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文句纂要最新章节!

bsp;今初。

    欲与财物(至)恣其所用。

    正付业中有三。初一行颂上集亲族。第二有二行半。颂上定父子天性。第三一行。颂上正付与也。

    △次二行颂得付欢喜。

    子念昔贫(至)得未曾有。

    (已上颂开譬竟)。

    △次三十偈半颂合譬。为二。初二行合颂三譬。

    佛亦如是(至)声闻弟子。

    初一行中。佛亦如是一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知我乐小一句。合第二父子相见譬。未曾说下六句合第三追诱譬。初未曾说言二句。合上即遣傍人追譬。次而说我等一行。合上密遣二人诱譬。上合有齐教探意二章。今此一行。总颂其意耳。

    △次二十八行半。颂合第四领家业。上合有二。相信。委业。今初十八行半。但颂合委业。次十行颂合正付。初又二。今初一行。长颂命领知。上领所无也。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最上道。即是空般若。更无过其上也。

    △次下十七行半。正领受命。及无希取等。又二。初五行。颂正受命。

    我承佛教(至)说斯真要。

    佛子闻法得记者。明转教益他也。尔时谓转教。教化菩萨。不言为我。

    △次十二行半。颂第二无希取。此文广上也。于中又二。初一行。牒前譬帖合。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次十一行半。正合无希取。又为三。初一行正颂无希取。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二九行半。具智断故无希取。又为三。谓标。释。结。初为二。初一行。标断德具故无希取。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内即惑体。三界惑尽。故云内灭。故属断德也。

    △次一行。标智德具故无希取。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次标智德者。既云若闻。闻教属智。故云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二并举失显过。

    △第二六行。双释智断二章门。此二章中。初二行释断。次一行半释智。次一行半重释断。次一行重释智。

    所以者何(至)报佛之恩。

    △第三一行半。结释自无希取。

    我等虽为(至)永无愿乐。

    (二九行半竟)。

    △第三一行。明佛见舍我。合无希取也。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合颂领家业竟)。

    △次十行颂正付业。上合有二。一正付业。二得付欢喜。亦颂亦二。初三行颂正付。次七行颂得欢喜。初三行中初一行半。牒譬帖合。次一行半。正颂合也。

    如富长者(至)乃教大智。

    △次七行。颂第二得付欢喜也。

    我等今日(至)应受供养。

    得道者。得实相道也。得果者。分得大乘习果也。此二句明开佛知也。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者。此二句明开佛见。见实相理也。昔日见无漏。不落凡夫。今日见无漏。不落二乘也。昔日慧眼见空。今净眼见中。

    持戒报者。昔持戒梵行。共显无漏。灰身灭智。无人受此果报者。今日梵行。能得无漏。即了因取果义。持戒。即缘因义。清净眼所见理。即正因义。

    我等真是声闻者。即大乘真位也。十信以一音遍满三千界。似道非真。入十住。即是真也。

    真阿罗汉有三义。此中但举应供一义也。若不生变易。杀通别惑。是不生杀贼二义。堪为十法界福田。即应供义。应供杀贼。互相显也。

    (分得大乘习果也者。得初住时。破一品无明。名为习果)。

    (合颂正付欢喜竟)。

    (初七十三行半颂长行竟)。

    △次下十三行。叹佛恩深。分四。初一行半。总标世尊大恩希有。无能报者。

    世尊大恩(至)谁能报者。

    (僭补曰。大恩希有者。如来居法身地。寂照法界五乘根性。以同体大悲。垂形雨法。各得随宜受用。无量亿劫。曾无厌倦。此恩此德。孰能报耶)。

    △次五行明供养莫报。

    手足供给(至)亦不能报。

    (供养凡十有二。一供给。二礼敬。三顶戴。四肩荷。五美膳。六宝衣。七卧具。八汤药。九旃檀。十珍宝。十一灭后起塔。十二宝衣布地。以如是等种种供养。经恒沙劫。亦莫能报。何者。以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唯法供养。能报佛恩。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三二行半。为凡夫说人天乘。

    诸佛希有(至)随宜为说。

    (我佛为不思议大神通诸法之王。不于法性土中。受常寂光乐。而垂形三界。为凡夫人。忍于斯事。说人天戒善。令不落三涂。渐入圣城。此恩此德。何能报耶)。

    △四有四行。知根授法。为实施权。

    诸佛于法(至)随宜说三。

    (我佛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知众生欲乐志力。以无量喻。而为说法。又知众生宿世善根生熟。既筹量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既已隐实施权。而复开权显实。一句一偈。皆为授记。究竟成佛。此恩此德。谁能报者。唯有弘传妙法。寿佛慧命。庶几仰报耳)。

