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二颂说法皆妙。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

    深净妙声者。深即深远。净即清净。妙即微妙。以深远清净微妙之声。于天人大众之中。还说深远清净微妙之法。故言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也。以诸因缘等者。机有小者。则当逗之于小。故更以诸因缘譬喻。为其演说。而诱引开导其心。使得成就于小。而后归之于大也。小机闻于小法。则自欢喜。而设诸上供。大机闻于大法。亦必欢喜。而设上供也。然机小之人。究竟令人于大。故得欢喜也。

    △三颂男女修敬。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

    妙音遍满能至者。总由此之法师。已能了达一多无碍。近远一如之实相妙理。故能如是也。盖妙音是一。三千是多。妙音是近。三千是远。而实相之理。则一多无碍。近远一如之者。今能了达此之实相。则妙音之一不为一。三千之多不为多。妙音之近不为近。三千之远不为远。故能以妙音遍满三千。随意即能至也。

    △四颂法俗兴供。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

    此兴供中。但颂俗众。而略法众。然俗众中。亦必有法众等。长行可见。自在即欲界顶天。他化自在也。大自在即色界顶天。摩醯首罗也。

    △五颂四圣乐见。

    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诸佛二字。颂长行中皆向也。弟子二字。即是三乘之人。颂长行中乐见也。

    △五示身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书写。

    △二明功德二。初略明。

    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如净琉璃者。清净琉璃。则能显现一切物像。今法师身根清净。亦能显现一切物像。如净琉璃。由其清净。故一切众生。莫不皆喜见也。

    △二广明二。初明现六凡像。二明现四圣像。初二。初总明。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生时死时等者。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别离则死。因缘轻升为上。重坠为下。上则是好美之色心。下则是丑恶之色心。人天修罗是善处。地狱鬼畜是恶处也。

    △二别明。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初横现。铁围等是依报。及其中众生是正报。次下至明其竖现。上至所有是依报。及众生是正报也。

    △二明现四圣像。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言此六凡四圣。皆能现者。盖众生身中。本具十界。总由众生起诸分别贪爱。故使本来周遍通彻者。成于局小障塞。不能显现。今此法师能受持此经。而得身根清净。破于见思。则种种贪爱分别。已能尽情除去。法尔自能成于通彻周遍。故即此父母所生之身中。随其三途也能现。随其人天也能现。随其声闻支佛也能现。随其菩萨诸佛也能现。此无他。总由众生身中本具十界故也。于此则可知性具矣。若非性具十界。何能于此身中。圆现十界色像耶。

    △二偈颂二。初正颂。二结成。初二。初颂略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

    初二句是法。次一行是喻。三二句是合。四二句是释疑也。释疑者。虽则十界圆现。但法师自见。余不能见。以其身根清净。相似证实相故。

    △二颂广明。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初三行颂六凡。次颂四圣。初中。初行半是正报。次行半是依报。次诸佛下一行颂四圣。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者。谓诸佛菩萨及二乘。或独为一人说法。或在众中说法。而四圣悉皆现色像于其身中也。

    △二结成。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六示意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二明功德三。初略明。

    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广明二。初明知四圣法。二明知六趣法。初三。初闻一解多。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一偈一句是少。无量无边是多。何以所闻是一。能解于多。盖一句一偈虽是少。而所诠诸法实相。无量无边虽是多。所诠亦唯诸法实相。以其多少虽殊。而同一诸法实相。故能闻一而解多也。

    △二随解能说。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演说一句等。即演说上所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也。然或有小。则还当逗之于小。故不妨更演说菩萨乘法。如一月。演说声闻乘。四谛法如四月。演说支佛乘。十二因缘法。如一岁也。

    △三所说皆正。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随其义趣等者。若说微妙之法。则自然与实相不背。即其所说三乘之法。亦复与实相不背。以其所解本圆。说三乘者。不过逗众生机宜。究其本意。元欲会归于实。故不相背也。再克实论之。声闻四谛之法。全体即是无作四谛。支佛因缘之法。全体即是不思议十二因缘。菩萨之事六度。全体即是微妙理六度。故三乘之法。与实相不相违背也。若说俗间等者。谓不但所说三乘。与实相不背。即说世间之法。亦复皆顺实相正法。而不相背。以其即俗而是中。即世间而是出世间上上之法故也。由其已得意根清净。已得相应相似。已能了达实相。已能破于见思。故得如是。若未得意根清净者。恐未能如是也。

    △二明知六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心所戏论者。即是执有非无。执无非有。以双亦。非双非。以双非。非双亦。乃名戏论也。

