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知。如华严三无差别。阿含无生忍。方等之实相。般若之真空。此皆难信之法。未尝不说。但华严圆人闻知。别人则不闻知。阿含秘密边闻知。显露边则不闻知。方等般若。亦唯圆人闻知。前三教人则不闻知。是则四十年前。虽说难信难闻难知之法。故不名咸得闻知。今乃欲说圆妙大法。开九界同一佛界。会三乘同一佛乘。则无论其是凡夫是二乘是偏渐。皆欲使其闻知难信难解之法。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非小可之事。必须验其常情。增其渴慕。所以见此种种之瑞也。则知现瑞。莫非为佛知见。故前文众集。表报妙人。现瑞表报妙理。疑念表报妙行。问答表报妙教。所以发起。全以正说为发起。正说。全以发起为正说也。此序正之大旨。不可不知者。

    △二别验。分三。初明最初一佛。二明中二万佛。三明最后一佛。初又三。初举时分。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二出佛号。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佛号日月灯明者。日能照昼。以喻彼佛道种智。能知于有。月能照夜。以喻彼佛一切智。能知于空。灯者。能照日月之所不及。以喻彼佛一切种智。能知于中。以彼如来。三智具足。圆观圆证。就其德以彰名。故号日月灯明。此别号也。如来者。通号也。应供者。智断二德。皆悉具足。故应受一切众生供养也。正遍知者。若但知有不知空。知空不知中。知中不知空有。此不为遍知。但知有而不知空。则所知之有非妙有。不能一有一切有。乃至但知中而不知空有。则所知之中非圆中。不能一中一切中。所以不名正知也。彼如来不但知有。亦知空。不但知中。亦知空有。故为遍知。既三智圆知。则所知之有。乃是妙有。而一有一切有。乃至所知之中。是圆中。而一中一切中。故名正知也。明行足者。明即是慧。行即是福。若有慧无福。慧乃成狂。有福无慧。事不即理。彼如来则福之与慧。悉皆具足。故称明行足也。善逝世间解为一号。以其能即生死。而到涅槃。故称善逝。虽到涅槃。而不着涅槃。还入生死。度脱众生。故称世间。虽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染。故称为解也。无上士。无上之道。唯佛独证。超世出世之士。故名无上士也。调御丈夫者。由如来能说谛缘之法。调凡夫著有之众生。以归于空。能说六度之法。调二乘着空之众生。以归于有。能说圆顿一乘之法。调偏渐菩萨之众生。以归于中。故称调御丈夫也。天人师者。三界之大师。四生之慈父。梵语佛陀。华言觉也。自觉觉他。觉行满足。三觉圆。万德具。故称佛也。具上九号。世出世之尊崇。故称世尊也。

    △三明说法。又三。初说顿教同。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说法中。具明五时。演说正法者。大中至正之法也。若心佛众生。三有差别。则不得名正。华严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名正法。初善者。谓华严能诠之教是善。即圆满修多罗也。中善者。谓华严所诠之理是善。即大总相法界也。后善者。谓华严所起之行是善。即不思议普贤行也。教为能诠。故言初。行依理起。故称后。理为所诠。复是所依。介于教行两楹之间。故名中。能诠教既圆满。所诠理即法界。所起行是普贤。故皆是善。有人谓。三善为三乘。不知彼经唯是别圆。那有三乘也。其义下释成也。义深远者。是释成中善。谓所诠之理是善。故其义深远也。竖则彻于三谛。无能测其底里。故云深。横则穷于法界。无能尽其边涯。故言远。又华严所诠之理。具乎二教。别义为深。以次第故。圆义为远。以圆融故。其语巧妙。是释成初善。谓由能诠之教是善。故其语巧妙也。言巧妙者。以华严虽兼别。其意正在圆。但由纯圆。难以信解。故兼别以为助显。以别为助。故言巧。得显于圆。故言妙也。纯一等者。是释成后善。谓由所起之行是善。故纯一无杂等也。唯一普贤不思议妙行。故言纯一。无有漏无漏凡小之行。故言无杂。能破惑谓之清。能显德谓之白。破惑则惑无不破。若见思。若尘沙。若无明。究竟皆破。显德则德无不显。若法身。若般若。若解脱。究竟咸显。故言具足清白也。又别教之行。乃独菩萨法。故言纯一。圆教之行。则无非佛因。故言无杂。别则须破烦恼而证菩提。断生死而显涅槃。故言清。圆则不须翻破。烦恼生死。本来全是菩提涅槃。故言白也。