    私(章安自称)谓世尊大恩者。一如来始建慈悲。拔六道苦。与四圣乐。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来室恩。二如来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虽复中忘。智愿不失。盖如来室。清凉温暖。大慈与乐恩。三众生遭苦。视父而已。佛伺其宜。如犊逐母。备行六度。以利众生。盖如来室。遮寒障热。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隐其神德。用贫所乐法。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醒悟。盖是佛衣。遮贪欲热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与一日价。盖是佛衣。除见寒爱热恩。六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弹呵贬斥。令耻小慕大。盖佛衣。遮丑陋恩。七命领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盖是佛衣。与我庄严恩。八会亲族。定父子。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盖如来座恩。九十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一切天人。普于其中。应受供养。盖如来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世尊大恩。两肩荷负。所不能报。此之谓也。

    (十恩文者。文中自对室衣座三。初室有三恩。次衣有四恩。第八是授记恩。九十令我能利物恩。所以室得衣故。有覆育之恩。室有座故。成与拔之用。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假座室。令初后理显。是故三义。合成大恩。此始终恩。将何以报。注家但云。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以感报斯亡。今意正论荷恩难报。何得以亡报释之。况复祗缘令我报亡。不得直以亡报释之。凡言亡者。治彼不亡。今非领亡。但领难报。二时既别。且释荷恩)。

    (信解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释药草喻品。此中具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有漏诸善。悉能除恶。无漏为最。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

    夫药草丛育日久。一蒙云雨。扶疏暐晔。芽茎丰蔚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后身。有余涅槃。更不愿求无上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人。文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品。

    夫药草者。能除四大风冷。补养五脏。还年驻色(昔除四住病。但养五分身。还真理年。驻变易色)今蒙云雨。忽成药王。饵之遍治众病。变体成仙。(今荫以无缘慈云。洒以无私法雨。使其远种。获益无偏。使无常微草。乃成常住药王。自行兼人。悉除三惑。故云遍治。当知自他。并成常身佛大仙也)。譬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文云。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面于佛前。得受记莂。嘉着而称微。故言药草喻品(言嘉着等者。嘉。善也。着。满也。称字去声。善始令终。名为嘉着。闻经契理。故曰称微。且寄二乘领解以说。故皆云无漏。此并成于佛乘)。前一番是师弟领述。世界悉檀意也。次一番生善。为人意也。次一番是对治。第一义。两悉檀意也。是名因缘释品。余约教。本迹。观心。准例可知。不复记。

    (僭补曰。准例可知者。始结缘。中追诱。终付财。即是约教。威音是本。中间大通等皆迹。即是本迹。三惑是病。三德是药。直观三道。即是三德。是观心也)此品是譬说中第三述成段。今言都述其周遍领解。始天性结缘。中间追诱。终于付财。自微至着。无量无边诸恩德也。

    (始天性等者。天性。即指大通佛所。如十恩中初恩意也。中间下。具如已下九恩意也天性犹通结缘。自微等者。从小之大。至第十恩。故云诸也。岂止一代教耶)。

    (○僭补曰。记释疏中述其周遍领解。始天性结缘之语。指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释迦牟尼结缘之事。窃谓若论周遍领解。大通犹是迹中之本。最初威音王佛。始是远本。何以知之。夫大通成佛已来。劫数久远。只一三千界微尘之数。释迦成道以来。已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界微尘之数。尘之多寡。劫之久近。何可比量耶。是知常不轻。大通智胜。及然灯等。皆迹中之本。而威音王远本。不可不知。若知此本。始是周遍领解。天性结缘。其中间追诱付财等。皆迹中事也)。

    △次释经文为二。一略述成。二广述成。略述又二。一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

    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诚如所言。

    双述者。一善哉。述其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两处领权。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者。真实是述实。功德是述权。又华严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等之体信。般若之领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专论实也。辞致曲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诚如所言者。印定之词也(双述等者。两处。谓方便火宅也。以信解中双领两处。今亦双述二处所领。若不尔者。徒述何益)。

