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梵网经菩萨戒略疏最新章节!

复书写此戒卷。转授一切众生心地大戒。此诸众生。既得戒已。复书此戒卷。转化将来一切众生。如是三世。化复转化。展转相因。如灯灯续??。无尽无绝。正所谓荷负三世佛法。诱化一切。然无尽灯是也。如是三世一切众生。依戒修行。故皆得见本源千佛。佛为授手。摩顶授记。从今以往。不堕三恶八难。以至成等正觉也。佛性常住戒卷者。此是舍那心地佛性常住不变不易之戒。故一受直至成佛。不同声闻戒。止在一生也。世世。是离苦。常生。是得乐。以此戒能止身口意之非。故不堕恶道。出生万善。故常生人天。原此佛性心地大戒。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凡成圣。而岂止离三恶生人天耶。须知如来未出世时。天竺之人。多乐生天。佛且暂就初学凡情未契心源者。起其忻善报。厌恶道苦。而为说也。今佛初会说法。若直示之以极果。恐其心生疑惑。致有退失正戒大益。或由此戒力。不堕恶道。常生有佛世界人天中。见佛闻法。速阶不退也。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略开者。谓七佛法戒。非止五十八。今所说者。是略示七佛法戒。如一毛头许。俾就初机易学。则欢喜奉行。如欲广知戒中事理。当如大本无相天王品中详明也。三千学士者。未阶妙觉。犹居学地。故名学士。时如来劝百万亿大众。当一心学。而在会三千诸大菩萨。闻佛自诵。故尊重顶戴受持。此亦举先学。以摄百万亿之初机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初明一日月世界。一释迦如来说舍那所说心地十无尽戒法竟。后明千百亿日月世界中。千百亿释迦如来。悉同说舍那心地十无尽戒法。故云亦如是也。今单举十重。不言四十八者。以此十戒。包摄无量诸戒。况四十八。故云无尽戒法也。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前明一佛说舍那所说心地十无尽戒。千百亿佛悉亦同说。今明于十住处。说诸法门。下文总结千百亿释迦。及一切诸佛。说诸法门。亦如是也。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世界之多。不可以数说。故举微尘喻之。一尘喻一世界。故云微尘世界也。莲华藏世界。具足无量微尘世界。如是千百亿世界。微尘世界。总不出一莲华藏世界。如是世界中。一切诸佛同具心等诸藏。故同说诸藏。藏者。包含之义也。一心藏者。惟一真如心体。圆包太虚。具足万法。无量妙用。故如藏也。二地藏者。心体本无分别。平等如地。出生无尽诸善功德。故如藏也。三戒藏者。心体本空。而具足无尽戒法。容纳无量福河。故云藏也。四行愿藏者。心行善事曰行。心所克期曰愿。行海无边。愿门无尽。故云藏也。五因果佛性常住藏者。心之始修名因。终之所证名果。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互融。而证法身。是名为佛。法身性本寂灭。湛然常住。而不变不迁。圆包法界。量等虚空。故云藏也。心藏。地藏。戒藏。正显此非小乘波罗提木叉。乃菩萨本源心地正法戒也。如是一切佛者。即上千百万亿。莲华藏。微尘世界诸佛也。如是无量诸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如此五藏。该尽无余。而戒藏为五藏之枢要。握枢要。而万行备。圣果圆。是故三世一切诸佛同说。千百亿世界一切众生。各各尊敬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心地相相者。元心地无相。而戒有持犯。即心地之相。相有总别。十重是总。四十八是别。总有无量。别亦无穷。重重无尽。犹天帝网。如欲广开发明心地事理之相。当如大本七行品中说。然此品。今此方无也。

    ○二结颂回向流通。

    此颂虽非佛说。而文义备悉。或西土贤圣所置。或此方哲人所安。乃赞叹持戒。劝学。度生。发愿。回向之文。如比丘戒本。初述赞颂。中列戒相。后结颂回向。方合三启之义。今阙初赞颂。以今经非全本。品兼上下故也(诵戒式中。略具赞颂)。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强是勇锐坚固义。忍即生法忍也。慧是般若慧。由生法忍。而心不动。以般若慧。而断惑证真。是知此心地大戒。故非愚小浅慧所可堪受。乃明达智者方能持也。未成佛道间者。能坚持此戒法。汝定成佛。今虽未成。而于其中间。世世先获此五种福德利益也。安获者。由戒德力故。安然而然自得。非虚望强求之也。下五种利。出地持经。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

