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品题名方便者。究其所由。如下文略开权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故即名此品为方便也。又略显实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何以不名真实。而言方便。盖若言真实。则但得其近。而失于远也。但得能开。而失于所开也。四十年前。所说方便是远。今日法华。所说真实是近。方便为粗是所开。真实为妙是能开。所以若名真实。则但得今日之近。而失四十年前之远。但得能开之妙。而失所开之粗。今言方便。不唯得昔日之远。亦不失今日之近。何者。岂有法华。而失于法华乎。又不唯得于所开之粗。亦不失能开之妙。何者。若无所开之粗。则不显能开之妙故也。又一经所明。唯是真实。而最初正宗之品题。则言方便。正显真实。无别真实。即方便而是真实也。此盖经家妙体佛意。故名此品为方便也。立题之意如是。今当解释其义。方即法也。便即用也。谓善用偏法。以逗偏机。善用圆法。以逗圆机。而名方便。此则偏是偏。圆是圆。乃秘而非妙。谓三乘五教。本来是权。不逗圆机。唯逗偏机。故秘之而不说为权。谓一佛乘。本来是实。不逗偏机。唯逗圆机。故秘之而不说为实。此则权实各不相即。仍是秘而非妙。若作此解。非今经之方便。乃他经之方便也。若言方便是门。能通真实。此则秘堪入妙矣。然能由秘入妙。而犹有能通所通。而非秘全是妙。亦非今经之方便也。今经方便者。方即秘也。便即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是名方便品。言妙达于方者。初之秘而非妙。乃妙隔于秘。两不相通。次之由秘入妙。乃妙引于秘。又非全体相即。今则秘全即妙。而妙达于秘。而全秘是妙。妙外无秘。全权是实。实外无权。权实不二。秘妙一体。才是今经方便之义也。故云方便品。释品题竟。

    △品文分为二。初经家叙。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即弥勒发问之后。文殊酬答方毕之时也。三昧即无量义处也。言安详而起者。安详即从容不迫之谓。如来入定。为欲冥理而观乎机。今则内冥于理。而理已冥。外观乎机。而机已熟。故从定安详而起也。告舍利弗者。告即诏告。所以从定而起。即诏告者。有二义。一是施化次第。二是乘机宣演。施化次第者。凡是诸佛设化。有形声二教。如上如来现瑞。一番表报。已是施于形教。而法华之实相妙理。全体显著。若上根之人。则能目击道存。睹影知形。自能为之领解。若中下之流。则犹然未晓。还须声教以为发明。故从定起。而诏告也。乘机宣演者。谓如来已现种种之瑞。四众观之。各各生疑动念。疑念既生。则大机发动。故乘其大机之发。而为宣演诏告也。然不告余人。而独告舍利弗者。亦有二意。一以舍利弗。是小乘中。智慧第一。今欲开彼小智。即是佛之知见。而成大智。故独告之。二以舍利弗。从二万亿佛所。曾受大化。到今日法华会上。大机先熟。则堪入佛之知见。故先告也。

    △二如来叹二。初略开权显实。二汝已殷勤三请下。广开权显实。初二。初正略开显。二尔时大众下。腾疑致请。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叹权实智。二叹权实境。初二。初叹诸佛二智。二叹释迦二智。初三。初叹。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如来从三昧起。最初即叹诸佛智慧者。以由今经。欲令众生。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佛之知见无他。即诸佛所有之智慧是也。今既欲令众生咸得闻此。故先叹之。又佛之知见。甚为深远。若不先叹。而直说之。恐闻者。不能深心信受。故先叹之。又叹诸佛释迦二智。为下广略二番开权显实作张本。以诸佛权智是妙。故能开于权。实智是妙。故能显于实也。初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是叹实智。诸佛者。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智慧二字。若一往合论。智即是慧。慧即是智。若分而释之。智能分别事理。慧能决断粗妙。言甚深。是举其竖深。言无量。是举其横广。然诸佛实慧。似不可以深广言之。但无可以为称叹。故借此形容耳。此叹诸佛之实智也。其智慧门。是叹其权智。言门者。以权智能通实智。故称权智。为实智之门。谓诸佛实智。既甚深而无量。即其权智。亦不易解易入易知也。一切声闻下。是出不知之人。盖诸佛之智。虽云是权。乃与实智同体。二乘之智。乃偏小一切智。故不能知。所以华严。则如聋若哑而不知。阿含。则保证偏真而不知。方等。则但念贫事而不知。般若。则无心希取而不知。至于今日。闻略开显。尚然腾疑。所以一切声闻支佛。皆不能知。盖二乘尚不知己智是权。又何能知诸佛权智耶。权智尚不能知。又何能知诸佛实智耶。