    △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至)说不能尽。

    领所不及者。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那忽齐教。止领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那忽止领二乘。余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余五方便。都未尝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未曾暂废。是为亦横亦竖所不及(那忽下。责其齐教。通贯诸句。不道下。正述不及。退进等者。以二乘位。望上为进。望下为退。十界各各自有因果。不由次第。故名为横。一人渐起。亦得为竖。又三世名亦横亦竖者。世世遍于十方十界。亦名为横。如是品类。皆从诸味。八教调熟。方于今日。与迦叶等。或同或别。亦名为竖。未闻遍领。故佛示之)。夫山川溪谷。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尝拣择。攘彼受此。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余依。一云叆叇。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庆云。普雨于一切。身心不降雨。除热得清凉。是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此非横非竖不及。如下诸文。结差无差。无差即差。差即无差。今从无差。名非横竖。从而差边。如前横等)。不及之旨。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不尽耳。又始悟初阿。亦具后茶功德。但齐教之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耳。又权行大士。宜应如此也(一略述成竟)。

    △二广述成二。长行。偈颂。长行又二。初述成开三显一。二结叹。初有法。譬。合。法中又二。初举法王劝信。二正述开三显一。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夫人王外无所畏。内不二言。何况法王。众恶已尽。万德皆圆。凡有所说。真实不虚也。佛法虽多。不出权实。权实之外。更无别法。而言无量者。此意难信。故举法王劝信。又为下大云譬作本。

    △二正述开三显一又二。一约教明开权显实。二约智明开权显实。由二教。显二智。由二智。说二教。智教相成也。

    今初。

    于一切法(至)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一切法者。谓七方便。横也。对一实。为竖也。若言不尔。何故二万亿佛所。初发大心。中间取小。又流转五趣。又十法界。一人尚具。况七方便耶。此法虽多。方便波罗蜜照之罄无不尽。以随其类音说之。无不逗会。为人天说戒善。为二乘说谛缘。为三藏说事度。为通教说无生。为别教说次第。开如来藏。是名述其领开三也。

    从其所说法下。约教述其显实也。地者。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其性广博。故名为切。寂而常照。故名为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名为地。此圆教实说也。凡有所说。皆令众生到此智地。显实之文。灼然如日。云何闇寱。作余解耶。例大品。广历诸法。皆摩诃衍。衍即大乘。乘即实相。实相即一切智地。上文云。唯此一事实。指此地也。余二则非真。指七方便也。此约渐顿二教。述其开权显实也。

    △二约智开权显实。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至)一切智慧。

    约智开权显实者。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乃至通达无碍二句。是能照权也。又于诸法究尽明了。乃至智慧二句。是能照实也。二智所照。偏圆两境。通达无碍。故能说权实二教。此举智释教也。开权中知所归趣。是识药。深心所行。是知病。病药俱是权法。权法各有归趣。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缘因。低头举手。远趣佛果。念处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了因。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远趣宝所。乃至六度通别等法。近远归趣。途辙不同。亦复如是。又戒善是人天药。谛缘度是三乘人药。乃至通别等法门。是通别菩萨药。又深心所行有二种。一深心著于依正。二深心着所执之法。着依正者。起深重十恶。障人天乘。着所执法。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等。障诸圣乘。当知深心。病相不同。权智照之。通达无碍。

    显实中。又于诸法究尽明了者。实智所照也。一切权法。无不入实。故言究尽。实智所知。故言了。佛眼所见。故言明。若此智。照此药此病。不照彼药彼病。彼智照彼。不能照此。种别不同者。权智照也。一智遍照一切药一切病。实智照也。能示众生如此圆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一法说竟)。

    △第二譬说。文为二。初譬说。后齐教称述。譬有开合。开为二。一差别譬。譬上述权教权智。二无差别譬。譬上述实教实智也。三草二木。纤浓不等。故言差别。一地一雨。普生普润。故无差别。若观其末派。谓各各不同。若究其根荣。莫非地雨。内合方便智照。七五各异。实智往照。终归一实。一实七五。七五一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也。一差别譬有六。一土地。二卉木。三密云。四注雨。五受润。六增长。

