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签证释最新章节!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四正论今意。即第四正解。

    ○一念。天台一念心法。不论六七八。用大论意。即指现在一刹那诸识为一念也。

    ○体广位高。妙乐云。一念心起彻实相底。故名为高。具足诸法。故名为广。又即权而实。故名为高。即实而权。故名为广。

    ○三谛一心。始终心要云。中谛统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

    ○止观委悉。在止观第五卷。

    ○法华三昧等分三。初二句明十界十如为本经宗旨。次二句明界如为一期佛教旨意。末二句明界如为摩诃止观观法精髓导首也。

    ○法华三昧。荆溪云。摩诃止观。法华三昧异名。又天台自有法华三昧忏。文句云。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

    ○一经枢键。时举法师云。十如为今经三周开权显实正体。妙乐云斯经之枢键。

    ○一代教旨并佛出世意。详解云。一代时教。宗归法华。法华开显三千实相。是诸法之大旨。众流之归趣也。后玄云法华总括众经。而事极于此。佛出世之本意。诸教法之指归。

    ○十法成观。即初观不思议境。次真正发菩提心等。辅行云。为知妙境为九乘本。称本修九。方堪入位。是故名为十乘妙观。又十乘法。只一不思议境。何者。由妙谛境。起四弘誓故。辅行云。复以所观显于能观。妙境义成。妙观斯立故。又妙观成即破法遍等。故云成观精髓。

    ○十不思议。止观中初观阴境。次烦恼病患等。总有十境。皆开十乘。故有十不思议。而烦恼等由观阴发。又余九境仍用三千空假中妙三观观之。成不思议境。故十如为十不思议导首。

    ○介尔心起。辅行云。言介尔者。谓刹那心。无间相续。未曾断绝。才一刹那。三千具足。又云介者弱也。谓细念也。

    次释即正释。分二。初别名。次通名。初别名又二。初妙法。次莲华。初妙法又二。初释法。次释妙。初释法又二。先举南岳分三(云云)。

    ○殃掘。具云殃掘魔罗。此云世间现。增一阿含云。殃掘害母逐佛。佛度成阿罗汉。又如来成道六年说殃掘经有四卷。第三卷中佛问云何为一学。殃掘说偈答。从一至十。经云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见。具作无减修。乃至身根准知。云何名为六。所谓六入处。乃至所谓意入处。明说如来藏。不起违逆心。净信来入门。止观第七下云彼是九法界眼根也。于如来常者。九界自谓非真。如来观之即佛法界。无二无别。无减修者。观诸眼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缺减也。了了分明见。照实为了了。照权为分明。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圆照。明了了见佛性也。辅行三十一卷明。六自在王性清净。大品广乘品文。

    ○一切法趣等。大品第五十二知识品中云。一切法趣色。趣受想行识。是趣不过。何以故。色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今准立云一切法趣眼等。故一切法趣眼。能所皆假。眼尚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得。能所皆空。趣不趣不可得。即不住二边正显中道。止观第二记。辅行第八卷。

    ○兼带。华严兼也。带含方等般若。

    ○普贤观经。是法华结经。普贤现身为行者说忏悔法。行者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复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又云见十方诸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顶作是言。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故。乃至如此妄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妙乐云。计有能观。名为我心。有我心故。能所不亡。我所若空。罪福无主。能所尽故。故心无心法不住法。

    ○净名云见阿閦佛品中。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是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诸佛解脱等。是问疾品中文。华严云。晋译华严第十一卷。如来林菩萨说偈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辅行二十一卷解释。

    ○是法界故。荆溪云。法界是三谛全分。故不动退。

    ○随喜。文句云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己庆人。妙乐云事理秪是权实。即随顺开权显实之事理也。止观第三记辅行第五卷。

    大师广分别。

    ○若广众生法等。详解云。今问诸者不一之辞。答。诸字训于。即语助也。又问十界因果摄法周足。何得又云及一切法。答。拾遗记云。一切法者。即是假人实法。及以依报。各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本末究竟等法也。是知上云因果通言十界。今云一切法者。即十界中各具十如是法。界界互具。乃成千如矣。又问须约一往通论。有何所以。答。玄文广明千如妙旨。正约众生法说之。一往通论十界皆名众生。则千如义备也。

