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疏记科会最新章节!

/>
    【记】初徴下。文二。初节释经文。

    ○徴意可知。

    △二释二。初无我执。二无法执。

    初无我执。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疏】后释。二。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

    【记】释中我者。谓执自五蕴总相为我。

    ○人者。计我死已生天。天死为畜等。故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是人也。

    ○众生者。计我众生之法相续生故。

    ○寿者。亦云寿命。计我一生寿命不断绝故。

    ○然我是总主。人等为别。摄别归总。故言我执。由是三中皆言计我等也。

    ○然上四相。虽是经中所无。不可不了耳。

    △二无法执。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疏】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

    【记】能取等者。心境俱亡也。以万法虽多。统唯心境。心境各有无量差别。故云一切也。

    ○真空等者。虽即诸法皆空。非谓一向非相。但以离执。真空不断故。故云亦无非法相。

    △二商较经旨。

    【疏】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即是相兼。

    【记】然离下。二商较经旨。此明得佛知见之兼正也。

    【疏】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生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

    【记】故论下。引证。中有徴释。详而示之。

    ○实相差别者。实相即无差别。但是能生实相方便。有差别耳。

    ○持戒功德。即指后段。

    ○信心等者。下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弥勒颂云。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

    ○不但等者。意谓能生实相。有多方便。不必独说智慧。

    ○前云离执。此言般若者。由是般若能除执故。前约所断。此约能断。能所虽异。而意不异。

    △二因显未除细执(经)二。初总明二相。二别明二相。初总明二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疏】二。因显未除细执。

    【记】未除细执者。谓二执俱生。任运起者。前离分别粗执。已能成就净信。得佛知见犹浅。细执未除。究竟障于圣道。故今显示。令其断之。

    【记】经。徴意云。以何义故。要无法非法相。释意云。由取相故。即着我人等。余文云云。可以详悉。

    【疏】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

    【记】疏二。初释总明二相。

    ○总解等者。经云若心取相。相中意含法非法相。故云总也。

    ○亦是等者。以次文别明取法非法皆着我人等相。故此且是立其宗也。

    △二别明二相(疏)二。初正辨二相。二别解徴意。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初正辨二相二。初引天亲。二引无著。

    初引天亲。

    【疏】若取法下。别明二相。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

    【记】若取下。二释别明二相。二。一正辨二相。

    ○无明使者。法执俱生也。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为使。

    ○现行等者。即我执分别现行。前已断者。

    ○示无我见者。结成上义。

    △二引无著。

    【疏】无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

    【记】但取等者。即前无明使。是所有者。转。犹起也。

    ○我想者。我执分别现行也。

    ○依止者。分别种子。为彼现行所依止故。亦可法执分别名为依止。为彼我执所依止。故斯皆不起也。

    △二别解徴意。

    【疏】中有徴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着我等。释云。取非法亦着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记】中有下。二别解徴意。可知。

    ○以后释前者。不如云以细释粗。义则易见。

    【记】问。二乘之人。亦有法执。云何不起我见耶。答。以二乘人。从初修行。偏断我执。至无学位。粗细尽除。是故虽有法执。而不起我执。今约大乘学者。双断二执分别并遣。俱生两存。由是二执任运而起也。故无著云。以我相中随眠不断故。则有我取。

    △四示中道之玄门(经)二。初正结归中。二引说以证。

    【记】玄门经。是故者。由前取法非法皆着我等故。所以劝令不应。即入中道也。

    ○以是义故者。由是不取法非法故。

    △初正结归中。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疏】四。示中道之玄门。初正结归中。

    【记】疏结归中者。不应取法。离有也。不应取非法。离无也。既离有无。即归中道。

    △二引说以证。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疏】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

    【记】假言显义者。谓所言非法。是显法体离于性计。若无非法之言。罔知彼义。余皆例此。当知义不自显。必假于言。故净名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不应等者。谓虽闻非法。不得如言便执空义。此遮一向执言者也。

    ○不执等者。谓若全弃非法之言。则安解诸法空义。将知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此遮一向离言者也。

    ○是则全执全弃。二皆不可。故华严疏云。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

    【疏】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

    【记】偈云等者。余两句云。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疏】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

    【记】论云下。转释偈文。

    ○得证智等者。以言诠智。得智忘言。忘言即不住也。如乘筏渡河。至岸舍筏。

    ○随顺等者。未得证智。不可都忘其言。未达彼岸。不应舍筏。

    【疏】无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记】实相生者。实相名法。得实相智。无相无得。故云应舍。以实相无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理不应者。此实相法。尚不可得。况离实相外一切法耶。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故。故云非法。不与理合。故不相应。以是例非。故云何况。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记】第三中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

    【记】向说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一中来。以彼文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佛非有为者。此指偈云。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故云非有为。