    △三结成。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无漏智慧者。一心三智。名无漏智。既一心得于三智。自不漏落空有中也。此无漏知。若登初住。以至妙觉。则能分证究竟而得之。方能咸知十界法。今意根清净之人。虽未得分证究竟。然已能相似而得。故其意根清净。能知四圣六趣之法也。是人有所等者。是人虽有思惟言说之不同。然言乃心之声。思乃言之本。故不但有所思惟。是佛之法。而是真实。即有言所说。亦是佛法。而悉真实。以其能达法法无非法界。相相无非实相故也。亦是先佛所说者。谓不独皆是我释迦之法。亦是过去诸佛之法。盖佛佛道同故。既是释迦之法。则亦是先佛之法。既是先佛之法。则亦是今佛后佛。十方一切诸佛之法。故言亦是先佛经中所说也。

    △二偈颂三。初颂略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根净。明利无浊秽。

    △二颂广明三。初颂知四圣法。

    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言妙意根者。此经乃是甚深微妙之者。今既能受持流通。则得于此经之妙用。而能达有漏即是无漏。了生灭即是不生灭。体垢染即是清净。故言妙意根也。上中下法。若一往则以三乘为上中下。就文克论。即三周为上中下也。乃至二句。颂上一句一偈无量无边义耳。次第二句。正颂三乘等法也。月即一月。颂菩萨法。四月至岁可知矣。

    △二颂知六趣法。

    是世界内外。一切诸众生。若天龙及人。夜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种。持法华之报。一时皆悉知。

    △三更颂诸佛法。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

    思惟无量义者。是自行。说法亦无量。是化他。随义识次第。是所诠。达名字语言。是能诠也。言次第者。即是知于能诠之教。而显所诠之理。由理起行。由行入证。故言识次第也。

    △三颂结成。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语言。分别而说法。持法华经故。

    住希有地者。此经于已今当说之中。甚为希有。即其所住之地。亦复是希有也。此经九界同归佛界。三乘咸会一乘。所以安住希有之地。为一切所敬也。若众生欢喜爱敬。则有可化之机矣。然机必有于大小不同。故即因机说教。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言。分别说法也。分别者。即分别此是小。此是大。此是渐。此是顿。此是偏。此是圆。此是权。此是实。既分别已。应小则小。乃至应实则实。终以小等者。皆引归于圆实。此乃名为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言分别说法。能如是者。由持法华故也。释法师功德品已竟。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若推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长远寿量已明。法身之记已授。则本门之能事毕矣。而所重者。惟在流通。故遂发明现在四信。灭后五品。及以初随喜品之因功德。六根清净之果功德。重重为之劝赞流通。然若不为之证明。则人犹未之信。今欲证明能受持流通此经。则自能得于因果之功德。故有此不轻菩萨一品。乃是证成流通所得功德之文也。品题标于常不轻菩萨者。盖一经所谈。在迹门则唯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在本门则唯是常住不灭长远寿量。如此佛知佛见。长远寿量。虽如来为之究竟证得。亦是现前一切众生之所同具。本来生佛一如。凡圣平等。所谓佛性者是也。此之佛性。虽是平等。乃在众生迷而不知。唯如来则觉而能证。今不轻菩萨。欲流通此经。故凡有所见。即便唱言。汝等皆当作佛。远见四众。亦复唱言。汝等皆当作佛。乃至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远住。高声唱言。汝等皆当作佛。以其能忍难弘经。得诸功德。当时不信之者。以之为号。如来说经之时。以之为证。故经家结集之时。即以之而为一品之题。乃标云常不轻菩萨品也。总由其能身行不轻之行。意存不轻之解。口宣不轻之教。故目其人。为常不轻。自能了于佛之知见。复能以之教人。则自他俱利。故言菩萨也。

    △品文分为二。初指前罪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告得大势者。盖若于末世通经之时。则众生之障日深。而智慧日少。故欲弘通者。须如得大势。方能忍难弘经。方能行于三种轨则。四安乐行。而得此经之在在流通故也。汝今下正告。谓我上来已经发明。若有毁谤持此经者。得无量罪。若有能为护持此经者。得诸功德。汝今应当知之也。若比丘下。指前毁者有罪。获大罪报者。若无端骂詈。凿空谤毁于平常之人。亦常获得罪报。今乃骂詈诽谤于受持法华经者。故获大罪报也。如前所说。即迹门法师品中云。若有恶人。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以一言。毁訾读诵受持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是也。盖佛已得究竟。虽誉之而不加增。虽毁之而不加损。故罪尚轻。若毁于受持之人。则退其大心。而为之堕落者有之。故罪甚重也。其所下。指受持者有福也。