    ○不通于佛及唯在因。详解云此二句。释上二往局义。以众生法二往言之。正在于因不通佛界。唯在九界。故不通于佛。既不通果佛。及唯在九界之因。故云及也。

    ○理体无差。理性三千是同。差约事用。事用三千有差。佛从事说。三千全得。圆住已上。分得三千。乃至凡夫但是理性。

    ○止观十法。止观第五卷上。辅行第二十卷。

    ○止观第六记辅行第二十六卷。

    ○十如。辅行言十如者。南岳读文皆以如为句末故也。

    ○一家相承。谓天台一家宗承是法性宗。一家宗旨是性具宗也。

    ○逦迤。谓非同别教次第逦迤之言。故云虽也。

    ○互融三谛。复疏三谛即详解明体一互融三谛。及名随德用三谛。辅行云未委分别。故名为疏。更广分别。故名为复。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如后明三法妙中明。不纵不横。辅行第五卷明。名为实相。大论第十八卷明。又云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

    ○两义。谓互融复疏两义也。

    ○三十三身。观音三十二应。连菩萨身则有三十三。若妙音共三十八身。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一卷。

    ○止观不思议境。止观第五记上。

    ○十数皆依法界。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十法分齐。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十皆即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

    ○如前(云云)。即互融复疏二义。

    正解法相。

    ○一界十界百界千如。辅行二十一卷广明十界互具明一念三千。

    ○且依两义。谓九界权。佛界实。是两义也。

    ○相即如向。即十界互具是相即义。佛尚亦不说。谓互具相即界界互融。故佛亦不可说(云云)。且依显说。谓九权佛实。当界自位。皆准事造。故是显说。

    五总叹。

    ○略叹广叹。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即略叹二智。即叹诸佛二智。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等。即叹释迦二智。即广叹也。

    ○重颂中等。文句云初十七行半颂长行。后三行半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就开显二。初诸佛显实。次释迦开三。又三。初一行正明开三。次佛以二句正斥三乘皆虚伪。次众生两句出立三之意。意是权引。离诸苦故。非为真实。但是方便门耳。

    ○广约五佛。文句云从如是妙法下。是正广说。文为二。初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明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

    ○长者付子。文句云今我所有下。第四正付家业。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

    七引证。殃掘经增一阿含三十一卷。世尊闻殃掘杀人。将欲害母。满千人数。即往放光照彼山林。殃掘见光语母言。此是何光。母告曰。此非日月火光明。此光极清明(云云)。殃掘闻佛音响。欢喜。即放母逐佛。殃掘白言。住住沙门。世尊告曰。我自住耳。汝自不住。殃掘说偈言。去而复言住(云云)。佛复以偈言。世尊言已住。不害于一切(云云)。殃掘便说偈。尊今为我故。而说微妙偈。乃至今礼沙门迹。即求作沙门。佛曰善来比丘。即时殃掘便成沙门。佛说偈汝今已剃头。结灭成大果。又殃掘第一卷云。舍卫城北。有婆罗门女。名?陀罗。生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年十二。色力人相具足第一。从摩尼?陀罗学。彼师暂受王请。留世间现守舍。其师母年少端正。见世间现即生染心。前执其衣。世间现白言。仁今便为是我之母。如何尊处而行非法。怀愧避去。彼妇欲心炽盛。即以指攫体。以绳自缢。时摩尼?陀还家见妇。问言谁为此事。妇答言是世间现。欲行非法。强见陵逼。摩尼?陀语世间现。汝是恶人当杀千人。可得除罪。世间现奉命。即杀千人。又告言杀一人取一指作鬘。冠首而还。遂杀千人少一。其母念子饥送食。世间现思惟令母生天。即执剑欲前断命。世尊知时。如雁王来。殃掘见佛来。舍母。我今当杀沙门瞿昙。世尊示现避去。殃掘说偈言。住住大沙门。白净王太子。我是殃掘魔。今当税一指(云云)。世尊为说偈言。住住殃掘魔。汝当住净戒。第三卷佛问云何为一学。殃掘说偈从一增至十。佛叹善哉殃掘。汝来比丘。即成沙门。殃掘白言世尊。我今寻声即得阿罗汉果。四禅为四果。即无闻比丘事。

