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因明入正理论集解最新章节!

    金坛 王肯堂 集释

    △科文分四。初释题。

    因明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云何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详具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闻所成地。其解因明处云。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所建立法。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又说此中略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今此论中八门二益。即七种中论所依一种也。而体性等六种已在其中矣。因明能入。正理所入。入者能所契合解证相应之谓也。因有二种。谓生因。了因。生因如种生芽。了因如灯照物。然此二因。各有三种。生因三者。一言生因。二智生因。三义生因。了因三者。一智了因。二言了因。三义了因。因具三相。名为正因。明即正智。通乎因果。因智即始量度者。果智即终决了者。正理者。谓世出世法真俗二谛各有自然当然之理。离诸邪倒。故名为正。如以初三摄眼所不摄为因。成立色定不离眼识。三相无缺。便显唯识正理(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释见后文)。以缘生为因。成立有为空无性宗。便显有为正理(量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法。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以不起为因。成立无为非实有。便显无为正理(量云。无为是有法。定无实故。是宗法。因云。不起故。同喻云。如空华。空华无有起。空华无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出大乘掌珍论一论唯释此二种比量)。是皆由因发明。得入正理。故曰因明入正理也。量有三支独曰因明者。因有力故。宗非因不显。喻非因不立故。因中三相。遍是宗法。则摄宗也。同品定有。异品遍无。则摄喻也。又此三支。若望所生智果。总名为因。故后文云。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故知举因。三支备矣。古疏问。夫论立量。三支圆满。果明不举。独唱因明。答。有二解。一者。对敌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敌者起智所由。并得称因。所生敌者。即号为明。理智合举。故说因明。二者。就比量中。有许未许。为成未许。必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果。宗由因显。义得分明。此即因果双彰。理无违妨。慈恩大师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劫初足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轨式。虽纪纲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有陈那菩萨者。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峦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振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度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据此。则似此论为能入。陈那论为所入也。藏中有因明正理门论两译。乃大域龙树菩萨造。而陈那之论莫可考见矣。

    △次论主。

    商羯罗主菩萨造

    商羯罗主。未见的翻。后序云。奥有天主菩萨。今释者遂以商羯罗为天字。然天之梵语。自曰提婆。或应四字皆梵语耳。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悲智双运自他俱利之称也。

    △三译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高祖皇帝李渊。为太原留守。进封唐公。后有天下。遂为国号。三藏者。经。律。论也。法师行迹。具慈恩传。得此论与翻译本末。则后序备矣。

    △四正文四。初颂。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此之一偈。总有八义。一真能立(此标名。下释义)。谓对敌伸量(释上能立二字)。三分圆明(圆谓不缺。明谓不谬。此释真字)。开晓于他故(由所立真故。即能生他智果。下反此可知)。二真能破。谓斥他支量。非圆有谬。示悟于主故。三似能立。谓对敌伸量。三分阙谬。非晓于敌故。四似能破。谓妄斥他量。非圆有谬。不悟于主故五真现量。谓于色等义。有正智生。自相处转故(无分别智。得境自性)。六真比量。谓藉众相。而观于义(如见烟知火)。相应智起故。七似现量。谓有分别智。于义异转(不称实境而知故)。了瓶衣等故(瓶衣假合。非真现量境)。八似比量。谓以似因智。于所比义。相违。解起故。悟他。自悟。即二益也。悟他者。由能立破。皆能启他未了义故。自悟者。由现比量能引有无分别二智故。自悟悟他。似亦例尔。

    △次论释颂八。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谓此一偈。摄尽诸论之中要义。以论虽多。不出八门二益立破之规矩也。

    △八中初真能立门二。先总示三支。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言此中者。起论端义。或简持义。是宗等中。故名此中。简谓简他。持谓持自。拣非他论。持此论中所应说也。初句。举法标名。宗等。等余因喻。能立有二。一三支为能立。对问者得名。二因喻为能立。对宗得名。今即前义也。故结云。如是三分。说名能立。由宗下。释成。以对问者。说名能立。开示未了。即悟他也。

