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融资本最新章节!

    资本主义的生产旨在获取利润。获得最大利润是每个资本家的动机,也是他们在资本主义竞争条件下必然产生出来的经济行为的指导原则。每个资本家只有在不断跟上并且超过他的竞争对手时,才能生存;而只有在成功地把自己的利润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并由此而获得超额利润时,才能做到这一点。

    然而,刺激各个资本家去获得最大利润的主观努力所达到的客观结果,却是为一切资本创造相同的平均利润率的趋势。

    要达到这种结果,必须通过争取投资领域的竞争,通过资本不断流向那些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和离开那些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然而,资本的这种不停流动却遇到了障碍,这种障碍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加。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技术的进步,表现为等量活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的日益增加。在经济上,这个过程反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反映为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额比可变资本额的增长。 C∶V比例中的这一变化表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和早期资本主义工厂到现代工厂的情景变化:前者是处于狭小的劳动空间和拥挤在几台小机器周围的工人:后者是在庞大的自动化机器后面的少量的、有时几乎看不到的工人,而且他们似乎越来越少见了。

    但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变资本组成部分内部的变化。固定资本组成部分比流动资本组成部分增长更迅速。下列情况说明了这一点:

    “冶炼过程的技术进步,必然造成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资本积聚的日益加强。据吕尔曼(《50年来高炉生产的发展》,杜塞尔多夫1902年版)说,自1852年以来高炉的容积增长48倍,每个高炉的生产能力增长333倍,高炉容积每吨的生产能力增长7倍。1750年,西里西亚14个烧木炭的高炉共生产12 500吨生铁;1799年,柯尼希许特尔的两个烧焦炭的高炉的设计年产量为2 000吨生铁。1852年,厄切尔霍伊泽尔夸口它每日生产50 000到60 000普鲁士磅。每个高炉每日生产的最新记录是:德意志帝国矿业联合公司(蒂森)达518吨;俄亥俄钢铁公司第三号炉达806吨。换句话说,美国每个高炉大约30小时的生产量与以前一个西里西亚高炉一年的生产量相等,美国每个高炉36小时的产量相当于150年前14个个西里西亚高炉每年的产量。

    然而,每个高炉的建设费用大大地提高了。上述的柯尼希许特尔高炉总造价估计达4万塔勒。这使日产1吨的投资达2万马克左右。根据韦丁的计算,1887年,在每座高炉的建设费用差不多100万马克的条件下,日产1吨的投资额下降到5 400和6 000马克之间。然而,最近由于使用许多新设备和彻底排除手工劳动,日产1吨的费用又上升到大约1万马克。这就是说,现在在鲁尔区,建一座250吨的高炉要花费250万马克,而巨大的美国高炉的造价估计已经达到600万马克。

    除了在西格兰德和上西里西亚以外,德国现在几乎没有日产能力低于100吨的高炉。一个要新建的高炉最低年产量至少在3万到4万吨之间,但是,拥有多座高炉的企业具有很大优越性,因此出现各冶炼企业不断增加高炉数量的努力。正像一般费用(管理、实验室、工程师)一样,必要的后备机器的费用(鼓风机、热风炉)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然后,人们才能在多座高炉相结合的情况下,用一座高炉年年生产同一种生铁。因此,首先,高炉从生产一种生铁转换为生产另一种生铁的这一棘手问题就不再存在了。其次,使高炉的构造按所要生产的生铁种类实行专门化成为可能。最后,只有在高额生产指标和许多高炉的情况下,利用现代发明(合理地运送原料、铸造机、搅拌机、高炉煤气机)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合理的。”(海曼:《德国大钢铁工业中的混合工厂》第13页以下)

    拿一个使用机器同样达到很高程度但由于技术条件不同而有机构成相当低的产业领域,与这个有机构成最高的领域相比较,是颇为有趣的。“制鞋业所需的资本量,可以举一个日产量为600——800双鞋子(这些鞋子一半是缝的,一半是钉的)的工厂为例:

