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梵网经菩萨戒略疏最新章节!

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如来生死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化尽有缘。而归真际。故曰灭度。好心者。上求诸佛无上妙道。下教众生发大菩提心也。自誓受戒者。谓千里内。无有智有力。能解能授。曾受得菩萨戒之法师。方许于佛菩萨像前。七日发弘誓愿。忏悔三世罪业。得见好相。准法自受。若不得好相。增重惭愧。深心克责。悲泣流泪。复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忏悔。要得好相为期。得好相已。然后一一依法在佛菩萨像前受。若不知受法。无由得戒也。好相者。或于忏悔时。或于禅定中。或于梦中。见华。见光。见佛菩萨摩顶。如真表律师。志求戒法。誓要弥勒亲授。遂登山顶石上。昼夜苦到忏悔。经于七日。见地藏菩萨现身。手持金钖。为表作戒前?发。表倍加勇猛。至二七日。有大恶鬼。推表坠于岩下。魔相百端。表重加精励。至三七日。见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弥勒菩萨。仪从围绕。垂手摩表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须弥山可手攘却。汝心终不退也。乃躬付三衣瓦钵。为授戒法。仍赐名曰。真表。南岳慧思禅师。梦梵僧四十二人。更加羯磨。受具足戒。昔沙门道进。求昙无谶法师。受菩萨戒。谶云。且悔过。彼竭诚七昼夜忏已。复往求受。谶大怒。进自念。正我业障未消耳。更竭诚礼忏。首尾三年。梦见释迦如来。与诸菩萨。授以戒法。进次日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乃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后从进受者。千有余人。传授此法。迄至末代。皆谶之余轨。时河西王沮渠蒙逊。子景环。奉进为师。后请进往高昌国。值岁荒饿。进割身肉。以救饥民。因此舍命矣。古人被呵。及魔相百端。志无退屈。由加精励。三年竭诚。不生一念疲厌之心。故能感格。如响之应声。今人求戒。师若难之。或一言以勉励之。即瞋恼填??。拂袖千里。斯不但自失戒益。而且获罪非轻。今时复有从师受已。则便长往无返。岂复亲师咨问。有受无持。诚为苦海弊囊也。所言好相。相有邪正。魔事颇多。未易分辩。当须善为审察。不可率尔以为好相。得地菩萨。魔尚现作佛身。与之授记。而末世凡夫可不慎哉。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师师相授者。谓舍那授与释迦。释迦授与弥勒。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授受。相承传来。如灯灯续??。故不假别见于相。虽戒由心发。必藉师传方得。所以无师自受实难。犹钻木求火。功力稍歇。则火不可得。有师为受故易。如灯接??。????相续。不假多力。是则师之关系。诚非小也。然时当末法。知法之师。诚为难遇。设得遇者。必须至诚。生殷重心。难遭想。视同如佛。方能感发心地大戒。若其师传来不真。如灯绝??。纵受亦不得戒。反获假名之愆。授受得罪。不可不慎。问。虽不得戒。而受者至诚。宁无少益。答。若其精持无犯。亦获戒善。如世行十善。虽不知受十善法。而亦得其福。但不得为人作授戒师。如人认镴为银。以鍮为金。爱护保持。非全无益。亦能贸得一衣一食。惟不可谆谆对人说是真金银耳。若千里内。有明经律戒师。而轻忽怠慢。不往求受。而自誓受者。不得戒。纵见好相。亦是魔境。无师自受。如表之坚心。有师为授。如进之竭诚。可谓万世司南。千古玄范。况昙无谶。自古疑其是伊波勒菩萨。应迹托化。传来此土。既是菩萨应迹。犹勉进竭诚三载。然有师尚令要见好相。方感大益。如其无师自受。岂易易哉。今人求受。不辨是非得失。不择明师良导。师既不知法律。焉能开发道心。教识罪福两途。忏涤业愆之法。使身心清净。方堪纳受净戒。故弥勒菩萨。付百八签。与真表。教令来求戒者。先使忏悔。期满掷签。以验烦恼。罪灭不灭之相。是知谶勉进之三载。法自有来。先圣后贤。同一轨辙。故璎珞经云。若有欲来受戒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其受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又云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有二事失菩萨戒。一舍菩提愿。二增上恶心。除是二事。若舍此身。戒终不失。从是以后。生生之处。常有此戒。若不忆念。更遇善友受者。不名新得。如经所说。故知菩萨大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授受须当自重。璎珞经云。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福果不可称量。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上求师受戒者。当生至重心。敬师如佛。如求摩尼大宝。心无厌倦。得之当珍重保持。今为人师范者。应以慈心悲心。视求法者。如同赤子。凡有请问。一一开示。令生欢喜。不可内倚能解能学。以轻新学。不为好答。外恃所交势位。以慢于人。不答来问。轻心者。藐视他人。恶心者。无慈接物。慢心者。恃己陵他。由此三心。故不好答。或于自徒则倾心。犹恐未尽。他众则言有不了。诚非师道。有乖平等大心。若知前人是恶见。来觅过失。不答则能调伏。或不敬顺大乘。或根性闇钝。闻深法。反生邪见。或闻已。向恶人说。破坏正法。如是等。不答无犯。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舍本求末。而习二乘。弃真取伪。而学外道。正所谓弃珍宝而拾瓦砾。敬猕猴而为帝释。敬猕猴是不识人。拾瓦砾是不识法。非大士之正见。昧菩萨之本行也。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