    △后别开三支四。初宗。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此中。真能立中也。宗有二训。所宗名宗。主也。能宗名宗。尚也。随自爱乐所崇尚义。以为其主。启悟于他。故名为宗。宗有依有体。极成有法。前陈宗依也。极成能别。后陈宗体也。宗体所依。故名宗依。宗体为能别。则宗依为所别矣。言有法者。如色声等。有体当情。故名有法。言极成者。此能所别。须要立敌两家共许。方曰极成。问。立敌共诤。名为宗体。何要共许方极成耶。答。一开口时。便被敌者遮曰。世间本无如是道理。何用诤为。则立义不成矣。故先泯诤之迹以为入诤之路耳。如唐三藏立唯识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此极成言。即简自他两般不极成色。诸小乘说最后身菩萨染污诸色。一切佛有漏之色。大乘不许有故。此是他法自不许者。若立为唯识。便犯一分自所别不极成。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大乘宗说十方佛色。及佛无漏色。小乘不许有故。此是自法他不许者。若立为唯识。便犯他一分所别不成。其此二因。皆有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说极成言。为简于此。今者立二所余两家共许诸色为唯识故。宗后陈言定不离眼识。是极成能别。问。小乘既不许色不离眼识。何不犯能别不极成过耶。答。今此是有法宗依。但他宗中有不离义便得。以小乘许眼识缘色亲取其体有不离义。兼许眼识当体亦不离眼识。故无能别不极成过。问。既共许有。岂无相符过耶。答。大乘但许境不离心。外无实境若前陈后陈和合为宗了。立者即许。敌者不许。立敌共诤。名为宗体。故无相符之过。此中但诤言陈耳。未推意许也。差别性故者。谓宗依宗体之上。有此种种差别性故。所以定须置极成言以简别之。方不犯似立宗中相违五过不极成四过也。随自乐三句。前已释讫。对因能成。故名所成。如有成立声是无常。立宗式也。九种宗法。皆以声为有法者。声体微妙。不在四微之数。四大于四微。有具不具。唯声皆具。故或计常。或计无常。夫常与无常。皆为边见。而此以无常立为宗式。至后出过屡举常宗。盖有意焉。常住事胜。众生欣乐。多生耽着。无常事劣。能引诸苦。易生厌离。是以经论广破常见。屡言无常。能了此义。则于此论思过半矣。

    △二因四。初总标三相。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华严钞云。所言因者。所由所以顺益待籍之义相也。由有此所由所以顺益待籍。宗果方明。故说此等名为因也。此即要是宗之所由。亦是宗之所以等。由此即显与所立宗一向一味。能建立宗。名为因也。此因通乎生了。生了各有三种。如前已说。据智觉言。三支比量。理贯五明。以破立为宗。言生智了为体。则生了二因。各取三种中第一种为因。明矣。同异二品。释见下文。宗法即因。以如是因。成如是宗。名宗法也。或云。如举声言。未立宗时。但诠声之自性。名为有法。若云是无常者。即诠声之差别。谓是无常声。非是其常。今言宗法。即差别法也。此中三相。即随举一因。望于三处。立三相名。如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等。即此所作性。望于无常声法之上。决定有性。名遍是宗法性。望于瓶等同品法上。定有所作。名同品定有性。望于空等异品法上。遍无所作。名异品遍无性。此所作性。具三相已。方真成无常因也。此三相。翻下似因一十四过。

    △二别释二相。

    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所立法者。所立之宗法也。谓喻要与宗之义类。均平齐等。谓之同品。如立无常。所立法也。瓶等无常。均等义品也。是处。异品处也。宗与因对同品敌体相番。方为异品。无之一字。非止相违别异而已。故龙树云。此中若品与所立法邻近均等。说名同品。以一切义皆名品故。若所立无。说名异品。非与同品相违或异。若相违者。应惟简别。若别异者。应无有因。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所成法无定无有故。非如瓶等因成犹豫。于彼展转无中有故。以所作性现见离瓶于衣等有。非离无常于无我等此因有故。云何别法于别处转。由彼相似。不说异名。言即是此。故无有失。若不说异。云何此因说名宗法。此中但说定是宗法。不欲说言惟是宗法。若尔同品应亦名宗。不然别处说所成故。因必无异。方成比量。故不相似。

