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签证释最新章节!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定圣行。

    ○根本净。大论第二十卷。根本净禅。云何名净。有漏善五众。

    ○简风喘等。禅门云。息相有四。风喘气息。行者当舍三存息。以细念心摄心对息。从一至十。令心不散。故名数息。若数不满十名数减。若至十一名数增。然增减之数。并非得定之道。若从一至十。恒具十。无有间一之失。名数成就。

    ○当证前方便等。证相云。一粗住心。二细住心。三证欲界定。因前息道诸方便修习。心渐虚凝。不复缘虑。名粗住。于后其心泯泯转细。即是细住。与定相应等。名欲界定。因欲界定后身心泯然虚豁。失欲界身。坐中不见头手床席。犹若虚空。此是未到定。此能生初禅故。即初禅方便定。八触。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五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八圣种。无常苦等。并如病如壅如疮如刺。四支。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远对外尘说内净。近对内垢说内净(云云)。

    ○五支成就。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大论中由爱故有苦等。广诃二禅喜相。四支成就。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菩萨定须明修。大论云。菩萨为众生故。起大悲心。修行禅定。系心缘中。离五欲。除五盖。入大喜初禅。

    ○在修证中。禅波罗蜜第七卷明修证。彼修证开四章。一世禅。二亦世亦出世禅。三出世禅。四非世非出世禅。第四不说。第三复开二。初对治无漏。有九。即观练熏修。二缘理无漏。亦不说。

    ○非漏非无漏。即第四非世非出世。观练熏修即对治无漏。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卷。止观有数息。然辅行无文。

    ○转缘。禅门转缘。通约教随等六。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五卷。

    ○四等。大论二十卷。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辅行云。四等从心。无量从境(云云)。

    ○四无量。大集经二十四卷四无量心品云。譬如一箧盛四种香。一沉水。二多伽罗。三牛头旃檀。四多摩罗叶。如是四香合有四两。有四姓人。以四种衣置是箧中。经数日已。各自赍去。而是四香铢两不折。然是衣中各各有香。若有菩萨修四无量心。随所住国。其土人民各各成就种种功德。而于菩萨无所损减。

    ○次修相。此略明。禅门中别明四种修相。

    ○隐没等。止观云。此定有隐没。不隐没。若心缘众生。决定作得乐想。心甚明了。而所缘处。不见众生得受于乐。是内不隐没而外隐没。复有内心明净。外见得乐。是为内外。俱不隐没。辅行云。若依根本。内外俱隐没。及外隐没内不隐没。余则内外俱不隐没。第九略记。辅行三十八卷。

    ○四空定。大论二十卷末明。

    ○须诃色。行者观是色粗恶重苦。老病杀害等。种种苦恼因缘。如病如痈疮如毒刺。皆是虚诳妄语。应当除却。

    ○过一切色相等。大论云。佛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过一切色相即可见有对色。灭有对相即不可见有对色。不念种种相即不可见无对色。大论问。云何能灭是三种相。答曰。是三种相皆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自性无故。是三种虚诳无实。易可得灭。

    ○禅门即禅波罗蜜。云亦有未到地相(云云)。

    ○六妙门。禅门云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门。亦名六妙门。三是定法。三是慧法。

    ○若作对治。辅行三十七卷云。若对治者。沉多应修慧多定少。散多应修定多慧少。沉散等者。应修等观。具如禅门。禅波罗蜜第七卷。

    ○今但次第相生。禅门云。若广明此六法修证。则诸禅皆属六妙门摄。今但取次第相生入道之正要。以明六妙修证之相。

    ○游止三四。瑞应经上卷云。端坐六年。形体羸瘦。皮骨相连。玄清净漠。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十二门。无分散意神通微妙。

    ○十二门禅。谓四禅四等四空也。

    ○出入息。大集经云。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观于出入。如门如向。

    ○大论二十一。在二十卷中。论云。以五欲粗诳颠倒。故以细微妙虚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诸毒。

