。经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等。显净非常讫。

    言由此土本秽等者。被诫无因妨也。若对二乘凡夫。宝是净土。若对妙音菩萨。是化净土。恐透见向下秽根所以被诫也。问若秽相在。何故经言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地狱等。答所言无者。以净覆秽。名之为无也。

    言非妙音等者。此申正义也。虽佛放光而得清净。谓本此土秽。恐妙音来见。而生讥毁。所以本佛而深诫矣。非妙音至而土唯秽也。纯秽土名唯秽也。

    言如虽净土还见灵山等者。引例成也。望净土中。则无灵山。佛遣侍者。诸山还是向下重秽土有灵山处也。既彼处有灵山。何妨妙音品中。有秽相也。安国云如虽净土还见灵山。此二句明他受用土有灵山。问何故他受用土中。有灵山耶。答实有山也。如来寿量品。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变不唯净。兼见秽故。此二句证化土之中有秽相灵山也。若是阿弥陀佛国纯净土。此是妙音品中。变不唯净也。兼见秽故。二云。如虽净土。证塔品中。化净土也。还见灵山。证塔品中。侍者诣山。变不唯净。兼见秽故。证妙音品中。有秽土相也(上科也下解)。如虽净土。还见灵山。他受用土。尚有灵山。况是化净土中。何妨有秽相山耶。问何以如此。答变不唯净。兼见秽故。二云。如虽净土。证宝塔品中。化净土也。还见灵山。证塔品中。侍者诣山也。变不唯净。兼见秽故。证妙音品中。有秽相秽土也。宝塔品中。是化净土。尚自说有山。何妨妙音品中。一种是化净土。何妨见秽相。宝塔品中。侍者尚自见秽相山。何妨妙音品中。妙音菩萨见秽土秽相。问何以如此。答变不唯净。兼见秽故。此第二解为正。然佛变土有二种。一报。二化。化中有二。一净。二秽。通明凡圣所变。三义不同。一无漏识变。报化虽殊净秽悬隔。然佛所变起。皆成无漏。二者有漏变。地前凡夫所变国土。唯是有漏变。纯有漏种子生故。三通漏无漏。十地菩萨。五八识所变。境唯是有漏。识未转故。六七二识所变。通漏无漏。转成智故。正智不变。土非漏无漏。理实亦变法性土故。故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见但依自证生故。心不孤起。托境方生。见分依于相分故。故又法华经通报土化土说。若通报土说处。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在中。唯是实有。今此灵山会化净土。是隐覆名变。如来定果色。盖却业果色。便有水鸟树林流泉浴池也。若是三恶趣。及山河大地重地者。以净覆秽。名移。若是人天二趣轻者。移却就人天之中有二。一移相移心。名为移。二者以神通力。移着他方。名移也。问何移相。答凡夫业果色为本质。中间变起相分。质与影。俱是染境。能缘心起来。又是贪爱心缘也。如来慈悲力故。为化众生。故召分身。以佛所变净土。本质是如来定果色也。众生缘时。中间隔一重相分。只此相分。便是当情。有净土相分。移却业果相分。得定果相分。故名移相。移中间相分也。问何故移心。答若不发心。则不移。若发心时。即名移也。本缘业果色相分。能缘心是染心。今者所缘既是净土相分。能缘心是净心。故名移心也。移有三种。一以净覆秽名移。经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八道。二移相移心名移。经云。唯留此会众。灵山一会。根熟堪闻。留更闻经也。三移却名移者。经云。移诸天人。置于他土也。

    言上见下故何因不许等者。何因不许之言。属上句非也。属下句为正。问言上见下故者。变土既是释迦。如何名上见下。岂释迦是下。妙音是上耶。答但望处说。不约佛也。妙音是上。秽土名下。只此秽土。是二乘人。下位所见之境。故得名下。妙音是上位菩萨。从东方来到此间。是化净土相。兼见向下一重秽相。故名上见下也。问若尔佛为二乘凡夫。隐秽彰净。名变土。何故乃言。佛召分身变土。答为惊二乘。令生忻慕。所以变土。若不尔者。佛常居净土。何须令变。故知为二乘也(被诫无因妨)。

    言何因不许二佛等者。初会前妨。古师难云。涌出菩萨。普礼分身。分身佛在东方。妙音来时。分身若在。何故空礼释迦多宝。不礼分身。明知分身已去。疏主答意云。缘释迦多宝二佛。同坐相近。所以妙音致敬。不礼余佛。亦有何妨。何因不许二佛同坐。是化主偏沾。何因不许分身别坐。不蒙礼赠何失。

    言礼赠此二等者。问分身诸佛。何过不蒙。答疏言。礼赠此二施主等。余佛者。则分身也。

    言只如天授品中等者。经云。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礼敬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等。意言文殊龙宫涌出当时。分身在。文殊不礼分身。何妨致敬奉珠礼赠。不通余佛也。问既若寿祥等道理不是。何故罗什安在经前。答但是什公梵本参杂。贯华线断。经品失次。随本翻译。安在经前。亦无别意也。

    言故知归奉意别等者。以释迦多宝是化主故。偏礼奉珠。何故将分身为例。普同归也。

    言故知嘱累合在等者。虽以十证嘱累合在于先。有十不可。是故嘱累遂居经末。欢喜奉行。并居后故。

    言又云观音普门等者。标有无也。什公所译。只有前长行。无偈文也。或有安者。后人添足。亦通足音(即超反)。若本来少添著名足。若本来足。更添著名足(即趣反)。后人者。路云。即是隋时三藏阇那崛多。于益州龙泉寺译出此偈。