    △三结成因性。

    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先释同异二品。尚未明因性。至此方结示因之三性也。如举所作性因。此因要具三性。方是无常之因。遍是宗法者。谓凡是一切所作性者。皆是无常宗法。少有不是此宗法者。则所作因为不成过。同品定有者。此所作性。要于无常同品法中。决定有性。方为正因。设于无常同品法中或不定有。为不定过。即似因也。异品遍无者。此所作性。要于虚空异品法中。皆无其性。如于异中少有所作。此因则宽。相违不定。故此三性。翻十四过。

    ○因明正理门论九种宗法。谓立声常。所量性故。或立无常。所作性故。或立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或立为常。所作性故。或立为常。所闻性故。或立为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或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或立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故。或立为常。无触对故。此中立式显过之宗因。不出此九种中。此似楷定以所作性。与勤勇无间所发性。为无常正因。三相具足。然所作性即可尔。其勤勇无间所发性。于无常宗亦非正因。故龙树云。如前成立声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现见勤勇无间所发。或显或生。故成犹豫。今所成立为显为生。是故不应以如是因证无常义。又异品非勤勇无间所发。如电光等。及树声水声风声。亦是无常。则非遍无。又缺第三相矣。此但借为例耳。或谓于多因中检此二因为此论中能立之因性者误也。

    ○论主举此。贵图易晓。今应取奘师比量为正式。即前色不离眼识宗。因云。??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宗中眼识。意许是自证分因识。喻中眼识意许是见分果识相分见分皆不离自证分故。三藏意许相分色为有法也。如是。则何不立量云。相分是有法。定不离自证分是宗。因云。是彼识分故。同喻如见分。曰。小乘不许有四分故。恐犯随一等过。故但言眼识。问。此量言陈。立得何色耶。曰。若但望言陈。即相质二色俱成不得。若将意就言。即立得相分色也。既分相分本质色。便是不极成。前陈何言极成色耶。相分非共许故。曰。若望言陈有法自相。立敌共许色。故着极成。若相分色。是大乘意许。何关言陈自相。宁有不极成乎。言初三摄者。十八界中三六界。皆取初之一界也。即眼根界。眼识界。色境界。是十八界中初三界也。设不言初三摄。但言眼所不。摄。复有何过。曰。有二过。一不定过。二违自教过。且不定过者。若立量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自证分)。因云。眼所不摄故。喻如眼识(见分)。即眼所不摄因阔。向异喻后五三上转。皆是眼所不摄故。被外人出不定过云。为如眼识(同喻见分)眼所不摄。眼识(见分)不离眼识(自证分)。证极成色不离眼识(自证分)耶。为如后五三亦是眼所不摄。后五三定离眼识(见分)。却证汝极成色定离眼识(自证分)耶。问。今大乘言后五三亦不离眼识(见分)。得否。答。设大乘许后五三亦不离眼识(见分)免犯不定。便违自宗。大乘宗说后五三定离眼识(见分)故。故置初三摄半因。遮后五三非初三摄故。问。但言初三摄。不言根所不摄。复有何过。答。亦犯二过。一不定过。二法自相决定相违过。且不定者。若立量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自证分)。因云。初三摄。喻如眼识(见分)。即初三摄因阔。向异喻眼根上转。出不定云。为如眼识(见分)初三摄。眼识(见分)不离眼识(自证分)。证极成色不离眼识(自证分)耶。为如眼根亦初三摄。眼根非定不离眼识(见分)证汝极成色非定不离眼识(自证分)耶。问。何不言定离。而言非定不离。答。大乘眼根望于眼识(见分)。非定即离。且非离者。根因识(见分)果。以同时故。非即者。色心(见分)各别故。故但言非定不离。二犯法自相决定相违过者。外人申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非不离眼识宗。因云。初三摄故。喻如眼根。即外人将前量异喻为同喻。将同喻为异喻。问。得成法自相相违耶。答。非真能破。夫法自相相违之量。须立者同无异有。敌者同有异无。方成法自相相违。今立敌两家。同喻有。界喻有。故非真法自相相违过。问。因初自许之言何用。答。缘三藏量中犯有法差别相违过。因明之法。量若有过。许着言遮。今三藏量既有此过。故置自许言遮。问。何得有此过耶。答。缘大乘宗有两般色。有离眼识本质色。有不离眼识相分色。若离眼识色。小乘即许若不离眼识色。小乘不许。今三藏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若望言陈自相。是立敌共许色。及举初三摄眼所不摄因。亦但成立共许色不离于眼识。若望三藏意中所许。但立相分色不离眼识。将初三摄眼所不摄因。故立有法上意许之差别相分色。定不离眼识。故古疏云。谓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自相(前陈宗依)。定不离眼识色是法自相(后陈宗体)。定离眼识色(本质色)。非定离眼识色(相分色)是有法差别(即前陈差别)。立者意许是不离眼识色(相分)。问。外人出三藏量有法相违过时。自许之言如何遮得。答。待外人申违量时。将自许二字。出外人量不定过。外量既自带过。更有何理能显得三藏量中有法差别相违过耶。问。小乘申违量行相如何。答。小乘云。乍观立者言陈自相三支无过。及推所立。元是暗含。若于有法上意之差别(相分色)。将因喻成立有法上意许相分色不离眼识(自证分宗)者。即眼识(见分)不得为同喻。且如眼识无不离色。以一切色皆离眼识故。既离眼识。不得为同喻。便成异喻。即初三等因。却向异喻眼根上转。不改立者之因。立相违量(同申一有法云)。真故极成色(后陈定相翻云)。非不离眼识宗(此论前陈意许也不改先因云)。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翻异作同云)。同喻如眼根。合云。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非不离眼识。同喻如眼根。异喻如眼识。非即是无。无不离眼识色。即遮三藏意许相分色是无也。所以三藏预着自许言句。取他方佛色。却与外量作不定过。出过云。为如眼识是初三摄眼所不摄。眼识非不离眼识色。证汝极成色非不离眼识色耶。为如我自许他方佛色亦是初三摄眼所不摄。他方佛色是不离眼识色。却证汝极成色是不离眼识耶。外人相违量。既犯共中他不定过。明知非真能破也。三藏量却成真能立也。若因中不言自许。空将他方佛色与外人相违量作不定过。即他小乘不许。犯一分他随一过。他不许此一分他方佛色在初三摄眼所不摄因中故。

