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通义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此品来意由宝塔品如来专求持经之人。其初心得记之众虽遵佛敕。且惧娑婆人多弊恶。不敢横身。皆直愿往他方弘宣。而药王乐说敬顺佛意。誓以忍力持之。此虽能行。然强力忍诟。非初心所能。亦非持久之计。故文殊特为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以教悟守之法。故佛为说四安乐行。意谓恶世诸难自我所招。苟自有以处之。则自然远离诸难。而不以为患。四行具足。乃得悟守之力。方尽持经之妙。故说髻珠之喻。以显第一之功。故此品来也。惟此四行。品节向以行处近处深心大悲心四法释之。义虽有当。临文未便会通。旧解以正身正语正意大悲心四法。节文甚明。故今从之。然此四法以性戒为主。亦若楞严由摄心为戒而入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此文殊因上药王乐说等诸菩萨。敬顺佛意。发愿于后世持经。故特为新学菩萨请问持经之法。欲令此等各具远害之方。不畏弊恶难事也。

    佛告文殊师利(至)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此世尊因文殊请遂说四安乐行。以此弘经。可以远诸患难也。四行者。正身。正语。正意。大悲。然菩萨涉俗利生。无过自利利他二行而已。三业端正。自利之实也。大悲一行。利他之功也。若三业不正。来难之端也。无慈愍心。则致害之由也。安可以涉俗乎。此如来垂训守护家业之嘉范也。二行以智为先导。故文殊特请。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此别说四法初正身行也。前法师品。教持经之法。则曰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忍辱心是。如来座者诸法空是。盖言亲近随顺之至也。今此四法广释前义。但行处近处有理事二行。然必以忍辱为第一。所谓着如来衣也。故行处首言住忍辱地者。究竟寂灭之地也。忍有生忍无生忍寂灭忍。生忍者。谓强力忍诟。而未能忘我。我不忘。安能消彼暴戾哉。无生忍者。谓横逆之来。但观心本不生。虽彼以恶加之。而自心不生。不为所动。然不动虽安。未能忘物。故戒勿亲近。以防恶觉恶习。乃为善入无生也。寂灭忍者。谓观自他身心本自寂灭。寂灭则心境双忘。了无对待。全不见有毁辱之相。故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所谓忍辱地。乃入如来室也。以彼已寂灭。则无毁者。亦无受者。忍相亦无。故曰又复于法无所行。若有所行。则彼我未忘。非寂灭地矣。所以不见有所行者。以观法如实相。谓当体寂灭。本自如如。故不见有可行之忍。亦不分别所忍之辱。此平等不二。能所两忘。心行处灭。所谓法空为座。理行之妙也。是为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至)是名初亲近处。

    此言初亲近处以戒定为本也。专戒不亲不可亲之人。恐引恶习。多妨正行。即楞严由三渐次入无生忍之意也。不亲近国王等。防染富贵骄恣之习。所以妨正念也。不亲诸外道。防邪见之习。妨正见也。梵志。出家邪见之人。尼犍子。在家邪见之人。言不亲世俗文笔等。乃妄言绮语杂论。妨正思惟也。言路伽耶陀者。师破弟子之恶论。逆路伽耶陀。弟子破师之恶论不亲。谓妨正知见也。言不亲凶险相叉相扑等者。谓防颠倒散乱之习也。那罗延。此云力。旃陀罗。此云严帜。谓以恶自严如标帜。此妨寂静行也。畜猪羊等。恶律仪。防杀盗之习也。来者则为说法。以消恶念。所谓大慈悲心也。不亲求声闻等者。防小乘狭劣之习也。楞伽经云。应舍外道小乘恶见议论。当亲近最胜知识。言不问讯至不共住止者。防渐染之习也。来时则为说法。化彼狭习令入大道。所谓入如来室也。不亲女人等者。防淫习也。不近不男之人。言非法器。防猥媟邪僻之习也。不独入他家。防讥嫌邪染。恐失正念也。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乃至为法犹不亲厚。防引淫机破坏戒心也。不畜年少弟子等者。恐妨安乐行也。观此近处。即根本戒品。所谓执身不行。执心不起。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通不出此。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常好坐禅。则定依戒立也。是名初亲近处。犹属事行。