    厂房 10万马克

    场地 5万马克

    蒸汽机(50马力) 2.1万马克

    电力设备 2万马克

    制鞋机器和其他设备 8万马克

    楦子 2.5万马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固定资本 29.6万马克

    如果我们假定流动(经营)资本一年周转两次,我们就会得到下列数字:

    6个月的原料 35万马克

    6个月的工资 10万马克

    6个月的其他费用 9万马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流动资本 54万马克

    因此,我们可以说,除了大约3万马克的固定资本外,还需要5万马克的流动资本,即是说,对这个雇用180到200个工人的工厂来说,需要大约8万马克的总资本。”(卡尔·雷埃:《德国制鞋大工业》,耶拿1908年版,第54页)

    相反地,“例如,一个按托马斯法进行生产并具有3万~4万吨生产能力的大型联合工厂,应在西部德国新建起来,并且必须购买矿山和土地。现在,它的总费用至少需要:

    铁矿山1 000公顷 1 000万马克

    鲁尔区的6个煤田 300万马克

    包括炼焦厂在内的具有100万吨开采量的煤矿 1 200万马克

    高炉设备 1 000万马克

    炼钢和轧钢厂 1 500万马克

    钢铁厂的场地、铁路支线、工人住房等 500万马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总计 5 500万马克

    此外,需要1万个工人。在美国,对具有两倍于这样生产能力(日产2 500吨)的钢铁厂来说,投资2 000万~3 000万美元,被认为是必要的。”相反,1852年,投在整个拿骚钢铁工业中的资本是123.5万佛罗林。(海曼:《德国大钢铁工业中的混合工厂》第26页)

    然而,固定资本的这种巨大膨胀意味着:资本一旦投放出去,其转移就变得日益困难了。流动资本在每一次周转期间结束之后再转化为货币,以便能投入其他生产部门;而固定资本在一连串更长的周转期间里都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产品中去,逐渐地以货币形式流回。总资本的周转时间延长了。固定资本越大,它的数额越多,它在投资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占总资本的份额也就越大,不遭受巨大损失而实现其中包含的价值,并在以后把这一资本转移到更为有利的领域中去,也就越困难。争夺投资场所的资本竞争因此而发生变化。代替中世纪监护的古老的法律限制,阻碍资本自由转移的新的经济限制产生了。当然,这种限制只涉及已经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资本,而不涉及新投资的资本。第二个限制在于,技术的发展同时扩大了生产规模;不变资本特别是固定资本的量的膨胀,要求一个绝对的越来越大的资本额,以便能够相应地扩大生产或建立新的企业。由剩余价值逐渐积累起来的数额,在长时期内不足以转化为独立的资本。由此可以想象,新资本的流入是不充足的或迟缓的。然而,资本的自由转移是形成平均利润率的一个条件。如果资本的流进流出不能畅通无阻地进行,这种平均化就会受到破坏。既然利润平均化的趋势首先是个别资本家对尽可能高的利润的追求,那么,这个阻碍也必须首先由个别资本家来消除。这是通过资本动员来实现的。

    创造资本结合,就足以使资本集中。但是,资本动员也同时扩大了能够结合的资本的范围,因为它使产业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在内)向货币资本的不断再转化而最大限度地独立起来,不受固定资本应执行职能的周转期间之后实际回流的束缚。当然,这种再转化在社会规模上是不可能的,而仅仅适用于一定数量的不断换位的资本家。但是,这种向货币的不断再转化的能力,赋予了资本以借贷资本的回收方式。借贷资本是这样一种货币资本,它在一段时间内被预付出去,然后作为增加了利息的货币额收回。这样,它使货币额适合于产业投资领域;否则,这一货币额就不能执行产业资本的职能。