    △二释。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佛曾亲近等者。是释实智。谓诸佛实智甚深无量者。无他。以由能事诸佛。事佛既多。则闻法亦多。既闻于法。则能依法而能起乎行。故其所有实智。甚深而无量也。诸佛权智难解难入者。以其勇猛而无怯弱。精进而不间杂。有见其形者。有闻其名者。则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故其所有权智。难解而难入也。诸佛既其能亲近无数诸佛。乃至名称普闻。故一切声闻支佛。所不能知。何者。以由如来能亲近百千诸佛。若二乘尚不见有他方佛色。云何亲近。故不能知。如来能尽行诸佛道法。若二乘但念空无相无作。云何尽行。故不能知。如来能勇猛精进。若二乘则闻法既久。身体疲懈。云何精进。故不能知。如来能入生死。教化一切众生。故名称普闻。若二乘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能化导群生。而无威德名闻。所以不能知于诸佛二智也。

    △三结。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结诸佛二智也。言成就甚深等者。是结实智。谓上来称叹诸佛实智。则云甚深无量。释成诸佛实智。则云佛曾亲近百千诸佛。尽行无量道法。总之能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故也。以其能成就未曾有法。故所有实智。自得甚深而无量也。言随宜所说等者。是结权智。谓上称叹诸佛权智。则云难解难入。释成诸佛权智。则云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总之能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故也。以其随宜所说。故所有之权智。自然难解而难入也。言难解者。谓诸佛随人天之宜。则说戒善。随二乘之宜。则说谛缘。随菩萨之宜。则说六度。然虽说于戒善谛缘六度。其意唯欲一切众生。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元不在于戒善谛缘六度也。若说戒善。意趣在于戒善。乃至若说六度。意趣在于六度。乃是易解者。今虽说于此。意实在彼。故言难解也。

    △二叹释迦二智。又三。初叹。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吾从成佛一句。叹实智也。谓诸佛实智。则甚深无量矣。若吾释迦实智。从成佛来。亦复具足。以其成佛是在自行。故叹实智耳。种种下。叹权智也。四教之机为因。四教之法为缘。譬喻有芭蕉水末。干城幻镜。大小乘不同。如科注所明。言种种广演言教者。谓有别圆之机。则演顿之言教。有三藏之机。则演阿含之言教。有四教三教之机。则演二酥之言教。随宜为说。无数方便者。即空有中也。方便虽无数。约其所诠。不出乎三。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引导凡夫众生。说空方便。令离俗有之着。引导二乘众生。说有方便。令离偏空之着。引导菩萨众生。说空有不二方便。令离中道之着。以种种等是在化他。故叹权智也。

    △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以具足。

    言方便知见具足者。乃权实合明。若分而言之。如来方便波罗蜜具足。是释权智。谓上云种种因缘等者。由我具足方便波罗蜜故也。如来知见波罗蜜具足。是释实智。谓上云我成佛来。由我具足知见波罗蜜故也。如来知见者。三智一心中照。名如来知。五眼一眼中见。名如来见也。

    △三结。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来知见等。是结实智。盖实智之体。横则充乎法界之边涯。故言广大。竖则彻于三际之元底。故言深远。上叹实智。则云成佛已来。释实智。则云如来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总由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故能如是。无碍下。是结权智。义如科注。叹权实二智竟。

    △二叹权实境四。初明如来之所说。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如来能种种等者。谓上称诸佛及我释迦之二智。能如是者。以由能证妙境故也。既能证乎妙境。则能如其所证。而为分别演说。故言如来能种种分别等也。言巧说诸法者。谓从于所证实相之境。而能分别种种诸法。对著有之众生。则巧说空法。令其不著于有。对着空之众生。则巧说有法。令其不著于空。对着中之众生。则巧说空有之法。令其不著于中也。言辞柔软者。盖所说诸法。本从一实相中演出。虽则不同。究其旨归。皆与实相。而不相违故有所说诸法之言辞。皆柔和而软顺也。悦可众心者。既所说诸法。皆顺实相。则能令众生。从于诸法。便得见实相。故众心悦也。