    复次菩萨摩诃萨(至)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此第二近处。以观照为体。前戒不亲近诸恶律仪。深防染习。执心不起。乃无生忍。此观一切法空。乃寂灭忍。正所谓诸法空为座也。谓观一切诸法当体空寂。称真实相。了无一法可得。不见有颠倒动转生灭动乱之相也。以观诸法本自寂静。故不生不灭。了无动转当体如如。故心境如空本无所有。若心境寂灭则一切寂灭。故言语道断。如是则无毁我者。亦无受者。以绝对待。故无生出起灭之相故曰无名无相。一切皆无。则心言路绝。故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也。以观诸法虽寂而非断灭。故但以因缘假合而有。一切皆从颠倒妄想而生。故有言说耳。此乃安心寂灭之境。所谓住忍辱地。故曰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第二亲近处。恶世持经妙行无出此矣。虽云正身。其实三业寂静。总该万行。涉俗利生。无尚此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至)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若有菩萨下至能安乐说六十句。通颂行处近处也。初六句总标。常离国王下六句。颂不近国王凶戏恶律仪外道四事。亦不亲近下二十句。颂不近求小乘等。寡女下四句。颂不近妇女不男等。亦莫亲近下十二句。颂不近杀盗淫三事。莫独下八句。颂不为女人说法。乞食将一比丘。所谓上座阿阇黎防误失也。阿难无此。故误堕耳。一心念佛。所谓心清净也。是则下四句。总结二处事行。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至)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又复不行下三十二句。通颂二处理行。初十句。颂于法无所行等。谓其心寂止。不起分别也。言不得诸法。谓无一法可当情。故若不知不见也。此颂行处理行。一切诸法下二十二句。颂近处理行。空无所有等。颂观一切法空无所有如实相等。以心言路绝。故其心安住不动也。观一切下。颂观一切法如虚空义。以诸法如空。故常住一相。若有比丘下六句。结颂二处。释上能安乐说。以心无怯弱故安乐耳。菩萨有时下十二句。颂无怯弱之所以。谓菩萨时入禅定随义观法。言如理观察。得诸法正性。以从定起说经。所以心安无怯也。文殊师利下五句。结颂正身行也。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至)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此正语行也。应住安乐行者。即上二处。如理观察。无分别心。然后称理而说。故无口过也。不说经典过。以达诸法实相。乃佛随宜所说。故不言其法有过。过者。谓偏空跛驴智慧等也。不慢余师。以无人我相。故不言人之过也。于声闻人不称名说过。以如理而观。不见他人有过失也。不称名赞叹。恐不见称者衔恨也。不生怨嫌之心。以不见有毁我者也。诸有问者但以大乘法答令得种智。此大慈悲心也。如此可谓善修安乐行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至)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此颂正语行也。菩萨常乐下三十六句。通颂正语行。初十句安隐说法。言内外俱净也。安隐。内净其心也。净地。油涂。澡浴。净衣。外净也。香油涂身。乃苏合油。西域以此涂身。取其香而洁也。安处法座。所谓法空为座。则内外俱空矣。随问为说。言不逆其意也。若有比丘下二十六句。颂说法之仪式也。四众国王等。求法之人也。以微妙义。谓但说大乘实相之法也。和颜则乐说。随义而答。应机而说也。皆使发心等。谓大慈悲也。除懒惰懈怠。则勇猛精进以法自娱。故离诸忧恼。昼夜常说。则精进之至。咸令欢喜。所谓示教利喜也。衣服卧具下十句。颂清净说法不希利养也。愿成佛道。则以法为供。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谓以法为乐。则自受安乐供养。故无外慕耳。我灭度后下十二句。颂广前品忍行。以心主于忍。故口无语过。所以能远诸害也。盖言诸难。皆从自心不忍而致。以安住于忍。所谓兵无所容其刃。以无死地。故一切皆无矣。智者如是下八句。结颂正语行也。谓菩萨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则自无诸难。法利益广。受化益多。故功德无穷。说不能尽也。