    今初土地譬。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大地。

    大千世界。譬众生世间。山川溪谷土地。譬五阴世间。世界无别法。为山川溪谷土地所成。众生无别法。为五阴所成。

    (僭补曰。山川溪谷土地等配五阴。取其名数而已。不须一一局定。此是色。此是受等。借使配得十分相似。其如情无情异何下又云。如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虽平。亦有丘池等五相。可见只取其名数。不烦一一局定。贵在得意而已)譬草木虽依土地等。土地等非即草木。草木质干。但名草木。草木种子。更无别名。但取能生之功名种子。所生质干名草木。皆植根于地。地则本也。内合习因习果。虽依五阴。五阴非即因果。要依于阴。得有习因。增长成办。名习果。果因依阴而起。譬草木种子。受润增长。依山川溪谷土地而成也。别譬者。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虽平。亦有丘池等五相。即譬五乘五阴。山高譬菩萨五阴。川譬支佛。溪譬声闻。土地譬天。谷下譬人。一一五阴。皆有习因习果所依。犹如山川溪谷土地。皆为种子质干等所依也。又用三千大千世界。譬正因之理。通为一切所依也。山川溪谷土地。譬众生阴界入界报色心也。草木丛林。譬众生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依阴入。阴入不出法性。如草木依山川。山川依大千世界。

    △二所生卉木譬。

    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卉是草之都名。木是树之总称。众草成丛。众树成林。治病力用胜者。称为药。如善法中。皆能治恶。而无漏善。治惑义胜。下卉木中。树林枝干。覆阴广。器用大。故喻二菩萨。种类若干者。五乘七善。因果种子。故言若干。即是种类。各有称谓。即是名也。各有体相。即是色也。

    △三密云譬。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云有形色覆阴。下文有雷声远震。覆荫譬佛慈悲。形色譬佛应世。雷声譬佛言教。密云即三密也。慈悲即意密。形色即身密。雷声即口密。弥布者遍也既密又遍。故言弥布也。以慈悲熏应身说法。遍十法界。故言弥布也。

    △四注雨譬。

    一时等[澍-士+上]。

    譬用口密。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利润众生。

    △五沾润譬。

    其泽普洽(至)大枝大叶。

    法宝普雨七种众生心地。所有习因种子。即生闻慧。名为沾洽。枝叶根茎者。信为根。戒为茎。定为枝。慧为叶。次第相资。故譬此四也。小根茎等。即人天信戒。中根茎等。即二乘信戒。大根茎等。即菩萨信戒也。

    △六生长譬。

    诸树大小(至)华果敷实。

    更复略牒。明其草木。随分受润。习报两因善法。既蒙法雨。习报两果。各得生长。称其种性者。明施权称机。小者不过分。大者不减少。即是七种习报两因也。华果敷实者。习报二果也。又生长即三义。称其种性。即是生长之由。由设教称机也。各得增长。正明生长。华果敷荣。即生长之相也(一差别譬竟)。

    △第二无差别譬。显于一实也。有三。初一地所生。

    虽一地生。

    道前心地所生。终因道后智地(道前心地至智地者。此道前后之名。名有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以等觉以前为道前。此中须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体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极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已后。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

    △二一云所雨。

    一雨所润。

    一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种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教(开发道中者。且以初望后。五乘居中。非谓五乘即有真如。五种善根。即五乘也。并如来化意边说。故云终是一音。言终是者。终无定五。故云也。被物虽五。化意唯一。从权宜边。须名四味)。

    △三三草二木禀益。不自觉知。

    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五种善根。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为如来一音所演。皆是大乘。亦不自知究竟同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一开譬竟)。

    △第二合譬二。初合差别譬有二(初正合。二提譬帖合)。今初正合六。第一合上密云譬。兼合世界。第二合上注雨譬。第三合上世界山川溪谷譬。第四合上草木譬。第五合上沾润譬。第六合上增长譬。

    今初第一合上密云譬。

    迦叶当知(至)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国土。

    先举佛身密。合云有形。后举佛口密。合云有声。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即是正合应身出世也。

    如大云起。即举譬帖合。明如来大慈现身。覆育一切也。

    以大音声。即是举佛口密。合云有声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即是三十子。三乘根性。别禀声益也。

    △第二合上注雨譬二。先标章门。次劝听受。章门有六。一十号。

    于大众中(至)天人师佛世尊。

    十号。具舍利弗受记章中略释。

    △二四弘。

    未度者令度(众生无边)。未解者令解(法门无量)。未安者令安(烦恼无尽)。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佛道无上)。

    四弘者。肇云。发僧那(弘誓)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本业璎珞。具对四谛。然彼属别。今须在圆。

    △三三达。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四一心三智。

    我是一切知者。

    △五五眼。

    一切见者。

    △六三不护。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护。说道。谓口不护。

    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僭补曰。三不护者。凡夫随识分别。不护三业。二乘有智。护之尤谨。如来三业。当体是三密。三轮。三德秘藏。遍周法界。随机应现。故云知道开道说道。不可思议。无护不护。是谓三不护法门)六种法门。始自十号。终至三业。诸教所明一切果地神用法门。此六摄足。故略举之(先标章门竟)。