    言俗每疑云等者。或是疏主在俗时。于国子监读书时。转读着此经疑也。或大家俗人总说。故名俗也。疑意有二。一者。疑什公既不翻出。如今忽有。恐是伪。不是佛说。二者疑云。若佛说者。何故世尊自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若佛说者。何故佛自矜夸。故此疑不是佛说。又解准科文抄记。若佛自说。何故矜夸。经教之中。佛自矜处亦不少。此间却是疑说偈意。缘经文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若向前是长行。则合向后。言偈答。元来向前。是偈说偈之次。何故更言偈答。诸人疑。则却疑此偈也。下通云。缘无尽意菩萨问佛云。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世尊答。即合是长行。尔时世尊具足妙相尊。以偈答无尽意曰。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等。缘半行已来长行。翻译之主。嫌长行少。勒成二句偈文。故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也。

    言此乃经家结集为偈者。会违文。经家有三。一是阿难结集时。合却去。若尔阿难有增减过。二云。翻译家见长行文少。勒成偈也。三写经人合也。

    言如胜鬘云等者。引例也。尔时如来在舍卫国。大会说法时。此国王及末利夫人。有女名曰胜鬘。嫁与阿瑜阇国王。为夫人。其性聪慧。世所希有。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共相谓曰。胜鬘是我女。若见佛者。必速解法。即遣内人名旃提罗。持书往报。胜鬘得书。欢喜顶受。即于高楼上。而说偈言。今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实者。我今应供养。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愍。令我等得见。此下便合是长行。长行云。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光明。现无比之身。胜鬘夫人。及诸眷属。头面接足。以供养心。叹佛功德。而说偈言。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还缘两头。是偈中心长行。长行文少。还被后人勒成为偈。偈云。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等(上佛自赞义疑了)。

    言又有疑云若佛等者。双引疑文也。疑有二意。一疑不是佛。二疑还著于本人之言。若佛说者。何故偈言。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还著于本人之言。问菩萨利益众生。救得一人。损他一人。利益在何处。何不能损之人与所损之人。悉皆无事。岂不妨耶。所以言昔亦致惑。昔亦致惑之言。应属上句一段文。

    言曾问先师等者。以疏主不能当头面。问三藏和上道。此偈是佛说否。所以别事问三藏。慈意慈音义故。大师勘梵本。应云慈意。多是经笔误。音下脱心。名为慈音也。既是梵本。明知慈意也。既见梵本。明知还著于本人之言不无也。

    言故定有之者。申理也。证普门品偈是有是佛说。

    言又有无失者。证菩萨方便教化众生。合有此调伏还著于本人之语。故名又有无失。问菩萨返害于人。有别是失。何故言无失。答疏言乃是应宜者。出所以也。菩萨刚强众生。刚强化。不肯将四摄六度教化众生。只将毒药。却化伊也。

    言如巧猎师善取等者。举喻也。金云。谓好手獦师。见深窟中有恶熊罴。先以石打令起。次即叉之令死。初嗔则损人。喻彼咒咀。后却叉死。喻还著于本人。准此法喻。何处是益。潞云。取獦师巧便之用。以喻观音。不取彼断命之功。而况菩萨。意取巧便之用。如五坊家取兽。应坑者。应阱者阱。犹如菩萨。应反害者而返害之。故是应宜。而为调伏。初虽有损。后必为益也。

    言亦如良医善用等者。第二喻也。返药者。大家冷病热治。热病冷治。若是好手医人。热病热治。冷病冷治。菩萨教化众生。亦复如是。观见众生[采-木+貝]毒药害人。被害之人。念菩萨名。菩萨加被。还著于本人。若可中念菩萨。名毒药不伤。下药之人。谓无功效。更求毒药。转转过深。遂交毒药。返中其身。起追悔心。后更不作。然后发心。深生怜愍。乃是菩萨应宜。而谓调伏也。问所害免于咒咀。方是观音之能。既令还着本人。菩萨之心何在。答所害免于咒咀。反着息本。恶心利益。彼此俱沾。是行方便名菩萨。

    言初虽有损等者。若是菩萨方便初损。后必有益者。则谓之初损后益也。后有损者。必不为之也。

    言有偈既不乖宗等者。有彼普门偈述。但是三藏梵本有。故有亦不乖经宗。道理本来合有也。问佛本来说着。如今不译出。着即是违理。何名不违理。答线断叶零。令梵本差脱。随本翻译。设无此偈。亦不违道理。但是脱漏。何成过失也。

    言又随时所添经中等者。路云三添。一添普门品偈。二添药草喻品后日光喻。三神力品后。添陀罗尼。具随时添经。即是添品法华经中。普门品内。从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已下长行经云。尔时庄严幢菩萨。白无尽意。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是时无尽意菩萨遍观观音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偈答中即合道具足。无尽意偈答庄严幢。乃至偈中。却是世尊答无尽意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能问之人。亦不同。能答之人。亦不同。文既相违。故知差舛。意道。文既相违。庄严幢文。不合有也。更有人解云。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无尽意菩萨。转问世尊。世尊便告无尽意。亦不妨有此道理也。

