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毗尼止持会集最新章节!

    金陵宝华山弘律沙门 读体 集

    七别解戒相者。盖前五门是推演教义。第六门是分别题目。教义题目既已朗然。则当正解戒相。凡诸沙弥受持十戒。以为具戒之基本。已登坛近圆时。重在白四羯磨。感发戒体。次乃为说戒相。保护其体。故今将释戒相明持。先出无作戒体。无作者。天台大师云。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磐公释云。谓此戒体不起则已。起则全性。而性修交成。必有无作假色。无作一发。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一作之后不俟再作。故云无作。(文)言无作假色者。十一色法各有假实。就法处所摄色中。唯定果色名为实色。表无表色并名假色。善恶二戒各有表及无表。表即名作。无表即名无作。今且释善戒。互跪翘勤。名为身表。三说乞戒。名为语表。众僧和合。同集戒场。亦名身表。白四羯磨亦名语表。由此作法。受得清净戒体。成比丘性。为意家所缘。任运恒得止行二善。故云一作之后不俟再作。名为无作假色也。此无作戒体。从第三羯磨毕时便得。于一切男女边。得不淫色。于一切情非情边。得不盗色。于一切有情边。得不杀色。于一切有情边。得不欺诳色。乃至于一切地。得不掘色。于一切草木。得不坏色。于一切酒。得不饮色。如是二百五十戒法。一一各周法界。故出家功德经明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不可穷尽。正由此妙善戒法。遍以法界为所缘故。是则无作戒体。是法处色。是无漏色。有漏五蕴色身为依。无漏五蕴戒身为依。有漏色身从父精母血和合而生。是色处假色。无漏戒身从三师七证羯磨而得。是法处假色。所以和尚名为力生。正从能生戒身以得名耳。得此戒身。便同僧宝。能使天龙尊奉。神鬼钦承。迩来授受。体则迷而莫知。相则晦而罔谙。欲企道基坚固梵行精莹。何可得焉。故今先出戒体。而令授受不虚保护清净也。

    次正解戒相。准律分八。初波罗夷法。二僧伽婆尸沙法。三不定法。四尼萨耆波逸提法。五波逸提法。六波罗提提舍尼法。七众学戒法。八灭诤法。

    初波罗夷法

    共有四条。僧祗律云。波罗夷者义当极恶。谓更无事重于此者。总以三义释之。一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不共住。非但失道果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住故。三堕落。舍此身已堕阿鼻地狱故。

    律云。犯波罗夷者。譬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如针鼻缺。不堪复用。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多罗此云岸形。直而且高。叶可书经。此树若断其心。即便枯死。永不发生)。

    根本律云。波罗市迦者。是极重罪。极可厌恶。嫌弃不可爱。若苾刍亦才犯时。即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不能郁茂增长广大。故名波罗市迦。

    律摄云。波罗市迦者。是极恶义。是他胜义。才犯之时。被梵行者所欺胜。出家近圆。为除烦恼。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使消灭故。又复能生恶趣之罪。故名波罗市迦。又被非法军而来降。法王之子。受败于他。既失所尊。故名他胜(近圆者。圆谓涅槃。受比丘戒。则能亲近涅槃。故名近圆)。

    萨婆多论云。波罗夷者。名堕不如意处。如二人共斗。一胜一负。犯此戒者不听忏悔。毕竟永堕负处。又如焦谷种。虽种良田勤加溉灌。不生苗实。犯戒亦尔。虽勤加精进。终不能生道果苗实故。

    佛说犯罪轻重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按论云。人间一千六百年为彼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此年数必译误。音义中辨)此泥犁即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然燋烂。烧炙众生故。此但名其有间。若谤三宝五逆等罪。寿一大劫。堕八无间狱也。