    △次劝听受。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佛八音诠吐六种法门。从多为论。劝三善道。宜应往听法也(第二注雨譬竟)。

    △第三合上山川譬。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揽果报而有众生。如依山川得有世界等。百千万亿者。即是十法界众生也。今正语七方便众生差别。配如上说(即上山川溪谷土地。譬七方便五阴)。

    △第四合上卉木譬。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

    于时者。若论渐初。即是鹿苑初说三乘时。若论中间。处处得论于时。利钝者。总判。三途因恶果苦。不能受道。名为钝。七种方便。闻教得益。名为利。别判。人天但受果报。不肯受道。名为钝。三乘根性。断惑出界。名为利。又声闻观生灭名为钝。菩萨观不生灭名为利。通别圆云云。

    (僭补曰。通别圆云云者。通体诸法缘生。本无生灭。别从空出假。三假聚集。离诸生灭。圆观诸法。即空假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皆实相也。利钝可知)精进懈怠者。三途放逸名怠。人天持五戒十善为精。人天不厌苦为怠。二乘怖畏无常为精。二乘贪证。不求作佛为怠。菩萨志求佛道为进。

    △第五合上受润譬。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随其所堪。即是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

    欢喜得善利。即是各蒙法润受益也(随其至无增减之失者。称五乘机。故无增减。如人机授以十善为增。天机授以五戒为减。如是乃至菩萨。展转相望亦然。欢喜得善利下。随其所宜。得四悉益也)。

    △第六合上增长譬。

    是诸众生(至)于诸法中(三乘一乘)。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现世安隐。后生善处者。即是报因感报果。合华敷增长。亦得闻法。乃至入道者。即是习因牵习果。合上果实增长。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二句。合上增长之由。现世安隐。正合增长。后生善处。是合增长之相也。

    佛如大云。普覆一切。三途亦得沾润增长。如说般若方等。明地狱得益也。又诸经中。亦说龙鸟鬼神等。闻法得道。若火灭汤冷。即是现世安隐。或生天上人中。即是后生善处。于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乐。若人天闻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龙不犯。即是现世安隐。或天还生天。人还生人。或天人互生。即是后生善处。生能悟解。即是以道受乐。

    二乘闻法。得有余涅槃。是现世安隐。如下文云。是人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此人于彼国。得闻是经。指方便有余之土是善处。于彼闻经。是得道受乐。

    若生身菩萨。闻卢舍那佛说法。得无生忍。即现世安隐。后生净满世界。为法身眷属。即是善处。以道受乐。

    离诸障碍者。即是现世安隐。任力所堪。渐得入道。即后世以道受乐(初正合竟)。

    △第二提譬帖合六意。

    如彼大云(至)各得生长。

    六意者。大云帖合第一形声两益。

    雨于一切。帖合第二六章法门。

    卉木丛林。帖合第四受化众生。利钝怠进。习因深浅。

    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第五受润得法利。

    各得生长。帖合第六现世安隐增长也(帖合六章门者。六章正出注雨相故)。

    (一合差别譬竟)。

    △第二合无差别譬为二。一正合。二提譬帖合。正合有三。一无差别意。合上一地一雨。二差别意。合上草木差别。三如来能知。释成两意。

    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无差别者。谓一相一味。一相合上一地也。又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无相。即无差别也。立一切法。即有差别。差别如卉木。无差别如一地。地虽无差别。而能生桃梅卉木等差别。桃李卉木虽差。同禀地之四微。若知四微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别即是差别。若知桃李四微。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别即是无差别。以是义故。以一相合上一地譬也。一味。即是实教。纯一无杂。例一相可解。解脱者。无分段变易二边业缚故。名解脱相。离相者。得中道智慧。此慧能远离二边。无所著故。名离相。灭相者。二边因灭。得有余涅槃。二边果灭。得无余涅槃。故名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若得二边灭相。即是通别二惑尽。入佛知见。以一切种智心中行般若。初发毕竟二不别。故言究竟。此即佛之智慧。故言一切种智也。

    △第二差别意。合上草木差别。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至)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众生。是山川假实之差别。亦是种子之差别。如来即是云。闻法即是雨。读诵修行即是润。功德即增长。如此等差别。皆不能知也。