    △二说渐法同。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此乃说于阿含三藏。正化二乘。与今佛说渐初同也。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此方等般若二时中。具有四教菩萨。故言诸也。六波罗蜜。亦四教不同。藏教。是有相六波罗蜜。通教。是无相六波罗蜜。别教。是亦有相亦无相六波罗蜜。圆教。是非有相非无相六波罗蜜。此与今佛说渐中渐末同矣。

    △三会圆教同。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说法华也。言若二乘若菩萨。至此皆开佛知见。得无上菩提。成于一切种智。故云令得(云云)。阿含渐初。方等般若。渐中渐末。及会渐归顿。只是三乘之文。今约文分。所以为诸声闻等属阿含。为诸菩萨等属二酥。令得阿耨等。乃会归。只此一文。四味全收。此乃文殊巧说。经家巧集。天台之巧释耳。

    △二明中二万佛。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所可说法等者。谓所有可说之法。无不皆善也。论其法体。本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说称于机。故言所可说法。同上一佛之华严。教行理三。莫不是善。故曰初中后善。若就所可二句。具明三时亦得。若别圆机之因缘。则顿法可说。即称彼机。而说华严。是为初善。若有四教机之因缘。则渐法可说。即称彼机。而说阿含方等般若。是为中善。若有纯圆机之因缘。则非顿非渐之法可说。即称彼机。而说法华。是为后善。华严则时部居先。故言初。法华乃终穷极唱。故言后。三味。则介乎乳及醍醐之两楹。故称中。若初中后。莫不称机。故名善也。

    △三明最后一佛。又三。初明已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

    有人云。昔佛有八子。今佛但一子。云何是同。今言数虽不等。而有子同也。一名有意者。有即妙有。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是也。由此王子。能了达现前介尔一念意识。全体具足。三千性相之妙有。还依之而为圆观圆照。乃就其德以彰名。即名有意也。

    二名善意。

    善即六度万行众善也。由此王子。即介尔意识。能遍入万行众善之门。故名善意也。

    三名无量意。

    法性之体。充塞法界。是为无量。由此王子。能知介尔一念心中。具足此之法性。故云无量意也。

    四名宝意。

    诸佛所有功德法财。是谓之宝。由此王子。能于一念因心之中。积集诸佛所有功德法财。故名宝意也。

    五名增意。

    三德分显。名之为增。由此王子。能于现前介尔一念之心。以为能观。亦即此而为所观。所得三德。分证显著。就其所显以彰名。即名增意也。

    六名除疑意。

    除疑者。除即除断。疑即疑惑。由此王子。即于一念意识之中。而能圆断三惑。故名除疑也。

    七名响意。

    响即如声之有响。由此王子。能于一念意识之中。内冥乎理。外观乎机。从是而应机说教。以教逗机。如谷之答响。故名响意也。

    八名法意。

    法即八万四千法藏也。由此王子。能于一念意识之中。悉能受持诸佛法藏。故名法意也。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有人云。是八王子之名。皆是在俗之称。那可以法门解释。殊不知八王子。久已植诸善本。故一出家。便能发大乘意。而为法师。如此。则岂不预知法门。而定以俗为名耶。故皆约法门为释。言发大乘意者。即发于上求下化四弘誓愿也。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名为梵行。念念时时处处无不行之。故云常修也。

    △二明今同二。初现瑞同。二疑念同。初又二。初此土六瑞与今佛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六瑞义如前释。今但读其文。结云。此是说法瑞也。乃至第六云。此是放光瑞也。

