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最新章节!

    德经上

    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与道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德。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不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智,通於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之而弗得,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事,能无为乎?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义,其用多矣。莫先施报而已,施之尽而莫或报之,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怜,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息之小者。圣人厚於仁而薄於义,礼以履之,非所处也。故上仁则同於德,上义则有以为,上礼则有莫之应者。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后仁。仁可为也,则为近乎义,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故失义而后礼。至於礼则离道滋远,而所失滋众矣。凡物不并盛德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而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则徇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益困,故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子所以恶子贡。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则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习,其孰能之?《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

    《庄子》曰,通於一,万事毕。致一则不贰,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者,故确然乎上者,纯粹而不杂。障然乎下者,静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一则不昧,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穷,万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制众,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於侯王,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他求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政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

    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以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精气成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失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於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贵高,将不足以自保,能无蹶乎?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为称,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厦,其以此乎?

    故致数誉无誉。

    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於世,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至,所以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人乘时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子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非知化之圣不能及此,是谓上德。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则已往而返复乎至静,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无非我,故曰反者道之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之妙用,实在於此。《庄子》曰: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时之行,敛藏於冬,而蕃鲜於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谓欤?然则有无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有极而归无,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彼蔽於莫为,溺於或使,岂道也哉?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士志於道者也,上士闻道,真积力久,至诚不息。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则有疑心焉。疑心生则用志分,其於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则信不足,以守智不足与明也,故笑。夫道无形色声味之可得,则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远矣。庄子曰大声不入於俚耳,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若日月之光,照临下土者,明也。丰智原而不示,袭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夷道若颣,

    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进道若退。

    颜渊以退为进,庄子以谓坐忘。

    上德若谷,

    虚而能应,应而不竭,虚而能受,受而不藏,经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大白若辱,

    涤除玄览,不睹一疵,大白也。处众人之所恶,故若辱。

    广德若不足,

    德无不容,而不自以为有余,故若不足。秋水时至,河伯自喜,所以见笑於大方之家。

    建德若偷,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质真若渝。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缁。

    大方无隅,

    大方者,无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无隅。

    大器晚成,

    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长,故晚成。

    大音希声,

    动於无方,而感之斯应,故希声。

    大象无形。

    托於窈冥,而视之不得见,故无形。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自明道至於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欲明之而不可得也,圣人得也道,故予而不费,应而不匮,曲成万物,未尝擅而有之,亦且而已。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故勤而行之,则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其余事犹足为帝王之功,传曰: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

    道生-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一生二,

    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从之。

    二生三,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三生万物。

    天肇一於北,地耦一於南,人成位为三,三才具而万象分矣。号物之数,谓之万,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日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向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庄子曰:至阳赫赫,至阴肃肃,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阴阳之运,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与之偕行,而不失其和,其惟圣人乎付做孤寡不谷,人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已极而返,已满而损,所以居上而不危。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木落则粪本,损之而益故也。月盈则必食,益之而损故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然则王公之所称,乃所以政益而处贵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以强制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也。我之所教,则异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争,有死之道。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无有入於无间,

    《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而终之以目怜心,盖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视,有所不及,而惟神为无方也。内篇论养生之主,而况以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阴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有余。然则入於无间,非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者,其孰能之?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柔之胜刚,无之摄有,道之妙用,实寓於此。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兹所以为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不言之教,设之以神,无为之益,不亏其真。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而万物化,故及之者希。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两臂重於天下,则名与身孰亲?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则身与货孰多?至愿在我,名非所亲也。至富在我,货非所多也。惟不知亲疏多寡之辨,而残生损性,以身为殉,若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下,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上,岂不惑哉?达生之情而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得与亡孰病?

    列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与货。而其亡也,乃无名之朴,不赞之躯,病孰甚焉?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无慕於外,则音而不费。无累於物,则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权,积散之相代,其至可必。若循环然,岂可长久?

    知足不辱,

    处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知止不殆,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故无危殆之患。

    可以长久。

    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体道之全,故可名於大。无成与亏,是谓大成。不有其成,故若缺。知化合变,而不以故自持,故其用不敝。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为圣之时。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充塞无外,赡足万有,大盈也。虚以应物,冲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穷,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大直若屈,

    顺物之变,而委蛇曲折,不求其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赋物之形,而圆方曲直,不暗其妙,故若拙。

    大辩若讷。

    不言之辫,是谓大辫,惠施多方,其辩小矣。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阳动而躁,故胜寒。阴止而静,故胜热。二者毗乎阴阳而不适乎中,方且为物汨,方且与动争,乌能正天下?惟无胜寒之躁,胜热之静,则不维而清,抱神而静,天下将自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以道治天下者,民各乐其业,而无所争,粪其田畴而已。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强陵弱,众暴寡,虽疆界不能正也。

    罪莫大於可欲,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人之有欲,至於次性命之情以争之,罪之所起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平为福,有余为祸,知足不辱,何祸之有?

    咎莫大於欲得。

    欲而得,则人所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见可欲,则不知足,不知足则欲得,欲得则争端起而祸乱作。泰至则戎马生於郊,然则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何争乱之有?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天下虽大,圣人知之以智,天道虽远,圣人见之以心,智周乎万物,无远之不察,故无待於出户。心潜於神明,无幽之不烛,故无待於窥牖。庄子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兹圣人所以密运而独化。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近取诸身,万理咸备,求之於阴阳,求之於度数,而去道弥远,所知弥少矣。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以吾之智而知天下,是谓不行而知。以吾之心而见天道,是谓不见而名。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夫何为哉?巍巍乎其有成功,是谓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学以致其道,始乎为士,终乎为圣,日加益而道积於厥躬,孔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

    为道日损。

    致道者,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而万事销忘,故曰损。连伯玉所以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