    △第三如来能知。释成两意。以无差即差。差即无差也。所知之境。略举十种。合为四意。一约四法知。二约三法知。三约二法知。四约一法知。

    今初约四法知。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

    一约四法者。谓种。相。体。性。种者。三道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烦恼道。即般若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此明不善法。即善法解脱也。又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即生死是法身也。直观三道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众生不知。如来能知也。又相体性者。约十法界十如中释。若论差别。即十法界相体性。若论无差别。即佛法界相体性。差别及无差别。如来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二约三法明如来能知。三法者。即是三慧。仍有三重。一三慧境。二三慧体。三三慧因缘。

    念何事思何事(至)以何法修。

    初三句。明三慧境。念即闻慧。谓念取所闻之事。

    二云何念三句。是三慧体。谓返观能闻等。即体也。

    三以何法念三句。即是三慧取境闻法。是其因缘也。

    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无差别。如来能知。

    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三约二法明如来能知。

    以何法。得何法。

    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是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唯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

    无差即差。差即无差。如来能知。

    △四约一法如来能知。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七方便住于七位。故言种种之地。此即差别。如来用如实佛眼见之。如众流入海。失于本味。则无差别。

    随他意语。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则如来能知差别。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则如来能知无差别(一正合无差别譬竟)。

    △第二举譬帖合众生不知。有二。初正帖合。二牒前结叹如来能知。

    今初。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会义云。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枝叶华果等。无非地之四微。则能全悟众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从此智地。兴大悲云。注权实雨。化化无尽。如来所以说法华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

    △二牒前结叹如来能知。有二。一正明如来能知。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终归于空。

    (僭补曰。如来能知者。知三乘五乘七方便人。于性德理地。蒙如来一云一雨之润。各得随根增长。而不自知。唯佛能知。此一句标也。所谓解脱相下五句。是释上一相一味之词。其解脱离灭。已如上释。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者。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终归于空者。中道第一义空。此事向已释竟。今复释者。盖殷勤珍重。指掌叮咛。令不知者知也)。

    △二释疑。

    佛知是已(至)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佛昔已知始末皆一。何不鹿苑即为说实。释云。观众生心欲。随三悉檀而将护之。恐其诽谤。故不务速说。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日方说也(一譬说竟)。

    △第二齐教称述。疑者闻佛无量功德。谓四弟子齐教领解。何云是实。故佛称述。虽未及遍领。齐教(领开显不虚)亦是引发下根。令同得悟。文为二。一称述。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先叹希有者。凡夫有反复。闻能得益。菩萨是己事。解不多奇。二乘入无为正位。又能舍证入实。甚为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能领开三。次言能信受。即述其领显一也。

    △二释疑。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明佛于一道说三。深玄难解。而汝能信也。私谓前文云。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后文云。汝等甚为希有者。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有为一机一方而已。故言汝等说不能尽。佛恩虽普。众生日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植根乎地。禀润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甚为希有(一长行竟)。

    △二偈颂。有五十四行半。颂上开显。有法譬。今皆颂。初四行颂法说。次五十行半颂譬说。法说复二。一举法王。二明开显。

    今初半偈。颂法王不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次三行半。颂开显。上文二教二智。今亦具颂。初一行半颂二教。后二行颂二智。

    初半行颂权教。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二一行颂实教。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后二行颂二智。

    今初一行颂释权智。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僭补曰。如来久默不说。而今日为舍利弗四大弟子等作法譬雨说。述迦叶等能闻能信能解。而叹其有智。其无智者。虽闻而反生疑悔。则永失法利。无智指前五千退席。及末世众生。闻经而不生信解者。其失甚大也)。

    △次一行颂释实智。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随种种缘。说种种教。悉为令得大乘正见。此颂是如来四悉檀意。破有法王。即对治意。随众生欲。即世界意。智闻信解。疑悔永失。是为人意。令得正见。第一义意。三悉檀。即颂上以智方便。而为演说。令得正见。颂上到一切智地(初颂法说竟)。

    △第二五十行半。颂上譬说。初十行半颂开譬。次四十行颂合譬。上开有差别无差别二譬。今初九偈半。颂差别譬。次一行。颂无差别譬。上差别有六。今亦颂六。初三行颂上云譬。

    迦叶当知(至)如可承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也。若应身不说法。如须扇多佛等者。此云不含润也。身放大光如电曜。口震四辩如雷声也。九十五种邪光不现。故言掩蔽。除九十八种恼热。如地上清凉也。如可承揽者。应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也。

    △二一行颂上注雨譬。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注无量。率土充洽。

    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四方俱下。一时俱闻。亦云四等也。凡有心者。皆蒙利润。故言率土充洽也。此则成上。又成下山川譬也。