    言又彼经药草喻等者。向前药草喻。早有一长行一偈。述说两喻。三草二木。显乘差别。后一长行一偈。述说日光喻。显乘同义。更增其病。化度云。一乘如日普照十方。无处不遍。正是乘同义。

    言论释两喻等者。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种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心应知。何者为七。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人。三者求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且第三大乘人。有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无别声闻辟支佛佛。如是颠倒取对治。为此故说云雨喻。下云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如来平等说法。随诸众生善根。种子与生药。故不说日光也。

    言彼说乘同者。又引经云。譬如日光照临之处。无外二乘。无异众生等道理。正增其病也。何成破病也。又更有说。此亦是破乘同病。日光同天雨。所照同三草。若然者。则天雨是一。所润各别。日光是一。所照各别。此亦不然。前来雨喻。破病已讫。今又破病。此乃虚设。应成无用。

    言正法妙法两经者。此违教也。论又不解者。法华论亦无日光喻也。七喻所无也。

    言四从三逆有爽者。意道。药草喻后。更安后半日光喻。正法妙法并本论并无文。违三本圣教。故言三逆也。顺一本经文。即添法华当第四本教。故言四从也。爽由失也。无则顺道理也。

    言彼经又以陀罗尼等者。正法妙法。陀罗尼品。皆居观音品后。及违论次第。论说修行力。有五门示现。一说力神力品示现。二行苦行力。药王及妙音品示现。三护众生诸难力。观音陀罗尼品示现。陀罗尼品。若在神力品后。即违论中护法力之次第也。

    言又云富楼那及法师等者。且如添品法华经中五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此二品初加三四纸经文。今妙法莲华经中两品。对他添品法华经中两品。初皆阙少。又云。妙法莲华经中两品。是添法华两品。阙少应检。既无诚文。理难依信。

    言又云依合有二十七品者。以天授品与宝塔同品。故名合也。四本违三者。正法妙法本论名违三。寔由实也。寔由未可也。

    言彰品次第者。标也。经起意宗旨。得名废立。意已可知。缘何品文。次第如是。故置此门。明品次第。贺云三藏教法。各各不同。阿毗达磨以相性求。毗奈耶以因缘求。修多罗意趣。亦以次第求。今明次第也。

    言凡欲说法等者。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味。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四华。地六振动。故毫光已远照。经云。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众见此。以生疑。经云。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等。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谁能答者。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文殊师利答云。尔时文殊。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乃至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举古正答。总名序品。

    言机集缘和等者。即是十五类众集。名机集。众生与佛相逢。名缘和。佛入涅槃。众生在生死。不名缘和。问为是旧集。为是新集。答并新旧。非但听于无量义经。旧众缘和。今说法华。亦乃放光。召于东土。有缘皆来。此即新集缘和。从众名序。

    言乃应物宣畅陈说等者。即是七种成就。说宗即是目正宗也。

    言序品既说次辨正宗者。问何要说方便品。答疏云。众既集而未闲。闲由解也。须陈宗以训诱。正宗法说一乘。为实颂实。略开二运。为权开权也。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乃至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分别解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言一实而导等者。问既开权显实。有何利益。答疏言言一实。而导彼归途。显实也。途者道也路也。显二权。而令斯返迹开权也。导者引也。归途者修行向大。众生久在生死。今向佛修行名归。来名归途。二者。十六王子时。发心退去。今日却发大心。名归途也。返迹者。一先执二乘为究竟。今说为权。返彼二乘导迹。名返迹。二曾发大心。退入二乘中。今日却发大心。名返迹。乍观归途返迹似不别。于中归途从因向果。但望大乘说。返迹则约从小入大说。归途则修行向大。返迹则约回心也。

    言智扬善巧等者。智是如来后得智。即是诸佛智慧。扬者称扬。善巧即是四辨七辨。向上权巧方便。显上接下。通彰方便。妙应上根。上根即鹙子等是也。故言智扬等。

    言语演神功等者。即是其智慧门。说权说实。名为语演。只此权实道理。二乘不测。名为神功。阴阳不测。谓之神。津冥邃理者。津者。谟云。津济津润。冥谓冥合。邃由深也。只此言教。亦能津济。津润二乘之根本。亦能冥合一乘深邃之理。即是契理契根也。故次有方便品。

    言上根领悟等者。领悟即领解也。贺云。此明不说领述授记之由。意言方便品后。合有领述。及授记品。鹙子领悟。不可一人安其领述。及授记等文。后小略故。于譬喻品初。寄其领述。方与授记。鹙子领解分二。初标闻法已喜生。经云。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等。后释欢喜之所以。有四。初失大法已兴嗟。经云。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乃至失于如来无量智见。二处小阶而起叹。经云。我当独处山林树下。乃至思惟取证。三喜今闻而恼尽。经云。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乃至身意泰然。快得安隐。四知佛子而道成。经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总当鹙子领解也。

    言佛重述成者。述昔成今。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乃至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言有授记者。经云。舍利弗。汝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曰华光。

    言应有领述等者。除方便品外。更合与鹙子。开三品经。缘鹙子利根。故不闻也。

    言良以鹙子独等者。一部名颖。二禾末名颖。今取后义。如禾之末出于众禾也。孤由独也。一利根故不开。二文略故不开也。寄者附也。

    言中根之类虽闻等者。贺云。此明譬喻品也。即须菩提等。四大声闻等。法说一乘。未能了悟。故以牛车。及唯有一门。以喻一乘。经云。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经云。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乃至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言智者因喻以领等者。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亦云领慧。亦云领解。二皆得也。即是信解品经云。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良云。慧解随生者。谓领纳之智慧生也。因闻喻说。能随彼生。故因明云。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方能领者。因由之因。穷子喻领。即因依之因也。

