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签证释最新章节!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明实位。

    ○二处罗汉名同。谓藏通二处声闻。总名罗汉也。

    ○下辨体说。玄第九卷上。

    ○华则着身。维摩经观众生品文。

    ○三种意阴。宝性论云。住无漏界声闻辟支佛有四种障。乃至依无漏业因。生三种意生身。

    ○不名福田。须菩提章。维摩呵云。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云云)。

    ○意阴即意成身。亦名意生身。辅行十四卷引楞伽云。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二乘即彼三中之一也。后玄第六卷下明。

    ○借下成高。谓借别住而成圆高也。妙乐云。借别者。圆非无位。借于次第高下。以显不次第平等耳。若论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

    ○平等法界等者。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故云尚不论悟不悟。大乘因者等。普贤观经只有上因句。其下果句。准义而出。

    ○如止观中。止观第三卷明顿渐中。此下文。玄第九卷下明宗中文。

    ○圆闻妙理者。即圆妙三谛也。故一法一切法。即妙假俗谛也。一切法一法。即妙空真谛也。非一非一切。即妙中第一义谛也。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故不可思议也。止观第三记辅行十四卷。

    ○一行一切行。如前行妙文初。明不相须圆妙行。即一行一切行也。

    ○十法成乘。辅行二十卷云。又备此十。令观可成。故名成观。亦名成乘。前之四法。用无前后。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能善用者。十如指掌。

    ○识一念平等。辅行云。山家所观一念。是非一非异一念。不同世人执着一念也。谓观此现前刹那一念。具足三千即空假中。故云平等具足。即初观不思议境也。次谓不思议三谛即无作四谛。无始昏迷。翻道灭而为苦集。今既觉知欲反苦集而为道灭。于四谛境起四弘誓。故云伤已昏沉等。即真正发菩提心也。次知此心。即一念心性也。谓此心性本是寂照常明常静。体达现前一念昏动。即是法界常寂常照。即善巧安心止观也。次用寂照不思议止观。遍破三惑等法。即空破见思。即假破尘沙。即中破无明。一心圆破。即破法遍也。次一心诸心谓上木能一心破遍。或起着心。或起余惑心。则有通塞当检校铨择。使塞者通。通者不着。即第五识通塞也。次道品调适。谓上破法遍中。已知一切色心等法。若未能悟入。当修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八正道。开三解脱门。入涅槃城。故云向菩提路也。次正助合修。正谓前六观法。行者若未证悟。复修事六度等。对治助开。故云解此心正助之法。次识次位。谓从五品相似至初住等。故云识己心凡圣心也。次能安忍。故不动不退等。第十离法道爱。故虽获此心无量功德。不生染着。则免顶堕而到清凉矣。故结云十心成就。

    ○目见种种色。谓观智增明。能见三谛理。如有日光见种种色也。

    ○弥勒论。即金刚般若论弥勒菩萨造。

    ○五法师。文句云。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又云大论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经书须解释。今经合受持为一。合解说为一。开读诵为二。足书写为五。

    ○于论二文等。二文即受持及读诵也。若准文句受持为一种。止可说读诵开为两。今云各开者。或兼大论开受持为二意。故云更加说法名五但没书写耳。

    ○安乐行疏释五法师。五种法师在法师品疏中广明。非安乐行疏也。安乐行品题中附上法师品文释耳。

    ○文意各别。谓此中只用说法解脱。随喜位初用听法。因文连着。故云相从来耳。

    ○菩萨少施等。在大论二十九卷中。

    第五品行人。

    ○如随自意。即大师随自意三昧。亦名觉意三昧。一卷别行。

    十信位。

    ○今比望竖。出其横相。此二句正明一信具十。是横对相。故云今比望竖十心。出其一信中具十心横相也。

    ○仁王般若经云。初发心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乃至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必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璎珞一信有十。璎珞本业经上卷。贤圣名字品云。所谓十信心。心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常发无量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性中。