    佛经律者。是总举菩萨藏大乘教法。显非小乘经律。故云大乘法也。正见者。大乘经律。原具本源心地正见之玄解。正性者。由具心地之正解。故契心地之玄因。即舍那之佛性也。正法身者。由悟舍那佛性。即我自性。而修六度万行。行解相应。事理双融。而证真常果德之妙体。是曰正法身。如是大乘经律心地之正因正果。而不勤修习。是大士自迷正行。反入邪途也。

    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金银七宝。世间以为最珍。能济贫苦。令身安乐。今此心地大乘教法。于诸法中。最为珍胜。能除众生无法馑乏。令获功德法财。庄严舍那万德之躯。故喻之为宝也。邪见者。二乘外道。乃至书记。无心地之正教。故曰邪见。二乘有偏空之邪。外道有妄执谬计之邪。俗典拨无三世因果之邪。阿毗昙。此云无比法。是小乘论。共有数百卷。杂论者。一切小乘诸论。及外道僧佉等论。百论云。九十六道。并不能得诸法实相。故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九十五种道。兼小乘教。故成九十六)。俗典书记者。一切世间书籍传记。天竺则悉昙章。毗伽罗。五明等论记。此方则经史子集等书也。断佛性者。二乘偏空。而无心地正因。故失成佛之果德。外道谬计断常。而迷中道正教。是断正觉之种性也。障道因缘者。心执邪解为因。谬修邪行为缘。由此遮障大乘正道。永失本源心地也。非行菩萨道者。二乘惟以自利。外道邪途。俗典治世。皆非大士上求下化。所修六度万行之大道。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菩萨有佛经藏。不能勤学。乃更勤学外道俗典。犯重垢罪。菩萨戒本经云。菩萨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不犯者。若习小助大。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故学二乘之法。菩萨善戒经云。为论义故。为破于邪见故。为知外典虚妄。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犯。前背大向小戒。以其志向乖违。故制。僻教戒。由其以瞋恶心。教导偏僻。故制。今戒以其安然习小。不思学大。故制。后暂念戒。由其已知习大。则不应起一念自度心。故制。如此四戒义别。不可不知。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为主不善安众。守物不知用度。自损损他。非大士慈心和心也。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

    如来在世。则人人亲承法化。有漏之法不生。佛灭度后。去圣时遥。有漏之法日长。不无讹替也。然其所弊。多系主者。故今略举六人。说法主者。代佛宣扬。为众演说十二部经也。行法主者。行解相应。令众如说如行也。僧坊主者。梵语摩摩帝。此云寺主。谓造寺比丘。或云是知事人。知理常住僧事。今所谓监院监寺也。僧史略云。详其寺主。起乎东汉白马寺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以来。此职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云为主。创立僧制。此乃东土之规。非关西国本式。元西国以上座为尊。造寺名主。若有事至。共众评议。众许方为。不允即止。并无独任之私。方符大圣之弘化也。教化主者。教人作福。化人为善。令识三宝。是良福田。信向归依。兴崇供养也。坐禅主者。领众修习诸禅三昧也。行来主者。知众僧出入往来事。如昔尊者沓婆摩罗子是也。今之所谓知众知客也。

