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毗尼止持会集最新章节!

    金陵宝华山弘律沙门 读体 集

    将明斯律。依贤首宗。略开七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所摄。三教义通局。四辩定宗趣。五教所被机。六总释题目。七别解戒相。所言门者。收摄无壅名之为门。俾依门入解。通达无滞。凡所释义。则有所宗归也。

    初教起因缘者。有通有别。所言通者。谓如来惟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惟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律者。欲令众生以波罗提木叉戒。入佛知见故。故谓之通。

    别则专就此律。复有十义。为教起所因。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一摄取于僧者。谓于世人众姓之内。若有笃信男女等。入正法中。深生敬信。乐为苾刍。以成僧众。令取僧宝果故。

    二令僧欢喜者(律摄云。为僧伽极善)。谓既入善说法律之中。而知僧尊。坚固道志。畅悦持戒。荡涤凡情。能令善法极增胜故。

    三令僧安乐者。谓依禁戒清净活命。三慧自淑。五邪不干。以七法财。还信施债。德业渐增。不为施所堕故。

    四未信者令信者。谓持禁戒性遮清净。四仪整肃。讥诮不兴。令未信者知归佛道。使邪见辈正信发生故。

    五已信者令增长者。谓严净律仪梵行可轨。如教化利慈威可钦。能令久淹佛法者。景仰归从。愈增净信故。

    六难调者令调顺者(律摄云。为折伏恶人)。谓有一类名字比丘。及一类虽具信心烦恼业习强者。今以轻重律仪谏治调伏。令知自责随顺众僧故。

    七惭愧者得安乐者。谓清净律仪调难调者令知足。惭愧乐持戒僧。一界六和。身心无扰。得适悦进道故。

    八断现在有漏者。谓诸恶发业。皆由润生。今以净戒防止功用。能违现行。干枯业种。不起烦恼。断除苦因故。

    九断未来有漏者。谓依净戒定慧发生。心无染污。永断漏种。不受后有。得证僧宝果故。

    十令正法久住者。谓令清净僧宝种性。相续不息。如法宣说。广利人天。展转相教。正法得以久住故。以上别中十义。皆准律摄释者。是为此教结制之因。

    萨婆多云。如来以此十义结戒者。顺此十利功德。得此十利功德。若持一戒。将来得一戒果报。兼得十利果报。如是一切戒当分别尔。非一切通得此十利功德也。初明教起因缘竟。

    二藏乘所摄者。已知此戒有如是因。未审藏乘之中各何属摄。先明藏摄。次明乘摄。

    先明藏摄者有二。一三藏。二二藏。且初三藏者。

    一修多罗。或云修妒路。亦名素呾缆。此翻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以贯摄为义。贯谓贯穿所应知义。摄谓摄持所化之机。故此教于三学中。所诠定学。

    二毗奈耶。此翻调伏。谓调练三业。治伏过非。亦名鼻奈耶。鼻翻去。奈耶翻真。去若干非而就真。故曰真也。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亦名毗尼。翻灭。又云调御。使心行调善也。此教于三学中。所诠戒学。

    三阿毗达磨。旧云阿毗昙。讹也。阿毗是对义。达磨法义。合言对法。谓能对者是妙慧。通漏无漏。所对者是法。通世出世法。此慧对向涅槃法。复能对观了四谛法。法之所对。故名对法。此教于三学中。所诠慧学。

    梵语比吒。此云藏。即包含摄持之义。非藏无以积钱财。非藏无以蕴文义。故上三典皆名曰藏。今此戒者。正属毗奈耶藏。非如他经分摄故。

    二藏者。一菩萨藏。二声闻藏。不列缘觉者。摄归声闻故。今此戒者。正属声闻藏。亦分摄菩萨藏。盖声闻人未发大心。容可不学菩萨戒。而菩萨人未有不学声闻戒故。

    次明乘摄者。乘有五乘。一人。二天。三声闻。四缘觉。五菩萨。乘者运载为义。通教理行果。谓依教解理。依理起行。依行证果。行果正运。教理助运。五皆名乘。由力有大小。载有远近。故分为五。