    ○随止可见。谓随有修证。止有修证。皆可见也。

    ○观有三义。禅门云。一者慧行观。观真之慧。二者得解观。即假想观。三者实观。如事而观也。今此六妙十六特胜通明。并正用实观成就。然后用慧观观理入道。

    ○止观第九记。辅行三十七卷。

    ○特胜。辅行问。何名特胜。答。修九想起过。佛令修于特胜。此观特出。胜于九想。故名特胜。止观第九记。辅行三十七卷。

    ○因缘得名。如律云。佛令诸比丘修不净观。比丘修成。于身生厌。或有比丘发心欲死。求刀自杀。乃至杀六十比丘。因半月说戒。佛问阿难。不见诸比丘。阿难具答。因斯立制等。尔后改观。令修特胜。

    ○皆有修证。修者作心修习。心未相应。证者。即任运开发。心得相应。

    ○此代数息。禅门云。何故以此代数息。答若是数息。直闇心数无有观行。修证。时多生爱见慢等。今以随代数者。即觉知此息无常。不生爱见等。

    ○轻重涩滑。知入息时轻出息时重。入息时滑出息时涩等。

    ○即对四念处。辅行云。从初知息出至除诸身行。有五特胜。名身念处。次从心受喜至受诸心行。有三特胜。对受念处。次心作喜下三对心念处。从观无常下五名法念处。

    通明。

    ○辅行问。何名通明。答此禅观法无别名目。北国诸师修得此禅。欲以示人。既不知名。立名不定。欲安根本禅中。而法相迥异。若对特胜。名目全殊。始对背舍观行条别所以诸师名为通明。又云修时三事通观。故名为通。此法明净能开心眼。观一达三。所见无障。故名为明。

    ○别观三事。禅门第八卷明。

    ○三十六物。辅行云。前特胜中三十六物。与此不异又诸文皆云内外中间各十二物。唯禅门中但分内外。外有十物。内有二十六。于中二十二是地。十四是水。

    ○声非报法。杂心论第一卷问。何故声非报。答现在方便生故。声者现在方便生报者前业所起声随欲生报非随欲生。又声有间。报无间。声若是报。应如色一切时不断。而声有断故非报。

    ○即不得一切法。禅门云。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天文地理禅门第八卷明。止观第九略记。第六记中明。

    ○九想。大论二十一卷明九想。

    ○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五卷。

    ○九十八使山动。大论云。三毒薄故。一切九十八使山皆动。渐渐增进其道。以金刚三昧摧碎结山第五记辅行二十三卷。

    ○能成大事。大论云。是九想。是开身念处门。身念处开三念处门。是四念处开三十七品门。三十七品开涅槃城门(云云)。

    ○八背舍。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乃至七非有想非无想。第八灭受想。

    ○背净洁五欲。欲界不净五欲上欲界定未到定已上皆洁净五欲。

    ○如禅门。禅波罗蜜第十卷。

    ○八胜处。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六黄。七赤。八白。

    ○十一切处。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

    ○背舍具九地。大论二十一卷云。初二背舍初四胜处。初禅二禅中摄。净背舍后四胜处八一切处。第四禅中摄。二一切处即名说空处空处摄。识处识处摄。前三背舍八胜处八一切处皆缘欲界。后四背舍缘无色界及无漏法(云云)。

    九次第定。

    ○胜处但在第三背舍。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位在二禅。后四位在四禅。第三净背舍位通三禅四禅故云胜处。但在第三。

    ○一切处但在第三四五背舍。初八色一切处位在第四禅。次第九空一切处位在空处。第十识一切处位在识处。故云但在第三四五。

    ○并在大品大论。大品在初品中。大论二十一卷。

    ○得堪忍地。章安疏云。还是初地。

    ○共念处。四念处引阿毗昙云。共念处者。以禅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观。发得无漏三明六通(云云)。

