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三正明南方六初睹相。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会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梵王名妙法者。亦但指出欲之论。禅定等法为妙法。以彼天王。能说此而化散欲众生。故以为名也。

    △三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五请说。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者。诸天则耽染五欲。而不安隐。魔则常欲恼人。而不安隐。梵虽得禅。而是有漏。故不安隐。沙门虽由教而修行。但在因。而未得证果。故亦不安隐。婆罗门则修于邪法。心游理外。故不安隐。若转于法轮。则今诸天。不耽五欲。魔则不恼于人。梵则转有漏。而成无漏。沙门则得证于果。婆罗门则得改入于正。故皆安隐。而度脱也。次颂中转法轮。则能令一切摧碾于惑。击法鼓。则能令一切。皆得惊觉。吹法螺则能令一切。改小归大。改偏归圆。雨法雨。则能令一切枯槁之众。皆得润泽。一切饥渴之众。皆得充满也。

    △六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四略例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二明上方请五。初睹相。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会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三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扬。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言死多堕恶道者。即指诸天众也。由不闻法。故智慧减少。由行恶事。则百忧攒其心。万事劳其形。故色力减少也。失乐者。失于世间人天之乐。及出世间涅槃之乐也。失乐想者。由其罪业因缘重故。不唯失乐。即乐之想亦失。而不能思于人天之乐。及涅槃乐。但有三途之苦。及以苦想也。久远一出者。诸梵中凡言过多少劫。不见佛等。即就其生天以来。已经多少劫。曾未见佛。不必考定其某劫。至某劫无佛也。

    △五请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此诸天梵王请说中。东方必至西方。乃至上方。必至下方者。然佛出世。必从中天中日。降于中国。而居于中道。故十方诸梵欲见于佛。皆兢趣中道。乃是真见佛也。

    △三如来受三。初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

    △二正转二。初转四谛。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四谛。乃是略明十二因缘。后十二因缘。乃是广明四谛。义广如疏(云云)。

    △二转因缘。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得益。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它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言不受一切法者。即已知于苦。已断于集。诸漏得解脱。即已修于道。已证于灭也。

    △二请说法华四。初王子出家。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十六王子。此时即便出家。由上来闻父得成菩提。即舍诸所珍。往诣佛所。请转法轮。今彼佛已为其说于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则已能了知。若非出家。无由入道。故即出家也。而言童子出家者。即童真入道也。作沙弥者。梵语沙弥。此云息慈。谓息一切恶。行于慈悲。乃是佛弟子。而名为沙弥也。然有三种不同。一者驱乌。谓五六岁之沙弥。不知佛之所说。但可使之驱乌而已。二者名字。谓十二三四岁之沙弥。虽能剃发。而犹未能染衣而行持教法。但名字为沙弥而已。三者应法。谓二十岁之外沙弥。已能解知如来所有教法。而为之修习。而精持十戒。与法无违。则与法相应矣。故名应法。前之二种。谓之形同。后之一种。谓之法同。当知沙弥有多种。不可一概。今十六王子。已能解佛所说。而出于家。则虽是童子而是作于应法沙弥也。诸根通利者。以能见色。不为色之所转。乃至缘法。不为法之所转。故所有六根。皆悉通达而快利也。智慧明了者。当知已闻彼佛所说之法。即从所闻而发乎智。还能以智而照乎境。如此境如如智。智如如境。境智一如。境智不二。故其所有智慧。明而且了也。此乃明其现因之胜。下乃明其宿种之胜。言净修梵行者。梵行虽多。不出六度。能了知无布施可修。而不妨终日修于布施。乃至了知无般若可修。而不妨终日修于般若。乃名净修梵行也。求阿耨菩提者。唯其现因既胜。宿种又强。故其心内所求。不求三有。不求二乘。唯求无上正觉之道也。

    △二正请说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声闻皆悉成就者。彼诸声闻。闻于如来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已能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则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故言成就也。世尊亦当为我等等者。谓若论声闻。既已成就。则宜为之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固所当为其说于菩提之法矣。即我等未成就者。亦所当也。故云亦当为我等说也。我等闻已下。正明亦当之意。谓闻已能修。并深心本愿。故是所当也。言我等闻已皆共修学者。谓如来若不说则已。若为说之时。则我等不同人天之惊疑。不同上慢之不信。能如所闻。而为修习。何者。盖如来所说无别有所说。乃说我等之所修。若我等所修。亦无别有所修。即修如来之所说。故如来若一演说之时。我等皆能共为修学也。若如来说之。而我等不能修学。则如来不当为我等说矣。今既皆能修学。故世尊亦当为我等说也。世尊等者。谓不唯我与能共修学。故是当说。即我等志愿。唯在如来之知见。此我等深心之所念者。如来必自能证明而了知。既如来证知我等志愿。唯在佛之知见。则又亦当为我等。说于无上菩提之法矣。何者。纵使无有志愿。而能修学。亦是所当。倘不能修学。若有于志愿亦所当也况乎今者我等。既能修学又有志愿。而反不当为说乎。是故请于世尊。亦当为我等。说于无上菩提之法也。