    ○普超经。大唐内典录中普超三昧经三卷。今大藏中只有西晋竺法护第二译普超三昧经四卷。第四卷中第十一心本净品文。与此所引同。

    通解。

    ○相以据外等。大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火相异则易可知。无行经称不可动性。性即不改义。又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又性是实性。此十界阴。俱用色心为体质。力者堪任力用也。作者运为建立。若离心者更无所作。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克获为果。习因获习果。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为因。牵后世报。若作等。止观第五上云。本末悉从缘生。缘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为等也。又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此就假名为等。又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睹后报知本相。初后相在。此就假论等也。又相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无相。报亦如是。一一皆入如实之际。此就中论等也。

    ○梦中因果。圆中统一切法。举中三法具足。引安乐行梦释。不合不散。辅行第五卷初明。

    别解。

    ○四番。止观分四类。一三恶趣。二三善趣。后二类同此。

    ○迦叶等千人。增一阿含第十五卷文。大论十四卷亦略引。第五记。辅行二十一卷。

    ○以修为性。谓若约理性。则本有法。不可改移。如理性三千。非佛非天人所作。故此中明四趣性。是明染中恶性。乃以修为性。即是以修恶。而为性恶也。正法念经云。如画师手画出五彩黑青赤黄白正简非理性之性。

    ○涅槃二十三。大涅槃经高贵德王品之五。

    ○大经第八。大涅槃经第十三文字品。

    ○俱舍同类因。颂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业境中。辅行三十五卷。

    ○书云虽悔可追。夏书五子歌末云。弗慎厥德。虽悔可追。注云可追。言不可追也。今不用彼意。故云可追及也。

    ○此四趣及十界之十。谓四恶趣。及四趣各具十界。皆有十如也。

    ○相表清升表乐为相。安乐色心。升出色心。五戒十善为作。善爱取为缘。果是善习果。

    次辨二乘。

    ○性非白非黑。止观中解脱为性。五分为体者。亦是色心。以戒为色。余者为心。分为支分。五法和合为法身。身即体也。无系为力。道品为作。慧行为因。大集云慧行者。即是四谛十二因缘真空正观。缘理断惑。故名慧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事起行。对治破诸烦恼。故名行行。

    ○无作戒即声闻无作戒也。无漏净禅即根本净禅。观练熏修。无漏慧。四圣谛慧。

    ○尽无生智。毗昙云尽智者。谓我知苦乃至知道。无生智者。言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修道已不复更修。辅行二十五卷明。

    ○中含二十七。即中阿含第三十卷。福田经明学无学人二十七第五记。辅行二十一卷云。若入无余。无生处故。故名不生。又云今此无漏唯果无报。是故无漏不受来报。即不生义也。

    ○方便土三义。正从第二真似立方便名。如法数明。

    ○大经第五。大涅槃经四相品之二。观行小异。藏二乘析空。通二乘体空也。

    菩萨佛。

    ○前性相等即佛因。下文明三菩萨相性体(云云)。若别证道。即可说相即缘因。性即了因。体则正因也。

    ○因缘如止观等。智慧为因。福德为缘。止观第五上明。

    ○第二义及佛界。别十住在第二义。圆七信在佛界。

    ○未断伏生。第二类未断。初一类未伏。俱生方便。若伏断者。第二类是伏。第三类是断。俱生变易。

    ○简次第不次第。初地别次第。初住圆不次第也。约下释究竟等。谓约下释佛界究竟等作之。以明初地证道同圆之三谛也。二土通明变易。谓方便实报二土皆明变易也。五人不同。初一类藏二乘通三人。皆生方便。二土位行不同者。谓第二类伏别惑者。亦生方便。第三类断别惑者生报土。

    佛界。

    ○佛界十法。此与文句中约位释同。故文句相性体唯约性说。妙乐释云。以初三唯理。位定在凡等。而此三亦本有性德。有二科。初三以对三轨。余七成就三轨。

    ○净名云。菩萨品弥勒章。净名诃云。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辅行云菩萨乃证得之道。既即众生。故无所得。

    ○禅定三昧。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大论例翻定。又翻思惟修。又云正心行处是三昧。天台翻三昧为调直定。

    ○智应具三等。即智三理三行三也。谓本有三。即理性三因也。智三即三德妙解福即行也。行三即三德妙观(云云)。

    ○次释本末中。谓上文分科云。余七成就三轨。此科前应云先释力作因缘果报。次释本末。

    ○大论八十疑误。在八十八卷中。

    ○我今所献食。大涅槃经纯陀品。纯陀说偈云。我今所奉食。愿得无上报(云云)。三贤十圣。仁王经上卷波斯匿王说偈。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初文中等。却指前正释中先标佛地文。