    一人乘者。涅槃经云。多思虑故名人。杂心论云。意寂静故名人。谓受三皈五戒。修下品十善。运载众生。越于三途。生于人道。其犹小艇才过溪涧。

    二天乘者。俱舍论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谓受持三皈五戒。修中品十善。非定相应。运载众生。越于四洲。生欲界天。与四禅定相应。生色界天。与四空定相应。生无色界天。犹如小船越于江河。

    三声闻乘者。声谓佛音声。闻谓耳根发识。听闻佛声四谛之法。故名声闻。

    四缘觉乘者。以慧觉了十二因缘之法。亦名独觉。谓出无佛世。虽不禀至教。自悟无生。故名独觉。修四谛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五菩萨乘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觉义。萨埵有情义。合言觉有情。以悲智为本。修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越于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大舶越于大海。今此戒者。正摄声闻乘。非余乘所摄。二明藏乘所摄竟。

    三教义通局者。已知藏乘所摄如是。未审教义当复云何。其中分二。初约教局论。次推义通论。

    初约教局论者。世尊一大时教。有称性随机权实开会。方便演说。义各浅深。今依贤首所判。不出五教。

    一小教。此教以随机故。但说人空。不说法空。纵说法空。亦不明了。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唯论声闻乘故。名为小教。

    二始教。由第二时。但明于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之为始。第三时定说三乘。不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成佛故。亦名分教。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亦是相数。是大乘之初门。故曰始教。

    三终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是大乘终极。名为终教。

    四顿教。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名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名为顿教。

    五圆教。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刹尘无碍。即华严所谈。名为圆教。今此戒相正为众生痴所覆故。遂起贪瞋邪见十使萦缠。汩没四流。升沉九地。是以六识三毒为染根本。故如来愍此。为制毗尼。令治伏三毒。防护七支。修生空观。断分别俱生二种我执。超越三界。证阿罗汉果。是为六识反染而为净根本。义属小教。正阿含摄。非余四教。故曰局也。

    次推义通论者。谓此戒相虽曰小教。若以义推。则通乎圆。故法华玄义云。开粗者毗尼学即大乘学式叉。式叉即大乘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三归五戒十善二百五十皆是摩诃衍。岂有粗戒隔于妙戒。戒既即妙。人亦复然。汝实我子。即此义也。(文)盖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低头合掌悉是道场。孰曰戒相而非圆顿。且如来化缘事毕。仍遗教云。汝诸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戒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斯乃开显之后。顾命之言。必局小教。岂其然乎。三明教义通局竟。

    四辩定宗趣者。已知教义通局如斯。未审宗趣当何所取。宗者言之所尚曰宗。趣者宗之所归曰趣。亦有总别。

    总则此毗尼教。以反染成净止作为宗。以尽诸有漏解脱为趣。按萨婆多论云。比丘二百五十戒。一切众生上各得七戒。以义分别有二十一戒。如一众生上起身口七恶。凡起此恶。以三因缘。一以贪故起。二以瞋故起。三以痴故起。此三恶三七二十一恶。反恶心得戒。一众生上得二十一戒色。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有五种子中。破一粒麦。损一粒栗。断一根果。摘一枝叶。随所断所破各得一罪。随得罪处。反罪得戒。得尔所戒。本受戒时。不杀一切草木。一切草木上尽得戒色。如不掘地。一微尘上得一戒色。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金刚地际。一一微尘上得一戒色。如是二百五十戒中。若众生非众生类上得戒多少。以义而推。可以类解。(文)若非遵制防止。则不能增定慧净诸有漏。若非如律作办。则不能反恶业而成净戒。故漏尽解脱即获果证。是故反染止作。漏尽解脱。正是今教中所崇所尊所主之宗趣也。

    别则互举。若举法为宗。令得人为趣。谓律藏所诠。虽意皆明了。须待比丘信敬躬行以辩深义。是其所趣。若举人为宗。令知法为趣。谓具信登坛。虽名为僧宝。须当精穷五篇。微究二持。知其所归。四辩定宗趣竟。

    五教所被机者。宗趣既辩。已知所归。未审此教所被何机。是故再明教所被机。教乃圣人被下之言。机是依教修行之士。教分有五。准前所明。机别有三。谓上中下。而于教中复分为二。一是化教。二是制教。化教者。谓开化指示权实性相善恶因果。化导之机通在家出家。今此毗尼非彼化教。唯是制教。制约行业。制善令行。制恶令断。示持犯相。明诸学处。所被之机不通在家。独制僧徒。正被中下之机。亦可兼于上者。故今分三。一正被。二随被。三渐被。

