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哲匠遗珠最新章节!

    ————在中国建筑师学会上的讲演稿

    主席、各位先生:

    在我今天介绍“中国之塔”以前,首先要向各位申明的,就是这次讲演的内容要作一些减削。因为今天大会所许可的时间,至多不能超过三刻钟,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只有将讲演的内容尽可能地简化。一切问题,只谈结果,而不谈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和演变的经过。这种讲法,当然很不合逻辑,同时内容也许过于简略,希望大家能够原谅。

    提起塔,我想大家心目中,早已有了一个轮廓。各位以往在国内旅行,一定看见过许多形状不同的塔,或者在城市、在乡村,或者在山巅、在水涯,或者在茫茫大漠、黄沙衰柳之间,构成了不少美丽而雄伟的图画。塔的确是中国建筑中最有魅力的景物之一,也是中国景观的最好象征,值得人们流连赞赏。不过我们如果离开艺术鉴赏,站在历史的立场来说,它可是出乎意外的并非全由中国所创造。这是因为在汉代以前,我们的高层建筑,只有楼、阁、台、,而无所谓的塔。文献里面也没有塔这个名称。到后来,印度的佛教经犍陀罗(Gandhara)和西域诸国辗转东传,于是在佛教建筑中占重要位置的塔,才出现在中国。

    佛教在何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第一座佛塔又建于何时何地?根据《魏书·释老志》所载,后汉明帝因梦见金人,遂派遣博士弟子秦景、蔡愔等往印度求佛法。使者于途中遇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携经东来,就迎接他们返回中国。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到达洛阳。为此,明帝就在洛阳西门外,建造了一座白马寺。这建寺也许确有其事,但佛教传来中国,当在明帝求法以前,否则梦见金人,何以知其为佛?又何以知此佛生于印度?近来许多学者对此有详细研究,我就不予重复叙述了。至于白马寺内,传说绘有千乘万骑绕塔三匝的图像,但当时寺内曾否营造佛塔,因史无明文,不敢臆断。

    至于我国早期佛塔的形状,《释老志》载:“凡宫塔制席,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知系完全模仿印度式样。但至少到汉末献帝中平、初平年间(公元189——193年),已有中国传统木架构之木塔出现。如笮融于徐州所建之浮屠祠,亦见于史籍。可惜的是北魏中叶以前的许多重要实例,都已荡为烟雨,只能依靠不完全的文献,知道其中部分情况而已。现在国内所存的佛塔,以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所建的嵩山嵩岳寺塔为最古。从那时起到最近为止,国内现存大大小小的塔————大的约高80米,小的不过1米左右————何止数千。但塔的形范,归纳起来却不过几种。至于如何分类,德国的鲍希曼(Boeschmaum)和日本的伊东忠太,都各有不同的见解。现依我与梁思成先生的意见,则可暂分为五类,就是:

    楼阁式塔、单檐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

    在说明这五种塔以前,应当对印度的窣堵坡(Stupa)佛塔予以简单介绍。谈到它的起源,也不是由佛教所创。它的式样,无疑地是由印度古代吠陀(Veda)时期的坟墓演变而来。今天因为时间有限,只能从佛教成立以后说起。

    图1 印度山基大塔平立面

    据说释迦摩尼涅槃后,门徒荼毗遗体,将骨灰舍利建塔保存,是为佛塔的起源。当时的塔,是建在佛寺的中央,信徒环行礼赞,成为信仰对象。所以塔在佛寺中居于最崇高的地位,也是寺内惟一的主要建筑物。但这类印度初期的佛塔,都未有遗物保存下来。现存遗物,以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所建的山基(Sanchi)大塔为最古(图1、2)。这塔内部砖造,外表覆以石片,自下而上,由四部分组合而成。最下为台基,台上建覆钵,平面都是圆形。自此以上,现已残毁,但据阿旃陀(Ajanta)石窟及其他证物,知覆钵之上,还有方形宝匣(梵语为Harmika,有人沿用缅甸语的Fee或Hti,实误),乃是奉藏舍利的所在。再上建刹杆,杆上饰以相轮(梵语Chhatra,意即伞,为印度贵人用以遮蔽日晒者。建于塔上,表示崇敬之意),其数目自一个到三、四、五、七、九不等。