    ○因缘生死等。摄大乘论释第十卷。有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又十四卷明六种清净中。第三清净云。由除七种生死故。辅行云。一分段生死。(三界果报)二流来。(有识之始)三反出。(背妄之始)四方便。(入灭二乘)五因缘。(初地已上)六有后。(第十地)七无后。(金刚心)第七记。辅行二十九卷。

    ○一人种一人耘。大论二十九卷云。复次五波罗蜜植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耘除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

    ○皆有十法也。即性相体等。

    ○现生后。谓现报生报后报也。

    ○大璎珞经。即菩萨璎珞经。有十三卷。此引是第八卷中。第五记。辅行二十一卷。

    ○贤圣集末详。五文。即何者一段。并四复次。

    ○下无升见上。此用唐译俱舍颂。在第十一卷。又论云。然下眼不能睹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

    ○唯至法华体方是即。谓由开显。体不二故。方名为即。

    ○无隔异者。开九界即佛界。当体全是。其体不二。故无隔异。

    ○三以偈结中正结云多意者。前签云一代教旨于兹攒矣。佛出世意于兹辨矣。故此中以一代经律论要偈。结显十如是法。以见施开等意也。

    ○一切众生即灭尽定。此圆寂灭定。非小乘事灭尽定也。

    七佛通戒偈。增一阿含四十四卷佛说七佛禁戒偈。毗婆尸佛偈。忍辱为第一(云云)。式诘佛偈。若眼见非邪(云云)。毗舍佛偈。不害亦不非(云云)。世楼孙佛偈。譬如蜂采华(云云)。拘那含牟尼佛偈。执志莫轻笑(云云)。迦叶佛偈。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释迦佛偈。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云云)。弥勒佛偈。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云云)。

    ○增一第一卷初梵天欲天悉集。弥勒告诸菩萨等。劝励诸族姓子等。受持增一尊法(云云)。时阿难告优多罗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嘱累汝(云云)。何以故。此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及诸法皆由此生。大迦叶问阿难。云何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云云)。阿难报言。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诸法。迦叶问何等偈(云云)。阿难便说诸恶莫作(云云)。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是故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迦叶问阿难云。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阿难云且置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足禁清净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云)广佛法。

    ○亦约显说。如前云佛界实九界权。且依显说。

    ○十如中委明。疏有四释。初用十法界释。次约佛法界释。三约离合释。四约位释。彼第二释。即此果佛法也。

    广心法。

    ○一切众生具三定。大涅槃经第二十五卷云。上定谓佛性。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定。一切众生具足初禅。下定十大地心数定也。第五记。辅行二十卷。

    ○上能兼下。佛性上定。故能兼下。二句三谛具足。辅行云。既云佛境界。心具三谛。又法界秪是三谛异名。

    ○一念心起。止观云言一念。不同世人取着一异定相一念。乃是非一非异。而论一耳。譬如眠法覆心。一念之中。梦无量世事(云云)。荆溪云。刹那心无间相续。三千具足。又大论云。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则知天台一念。非定第六刹那一念矣。

    ○千法皆三。谓众生千法。五阴千法。国土千法也。

    ○纵横乃至非纵横。止观第五卷上。先约四性问。次答中。初横破。次纵破。三亦横亦纵破。四非横非纵破。如玄文自他共离推破。即横破也。次纵破者。初句以三千四计为生。次句以四句推三千巨得为灭三四准知。生灭乃至非生非灭相望名竖也。亦纵亦横者。于竖四句一一计横也。非纵非横者。单约双计被破。便谓俱离生三千法。俱合尚不能生。俱离云何能生耶。四句推不可得。故修得境不可思议。

    ○止观中说。止观第五卷上。初如意珠。次三毒惑心。三梦喻(云云)。

    ○若理若修等。止观第五卷上观不思议境中分四大科。初理性不思议境。次修德不思议境。三结成三谛等。四举如意珠等以譬于境。

    ○同申此旨。玄第七卷下。明本门十妙竟。第七卷末即释莲华喻。

    次释妙分二。初正释。次料简。

    ○中含第三。中阿含第五卷师子吼经云。阿难见诸比丘。便作是语。诸尊者速诣讲堂。今尊者舍利子当在佛前而师子吼。若尊者舍利子所说甚深。息中之息。妙中之妙。如是说者。诸尊及我得闻此已。善受持。又云有梵行在佛前说舍利弗轻慢我。世尊即唤舍利弗问。汝轻慢梵行耶。舍利弗白世尊言。若无身念处者慢人。我身念处者。云何慢人。如截角牛。至忍温良。随处不犯。