    又文殊师利(至)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正意行也。意根诸恶烦恼。三毒为最。嫉妒嗔也。谄媚于上。诳惑于众。贪与痴也。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恐其胜己。三毒发业也。以末法恶世三毒炽盛之时。持经之人。本为化彼强暴。尔乃自以三毒逆之。所谓以火益火。名曰溢多。安可以为善。故戒持经自净其心。与法相应也。若比丘等。谓四众有求三乘之道者。毋矜己为大乘学者。而恼乱彼人令其疑悔返失本行也。当以慈悲调伏摄化渐进可也。语其人言下。恼乱之语也。既不能调摄。而以逆言加之。讥其所学。去道甚远。不得种智。又责其放逸。此言是而心非。故触动彼心。多生诽谤。是自致之也。戏论诸法。谓分别大小乘法。空有偏圆。致起诤竞。是皆发于三毒。意根未净。所以不能住安乐行也。当于一切众生下。正教持经之法。当以慈悲为首也。众生迷倒。悲愍之心如一子地。当想如来之慈。如父之等爱一子。则无厌倦之心矣。菩萨乃善学佛行专于利生之人。当如师保之想。以法其行。故于十方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也。于一切众生下。教以持经调摄之行也。平等说法。则不以贵贱智愚高下其心。谓以平等大悲而说也。顺法。谓离四谤。以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无亦有。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以称法性而说。则离此诸过。故云不多不少。深爱法者不为多说。如慈母之养婴儿。不多与儿酥。恐食不消返生毒也。末世持经能住此行。则无能恼乱之人。所谓善修其心也。如此则得明同学。得众来听。使法利渐广。六种之功德自备。此实持经之妙行也。有人如此。孰不乐从其化。岂有怨害之事哉。是所谓真安乐行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至)无量众所敬。

    此若欲下四句。颂初节。质直行。谓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则意根三毒等烦恼自舍矣。不轻蔑下四句。颂第二节。轻蔑眇忽之义。正长行讥其去道甚远。谓轻忽之也。是佛子下十二句。颂第三节。然通以忍为主也。故曰常柔和能忍。想佛如父。敬菩萨如师。所以破自己憍慢之心。故说法自无障碍耳。第三法下。结颂。

    又文殊师利(至)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此大慈悲行也。前三行。即着如来衣。坐如来座。此一行。所谓入如来室也。前法师品。但教菩萨法。略举要行。今此品。则广释前义耳。然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在家出家有能信受此法者。则增益其法乐。故生大慈心。非菩萨。乃不信阐提之人。当愍其愚迷。而调伏诱引。令生正信。以拔其苦。故生大悲心。应作是念下。出其悲愍之意。于不信之人。愍其大失。所以失者。于如来随宜所说之妙法。一向不闻。故不知不觉。且执愚自是。故不问。以不闻。故不信不解。彼既颛愚如此。我终不弃。当成佛时。随在何地。必欲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使其正因不失。终有成佛之分。此大慈悲之至也。末世持经具如是四行说法。乃能离诸过失。以妙契佛心。所谓行如来事也。

    常为比丘比丘尼(至)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此通结四行之胜益也。言持经之人具此四行。则为四众国王等之所供养尊重赞叹。况有毁谤之辱乎。虚空诸天常随守护。岂有魔挠之事乎。若处无人之境。傥有生心难问者。以诸天卫护神力。使听者欢喜。安有恼害所加乎。前云我遣诸天龙神常为守护。以此经一切三世诸佛神力所护。是知诸天昼夜常守者。乃如来所遣也。以行契佛行。故诸佛护念如此也。以此妙法华经。无量国中。名字尚不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以法之难遇。故持经者固当慎重。是诸佛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故不得不护念。若不闻不信。岂非大失耶。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至)必大惊怪。