    △二他土六瑞与今佛同。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如今等者。谓今佛一光东照。万八千土之中。十种法界。五时法化。靡不显现。故言如今所见(云云)。

    △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既生疑念。亦应有问有答。但略之耳。

    △三明当同。又三。初显同。二释疑。三结会。初分七。初因人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菩萨名妙光者。由此菩萨。能以三智圆照三谛。全智即境。全境即智。境智圆融。不可思议。故名妙光也。有八百弟子一句。乃是伏难。为下释疑中。作一张本耳。

    △二说法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因妙光等者。即是当机也。然彼佛明菩萨为当机。今佛以声闻为当机。云何是同。应知彼则妙光。化事已成。故称菩萨。今则身子。化事未成。故名声闻。宜知妙光。在法华已前。未尝不是声闻。身子在法华已后。亦应得是菩萨也。教菩萨法者。二乘得闻此经。大乘机动。则亦是菩萨耳。佛所护念者。以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也。

    △三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者。总由乐法心切。故能见长为短。心若愁闷。则短时亦见为长也。有人云。彼佛六十小劫。谓如食顷。今佛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何以彼多十劫。尚如食顷之短。今少十劫。反如半日之长耶。殊不知促长为短。全由如来之神力。若多促之。则六十劫。亦如食顷。若少促之。则五十劫。亦如半日。未有能促五十劫为半日。而不能促六十劫为食顷也。

    △四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中夜入涅槃者。如来必从中日而生。中夜而灭。盖有所表也。诸佛如来。既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何得有生有灭。今所以有生有灭者。乃欲化度众生。故现生灭。实非生灭。所谓生未尝生。灭未尝灭耳。今言中日生。中夜灭。盖中日虽阳盛。后分属于阴。如来由此而生。表生未尝生也。中夜虽阴盛。后分属于阳。如来由此而灭。表灭未尝灭也。既生未尝生。灭未尝灭。虽数数现生。数数现灭。乃是为化众生。实非有生灭也。

    △五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菩萨。名德藏者。以能含藏诸佛所有功德法财。故以彰其名也。又自能入三德秘藏。复能化他。同入其中。故名德藏也。然日月灯明佛起定。因妙光说法华经。乃授记德藏者。应知妙光。同乎身子。则说法中。已授记矣。今德藏。乃在唱灭之后。所授且是补处。则知但取授记同而已。非沾于当机一人而论也。言佛号净身者。净谓能破众惑。身谓能聚众德。以由德藏菩萨。在因之时。惑无不破除。德无不积聚。故果上之号。为净身也。

    △六灭后同。

    佛灭度后。

    此灭后与下通经。依疏注只作一科。今分为二者。以下偈颂。有分布舍利。起塔求道诸文。固与妙光持经演说。显判两节也。故分之。

    △七通经同。

    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二释疑二。初释文殊与释迦疑。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

    疑谓文殊虽云大智。然居等觉因位。而是弟子。释迦乃是妙觉。而又是师。云何等觉弟子。能知妙觉师耶。是故释云。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乃至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妙光既为八子之师。八子传传授记。其最后名然灯。而为释迦师。逆而推之则释迦。望妙光。乃九代祖矣。文殊今日。虽为释迦弟子。推之往昔。元是释迦之祖。以祖知解。有何疑焉。言妙光教化等者。以八王子。前随父出家之时。发大乘意。即已发菩提心矣。妙光唯恐其退大取小。故教其所发之心。使不退转耳。故言令其坚固也。

    △二释弥勒与文殊疑。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疑谓文殊弥勒。同是等觉。何以问必弥勒。而非文殊。答必文殊。而非弥勒。是故释云。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如是则弥勒。乃为文殊之弟子。为弟子者应问。文殊乃为弥勒之本师。为本师者应答。又何疑焉。言求名等者。非同凡夫贪名求利。谓之贪著名利。乃由其不达遍计本空。依他幻有。唯一圆成实性。故言贪着利养。乃至而不通利也。