    △三一句。颂上土地山川譬。

    山川险谷。

    即是七方便众生五阴。今蒙法雨。身口柔软。如土地得泽也。

    △四二句。颂上卉木譬。

    幽邃所生。卉木药草。

    幽邃所生者。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阴界入内。故言幽邃。今蒙法雨。悉得开发。故言所生。

    △五两行三句。颂上受润譬。

    大小诸树(至)随分受润。

    百谷语通。取五谷譬五乘。能生百善也。甘蔗蒲萄譬定慧。干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余譬如文。

    △六两行。颂上生长譬。

    一切诸树(至)皆得鲜泽。

    △次一行颂上无差别譬。上文有三。此中略不颂一地。而所生兼之。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初二句二字。颂所生所润。次是一二字。颂能润。则是颂无差别也。而各滋茂。颂差别不自知也(一颂开譬竟)。

    △第二四十行。颂上合譬有二。初三十五偈。颂合差别。次如是迦叶下五行。颂合无差别。上合差别譬。前正合。后举譬帖。今颂亦先合。次便举譬帖。初一行。颂合云譬。上两句。以身合云。下两句。举譬帖合。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二有八行半。颂上合注雨譬。初三行。略颂十号。

    既出于世(至)犹如大云。

    此三行颂十号者。文略义含。出世。即无上士。及佛。为说。即正遍知。明行足。世尊。即第十号。于天人中。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如来。即第一号。来善去善。兼于善逝。又出于世。即世间解。

    △二六章门中。但颂二章。初一行半。是颂四弘誓。

    充润一切(至)及涅槃乐。

    四弘者。充润众生。即初弘誓。皆令离苦。即第二誓。皆令离于因果苦故。得安隐乐。即第三誓。及涅槃乐。即第四誓。五乘咸有世间之乐。皆令得于第一之乐。

    △二四行颂劝听受。于中初二行先叹佛。次为大众下二行。以能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皆归一乘。故劝听受。此举无差以释于差。

    诸天人众(至)而作因缘。

    (第二合注雨譬竟)。

    △第三有四行。颂合上山川譬。

    我观一切(至)如雨普润。

    山川譬七种五阴众生。如雨注不择溪谷。佛平等说。故无彼此。有机为此。无机为彼。植善为爱。行逆为憎。佛事为自。魔事为他。机感而来。机尽而去。入实为坐。出权为立。佛观众生为若此。即是等雨山川之意。颂上无数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也。

    △第四二行。颂上如来于时观是众生。于中初行半。颂合上所生草木丛林。后半行。颂合上能生等雨法雨。

    贵贱上下(至)而无懈倦。

    贵贱乃至利钝。约七方便传传作之也(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利根钝根约习。亦须具历五乘七善。展转说之)。

    △第五有十一行。颂上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合受润譬。文为三。初一行总明受润。次七行别明受润。后三行结。

    今初。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次七行别明受润。文为五。初一行人天。俱未断惑。合为小草。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二二行明二乘。俱有断证。合为中草。

    知无漏法(至)是中药草。

    △三有一行明六度。志求作佛度生。胜于二乘。为上草。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四一行半明通教。已断通惑。誓扶余习。涉有化他。望下为优。比上为劣。故名小树。

    又诸佛子(至)是名小树。

    △五有一行半明别教。自行化他。高广为胜。故名大树。

    安住神通(至)名为大树。

    草既有三。约三教菩萨。树亦可作三。六度约三僧祇。通教约七八九地。别教约三十心(次七行明别受润竟)。

    △后三行结所润能润。又二。初一行半。举譬帖释所受润。虽明七种。七种为少。如海一滴。

    佛平等说(至)所禀各异。

    △二一行半明能润。佛智多如海也。

    佛以此喻(至)如海一滴。

    (第五合受润譬竟)。

    △第六八行半。颂诸众生。闻此法已。合欢喜增长譬。又二。前两行总颂增长。

    我雨法雨(至)渐增茂好。

    初偈总颂增长。次偈举譬帖释。

    △二有六行半。别明增长为四。初一行半。明人天增长。

    诸佛之法(至)皆得道果。

    普得具足。是颂现世安隐。渐次修行。是颂后世以道受乐。

    △二一行半。颂二乘增长。

    声闻缘觉(至)各得增长。

    住最后身。有二解。一云。二乘已断通惑。住最后身。若不值佛闻法。灭寿取证。则增长义不成。二云。二乘得有余涅槃。住最后身。得佛五味调熟。得入法华。闻大乘得解。即是增长也。