    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此中二事。皆以慈心为主。故首标之。一以慈心故。善和斗诤。令众得安乐住。然诤有四种。谓言诤。觅诤。犯诤。事诤。应与现前毗尼等。七法除灭。如律藏广明。二应以慈心故。善守三宝物。令众得如法受用。然善守者。则佛物僧物。各有所属。无互相混滥。用有节度。无恣情肆意。如用己物也。若佛物。不得作法用僧用。法物不得作佛用僧用。僧物不得作佛用法用。此佛不作彼佛用。此殿不作彼殿。此塔不作彼塔。此经法不作彼经法。此处僧不作彼处僧。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得互相差用。分文升合。一盐一米。一针一草。一纸一药。不得私用。今时易过。将来果报难尽。余如经律详明。若作佛殿有余。得作佛像。佛像有余。当作佛前供具。不得作殿用。佛殿有余。不得作菩萨殿。佛像菩萨像。不得互相差用。若法物有余。应写佛经。并撩理法座。僧物有余。应贮库中。供十方僧。饭僧钱。不得作食堂。堕火枷地狱。诚可鉴之。砖钱不作瓦。瓦钱不作砖。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佛塔有物。乃至一钱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而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烂坏。不得??宝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也。宝积经云。佛言。营事比丘。不应于所有物。起自在想。设有少办事。众许方作。勿自许用。乃至现前僧物。四方僧物。不相混聚。及佛塔物。更互积聚。应善遮防。如是颠倒。僧祗律云。比丘作寺主。佛塔无物。便作是念。人所以供养僧者。皆蒙佛恩。供佛便为供僧。即持僧物修治塔者。寺主得弃罪。持塔物供僧亦尔。若如法贷用即得。但要疏记分明。某时贷用。某时得当还。交贷时。应僧中读疏。分明付授。律有明诲。不可师心。罪累千生难逃也。不以慈心安护。故反乱众。不以慈心善守。故用无节度。致令众诤。乃犯轻垢。若差互用。即犯重罪。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乖施主平等之心。失大士利他之行。不差僧次。正欲以利归私。故云独受。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悉以与之。

    僧坊。即僧所住寺也。梵语僧伽蓝。此云众园。谓生植佛子道芽圣果处也。或云毗诃罗。此云游行处(即僧所游履之寺院)。若云。僧伽罗摩。此云众院。谓众僧所住之院。昔摩腾初至。明帝敕于鸿胪寺安置。后虽别建住处。不忘本名。故复名为寺。国王宅舍者。是国王创造堂房。以安僧也。夏坐安居处者。或王臣檀越。请僧夏三月。于彼处安居也。大会者。或无遮会。或佛涅槃会。或佛降诞成道会。或僧自恣会等。先住者为主人。后到者为客。主当迎客。乃至事事给与之。卖身割肉者。甚言其供客心重。肉尚可割。况于钱财身外之物。而复独受利养乎。男女者。亦兼制在家菩萨。当不惜身命眷属。以供客僧也。文中虽云菩萨比丘。而声闻僧亦预分。主拣在家。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以其非知僧事人。惟比丘能任其职也。此令礼接供给。下当依次差往赴请。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檀越者。檀是梵语。此云施。越是超越。谓人能行布施。即便超越贫穷苦海也。客僧者。兼大小乘。十方外来。一切僧众是也。有利养分者。檀越所施。或食。或衣。或衬。或普请。或限请。体通十方凡圣。无问主客。悉皆平等。故云有分也。次第差者。谓檀越不能普请大众。限请五人十人。乃至三十五十。当随上座。依次第差赴。若先日别施主请。已差往赴。今应轮次。续差未赴者受请。不得越次差。若知僧次的至此人。而不差往赴。旧主但犯轻垢。以临差时。心疑大界外。或有僧来入。是的至人上座。便应让彼赴请。故的至人。未有专分。旧主但犯不差。得轻垢也。若知界外无僧来。既差已竟。应差的至。而不差。乃故差余人。差者。受者。明知。二俱犯盗前。方便。若食若衬。计直五钱成重。故云得无量罪。但知有食而不知次第。故不异畜生。违僧常法。故非沙门。犯盗结重。故非释迦种姓。先不迎接供给。后不与僧物分。皆同得罪。若檀越非为饭僧。而有别缘请旧住人。往者无犯。若檀越意。必欲兼请。而旧住故作留难。得罪。若知其人。檀越见。则不喜。或妨碍彼事。不共往者无犯。一鬼问目连言。我一生已来。恒患饥渴。欲至厕取粪啖之。厕有大力鬼。以杖打我。不得近。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佛寺主。有客僧来。悭惜不与食。待客去后。乃与旧僧。悭惜僧物故。今受华报。果入地狱。又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肩上有一铜瓶。盛满洋铜。灌我头上。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僧维那。知僧事。有一瓶酥。藏着余处。不行与客僧。待客去后。乃行与旧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悭惜僧物故。今受华报。果入地狱。佛告僧护。汝见第四寺者。非是僧寺。亦非比丘。是地狱人。迦叶佛时出家人。常住寺中。有诸檀越送美食来。应现前分。时有客僧来。旧住比丘。以悭心故。待客出去后。方欲分。未及得分。虫食臭烂。捐弃于外。以是因缘。入地狱中。啖粪食尿。从迦叶佛涅槃已来。受苦不息。又汝见第六寺者。非是僧寺。亦非比丘。是地狱人。迦叶佛时出家人。不打犍椎。默然共饮众僧甜浆。恐外僧来。悭因缘故。堕地狱中。饮啖镕铜。受苦至今不息。又汝见第二大肉台。实非是台。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寺主。选好房舍。而自受用。及与知识。不依律教。随次分房。不平等故。以是因缘。入于地狱。作大肉台。受苦万端。至今不息。余如僧护经等广明。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失十方六和之义利。乖大士孝顺之等心也。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一切者。谓王臣士庶。出家五众。在家二众。欲拣择别请若干人。而所请之人不得受。以施利皆属十方众僧之所共有。若受请。即是取僧物归己。不但取僧物归己。亦是夺取八福田中物。归己自用。以僧得利养衬施。则上供敬田。中奉恩田。下修悲田。故也。不犯者。若请说法受戒。或见机宜。或知彼施主无我。则不营功德。或所请。下至四人之内。有一是僧次者。皆不犯。僧者。和合众也。一二三人。不名僧。四人以去。乃至百千。方名僧也。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五