    图2 印度山基大塔外观

    印度佛塔的式样,也不是没有变迁的。自公元2——3世纪以后,塔下部的台基逐渐增高;或者在台基之上,再加一层较高的圆鼓(drum),全体形制渐趋于瘦长。此圆鼓部分到犍陀罗更趋发达,于是在台基与覆钵之间,增添了一个塔身。它传到中国,就成为单层墓塔的基本式样。此外,在阿旃陀石窟中,有些塔的覆钵上部反较下部稍宽;而公元6世纪以后,相轮的数目已增到十三层。此二者传入印度北部的尼泊尔(Nepal)和我国的西藏,便演变成喇嘛塔的塔肚子和十三天。以上所介绍的,无论是山基大塔,抑或是公元2——3世纪以后所演变的手法,都直接与间接影响了塔的式样,因此不得不循波溯源,略为介绍。其余次要的问题,需要说明的为数也不少,因为时间短促,只得全部割爱。

    现在讲一讲中国的佛塔。

    一、楼阁式塔

    这一类塔,系以我国传统的木架构楼阁式建筑为基本(如见于汉明器中之塔楼),再加印度塔的覆钵与相轮而成。它的平面形状,最初都用正方形。层数有三、五、七、九几种。每层每面都置门窗。各层之间,以屋檐挑出。檐上施平座,绕以栏槛,构成塔身之外廊。到最上一层将塔顶收缩成为攒尖形状,并在顶部建高耸的刹。其结构为在刹柱上装露盘、覆钵、相轮、水烟、宝珠等,而以相轮为主要部分。这样使得木塔的外观,好像穿中国衣服戴印度帽子似的。《后汉书·陶谦传》载汉末中平、初平年间(公元189——193年),笮融在徐州所建之塔,“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按:金盘即铜或镀金之相轮),是文献上最早关于此类塔的记载。然而此种式样为笮融所创,抑在此以前早已成立,现在还不明了。如果确系笮融创造,则汉明帝永平十一年迎来梵佛像以后,约莫经过一百二十年,才有中国传统楼阁式木塔的出现。

    自此以后,经南北朝迄于隋、唐,因佛教倡披,风靡全国,王公达官建塔起寺之风气,盛极一时,于是楼阁式木塔数量,大为增加。如《广弘明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等书所载南北朝诸刹之塔,十九皆属于此式。史载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及隋文帝所建舍利塔百余座,亦全为木塔。这段时期是木塔的黄金时代,其声势煊耀,足以笼罩一切。可惜当时的实物,已经全部毁灭,现在我们研究我国早期的木塔,尚需证于日本奈良时期遗物,实在是令人惭愧。但间接形象,尚又得自北朝石窟中的若干石刻(图3——5)。

    图3 山西大同云冈2号窟塔柱 图4 云冈6号窟塔柱 图5 云冈7号窟石刻

    唐代初期,楼阁式木塔仍然很多,然而砖石塔————尤以砖石结构的密檐塔————渐有喧宾夺主之势。安史之乱以后,木塔已大大减少。到五代、宋、辽时,实物更加寥寥可数。这大概是因为木材缺乏和不易保存的缘故。至于塔的平面,由正方形渐变为八角形,也是在唐、宋之际。如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所建应州(今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图6),为今日海内孤例,平面亦属八角形。元、明二代木塔更少。到清代则几乎绝迹。

    图6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如上所述,木塔自唐中叶以后虽已减少,但木楼阁式塔系统的砖石塔,自初唐起逐渐发达,足以弥补其稀缺。此种砖石塔大致又可分为两类,现分述于后:

    第一类塔

    塔身使用砖石及木材之混合结构,实例有河北正定天宁寺塔(图7)、广州六榕寺华塔(图8)。也有全部使用砖石结构的,实例可见河北涿州云居寺智度塔(图9)、浙江杭州闸口白塔等。虽然两者所用的建筑材料略有不同,但它们的出檐、斗拱、平座、门窗等,依然亦步亦趋,模仿木塔式样几无二致。此外,另有出檐较短,檐下斗拱比较简单的塔,如河南开封天清寺繁塔(图10)、山西赵城广胜上寺琉璃塔(图11)、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等,数量也很可观。

    图7 河北正定天宁寺塔 图8 广州六榕寺华塔 图9 河北涿县(房山县)云居寺智度塔

    图10 河南开封天清寺繁(pó)塔 图11 山西赵城广胜上寺飞虹塔(亦称“琉璃塔”)

    第二类塔

    用砖石砌造的叠涩代替斗拱和出檐,其上无平座与栏杆,但各层比例依旧因袭木塔自下而上的递减方式。如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图12)、河北定县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