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梵网经直解事义最新章节!

    附直解事义

    上卷之一

    翻译

    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成华夏之言。译者。易也。周礼设四官以达四方之事。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今翻西语而云译者。以经传汉世。译官多事北方。兼善西语。故易梵言曰译。

    五住

    五住者。谓即五住地烦恼也。三界见惑为一住。即见一切住地。三界思惑分为三住。即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根本无明为一住。即无明住地。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名住地也。

    △见一切住地者。乃三界分别见惑。由意识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着三界故。

    △欲爱住地者。乃欲界思惑。由意根对内我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着生死故。

    △色爱住地者。乃色界思惑。以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

    △有爱住地者。乃无色界思惑。以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

    △无明住地者。乃根本无明惑。谓诸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住于方便土中。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也。

    二死

    二死者。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命。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也。

    △二变易生死。谓诸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住为因。后住为果。又后住为因。后后住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也。

    海有十德

    海有十德者。海以深广为名。谓佛智海。深广无涯。以喻十地菩萨。入佛智海十德之相。故以十德表之。

    △一次第渊深德。

    △二不受死尸德。

    △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德。

    △四普同一味德。

    △五无量珍宝悉蕴其中德。

    △六无能至底德。

    △七广大无量德。

    △八大身所居德。

    △九潮不过限德。

    △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德。

    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者。谓于五蕴法上起执我见。如执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色小我大。色在我中。离色是我。即色是我。如执色蕴有四我见。受想行识。各有如是四我见。五四成二十见。过去二十。现在二十。未来二十。共六十。加断常二根本。合六十二见。

    三十六物

    三十六物者。一发。二毛。三爪。四齿。五眵。六泪。七涎。八唾。九屎。十尿。十一垢。十二汗。已上为外相。十三皮。十四肤。十五血。十六肉。十七筋。十八脉。十九骨。二十髓。二十一肪。二十二膏。二十三脑。二十四膜。已上为内相。二十五肝。二十六胆。二十七肠。二十八胃。二十九脾。三十肾。三十一心。三十二肺。三十三生脏。三十四熟脏。三十五赤痰。三十六白痰。此上为内舍。

    五种不净之身

    五种不净之身者。一生处不净。是身为臭秽。不从莲花生。二种子不净。是身种不净。父母邪想有。三自性不净。四大不净聚。海水洗不洁。四自相不净。常流出不净。如囊盛秽物。五究竟不净。谛观于此身。终必归死处。

    四满成佛

    四满成佛者。一者。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即文中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之义。

    △二者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即文中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等义。

    △三者。行满成佛。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诸障。菩提行愿。皆悉具足。是为行满成佛。即文中行满愿故。

    △四者。证满成佛。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证满成佛。即文中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之义。于四满中。单举解慧是愿体性者。此种性位。是信成就发心。起行修行。故云解慧为愿体性。为一切行本源也。

    五利使

    五利使者。即身。边。邪见。见取。戒禁取也。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故。使。即驱使之义。谓诸众生。于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无有出期。二义合言。故名五利使也。

    △一身见。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故。

    △二边见。谓即于前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故。

    △三邪见。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故。

    △四见取。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着。于邪见中。执为正见故。

    △五戒禁取。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计为戒。如鸡狗等邪戒。以为真戒。取以进行故。

    五钝使

    五钝使者。即贪瞋痴慢疑也。钝。即迟钝。使。即役使。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也。

    △一贪使者。谓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引取而无厌足故。

    △二瞋使者。谓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忿怒。恼乱自他故。

    △三痴使者。谓诸众生。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故。

    △四慢使者。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故。

    △五疑使者。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于诸法犹豫不决。不能通达故。由此五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使也。