    一正被者。毗尼总收二部。一制比丘僧。二制比丘尼僧。比丘僧始自须提那子以降。具足二百五十禁章。比丘尼僧缘从憍昙弥八敬以来。三百四十八戒渐备。其僧部中摄尼。而尼部中摄僧。间有同制别学同制同学。盖由僧尼性习各殊故。佛于正被中复异也。

    二随被者。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三虽曰小众。居必依随二僧。食随僧分。法随僧学。是故二僧戒内于后俱随有制。但令知恶莫作。是制当遵。若犯轻重条章。通云一突吉罗。仍有摈忏故误不同。名之小三众随律威仪。所谓兼制。今故为随被也。

    三渐被者。渐谓渐次。若有上根禀戒机。非中下。本为志求佛果。不似耽乐寂灭。由遵圣制。楷定律规。不躐僧宝。以故先秉息慈。次入僧数。然后方圆菩萨三聚净戒。是知声闻身戒即菩萨心戒之基。菩萨心戒即声闻身戒之本。未有身戒不净。而欲心戒清净者也。所以圆通会上波离尊者云。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达。得证圆通故。今以上根次第禀戒。而摄渐被中也。五明教所被机竟。

    六总释题目者。前五义门已知。今当释题。就中分四。初出律藏源流。二明五部所弘。三释四分戒本。四释止持会集。

    初出律藏源流者。审夫娑罗唱灭之后。丰德结集之初。五百漏尽比丘僧。同于毕钵罗窟内。大迦叶白僧问法。优波罗依制读宣。诵如来言词满八十。因而号曰八十诵律。原无众部之殊。其分张众部者。盖自恶王灭法之后。复有善王。重兴佛教。群党互争。故分二部。从二部中复分十八。久后流传。惟余五部。此则八十诵律是为鼻祖。二部为支分。十八五部是其派衍也。按舍利弗问经云。云何世尊为诸比丘所说戒律。或开或遮。后世比丘比丘尼等云何奉持。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随时。在此时中应行此语。在彼时中应行彼语。我寻泥洹。大迦叶等当为分别。为比丘比丘尼等大作依止。如我无异(此悬记迦叶五百结集也)。又云。后有孔雀输柯王孙。名弗沙蜜多罗。灭我法教。害我僧徒。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接我经律。上兜率天。得虫行神捧山。压王及四兵众。王种四兵一时灭尽。后有王出。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咨受法教。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国土。男女复共出家。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时诸比丘好于名闻。极力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互相是非。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此乃息诤之法)。若要旧者可取黑筹。若要新者可取白筹。时取黑者多。白者少。王以皆是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祗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也(此悬记律分二部也)。又文殊问经云。世尊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云何根本部。佛言。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祗(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此言老宿。唯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从摩诃僧祗出七部。于此百岁内出一部。名执一语言(所执与僧祗同故云一也)。于百岁内。从执一语言部复出一部。名出世间语言(称赞辞也)。于百岁内。从出世间语言出一部。名高拘梨柯(是出律主也)。于百岁内。从高拘梨柯出一部。名多闻(出律主有多闻智也)。于百岁内。从多闻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之)。于百岁内。从只底舸出一部。名东山(亦律主居也)。于百岁内。从东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也)。此谓从摩诃僧祗部出于七部。及本僧祗是为八部。于百岁内。从体毗履部出十一部。于百岁内出一部。名一切语言(律主执三世有。故一切可厝语言也。此即五部中之萨婆多部)。于百岁内。从一切语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居也)。于百岁内。从雪山出一部。名犊子(律主姓也。此即五部中之婆蹉富罗部)于百岁内。从犊子出一部。名法胜(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法胜出一部。名贤(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贤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贵(律主为通人所重也)。于百岁内。从一切所贵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也)。于百岁内。从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弃(律主初生。母弃之于井。父追寻之。虽坠不死。故云不可弃。又名能射。此即五部中之弥沙塞部)。于百岁内。从大不可弃出一部。名法护(律主名也。此即五部中之昙无德部)。于百岁内。从法护出一部。名迦叶比(律主姓也。此即五部中之迦叶维部)。于百岁内。从迦叶比出一部。名修妒路句(律主执修妒路义也)。此谓体毗履部出十一部。及体毗履成十二部。佛说此祗夜。摩诃僧祗部。分别出有七。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此上经文乃悬记从二部中复分十八部也。偈中言无是亦无非者。准华严会玄记云。谓以随情执故无是。四谛等更无异说故无非。或但各自言是。岂名实是。故云无是。各互非他。岂名实非。故云无非。又既皆从大乘出。何有是非。或可依之修行。无不获益。故云无是亦无非也)。又南海寄归传云。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一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二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四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亦是从本分出十八部也)。其间离分出没。部别名字。事非一致。此不繁述。