    言虽少信解尚未等者。解药草喻品也。经云。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故名尚未深知。

    言为破疑情者。经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问说药草喻。四大声闻。既信伏已。云何有疑情可破。答四大声闻。说信解品了。心中疑我今说如来功德。为是为不是。所以为破疑情。说药草也。又疑情者。闻火宅喻品了。便疑唯有牛车。无羊鹿。唯有一乘。无别二乘。所以说三草各别。各有差殊。破疑也。问药草喻品。破执有一。正是破执。如何破疑。答但是疑无三乘。兼有执一之病。由疑于先。执乃在后故。且说于疑。其实亦有执也。为破执之疑情。重述三乘之别意。故说三草。以喻三乘。约教说一。约根分三。经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故此亦名述成。故有药草喻品也。

    言四大声闻既深等者。明授记品也。迦叶名光明。须菩提名名相。迦旃延名阎浮那提金光。目连名多摩罗?栴檀香。

    言上中二性等者。明化城喻品也。丁宁者。再三义。必假再三。故言郑重。郑重者。殷勤也。初周法说时。下根亦闻。中周喻说。下根亦闻。第三周若法若喻。宿世因缘说。故名丁宁。三遍重说。故言郑重也。

    言说过去结缘等者。经云。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殑伽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故名过去。结缘之始。觉照其心。觉者觉察。照也。曾结大因。今二乘。觉察身中有大乘性。故名觉照其心也。

    言述彼所得涅槃等者。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云。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言高名之辈因说等者。高名者。五百千二百人也。因者因由。因前说化城喻。方有信解。即领解也。

    言复重净心等者。即述成也。问如何唤净心作述成。答未述成时。声闻生疑。疑所解法。述成亦了。疑心须除。益富楼那等解心明净故。即名净心也。问既有领解述成。何不别开品耶。答有二义故。不别开品。一者是下根人。三遍闻了领解。文略不开品。上根鹙子最利根。领解文略。中根次钝。领解文广。别开领解述成。问下根人根更钝。即合领解文更广。答缘三遍闻。故却少也。心中疑妨少故。领解不多。二者。缘是下根人。拙口钝词。多领不得。领文既少。不别开品。经云。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姓。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言印亦不广等者。经云。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

    言先陈高名等者。解五百弟子授记品。富楼那名法明。憍陈如号曰普明。五百罗汉优楼频螺迦叶等。并号普明。说当来成佛名号国土等相。名当果之相。

    言下位之俦等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至此三遍丁宁。时时渐亦达。达由成佛也。经云。阿难号山海慧自在通王。罗睺罗号蹈七宝华。千二百人同号宝相。

    言三根并悟等者。总结三周。并悟说法利益。三根已毕。总与授记了。

    言将使远代同观等者。释法师品也。未来一切众生。名为远代。还同舍利弗闻经作佛。名同观。所以说法师品。叹人美法。叹人者。经云。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叹人也。美法者。叹法法师。经云。尔时佛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是名美法。问叹人叹法。有何利益。答令菩萨弘传大义。持经之者。若法可修。若人可依。若人若法。可师范故。所以双叹也。

    言破小执而成大道等者。解宝塔品也。破小执者。即破二也。会权旨者。即会二也。指前八品。破二会二也。昔持毁责声闻。今言作佛。其事甚难。枯杨生蹄。枯木生华。老乌头白。马乃生角。人所难信。贫士获衣中之宝。穷子领长者家财。甚为难信。所以多宝塔现。经云。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言分身佛集者。经云。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

    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塔。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如是乃至。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正集时也。劝由勉也。长者生长慧解之心。不疑名明也。信即心净也。

    言证说不虚等者。经云。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等。

    言虽他佛等者。明天授品也。虽他佛说不思议事。证信此经者。多宝塔现。分身佛集。名他佛说。经云。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名他佛说也。

    言未显自尊等者。未说自家尊重之事。劝人归仰。故须身作国王。经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求法华经。无有懈惓。又云。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是名自尊劝人归仰也。问说他自。有何利益。答说他佛令生信。说自尊令生尊重。

    言于怨家所为床者。经云。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乃至以身而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侍经于千岁。又云。尔时王者。即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名怨家所也。

    言亦显经威广大等者。经云。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言法力速成等者。经云。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乃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

    言化龙女以成道者。经云。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乃至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也。

    言既显自他者。自谓释迦自身。常为国王。于仙人处。为床求法。自宝重也。经云。若有人。闻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在佛前。莲华化生。他谓分身多宝。经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也。

    言威弘者。经威广大。龙宫所化之众极多。名威弘。

    言用速者。即龙女道成。南方作佛。名用速。

    言闻经菩萨皆受教等者。闻经菩萨者。即药王等。八万菩萨。是皆受教愿持。经云。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度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言因前劝与令持等者。即宝塔中言劝。经云。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等。二身劝。经云。以身为床座。经于千岁等。