    △三结会。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五结判文殊酬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文殊酬答。须引佛为证者。若直尔自说。无以证验。其谁肯信。所谓寄之空言。不若验之实事。故引古为答也。然须广引二万佛者。若但引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证同。则人犹未为之重信。谓彼佛虽尔。今佛岂然。故广引二万诸佛。无不皆然。乃人能为之信受矣。又弥勒之问。则以光中所见东方万八千土为问。乃显横。与今佛设化同。文殊之答。则以过去无数劫前所见诸佛为答。乃显竖。与今佛设化同。总之举横举竖。无不皆同。以显今佛从定而起。必当说于妙法华经。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说。靡不同者。故一问一答。得与正宗之发起也。

    △二偈颂。上长行有三。今惟忖略耳。上证验中。分总别为二。今但颂别。上别有三。最初中间最后。今但颂初后。不颂中间也。分文为二。初颂证验。二颂结判。初又二。初颂最初一佛。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初二句。颂时分。次二句。颂佛号。世尊一句。颂华严也。即演说正法初善等文。度无量一句。颂上为求声闻支佛者。说四谛因缘。是阿含也。无数一句。颂上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是方等般若。二时也。令入一句。即令得阿耨菩提。成一切种智。若人天。若二乘。若菩萨。皆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说法华。具有五时也。

    △二颂最后一佛三。初颂已同。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言大圣者。即灯明佛也。大圣之义。如弘传序释。出家有三义。一剃除须发者。不论形同法同。同是出家相状。此出世俗家也。二既得出家。依法修持。破见思烦恼。离分段生死。此出三界家也。三依大乘教。而为修习。更破无明烦恼。更离变易生死。直至等觉。一品无明。一分变易。悉皆得离。此出无明家也。彼佛不唯出世俗三界之家。乃出无明之家也。若八王子。虽止出世俗家。据长行中文。发大乘意。亦可谓出无明家也。

    △二颂今同二。初颂现瑞同。二颂疑念同。初又二。初颂此土瑞。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加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言分别者。即从于一法中。分出二法三道四果等。无量诸法。故言广也。

    △二颂他土瑞二。初颂见十种法界。二颂见五时法化。初二。初颂六趣凡夫。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各供养者。天人八部。无不供养。故云各。又是万八千土之多。故言各也。

    △二颂佛说三乘。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言如来者。既举其主。伴自摄矣。盖此法身。凡圣平等。生佛一如。众生则全体在迷。是以不能显发。诸佛则能证得本有。故云自然成佛道也。身色二句。明如来之报身。报有二种。若自受用报。则以法门为身。而无色像可见。今言身色如金山。乃被十地机。他受用报。即尊特胜应为身也。以巍巍堂堂。相好庄严。故言端严甚微妙也。如净琉璃二句。明如来之应身。从于法报。起于应身。无谋变化。应现无方。假喻发明。犹如金像。现于琉璃之中。内外明彻。而无隔碍也。然乃法报为应耳。

    △二颂见五时法化。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初二句。即说华严时。初中后善。乃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也。次一一下一行。声闻无数。即阿含也。三或有下一行。颂方等也。四又见下一行。颂般若也。又可一一等三行。颂阿含。以具有三乘故。又见等二行。颂二酥。以具诸菩萨故。知法寂灭相者。谓以般若妙智。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如是则生灭一如。去来平等。一异断常。皆不可得。所谓一切诸法。本寂灭相。不复更灭也。

    △二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各各自相问者。非谓四众八部。发言相问。乃各生疑念推测。为相问耳。若发言问。须是发起众。唯是一人。如今会之中弥勒也。

    △三颂当同。又三。初颂显同。二颂释疑。三颂结会。初分七。初颂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