    对所有者来说,这些货币额必须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闲置起来,或者作为纯粹的借贷资本暂时投放出去。这些货币额不断变换自己的构成,进行收缩和膨胀,但是一定数量暂时闲置的货币额总是存在的。这些货币额可以转化为产业资本,从而被固定下来。这种货币额的不断变换,在股票所有权的不断变换中表现出来。当然,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仅仅发生一次,并且是彻底完成的。闲置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又转化为生产资本。由这种闲置的货币基金中汇流而成的新的货币额,执行股票购买手段的职能,现在仅仅充当股票交易的流通手段。但是,这些新的货币额尽力为最初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货币的所有者收回他们的货币。这些货币在此期间为他们执行资本职能之后,现在又可以被他们用于其他目的。应该附带说明,随着股票市价的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股票交易所必要的货币必须增加,这时比原来转化为产业资本的更多的货币可以进入流通。这里应该注意,股票市价通常要比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产业资本的价值高。当然,资本的动员同生产过程无关。它仅仅涉及所有权,仅仅创造执行职能的资本主义所有权的转移形式,即作为资本、作为产生利润的货币额的资本的转移形式。既然资本的动员不牵涉生产,那么,这种转移实际上只不过是对利润的所有权证书的转移。资本家关心的仅仅是利润。至于利润是从哪个领域里生产出来,对他是无关紧要的。资本家不为生产商品,而是为从商品中谋取利润。

    因此,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张股票同另一张股票带来相同的利润,那么,它们也就一样。因此,每一种股票的价值都是根据它带来的利润进行估价的。购买股票的资本家,用同任何其他资本家同样的货币额,购买了同样大小的利润份额。因此,对个人来说,资本的动员为每个个别资本家实现了利润率的平等。但是,这也仅仅对个人才是这样,因为对他来说,在他购买股票时,实际存在的不平等被消除了。事实上,这种不平等依然存在,就像它的平均化趋势依然存在一样。

    实际上,资本的动员并不影响资本的利润率平均化的实际运动。资本家追求尽可能大的利润的努力依然如故。这种利润现在表现为更大的股息和更加提高的股票市场价格。这样,便为新投的资本指明了道路。所获得利润的水平,从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秘密,现在却或多或少地在股息水平上适当表现出来,从而易于为寻求投资场所的资本决定应转向哪些生产部门。例如,如果在具有10亿资本的钢铁工业中获得2亿利润,而在具有同量资本的另一工业中只获得1亿利润,那么,在假定5%的资本化的条件下,钢铁股票的市场价格就是40亿,而另一种股票的市场价格就是20亿。因此,对个别所有者来说,差别就消失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新的资本在钢铁工业中寻求投资,在那里它能获得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正是股份制度使资本流入这些部门变得容易了。正像我们已经指出的,这不仅因为由资本量所产生的障碍因此而比较容易被克服,而且还因为这个部门的超额利润的资本化约定了特别高的创业利润,刺激银行参与这个生产部门。在这里,利润率的差别表现为创业利润的不同水平;这种利润率的差别,由于新积累的剩余价值量流到那些具有最高创业利润的领域而平均化了。

    同样,资本的动员也不影响那些阻碍利润率平均化的困难。相反地,与资本的动员同时发展的资本结合,消除了由新投的资本量中产生的限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增长,由于货币额的集结,企业的规模不再是企业经营的障碍。因此,只有使新的资本进入那些利润率高于平均水平的领域,利润率的平均化才日益成为可能,而要从那些有大量固定资本的生产部门移出资本却是极其困难的。这里,资本的减少只能通过旧设备的逐渐磨损或通过在破产情况下的资本的消灭而实现。

    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还产生了另一个困难。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领域中,新建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巨大的规模,它的建立会立刻大大增加这个领域的生产。技术的规则不允许那种也许是市场的吸收能力所要求的生产提高的渐进性。生产的显著增加绰绰有余地抵偿了对利润率的影响。如果说利润率以前高于平均水平,那么,它现在却降到平均水平以下。