    △三一行半。是通教增长。

    若诸菩萨(至)而得增长。

    坚固。是体法慧。了达三界。是断惑尽。

    △四二行。是别教增长。

    复有住禅(至)而得增长。

    问。一云一雨。与一音同异。答。下地以一音令他闻一法。佛以一音随类各解。今一云一雨。正是随类之一音也。毗婆沙言。佛以一音说四谛。五人闻人语。八万诸天闻天语。地狱夜叉。各闻同其语。唱告至梵天是为梵音。亦是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若报得梵音。则人所不闻。闻亦不解(初颂合上差别譬竟)。

    △第二五行。颂合上无差别譬。又为二。前一行半。颂无差别之差别。

    如是迦叶(至)各得成实。

    譬如大云。以一味雨。即颂合上一味雨无差别也。润于人华。各得成实。即是颂上差别也。

    △二三行半。颂差别无差别。

    迦叶当知(至)悉当成佛。

    次迦叶当知以诸因缘下。即是明权。权即差别。合上所生也。

    今为汝等者。即是显实。实即无差别。合上一地也。非灭度者。未度变易也。独言二乘者。为其保证强也。人天不许果为涅槃。菩萨不中间取证也。是菩萨道者。菩萨行道。亦须断通惑。汝已断尽。即是菩萨道。法华论。谓发心退已还发。前所修善不灭。同后得果。二乘智断。是菩萨道者。二乘执其果。故斥言是菩萨道。道即因也。问。菩萨亦有果。信解云。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何故不言是菩萨果。答。此义亦应得。今言若道若果。皆是佛因。因即是道也(有本此文后。更有长行偈颂一段。乃隋朝笈多所译。名添品法华。又移嘱累安劝发品后。其余仍旧。无所改也)。

    (药草喻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释授记品。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诸经破授记。净名云。从如生得记。从如灭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答。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菩萨誓记。此记须与。世谛故记。第一义故无。四悉适时。如下说。

    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说。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若正因记则广。若缘了记则狭。或迟记。或速记。或佛记。如此文。或菩萨记。如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复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也(或迟如声闻。或速如龙女)。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但记男。不记女。但记人天。不记畜。今经皆记。若首楞严有四种记。今经具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周记是也。(又诸经为对菩萨。多授法身究竟果记。今此品中。秪记八相。如前后说)原诸佛本为大事因缘出世。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已显。佛已说竟。众生已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又明了佛性。故与授记。小乘入实。决定作佛故记。受记。亦云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此文是譬说第四段。上三段皆以譬喻说之。此中授记。亦用譬喻论记。无第五段。指上指下。略不论耳。又药草喻中。明一切受润。各得增长。审知四众。皆获利益。经家略不出耳。

    △次释经文为二。一正与中根授记。二许为下根宿世之说。初又二。先授迦叶。次授三人。并有长行偈颂。迦叶长行中有六。一行因。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至)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至)天人师佛世尊。

    △三劫国名字。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二偈颂中。初四行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至)无上之慧。

    △次半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三六行国净。

    其土清净(至)不能数知。

    △四半行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五一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半行总结。略劫国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第二授三弟子记中复二。一请记。二与记。请记中七偈。初一行正请。

    尔时大目犍连(至)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次二行半开譬。

    若知我深心(至)然后乃敢食。

    △三二行半合譬。

    我等亦如是(至)尔乃快安乐。

    △四一行结。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第二与三人记。各有行因得果。劫国寿命。法住数量。悉如文。

    初须菩提。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至)及声闻众。

    △偈中初一行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次二行行因。

    我大弟子(至)渐具大道。

    △三一行得果。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四六行半国净。

    其佛国土(至)听受佛语。

    △五半行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六一行正像。阙劫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第二大迦旃延。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偈中初一行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次二行行因。

    是迦旃延(至)供养舍利。

    △三三句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四三行一句国净。阙佛寿正像。

    国土清净(至)庄严其国。

    △第三大目犍连。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偈中初四行半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至)诸佛塔庙。

    △次一行半。得果兼国名。

    渐渐具足(至)栴檀之香。

    △三半行佛寿。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四二行半国净。

    常为天人(至)皆不退转。

    △五一行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第二有二行半。许为下根。更说宿世。

    我诸弟子(至)汝等善听。

    此人已闻法譬。复见上中受记。而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欲增进其道。先许总记。更说宿缘(云云。授记品竟)。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