    △二明如来之所证。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等者。谓如来能如是巧说诸法。悦可众心者。而由全体证得。然亦不能广为发明。但取其要而言之。良繇无量无边法。佛悉成就故也。无量明其竖深。无边明其横广。盖权实不二之妙境。竖则彻于三谛。横则穷乎十方。故云无量无边。此未曾有法。则如其所证而巧说者。故能悦可众心矣。

    △三明如来全证众生之所具。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止舍利弗。有二意。一以未曾有法。唯证乃知。非言可了。二以未曾有法。众生所具。何须更言。是故止也。所以下。释明不须复说之意。谓止汝者。以由佛所成就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也。然虽唯佛究尽。复是众生之所本具。众生既具。则人人本有者。所以不须复说也。第一希有难解之法者。即指权实不二之妙境也。以其超于九界三乘之上。故言第一。非九界三乘之所能证。故言希有。非九界三乘之所能知。故言难解。盖此妙境。虽一切众生所具。然全体在迷。唯佛究尽。故称第一。故称希有。故称难解也。此与上无量无边未曾有法。言虽有异。而权实不二之理境一也。唯佛究尽者。正指妙觉究竟耳。以佛有六即不同。此妙法。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得也不为高。失也不为下。而一切众生。全体具足。本来即是。此理即佛也。乃至因穷果极。智满断圆。惑究竟尽。德究竟显。今既言唯佛究尽。此正究竟即佛也。

    △四明众生。全具如来之所证。

    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诸佛所证者何。即诸法实相权实不二之妙境也。言诸法者。若一往而论。有世间法。有出世法。有有漏法。有无漏法。有染污法。有清净法。有凡夫法。有圣人法。此以众生情见观之。则差别不同。若再往而言。即世间而是出世间。即有漏而是无漏。即染是净。即凡是圣。举一法。则法法皆真。举一相。则相相皆实。故言诸法实相也。若更克实推之。诸法者。有众生假名之法。有五阴实法之法。有国土依报之法。此法全体。即空假中。故言诸法实相也。然诸法是权。实相是实。诸法而是实相。乃即权是实。实相而是诸法。乃即实是权也。所谓下。释明诸法实相也。是故牒云诸法如是相。结云本末究竟等。等于实相也。今约四番。释此一文。初训字释。言相者。相以据外。揽而可别。名之为相。言性者。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之为性。主质为体。功德为力。构造名作。资始曰因。助成曰缘。酬因曰果。感果曰报。本即是相。末即是报。究竟等者。皆实相也。

    二约事释。盖此十如。现前有情无情。任其千差万别。无有不具者。就其近者言。即香之炉。烛之台。皆有具此十如。今且约炉。为论其相。即水火铜韛等物。悉皆已具。将欲成炉之相。非谓口如是方。而腹如是圆。傍有耳。底有足为相也。盖相即兆端之义。亦是表报之谓。故天台云。如人未祸。痞色先彰。为如是相也。坚固而自分不改。即炉之性。以铜为其主质之体。能盛藏为之力。焚香即其作。将欲造炉。是其因。水火人工以助成。即是缘。成炉已。是其果。而受炉之用。即其报也。一炉既尔。推余亦然。莫不皆有。具此十如也。

    三约读文释。谓若作是相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之是。即中义也。究竟空。则一切俱空。究竟假。则一切俱假。究竟中。则一切俱中也。

    四约一念三千释。谓介尔心起。必落一界。一界法尔。具有十界。十界则具百界。一界具有十如。百界则有千如。更约假名众生。实法五阴。依报国土。则有三千。此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念心起。法尔具足。三千不在前。一念不在后。一念不为少。三千不为多。三千既一念心具。而心无心相。即空也。虽无心相。而三千宛然。即假也。宛然之处。元不可得。不可得处。元是宛然。即中也。既全体即是三谛。则随举一法一相。无非真实。所以为之诸法实相也。此诸法实相。乃众生之本具。是诸佛之证得。为一化之根源。作五时之纲领。故一经之要关。不出于此。所以三周法说。说此诸法实相。喻说。喻此诸法实相。因缘说。亦说此诸法实相。乃至流通。亦流通此之诸法实相权实不二之理境也。故荆溪云。的指理境。出自法华。即此也。上叹二智。分诸佛释迦。各分权实。欲令众生开佛之知见也。叹二境。欲令众生知诸法实相也。此自开显前。而预明之。所以启方便之钥也。

