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签证释最新章节!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诸境开合。命章者。后签云。命字口令也。即命召也。谓章初也。

    ○止观第三记。辅行十一卷。

    ○体力作三法是烦恼等者。此约四圣十如说。故以体力作是三道。与下玄第五下释不同。

    ○止观摄法。止观第三卷下。

    ○与二义同者。谓无量无作也。

    三辨相。

    ○天文。如史记天官书等。兵法如律书等。货法如货殖传等。涂左割右。大论云。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檀香泥一臂。心无憎爱。

    ○止观记。辅行十四卷。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等。乃郭璞序尔雅之语。

    ○大经三十五。憍陈如品经文是阿阇世王。

    ○止观第十记疑误。在第七记。辅行三十卷末。

    ○四善根。圣道根本故名善根。婆沙。即阿毗昙毗婆沙论。迦旃延子造。北凉浮陀?摩共道泰译。

    ○如火钻上下。初喻慧行。如夏时聚华。次喻行行。

    ○明相在初。无漏智日亦以暖在初为相。以上玄文皆在婆沙第四卷中。

    ○毗尼。古翻云灭。

    ○满宿四句。婆沙第四云如说佛告马师满宿比丘。我有四句法。当为汝说。为欲知不。当恣汝意(云云)。问。云何名四句法。答。或有说者。是四谛法。何以故。彼二人以不见谛故造斯恶行。

    ○西方人作此论。在第四卷末。

    ○七十三人。婆沙第五卷云。此暖等善根有七十三种。其事云何。欲界有十种。所谓一具缚凡夫。二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尽者。初禅有九。或有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初禅无具缚人。即欲界说故。如是乃知无所有处有九种。顶忍世第一法亦如是。第四十四卷。问。何故名具缚。答。为五处所缚。亦能缚五处。故言具缚。

    ○暖顶堕地狱。四教义云。暖顶退者何名性地。答。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入受罪竟。不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圣果。

    ○忍不堕地狱。论颂云忍不堕恶道。

    ○于阴生悦适。婆沙第四卷中。复有说者。暖法于阴悦适。顶法于宝悦适。忍法于谛悦适。以观圣谛身中悦适故。能生世第一法。

    ○顶退应说暖退。婆沙第四卷问曰。以何等故。说顶有退。不说暖退。答曰。或有说者。如说顶退。亦应说暖退。而不说者。是有余说。复有说者。行者在顶之时。多诸留难。有三时。诸烦恼业多诸留难。如从顶至忍。尔时恶道烦恼业留难(云云)。

    ○忍法文口科分三。初正明上中下三忍。次引俱舍通明暖等。三明法忍等十六心。初又二。初定本是误。次上下略明三忍。又二。初正明三忍。次言但下。会中忍文。

    ○下上四谛。欲界四谛为下。色无色二界合一四谛为上。

    ○二行一缘在。下文云但有一行二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中忍满。今云二行者。集注云。约修观位说耳。

    ○婆沙云减至苦法忍后等。论言。缘苦忍后。得正决定。彼四心顶同一行一缘。所谓增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一行。不同一缘。所谓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一缘。不同一行。所谓集法忍集法智。如此说者好。次引俱舍通明暖等又四。初暖。

    ○□□□□唐译俱舍二十三卷中。颂云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观。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缘生。灭静妙离。道如行出。辅行十三卷末明。次次辨下明顶。又二。初正明顶善根相。

    ○从此顶善根。论中是暖善根。

    ○次颂云下通明暖顶修相。谓暖八谛。四教仪集注云。或约上二界四谛体同通解云八耳。其实只观欲界四谛。

    ○三忍唯法下。明忍位又三。初明忍唯法念住。次颂云下中等。引颂别明三忍。又二。初消颂文。

    ○同暖顶位。论中是顶法同。

    ○颂云一行等。论云。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

    ○次下品具足下。明三忍。又二。初别明三忍。次总显行相初又三。初下忍。次中品减缘下中忍。三唯有一行下上忍。次此中忍位下。总显行相。

    ○三问于上忍下。问答料简二。初问上忍修减行二。初问。次答。次问苦下留何行二。初问。次答。

    ○四颂云世第下。明世第一又二。初正明世第一相。次皆慧下出四善根体性。

    ○三言苦法忍下。明法等十六心。

    ○但作二心观一行。集注问玄但云作二心观于一行。签何云彼四心同一行一缘。答。中忍二心。似于忍智二心也。以由忍智二心。虽在世第一后心发真而得。今中忍位有此似解。故云如似约一行说。但有二心。故云但作二心观于一行。若签云四心者。缘行各二。故云彼四心同一行一缘也。

    ○譬如人等。婆沙第四卷文。

    ○有三品不。婆沙第四卷问。世第一法为有上中下不。答。无也。不得一人心中有。多人心中乃有。如舍利弗(云云)。

    ○最胜长尊等。婆沙第二卷云。以如是第一义。故名为第一。

    ○亦分亦都。婆沙第二问曰。言第一者。于世法中。为都胜为分胜耶。若都胜者。彼则不胜见谛边等智。何以故。彼等智见道眷属不相离。慧力胜故。一切见道慧力偏多。复次彼亦不胜净修熏禅。何以故。熏禅者。不与凡夫同一生处。复次彼亦不胜得尽智时一切善根。何以故。得尽智时所修善根。永离一切诸垢障故。

    复次彼亦不胜空空三昧无愿无愿三昧。无相无相三昧。何以故。空空三昧等。乃至恶贱无漏。何况有漏。若分胜者。彼暖顶忍法。亦应言第一。答曰。或有说者。应言分胜。何以故。惟胜暖顶忍法等故。复有说言第一者。彼则胜一切凡夫所得禅无量解脱除入一切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

