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中国文学论丛最新章节!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人每以游历与读书并言,此两者间,实有其相似处,亦有其相关处。到一新环境,增新知识,添新兴趣,读新书正亦如游新地。但游历必有导游。游罗马、巴黎、伦敦,各地不同。入境问俗,导游者会领导你到先该去的处所。读书亦然,亦该有导读。一美国人去罗马,总会去看梵蒂冈教廷。去巴黎,总会登拿破仑凯旋门。去伦敦,总会逛西敏寺。但总不该去罗马巴黎伦敦寻访白宫与自由神像。游客兴趣不同,尽可或爱罗马,或爱伦敦巴黎。亦可三处全爱或全不爱。但游客总是客,游览则贵能客观。

    读书亦然,读书求客观,先贵遵传统,有师法,亦即如游客之有导游。如欲通中国文学,最先当读《诗经》。读《诗经》,便应知有风雅颂与赋比兴。不知此六义,《诗经》即无从读起。朱子《诗集传》,是此八百年读《诗经》一导游人。但导游人亦可各不同。领你进了梵蒂冈教廷,先后详略,导游人指点解说可以相异。朱子作《诗经》导读,先教人不要信诗传,那却在朱子前后数千年来,引起了种种争论。朱子解说国风,又说其间许多是男女淫奔之诗,此在朱子前后数千年来,又有莫大异同。读《诗经》者,可以循着朱子之导读,自己进入《诗经》园地,触发许多新境界,引生许多新兴趣。亦尽容你提出许多新问题,发挥许多新意见。

    近人读《诗经》却不然,好凭自己观点,如神话观,平民文学观等,那都是西方文学观点。如带一华盛顿导游人去游罗马巴黎伦敦,最多在旅馆中及街市上,可有许多相似处。此游人尽留恋其相似处,不愿亦不知游览其相异处。却还要说罗马巴黎伦敦不如华盛顿。他在华盛顿生长,自可留恋华盛顿,但不妨暂游异地,领略其风光景色,倦而思返,亦尽可向华盛顿居民未去过罗马巴黎伦敦者作一番新鲜报道。使听者亦如身游,依稀想像,知道华盛顿外尚有罗马巴黎伦敦诸城市之约略情况。

    读书人在人群中之可爱处正在此。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茶余酒后,至少可资谈助,平添他人一解颐。若要说《诗经》中亦有神话,亦有平民文学,正如说罗马巴黎伦敦亦有咖啡馆,则何贵其为环游欧邦一游客。其实咖啡馆亦不寻常。余曾游罗马,有一咖啡馆,有数百年来各地名诗人作家前往小饮,签名留念,我亦曾去一坐。临离时,飞机误点,从上午直耽搁到下午,一位久居罗马的朋友送行,陪着我接连到了许多新去处。下午两时后,飞机继续误点,那位朋友问我,曾去过某一咖啡店否。余答未。那朋友云:此刻尚有余暇,可一去。待到那咖啡店,才知不虚此行。临走还买了大包咖啡上飞机。香溢四座,赢得同机人注意。但我因在罗马住过了一星期,才觉此咖啡店值得一去。若初来罗马,即专诚去那咖啡店,岂不荒唐之甚。又若无那位久住罗马的朋友,又何从去访此咖啡店。

    读一新书,究比游一新地,复杂更多。识途老马,游历易得,读书难求。近人读书,好凭新观点,有新主张。一涉传统,便加鄙弃。读《诗经》,可以先不究风雅颂与赋比兴,譬如逛罗马,不去梵蒂冈。凭其自己观点,尽在《诗经》中寻神话,寻民间文学,《诗经》中亦非没有。譬如去罗马,尽进咖啡馆。但若读了《诗经》还读《楚辞》,《楚辞》中亦有神话,却少见民间文学。读了《楚辞》,更读汉赋,连神话气息也少了。这如游了罗马再去意大利其他城市,在游者心中,渺不见各城市除却马路汽车咖啡馆外,更有何关联之点,便肆口说意大利无可游。

    其实凭此心情,再去巴黎伦敦,乃及英法其他各城市,亦将感英法无可游。只因此游者先凭自己观点,自己主张,要去异地亦如家乡,宜其感到无可留恋,只有废然而返。但今天我们中国读书人心情,却又颠倒正转,只感异地好,家乡一无是处。我是江南太湖流域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洞庭西湖,名胜古迹,庙宇园亭,人情风俗,花草树木,饮膳衣著,自幼浸染,一到外地,亦懂得欣赏新异,但总抹不去我那一番恋旧思乡之情绪。我读《诗经》十五国风,不论是郑风,邶、鄘、卫、魏、秦诸国,每感他们之间,各各有别。读三千年前人古诗,亦如游神往占,抑且遍历异地,较我读后人诗,如范石湖,如陆放翁,他们所咏,正多在我家乡太湖流域一带,但我纵爱太湖,亦爱其他地区。如读陶渊明诗,便想像到庐山栗里。读郑子尹诗,便想像到贵州遵义。我幸而也都曾去过,异乡正如家乡,往代正如现代。读书也等如游历,而游历还等如读书,使我在内心情绪上,平增无限愉快。

