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哲匠遗珠最新章节!

    一

    周代门殿制度,见于《礼记》、《周官》二书者,郑成康谓之:“三朝五门”。三朝者,一曰:外朝,用以决国之大政;二曰:治朝,王及群工治事之地;三曰:内朝,亦称路寝,图宗人嘉事之所也。五门之制,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又云毕门。后世皇帝,缘饰儒术,以为治体,其于宫室,每以周制为范。如隋文帝建新都,以承天门为大朝;太极、两仪二殿为常朝、日朝。唐营东内,建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下及宋之大庆、文德、紫宸;明之奉天、华盖、谨身;清之太和、中和、保和,靡不因袭相承,成为定则。然案天子、诸侯门殿,郑氏仅举其名,而配列方位,未予详释。此或疑以传疑,不可厚非。然郑注《秋官·小司寇》,谓外朝在雉门之外,其注朝士及《礼记》文王世子,又在路门之外,抵触若此,宜乎后儒诠经,胶执异同,纷纭千载,莫由裁决矣。且始皇兼并六国,仿写宫室,建之咸阳。其后萧何营长乐、未央,或因当时需要,折衷秦制,故其规模,与周制不同。如两汉宫殿与诸帝陵寝,咸以前殿为主体。前殿者,与后寝对立而言,未闻所谓三朝之法也。其时元会、即位、婚丧诸典,俱于前殿举行。殿之东厢,则为召见臣工[1]、岁旱祈雨[2]、白事[3]、待驾[4],及太子视膳[5]之所。足征汉之前殿实兼大朝、常朝、日朝为一。应劭、孟康、干宝诸人,谓汉以丞相府为外朝,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散骑为内朝[6],乃儒生牵强事实,附会经说,非确论也。逮三国鼎立,魏都洛阳,明帝因汉南宫故址,营太极殿为大朝,又建东、西堂供朝谒、讲学之用。自是以后,迄于南北朝末期,兼为听政、颁令、简将、饯别、举哀、斋居之所。而二堂位于太极左右,南向成一横列,视后儒所释周之三朝,南北重叠鱼贯相属者,适得其反。故郑氏之说即使属实,而两汉、南北朝之际,其制中绝亦灼然如见矣。由是而言,周以来外庭配列之状,约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 周之三朝,依其功用,似各为独立之建筑,惟记载残缺,区布之状,须待今后考古发掘之证实。

    第二期 两汉以前殿为大朝,东、西厢为常朝、日朝。

    第三期 自曹魏迄陈,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堂为常朝,疑由汉之东、西厢演变而成。

    第四期 隋、唐、宋、元、明、清之外庭,三殿重叠,号为周制复兴。然殿之用途,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自来穷经之士,好言宫室名物,清代朴学昌明,其风尤甚。故著作流传,属于第一期者较多,第二期者次之,第三期之东、西堂,散见史籍中无虑数十处,顾乃无人措意及之。不但历史宫室至中古一段不能通会,即数百年文物制度与风俗习惯,沉霾埋没,亦无由裱曝于世。爰就涉猎所及,汇为此篇,倘亦留心史事者之一助欤。