    又俱舍论云。过去迦叶佛时。佛父讫栗枳王。梦见一衣。坚而且广。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向争挽。衣犹不破。因问彼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如来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在。依之修行。皆得解脱。(文)是知部虽多分。义皆可取。若欲细核各所宗执。当阅十八部论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此三论出北藏席字函)。

    二明五部所弘者。诸部流分虽有十八。其可久行。不过五部。按翻译名义集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食讫。令罗云洗钵。失手?钵以为五片。诸比丘白佛。佛言钵破五片。表我灭后毗尼分为五部也。又舍利弗问经。佛言。部分如是众多。久后流传。唯余五部。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摩诃僧祗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衣(今律四十卷。是其支分也)。昙无屈多迦(即昙无德)。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法殊胜。应着赤色衣。萨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博通敏达。以导法化。应着皂衣(有十诵律六十卷。其根本说一切有部。皆此部摄)。迦叶维部(此云重空观)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衣(律止解脱戒本一卷。或云全部未至。或云未曾翻译)。弥沙塞部(此云不着有无观)禅思入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衣(有五分律三十卷)。据此经文。即此五部。若准他经。凡列五部。皆无摩诃。僧祗部。却有婆蹉富罗部(此云犊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其彼部律未至)。如贤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祗是总。五部是别。此摩诃僧祗部。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故。故知摩诃僧祗是总。五部是别。通则六部也。今此方唯存四部。缺迦叶维及犊子部。其余善见毗尼母萨婆多论摩得勒伽优波离问经等。俱是诸部支属。皆可览也。然斯五部既佛预记。无劳致疑。有所是非。譬如一灯出百千灯。虽灯随物异。而光照无殊。至于破闇除冥。功用则一。是故五天诸国随宗一律。各竞进业。皆获道果。东夏传来。四部俱行。精持戒轨。咸跻圣域。自非圣化通玄。何以使之然乎。故别举五部。明其所弘也。

    三释四分戒本者。已知部汇固多行唯五部。未审今者所弘何部。故次明之。中复分四。一出宗主。二释四分。三释律义。四出译时。

    一出宗主者。此四分宗主名昙无德。此翻法藏。又云法密。由师含容正法。如藏之密故。又云法护。护者防护。即密藏义也。师乃采菽氏之裔。体毗履之支。

    二释四分者。此律全部有六十卷。分为四大分。自首卷至二十一卷止。名第一分。其中所明比丘二百五十戒法。自二十二卷至三十六卷止。名第二分。前之九卷乃明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法。后六卷明受戒犍度说戒犍度。梵语犍度。此翻法聚。以相类之法。聚而归一也。自三十七卷至四十九卷止。名第三分。其中所明安居自恣皮革衣药迦絺那衣拘睒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法。共十六犍度。自五十卷至六十卷终。名第四分。其中所明房舍杂法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六犍度。今于四分之中。单明第一分比丘戒法也。

    三释律义者。一大制教通名毗尼。五部所出。通名曰律。梵语毗尼。此翻灭。然灭有三义。一灭业非(谓不杀盗等。故律中有犯毗尼。有诤毗尼)。二灭烦恼(烦恼是发业之本。故律云调伏贪等令尽。是故如来制增上戒学)。三得灭果(故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南山云。毗尼翻调伏及灭者。是从功用为名。非正译也。正翻云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于处断。必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