    ○答毗昙云。即阿毗昙。大论云。阿毗昙是佛说。汝小乘随阿毗昙论议。是名毗婆沙(云云)。

    ○成论人云。成实论无作品。问曰无作是身口业性。身口业即是色。答。是无作但名为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身口意业性。又或但从意生无作。是无作云何名色性。有无色中亦有无作。无色中云何当有色耶。

    ○舍利弗毗昙。有二十二卷。姚秦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译。第三卷明五阴中色阴云。有粗色细色。云何细色。若色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不系。是名细色。

    ○无作色无教色。荆溪云。名异义同。法胜阿毗昙心论云。此业不可示他。故名无教。

    三上上禅。

    ○自性禅。地持云。自性禅者于菩萨藏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二同类。或俱分。是名自性禅。

    ○慧圣行。签科释文分二。初对前二行明不判开。次今此下正附别明四四谛相。又三。初约横竖具此四四谛相。次又复下明此四谛与常仪有异。三生灭下明四四谛中愿行前后。

    ○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

    ○大论第五十。在五十五卷释幻听品。亦名如幻品。

    ○空中种树。大论二十八卷中文。

    ○止观第七记。辅行二十九卷。

    ○止观知病。第六卷上云。明入假观者。为三。一知病。二识药。三授药。知病者。知见思病。知见根本。知见惑重数(云云)。次知思本。知思重数(云云)。识药者。一世间法药。二出世法药。三出世上上法药。应病授药者。既知苦集之病。又识道灭之药。先授世药。次授出世药。乃至上上药。

    ○止观第二记。辅行十三卷。

    ○从空入假破法遍。止观第六卷明入假破遍。一入假意。二入假因缘。三入假观。四入假位。

    无作四谛慧。

    ○别教无作科前签文。口科分二。初牒苦集即道灭。二发心下简释别无作义。分三。初明发心至地前。广修圣行。次但此下。正示无作明别登地证实。三结示别教竖行次第证相。

    ○涅槃如来性品等。章安疏云。初譬本有性理。言王家者。佛所统处力士者。譬众生有能降魔制外之用。故言力士。眉间者。中道也。金刚珠者或言理。或言解。或言理解圆净。不可破坏。如金刚珠。次与余力士下。遇缘起惑。失本有理。又二。初起惑言余力士者。天魔外道恶知识。桷力者。断常乖于正观。正观破于断常。故以身见触中道珠。次寻没下失理没在常断邪见身中。三其处有疮下。机缘感召。二见伤正解为疮。命医机召于佛。善方药。即圣智达知。即便停住。明失非失。医问力士下。第四圣应破惑二。初譬偏说无我。检邪如觅珠。力士惊答。譬禀教作无我观。从迷得解敬惊答。将非幻化即无我观。即便啼哭即是苦观。医慰力士下。次譬说圆初为说。今在皮中。隐断常中。影现于外。性理虚通。遍一切处。力士不信下。次不受。医今执下三重说。乃自见珠。四信受。镜譬圆经。照信心面。文明理显信谛明了。

    ○中道双亡双照。辅行十二卷明。

    ○不同通教但空偏假双流。玄第四下云。通教名道观双流也。四教俱有双流位等。止观第六下云。修中观位者。前两止为中道双遮方便。两观是双照方便。因此遮照得入中道。自然双流。自然双照。修此双流。凡有三处。又云三藏菩萨坐道场时。犹是具惑。故无双流。双流位在佛耳。通教有别来接者。双流位在八地。别教双流位在初地。虽言初住破一分无明。是双流位。即圆教也。辅行二十八卷释。

    ○大品云一切种智。大品经中三慧品。须菩提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切种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数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又大论八十四卷云。佛自说一切种智义。有二种相。一者通达诸法实相故。寂灭相(云云)。二者一切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说了了。通达无碍。

    ○涅槃如来虚空佛性疏云显时名如来。隐名佛性。虚空取隐显不二。文殊问言等。疏云一往似问如来虚空佛性三种有何差别。寻下答意。正是问此三种与一实谛有何差别。佛言有苦下。唱昔四谛。苦是苦境。谛是苦教。亦是苦智。实是苦谛之理。不二为实。善男子如来下。唱今一实。三种皆是实。非苦者非境。非谛者非教。是实者是理。

