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二颂行因。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妙好供具者。以其能达三轮体空。内不见有能供之人。外不见有所供之佛。中间亦不见有所供之具。故言妙好也。

    △三颂证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四颂国净。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菩萨声闻断一切有者。菩萨则断于界外因果之有。声闻则断于界内因果之有。界通内外。故言一切也。

    △三与目犍连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又二。初明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百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二明得果四。初明作佛。

    当得作佛。号曰多摩罗?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言佛号多摩罗?栴檀香者。多摩罗?。此云性无垢。香有清远潜通之义。由目连向于小乘中。神通第一。到今法华。则全小乘神通。而即大乘不思议之神通。不久之间。自能分身百界。犹如香之清远潜通。故即以为名也。

    △二明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者。如世之人。有于一伎一术。人若见之。必生欢喜。今彼佛有于无量不思议大神通。则凡见之者。必为之生大欢喜。故其劫即名喜满。其国即名意乐也。

    △三明佛寿。

    佛寿二十四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二偈颂二。初颂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已。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二颂得果四。初正颂作佛。

    渐渐具足。菩萨道已。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栴檀之香。

    渐渐具足菩萨道者。非谓先空次假后中而有次第。盖菩萨虽则圆修。而法尔惑落有于先后。故言渐渐具足菩萨之道也。

    △二超颂佛寿。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三追颂国净。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言志固者。即四弘誓愿之志坚。而且固也。以其无边之众生。则必欲度。乃至无上之佛道。则必欲成。故其志是固也。

    △四正颂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二许说因缘。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此如来先许总记。而后说于因缘者。若上根则三请而后说。不请而与记。中根则一请即为说。请而后与记。今下根则不待请。且许与授记。而为其说。恐下根人。自生惶悚。而生退屈。故预而慰之。以此见三根之有异也。释授记品竟。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若论其此品之从来。总由如来。为诸声闻人。说此妙法华经。其意欲令彼咸得开佛知见。然而其根。则有上中下之不等。故法说一周。但得上根领悟。上根既悟。则如来便为之述成。与之授记。其事已毕。而中根犹迷。故巧托身子重请。更为之譬说。使得领悟。中根既悟之后。则亦为之述成授记。而其事已毕矣。上中虽悟。下根犹迷。今欲下根之人。亦得领悟。故不待请。而为其说于宿世因缘之事。更以化城宝所之喻。以喻开三乘权。显一乘实。使亦同上中之所领悟。故有此之一品。乃是如来为下根人。说宿世因缘之文也。然此品中。若论其初。则明于宿世因缘。若论其后则结归于宝所。唯在中间。乃明于化城之喻。且又名为因缘说一周。而品名则不标因缘。而又不标宝所。但言化城喻者何也。盖若立因缘之名。则但得宿世因缘之远。而失于今日显实之近。若立宝所之名。则但得今日显实之近。而失于宿世因缘之远。唯其一失于后之近。一失于前之远。故不以前之因缘立名。亦不以后之宝所立名也。若立中间化城之喻。则前后皆可摄得。故独以为名也。盖若立化城者。则何以有此化城。当知二乘之人。昔曾结于大缘。中欲退还。故权化一城。以为止息。则摄得前之因缘矣。若言一化城。则知非是真实究竟。必从化城而进至宝所。方是真实究竟。则摄得后之宝所矣。以其前后。皆可摄得。故独以中间所明之化城喻。以标名也。言化城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名之为城。如世间之本来无者。然倏而有。此则是化。如世间之能防过非。能御寇敌。此则是城。正喻于二乘之涅槃。本来是无。乃如来以不思议化他权智力所立。故名为化。亦能防于见思烦恼之非。御于分段生死之敌。故名为城也。

    △三因缘说二。初正说因缘。二下根授记。初二。初略明知见久远。二广说宿世因缘。初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四。初明所历时。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二明所有佛。

    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名大通智胜者。以彼佛能证一切种智。而此之智。横亘法界。而无何不该。故言大。竖彻三谛。而无何不达。故言通。三乘九界一切众生。所不能及。故言胜也。

    △三明其劫国。

    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

    其国名好城者。若但防见思之非。但御分段之敌。则不名好城。更能防无明之非。御变易之敌。乃名好城。彼佛既证大通之智。则无有一非而不防。无有一敌而不御。故其国即名好城也。劫名大相者。大相即实相也。大通之智。是能观之智。诸法实相。是所观之境。大通智胜佛。能以能观之智。证于所观之境。而得成于佛。故佛名大通智胜。其劫即名大相也。

    △四明灭度久四。初法。

    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二喻二。初明磨地点国。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

    二明抹尘点劫。

    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

    △三合。

    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四结。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然此先明佛之知见。能观久远者。有于三意。一者如来知见。既其如此。则宿世之说。决定不虚。令下根闻之必信。二者如来知见。能观久远。观我等二乘。于如此劫前。早已下于大种。而我等犹然在小乘位。令下根人。生于惭愧。而得?进。三者如来知见。既其如此。则非二乘之所及。令下根人生乎渴仰。而速得开佛知见也。

    △二偈颂四。初颂法。二颂喻。三颂合。四颂结。初又二。初颂所历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

    △二颂所有佛。

    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二颂喻二。初颂磨地点国。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尘此诸尘墨。

    △二颂抹尘点劫。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三颂合。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四颂结。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佛智净微妙者。无惑不破故言净。无德不显故言妙。众生介尔一念悉能具足。故言微也。