    △二偈颂二。初正颂。二开显。初又四。初颂权实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世雄不可量者。谓如来具有权实不二妙智之体。充遍法界。故称不可量也。既具此智。则无德不显。无惑不破。故称世雄。余如疏(云云)。

    △二颂权实境。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言大果报者。大即妙也。以其权实不二故。是事者。即指十如理境也。天台云。十如。乃十界因果之法。因果即事也。又从理而发乎事。由事而显乎理。则全事即理。全理即事。故亦可言事也。

    △三颂其不知。又二。初拣能知。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二拣不知。又二。初拣二乘。二拣菩萨。初分二。初总拣。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曾供养者。言过去。一切漏尽。举现在。住最后身。语未来。子缚已断。故漏已尽。果缚犹存。故住最后身。以此一生之后。更不复受身也。

    △二别拣二。初拣声闻。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文有二番。初假使。次正使。盖身子。虽云智慧第一。乃声闻小乘之智。自不能知佛权实二智。故假使正使二番。皆拣不能测也。言余弟子者。即迦叶目连等也。

    △二拣辟支。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言利智者。声闻则须知苦。方断于集。支佛则直观因缘生起还灭。不须先知于苦。又能更侵习气。故比声闻为利矣。

    △二拣菩萨二。初拣新发意。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新发者。非谓新发菩提心。乃指藏教三十四心。于树王断见思之菩萨。及通教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之菩萨也。以其见真。为新发意耳。义趣者。教之所诠曰义。义之所归曰趣。妙智者。非实相妙智。乃藏通两教菩萨。所诠之一切智也。比于世智辩聪为胜。故称妙耳。

    △二拣不退转。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言不退者。乃指别教位不退。及行不退也。若念不退。已属登地。证与圆同。自不应拣也。

    △四颂其能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颂能知者。即十方诸佛。及我释迦也。总由如来。不思议权实智境。唯证乃知。所以从别地前。皆拣其不知耳。若能知之。何须略广两番开显也。

    △二开显。先略者。一令上慢结系珠缘。二令当机生疑动执。三作广开显张本。颂分二。初略显实。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佛语无异者。以诸佛出世。虽有近远彼此之不等。而先权后实。其道是同。故能诠之语。无有异也。既无有异。自当生信。然非大信之力。不能无疑。故不但生信而已。当生大信力耳。久后者。四十余年之后也。

    △二略开权。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昔不言三乘是方便。则权门闭矣。今言三乘是方便。则权门开矣。逮得涅槃者。指六度菩萨也。二乘则已得涅槃。六度菩萨。伏而未断。故言逮得。众生处处着二句。释施权之意。谓诸佛何不直说一实。必先以方便。施三乘之权。故释云。诸佛本欲说实。良繇众生无不执着。故须三权先引之。处处著者。六道著有。二乘着空。偏渐菩萨着中。大如敝絮入棘。非他力莫脱。故须方便令出耳。