    △二明今信毁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明因由。二释明义。三显果报。初二。初明一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乃往等。举其时分也。有佛下。出名号也。言威音王者。以其破一切惑。而惑无不破。显一切智。而智无不显。故言威。以其说一切法。而法无不说。被一切机。而机无不被。故言音。就其破惑。而破无所破。显智而显无所显。而又不妨以智破惑。由惑显智。惑智相成。则破惑显智。而得自在。就其说法。而说无所说。被机而被无所被。而又不妨以法逗机。因机说教。机法相泯。则说法被机。而得自在。故言王也。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劫名离衰者。以其惑无不破。智无不显。则一切法。所有??衰。自能远离。故其劫名离衰也。国名大成者。以其无法不说。无机不被。则国中所有众生。无不成就。故其国名大成也。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初是说三乘法。究竟佛慧。是说一乘之法。即是究竟令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令得证于长远寿命也。盖佛佛道同。故今释迦法尔。先开于三。后显于一。而威音王佛。亦复如是也。是威音等。明寿命正像也。正法如一阎浮提微尘者。即是以南阎浮提一洲。抹为微尘。一尘一劫。相与适等也。像法劫数。故如四洲之尘也。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者。彼佛出世之意。不过欲丰饶利益众生而已。今既欲先开三。而三已开。欲后显一。而一已显。则已得大饶益众生矣。更有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则还入于灭度也。

    △二明多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皆同一号者。同号威音王也。名字既同。则劫国说法寿命正像。莫不同也。

    △二释名义。因由既明。则自当出信毁者之名与义矣。文分为二。初出名。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最初等是时分。增上慢比丘。是出其毁者之名也。以其未得初果。谓得初果。未证四果。谓证四果。故名增上慢。有大势力者。若佛在世时。自有智人能知彼。是自谓为得。自谓为证。而实未得未证者也。以像法中人。无智慧故。彼谓为得为证。即信其已得已证之者。由是王臣人民。皆信伏随从。而彼则因之有大势力也。尔时下。出信者之名也。言菩萨比丘者。以其此比丘。而能行于菩萨之道。故名菩萨比丘。名常不轻者。以其身能行于不轻之行。口能宣于不轻之教。意能存于不轻之解故也。

    △二释义三。初标徴。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

    △二释成二。初释信者名义。二释毁者名义。初二。初明凡有所见。

    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

    汝等皆行等者。谓汝等现前所行。皆是菩萨之道。则当来必得作佛也。盖此比丘。已知此经所诠。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故。即以比丘比丘尼所行。虽是三乘。而当体全即一乘。即优婆塞优婆夷所行。虽是戒善。亦当体全即一乘。故欲流通此之妙经。乃见于四众。即言汝等皆行菩萨之道当得作佛也。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者。谓此之比丘。亦不专于读诵此之妙法等经。但是凡见四众。便行礼拜。而作是言。汝等皆当作佛而已。此正所谓一念随喜。亦即所谓一句法师是也。以一经所诠。唯是佛之知见。今此比丘。已能圆信圆解。一切众生。皆具有佛之知见。故不见则已。若有所见。即与其下强毒之种。而授与正因之记。是则虽是一句。而亦是流通妙经也。

    △二远见故往。

    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所以有此二番者。盖前之凡有所见。即是流通迹门。次之远见故往。亦言汝等皆当作佛。是明其皆当证于长远寿命。乃是流通本门也。

    △二释毁者名义。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有生瞋恚心不净者。则知其时。亦有能信者矣。言是无智比丘者。谓其不专读诵。内心无所解知。而无智也。从何所来。谓其所有外身。不知从何方而来也。自言我不等者。谓其口中无知而说也。此正不知其心存不轻解。身行不轻行。口宣不轻教也。言不用虚妄记者。谓若论真实授记。则能记者须是如来。所记者须是菩萨。今汝非如来。我等非菩萨。则知汝所授记。乃虚而不真。妄而不实者也。如此虚妄之记。我等之所不用。意盖我等比丘比丘尼。行于三乘之法。自能证于真实涅槃之果。我等优婆塞优婆夷。行于戒善之法。自能得于人天真实之果。故不用汝之虚妄授记也。只是四众。各认己之所行所得为真实。故言虚妄而不用也。常被骂詈不生瞋恚者。以其能行四安乐行。住于忍辱之地。外不见有所忍之境。内不见有能忍之心。故常被外骂辱。而内心不瞋也。或以杖木等者。以既被骂詈。犹作此语。则益加四众之瞋恚矣。故以杖木而打之。或以瓦石而掷之也。既被打掷。犹避远高声唱言。皆当作佛者。总是知其虽毁不信。终当作佛耳。