    △三喻二。初标列。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

    具云譬喻。譬比也。喻。晓也即以近事比类。令于深法得晓了故。无著云。喻者见边义。谓以所见边与所未见边和合正说。名之为喻。师子觉云。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名为立喻。龙树云。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若唯因言所诠表义说名为因。斯有何失。复有何得。别说喻分。是名为得。应如世间所说方便。与其因义都不相应。若尔何失。此说但应类所立义。无有功能。非能立义。由彼但说所作性故。所类同法。不说能立所成立义。又因喻别。此有所立同法异法。终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是故但有类所立义然无功能何故无能。以同喻中不必宗法。宗义相类。此复余譬所成立故。应成无穷。又不必定有诸品类。非异品中不显无性有所简别能为譬喻。故说颂言。若因唯所立。或差别相类。譬喻应无穷。及遮遣异品。世间但显宗因异品同处有性为异法喻。非宗无处因不有性。故定无能。若唯宗法是因性者。其有不定应亦成因。云何具有所立能立及异品法二种譬喻而有此失。若于尔时所立异品非一种类。便有此失。如初后三。各最后喻。故定三相。唯为显因。由是道理。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

    △二牒释二。初同喻。

    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

    是处。同喻处也。显因同品者。谓立同法喻者要当显此喻先与前因同品合其定有之所作性。则无能立不成过。而后合其所立之宗法。则无所立不成过及俱不成过。谓若下。引喻式也。于中初八字。是先因后宗之合词。如此则无无合倒合二过。譬如瓶等。正举喻体。喻亦有依有体。瓶等是喻依。各有所作性是喻体。今取喻体。不取喻依。不应分别声瓶有异。但取无常义相似为因也。故龙树云。所作相似乃有三种。若难瓶等所作性于声上无。此似不成。若难声所作性于瓶等无。此似相违。若难即此常上亦无。是不共故。便似不定。或似喻过。引同法故。何以故。唯取总法建立比量。不取别故。若取别义。决定异故。比量应无。此所谓总法。即是喻体。所谓别义。即是喻依也。若有所缺。则是似同法喻过。