    此设轮王髻珠之喻。以况此经不妄与人也。佛王三界。称曰大雄。以能破诸有故。强力轮王。威伏诸国。譬力破诸有也。小王不顺命。譬五阴烦恼生死诸魔。背觉合尘。不顺觉性也。如来出世。为一大事。特为摄伏诸魔。故现身说法。始从鹿苑说有。破凡夫执生死之苦。次说般若谈空。破二乘厌有之见。次说深密和会空有。破二乘之偏执。次说楞伽直指识藏。即如来藏。顿见佛性。破二乘之权行。是则四十年中所说诸经。以无量无数种种方便。以破三乘之执情。故云起种种兵而往讨伐。讨谓声其罪。伐谓破其国。乃弹呵二乘破涅槃城也。然三乘闻法。各有所证。故譬兵众有功。论功赏赐也。田地以至奴婢人民等。皆三乘果位功德利用之事也。独王髻中明珠不与。譬不即为说此法华经也。所以不说者。恐众惊疑。故不轻说。如髻珠不敢轻赐也。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至)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此法合也。如来亦复如是。合首节。其有功者下。合次节。如转轮王下。重牒其喻。明独髻珠不与。如来亦复如是下。重合次节。明诸经皆说。独不说法华者以难信故。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是为希有难信之法。如轮王解髻珠以赐。非上功者不能居也。故云此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故末后乃与。正如髻珠以待大功也。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结显佛于生死长夜守护。四十余年以待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至)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常行忍辱下四句。通颂忍行为本。后末世下十二句。颂慈悲行。令住其中。谓令安住寂灭法中也。譬如强力下十六句。颂譬喻。如来亦尔下二十句。颂法合。法王以忍辱大力而说法。故持经妙行。必以忍辱为最胜也。此经为尊下六句。颂此经尊上。我灭度后下六句。颂结答问意。读是经者下十四句。颂持经者能离障远害也。游行无畏下四句。颂持经之人无畏。光明者。以心与法一。故正大无畏若此也。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至)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此颂持经之胜益也。若于梦中常见妙事者。以持经之人心与理冥。习消垢净。如水清月现。故妙境现前。此胜益之应也。见诸如来等十六句。颂梦中妙事。见佛为众说法。又见龙神听自说法。又见佛放光说法。佛为四众下十二句。又见佛说法。自身处会闻法。得总持。证不退。具足因行。佛知其心。故为授记。汝善男子下八句。言授记之事。又见自身下十句。言得记之后。见自身在山修行。证实相。得禅定。定中又见佛金色庄严之身。见己从佛闻法。转为人说。又梦作国王下十六句。言梦作国王舍其国位。往诣道场。求道七日。遂得佛智。成无上道。乃至说法千万亿劫。度诸众生。化缘既毕。当入涅槃。此一梦之中。始终见佛闻法悟道。蒙佛授记。及授记后。又梦见舍国位。求菩提。乃至一生成佛。终至入于涅槃。且经千万亿劫之久。而历历事。皆如前白毫光中所现。诸佛始终一大事因缘者。盖未曾开佛知见。则佛以光相。示其成佛始终。不离现前一念。令其了然明见。今闻妙法。既已开佛知见。因持经之益。则自见成佛始终。即亿劫长久只在当人一念。不离刹那际。令其自信不疑也。然此约梦说。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意令持经之人四行成就。当观诸法。如梦中事。空无所有。了不可得。此深证实相三昧者之胜益也。奇哉奇哉。梦中见佛闻法悟道。又梦入定。定中说法利人。乃至舍位求道。至成佛度生。及入涅槃。经无量劫之久。是虽梦事。岂常情可测识哉。华严古今一际。延促同时。具见于此。以三百余言叙无尽之事。非佛妙辩。何能若此。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此颂结四行之胜益也。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品来意。以显自心发悟。恒沙性德现前。乃尽持经之妙行也。由前得记声闻虽愿持经。自力不充。难入生死险道。要假他力。所以佛令菩萨调护。于心有所未安。今从他方来。有八恒河沙数菩萨。各愿守护持此经者。世尊止而不许者何也。以从外来故。宗门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故云我自有六万恒河沙众从地涌出。体用双彰。故眷属同等。以此性德持经。方能妙契法身。故诣虚空。向二世尊。至此则生灭见谢。延促同时。故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以此称性成行。故四上首。皆以行名。意显如此持经。方称如来本怀。盖由安乐四行成就所致也。以性德现前。殊非心识分别可知。故弥勒与八千恒河沙众。皆生疑心。乃云不识一人。故与诸佛侍者同时请问也。此非小缘。故先勉以被精进铠。发坚固意乃可信受。而如来自言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诸佛本怀尽在于此。岂细事哉。然世尊告以此诸大众皆是如来成道已来。初令发心所教化者。故弥勒大众。皆起疑心。以眼见世尊。成道四十年来。所教化者。尽在灵山一会。而此地涌之众。昔所未见也。且我等向蒙佛教。今尚如此劣解。而此大众。皆久植德本深种善根者。何以少时化此多众。故说父少子老之喻以述疑情。此从从地涌出。以显迹妙。如来寿量特显本妙。以袪二乘执迹之见。以明法身常住不属生灭。故此品连寿量次第而来也。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至)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他方菩萨。愿在娑婆持此经典。佛止而不许者。佛意欲持此经。须在性德自足。不假于外。将显本迹微妙。以彰法身常住不属生灭去来也。故云不须汝等我自有六万恒河沙等眷属护持。广说此经也。菩萨之数。皆以六万言者。意表六识成智。则恒沙性德当下现前。所谓自性宗通。妙用无极。若寄他六识。则落名言分别。非持经之妙。故他不足恃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至)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此应佛所言自有六万恒沙之众。同时从地涌现其前也。言三千国土地皆振裂而涌出者。谓地本一真法界。向以无明感结。故性德隐而不显。今佛法音一至。则顿破无明。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故恒沙性德总在心源。妙用无边。如是则可持经。非他分别名言者比。故不须他方者。此也。菩萨皆具佛相者。以德用无二也。以是本觉妙明心体。故身皆金色无量光明也。世界依法性空。故在此世界下方虚空中住也。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闻佛音声从下发来。意显音闻为教体也。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至)所不能知。