    言其有末代行多越轨模等者。此明安乐行品。一乘法流行在世。名行法也。多越轨模者。若近十恶缘。名越轨模。又近十恶缘。名难宣畅。近善缘。名不越轨模。名易宣畅。轨模即四安乐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迦耶陀等。

    言八恒菩萨闻妙道等者。明涌出品也。经云。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即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言佛时不许者。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等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度后。护持读念。广说此经。佛时不许者。问八河菩萨。既请持经。佛何故不许。答不是八河菩萨不堪持经。言不许者。意令下方菩萨涌出。众见生疑。既见以生疑。因此说如来寿量品功德。故止也。此有二意。一显彼菩萨皆是释迦所化。二显报身寿量长远。

    言众见涌出谓此化非等者。释寿量品也。谟云。疑有两意。一疑是化现。不是实菩萨。二设许是实。疑不是释迦教化。初疑云。谓此化而非实。经云。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二疑者。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乃至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等。

    言今我道久成等者。经云。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抹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故名我道久成等。

    言报佛之身现寿量等者。经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问法身既是正说。何故言亦。答本来只要报身破疑既明报身。法身是不相离法。如影与形相似。因说报身。便说法身。名亦也。又云。法身无为。不可说其长短。但约能证。法身成道。证其长短。故言亦。方便以宣扬也。

    言故知释迦由来等者。经云。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报身既也成道长远。有法报二身处。即有化身。故释迦面各三十二该。教化众生。化身来去故。不唯此生。何得此化身难也。

    言佛德深妙闻信等者。此明分别功德品也。经云。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长远时。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祗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乃至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菩提心。十一得证。一位发心。是此品之行相也。

    言时宜所益虽已等者。贺云。此释随喜品也。经云。佛告弥勒菩萨。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等。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问疏云何言亦。答指分别品。有能随喜福。亦不少对他十法行。此品傍行。故名亦也。

    言傍人随喜尚获等者。此明法师功德品也。经云。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乃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能知。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是人意清净。明利无秽浊。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故有法师功德品也。

    言法师持经必等者。此明常不轻品。经云。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即我身是。是名法师。必当作佛。毁法师者。获罪无量。经云。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引己为证。故有常不轻品。

    言如来劝说者。明神力品也。宝塔言劝。提婆身劝。

    言福事俱多者。劝人听法得六根清净。为福。多宝劝说。天授为床。名事。

    言恐众生疑谓等者。众字。去音呼为正。前来世尊。说第五十人功德。说六千功德。十种法师。此言虚实。故名恐众生疑。谓佛虚唱也。谓遮此疑。如来出舌放光。经云。尔时世尊。于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言显己言之不谬者。引婆罗门相法说也。

    言药王昔者殉命令持经等者。释药王品也。殉音(词闰反)秦穆公。即古时天子。以三良为之殉葬。三良。即三个贤臣也。以人送死。墓巾生葬三个贤臣。名殉葬也。殉字。从多边作(反割反)。如蕃王等。忽有一家长死。一床奴婢。随遣驱使。多以生送死也。若自炫名徇。以身从物作徇。巡师宣令作殉。今取殉药王。今者不惜身命持经。亦得名殉。经云。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又云。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又云。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三生死舍第三生。方能生舍身分也。

    言说彼本缘等者。经云。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是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言流行正法此等者。释妙音菩萨品也。一人知内。一人知外。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内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有一菩萨。名曰妙音。即白佛言。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等。故有妙音品来。

    言众生持经多诸等者释观音普门品也。

    言必假普示诸门等者。随众生所念。现诸类身。救济非一。名诸门。经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等。普者。平等遍满义。门者。入出之游处。诸人三业。归依菩萨。六通垂济示现。出苦入乐所由处。故名普门。别显有厄称名皆脱。初三水火风灾。次四杂灾。形罚不伤。非人不害。拘系解脱。怨贼不损。由是能除诸难众生。故得持经。经云。尔时持地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故观音品也。

    言虽念观音凭人等者。释陀罗尼品也。观音则约人。此品则约法。观音护未发心众生难。陀罗尼护已发心者难。故有陀罗尼品。二圣二天。十罗刹女。欲说神咒。拥护持经之人。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等。

    言持经之力等者。释妙庄严王品。世尊因地。于提婆达多所。求经不简怨。妙庄严王。于二子所。受法不简亲。又解。只妙庄严王品。便有怨亲也。子与父是亲。子正见父邪见。故成怨。经云。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等。

    言经福所资等者。显妙庄严王。先持法华。今得为王。况今受持前生胜处。又云。妙庄严二子。先持法华经。得生国王家。名生胜处也。

    言欲明古今相即等者。昔时净藏净眼。今药王药上是。今同华德菩萨。及佛前光照庄严相。即是昔时妙庄严王。并净德夫人。故有妙庄严王品也。

    言虽此土他土皆有弘德等者。解普贤品。此土者。药王等是。他土者。妙音菩萨是也。此方他方者。即普贤菩萨。经云。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他方也。经云我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此方也。显此方他方。俱能劝励流传妙法。故有普贤菩萨品也。

    言赞劝既周等者。释嘱累品也。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乃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说经毕。从此散席也。