    音义

    高座法师

    佛告僧护。汝见第二高座。实非法师。是地狱人。迦叶佛时。为大法师。邪命说法。得利养处。如理而说。无利养时。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以是因缘。入于地狱。处铁高座。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要道

    要谓。以一总众道。为众理之要。故名要道。

    宗旨

    旨是意旨。谓经之所崇。所尊。意旨也。

    铁轮五品

    圆教外凡五品位。一随喜心。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铁轮是圆教十信位。圆闻圆信。而修圆行。由前外凡增进。倍倍深明。得入圆十信也。十信如前释。昔南岳慧思禅师。得六根清净。临终众疑师证十地。师曰。吾一生望入铜轮。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惟居铁轮耳。天台智者大师。法嗣南岳。临终门人问曰。不审师入何位。师曰。汝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实告何益。吾今为破除汝疑。吾不领徒。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五品位耳。

    须弥山

    此云妙高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故云妙。出众山之上。故云高。

    八风

    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此八能扇动人心。生于爱憎。故名风。

    四流

    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昙无谶

    此云法丰。中天竺人。日诵万言。善解咒术。五明诸论。于北凉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臧。赍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本经来。蒙逊闻谶名。厚遇。请译之。

    镴

    音拉。锡镴也。

    鍮

    音偷。鍮石铜。似金。

    四魔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僧佉

    此云鸺鹠。是外道名。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得五通。其所造论。名卫世师。此云无胜。有十万偈。即术数论也。

    悉昙章

    悉昙。此云成就所生。本是婆罗贺磨天所作。悉昙章是生字之根本。说之为半。余章文字具足。说名为满。又十二章。皆名为半。自余经书记论为满。类如此方。由三十六字母。而生诸字也。

    毗伽罗

    毗伽罗。亦名毗耶羯剌諵。此云声名记论。以其广纪诸法。能诠。故名声名。记成劫初梵天王说百万颂。住劫初天帝释略为十万颂。河西云。是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辨。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也。纵是善权所为。而迹是外道。况多纪世事。非关出世。言词清雅。是属世名言。非大士心地大乘之学。故亦不听习。

    五明

    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药石针艾。四咒术明。禁咒闲邪。五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外道言论也。西域凡开蒙诱进。先学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也。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之书。经谓五经。史谓诸国史籍。子谓诸子百家。集谓古今贤良所抄。如御览之流。故以此四类。摄一切书籍尽。

    传记

    传谓公羊。谷梁。左传。记谓周礼。仪礼。礼记。并前五经中之三经。而成九经也。

    招提

    此云四方僧。

    脍

    音侩。切也。

    寺主

    求法高僧传云。梵语毗诃罗莎弭。此云寺主。谓造寺之人。言摩摩帝者。是胡音。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揵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陀那是授。羯磨是事。意道以众杂事。指授于人。旧云维那者。非也。维是华言。意道纲维。那是梵音。略去羯磨字也。僧史略。译为知事。亦云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南山声论。以维那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