    此言诸来菩萨各将眷属多寡之不一也。谓所将者。有齐沙数渐少至垓数。有垓数渐少至单己。而单己无眷属者。又过恒沙数之多。意显数量无穷。且伴主之不同体用之不等也。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至)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此言涌出之众见佛之仪也。言各诣虚空向二世尊者。谓入法界空。妙契法身也。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大众谓如半日者。言深证实相。入法界性。则延促同时。大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了无延促之相也。四众以佛神力见诸菩萨遍满虚空者。所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以法界性空无作妙力。非三乘可见。故假佛神力乃见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至)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至)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此言来众上首问讯世尊者。亲近随顺觉性之象。持经以妙行为首。故皆名行也。问讯之辞言病恼疲劳者。以见释尊示现与民同患。且徴娑婆弊恶难可教化也。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至)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此如来答众问讯之辞。正显本之妙也。言此众生世世受化。则法缘已熟。供养多佛。则集福已厚。此证大通往昔之缘因。故今一见佛闻法即入佛慧。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萨也。除先修习小乘者。今因闻此经亦令入佛慧。是知佛化众生端在有缘。凡今不信弊恶之人。未下缘种。故今重在持经。为结将来之缘。所以如来汲汲求人。然所求之人。须是妙契佛心。深体佛行。乃能忍可柰缘。所以难得其人耳。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至)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至)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此来众闻说化众易度。故亦各发心。故云我等随喜。世尊赞众有随喜心。善其法有托也。

    尔时弥勒菩萨(至)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此弥勒因众腾疑。致问来众之因缘也。言八千生疑者。显八识未破之象也。谓此性德妙用。殊非识心分别可知。故皆生疑。故云不见不闻也。弥勒乃唯识宗师。知众心念。故为众请决所疑以偈问也。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至)以何因缘集。