    百三昧

    百三昧者。大智度论具明百八三昧。兹言百者。略举大数也。

    △首楞严三昧。于诸三昧行相。悉能分别了知。究竟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故。

    △宝印三昧。于一切三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故。

    △师子戏三昧。于诸三昧。出入自在。如师子戏。能制群兽故。

    △妙月三昧。能除无明黑暗。诸法邪见故。

    △月幢相三昧。如大将以宝幢。作月之像。见者悉皆顺从故。

    △出诸法三昧。能令一切三昧。出生增长故。

    △观顶三昧。入是三昧。遍见诸三昧故。

    △毕法性三昧。决定知诸法性。而得定相故。

    △毕幢相三昧。决定持诸三昧法幢。最为尊胜故。

    △金刚三昧。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故。

    △入法印三昧。持此法印。能入诸法实相故。

    △三昧王安立三昧。于诸三昧中。安住自在故。

    △放光三昧。能放种种光明。照诸三昧故。

    △力进三昧。于诸三昧。得自在力。变现度生故。

    △高出三昧。诸三昧性。从心而出。福德智慧。悉增长故。

    △必入辩才三昧。能辩说一切三昧。知众生语言经论等。分别无碍故。

    △释名字三昧。能解诸法三昧名义故。

    △观方三昧。以平等心。观十方众生。皆得度脱故。

    △陀罗尼即三昧。持诸三昧印。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故。

    △无诳三昧。不生爱。恚。无明。邪见。于诸三昧。都无迷闷之事故。

    △摄诸法海三昧。能摄三乘诸法故。

    △遍覆虚空三昧。或放光明。或以音声。充遍无量虚空故。

    △金刚轮三昧。持三昧轮。入一切法。所至无碍故。

    △实断三昧。持此法宝。能断一切三时烦恼诸垢故。

    △能照三昧。以智慧明。照了诸法故。

    △不求三昧。照诸法如幻。于三界爱欲。悉断无求故。

    △无住三昧。照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相故。

    △无心三昧。心心数法。皆悉不行故。

    △净灯三昧。离垢慧灯。清净明发故。

    △无边明三昧。以智慧明。普照无边世界故。

    △能作明三昧。如灯入暗。无不明了故。

    △普照明三昧。如宝珠光。四边普照故。

    △坚净诸三昧。清净坚牢。垢法无染故。

    △无垢明三昧。离无明爱欲烦恼诸垢。明照一切三昧。故。

    △欢喜三昧。能生无量法欢喜乐故。

    △电光三昧。于无始来所失之道。还复能得。如电光暂现。行者得路故。

    △无尽三昧。灭诸法无常等相。入不生灭真实之理故。

    △威德三昧。有无量威德自在庄严故。

    △离尽三昧。见诸三昧。无有穷尽离一切断灭之见故。

    △不动三昧。知诸法实相。寂然不动故。

    △不退三昧。住是三昧。不退转故。

    △日灯三昧。能照种种法门。如日灯破暗故。

    △月净三昧。慧照圆明。如月除瞑故。

    △净明三昧。明照诸法。无有障碍故。

    △能作明三昧。能与般若智相应。于诸三昧门。而作光明故。

    △作行三昧。能发起先所得诸三昧故。

    △知相三昧。见一切三昧中。有实智慧之相故。

    △如金刚三昧。能破烦恼结使。无有遗余故。

    △心住三昧。能摄散心不动转故。

    △普明三昧。神通光明。普照诸法故。

    △安立三昧。于一切功德善法中安立。坚固不动故。

    △宝聚三昧。能转一切国土。皆成七宝故。

    △妙法印三昧。得诸佛菩萨。深妙功德智慧之法。印诸三昧故。

    △法等三昧。能照众生诸法。悉皆平等故。

    △断喜三昧。厌离苦。空。无我。不净之相。不起乐着之想故。

    △到法顶三昧。以般若方便之力。而到于法山之顶故。

    △能散三昧。能于空慧相应。而能破散诸法故。

    △分别诸法句三昧。能分别诸法语言文句。为众生说。词无碍故。

    △字等相三昧。观诸字诸语。悉皆平等故。

    △离字三昧。谓不见字在义中亦不见字在字中故。

    △断缘三昧。于苦乐三受。远离不着。心灭缘断故。

    △不坏三昧。了法毕竟空寂。戏论不能破。无常不能转故。

    △无种相三昧。了法无相。而不见诸法种种之相故。

    △无处行三昧。于三界火宅。菩提涅槃。毕竟空寂。不依止故。

    △离朦昧三昧。于微翳无明等。悉皆除尽故。

    △无去三昧。不见一切诸法去来之相故。

    △不变异三昧。观一切法。不见有变异之相故。

    △度缘三昧。于六尘中诸烦恼缘。悉皆度脱故。

    △集诸功德三昧。修集一切善根功德。初中后夜。无休息故。

    △住无心三昧。住诸法实相中。但随智慧。不随于心故。

    △净妙华三昧。于诸三昧中。开诸功德华。自在庄严故。

    △觉意三昧。令诸三昧变成无漏。与七觉相应故。

    △无量辩三昧。以无量辩才。乐说无碍故。

    △无等等三昧。观一切法。皆同佛法。与无等等般若波罗蜜相应故。

    △度诸法三昧。能入三解脱门。超出三界。度三乘众生故。

    △分别诸法三昧。能分别善。不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相故。

    △散疑三昧。除一切疑网。得一切诸法实相故。

    △无住处三昧。不见诸法定有住处故。

    △一庄严三昧。能观诸法。皆以一相智慧庄严故。

    △生行三昧。观种种行。入。住。出相。皆空不可见故。

    △一行三昧。与毕竟空相应。更无余行故。

    △不一行三昧。以此三昧。兼行余行故。

    △妙行三昧。不见诸三昧二相。即是毕竟空相应三昧故。

    △达一切有底三昧。以无漏智。通达三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之底。悉皆令其散坏故。