    因此,利润率平均化趋势的障碍就出现了,这些障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加。这些障碍按资本的构成,特别是按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对不同领域发生不同强度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领域中,即在重工业中,这种影响最强。这里,固定资本起着极大的作用,资本一经投入,流出便十分困难。

    那么,上述因素对这些领域中的利润率产生什么影响呢?下述论证是可以想象的:在这些产业中,极大的创办资本是必要的,而占有如此巨大的创办资本的人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些领域中,竞争较小,利润较高。这种论证忽略了,这只是在资本还是执行个别资本职能的时期才是正确的。资本结合的可能性轻易地克服了这种障碍。资本量大并不是筹措它的障碍。相反地,通过资本流出实现平均化在这里几乎被排除了,消灭资本在这里也同样十分困难。这些发达的产业同时也是这样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竞争极为迅速地淘汰了小企业,或这种小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如在许多电力工业部门中)。不仅大企业占统治地位,而且这些资本强大的企业也彼此越来越势均力敌,因为那些给它们中的某些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技术的和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小。这里不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弱者被摧毁,从而该领域中的资本过剩被消除————而是势均力敌者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长期不能决定胜负,斗争各方都遭到同样的牺牲。所有这些企业都不得不努力坚持斗争,否则,渗透到每个个别企业中的全部巨大资本便发生贬值。因此,通过消灭资本来减轻该领域的负担是极其困难的。同时,在这里,每一个新的企业由于它从一开始就必须具有很大的生产能力,所以对供给产生很大影响。正是在这些领域,很容易形成利润率较长时间地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情况。平均利润率越低,这种情况就越危险。随着伴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利润率的降低,生产在其中还有利可图的余地越来越窄。如果现在利润率只有20%,而从前曾一度是40%,那么,由价格产生的细微压力就已经足以使利润完全消失,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落空。因此,正是这些拥有自己大量固定资本的产业,对竞争和由此而造成的利润率下降越来越敏感;而同时,对它们来说,改变已经作出的资本配置也越来越困难。因此,正是在这些产业中,可以很容易产生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这种利润率只有通过停止新资本流入和通过随人口而增长的消费逐渐提高,才能渐渐地平均化。这种趋势还可以由下述事实而加强:新的资本(股份资本)从一开始就能以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润来计算。

    另一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在那些个别资本仍然占优势和资本的需要量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那些在发达的领域中不再有竞争能力、而其较小的量不允许其所有者把它们当作带来利息或股息的资本来投资的资本,便涌向这里。它们是些零售商业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在这里竞争激烈,其旧资本不断毁灭并立即又为新资本所代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充满了总有一只脚踩在无产阶级中的分子,对他们来说,破产是经常的现象;其中只有很少一些人才渐渐发展成大资本家。这些生产部门以极不相同的形式,日益陷入对大资本的间接隶属之中。

    除了这些生产部门的充斥之外,还有另一个使这里的利润率降低的情况。到处都在进行争夺销路的残酷竞争,而为了打赢这场竞争,不惜耗费巨额开支以加速周转和扩大销路。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和派出大批推销员。十个推销员为了每一个顾客而相争。所有这些都需要货币,而货币又使这些领域中的资本膨胀。但是,由于货币不被生产性地使用,因而也就不增加利润,而利润率由于现在必须以这种增大的资本来计算而下降了。

    因此,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极上,利润率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的趋势是怎样由完全不同的原因产生出来。在资本力量足够强大的地方,这种趋势现在又唤起克服自己的相反趋势。这种相反的趋势最终导致自由竞争的消除,从而导致长期形成利润率不平均的趋势,直至最后这种不平均本身由于生产领域分离的消除而消除。

    在产业资本内部,恰恰是在它的发达的领域中所产生的趋势,受到银行资本利益的促进。

    我们已经看到,产业的积聚同时造成了银行的积聚,而银行的积聚还由于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条件而加强。我们还看到,银行资本如何通过股份制度来扩大产业信用,如何受创业利润的前景所引导,对金融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利益。但是,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创业利润依赖于利润水平。因此,银行资本对利润水平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随着银行的积聚,银行作为信用提供者和金融机构参与的产业企业的范围也同时扩大了。