    ○又四十三无诤经云。佛言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云云)。又云莫求欲乐乃至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乃至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又云有圣道八支。即中道也。有称有讥无称无讥。乃至有诤无诤。故云历一切法。

    ○又四十九小空经云。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行真实空。不颠倒也(云云)。乃至若欲多行空者。莫念无量识无所有处想。当念一无想心定(云云)。又婆沙。是迦旃延子造。有八十二卷。禅中善根等。谓四禅中成满暖等善根。暖等观四谛证果。得五分法身也。

    ○又约部者。上约教简。此下约部简也。又约本者。上约迹简。此下约本简也。

    ○通释二妙。待绝名为二妙。克实而言。止一绝待。但先判后开。先论相待妙。开即相待是绝待妙矣。故签云以此俱绝。对前称待。所待未会。会方名绝(云云)。详解云所待妙者。以法华之妙。形四时为粗。以四时之粗。形法华为妙。前四时为所待粗。法华为能待妙。绝待妙。绝前诸粗。无复形待。故名为绝。相待论判。出前三教四时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

    ○此经唯论二妙。辅行云判今法华。唯具二妙。故法华中唯论二妙。更无非待非绝之名。又云唯有待粗成妙。更无待妙成粗。

    ○故迹门十妙等。与本门十妙稍异。如签第八上。明权实中问答料简(云云)。

    ○相待。详解上卷云。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曰待。

    ○常无常等者。谓满□□□具三教。三俱名大。小唯三藏。故云大小可尔。而常无常不同大小。无常一往通二教。若约含中真谛。则通教能通常理。故云常等仍含(云云)。

    ○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辅行云不有不无。义通四教。今简去藏教。故是满字。佛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从此得道等故。既降魔已。证得择灭。见于谛理。离生死法。名甘露灭。断德成也。发得真道能断之智。名觉道成。智德成也。满大妙者。方等般若是满。大是涅槃。妙是法华。

    ○第一记。辅行第二卷。大品十二。在大论六十五卷中。

    ○不应对三教。三教即通别圆。谓他部经有以藏半对三教满。今法华部教纯圆。则前四时及通别。皆为所对粗。故云不应对三教。

    ○一往。谓下料简方(克取)相待妙义。此中尚宽。故云一往。

    ○为钝根弟子。中论第一卷缘起文。

    ○不生不灭带不带。方等般若时不生不灭带生灭。唯法华不生不灭不带生灭。亦且一往。谓实论唯第四句圆是利。故且一往。

    ○通上中下根。辅行云四地为上。六七为中。八九为下。故中根带即空下根带假别教亦然者。谓别教亦有带空带假入中。故云亦然。

    绝待妙。

    ○第五记。辅行二十三卷。

    ○无所可待亦无所绝。辅行云。绝体既遍。无所可待。又云绝诸待竟。绝还自绝。

    ○华首经。大唐内典录有华首经。又有华手经。今大藏中只有华手经十卷。

    ○今妙不因粗。谓法华开显妙。即粗是妙故不因粗。

    ○中论以绝破待。谓龙树以绝待妙观。以破相待缘生法。故中论唯有绝而无待也。今且引绝以证绝待妙。

    ○待绝俱妙。等谓此经要论二妙。故待绝俱妙(云云)。由待知下释上非硕异意。

    ○觉观即寻伺。是言语加行。故言语从觉观生。

    ○第六记。辅行二十七卷。

    ○妙悟之时等。止观第五卷下。明得悟四句须引来。

    ○经意须双明。谓经意须判须开。故须双明。辅行云。故法华中唯论二妙。虽双理无异趣。向云由待知妙。妙体是绝。绝亦无寄。妙体无二。又圆中约时。待绝俱妙。故无异趣。此部得二妙。唯约法华迹理论二妙。望前四时三教。须判须开。又以部望部。一向唯妙。故此部有二妙。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详解云。本迹久近虽殊。三千三谛不思议一也。