    我不幸不能读外国书。我又不幸而不能漫游世界各地,只困居在家乡太湖流域之一带。常爱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列国。爱司马迁年二十即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域,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后人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想像,即从司马迁来。我则只能借读书为卧游。又幸中国书中异地广,历史久。我常爱读郦道元之《水经注》,不仅多历异地,亦复多历异时。古代北方中国,依稀仿佛,如或遇之。

    我中年后,去北京教书,那时北大清华燕京诸校,每年有教授休假,出国进修,以一年或半年为期。一则多数教授由海外学成归来,旧地重游,亦一快事。二则自然科学方面,日新月异,出国吸收新知,事更重要。亦有初次出国,心胸眼界,得一新展拓。此项制度,备受欢迎。但我认为,我们究是中国人,负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任。多读外国书,也不应不读些中国书。多去国外游历,也不应不在国内稍稍走走。我更想中国人文地理,意义无穷。我家乡三四华里内,有一鸿山,亦名皇山,实则仅是一小土丘,但相传西周吴泰伯,逃避来此,即葬此山。东汉梁鸿孟光,亦隐居在此。每逢清明,乡人来此瞻拜祭奠者麇集。我幼年即常游此山。稍后读书愈多,于吴泰伯梁鸿,仰慕备至。游山如读书,读书如游山。举此为例,中国各地,名胜古迹何限。中国几千年历史人物,及其文化积累,即散布在全中国各地。我爱读中国地理书籍,上自《汉书·地理志》,下迄清代嘉庆《一统志》,而吾乡周围数十里内,有《梅里志》一书,上自吴泰伯,下迄清人如浦二田钱梅溪之流,几乎三里五里,即有人物,即有故事,即有历史,即有古迹,时代已过,而影像犹存。由此推想,中国各地,大如一部活书,游历即如读书,而又身历其境,风景如旧,江山犹昔。黄鹤已去,而又如丁林威重返。读中国书而不履中国地,岂不大可惋惜。所以我当时曾提倡,北京每年一批休假学人,何不分出一部分,结队漫游中国本土,较之只往国外,应有异样心情,异样兴感。而惜乎我那年虽亦有休假机会,而并未轮到。

    但第二年正值抗战,北方学人,大批去西南,我获游历了广东湖南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各省,加之在北方几年,亦曾游历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察哈尔绥远各省,更加以东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各省,足迹所到亦不少,然心中想去而没有能去的太多了。想多留而不能多留的又太多了。中国书读不完,中国地也走不完。而更所遗憾的,当吾世之中国人,似乎心不爱中国,不爱读中国书,亦不爱游中国地。更主要的,是不爱中国古人,因此中国古人所活动的天地,也连带受轻忽,受厌弃。像是天地景物都变了,总似乎外国的天地景物,都胜过了中国。不读中国书,则地上一切全平面化了。电灯自来水汽车马路都比不上外国,但中国古人所想像天人合一的境界,则实是在中国地面上具体化了。即论北京一城,历史相传,已经有八百年以上,一游其地,至少八百年历史,可以逐一浮上心头,较之游罗马,至少无愧逊。较游巴黎伦敦,则远为胜之。外国人游中国,都称中国社会人情味浓。若彼辈来游者,能多读几本中国书,则知中国地面上之人情味,乃是包涵古今。三四千年前中国古社会之人情,仍兼融在中国地面上,可使游者心领神会,如在目前。如游台湾嘉义吴凤庙,瞻谒之余,两百多年前吴凤一番深情蜜意,忠肝义胆,其感天地而泣鬼神者,固犹可跃然重现于游人之心中乎?中国人称人杰地灵,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三四千年来全国人物,遍及各地,又一一善为保留其供后人以瞻拜游眺之资。故就全世界言,地之最灵,宜莫过于中国,而中国书则为其最好之导游。

    余尝爱读王渔洋诗,观其每历一地,山陬水澨,一野亭、一古庙、一小市、一荒墟,乃至都邑官廨,道路驿舍,凡所经驻,不论久暂,无不有诗。而其诗又流连古今,就眼前之风光,融会之于以往之人事,上自忠臣义士,下至孤嫠穷儒,高僧老道,娼伎武侠,遗闻轶事,可歌可泣,莫不因地而兴感,触目而成咏。乃知中国各地,不仅皆画境,亦皆是诗境。诗之与画,全在地上。画属自然,诗属人文,地灵即见于人杰。中国人又称,天下名山僧占尽,其实是中国各地乃无不为历史人物所占尽。亦可谓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葬于斯,子子孙孙永念于斯。三四千年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国历史,乃永与中国土地结不解缘。余尝读中国诗人之歌咏其所游历而悟得此一意,而尤于渔洋诗为然。久而又悟得渔洋诗之风情与技巧,固自有其独至,然渔洋又有一秘诀,为读其诗者骤所不晓。盖渔洋每至一地,必随地浏览其方志小说之属,此乃渔洋之善择其导游。否则纵博闻强记,又乌得先自堆藏此许多琐杂丛碎于胸中。若果先堆藏此许多琐杂丛碎于胸中,则早已窒塞了其诗情。然其诗情则正由其许多琐杂丛碎中来。若果漫游一地,而于其地先无所知,无有导游,何来游兴。今日国人,已多不喜读中国书,则又何望其能安居中国之土地,而不生其侨迁异邦之遐想乎?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