    第一淫戒

    淫者。污秽交遘鄙陋不堪之事。名非梵行。亦名不净行。准善见云。此是性罪。不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以犯佛戒则重。犯国禁则轻。轻者。国制强奸者斩。和奸者笞。淫男者杖。重者。佛制不论男女等。一有乐欲心行淫。则堕三涂。穷劫极苦。非同世刑。不可言喻。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还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起 盖心随境转。戒依事制。若境幻心空。则情忘理显。所以戒结五篇。皆由有漏生起。而大圣乘时制为学处。故善见律云。未有漏者。如来结戒。众生生诽谤想。云何瞿昙沙门如诸声闻弟子。悉是贵姓。或是王位。舍于财物宫殿妻子眷属。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无所希求。云何瞿昙反以波罗提木叉系之。是瞿昙未善别世人。故言如此。若结戒者。世人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医师未善治病。见人始欲生痈。未大成就。辄为破之。破已血出。受大苦痛。以药涂之。疮即还复。医谓曰。我为汝治病。当与我直。病人答曰。此痴医师。若是我病。可为我治。我本无病。强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责我直。讵非诳耶。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若先结戒而生诽谤。我自无罪。强为结戒。是故如来不先结戒。若有漏者。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结戒。(文)以是义故。每戒之下。先出缘起。又制戒之后。复有缘起而加制者。亦有缘起而开制者。故五篇之内有一制数制之不同。今此淫戒有三制。律云。佛在毗舍离时。迦兰陀村须提那子。持信坚固。出家为道。时世谷贵。乞食难得。须提那子将诸比丘。诣迦兰陀村乞食。母闻子归。往劝舍道还家。再三不允。乃令与妇安子使种不断。便捉妇臂。将至园中。三行不净。时须提那子行不净已。常怀愁忧。同学问知其故。具白世尊。世尊集诸比丘。以无数方便诃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须提那。云何于此清净法中。乃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耶。告诸比丘。宁以男根着毒蛇口中。不持着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缘堕于恶道。若犯女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何以故。我无数方便说断欲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结。我说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树果。又如假借。犹如枯骨。亦如段肉。如梦所见。如履锋刃。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中。如毒蛇头。如转轮刀。如在尖标。如利戟刺。甚可秽恶。佛诃责已。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若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此是创制也。如是结戒已。时有?阇子比丘。愁忧不乐净行。即还家。共故二行不净行。诸比丘白佛。佛集僧诃责云。汝痴人。犯波罗夷不共住。若有余比丘。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若欲复出家。于佛法中修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由此更结不还戒戒羸不悔之语。此是第二制也。后复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与雌猕猴共行不净。按行比丘见已白佛。如上集僧诃责。乃更结共畜生之文。此是第三制也 准僧祗律云。佛成道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因须提那子制此淫戒(按西域分三际。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际。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际。从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冬际。一际四月。每四月有八个半月。今准此方。正当十月二十七日也)。 律摄云。由痴故因淫烦恼及淫事故。制斯学处。然以一切烦恼皆依无明不觉故生。无明即痴也。所以一一戒中。佛莫不诃云汝痴人所为非。而痴实是犯戒之根源也 又结戒必要集僧者。准萨婆多论有五义。一佛现不自专辄。二佛不集众筹量轻重。而后结戒。但共众和合。令罪者心伏。三如国王持国。虽得自在。凡有国事。与诸忠臣议之。国得久住。佛法王亦尔。虽于法自在。为持佛法故。凡有法事。集众共知。法得久住。四以为肃现在当来弟子。凡是僧事。不问有力无力。要问众详宜。不得专独。五诸佛法尔。不独一佛 又集僧已。佛知而故问。知时而问。知而故问者。一以佛常法。二以佛无事不知。欲令前人伏罪。顺自言治法。三以为安众生故。佛无事不知。无事不见。若不问。前人自以知见说罪过。则众生常怀怖惧。不能自安。非是集众安众生法。四若以逆察人心。非大人圣主仪体。知时而问者。要在比丘众中问。沙弥白衣前不问。一以今是结戒时 又云。一切善法不言结。何以但言结戒。然戒是万善之本。但结戒即结一切善法也。