    △次异喻四。初正立异喻。

    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是处。异喻处也。说所立无者。谓前所立无常之宗在此异喻中无有。则无所立不违过。因遍非有者。谓前同品定有之因于此异喻中要全非有。则无能立不遣过及俱不遣过。谓若是常。先遣宗也。见非所作。后遣因也。如是则无无离倒离二过。如虚空等。正举喻体。若有所缺。则是似异法喻过。

    合离宗因。前后不同。其故难晓。若谓比量之法宗藉因明。是以先合因而宗自顺。则离词何独不然。只是举因成宗。引法类喻。拣异立同。语势如此。如合云。诸所作性。见彼无常。喻如瓶。即离云。若是常者。见非所作。喻如空也。云何知所作性得成无常。曰。我见一切所作性者皆是无常。如彼瓶等。之类是也(此合也)。云何此因不成常宗。曰。若是常者。自非所作。如虚空等。是也(此离也)。由是合词因先宗后为正。离词宗先因后为正。其势然也。

    △次申释异喻。

    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释异品云。谓于是处无其所立。释异法云。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其于遍无之性不啻明晢矣。恐人仍作相违别异会去。故于离词之后。复申明以常遣无常以非作遣所作之故。以见异法之异。乃以所立无故为异。而非相违别异之异也。问相违别异与无何别。曰。两法对立。可言相违。可言别异。今直言是法无耳。何得无别。如有非有说名非有者。如有一法。以其无故。名之曰无。岂别有一无。与有相违与有别异。而谓之无哉。相违别异。名似同法。不名异法。在龙树论中。前已具引矣。

    △四结成真能立。

    已说宗因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如说声无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唯此三分。说名能立。

    简定三支。结成能立。

    △二似能立门初四。似宗三。初总标。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

    即九种似宗也。相违五种。以所立宗。于智。于教。于自。于他。有所违故。不成四种。以能所别立敌不许极成就故。俱兼宗依宗体言之。或以相违为宗体过。不成为宗依过。或以相违为宗依过。不成为宗体过。皆非也。

    △二牒释二。初释相违五过。

    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

    声是耳识现量境故。今于声有法上。立非所闻宗。故违现量。

    此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

    有分别智。了瓶衣等。谓之比量。故于瓶等立常宗者。为比量相违。

    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

    胜论二十四德中。声唯所作。余或所作或非所作。又谓声有三种。一合生。二离生。三声生。夫可合可离。有生有灭。与所作性。皆是无常。而立为常。故违自教。

    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

    世间有二。一学者世间。二非学者世间。世俗共说兔之怀胎因月而有。今言非月。即与非学者世间相违。二乘学者修不净观时。观众生身无非不净。今曰人顶骨净。即与学者世间相违。

    ○三藏量云。真故极成色。真故二字。简世间相违过。及违教等过。外人问云。世间皆知色离识有。今者大乘立色不离眼识。以违世间共所知故。何不犯世间相违过。答。夫立比量。有自他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若自比量(谓自立义令他解了)。自许言简(显自许之言无他随一等过)。若他比量(于他立中出宗因过)。汝执言简(无违宗等失)。若共比量(于他立中出比量过)。胜义言简(无自教等失)今此共比量有所简别。真故之言。表依胜义。即依四种胜义谛中体用显现谛立。问不违世间非学即可尔。又如世尊于小乘阿含经。亦许色离识有。学者小乘共计心外有其实境。岂不违于阿含等教学者小乘。答。但依大乘殊胜义立。不违小乘之教学者世间之失。

    是知但依殊胜义立。则违世间亦不为过。故著于此。以为标准。

    自语相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生育我身。名为我母。石女不生。而言我母是石女者。自语相违也。