    ○除入者。辅行三十卷云。二乘除入者。除者舍也。入者解也。舍烦恼故而得解悟。悟即是入。所入是处。即八胜处也。故大论仁王并云八除入也。

    ○或言都胜。婆沙云。或有说彼则都胜。言都胜者。非谓一切事业中胜。但以能开圣道门故胜。彼见道边等智虽是见道眷属不相离慧力胜。而不能开圣道门。如等智。净修熏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不能开圣道门。亦复如是。或有说者。一切都胜。以能开圣道门故。见道边等智虽是圣道眷属。乃至慧性偏多。若当世第一法不开圣道门者。彼则不修。若得修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之力。余净修熏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亦复如是。问曰。第一有何义。答曰。最胜义是第一义。得妙果义是第一义。能入胜分。破有顶义。最后心义是第一义。问。上言最胜等。有何差别。答。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此言皆是叹说上妙之义。或有说者。以善根故。而有差别。于不净安般名为最胜。于闻慧名为胜。于思慧名为长。于暖法名为尊。于顶法名为上。于忍法名为妙。或有说者。于地故而有差别。若依未至名最。初禅名胜。中间名长。二禅名尊。三禅名上。四禅名妙(云云)。

    ○六地。未至。中间。四禅为六也。妙音师。五事毗婆沙论云。大德妙音。即五百罗汉中一。

    ○或七。婆沙云。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也。依欲界等。此四善根。依欲界身起。人天九处。除北洲。

    ○亦续生谓亦续现前也。天亦初起。第四善根无初后一刹那故。扇搋。集注翻黄门。

    ○圣由失地等。婆沙云。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舍。由死退舍唯异生。非圣。由失地舍唯圣非异生。集注云。且必至涅槃与终不断善有何异耶。盖暖虽造恶入狱。终不久留。后必生人天证涅槃果。若到顶位。虽退入恶。必不起大邪见断善根故。但有明昧浅深之殊。其善根一也。

    ○第一入离生。集注云。此一刹那即入见道。故同见道离四趣生。

    ○法智谓欲界苦谛下智也。比智。谓上二界苦谛下智也。

    支佛。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七卷。

    ○俱舍贤圣品。唐译俱舍第二十二卷起分别贤圣品。

    ○第三记。辅行十三卷。

    ○第三记。料简同异。辅行十三卷。

    四智照境。

    ○止观第三。止观第三上。并第三下明得失中。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三卷。

    ○境智互照。止观义例上卷。问。境能照智。虽引诚证。理亦难明。答。顺方便教。理不可会。若从极说。于理易融。以心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遍。心心相照。于理甚明。故不可思议境初云。不可思议境即是观。以是得为四句分别。境照于境。境照于智。智照于境。智照于智。照者方照。非说可穷。照者应说。非照可了。说者方说。非照可穷。说者应照。非说可了。是故不同世谓顽境以为所照(云云)。

    ○仁王二句。仁王经上下卷不见有此二句。恐是约义引。

    五判。

    ○别教四智。十信为一。三十心为一。十地为一。妙觉为一。共为四智也。言二妙者。约证道同圆。故十地智为一妙。并佛果智为二妙也。又亦下。复约教道始终是权。佛亦为粗。初地证道是实。仍是一妙。

    ○大经十六。梵行品三之。章安疏云。即是称量一中无量。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是约三谛法明不可思议。

    三约五眼。

    ○止观第三记。辅行十二卷。第九记。辅行三十七卷。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二卷。

    ○净名中。古疏云。净名以别教大乘诃满愿。

    ○六明开。于诸见不动等。净名经舍利弗章文。荆溪云。诸见即是中道道品。故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

    次别开。

    ○净名云真天眼。经云。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辅行云。以如来发得真天眼。对斥小宗修得天眼。即显大乘住不思议名不二相。而亦见三土不同。

    ○假名相似。五品观行假名位也。

    ○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五卷。

    次对四十二因缘。

    ○以是义故等。总结甚深。即五佛性。十二因缘名为佛性。结因性也。第一义空。结因因性也。第一义空名为中道。结正因性也。中道名佛。结果性也。佛名涅槃。结果果性也。

    ○又婆沙。人品中明十二因缘。

    ○又准阿含。中阿含五十四卷中。

    ○受居初。谓四谛苦居初故。五果皆是苦故。

    ○婆沙文意。婆沙三人唯是藏教。

    次历教。

    ○阿含生灭各有逆顺。即中阿含五十四卷。

    二对四谛。

    ○余二亦然。谓通别二教亦然也。

    三对二谛。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九卷。

    ○细简云云。大略前二教。界内六道色心等法。后二教十界色心等法。三接准知。

    次判。

    ○震地不闻。大论云。雷霆震地。聋者不闻。

    ○二所显三教犹粗科。推寻后文。不见此科。恐即是下科中第四显正科。

    ○大论八十六误。在八十四卷末。属三慧品。

    ○第八形论意未周。兼别含通。止观第五卷下明。

    ○陀罗尼由三昧力。谓大师得三陀罗尼。由法华三昧力也。

    对三谛。

    ○八地道观双流。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双流。

    ○别三智。

    ○地持云。地持经第二卷成熟品云。自性成熟者。有善法种子。修习善法。随顺二障清净解脱。身心有力。真实方便具足究竟。有佛无佛。堪能次第断烦恼障及智慧障。

    ○圆三智。

    ○三智一心。大论二十七卷云。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故。次第差别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

    ○止观显体。止观第三卷上。

    ○次三观。

    ○璎珞本业经上卷云。三观者。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