    言人情曲解者。谟云。解字。通会解解释二意。谓什公安在神力品后者。此是古人委曲会解释解。他什公意。契由明也。未明通途道理。其实是梵本差错也。

    言第六释经本文者。谟云。原其判。疏只为释经五门玄谈。先为叙致。今者结归旧意。故曰。释经本文。且疏外科者。摄云。科此经文。古今寔繁。略叙一二。冀增异智。第一有庐山龙法师。开为二分。一从序品至安乐行品十四品。是开三显一分。四十年前开三乘。法华会上显一乘。二开近弘远分。从地涌出品下十四品。亦疑释迦成道来近。所化菩萨众多。将释此疑。现寿量而长远。故立开近显远分也。此二段中。皆有序分正宗流通也。二光宅云法师。科为三分。初序品序分。二从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初挍量偈末已来。十五品半经。名正宗分。三从第二长行已去。直至经末。名流通分。吉藏同。三印法师科四分。初一品名序分。二从方便品。至安乐行十三品。开三显一分。三从从地涌出品。至分别功德弥勒偈已前。名开近显远分。四从分别功德品弥勒偈已后。至经末。名流通分。四河西道朗法师。开为五门。初序品。序致法华必转之相。不说无量义经则已。若说无量义经。必说法华经。不放光雨华则已。若放光雨华。必说法华经。故名转也。二从方便品。至法师品。明法华体无二之法。三从宝塔品。至寿量品。明法华常住法身之果。四从分别品。至嘱累品。明修行法华所生功德。五从药王本事品。迄至经终。名流通分。五道融法师。判为九辙。一昏圣相扣辙。序品。二识教归真辙。方便品是。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三兴类潜彰辙。譬喻品。四述昔穷速辙。信解品。五称因进悟辙。化城喻品。六赞扬理行辙。法师品。七本迹无生辙。宝塔品。八举因徴果辙。涌出品。九宣扬远济辙。随喜品直至经末。摄议曰。考寻古释。皆存一理。然依理教。但取三分。夫说法必有由序。惊骇(谐揩反)物情。令生信意。乃为正说有情无尽。佛悲莫穷。冀传不息。有缘流通。斯乃理矣。西方亲光菩萨。造佛地论。解佛地经。科为三段。一教起因缘分。摄法门品类差别。三依教奉行分。摄时闻欢喜奉行。虽释一经。可为通轨。余经亦有三分势。故此方晋朝道安法师。时人称为宝印手菩萨。科一切经作三分。序分正宗流通。问何名序分。答序彰起说之由。问何名正宗。答正明即座之益。问名流通。答流通为泽沾来兆。又由三义。故立三分。一除疑生信。立序分。二破执令解。立正宗分。三依法修行。立流通分。道安和尚。判教了后。佛地论从西国来。果然有此三分。暗合亲光菩萨科也。自后诸经。皆依三分判教也。

    言古遵法师等者。应是古时遵法师。或可名为古遵。即遵古之义也。

    言如来起化由序者。放光照境。动地雨华。十五类众。根器咸集。弥勒问文殊答。总名起化由序也。

    言余二十七品等者。化其声闻回心向大。名为正化。或变化。即变昔执小生空之心。化令证入二空之理。乃至分段变易。烦恼所知。有余无余涅槃。今变令取无住大般涅槃。名为化。或云。教化将大乘教。以化声闻。如风靡草。皆顺从故。彼科二十七品。三段总是正化。一授记因果化。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二现座获益化。分别品下至嘱累品。三传法利生化。从嘱累下至经末。

    言序品陈其始由者。彼科序分。有三始由。一处众所由。即此初二成就。二理事所由。入定为理。放光雨华为事。同此三四五成就。三问答所由。同此六七成就也。

    言迄至经末等者。问此释如何。答理亦难容。若言得益。即是正宗者。序品亦应正宗。举动施为。皆悉佛事。佛事远近。皆有益故。若言授记得证发心等名益者。应方便品。不名正宗。无上益故。若言鹙子悟解一乘何非益者。弥勒发问。文殊为答。亦疑皆遣。何不名益。若言文殊虽答。未见佛说。疑心犹在。不得称益。亦应鹙子方便品尚未得记。不名正宗。亦违佛地论三分之道理。

    言吉藏法师等者。即嘉祥。疏主即隋朝人。本是台州国清寺智禅师弟子。姓安。本安息国人也。童孩之岁。父母引见真谛三藏乞名因名。吉藏年七岁。落发出家。采涉玄微。日新幽致。隋开皇年中游京。止于嘉祥精舍。五六十年。常事敷演。后大唐启运。隋萨国公夫人氏。举请住京宝隆寺。凡讲法华经。三百余遍。亦着玄疏。盛流于世。常勤行业。愿见弥勒。任寺之上座。春秋七十有一。迁神于寺东房。旧曰实济伽蓝。即今时温国是。今又改为崇圣寺。经历三代。讲法华经。

    言初校量颂末等者。此后更不说实也。法华以权实为宗。故有说权实之处。即是正宗。问何不取第二长行及偈为正宗。答此难不然。且分别功德品。一品都有三个长行及颂。总名分别。总名校量。且第一长行及颂。校量闻如来寿量功德。又疏中分明道取第十五品半。明乘权实与身权实。为正宗。此初长行及颂。正说身实。故为正宗也。第二长行及偈。校量生信心功德。故配流通分段。直至经末。皆流通也。

    言净法师者。纪国慧净法师也。

    言十九品正宗者。纪国意。七喻三平等。为正宗故。其十无上。既云余残修多罗。至普贤品来。亦有无上之义。故不取也。谟言。此说亦疏分别品也。下并无七三之义。何以正宗。摄十九品内。亦有无上。应非正宗。故知不可也。

