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中国文学论丛最新章节!

    近代人研究一切人文事态,都注重到它历史的发展,这是应该的。但历史发展,并非先有一定的轨道,一定的程序,外历史而存在。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因于其自然环境之不同,以及其他因缘之种种相异,尽可发展出各异的路向,各异的内容。西方学者根据西方史实,归纳指示出几许历史发展的大例,有些在西方也未即成为定论。若我们只依照着他们所发现所陈说,来解释中国史,固然也有些可以中西冥符,但有些却未可一概而论。本篇只就文学史方面拈举一例。

    韵文发源当先于散文,治西方文学史者如此说。即在中国,亦有如此的说法。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后论,史臣曰:

    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这不失为一番极明通的见解。他主张歌咏所兴自生民始,即无异于说,自有人类,便该有歌咏,便该有韵文了。因此说文学发展,韵文当先于散文。这一主张,可说是中西学人古今相同。

    但若再进一步探讨,实可另有异说。我在很早以前,作《老子辨》,即主就中国文学发展论,该说散文在先,韵文转在后。此后又络续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及《文化学大义》两书中约略提到此意见,但都没有详细的发挥,易于引起读者怀疑,该再加阐述。

    即就沈约前文,他也说,"虞夏以前,遗文不睹。"可见韵文在中国,并不早见。这是根据史实而言的。沈约只是说,就理论,韵文歌咏之类,该与生民之始而俱兴。但为何那些遗文会湮没不睹,而中国文学,就其历史实例言,又显然是散文更早于韵文呢?这一层,值得我们注意。

    我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书中,曾再三强调,中国文化发源,与西方古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诸区域,有一绝大相异点。在上述诸区,文化发展,比较限于一小地域,而中国文化,则在远为广大的地面上形成。这一事实,说来极明显,而关系则甚重大。中国文化内在一切特性,有许多处,都可从此一事实作解释。而中国文学之形成与发展,即是其一例。

    沈约所谓"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这固然可说是文学之起源。但严格言之,则仅只是文学之胚胎,或文学之种子,也可说它还未形成为正式的文学。即就当前论,各地山歌渔唱,民谣传说,若经文学家拈来,加以润饰改造,何尝不可成为绝妙的文学。但山歌则总是山歌,民谣则总是民谣,在其未经文学家妙手匠心加以润饰与改造之前,我们却不能遽即认其为文学。在文学史上,也不一定有它们应占的篇页。

    如蒲松龄《聊斋志异》,所收故事,十分之九,在那时先流传了。只经蒲氏收来,加以润饰改造,才公认为其是文学。在以前,村叟野老们,在瓜棚豆架下,茶余酒后,兴高采烈地讲述,围着一些人,聚精会神地听着,我们却不能认为即是文学呀。如此一类之例,举不胜举。但我们却必须先认识这一个分别。

    让我们再举一较远的例,更细申述之。刘向《说苑·善说》篇,有如下的一节。

    鄂君子晢泛舟于新波之中,乘青翰之舟,……张翠盖,……会钟鼓之音,……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鄂君子晢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于是鄂君子晢乃?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这一节故事,正可供我们研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一绝好的启示。那越人的拥楫而歌,正是沈约所谓"志动于中,歌咏外发",这本是一篇绝好的文学题材,但不能遽说是文学。纵使认为它本身便是一件文学了,但仍有问题在越歌与楚译上。无论那首歌,在越人听来,可说是一首绝好的歌,或说是一篇绝好的文学。但若不经一番楚译,在楚人听来,真是不知所云,毫无可说的。换言之,越歌在楚地,决不被认为是文学的。

    说到这里,便可讲到中国文学上所极端注重的雅俗一问题。当知那一首越人歌是方言,地方性的,虽是自然的具着文学情味,但在中国文化环境里,则不够条件算文学。因凡属文学,必该具一种普遍性。必该与人共喻。因此那一首越人歌,纵使楚译了,纵使楚人也认它是一首绝好的诗,而还得要雅化,还得译成为在古代中国当时各地所流行的一种普通话,才始能成为中国的文学,而列入于中国文学史。而所谓雅者,即是在周代时所流行的一种普通话。

    于是我们可以说到《诗经》三百首。大小雅,是西周政府里的作品。西周政府在镐京,今陕西境,雅即指当时当地的方言方音言。但因于周政府是一个统一王朝,当时各地封建诸侯贵族,十之七八是周人,其他十之一二,也得依随周王室,模仿其雅言雅音,作为官式的往回。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