    此问大众来集之因缘也。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至)为从何所来。

    此见来众表里异常。不知从何所来也。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至)其数转过上。

    此问来众主伴多少不一也。将六万恒沙至亿万分之一。乃叙所将之伴。将少者反过于将多者也。先约沙数而问。千万那由他。此约垓数而问。由将垓数以至单己。渐少者反多于将多者。译文最巧思之乃见。但观结句其数过上。则挨次而下。渐多于上也。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至)修习何佛道。

    此详问来众谁所教化也。以从地涌出。则非常所见。且在下方空中而住。又非可见。故生疑也。以见此多众。威仪智慧各各殊胜。意非一佛一时所化。故详问谁为说法教化。从谁发心。称何法。持何经。修习何佛道。乃能如是之挺特也。即此数问发起寿量之说也。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至)惟愿决众疑。

    此问。虽见从地涌出。而竟不知从何。乃自地下而来也。故问所从来国土之名。古德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故云所游诸国未曾见是众也。今此大众欲知此众之因缘。故愿世尊决疑也。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此随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亦疑而问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此释尊许答。先勉众精进者。以其事之难信也。弥勒号阿逸多。云无能胜。大事者。谓诸佛智慧神通奋迅威猛。及显化地涌多众之因缘。皆大事也。今将宣示。非精进者不能领。故勉之也。诸佛智慧。前云甚深无量。但略拈示之耳。一往开示。即今言至久远成佛。教化多众。及下寿量等事。皆广显佛智甚深无量也。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如前三变净土。接众在空。以指开塔。及后云舌至梵天。謦欬弹指声震大千等。皆自在神通之力也。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者。师子凡奋迅作舞。不遗余力。如一音普说。分身齐集。说寿量之本。皆直示法身全体。无有剩法。故如师子奋迅也。诸佛威猛大势之力者。谓化地涌之多众。拔三乘之坚叠。降五阴烦恼之众魔。皆威猛大势之力也。此四句。佛自述本具之能事。推之诸佛。显道同也。佛之全体大用。一向秘而未发。今因地涌之众。方谈寿量功德等事。是皆难信。故勉其被精进铠。可信受而不惊疑也。告弥勒补处者。欲为当来法式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至)汝等一心听。

    此颂许说勉听也。此事。乃智慧神通等四事。以非寻常故难信易疑。四事总属佛之智慧。故云佛智叵思议。若信无力则信不及矣。忍善中。谓住无生忍中乃可信而不疑也。今所说者是佛智慧不可思量第一甚深不可分别之法。而今说之。故再三安慰勿疑。勉其信力善听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至)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此佛答弥勒所问也。言此地涌之众。皆是我于娑婆世界成佛已来之所教化。此答谁为说法教化成就从谁发心也。此界虚空中住。言不离当下。答所从来国也。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正忆念者。答受持行谁经。言诸经皆通。不止一经。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不乐在众等者。答修习何佛道。言皆从止观而入佛慧也。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修习止也。古德云我不从人天来。论云。修习止者。不依形色身心世界等。一切皆离故也。常乐深智等。修习观也。观照分明。则法法实相。意谓一切菩萨凡求佛道。未有不由止观而入者。下方空中。正示止观之象。显非止观不足以破恒沙住地烦恼。即从地涌出者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至)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此颂答意也。首六句。颂答谁为教化从谁发心。此等是我子下八句。颂答受持谁经修习何道。此言止也。昼夜常精进下六句。颂答所从来国。亦言观也。以为求佛道。故住空中。勤求智慧。故说种种妙法。言已入佛慧。心无所畏。言二严已具。此二句颂其德也。我于伽耶城下八句。颂本末因缘。伽耶成道。言虽近迹。教化成道意指远因。故弥勒从此起疑。说父少子老之喻。以发起寿量之谈以显本也。我今说实语下四句。结答问意。既云令初发心。又言久远教化。以成佛事近而又言远。是事难信。故以实语叮咛。意在勿疑必信。此必有由也。故大众生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此言众生疑也。意谓世尊成道未久。如何教化如是多众。各各令住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