    △二释不极成四过。

    能别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

    能别者。即后陈宗体。立敌共许有此法故。名为极成。数论不许声灭坏故。是能别宗体不极成。

    按龙树论以勤勇无间所发因。成立声灭坏。广百论破根境品。亦广推微声性散坏。正对数论师说。或谓假立。非也。

    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

    前陈有法。名为所别。佛弟子不许有我故。是所别宗依不极成。

    广百论破我品。广破思我。此但取佛弟子不许有我。非不许思。思属遍行心所故(广百论是诤意许此但言陈故不同耳)。

    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同缘。

    能别所别二俱不成也。胜论计六句义。第六和合句。彼云。和合者。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一切异法。忽尔和合。由和合性使之然也。佛弟子不许有我是所别不极成。亦不许有和合性。是能别不极成。故名俱不成。

    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

    声是所闻。立敌共许。是相符也。是极成也。何亦为过。盖极成之法。虽立敌共许。而前陈后陈和合为宗了。立者即许。敌者不许。立敌共诤。是名宗体。若敌者不诤。两家符同。则正义何由而伸。正智何由而生。非过而何。

    △三结成似宗。

    如是多言。是遣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似立宗过。

    是遣诸法自相门故。结相违五过。如说声非所闻。即此非所闻言。便与声之自相相违。如言瓶常。即此常言。便与瓶之自相相违等。不容成故。结不极成四过。末句总结两段皆不生智果。

    △二似因二。初总标。

    已说似宗。当说似因。不成不定。及与相违。是名似因。

    于因三相。有缺减处。即名似因。

    △二别释三。初释不成二。初列名。

    不成有四。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

    此以因望宗。亦就不许说不成。解者遂以为缺遍是宗法性之过。既不成矣。又岂论其缺何相缺何相哉。

    △二释相。

    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

    如成立声为无常等。此是总句。下所作性故。亦承此说去。以声为眼境。非但敌者不许。即立者亦难自许。故两俱不成。此两字。解者俱谓常无常二宗。据龙树云。彼此不同许。定非宗法。如有成立声是无常。眼所见故。又若敌论不同许者。如对显论。所作性故。则谓立敌两家俱不成者为得之。

    所作性故。对声显论。随一不成。

    以所作性为无常因。得矣。而对彼声显论师。不许声为所作性故。犯随他一分不成过。声显论者。成唯识云。有余偏执一切声常。待缘显发。方能诠表。瑜伽亦云。外声论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声相本有。无生无灭。然由数宣吐。方得显了。而声体是常。

    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

    此无磪见而立量者之譬也。远处见烟。比知有火。何过之有。今于雾等。尚未了知是烟非烟。而遽成立大种和合火有有所言说。应立量云。彼所见相是有法(即雾等性)。大种和合火有为宗。因云。以见烟故。四大能造。故称为种。即薪炭等和合有火而烟生焉。起疑惑时。即是犹豫。不必以大种和合分为两因以作犹豫也。况和合大种。是宗非因。以现烟故为因。龙树论可据。

    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所依不成。

    虚空是有法。实有为宗。因云。德所依故。自说则可。若对无空论立。则所依不成。以彼不许有虚空故。空既非有。德何所依。龙树云。或于是处有法不成。如成立我其体周遍。于一切处生乐等故。对无我论。所依不成。据此则所依即宗依也。然则与所别不极成何异。曰前说宗不成。此说因不成。所以不同。

    △二释不定二。初列名。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

    此以喻显不定。解者俱以为后二因。性不具之过。玩论文意。正谓不定是何宗。乃缺遍是宗法性耳。不定即是犹豫因。

    △二释相。

    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

    常无常二宗共一因故名共。如言下。立量。常无下。辩过。为如下。正出不定之相。后文仿此。声常所量性故。即九种宗法中第一种。此中常宗。空为同品。瓶为异品。所量性因。同异俱有。则声果常耶。抑非常耶。故成不定。

    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

    常无常二宗。皆离此因。故名不共。声常。所闻性故。即九种宗法中第五种。此所闻性之因。以空为同品。空何所闻而显常。则常品离此因矣。以瓶为异品。瓶何所闻而显无常。则无常品亦离此因矣。二处皆离。二外无法。此所闻性。当以何法为同品耶。此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