    △二腾疑致请。此有三止三请。初尔时大众下。舍利弗。约疑念请。谓世尊何因何缘。毁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此由如来上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第一止而生。如来则又以为天人惊疑而止也。二重白佛言下。舍利弗。又约根种请。谓是会无数百千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闻佛所说。则能敬信。此由如来谓天人惊疑。第二止而生。如来则又以为增上慢比丘而止。谓不独天人惊疑。即上慢比丘。闻亦不信。故云若说是事。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三佛复止下。舍利弗。更约受化请。谓有无数众。闻必能信。而曾受化者。当为其说。故云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此由如来谓上慢比丘。第三止而生也。盖如来。初以惟证乃知而止。二以天人惊疑而止。三以上慢比丘而止。当机初约疑念而请。二约根种而请。三约受化而请。此三止三请。皆从广至狭。从远至近也。然通究如来三止之意。唯在众生闻不能信。何者。盖如初云唯证乃知。故广明一切众生乃至不退菩萨皆不能知。知尚不能。闻岂能信。次云天人惊疑。既其惊疑。必不信矣。三云。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岂非三止之意。唯在众生闻不能信乎。又通究当机三请之意。唯在众生闻必能信。则翻如来之意。故初云。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既敬而欲闻。岂不信耶。次云。闻佛所说。则能敬信。三云。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岂非三请之意。唯在众生闻必能信乎。此系三止三请之大旨。不可不知者。今分文为三。初约疑念请。二舍利弗重白佛言下。约根种请。三佛复止舍利弗下。约受化请。初又二。初当机请。二尔时佛告下。如来止。初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经家叙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诸声闻者。是举其类。漏尽者。是叹其德。阿罗汉。是明其位。阿若憍陈如等。是例其名。千二百人。是出其数。此是无学者。及发下。是明有学也。然此中但云二乘疑。不云菩萨及凡夫者。以二乘不唯有疑。更兼有执。菩萨凡夫。虽亦有疑。而无其执。故但云二乘。不云菩萨及凡夫也。盖二乘保证。故有执。今睹现瑞。及略开显。故有疑。菩萨凡夫。昔未证真。故其无执。今睹现瑞。亦有疑耳。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更。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各作念等者。是疑佛今所说之法。疑佛。欲有从于佛。此乃大机发动也。有人解云。二乘自谓所证与佛无异。今云唯佛究尽。二乘不知。所以不无疑焉。若作此解。则与下文有违。下舍利弗领解云。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四大弟子领解云。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念空无相无作。观此。则二乘本知佛是大乘。自是小乘。佛是已证菩提。自但无心进求。云何言二乘与佛所证无异。而生疑耶。今言。二乘闻佛赞叹如来权实智境。已知是妙矣。但不知何故。不为直尔赞叹。而必须先说法。又入定。雨华。动地。放光。现种种瑞。殷勤之后。方为赞叹。故云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等也。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佛说等者。乃疑己所证。而欲改于己。此乃小障自除也。谓如来昔日。为我等说于空无相无作解脱之法。我等依之修习。已得有余涅槃。然演说之时。但直尔说之。无有如是殷勤赞叹。则验知是小。今既如是殷勤赞叹。必知是大。若依之修习。必得证于无上涅槃。但我今者。虽欲修之。不知其义趣向。故云佛说一解说等也。言不知所趣。盖欲趣之。而未知向何得趣耳。问。下领解陈词。乃悟后所说。岂非未悟之前。自谓与佛无异。既悟之后。方知自是小乘。今生疑动执。正在未悟之前。云何以悟后之语。而得破他。答。领解虽是悟后所说。乃追叙昔日未悟之事。故舍利弗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乃至云。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四大弟子云。世尊说法。往昔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乃至云。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岂非皆追叙昔日之言乎。是则昔日未悟之前。已知自是小乘。故于方等。闻骂不瞋。内怀渐愧。于般若。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转熟。岂至今日通泰之后。反谓与佛无异。又既悟之后。则知二乘全即佛乘。岂闻开显。反知自是小耶。只由二乘。前见放光现瑞。今闻称叹智慧。则疑今所说是大。疑昔所证是小。此正大机发动。所以虽欲修大。未知所趣为疑耳。岂可自谓与佛无异。闻佛所说而生疑耶。

    △二当机正问三。初正发问。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等者。亦经家叙也。世尊去。方是发问。言第一方便者。乃同体即权是实之方便也。此中就文推意。亦有二。初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难解之法。是问上所叹诸佛。及夫释迦之权智权境也。二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问上所叹诸佛。及夫释迦之实智实境也。良繇权实虽殊。同属称叹。所以第一方便之权。甚深微妙之实也。此系身子巧慧。经家巧集耳。

    △二述问意。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

    我自者。则言昔来未闻。四众者。则言今亦有疑。文属互显。我昔未闻。今则有疑。众今有疑。则昔亦未曾闻也。

    △三请说法。

    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演斯事者。谓如来殷勤称叹第一方便之法。及以甚深微妙之法。愿为敷演。其何因何缘也。又谓如来上来说法之后。而入于定。乃至放光。现种种瑞。如是表报。必有莫大之因缘。今出定来。但称叹诸佛权实智境。犹未说表报因缘。故愿敷扬宣说也。世尊何故等。正释也。前正问。有第一方便之权。甚深微妙之实。今请说。但言甚深微妙。正显权实相即。唯是一实。则知身子权现有疑。而未尝不知也。

    △二偈颂三。初颂正发问。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初半行是总标。问叹诸佛释迦二智也。言慧日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