    释义 文分三节。若比丘。是泛指受持具戒之人(下皆准此)。共比丘下。正明所犯之事。是比丘下。结成所犯之罪(按智度论云。比丘义含有三。一破恶义。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二怖魔义。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乞士义。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律明八种比丘。谓名字比丘(谓世间人有立名字。唤为比丘。或是比丘种族。非出家法众也)。相似比丘(谓有人剃除须发。不受佛戒。形貌类僧。沙弥虽未禀具。亦入比丘数。故名曰相似。非法众也)。自称比丘(谓自剃须发。披着袈裟。在僧中。自称言我是比丘。此名贼住。又犯重比丘不共僧住。仍称比丘)。善来比丘(此谓有具信白衣。来诣佛所。欲求出家。佛观根性成熟堪可度者。便唤言善来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娱乐。可修梵行。得尽苦源。佛语未竟。须发自落。衣钵具足。如百腊比丘。威仪庠序。得具足戒。如陈如等诸大弟子是)。乞求比丘(谓不受请食。尽形乞食资身。是名乞求比丘也)。着割截衣比丘(谓衣价贵重。比丘得已。便割截而着。坏衣价直。针线刺纳。毁其细软。用树皮。坏其本色。便是故衣。能着是衣者。名著割截衣比丘也)。破结使比丘(一切烦恼名为结使。谓能结缚众生驱使流转三界故。若人出家。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能破断此烦恼。证阿罗汉。即名得具足戒)。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谓有善男子。希求具戒。于三师七僧前三乞。乃为作一白三羯磨。于所作如法成就。究竟圆满。成比丘性。故名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也)。是中比丘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法中。是谓比丘义(谓今结戒本为白四羯磨。受大戒比丘故。其善来破结。有自然之戒。永离破禁过患。烦恼已尽。梵行已立。前之三种但名相同是非法众。故不在禁限也。于后诸戒。凡云若比丘。义皆准此)。共比丘者。如余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法中。是为共比丘义。云何名为同戒。我为诸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是中共余比丘。一戒(戒体无二)同戒(戒相无别)等戒(戒行俱等)是名同戒(根本律云。若有先受圆具。已经百岁。所应学事。与新受者等无有异。若新受圆具。所应学事与百岁受圆具者。事亦不殊。所谓尸罗学处持犯轨仪。咸皆相似而得。故云共戒同戒也)。云何还戒。还戒者舍戒也。如律云。若比丘不乐修梵行。欲得还家。厌比丘法。常怀惭愧。贪乐在家。贪乐优婆塞。或念沙弥外道外道弟子。非沙门非释子等法。便作如是语。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舍和尚阿阇黎。舍同和尚同阿阇黎(同和尚者。谓彼比丘或同己之和尚。或同一师受戒。或同戒腊也。同阿阇黎亦尔)。舍诸梵行。舍律。舍学事。受居家法。我作净人。我作优婆塞。我作沙弥。我作外道。我作外道弟子。我非沙门非释种子。若复作如是语。我止不须佛。佛于我何益。离于佛所。如是乃至学事亦如是。若复作余语。毁佛法僧乃至学事。便赞叹家业。乃至非沙门非释子。以如是语。了了说者。是名舍戒。若不作是了了语者。是名不还戒 若颠狂舍戒。心乱舍戒。痛恼舍戒。戏笑舍戒。皆不名舍戒。若颠狂心乱痛恼哑聋人前舍戒。中国人边地人前舍戒。边地人中国人前舍戒。若天龙鬼神睡眠人死人无知人前舍戒。若自不语。若语前人不解。如是等皆不名舍戒 戒羸者。律云。若比丘愁忧不乐梵行。欲得还家。厌比丘法。意在家。乃至乐欲作非沙门非释子法。便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妇儿村落城邑田园浴池。我欲舍佛法僧。乃至学事。我欲受持家业。乃至非沙门非释子法。是谓戒羸 不自悔者(谓于如来戒法。无力能持。内怀愁忧。而不悔说。是为不自悔)若作如是思惟。我欲舍戒。便舍戒。是谓戒羸而舍戒 不净行者。是淫欲法(律摄云。行谓圣道。净谓涅槃。由八正行。方能证会。作不净行。正违彼故)。下至畜生者。可行淫处是也(萨婆多论云。与女人交会。受欲具足。与畜生女交会。乐欲情薄。是故言下至畜生三恶道。是五道之边下。故言下至畜生)。云何名波罗夷。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复如是。犯此法者。不复成比丘。故名波罗夷(广释准前)。云何名不共住。有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说戒。不得于是二事中住。故名不共住。

    结罪 是中犯者。若于人妇非人妇畜生妇。若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若于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三处作不净行。大便道小便道及口中。