    ○行于五悔等。辅行云。由此五法。助开初品乃至入住远由。

    ○以信为本。谓圆信不思议妙三谛境。方能起不思议境观也。藉念力持。谓正念力持。真正发菩提心始不退失也。功由精进。谓止观善巧。全由精进。心方得安也。妙慧方遍。谓由妙慧破法方遍也。由决定力。谓于塞得通。若无决定心。通或复塞。故通不塞。由定力也。为求不退谓无作相生道品调适。向菩提路唯进无退。故云元修等。回因向果。谓既回因向果。亦能回事向理。正助合修。故能助开悟入。方能护法。谓不失不滥。故识次位。方堪护法。由善防非。谓有内三术外三术。为善防非。由此善防。非从何起。故内外悉不动名能安忍也。由大愿力。谓无愿力。更不前进便为顶堕。今于法道不起染着。入清凉地。故于法无爱。由大愿力也。

    ○引二经证者。谓前开科。只有三普贤下引证。今言三引二经证者。以普贤观经说六根清净。指同法华经故。故遂言二经。

    ○无生忍前有十境界。普贤观经云。十方佛右手摩头授记。行者应时即入菩萨正位即无生忍位也。无生忍前。即十信位有十境界。集注云普贤释迦分身多宝四圣及六根清净。共为十种。经云行者持经得见无量普贤菩萨身心欢喜。白言。愍念我故。为我说法。尔时空中。无量普贤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云云)。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第二见释迦佛耆阇崛山说法华经。第三感十方分身佛现。第四见多宝塔多宝如来。第五十方无量佛及普贤空中为说六根忏悔法行者忏悔眼根清净。第六耳根清净。第七鼻根。第八舌根。第九第十身心二根十方佛普贤复教当忏身心二根。行者问。我今何处行忏悔法时空中声说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乐我净波罗蜜(云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仁王经波斯匿王所说偈在上卷末。仁王疏云十信善有三品上品善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妙乐云信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谓专以人天不杀盗等用对十信。既云长别三界。当知须是断惑十信。

    ○仁王初后法华中间。谓发大心为初。别三界为后。六根清净功德在发心后别界前。故云中间。

    引众多文。

    ○十种梵行等。正念天子间法慧菩萨答。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乃至广推十法不可得故十梵行空。复应修习十智。所谓处非处智。三世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修习如是十智。即入初住。

    ○唯住前观十梵行。唐译梵行品在十住品前。晋经梵行品在十住品后。今据新经言也。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

    ○若大品云。大品第四十五闻持品文。

    ○闻深般若等。皆略经文。非论文也。大论释云。大海水是无上道。平处无树无山是般若波罗蜜经卷等。又释云。树果是无上道。树华是阿鞞?致地。春时陈叶落更生新叶。是诸烦恼邪见疑等灭。能得般若波罗蜜经卷等。

    ○仁王偈。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

    ○具如经说。普贤观经云。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见十方诸佛。普贤为行者说忏悔六根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说法庄严力故。得六根清净。如妙法华经。行者六根渐净。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云云)。又经云。十方诸佛摩头授记。行者即入菩萨正位。即授记入初住也。

    ○安乐行。文句云。夫安乐者。即大涅槃。从果立名也。行者。即涅槃道。从因得名也。

    ○行处。文句云。约三法明行处。一直缘一谛等。二约生法二忍等。三约不思议三谛等。妙乐云。当知行处即正行。近处即助行。近远两字。若对所近。应并上声。今明能行对所离法。故皆去声。约远而论近。亦是附戒门助观。约近而论近。亦是附定门助观。约非远非近而论近。亦是附慧门助观。即指不动不退等一十八空。文句云。凡有十九句。初一句总。后十八句对大品十八空。如实相即第一义空(云云)。