    一由保重坚持诸佛心地之戒。故得诸佛慈悲愍念。常为守护。令其安修道业。成就自行。无致退失。及魔所得便。故般若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是也。二由自具正见。了知善恶因果无爽。毁戒即堕恶道。故终时必心生怖畏。持戒则往生佛刹。故终时心自生欢喜。比丘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是也。三谓此戒是三世菩萨敬重爱护。同学同持。岂不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三贤十圣。诸大菩萨提携。与之为友耶。四谓六度万行。无量众善功德之聚。若能持戒品之一度。其余诸度万行功德等。悉皆成就也。五谓此戒是本源佛性之戒。性自贤善。身口业净。任运止恶。任运生善。止恶是慧。生善是福。今生坚持。则昼夜福德智慧。任运增长。后世二严圆满。成佛极果。号曰两足尊。一切佛子从戒而生。今能持戒。福慧渐满。即是诸佛真子。当来绍继佛位也。

    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决定了知故名为智。即是以般若观慧。审思筹量。知外道凡夫。迷本真心。谬计神我。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不能发生是心地戒法也。灭寿取证者。二乘灰身灭智。取证枯寂涅槃。故非下菩提种子处也。如欲增长菩提道芽。当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日。照曜世间。破诸众生。烦恼闇宅。惟在今时。以般若观慧。静观诸法真实相也。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即真空。真空无相。故云实相。即本源心体也。真空实相。不属有为身心。故非生灭。不堕二边。故非断常。不堕数量。故非一异。本离动静。故无来去。如是诸法。唯是一心。菩萨欲得庄严本源心地。还从自心起用。以方便智。照心境界。境界即是实相。故云静观察。所应作者。谓大士应于戒定慧。次第习学。菩萨修进六度万行。无戒而不持。无善而不修。无生而不度。所谓万事门中。一法不舍。故云学。观察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万法俱息。所谓金色门头。一尘不立。故云无学。若起念分别。即是有为心识。非般若智。则不能趣人第一中道。摩诃衍。此云大乘。暂起分别。即凡夫有无。二乘偏见。非大乘中道。若趣入大乘中道。则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之戏论恶见。从是而灭矣。萨婆若。此云一切智相。在因名般若。在果名萨婆若。即是诸佛一切种智。诸佛种智。皆由不起分别。灭诸戏论。直入中道。而出生也。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词。欲得诸佛萨婆若。宜应发起精进勇猛。坚持诸佛心地净戒。如护明珠也。然珠体本自洁净圆明。大士持戒不染故净。无亏故圆。痴暗破故明。是为善护持也。此戒是三世菩萨。所同习学。而证菩提。十方诸佛。所共行履。而趣涅槃也。佛是圣中之圣。故称圣主。佛子如是勇猛。护持净戒。故为诸佛之所共赞叹也。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者。作颂人自称。今亦可以为诵戒者称也。随者不乖经文。顺者不违戒旨。谓我今说此心地大戒。即有无量福德积聚。心无吝惜。尽以回施一切众生。悉同趣向如来一切智智。不向人天二乘小果。复愿有闻如是戒法者。尽成无上佛道。盖由此戒一言一字。皆从舍那心地流出。是诸佛之本源。菩提之根本。故一闻之。则永为佛种。岂不成等正觉。但由根有利钝。修分勤堕。故成有迟速。若得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生佛无二。古今冥一。又何迟速之有哉。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八(终)

    音义

    五浊

    一众生浊。谓此末世众生。不孝敬父母师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也。二见浊。谓众生邪见炽盛。不修正道也。三烦恼浊。谓众生爱欲。悭贪。瞋诤。诳惑。恼乱心神也。四命浊。谓众生恶业日增。寿命短促也。五劫浊。谓饥馑。疾疫。刀兵。三灾起时。众生无不被害也。

    二严

    福慧圆满。庄严卢舍那身也。

    六尘

    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能染污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故名为尘。

    福田僧

    谓有人供养此僧。得无量福。世世不受贫穷。得大富乐。如沃壤田。多获成实。今俗讹称不勤斋戒。坐食田地者。为福田僧。大违经旨。

    师子

    梵语?多。此云师子。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齿密齐利。舌赤白色。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身有大力。食不过时。

    皇臣护法

    元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诏僧有犯。悉付昭玄都统法师。以内律僧制判之。

    梁武帝。制僧尼犯过。依佛律行罚。

    唐代宗。永泰元年。诏出家沙门。尊居三宝。其令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

    徽宗宣和。敕吴国公。主敬重空门。品官庶民。有毁辱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挥。

    宋景德三年。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

    元世祖。见僧有过。不加王法。止令阅教忏悔。

    生法忍

    生忍有二。一谓于恭敬供养顺境中。能忍不着则不生憍逸。二谓于瞋骂打害逆境中。能忍则不生忿恨怨恼。是为生忍也。法忍亦有二。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若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