    △二广说宿世因缘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叙因由。二明结缘。初三。初明彼佛寿命。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谓彼佛寿命。如许长远。今佛释迦。但八十年者。若论佛之寿命。元无长短。秪由机之有无而已。有机则延之为长。无机则促之而为短也。

    △二明彼佛成道五。初明欲成未成。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本坐道场者。本即本昔。亦即本初也。垂得者。将得也。言佛法不现在前者。非谓惑有所未破。理有所未显。但是机未熟。时未至。故言不现前也。以佛法现前之时。必便说法。今机犹未熟。时未至。则犹未可说法。故言佛法犹不现前也。

    △二明诸天供养四。初忉利敷座。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于此坐当得菩提者。此是诸天敷座时。内心咒愿之词也。

    △二梵王雨华。

    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

    适坐者。诸天敷已。佛即坐之不前不后。故言适也。言乃至灭度常雨此华者。谓梵王不独于欲成未成之时雨此华而为供养。从于未成以至成道转法轮。乃至入涅槃。常雨此华。而为供养也。

    △三四王击鼓。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

    言击鼓者。以表彼佛成道之时。能为不请之友。而无问自说也。

    △四诸天作乐。

    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三明正成佛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

    其父名智胜。子即名智积者。虽一在于果。一在于因。而因果不同。然父之与子。取其名目相应。故父名智胜。其子即名智积也。诸母涕泣者。诸母即智胜佛之妻也。夫出家时。则从于子。今子又出家。则失其所从矣。故涕泣也。而随送之者。一以得送其子。一以得觐其佛也。其祖转轮圣王。即智胜佛之父。亦头面礼佛足者。盖父但能生子之生身而已。今子成佛。则能为父说法。生于法身。生身但是一世。法身则垂永劫。以生身而较法身。以一世而比永劫。则父虽礼子。亦不为过。苟不能如智胜佛。而欲受父之礼。则未知可也。

    △五明眷属重颂四。初总颂。

    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

    为度众生下三句。则知佛法不现前。元为众生。非关佛也。诸愿具足。即四弘誓愿。已得满足也。

    △二别颂。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

    此颂欲成未成也。言静然不动等者。以其以法界之心。观法界之理。既能观所观。同一法界。则法界之体。本自寂然。安有摇动及以散乱者。故知一坐十劫。乃至云未曾散乱也。

    △三庆幸。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此颂正成佛道也。言究竟永寂灭者。无理不显曰寂。无障不破曰灭。不为二边所动曰安。不落二边曰住。于三谛理无少漏失。曰无漏法也。我等下。乃成道后之利益也。得善利。乃正明利益众生。称庆乃庆佛得成于道。欢喜乃已得见于佛也。常苦恼等。是举无佛之失。以显有佛之得也。常苦恼。是不知苦谛。故但有苦而无谛也。苦必有本。若遇导师。则知苦本而不造因。盲瞑无导师。是不知集谛也。不识苦尽之道。是不知道谛。不知求解脱。是不知灭谛也。大经云。不知四圣谛。是故久流转。今既不知四谛。故长夜增恶趣。乃至不闻于佛名也。

    △四结意。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三明彼佛说法二。初请说诸教。二请说法华。初三。初王子请。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世尊说法等者。如来说法。能使众生破烦恼出生死。故曰多所安隐。怜愍即慈悲义。悲拔苦。苦无不拔。慈与乐。乐无不与。使众生不胜丰饶利益。故曰怜愍饶益。颂中言愿为世间等者。百福自庄严。则如来之福已足。得无上智慧。则如来之慧已圆。自既已证。还当化他。故愿为世问说也。言度脱于我等者。谓我等与如来。天性相关。说法度脱宜矣。其诸众生。亦应度脱也。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者。谓先以三乘。而为分别。后以一实。而为显示。究竟令诸众生。得于如来无上智慧也。不唯知心所念。亦知身所行也。又知等。即现世之福慧。宿命句。即过去之行业。无乎而不知者。故上云世尊知众生。下云世尊悉知已也。是已知乎机矣。既知乎机。则自宜因机而说教。以教而逗机。故云当转无上轮也。

    △二诸天请二。初如来现瑞。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二诸天正请二。初明九方请。二明上方请。初四初正明东方。二明东南方。三又明南方。四略例六方。初七。初睹相。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二疑念。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三会议。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梵王名救一切者。即是以出欲之论。救欲界一切众生。离五欲之苦。得禅定之乐也。

    △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五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散华如须弥山者。非谓大如彼山也。盖须弥山。乃积土而成。今所散之华。堆积如山也。并供养树者。佛依菩提树下。而成正觉。佛为能依。树为所依。敬其能。以及其所。故并以供养也。宫殿奉佛者。以诸天所有宫殿。皆随身者。所以得奉。乃有漏之福所感。今欲转成如来无漏之慧。故以之而奉佛也。偈中初二行正叹。言救护一切者。大悲拔苦为救。大慈与乐为护也。次我等下一行出意。来之远而舍之深。其意在于供佛也。言深禅定者。比欲散为深也。三我等下一行。劝纳受也。

    △六请说。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七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以由时未至。故所以但默然。许可其请耳。

    △二明东南方六。初睹相。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会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梵王名大悲者。以能说于出欲之论。拔欲界一切众生之苦故也。

    △三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五请说。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曰。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显示诸法相者。谓从一相中而演。或空或有或中诸法也。言得道若生天者。谓或若有得涅槃之道者。或若但得生于天道者也。

    △六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