    △三所将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前转轮王所将之众。大臣有一百。人民有百千万亿。今于此中。故亦有八万亿人求出家也。王即听许者。彼王亦知佛难得见。法难得闻。今既见佛闻法。则得大利益矣。然若不出家修习。则虽见犹弗见。虽闻犹弗闻。虽得犹弗得也。得自己亦尚欲出家。但其子与孙。皆已出家。而未有绍轮王位者。以社稷为重。故未即能耳。岂彼臣民求于出家。而反不许乎。故即听许其出家也。

    △四彼佛受请四。初受请正说。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过二万劫已乃说者。王子虽请于法华。然说法华之时。尚犹未至。故于此二万劫中。说于方等般若。待其机熟时。方说法华也。如下颂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即说于方等。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即说于般若也。准此则知前之三转法轮。说于四谛十二因缘。乃是阿含小始大机兼别。必闻华严。即五时教法。与今同也。

    △二机有信否。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王子。既有志愿。能共修学。故皆悉信受也。声闻亦有信解者。信得前之所说。是小是粗。乃教二乘之随他意语。信得今之所说。是大是妙。乃教菩萨。而为佛所护念也。解得昔日之小。无别有小。即今日之大。解得今日之大。亦无别有大。即昔日之小。而是大也。此明其信者。其余下明不信。余众皆生疑惑者。非如来之道力有所未充。亦非所说之法未尽其善。由此之众生。从旷大劫来。久为无明烦恼之所固蔽。故今日虽从如来闻此妙法。犹一时未能即解乎九界同一佛界。三乘元是一乘。故生于疑。而起于惑也。盖佛法虽则是不思议。而众生之业力。亦复是不可思议。故虽闻妙法。而犹生疑惑也。则知其余等一十二字。乃宿世结缘之所以。今日开显之由致。皆在此也。

    △三说经时分。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彼佛寿命。既其无量。故说法华经八千劫。今佛寿不满百。故说法华但八载也。

    △四说已入定。

    说是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佛说经已。即入定者。盖由上来。已为众生。说于诸教。说于法华。则彼佛所化之机。至此已尽。虽其余有疑惑之众生。而机已不在彼佛。乃在于王子之覆讲。故入于定。使得王子覆讲而结缘也。叙因由竟。

    △二明结缘四。初明法。二举譬。三合法。四提譬。初又三。初明最初结缘。二明中间相值。三明今说法华。初二。初王子覆讲。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佛入室者知佛入室之意。欲我等王子。为彼疑惑之众。覆讲法华。故即各升座。于四众中广为分别也。乃是弘广彼佛之所说耳。佛说此经。但八千劫。今王子覆说。于八万四千劫中。乃推广分别如来所说之义也。如来知如是而入室。王子知如是而覆讲。诚所谓感应道交。师资并阐者也。一一皆度者。度有化度超度二义。为其覆讲以除疑惑。即化度之义。其法超于九界三乘七方便之上。即超度之义也。示教利喜者。示即为其指示。教即为其教诏。利即令其得于利益。喜即令其生于欢喜也。亦可谓所化者得利益。而能化者生欢喜也。令发菩提心者。前闻之而生疑惑。则何由发心。今既为其覆讲。则疑惑已除。故能令其发于无上菩提之心也。

    △二彼佛赞叹二。初正赞叹。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安详而坐者。前来疑惑之众。虽机不在彼佛。然欲得王子以为覆讲。则心似未安。今王子已覆讲。而除其疑惑。令其发心。则佛之心至此已安。故即从定而起。还安详而坐也。常修梵行者。是叹其能修于福。受持佛智。是叹其能修于慧。总之是叹其能为自行。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是叹其能为化他也。

    △二劝亲近二。初正劝。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以其既无福不修。无慧不备。复能以自所行。而化于他。故不但当为亲近供养。而为当数数亲近。数数供养也。

    △二出意。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谓若能信其所说。则能得菩提及佛智慧。故当数数亲近供养也。声闻能信受者。即声闻乘而是佛乘。支佛菩萨。亦莫不然。故若不闻不信。不为受持则已。若能闻能信。能为受持。则随其声闻支佛。以及菩萨。皆当得于无上菩提如来之慧也。言皆当得如来之慧者。以由此经能开三乘。即显一乘故。