    言虽有此判等者。疏主破也。虽科知此不知。是何意不说来由耶。潞府云。疏主何以隐他人德。言不释所由。纪国云。序品明兴致之由体。彰即坐之益。流通为泽沾来兆。岂不是述所由耶。疏主云。只如此说。便是不释何由也。只如序明兴致之由。有七成就。并不说体。明即坐之益。三周之中利益。是何利益。为复是授记。为复是闻经。空言利益。还是不释所由。简要云。虽有正益之言。不释益之所由。虽有泽沾来兆。不释沾之所以。故疏主斥云。不释所由也。

    言今为二解者。是疏主自两科。兼存纪国共三科。

    言次八品为正宗者。正宗中有三科。初八品为正宗。次八品半为正宗。后十九品为正宗。

    言正宗说一乘授三等者。解义也。亦云。立理有二意。一正说一乘。二授三根记。夫论科经。先亲题目云。妙法莲华。所以科八品尽莲华也。说开敷出水义。正为二乘说。余处尽不说一乘。亦不说声闻作佛。故不取余品也。

    言根本所为者。简傍为也。正为即三根声闻也。

    言今此经中等者。引证也。唯为退心声闻。说一乘处。总是正宗。

    言而昔于菩萨等者。维摩经云。声闻之人。犹如败种。若溉若灌。必不能生。犹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大树紧那罗经云。声闻之人。永非法器。故名毁呰也。此引文证。说一乘处。为正宗也。

    言又提婆达多等者。引此智积请。还文。返成前八品。为正宗也。摄释难云。疏主引此一段文。证八品正宗。恐成返[日*筮]。[日*筮]由伤也。问多宝如来为复听经来。为复证经来。若言听经来。八品正宗说了。若言证经来。劝证未了。如何智积请还听。亦不成证。亦不成正。是疏主自破八品正宗义。扶他纪国十九品正宗义也。正说十九品。正宗之次。若听若证。皆相当也。问若尔十九品正宗未了。如何智积请还。答摄云。下根不测上智之事。多宝拟听向下经文。智积不知随自意怀。请还何失。问摄释既设难词。疏主八品正宗义莫破耶。答疏主义灼然不破。疏主云。多宝如来若听若证。皆缘八品正宗。若论听经。向宝净国中已听了。普贤菩萨尚自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况于是佛。据实多宝为证经故来。非为听经来。就证经中。已证说了八品正宗经文。不证未说经。所以亦从本国到来不听便证。故知是证说了经也。又言中云。如所说者。既有如所说之言。明知证说了底经也。经云。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又云。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本来智积。共多宝佛。相随证经来。所以菩萨见多宝佛证经了。将谓无事。所以请归。问多宝不言去。何故智积言去。答下知不测上知之心。所以请归。多宝欲拟听向下残经。所以不言去。知八品为正也。路府云。疏主引此经文。似证十品半经文。为正宗也。若不如此。何故正宗后。更说三品经文。方始智积语归。答此亦不然。多宝佛本国。亦闻八品正宗了便来。乃至到来此间。是证法师品已讫。便涌塔证经。便有智积请还。次第排比。如此也。

    言若不说一乘等者。古人立意。即纪国净法师。但获益皆正宗也。

    言普贤品中等者。引例成非也。直至普贤品来。不说一乘。而获益。皆应正宗。古师答云。直到普贤品。皆是获益。亦有何失。

    言若尔古遵等了。纵许成非。意道有利益。皆是正宗者。即同古遵法师义。二十七品明其利益。

    言又事既未了等者。引文重破。破净法师。若十九品为正宗。正宗未说了。又古遵法师。从方便品已下。二十七品。明其利益。利益未了。如何智积中路请还。故知八品正宗。为善也。

    言或并法师等者。疏主更作第二科。兼取法师品。初八部授记处文。求声闻者。辟支佛。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此经文。亦是正宗。又云。防外难。难云。若但有授记处。皆正宗者。法师品初中。亦有授记。何不判为正宗。量云。法师品是有法。亦得名正宗故。宗。因云。有授记。同喻如前八品。八品之中有授记。即得名正宗段。法师品中有授记。云何不名正宗摄。法师品中有授记。不得名为正宗段。八品中有授记。同彼不名正宗摄。答疏云。或并法师等。

    言持品虽授现座等。问疏言。若取说一乘。及授记处。是正宗者。劝持品中为两类尼。亦授记。何不正宗段。答疏云。持品虽等。有三因由。不得正宗段。一因请持经。佛与授记。二仍言前已总与授记。三更不记一乘。故非正宗。授记经文云。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言因请持经者。经云。世尊导师。安稳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问却是世尊。与他授记了。然后持经。即是先因授记。后请持经。如何言因请持经。后方授记。答望佛本来。赏他持经。持经心则在前。授记心则在后也。本来拟捥持经。尼亦心怀忧色。然与记请持经为因。后方授记为果。故言因请也。又云。因前药王请持经。佛意欲令二类尼众。亦请持经。故先与授记也。