    言适从三昧起者。不前不后。正当其时。谓上来一番现瑞之后。四众无不生疑动念。则大机已发动也。如来称彼机动而起。故言适耳。汝为世间眼者。若不知实相妙理。则如盲人无眼。今妙光菩萨。一闻如来所说。自能了知诸法实相。如有眼人矣。又能引导他人。见于实相妙理。岂不为世间之眼乎。唯汝能证知者。若闻佛所说。但知名识字而已。此乃解知。不名证知。今妙光菩萨。闻佛所说法。不但知名识字。更能如说而行。依之证入。故言证知也。令妙光欢喜者。非因佛赞叹而生欢喜。由前见佛现种种非常之瑞。心生疑念。而犹未决。今佛从定而起。必谈非常之法。言我所说法。汝能证知。盖佛语不虚。我必能知佛所说。故生欢喜也。

    △二颂说法同。

    说是法华经。

    △三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四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

    当入涅槃者。若诸法实相之义未说。则出世本怀未畅。大事因缘未明。今既已说。则化事已成。更无所作。是故当入涅槃也。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言一心精进者。不二于二。不三于三。唯是一心。精而不杂。进而不退耳。盖既闻实相妙理。自当依之修习。自当为之流通。故嘱令精进也。离于放逸者。如六根对六尘。便起六识。随逐六尘。名为放逸。今当离此放逸也。诸佛难值二句。是释嘱累。谓令汝精进。又离放逸者。盖由诸佛难值难遇故也。难值今已值。难遇今已遇。岂得不为精进。而不离放逸乎。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圣主法者。以其欲说妙法。即说妙法。欲示涅槃。便示涅槃。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称为王也。

    △五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言无漏实相者。如华严云。诸法实相义。三乘皆得。而不名为佛。当知三乘人。所得实相。乃是有漏。但见其空。而不见不空故也。今无漏实相。即边邪皆中正。不漏落二边也。既得无漏实相。心已通达。所谓三德显。三智满。故云其次当作佛也。

    △六颂灭后同。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如薪尽火灭者。喻如来之入涅槃。由于机尽。如世之火。由薪而有。薪若一尽。火即随灭。众生之机如薪。如来之应如火。机薪若尽。应火应灭。故云如薪尽火灭。倍复加精进者。以由如来唱灭之时。嘱其一心精进。今如来既已入灭。则追忆所嘱。而心生恋慕。于所说妙法。必得了达。所谓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即灭度之。

    △七颂通经同。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二颂释疑二。初颂释文殊与释迦疑。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言天中天者。天是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之义。然天有四种不同。谓世间天。生天。净天。第一义天。世间天者。即国王是。以其所有受用。悉皆自然。故名世间天。生天者。即三界诸天。由修十善以及禅定。方能生彼。受自然乐。故名生天。净天者。即声闻缘觉。以其能修谛缘之法。破于见思烦恼。超乎三界生死。得六神通。游行无碍。故名净天。第一义天者。即十住已去。法身菩萨。以其依乎中道第一义谛。发乎中道不思议智。还照中道不思议境。一登初住。便能分显第一义谛。感实报无碍庄严之土。故名第一义天。今如来。不但超乎世间之天。乃至超乎第一义天。故云天中天也。言诸仙之导师者。仙以迁变为义。亦有多种。若世间人。能修五通。得诸神力。迁转自在。名世间仙。声闻缘觉。能观真谛。断三界生。得心自在。名二乘仙。诸大菩萨。分破无明。游戏神通。分身百界。名菩萨仙。若在如来。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于诸法中。得大自在。名如来仙。若世间仙。则全未断惑。二乘仙。则但断见思。菩萨仙。则无明未尽。皆不名真仙。唯有如来。得名真仙。复能引导世间等仙。以成究竟真仙。故称诸仙之导师也。

    △二颂释弥勒与文殊疑。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随顺行大道者。谓能随顺信从。妙光教化。而行菩萨大乘之道也。