    若于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若于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二处行不净行。大便道及口中。如是比丘有淫欲心。初入尽波罗夷。方便而不入。尽偷兰遮。

    若如上所堪行淫境。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谓以物裹而入)。尽波罗夷。

    若比丘淫意。向人睡眠妇女。若死形未坏多未坏。大便道小便道及口。若初入。皆得波罗夷。如是非人妇。乃至畜生男。亦如是。

    若为怨家。强捉比丘。或自(谓令己淫他)或他(谓他来淫己)行不净行。于初入。入已。出。三时中随有一时生受乐心。即得波罗夷(受乐者。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不受乐者。如好净人以种种死尸系其颈上)。

    若骨间。若死尸半坏。若地孔。若抟泥孔。若君持口中。行不净行。皆偷兰遮(君持此云瓶)。

    若道作道想。道作道疑。道作非道想。皆波罗夷。

    若非道道想。非道疑。皆偷兰遮(非道者。谓除三道。其余腋下股间军持泥团地空等是也)。

    若比丘。教比丘行不净行。若作教者偷兰遮。若不作教者突吉罗 若准义。犯此戒。要具四缘。方成本罪。一有淫欲心。二全情境。三入道。四受乐。若不具。如律有开。

    偷兰遮者。准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 明了论解偷兰为粗。遮即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立戒而行。故言过也。然中复分从生独头 十诵律云。从初篇生重。应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若僧残生轻。一比丘前悔。今且就从生而论。其独头三品并忏悔法。详明于作持中 经云。犯偷兰遮。如兜率陀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人间四百年彼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五万七千六百万年。此泥犁即嗥叫地狱。谓狱卒捉罪人。掷铁镬中。嗥啕大叫故。此偷兰遮。若开聚则别列第三如归篇。则总摄前二。

    兼制 比丘尼波罗夷(此是同制同学戒)。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小三众犯淫杀盗妄四性重罪者。虽无波罗夷之罪名。则灭摈已是弃义。不得与余清净沙弥同事同学。不得如余清净沙弥与诸比丘得共二宿三宿。虽云突吉罗罪。实不通忏悔)。若比丘尼。教比丘行不净行。若作教者偷兰遮。若不作教者突吉罗。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教比丘。作与不作。教者尽突吉罗。

    随开 不犯者。若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无有淫意。及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善见律云。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屎而捉。如栴檀无异。是名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又十诵律云。有五相名狂人。亲里死尽故狂。财物失尽故狂。田业人民失尽故狂。或四大错乱故狂。或先世业报故狂 有五种因缘。令心散乱。为非人所打。故心散乱。或非人令心散乱。或非人食心精气。故心散乱。或四大错。故心散乱。或先世业报。故心散乱 有五种病坏心。或风发故病坏心。或热发故病坏心。或冷发故病坏心。或三病俱发故病坏心。或时气发故病坏心。若虽有如是痴狂散乱病坏心。若自觉是比丘作淫欲得波罗夷。若不自知不犯。于下诸戒皆有三病不犯。准此可知。不更释)。

    会采 僧祗律云。若向五众及白衣言。我舍佛法僧。舍共住等。皆名舍戒 又云。若言舍过去未来佛。舍过未经论。舍过未僧。舍多比丘。皆不名舍戒。得偷兰遮罪 若言舍过去未来法。舍此经论。是名舍戒 又外道亦各言有佛法。若实欲舍佛法。假言舍外道佛。舍外道法。不名舍戒。得偷兰遮罪 若言舍过未多比丘舍一比丘。越毗尼罪。若言舍过未一比丘。越毗尼心悔 若言舍阿阇黎。不名舍戒。得偷兰遮罪(本律言舍阿阇黎。亦成舍者。以原受戒时。十僧不满。不得戒故。若欲还戒。但舍十中一人皆可。此中唯言舍和尚。方成舍者。以本得戒时。依和尚而生戒身。是从根本所生处舍也。须知和尚在前。当依僧祗。若和尚远处异方。应依本部。法虽两殊。开遮随时) 若作是念。我不如舍佛法僧作外道。彼心念口言未决定。向他人说。是名戒羸。若说戒羸事者。语语偷兰遮罪。复作是心念口言。我舍佛者胜。乃至我习本俗人者胜。是名说戒羸事。语语偷兰遮罪。