    十住位。

    ○首楞严。大论翻云健相。

    ○入理般若名为住。亦波斯匿王说。次句住生德行名为地。

    ○十种智力。即前引是处非处智等。

    ○迦叶叹初住。即迦叶菩萨。

    行向地位。

    ○璎珞本业经。佛言地名持。持一切百万阿僧祗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

    ○华严璎珞文意。华严虽兼别位。经正是圆。璎珞纯别。故云文虽次第。既借别名圆。亦可借用念念进入等言。本业经上卷云。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

    ○等觉边际智满。谓到诸法边不思议权智也。前签第四上有释。无明父母。楞伽经云。弑无明父。断贪爱母。

    ○妙觉位御车达到犹名为车。后明三法妙中文也。

    ○对大车喻。止观第七下云。是十种法。名大乘观学是乘者。名摩诃衍。如法华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云云)。

    ○或七或一等。辅行二十卷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一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乃至离爱不离境故。故此十观。根三。意分远近近。期初住。远在极果。又次位下三虽非观法。并由观力相从名观名十观。次释疑中。耆婆为阇王说梵行品有多卷。此正在第二十卷中。世尊入月爱三昧放光清凉往照阇王身疮即愈。王问光因缘。耆婆答言。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王问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人生欢喜。月爱三昧能令修习涅槃者心生欢喜(云云)。譬如月光初一至十五。光渐渐增。月爱三昧令初发心善根渐渐增长。具足大涅槃(云云)。譬如月光从十六至三十日光明渐减。月爱三昧光所照处。烦恼渐减(云云)。譬如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能令众生除贪恼热。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众生爱乐。月爱三昧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即签云有六喻也。

    ○仁王十四忍。仁王经教化品云。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又波斯王说偈已。佛即授记。乃至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蜜。第三品末云。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慧忍。胜慧忍。现忍。远达忍。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千劫恒河沙生生苦难。释签云。仁王不开等觉。盖仁王经文不说有等觉故。今玄文开等觉为十四般若。

    ○大品四十二字。大品经广乘品中明。

    ○什师九倍略。大论一百卷末明。

    ○初阿后茶。大论八十九卷亦明四十二字。

    ○南岳两卷中释。大唐内典录第五卷云。有四十二字门两卷。沙门慧思撰。

    ○广乘品。大论中即四念处品。

    ○明一切法皆摩诃衍等。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大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初阿。具云阿提阿耨波提。秦言初不生。经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茶具云波茶。秦言必。经云茶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

    ○即说菩萨十地。此广乘品后发趣品中明十地也。又次十地后说三乘共十地。即出到品中文。

    ○释广乘品。大论四十八卷释大品广乘品。从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皆是摩诃衍。次释四十二字门(云云)。门者一字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字为世执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大论四十九卷释发趣品。五十卷释发趣之余。即次释出到品。大品经发趣中只云从一地至一地。大论答出二种地。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但菩萨地。欢喜地。至十法云地。共地。干慧乃至佛地也。

    ○乃至法云地中明修治地业。经明初地修行十事治地业。乃至九地具足十二法。十地菩萨当知如佛。又云十地菩萨具足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具足圆满断一切烦恼及习(云云)。

    ○无人乘而到干慧等地经云无有人众是乘出者。何以故。是乘及出者所用法及出时是一切法皆无所有。用何等法当出。何以故。我不可得。乃至第十地不可得故。不可得毕竟净故。云何为初地乃至十地。所谓干慧地性地(云云)。乃至如是须菩提。菩萨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萨婆若。

    三料简。

    ○言前是料简璎珞等。谓前第四卷别教文中云。今若明位数须依璎珞等。今此明圆位数。仍用璎珞等。故须料简。然前料简品。而言料简缨珞者。今圆断四十二品。是四十二位能断。而四十二位是缨珞名。故言料简璎珞。次料简位。而言料简涅槃等。今圆位应修圆行。而行名同涅槃次第行等。故言料简涅槃。