    △三颂结会。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二颂结判四。初答名目。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言本光瑞如此者。本即本昔。谓本昔放光等瑞之所表报耳。本昔灯明佛。说法入定。一番现瑞之后。则说于大法。收无量以归一也。又昔佛天雨四华。一番现瑞之后。则雨大法雨。令诸众生成四十位。圆因也。又昔佛四众欢喜。一番现瑞之后。则吹大法螺。而改九界三乘。同归佛界一乘也。又昔佛地六震动。一番现瑞之后。则击大法鼓。令诸众生翻破六位无明也。又昔佛放眉间光。一番现瑞之后。则演大法义令诸众生咸得究竟成就菩提也。昔佛现瑞之所表报。必说法华经矣。今佛岂不然。以此而知。今佛亦说法华经也。法即法体。华是比喻。是乃结判今经以法喻为名。盖可知矣。

    △二答理体。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言是诸佛方便者。谓本昔现瑞。乃是显实相之方便。盖何以见得。以佛放斯光瑞。助发实相义故也。实相妙义。由此光显。岂非实相之方便乎。言助发者。助以对正而言也。若以能观之智。照乎实相理境。还以实相理境。发乎能观之智。以智照境。以境发智。境智相冥。显发实相。此乃正发。非助发也。今但现于种种瑞相。发起实相妙义。故言助发也。又助发者。若直以语言文字之声教。说于教行人理之四一。令诸众生。了知诸法实相。亦是正发。非助发也。今不以声教诠显。但以形教表报。上根睹之。则能了知实相。故云助发也。上言说法华经。经是能诠之名。今言助发实相义。义即所诠之体。是乃结判今经以实相而为其体。亦可知矣。

    △三答宗要。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言一心待者。待有二义。即停待对待也。停待者。谓如来已现瑞相。不久即欲说于妙法。且少为之停待也。对待者。谓所说者。必是妙法。此乃甚深难解者。若不将己之心。对于如来所说。则佛所说。与亡心。便不相当。又何能为之信受领解。故须合掌一心待也。一心虽有事理不同。此应理一心耳。雨法雨者。法即实相一乘妙法。雨有增长润泽之义。谓妙法能润泽慧命。增长法身。犹如世间之雨。故言法雨也。充足求道者。即求于一乘无上之道也。求是修于妙因。若能修因自当克果。是乃结判今经一乘因果为宗。又可知矣。

    △四答力用。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言疑悔者。疑谓疑惑。悔即悔恨。由三乘人。向闻如来所说法。修之证之。谓究竟矣。今若闻唯一佛乘。则疑如来向说三乘有失也。然我等依之而修。已得证入。岂可谓无三乘哉。既有三乘。则疑如来今之所说一乘为失。此因闻如来今昔说法不同。所以疑惑也。又三乘人。为如来昔日所说。依之而修。各有所得。今说一乘。若依之而修。将无所得。胜于昔乎。然若更有所得。则使前来修于三乘。所有勤苦。乃成虚浪。于此大小两楹之间不达。所以悔恨也。佛当为除断者。若有如上之疑。佛今当为之除。如下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是则本无三乘。由众生言佛道长远。生于怯弱。乃不获已。而权说三乘。虽说三乘。意元在一。故向来说有三乘。亦无有失。今说一乘。乃本来是实。又有何失。此即除其疑也。若有如上之悔。佛今当为之断。如下文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云汝等所行。皆菩萨道。既前之所行。是菩萨道。而当作佛。则今之得闻。固不失。前之所行。亦不虚。此即断其悔也。疑悔既断。实信自生。是乃结判今经断疑生信为用。更可知矣。若论教相。只是分别上之名等四重。不待言而自具矣。是以天台智者大师。释此经题。用于五重玄义。所谓第一释名。则以法喻为名。乃至第五判教相。则以醍醐为教相。本出于此。故玄义通说七章中之引证。引此文以证五重耳。文殊初以惟忖。次以证验。三以结判。使弥勒等疑念顿息。可谓善以问答者矣。已上虽有通别二序不同。总是为一经之由致。由致既彰。正宗宜起。故次即方便品去。说正宗也。释序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一之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