    五分律云。若言我当行外道仪法。语语偷兰遮。若言我当行白衣仪法。突吉罗。是不名舍戒。若口言我舍戒。是名舍戒。

    萨婆多论云。受戒时须三师七僧。舍戒于一人前便舍者。谓求增上法故。则须多缘多力。舍戒。如从高坠下。故不须多也。又受戒如得财宝。舍戒如失财宝。譬如入海采宝。无数方便然后得之。及其失时。贼盗水火须臾散灭。舍戒亦尔。

    又僧祗律云。若比丘行淫。若买得。若雇得。若恩义得。知识得。调戏得。试弄得。未更事得。如是一切得而淫者。波罗夷 比丘以染污心。欲看女人。得越毗尼心悔。若眼见。若闻声。犯越毗尼罪。相触得偷兰遮罪。乃至入如胡麻。波罗夷 若身大虽入。不触其边者。得偷兰遮罪 若女人身裂为二分。就二分行淫者。偷兰遮罪。系缚令合行淫者。波罗夷 若欲心随女人后行。步步越毗尼罪。欲心与女人隔壁语。语语越毗尼罪。

    又五分律云。若比丘行淫。外方便内出不净。内方便外出不净。波罗夷。

    萨婆多论云。方便偷兰遮。有轻有重。轻偷兰者欲作重淫(谓所起淫烦恼猛胜也)。若起还坐。轻偷兰 发足趣女未捉已还。及捉已失精。乃至呜抱。皆轻偷兰 男形垂入女形已来未失精。亦轻偷兰。若失精。得重偷兰 若男形触女形。及半珠已还。不问失精不失。尽重偷兰 生女死女。非处行淫。腋下股间。得重偷兰 生女死女。若坏堕虫食。于中行淫。俱得重偷兰 若非人畜生男及黄门欲作淫。偷兰。轻重亦尔。

    此戒大乘同制。大乘虽许忏悔。如梵网。须见好相。或复得遇佛菩萨等。为说深法。顿发大心。如净业障经维摩诘经。然必具大惭愧。生大厌离。绝不覆藏。笃切悔过者。乃可承当。此事则与此中比丘学悔原相似也。若无恐怖心决断心。虽是大乘。岂容辄通忏悔。若夫见机得作。止谓在家菩萨。非谓比丘。菩萨戒本具有明文。请详观之。

    引证 首楞严经云。若诸世间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梵网经云。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又云。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萨婆多论云。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毒有三事害人。有见而害人。有触而害人。有吞啮害人。女人亦尔。有三种害人善法。若见女人心发欲想。灭人善法。若触女人犯僧残罪。灭人善法。若共交会犯波罗夷。灭人善法。若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为女人所害。害无数身。二者毒蛇所害。害报得无记身。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毒蛇所害。害五识身。女人所害。害六识身。四者毒蛇所害。故得与行筹说戒。得在十四人数一切羯磨。女人所害。不与僧同此事。五者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贤圣。女人所害。入三恶道。六者毒蛇所害。故得沙门四果。女人所害。正使八正道水满于世间。犹如大海。于此无益。七者毒蛇所害。人则慈念而救护之。女人所害。众共弃舍。无心喜乐。天龙善神一切远离。诸贤圣人之所诃责。以如是因缘故。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触彼女人。

    附考 律云。若比丘比丘尼。若犯波罗夷已。都无覆藏心。当如法忏悔。与学戒羯磨夺三十五事。尽形行之。若众僧说戒羯磨时。来与不来无犯。若更犯重。应灭摈 毗尼母论云。此比丘从今羯磨已。名为清净持戒者。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证于四果。亦不得无漏功德。然障不入地狱耳(此与学悔羯磨。必须称量观机。于作持中详明)。

    第二盗戒

    盗者偷窃有主财物。夺人外命。最不端之愧事。此是性罪。纵不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第违国禁则轻。国制劫盗者流配。窃盗者发配。犯佛戒则重报堕三涂。苦毕仍偿。