    言余十九品总名者。路云。合言十八品半。答但是总相科也。

    言赞证受命等者。此有五种流通。一赞重。法师品初。赞法师之德。令生敬重故。二证信。宝塔天授品。是也。宝塔他证。天授自证。三受命。从持品至常不轻。是持品。是正受命持经。余品展转生起。四付受。神力嘱累品。五分行。分行流通。从药王品。至普贤品是。药王菩萨。自行苦行以流通。妙音菩萨。教化众生行苦行。故名令行。若准疏主科云。初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人。可尊可重。即是迹中赞证。次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即是疏中受命。后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即是众中付命行故(上疏主第二遍科八品半正宗)。

    言或初序分等者。此下净法师科也。即是序品。彰兴致之由也。

    言从方便品下至等者。纪国科十九品。为正宗。自依瑜伽。作境行果三科也。问若是智积中路请还。十九品正宗。如何和会。答即如摄释。下根不测上智事。将谓说正宗讫。是故请还。所以多宝不去也。

    言说境令知等者。下释意也。问何要说境。答疏言。说境令知等。四十年前。如来说权。不知是权。执为究竟。法华会上说实。不知是实。又复惊张疑怪。如来何以说法华经。说权令舍。说实令取。舍羊鹿而上牛车。弃化城乃归宝所。只此权实。对鹙子能缘心。便名境。声闻闻此。遂便得记。经云。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从方便品。至持品。合十二品。明一乘境。境中有权有实。对声闻能缘心物名境也。

    言说行令知因等。问何要说行。答前来境。鹙子已知权可舍。知实可取。未识一乘之行所已说行。令知因之是非。令识四安乐行为是。十种恶缘为非。劝令学是而除非。经云。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此为学是。经云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乾子等。此是除非也。如来正说行行之次。下方菩萨。从地涌出。为感应之事。正是行四安乐行。持经之人。获得安乐一品。明所行行。涌出菩萨。悉是能行行人。两品总名为行。问如何能行行人。亦名行。答揽法成人。人之所成。亦名行也。

    言说果令知身之等者。问何因说果。答众言说果。令知身之真化等缘。声闻前来舍权取实。行一乘行。取一乘果。去只将谓丈六身。便是真佛。欲拟求灵山佛身。所以弥勒请果。如来说三身寿量果也。就果中。疏家科五品经。为一乘果。如来寿量品。至不轻品。是寿量极净圆明果。分别功德。因圣分证果。随喜功德品。神利超胜果。法师功德。经力难思果。常不轻菩萨品。引已曾证果。初二品明已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若寻常解。如来寿量品。并分别功德品。名已满果。分别功德品。不合名已满果。因闻已满之功德。亦名已满果。今此间解寿量一品。名已满果。余四品名未满果。此门品虽明果。但是因中果。说四品中。初分四品名未满果此门品虽明果但是因中果说四品中初分别功德品。无漏果。后三品有漏果。就有漏果中。一品是傍行。二品是正行。又一品是所行之法。一品是能行之人。又云。寿量品。究竟位中果。分别功德品。见道修道果。法师功德品。加行位中果。随喜功德品。资粮位中果。问如何不说常不轻品。答彼是能行行之人。证前四位。引已曾证也。说果令知身之等。初三句标已满果已。问说果有何意。答说果令知身之真化。真字。因法身报身。化字。谓化身。乃至十地菩萨。现十种身等。并是化。化身及他受用身。如水中月影。法身如虚空。自受用身。如天上月。但证法报。何愁不得化身。

    言证之果因者。证字属佛。佛果名证也。果因者。路云。证因之果。名证之果。因之字助句。或证得果。证得因。名证之果因(上标已满果)。

    言劝识之化等者。二句释已满果也。劝识丈六化身。知化身是权也。求证于真者。法报二身。名真也(上明已满果了)。

    言渐获因果等者。解未满果也。因字。是未满果。即是资粮加行。见道修道也。果字唯因。即是见道修道果。即是未满果。故名渐获因果也。合此因果功德。故名二位胜德。

    言菩萨知此遂便等者。二句显能得人。即十一位得证。是也。

    言具显果因等者。二句合解五品也。因是未满果。果是已满果。因果总说。故名具显也。

    言所成胜德者。是三身功德。是他未满果家所成佛果也(上正宗十九品讫)。

    言神力品下等者。余八品名流通。有三流通。一示相流通。神力品。舒舌放光示相也。二付嘱流通。嘱累品。三禀命流通。药王品。直至经末是。

    言此等所由皆等者。是指陈永之前科。判序品等三分。如此所由。皆至下释本文中。广有分别也。牟云。上释总是科判了。以三分为定。即当晋朝道安和上。判一切经为三分。宜合西方亲光菩萨佛地论。判一切经。分为三分也。问世尊今者。说此三分。何所表耶。答然大圣出兴。务存益物。慈悲说教。必被根宜。所以四十年后。会彼鹫峰。将启妙门。圣凡云集。身禅定窟。毫相凝晖。地振动而觉小心。天华雨而惊大众。便傍惊耳目。与正说为因。说法前仪。称为序分。何名正宗。由序既兴。正宗宜说。所以安祥起定。告令当根理事齐明。法喻双辨。加之一众润冷。三根益存。现缘名为正说。何者。流通但以如来布教。非谓俱利。当时欲以远说斯经。遐沾末代。故三变净土。四命持经。或目视向心付。或手摩而上嘱。遂有大心高行。应命弘宣。或护法御人。或焚身烧臂。闻持总持之益。人逾尘数。一生之利众。越恒河沙。斯乃广利无涯。传流无际。被乎遐代。故号流通。此即略明经之分齐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六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