    享有技术或经济优势的产业企业,有希望在竞争战胜利之后,保持住市场,扩大自己的销售,以及在排挤对手之后较长时期地获得超额利润(这一超额利润绰绰有余地补偿了竞争战的损失)。但是,银行的考虑不同。这个企业的胜利就是其他企业的失败,而银行对后者同样有利益关系。这些其他企业曾占用大量信用,被借贷的资本现在遇到了危险。竞争本身给所有的企业带来损失。在这一时期,银行不得不削减自己的信用,放弃有利可图的金融业务。一个企业的胜利绝不可能补偿银行的这些损失。这样一个强大的企业是一个对手,银行从这一对手身上不能获取很多。只要进行竞争的工厂是银行的顾客,银行从它们的竞争中所能期待的就只不过是损失。因此,银行对排除它所参与的那些工厂之间的竞争所作的努力是绝对的。但是,每个银行也都对尽可能高的利润有利益关系。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在一个产业部门内的竞争被完全排除时,这种利润又达到顶点。这就是银行力求建立垄断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消除竞争的趋势是一致的。同时,银行资本也获得了实现这一目的的越来越大的力量,即使违背了个别凭借自己特别有利的设备有时还宁愿进行竞争的企业的意志。因此,如果在没有银行资本参与而自由竞争还继续存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上便排除了竞争,产业资本应该为此而感谢银行资本的支持。

    除了这些限制竞争的一般趋势之外,由产业周期的一定阶段中产生的趋势也在发挥作用。首先应该指出,在萧条时期,增加利润的动机特别强烈。在繁荣时期,需求超过供给。这一点从下述事实中已经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产品在它生产出来以前很久就被销售出去。

    应当顺便指出,在这一时期,需求往往具有投机的性质。人们在预期价格还将继续上涨时进行购买。限制消费需求的价格上涨,相反地却刺激了投机需求。但是,如果需求超过供给,市场价格就由那些在最差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企业所决定。那些在较好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企业实现了超额利润。即使没有缔结协定,企业家们也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反地,在萧条时期,每个人都力求靠自己拯救还可以拯救的东西,每个人都无情地进行反对其他人的活动。“在竞争中一时处于劣势的一方,同时就是这样一方,在这一方中,个人不顾自己那群竞争者,而且常常直接反对这群竞争者而行动,并且正因为如此,使人可以感觉出一个竞争者对其他竞争者的依赖,而处于优势的一方,则或多或少地始终作为一个团结的统一体来同对方相抗衡。如果对这种商品来说,需求超过了供给,那么,在一定限度内,一个买者就会比另一个买者出更高的价钱,这样就使这种商品对全体买者来说都昂贵起来,提高到市场价值以上;另一方面,卖者却会共同努力,力图按照高昂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相反,如果供给超过了需求,那么,一个人开始廉价抛售,其他人不得不跟着干,而买者却会共同努力,力图把市场价格压到尽量低于市场价值。只有各方通过共同行动比没有共同行动可以得到更多好处,他们才会关心共同行动。只要自己这一方变成劣势的一方,而每个人都力图找到最好的出路,共同行动就会停止。其次,只要一个人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用低于现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值出售商品的办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夺取一个更大的地盘,他就会这样去做,并且开始起这样的作用,即逐渐迫使别人也采用更便宜的生产方法,把社会必要劳动减少到新的更低的标准。如果一方占了优势,每一个属于这一方的人就都会得到好处;好像他们实现了一种共同的垄断一样。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每个人就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优势(例如用更少的生产费用来进行生产),或者至少也要尽量摆脱这种劣势;这时,他就根本不顾他周围的人了,尽管他的做法,不仅影响他自己,而且也影响到他所有的同伙。”

    于是,便出现一个矛盾:当最没必要限制竞争的时候(因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