    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起 佛游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城中有陶师子比丘。字檀尼迦。在静处。止一草屋。彼入村乞食。后有取薪人。破屋持归。乃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烧之。屋成。色赤如火。佛制不得作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罗。敕诸比丘。往诣打破。檀尼迦乃诳摩竭国守材人。取瓶沙王所留要材持去。大臣白王。王念不应以少材而断出家人命。但诃责放去。彼诸臣不伏。居士讥嫌。有少欲比丘白佛。世尊集僧。以无数方便诃责已。知而故问迦楼比丘。王法盗几许应死。迦楼答云。五钱应死。世尊为诸比丘。随王法。盗五钱应死。集十句义。结戒 僧祗律云。佛成道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后。为瓦师子达腻迦制此戒(达腻迦即檀尼迦。乃梵音轻重耳。西域冬分第二半月十日。准此方。正当九月初十日也)。 律摄云。此由痴故。因畜积事。畜积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若在村落下。正明所犯之事。是比丘下。结成所犯之罪。律云。比丘义如上。村落者。有四种村。一者周匝垣墙。二者栅篱。三者篱墙不周。四者四周屋(亦名聚落。谓人所聚居有巷陌之处)。闲静处者。村外静地是(静地即空地也 僧祗律云。空地者垣墙院外。除聚落界。尽名空地。聚落界者。去篱不远。多人所行。踪迹到处。尽名聚落界 五分律云。聚落外尽一箭道。有惭愧人。所便利处。是名聚落所行处。所行处即界也)。不与者。物主不舍。盗者以偷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者。若五钱。若直五钱(王舍城国法。盗五钱已。即入死罪。佛依此法。总制瞻部洲内现有。佛法处。限五钱得重罪。若国不用钱。准直五钱物成罪 十诵律云。一铜钱直十六小铜钱。此是罗什法师翻译十诵时。以西域一铜钱。准此方十六小钱。大钱五个共该八十小钱 根本律云。五磨洒者。一磨洒有八十贝齿。然律言磨洒者。是数名。以一磨洒有八十个贝齿。五磨洒有四百贝齿。贝齿一名贝子。本草云。生东海池泽。亦产海涯。大贝如酒杯。出日南国。小贝乃贝齿也。背紫黑腹洁白。近似鱼齿。小貌常带压惊。俗呼为压惊螺。又呼珠买螺。以上古珍之。为宝货故。凡属货者。字皆从贝。至秦乃废贝行钱。今云南犹作钱用。而呼为海巴。以一百二十八个海巴。作银一分。一千二百八十个作银一钱。如是则四百个贝齿。作银三分一厘二毫)。王者。得自在不属人(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安乐故)。大臣者。种种大臣辅佐于王。捉者(谓捉持之)。杀者(谓以刀杖断其命根)。缚者(谓杻械枷锁等)。驱出国者(谓摈出国界)。贼者(谓离善及无记心。持恶念。贪窃他物)。痴无所知者(痴乃根本烦恼。即无名也。由愚痴无智故。能造一切恶业。一切犯缘皆依痴故起)。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如上 此不与取律有多种今略之不出七法。若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使取。有主有主想取。非暂用取。非同意取。若重物盗心取。举离本处 处者若地处。谓地中伏藏。未发出七宝。金银真珠琉璃璧玉砗磲码瑙。生像金银。及衣服等物若复余地中所须之物有主 若地上处。谓七宝乃至衣服等不埋。若复有余地上所须之物有主 若乘处。谓象乘及马车步四种。若复有余乘。如是等乘上若有七宝。乃至衣服等。若复有余所须之物。有主盗取。若取乘从道至道(从路至路)。从道至非道(路至非路)。从非道至道。从坑中至岸上。从岸上至坑中 若担处。谓头担。肩担。背担。若抱若复余担。此诸担上有七宝。乃至衣服等。所须之物。有主盗取。若复取担(同上取乘作五句)若虚空处。谓若风吹毳。若劫贝。乃至麻绵等轻物。及诸鸟。若复有余所须之物有主 若上处。谓树上。墙篱上。及衣架绳床褥枕地敷上。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等。若复有余所须之物有主 若村处。四种村如上。若村中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等。及余所须之物有主盗取。若以机关攻击破村。若作水浇。或依亲厚强力。或以言辞辩说。诳惑得物 若阿兰若处。谓村外有主空地。彼处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等。及余有所须之物。有主盗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