    △二明中间相值。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佛告者。即今释迦。诏告诸比丘也。常乐说是经者。即指八万四千劫。广为分别。以为常说也。世世所生等者。由于昔日大通佛所。覆讲结缘。已为其下于一乘圆种。则法尔天性相关。故菩萨生时。彼诸众生。即与之俱生。既俱生已。还从菩萨闻法。而能信解。以此俱生闻法信解之因缘。故得值于四万亿之诸佛也。盖菩萨生处。必值于佛。今众生既与菩萨俱生。故亦值佛也。言于今不尽者。若最初结缘之时。便得入证。此则不论。由其中间有退大者。中以小接。今日方以大脱。亦有最初最钝结缘者。则亦必后以大脱。故于今犹不尽也。

    △三明今说法华二。初结会古今。二正说法华。初二。初结会师之古今。二结会弟子古今。初二。初总明。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

    今皆得等者。谓昔为大通智胜佛之弟子。而在于因。今则得于菩提。而在果也。昔于彼佛所覆讲。今则在于十方说法也。昔覆讲之时。有于无量众生听受。今则有无量菩萨声闻。以为眷属也。

    △二别示。

    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

    阿閦者。梵语阿閦。此云不动。东方为群动之首。而佛名不动者。由彼佛能以如如之智。照如如之境。既境智一如。境智不二。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则不动而是动。照而常寂。则动而是不动。故彼佛名阿閦。而在东方也。既寂照不二。动静相即。则能令一切众。得于语默之益。而无不欢喜。故其国即名欢喜也。须弥顶者。须弥乃四宝所成。而高超众山之顶。以彼佛能究竟证于常乐我净之四德。而高超涅槃山顶。故以名之也。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

    师子音者。师子音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以彼佛能作决定无畏之说。令一切众生闻之。无明烦恼为之破裂。故以名之也。师子相者。师子之相。若一出时。则万兽为之潜藏。以彼佛出现世间。具大威德。具大雄猛。一切邪外为之掩蔽而不现。如师子之出穴。而万兽潜藏。故名师子相也。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虚空住者。虚空是空。住即是有。以彼佛了证真空。而安住于第一义空。真空不空。能具一切。还即有而是空。故名虚空住也。常灭者。常即不灭。灭即不生。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以彼佛能证于大涅槃。还就其所证。以立其名。故名常灭也。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帝相者。如世间帝王之相。为一切之所尊仰。以彼佛五住永亡。而断人之所难断。三德圆显。而证人之所难证。既难证能证。难断能断。则为九界众生之所共仰。故名帝相也。梵相者。即清白梵行之相也。以彼佛能亲近无量百千诸佛。而无惑不除。又能尽行诸佛所有道法。而无疑不断。既无惑不除。无疑不断。则一清净。一切清净矣。故名梵相也。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

    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光。亦云无量寿。以彼佛具有无量光明寿命故。即以为名也。度一切世间苦恼者。一切世间者。即九界世间也。苦恼即是见思无明。为苦恼之因。分段变易。为苦恼之果。以彼佛五住无不尽。则已度一切世间之苦因。二死无不亡。则已度一切世间之苦果。自既能度。还令人度。故名度一切世间苦恼也。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

    多摩罗?栴檀香神通者。香有清远潜通之义。以彼佛从大智慧中。而发乎大神通力。先以神通。后以智拔。因机而设化。以教而逗机。机教冥相合。如香之清远潜通。故以为名也。须弥相者。须弥之相。入水八万四千由旬。出水亦八万四千由旬。以彼佛因中。能修八万四千之法门。而克于果上所有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如须弥山之相。入水出水皆八万四千由旬。故以名之也。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

    云自在者。云布于世间。则卷舒自在。欲大则大。欲小则小。以彼佛出现于世之时。亦欲大即大。而能现于千丈舍那之身。欲小即小。而能现于丈六比丘之相。唯其现身如云。故以为名也。云自在王者。如云之兴。则必雨于雨。若雨雨之时。则欲多即多。欲少即少。欲大即大。欲小即小。以彼佛现身说法之时。欲顿即顿。欲渐即渐。偏圆大小。权实半满。无不如是。而能为诸法之王。如云之雨雨。无不自在。故以名之也。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坏一切世间怖畏者。生死烦恼。是一切世间之大可怖畏。而最为难坏之者。彼佛则自既能坏。亦能令一切众生皆坏。故名坏一切世间怖畏也。释迦牟尼者。梵语释迦。此云能仁。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名。能仁则具足大慈。寂默则具足大智。具大智故。故能断生死。而证于涅槃。具大慈故。故不住涅槃。而还入于生死。既不住于涅槃。又不住于生死。则所住者。唯一中道。此乃一切众生之所难能者。我佛能之。故名能仁寂默也。既难能者而能之。故犹在于堪忍之国。而成于菩提也。

    △二结会弟子古今三。初叙因由。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