    ○品位相成等谓今明四十二字圆位。修一心圆行。圆断四十二品无明。故云品位相成(云云)。至大品三观。元有一心三观。正是今圆位中所用。故云观心不须料简。

    ○庄子云。庄子有内外篇。此出外篇。轮扁斫轮人名扁也。

    三伏断。

    ○大经第六。四依品中。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五卷。

    ○一空一切空等止观云。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假中亦然。谓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此是一心三观中体一互融总三观也。古云。三观具四法。一名谓一相不立等。二体谓一空一切空等。三德谓即空是般若清净义。即假是解脱自在义。即中是法身究竟义。四用谓空彰荡相。假彰立法。中显绝待。

    ○寂灭忍亦名无生忍。仁王教化品。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皆上中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今合二三为一。亦名伏忍。波斯匿王偈云。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

    ○仁王云等。第七受持品云。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今言金刚顶即金刚喻定顶三昧也。仁王经文不开等觉。即十地后心也。

    ○寂灭通下。仁王教化品云。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

    ○一切众生灭尽定。是圆寂灭理定。非小乘事灭尽定也。

    ○即是圆位。亦可通用。即谓六即。是圆位。当知圆无生事及寂灭理二名。亦可六即通用也。

    ○因因果果等。大经疏云单因是境。重因是观。单果是菩提。重果是涅槃。境但是因。不从因至于因因。但非因因。观智从因至十因。故得是因因。菩提但是果。不从果至于果。但果非果果。涅槃从果至于果。故得是果果。

    ○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大经文云。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章安疏云。无明当体是因。而复为行作因。故是因因。识当体是果。复为行作果。故是果果。以譬例法。譬与法乖。但取少分为喻。故今签中引用。不安识字。但约无明体论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今从法譬等。谓章安疏既云譬与法乖。但取少分为喻。故荆溪意亦非全取无明行识以为境智。菩提涅槃之譬。但是先举无明行等亦有因果因因果果之名。故云今从法譬俱得说之(云云)。

    ○地持云第九离见禅。地持经第五卷禅品九种。一自性禅乃至第九清净禅。第九复有十种禅。一世间清净不昧不染污禅。二出世间清净净禅。三方便清净净禅。四得根本清净净禅。五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六入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云云)。

    ○界外三界。古云界外准界内立三界名。中理未穷通名见惑。通三界变易土中胜妙五尘名欲界思。不思议法尘为上界思。

    ○唯佛一人等。仁王偈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

    ○大经第六四依品云佛告迦叶。大涅槃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云云)。疏云。四者数也。依者凭也。一切世间凭之得益。故言四依。

    圆教八相。

    ○四明答日本问云。三周所授。乃八相应身记也。此之八相。始从初住分显法身。终至妙觉究竟法身。皆能现此益物之相。华严云或见来下。降兜率也。处于母胎。托胎住胎也。或见初生。出胎也。或见出家。第五出家也。或见成道。第六成道也。或见转法轮。第七转法轮也。或见入涅槃。第八入涅槃也。大小八相开合存没不同。如佛祖统纪中明。

    第五判粗妙。

    ○同除四住等。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见为一住。名见一切处住地。思惑分三。一爱欲住地。二色爱住地。三无色爱住地。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除四住也。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别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伏断。故言三藏则劣。

    ○设开十地为三十品。仁王观空品云。十地三十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

    ○定爵论勋。爵者。封也。爵有五等。谓公侯伯子男也。勋功也。

    ○高粗低妙。四教仪云。只缘教弥权。位弥高。教弥实。位弥下。

    ○七位兴如华严二兴等。谓五时教兴。各有所为。如初时拟宜。乃至第四时淘汰。法华开显。即各有所以也。此是法华中施开废正义。

    七位废。

    ○此中不全同法华。后签云。前诸兴废。并约法华前教也。

    ○且对衍门存三废一。谓摩诃衍门无三藏教。故存通别圆三。废一藏教也。止观第三记。辅行十四卷。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