    ○迹犹名粗。辅行云。若以迹望本。亦可互形。今谓本迹是事。犹可互形。二妙约圆迹理。迹理本理无二。不可互形。

    次别释。

    ○义各摄于心佛众生。上文云。迹之绝妙。妙上众生法。乃至观心妙妙上心法。今观心既附迹本门。不另开章。故云义各摄于心等三法。

    ○五心足也。谓圆五根力。乃至开圆三解脱。

    ○标章中二十智。在后明智妙文。从一世智。乃至第二十妙觉智。今文无二十数。

    释境。

    ○一部三妙。即心法佛法众生法三妙也。

    ○四十二因缘。辅行云。迷理之本。所谓无明。无明为因缘之首。故通别惑并约因缘。

    ○十二因缘。法界次第初门云。通称因缘者。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

    ○三仙二天。外道本源。有一迦毗罗。二沤楼僧佉。三勒沙婆。二天谓摩?首罗天毗纬天。第十记。辅行三十九卷。

    ○正法念。即正法念处经。有七十卷。第五卷中。有画师喻六道由心业出。

    ○十二牵连。菩萨璎珞经十二因缘。名十二牵连。又名十二轮。展转不穷。犹如车轮。辅行云三世击续。故名牵连。璎珞第四。菩萨璎珞经第十因缘品云。尔时具行菩萨作是念。一切诸法因缘相生。因缘相灭。从初发意乃至成佛。一一观了诸法之相。尔时过行比丘即起白佛言。如我所学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我今当说。无明缘行便生十二。行缘识便生十二(云云)。乃至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复生十二。彼经总有十番九个十二。以未来二支合说故也。今签言十一番者。以连本十二因缘说故也。则有十个中间。故成一百二十也。点谓点慧。核性赋云孰痴孰点。

    ○婆沙杂犍度。迦旃延子造毗婆沙。毗婆沙此云种种说。又云广解。犍度此云法聚。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有八犍度。杂居第八。此中引文。在第十七卷杂犍度人品中。

    ○四句中。初句因能起果等。谓现三因能起未来二果故。次句因能生果等。谓过二支是因。能生现果故。罗汉果不复起因故。第三句。谓除过二支罗汉死阴。是除第二句相。既以过现法为第三。即简初句未来果相。故云除前二句相。取过现果。对初句未来果看。及余等。对次句罗汉说。

    ○法身经。亦杂犍度人品所引阿含中法身经。

    ○爱取至老死亦复如是。谓因是缘起。即爱取也。从因所生。即是有也。从和合生。谓生老死也。

    ○如前。即前引事所事等。

    ○支数多少。谓二三五二不同也。俱舍。此是唐译俱舍。颂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此四句是以略摄广。故论云。应知缘起虽有十二。而二三为性。三谓惑业事。二谓因果。就中又二。初两句正明相摄。下两句释妨。妨曰。何故过未略。而现在广。释曰。由中可以比知。现在为中故也。第三记。辅行十三卷。

    ○十二时。是评家说。四种色根。五色根中。除身根也。歌逻罗此云凝滑。初七日也。阿浮陀亦頞部昙。此云疱。二七日也。卑尸此云凝结。三七日也。伽那亦羯南。此云凝厚。四七日也。波罗奢诃。此云形位。五七日也。

    ○三阴。谓受想行。爱增广名取。初生爱名爱。

    ○一刹那十二缘。尊者奢摩达说。

    ○俱舍连缚等。唐译俱舍云。一刹那。二连缚。三分位。四远续。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卷。又在三十四卷。

    ○次料简问答中。签文分二。初明此中料简。次彼料简下出彼文料简。又四。初约增数释十二因缘。次次文又下料简十二支遍三界。三又婆沙中下料简无色界有色。四论又譬下譬十二因缘树。

    ○薄拘罗不识头痛。论者婆拘罗所说。我于佛法中出家。年过八十。不曾有小头痛。何况身病(云云)。

    ○老不立支。谓老附死支。不别立耳。

    ○复有说立不立。论具云复有说者法起时生能使此法相续成立。老死能使不相续不成立。

    ○又约增数释。在婆沙十八卷中。

    ○现八支摄过未。谓现五支摄属未来。现三支摄属过去也。过现七支摄现未。谓过去二支现三支摄。五现支未来二支摄。三世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