    △三结显。

    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言以常作是语。而号之为常不轻者。因是比丘。凡有所见。即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是见近者。常作是语也。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赞叹。而作是言。汝等作佛。是见远者。常作是语也。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远住。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是见毁者。常作是语也。此则不但见近者为然。见远者亦然。又不但见信者为然。见毁者亦然。所以彼四众人。因其见近者见远者。信者毁者。皆言我不敢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即以所说。而名其人。号之为常不轻也。

    △三显果报二。初显信者果报。二显毁者果报。初三。初正显。二结会。三劝持。初又三。初显现报。二显生报。三显后报。初二。初明自行。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

    临欲终时者。乃是将终而未终之时也。于虚空中具闻等者。以由其能流通一句。能受持一句。即一句中。已得了达第一义空。故即于虚空之中。具闻威音王佛。在世所说之全部法华经。受持而不失也。则知前之所说。汝等皆当作佛。乃二十千万亿偈中之一句也。既能受持。则因行已成。故即得六根清净之近果也。此之六根清净。即相似六根清净也。更增寿命者。前则将终未终。今既得近果胜报。故更增寿。而命不终也。

    △二明化他。

    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说是经者。前但能受持一句。故但流通一句。今既具闻。而悉能受持。故即广为人说。此是流通全部也。于时增上慢四众等者。何以前则骂詈打掷。今乃信伏随从。前盖已纳种于八识田中。法尔渐得增长。由其增长故。不但口不骂詈。亦且心已信伏。不但手不打掷。亦且身已随从也。言得大神通力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若未得此天心慧性。则自然昏而不神。塞而不通。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此之妙法华经。故得此天心慧性。而能神而名之。通而变之。左之右之。无不宜之。故言得大神通。此即得身根清净也。乐说辩才者。即四无碍辩之一也。未得乐说无碍。则一法但是一法。一句但是一句。一义但是一义。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此经。而能于一法中演说之。为无量法。于一句中演说之。为无量句。于一义中演说之。为无量义。故言乐说辩才。此即得舌根清净也。大善寂力者。若二乘沉空滞寂之寂。虽亦名寂。不得名大善寂。今此比丘。受持流通此经。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由于寂照不二。寂照圆融。故言大善寂力。此即得意根清净也。身舌意之三根既尔。则眼耳鼻之三根亦然。故略而不言也。四众由见其得六根清净。故皆信伏随从。由四众之信伏随从。故复化千万亿众。令安住于菩提也。

    △二显生报。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同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

    佛号日月灯明者。三光之明。全表三智。彼佛能于因中。三智圆观。果上三智圆显。如彼日月灯之三光齐照。故以为名也。于其二千亿佛法中。说是经者。即是受持流通此经也。

    △三显后报。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佛号云自在灯王者。以彼佛能现身如云。应大机众生。则现千丈舍那之身。应小机众生。则现丈六比丘之身。此乃现胜现劣。皆能自在。如云之卷舒。去来无碍。故名云自在。又能破障如灯。欲破事障。则事障无不破。欲破理障。则理障无不破。由此破事破理。皆能自在如王。故言灯王也。得是常眼清净者。上现报中。已得相似六根清净。今此乃是能得分证六根清净也。心无所畏者。以其能得六根清净。则达诸法当体空寂。又能运大慈悲。而柔和善顺。故心无所畏也。种诸善根者。即是能修缘了二因之善根也。功德成就者。即是六根功德成就也。上已得于分证六根清净。今复值于万亿佛。从是分证之中。分之又分。证之又证。则智将满。断将圆。因将穷。果将极。故言功德成就当得作佛也。

    △二结会。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当知释迦即不轻是。则昔之因。无别以为其因。以此妙法华经。而为其因。今日之果。亦无别以为果。以此妙法华经。而为其果。既因从此成。果从此克。则不为之受持流通则已。若能受持。若能流通。定能成于因。克于果。究竟作佛无疑矣。岂但得近相似之果而已哉。

    △三劝持。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我释迦因中。若不受持流通此经。则今日不能疾得菩提。我所以能疾得无上菩提。由我受持流通故也。我既如是。则现前一切众生。自当受持流通此经矣。以此经能疾得菩提故。盖此经乃是纯圆独妙之者。故若能受持。则一生中。便可超登十地。岂不疾得菩提。若受持藏通历别之经。则纡回而不能疾得。今圆经是疾得也。故上文云。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应受持此经。正此谓也。