    ○亦是案定立其理也。

    △三结成疑。

    【疏】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

    【记】云何下。结成疑。

    ○既若佛非有为。即不合有得有说。因何释迦于菩提树下得菩提。前后诸会说法。既有得有说。即堕有为。云何前言不以相见作无为耶。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问答断疑。二较量显胜。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因以问。二顺实理以酬。三释无定法之言。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疏】断疑之文二。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四以问。

    【记】举因。问经意云。于汝心中。所谓如何。谓我得菩提。为不得耶。谓我说法。为不说耶。伊本疑此。故举问之。

    【疏】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

    【记】佛问等者。空生疑得疑说。佛即顺疑以问。辞虽云得。意显无得。试其所答。解与不解。

    ○无著下。引证。彼疑有取。佛显无取。以无破有。故云翻也。

    ○说法例之。

    △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疏】二顺实理以酬。

    【记】顺理酬经意可知。定者实义。谓无实法名菩提。无实法名如来说。此一向约胜义答也。

    【疏】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记】偈云等者。余句云。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意谓释迦如来。是其应化。应化之相。俗有真无。是故答中皆言无定。准金光明经及摄论说。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此是真佛。今既异此。岂得言真。故云应化非真等。

    △三释无定法之言(疏)二。初引无著。二引天亲。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疏】三释无定法之言。

    【记】无定法经。徴意云。以何义故。无定法可说耶。释意云。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谛理若此。欲何说哉。说尚不得。欲何取哉。取即得也。是故上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等。

    △初引无著。

    【疏】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

    【记】疏二。一引无著。

    ○正闻等者。此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非谓全不闻不说也。如浮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兹义矣。

    ○分别性者。一切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念尚无念。法岂是法。故云非法。

    ○法无我者。但分别性亡。即是法无我理。此理不无。故云非非法也。

    △二引天亲二。初释文。二通难。

    初释文。

    【疏】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

    【记】论云下。二引天亲。二。一释文。

    ○依真等者。此且标立所依之本。然于其上。说离有无。

    ○一切等者。缘生之法。本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故云非也。

    ○实相有者。诸法既无。即真实相。实相不无。故云非非法也。此即非却非法也。

    △二通难。

    【疏】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

    【记】何故下。二通难。

    ○难意云。本来疑证疑说。问答悉以双该。今于释所以中。何故但言所说而不言证耶。

    ○有言下。释也。此乃以说反验于证。且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故但言说。自表其证也。

    ○又此言取即是证也。

    △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记】无取经。徴意云。所以言无取无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也。

    ○释意云。圣人即是无为。无为即无分别。若有取说法非法等。皆属分别。不名无为。何为圣人。故无取说等。

    ○言贤圣者。贤即是圣。邻近释也。

    【疏】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记】魏云等者。问。行位通于贤圣。云何唯取圣人。答。若以通论。即该贤位。此明证果深浅。故唯言圣。

    ○得名者。即差别也。以诸圣人。皆约证无为差别之义。而立其名。如证遍行真如。得名欢喜地菩萨等。此则得名差别。盖一义耳。

    【疏】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

    【记】论意等者。谓登地已上。随证一分真如。皆断一障二愚。即是一分清净。约于此义。便立一名。乃至佛地。例皆如此。

    ○非别得法者。无得而得。即是真得菩提。若言有得。即是不得。当知菩提树下。都无实事。故偈云。应化非真佛等。

    ○故无取说者。结归经文无分别义也。

    【疏】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

    【记】具足清净者。佛也。谓一切惑习。悉皆断除。荡无纤尘。纯一无杂故。

    ○分清净者。菩萨也。分断诸障。分证真如。垢未全除。故名为分。

    ○故佛顶经云。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广如序中满净觉者处说。

    【疏】无著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学故。

    【记】无著下。约无为差别明贤圣也。

    ○无分别者。即无为义。无所作为。故云无为。无为真如。盖是一法。

    ○菩萨等者。有分别故。有所为故。

    ○如来等者。无分别故。无所作故。

    ○初无为者。菩萨也。折伏等者。此约在观。分别不生。分得相应。故云显了。

    ○后无为者。如来也。无复分别。是真无为。即第一义也。此约于佛。故复云者。更无过上。故云无上。觉即佛也。

    【疏】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

    【记】三乘下。结通诸乘。以二乘之人。亦分证真理。故此通摄也。

    ○是知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所证虽无浅深。能证有其差别。犹如三兽。同度一河。能度有差。所度无别。故大品云。欲求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缘觉菩萨无上佛乘。皆言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故经云一切贤圣也。

    △二较量显胜(经)四。初举劣福以问。二释福多以酬。三判经福超过。四释超过所以。

    【疏】二。较量显胜。四。

    【记】较量等者。问。本因善吉起疑。所以世尊为断。断疑既已。何用较量。答。论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意云。恐有人闻是法不可取说。便欲一向毁废言教。故此较量显胜。令其演说受持故。