    ○复次善男子下。结三法与真实相即。更无异体。

    ○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七卷。

    ○如止观第七记。辅行二十九卷。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八卷。止观第一第二记。辅行第七卷。

    ○八神变。大论第六卷明。大经德王品明。存没。大经大论互有存没。

    ○如杂含中。杂阿含二十六品云。复次四力。觉力(云云)。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何等为无罪力。谓无罪身口意(云云)。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大经意在第十三卷。

    ○地持说。地持经第七卷。次法方便处净心品中。

    ○华严十地品。晋经二十四卷。新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无我想。故经中无我相。

    ○十地论第三卷中。先举经云。菩萨如是安住欢喜地发诸大愿。所谓无余一切诸佛一切供养(云云)。论曰。是初大愿(云云)。广大如法界者。一切余善根中胜故。究竟如虚空者。无常爱果无量因故。尽未来际者。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一切劫数大供养。无有休息故。余九准知。论又云。第十大愿起大乘行。又以十不下。经云。以十尽句。成诸大愿。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众生界尽(云云)。

    ○解脱月请乃说。十地是解脱月菩萨起请。金刚藏菩萨说。

    ○第三地。经云。菩萨日夜唯愿闻法。第四地云。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乃至观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贪爱等。第五地云。此菩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等。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等。第七地云。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又以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第八地云。此地本愿力故。诸佛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得入法流门。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乃至云勿复放于此忍门。又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亦复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又云此菩萨随诸众生信解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第九地云。先知一切法行。次知一切稠林。次知一切相等。乃至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令得解脱。第十地云。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乃至声闻行集。辟支佛菩萨诸佛力无畏色身法身集等。乃至如实知入一切法。成智差别集(云云)。十微细智不思议解脱门。无量无边百千万阿僧祗解脱门。无量无边百千万阿僧祗三昧及陀罗尼神通等法门。

    ○十地论解。论第二卷云。此五怖畏是初地障。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

    ○乃至因缘三有即变易生死也。

    释二十五三昧。

    ○趣音促。如热??。北洲也。不退畜。生也。欢喜。修罗也。等字。含无垢心乐等。大经疏云。虽二十五无非是王。为辨异故。立名不同。即世界意。如日光月光等。即为人意。不退心乐等。即对治意。常乐等。即第一意。

    ○日光三昧破东洲。月光破西洲。月夕初现于西。亦随便立名。月亦破闇。例同日光。青三昧破兜率。注雨三昧第四禅也。三谛常。即真俗中三谛皆常也。破于三常。后文云。非三无为常。化用常。常乐常也。破二苦。后文云。痴故是苦。乃至无明苦。破不自在者。后文云。犹有细烦恼不自在。乃至无明不自在。

    ○初地狱中婆薮等。签文分五。初正释此有中第四文。次下去一等简释诸有中第一意。三又准下复明第四意机应义。四文虽在等点示预知下文文义。五一一皆言下。通释破字显第二意。

    ○方等陀罗尼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有四卷。华聚菩萨名也。大论第四卷。明婆薮仙人生陷地狱缘。

    ○婆言断等。经中婆者言离。薮者言断。离断一切诸苦。婆者言善。薮者言知。善知一切法者(云云)。乃知十事因缘。

    ○调达。增一阿含四十六卷。调达造五逆罪。生陷地狱。

    ○瞿伽离即调达弟子。因谤身子等。佛诃之不受。身疮即死。入大地狱。缘在大论十三卷。

    ○感应妙中。玄第六卷初。

    ○各有三义。机有可发义。机是关义。机是宜义。应是赴义。应是对义。应是应义。

    ○料简等。感应释名中文。

    ○十界交互。三十六句感应文中。第三就十法界论机应不同。乃至云若就十法界交互。则增九倍(云云)。

    ○为龙者。出大论十四卷。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卷。难陀即欢喜龙王。娑竭即娑伽罗龙王。为象者。大论十二卷明。牸音字。凡兽育子曰牸。鵽音掇。一名冠雉。似雌雉。大论十四误。在十二卷。大经第四四相品文。鹫即大雕。