    二

    东堂又称太极东堂,始见于曹魏之中叶。《三国志·魏志》卷四之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注引《魏氏春秋》:“二月丙辰,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侍中荀觊,尚书崔赞、袁亮、钟毓,给事中书令虞松等,并讲述礼典,遂言帝皇优劣之差”。又同卷甘露元年注,引傅畅晋诸公赞:“帝尝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斐秀、黄门侍郎钟会等,讲宴于东堂,并属文论名”。其事并见《通鉴辑览》卷二十九·魏主髦视学条,知其时讲宴固非一度。然《魏书》卷四载:“高贵乡公……至止车门下舆。左右曰:‘旧乘舆入’。公曰:‘吾被太后征,未知何为’。遂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其日即位于太极前殿”。是于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以前已有此堂,其非髦所建甚明。按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自邺入洛营建宫室;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起太极、昭阳诸殿;见《魏志》文帝、明帝二纪。而文帝纪注著录尤详。其言曰:“臣松之案:诸书纪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郡臣,门曰:承明,陈思王诗:‘谒帝承明庐’是也。至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据此,太极前殿既建于明帝青龙间,而其后数载,帝崩。高贵乡公即位,复有东堂。则前殿与东堂俱为明帝所建,其事至为明显。惟说者以前殿、东堂皆冠以太极二字,疑堂为殿之一部,若汉东、西厢之状。然依下文所释,此二者实各为独立之建筑。因堂位于殿东,故云东堂。且言东堂,必有西堂与之对称,亦不难想象而得。然一时制度之厘革,必经若干时间之酝酿,而非贸然产生者。稽之载籍,东、西堂之制,在青龙以前实已隐肇其端。考汉建安末,曹操立魏宫室于邺,其事见左冲《魏都赋》:“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宏规。……左则中朝有赩,听政作寝。……于前则宣明、显阳、顺德、崇礼,重闱洞出。于后则椒鹤文石,永巷壶术,楸梓木兰,次舍甲乙……特有温室。……右则疏圃曲池,下畹高堂,兰渚??,石濑汤汤。……驰道周屈于果下,延阁胤宇以经营,飞陛方辇而径西,三台列峙以峥嵘”。依其所述,系以文昌殿为主体;建日朝听政殿于文昌之东;宣明、显阳诸门于听政之前;后宫、温室、椒鹤、木兰等于听政之后;而文昌之西,辟为池圃,以阁道通于铜爵三台。此或拘于地势,不能采用均衡对称之布局,然其日朝未附于大朝之内,而于大朝之东独立自成一区,乃变通汉制,下启东、西堂之关键,足为汉、魏间过渡时代之例证。其后明帝太和末营许昌,于景福殿左右翼以温房、凉室,似为三殿横列之制。自魏以前未之前闻,殆为明帝所创无疑也。何宴《景福殿赋》所谓:“立景福之秘殿,温房承其东序,凉室处其西偏”者是也。至其营建年代视太极二堂略早数载。故疑二者之间,不无因袭相承之关系。然则汉以来之日朝,至曹魏已逐渐蜕变,依此数例,略可得窥其涯岸矣。

    三

    晋承魏统,仍都洛阳。据《晋书》卷五·孝怀帝纪:“及即位,始遵旧制,临太极殿,使尚书郎读时令。又于东堂听政。至于宴会,辄与群官论众务,考经籍。黄门侍郎傅宣叹曰:今日复见武帝之世矣。”同书卷二十八·五行志(中):“赵王伦篡位,有鹑入太极殿,雉集东堂。天戒若曰:太极、东堂皆朝享、听政之所,而鹑、雉同日集之者,赵王伦不当居此位也”。知东堂为武帝以来听政之地,与大朝太极殿并称。其时除正会外,并于此召见群臣。亦见《晋书》卷四十二·王浑传:“先帝时,正会后,东堂见征镇长史司马、诸国王卿、诸州别驾”。卷四十·贾充传:“帝闻充当诣阙,予幸东堂以待之”。其余颁令,见同书卷五十九·赵王伦传:“迎帝幸东堂,遂废贾后为庶人,幽之于建始殿”。饯别。卷五十二·郤铣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卷八十八·李密传:“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令赋诗”。举哀。卷三十七·安平献王孚传:“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薨,时年九十三。帝于太极东堂,举哀三日”。卷四十四·郑袤传:“泰始九年(公元273年)薨,时年八十五。帝于东堂发哀”。胥皆于是。惟当时记载,未及西堂,殊为莫解。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其制未废。如《晋书》卷七·成帝纪:“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正月,峻子硕攻台城,又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足为佐证。苏峻之乱,宫室焚荡,旋即规复。故成帝末,朔望仍听政于东堂。载《晋书》卷七·成帝纪:“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七月乙卯,初依中兴故事,朔望听政于东堂”。

    其后东、西堂互为召见、饯别、宴叙、举哀之用,似与晋初稍异,足窥随宜变易,无一定之法也。《晋书》卷三十二·孝武帝·王皇后传:“后性嗜酒骄妬,帝深患之。乃召蕴于东堂,具说后过状”。卷十·安帝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四月,刘裕旋镇京口。戊辰,饯于东堂”。卷九·简文帝纪: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十一月辛亥,“桓温遣弟秘逼新蔡王晃,诣西堂自列与太宰武陵王晞等谋反,帝对之流涕”。卷六十九·周顗传:“太兴初……帝宴群公于西堂。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耶”。卷九十二·伏滔传:“太元中……孝武帝尝会西堂,滔豫坐。还,下车。呼子系之谓曰:百人高会,天子先问伏滔在不,此故不易得,为人作父如此,定何如也”。卷七十四·桓冲传:“冲将之镇,帝饯于西堂,赐钱五十万”。卷九十九·桓玄传:“玄……篡位……小会西堂,设伎乐殿上,施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