    △入名语三昧。于一切诸法名字语言。无不解了故。

    △离音声字语三昧。观一切法。皆无音声语言。常寂灭相故。

    △然炬三昧。以智慧炬。照一切法。无错无著故。

    △净相三昧。谓能清净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及观诸法总相。别相。无无相故。

    △破相三昧。于诸三昧相。无住无著故。

    △一切种妙足三昧。能以诸功德。种种庄严。禅定。智慧。悉皆具足故。

    △不喜苦乐三昧。于世间苦乐诸境。皆不喜乐故。

    △无尽相三昧。观一切法。不断不常。无坏无尽故。

    △陀罗尼三昧。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而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而得故。

    △摄诸邪正相三昧。谓于正定。邪定。不定聚。一切众生。都无所弃。一心摄取。而不见有邪正等相故。

    △灭憎爱三昧。于可喜。不可喜法中。不生爱瞋故。

    △逆顺三昧。于诸法中。逆顺自在。能破一切邪逆众生。能顺一切可化众生。而又不着逆顺之相故。

    △净光三昧。于诸三昧。光明清净。诸烦恼垢。皆不可得故。

    △坚固三昧。以与诸法实相智慧相应。皆悉坚固故。

    △满月净光三昧。清凉智光。能灭三毒之火故。

    △大庄严三昧。以七宝香。庄严恒沙佛国处故。

    △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三世间一切诸法。皆悉能照故。

    △三昧等三昧。观诸三昧。无有浅深。与诸法相。皆悉平等故。

    △摄一切有诤无诤三昧。于一切法。不见是法如是不如是。于众生中。亦无好丑诤论。但随心行而摄受度脱故。

    △不乐一切住处三昧。谓不乐住世间。以世间无常故。不乐住非世间。不著于空故。

    △如住定三昧。如。即有无不二之义。谓知一切法如实相。不见有法过此如者故。

    △坏身衰三昧。以智慧力。分分破坏身诸衰相故。

    △坏语如虚空三昧。不见诸三昧语业。依声而有故。

    △离着虚空不染三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于此虚空三昧之相。亦不染着故。

    百法明门

    百法明门者。具有百八。今举百者。略而言也。本行集经云。佛寄兜率天。作护明菩萨。将欲下生时。说此留与诸天。以作忆念。后下生也。

    △百八者。所谓正信法明门。不破坚牢心故。

    △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

    △欢喜法明门。谓安隐心故。

    △爱乐法明门。令心清净故。

    △身行正行法明门。身三恶业清净故。

    △口行净行法明门。断口四恶故。

    △意行正行法明门。断贪等三毒故。

    △念佛法明门。观佛清净故。

    △念法法明门。观法清净故。

    △念僧法明门。得道坚牢故。

    △念施法明门。不望果报故。

    △念戒法明门。一切愿具足故。

    △念天法明门。修广大心故。

    △慈法明门。随处善根摄胜故。

    △悲法明门。不害众生故。

    △喜法明门。舍一切不喜事故。

    △舍法明门。厌离五欲故。

    △无常观法明门。观三界欲故。

    △苦观法明门。断一切愿故。

    △无我观法明门。不染着我故。

    △寂定观法明门。不扰乱心意故。

    △惭愧法明门。内心寂定故。

    △羞耻法明门。能灭外恶故。

    △实法明门。不诳天人故。

    △真法明门。不诳自身故。

    △行法明门。随顺法行故。

    △三归法明门。净三恶道故。

    △知恩法明门。不舍善根故。

    △报恩法明门。不欺负他故。

    △不自欺法明门。不自誉故。

    △为众生法明门。不毁呰他故。

    △为法法明门。如法而行故。

    △知时法明门。不轻言说故。

    △摄我慢法明门。智慧满足故。

    △不生恶心法明门。自护护他故。

    △无障碍法明门。心无疑惑故。

    △信解法明门。决了第一义故。

    △不净观法明门。舍欲染心故。

    △不诤斗法明门。断瞋讼故。

    △不痴法明门。断杀生故。

    △乐法义法明门。求法义故。

    △爱法明门。得法明相故。

    △求多闻法明门。正观法相故。

    △正方便法明门。真正行故。

    △知名色法明门。除诸障碍故。

    △除因见法明门。得解脱故。

    △无怨亲心法明门。于怨亲中。生平等故。

    △除方便法明门。知诸苦故。

    △诸大平等法明门。断一切和合法故。

    △诸入法明门。修正道故。

    △无生忍法明门。证灭谛故。

    △身念处法明门。诸法寂静故。

    △受念处法明门。断一切诸受故。

    △心念处法明门。观心如幻故。

    △法念处法明门。智慧无翳故。

    △四正勤法明门。断一切恶成诸善故。

    △四如意足法明门。身心轻安故。

    △信根法明门。不随他语故。

    △进根法明门。善得诸智故。

    △念根法明门。善作诸业故。

    △定根法明门。心得清净故。

    △慧根法明门。现见诸法故。

    △信力法明门。过诸魔力故。

    △进力法明门。谓不退转故。

    △念力法明门。谓不共他故。

    △定力法明门。断一切念故。

    △慧力法明门。谓离二边故。

    △念觉分法明门。如诸法智故。

    △择法觉分法明门。照明诸法故。

    △精进觉分法明门。谓善知觉故。

    △喜觉分法明门。谓得诸定故。

    △除觉分法明门。知一切法平等故。

    △舍觉分法明门。厌离一切法故。

    △正见法明门。得漏尽圣道故。

    △正分别法明门。断一切分别。无分别法故。

    △正语法明门。断名字音声如响故。

    △正业法明门。无业无报故。

    △正命法明门。除灭一切恶道故。

    △正行法明门。谓至彼岸故。

    △正念法明门。不念一切法故。

    △正定法明门。无散乱故。

    △菩提心法明门不断三宝故。

    △依倚法明门。不乐小乘故。

    △正信法明门。得最胜佛法故。

    △增进法明门。成就一切善根法故。

    △檀度法明门。教化众生。远离悭贪故。

    △戒度法明门。教化破戒众生。远离恶道故。

    △忍度法明门。教化众生。舍瞋恚慢故。

    △进度法明门。教化众生。远离懈怠故。

    △禅度法明门。教化散乱众生故。

    △智度法明门。教化愚痴众生。断无明黑暗故。

    △方便法明门。应机说法故。

    △四摄法法明门。普摄众生故。