    ○请观音经一卷。天台有疏。经有五道偈。此中不引人道。大论第十。第十卷无。

    ○业见思俗谛破。教行录日本问云。近代疑者云。余三昧及以诸处。皆以见思为真谛所破。此中何为俗谛所破耶。四明答云。此中乃以业及见思同入生死俗谛。正为真谛所破。成于真谛三昧矣。

    ○二十五三昧皆称王。大经疏云。此地得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即是中道第一义三昧。总摄诸三昧。所谓俗谛三昧。真谛三昧。皆来摄属。故得称王。一谛三谛。即是其体。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卷。

    ○四行偈文。第三卷药草喻品。偈云。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品初释七善。大经云。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自知。六知众。七知尊卑。先明别七。次明圆七。次明四无量心。亦先明次第。次明圆。

    ○三天行。指杂华。大经十八卷梵行品末云。天行品者。如杂华说。初地天行。约别教证道。初住天行。正约圆说。故云经兼二意也。

    四婴儿行。

    ○先列不次第等。大经疏云。上圣梵两行。皆先释次第行。后释圆行。今品先明圆行。后明次第。当是前后赴缘自在。

    ○与天行对辨冥显中。言梵行者。盖婴儿即梵中慈故也。下玄文云。从慈心与乐起婴儿行。

    ○不起即常等。章安疏云。不起譬常。不起边中诸法之相。不住譬净。不着生死涅槃。不来譬我。不从浅至深。动摇彼此。不语譬乐。寂灭涅槃。不可言说。从初发心。常观涅槃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呼此婴儿为如来行。

    ○即最后文。今后顿科中。慈善根力等。

    ○肇云。涅槃无名论云。仰攀玄根。俯提弱丧。超迈三域。独蹈大方。

    ○后文即人天后文又婴儿者厌等。大经疏云。五欣厌婴儿。直法说无譬。初二句即是标。以是故知下。次广释中。有断不断。此约集谛。正使有断。习气不断。有真不真。约苦谛。生死中无涅槃则不真。离生死有涅槃。此则有真。修不修。约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处等是修。得不得。约灭谛。利钝使不得。见道修道名得。

    ○观文似如用前所释。随机而说。谓观大经偏行婴儿文也。盖大经又婴儿以下文皆释前不能起住等。今分对偏行婴儿。故荆溪言观文(云云)。

    ○大经云下。明偏行婴儿。初大字婴儿。正取和字。而为大字。即六度菩萨三祗行。百劫种相。志求作佛。此佛是有为半字无常之佛。故知是和字婴儿。又云不见下。次无知婴儿。是通教婴儿。不见昼夜等。是无憎爱。达幻化相。苦乐平等。冤亲不二。又云不能下。三不作婴儿。不作大逆。不作小乘。此是别教菩萨。即是非生死非涅槃行于中道之行。又云杨树下。四黄叶婴儿。杨树譬妄常。黄叶譬妄净等。又云非道下。二乘婴儿。即欣厌婴儿也。然此引文。乃是第二科释婴儿行意中文。经云。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婆和如前释第一卷上标教中。

    ○如经云云。经中约法广合。故注云云。

    ○圣行如前说。慧圣行初也。

    五病行。

    ○现病品文。大经第十八品。疏云。由前品末。授记付嘱竟即云我今背痛。举体皆痛。如彼小儿。及常患者。从此义故题现病品。

    ○彼文具释三障。经云菩萨所得善根。悉施众生而共回向一切种智。为除众生诸烦恼障业障报障(云云)。三毒在烦恼障。五无间在业障。毁谤等在报障。后广比决下。即推证果文。

    ○迦叶次引等。迦叶云。如来四大无不和适。身力具足。亦无羸损。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十青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黄象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