    ○大云于此。开立第五不空福德疑。以论文不言断疑。故此不立也。

    △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疏】初举劣福以问。

    【记】少福问经意云。七宝最珍。三千最大。用此布施福多不多。

    【疏】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记】俱舍下。明三千世界。

    ○四大洲者。谓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日月者。即一四天下。同一日月之所照临。

    ○苏迷亦云须弥卢。但梵语楚夏耳。此云妙高山。四宝所成。高八万由旬。

    ○欲天者。六欲天也。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梵世者。色界初天也。于中复有三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各一千等者。如上各满一千。方成一小千界。

    ○此小千者等。又一千个小千界。方成一中千界。

    ○此千等者。又以一千个中千界。方成一大千界。

    ○皆同等者。谓四禅已上三灾不及。故不说成之与坏。三禅已下。统维三灾。故云同一成坏。就中从初禅已下同火灾。二禅已下同水灾。三禅已下同风灾。

    【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颇梨。

    【记】七宝等。可知。

    △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疏】二。释福多以酬。

    【记】福多酬经。答文可见。

    ○徴云。以何义故说多。

    ○释意云。不约胜义空故说多。是约世谛有故说多。

    【疏】无著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

    【记】胜义空者。此门是绝相无为。不可言福与不福。福既不有。无以言多。

    ○世俗有者。此门是有相有为。可以言福。以有福故。兼可言多。

    △三判经福超过(疏)二。初正释经文。二别示句相。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三。判经福超过。

    【记】判经福。经意可知。

    ○然四句尚尔。况全部耶。

    △初正释经文。

    【疏】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

    【记】疏二。一正释经文。

    ○偈释持说。因明胜之所以。望后经文。有似太疾。以偈文连环不可分故。悉之。

    ○受持及说者。标二法门。

    ○不空等者。谓持说此经。不同宝施空得福德。

    ○更得何物。次文是也。

    ○福不趣菩提者。谓宝施虽多。但成世间有漏之福。终不能成无上菩提。

    ○二能趣菩提者。谓持说此经。断除烦恼。烦恼尽处。即是菩提故。

    △二别示句相二。初正示。二通妨。

    初正示。

    【疏】四句者。但于四句诠义究竟。即成四句偈。

    【记】四句下。二别示句相。

    ○诠义等者。谓以一句诠一义。一义为一句。四义方成一偈。一异有空常无常等。皆各有四句。

    【疏】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最妙也。

    【记】然今经四句。人说不同。有说取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为四句。有说取若以色见我等为四句。有说一切有为法等为四句。有说但于一经之中随取四句经文便为四句。有说始从如是终至奉行方成四句。然上诸说。皆非正义。

    ○如凡下。明正义。斯则约有无等为四句也。谓第一是有句。第二是无句。第三是亦有亦无句。第四是非有非无句。文义兼备。故云最妙。

    ○以此四义。能通实相。即是四门。

    △二通妨。

    【疏】然但义具四句。持说即趣菩提。文或增减。不必唯四。义若阙者。则互成谤。

    【记】然但下。通妨。先问。且一二二句。皆是四言。第三一句。独成六字。文既增减。云何成偈。故此释也。

    ○持说等者。以此四义。是万法之门。若了四义即通万法。万法既通。岂有菩提而不证哉。

    ○文或等者。但论其义。义不在文。义必周圆。文从增减。

    ○义若等者。谓阙之成谤。具之成门。

    ○成谤者。谓阙无。成增益谤。阙有。成损减谤。阙非有非无。成相违谤。阙亦有亦无。成戏论谤。以有则定有。无则定无。余二例之。故成四谤。何以故。法不如是故。不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取也。

    ○具四句者。谓义无所阙故。有不定有。是即无之有。无不定无。是即有之无。余亦例之。随于一句之中。圆见四句之义。不堕增减等谤。故成门也。何以故。法如是故。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清凉池。四面皆得入。

    ○但以人依于法。法异人乖。苟法义之所全。岂菩提而不证矣。故言受持此经。胜于施福。

    △四释超过所以(经)二。初正释。二转释。

    初正释。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记】正释经徴意云。以何义故。持说此经。胜于宝施。

    ○释意可知。

    【疏】四释超过所以。二。初正释。诸佛菩提法者。论云名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诸佛者。即报化身。论云。于此能为生因。

    【记】诸佛菩提法者。拣非余乘菩提法也。然余菩提非此不出。但举胜者而以例之。

    ○此二者。持说也。

    ○了因者。以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但以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持说此法。妙慧自彰。观破烦恼。法身现矣。

    ○生因者。报化之身。本来无有。万行所致。故名为生。

    ○故弥勒颂曰。于实为了因。亦为余生因。魏经云。一切诸佛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二转释。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记】转释经。所言佛法者。约世谛故有。即非佛法者。约第一义即无。

    【疏】二转释。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

    【记】第一等者。谓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真谛之理。离于迷悟染净凡圣之相。故不可说出佛法之义也。故圆觉云。一切如来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然则本论异此不能烦迷。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五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