    △二显毁者果报三。初正显。二结会。三劝持。初又二。初显恶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彼时者。即不轻比丘。行不轻行之时也。以瞋恚轻贱者。不唯不能信受。而反瞋恚。为其立于不轻之名。即是轻贱也。常不值佛等者。盖此一部法华之经。能说者。是究竟之人。所说者。是微妙之法。同闻者。是事理和合之僧。乃一体大乘之三宝也。今不轻比丘。为其说于一句。即同全部矣。而彼等不唯不生于信受。而反生于瞋恚。不唯不生于尊重。而反生于轻贱。则不信有三宝矣。由其不信三宝。故于二百亿劫之中。常不值佛闻法见僧。既不值于三宝。则其所处。唯是地狱苦报也。

    △二显善报。

    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毕是罪者。即谤经之罪也。复遇不轻发菩提心者。盖彼时虽则不信而生毁谤。当知强毒种子。已下八识田中。而得已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之语。则法尔经无数劫。自能增长。由其种子增长。故遇菩萨。而能发心。然复遇不轻者。既不轻为其下强毒种。则已成其始矣。成始既是不轻。则成终亦须不轻。故复遇之而发心也。由是观之。则信者固能成就菩提。即不信而毁谤。亦由强毒种子。而能成就。若闻之而既不能信。又不能毁。此所谓悠悠扬扬之凡夫。那有成佛之日。我未如之何也已矣。

    △二结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梵语?陀罗。此云贤首。以其能为众贤之首故也。亦云善守。以其善能守护法藏故也。师子月等五百比丘者。此乃略词。应言五百比丘及比丘尼也。若云尼思佛是优婆塞之名。此则一切经教。曾无此名也。

    △三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言大饶益者。余经但令正见者得益。不能令邪见者亦得益。但令信受者得益。不能令毁谤者亦得益。则虽是饶益。不名大饶益。今经不唯能令正见信受得益。亦令邪见毁谤者。因于强毒之种。而成就菩提。故云大饶益也。

    △二偈颂三。初颂明因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神智无量者。神通智慧。皆无限量也。将导一切者。还以自所证之神通智慧。将之导之。令一切众生。亦得证此无限之神通智慧也。

    △二颂释名义。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时诸四众。计著于法。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诸人闻已。轻毁毁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是佛灭后。即寿命正法灭尽之后。法欲尽时。即像法欲尽之时也。计著于法者。比丘比丘尼。则念念著于谛缘之法。而以小乘为究竟。优婆塞优婆夷。则念念著于戒善之法。而以人天为究竟也。我不轻汝者。由此比丘。了知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则依之修证。便于佛无二。故不敢轻慢于汝等也。能忍受之者。以其能三轨持心。内则观乎法空。外则运于慈悲。中间随其所有骂詈打掷等。而只是住于柔和善顺之地。而忍难弘经也。

    △三颂显果报三。初双颂二报。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诸着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说是经故。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初其罪毕已一句。是总颂长行毁者罪报之文。即是彼时四众。以瞋恚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至此方毕。故云其罪毕已也。有人云。如金刚般若所明。若有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若作此解。则在不轻菩萨分中矣。若常不轻岂先世定有罪业。但四众不信而毁之。非不轻先世有罪。而言其罪毕耳。临命下。颂信者之报。初是颂现报。不轻命终下一行。颂生报。渐具二句。颂后报也。

    △二双颂结会。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时四部众。着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此会菩萨。五百之众。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三双颂劝持。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开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经典。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是故行者。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言第一之法者。无兼但对带。唯一纯圆独妙。而非三乘九界七方便所及故也。令住涅槃者。乃大乘不生不灭之涅槃。非小乘偏空涅槃也。世世受持者。即威音王佛时。初则受持一句。后则流通全部。次于二千亿日月灯明佛法中。次于云自在灯王法中。后复于千万亿佛法中。皆受持流通此经。故言世世受持也。亿亿万劫下。是约闻经之难。为劝流通也。初一行闻之难也。次一行说之难也。是故下正劝也。意谓今既闻既说。自当于佛灭后。为之在在流通。此是颂次番劝持也。应当一心广说此经者。谓不应说于人天戒善。二乘谛缘。菩萨度门等。唯应一心受持流通弘此妙法华经也。已上劝赞流通至此而已。释常不轻菩萨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