    △教化众生法明门。不生疲倦故。

    △摄受正法法明门。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

    △福聚法明门。利益众生故。

    △修禅法明门。满足十力故。

    △寂定法明门。成就如来诸三昧故。

    △慧见法明门。大智满足故。

    △入无碍辩法明门。法眼成就故。

    △入一切行法明门。佛眼成就故。

    △成就陀罗尼法明门。悉能受持佛法故。

    △得无碍辩法明门。令一切众生皆欢喜故。

    △无生法忍法明门。谓得受记故。

    △不退转地法明门。具足往昔诸佛法故。

    △从一地至一地智法明门。谓灌顶成就一切智。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上卷之二

    九十五种

    九十五种者。西域外道。有九十五种。束为十一宗。一数论师。计神我诸谛。二胜论师。计六句义。三涂灰师。计自在天。四韦陀师。计那罗延天。五安茶论师。计本际。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十一无因论师。计自在生。

    三细

    三细者。对六粗而言。即根本无明之惑也。一业相。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二能见相。即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三境界相。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繇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六粗

    六粗者。繇三细而生。故名六粗。一智相谓依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于染净境。起爱不爱故。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爱不爱境。生乐生苦。觉心起念。相续不断故。三执取相。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着故。四计名字相。谓依前执取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故。五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着。造种种业故。六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谓依前起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故。

    二十五谛

    二十五谛者。一冥性。二智大。三我心。四五唯量。即色声香味触五尘也。五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六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也。七五作业根。即手足口。大遗。小遗也。八心平等根。即意根也。九神我主谛。合有二十五法。

    三净土

    三净土者。一常寂光土。亦名法性土。此即法身如来所依理土。通为诸土体故。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报身如来所受用土。有二。一者。自受用土。即以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变为纯净佛土。众宝庄严者是。二者。他受用土。是即所修化他行满。乃随十地菩萨所宜居处。或大。或小。或胜。或劣。变成净土者是。

    △三变化土。亦名凡圣同居土。即是应身如来变化之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故。

    五怖畏

    五怖畏者。一不活畏。谓诸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不能尽己所有。即恐自己不能过活而生怖畏。此即登地菩萨。因深果胜。于所受用。不假营为。自然周足。但为利益众生而行布施。故无不活畏。

    △二恶名畏。初学菩萨。虽欲与诸众生同事。而摄化之。然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能安行自如。而生怖畏。登地菩萨。为度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淫房酒肆。去住无碍。故无恶名畏。

    △三怖死畏。初学菩萨。虽欲用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以财施。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而生怖畏。登地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心无挂碍。故无怖死畏。

    △四恶道畏。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常生怖畏。登地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故无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而生怖畏。登地菩萨。具足一切。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行苦行。所作业行。一切真实。百万人天。纵任无碍。故无大众威德畏。

    四明五明论

    四明五明论者。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三医方明。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咀。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禅定。治散乱。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言四明者。除内明也。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四部洲为四有。及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为八有。并欲界四王。忉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