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菩萨戒疏随见录最新章节!

/>
    不教悔罪

    菩萨不许说过。而许举罪。盖不举不悔。则使一切众生。于罪法中常住也。罪法不常住。即是常失罪法不常住义。即失佛性常住义矣。

    生佛前佛后。为八难之一。何云佛前佛后耶。不信众生是佛。当面蹉过。谓之佛前佛后。余七难皆从此一难而生。或曰而今己生佛后。正好时时悔罪。若作此见。直待娄至下生。犹隔三阿僧祇劫在。

    不供给请法

    菩萨有本师友。有因缘师友。有一切处师友。此以有来有去。为因缘师友也。所谓大乘法者。能消一切食。所谓学大乘法者。能灭一切身。能消一切食。故堪供养。能灭一切身。故堪礼拜。若尔则法师与请法师者。同于一切时说法也。何啻三时。

    懈怠不听法

    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只此是天鼓鸣。无人解听也。解听者。闹处静处。近处远处。皆法师提唱处。经律论己所曰有。但持至彼所。一回印证耳。若未解听。且向高座前领取。

    背大向小

    全心是大乘常住经律。全佛说是心忽起背向。不知全背向是心也。于此一肩担荷。尚不受持大乘常住经律。岂更受持二乘外道恶见经律。噫信此固不易矣。不得已而听其进退。惟佛能耐烦为难。然亦非耐烦。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不出如来掌中耳。

    不看病

    视一切病人。如佛。犹是看病者。视一切佛。如病人。则大医王矣。何谓父母师僧弟子。诸根不具。百种病是到家病。是根本病。何谓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病。是未到家病。是支末病。支末令识根本。未到家令到家。此救济法也。根本令生支末。到家令出门。此供养法也。

    畜杀众生具

    常非常。我非我。解脱非解脱。违顺不安之相。皆杀气也。法非法。律非律。持犯非持犯。皆杀具也。畜之复何害。但灭二见。刀杖弓箭俱发。莲华菩萨时张四面大网罗。以取众生。不罥其脚。

    国使

    菩萨心地。如转轮圣王。无余小王敢逆颜行。无余小王能为伴侣。今以两国之势。兴师相伐。是对治法之最下者。菩萨甘为之使。可谓颠倒见矣。使者为一国使。贼者为两国贼。盖于一法界中立异。杀无量众生。冀成佛道。佛道必不成。非徒贼众生。又贼佛也。故曰明与无明。愚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贩卖

    良人者。本性是。奴婢者。六根是。六畜者。六尘是。贩来卖去。压良为贱。即外道种一口棺材。盛却死汉。是二乘种。

    谤毁

    一切众生。从本无事。所谓良人善人也。法师师僧。国王贵人。本四众三身相。六亲本三世法。现行三世。本不与一切因缘和合。流入五道。本不染汗。此中尚无不犯七逆十重者。岂有犯七逆十重者。而言其犯七逆十重。斯谓之无事谤他耳。于大虚空。无彩可画。无毒可涂。彼恶心者。自见其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不知本无事中。孝顺心。慈悲心。置之如意处。皆多事也。

    放火焚烧

    物各有依。如蚖蛇恋窟。菩萨以大火烧之。使豁然见赤骨力地境界。此解脱方便也。逐动则恋观山林旷野。待其入而烧之。守静则恋止人家僧舍。待其出而烧之。出而复入。不见其所止。入而复出。不见其所观。则方便成矣。善治医者。以药去医。不伤其眼。不善治者。医眼俱失。于出时烧其出。于入时烧其入者是也。菩萨有时坏世界。有时成世界。有时与一切。有时夺一切。夺与与皆与。成与坏皆成。

    僻教

    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皆是一切善知识。尽大地。无一毛头许恶知识故。乃全部大乘经律。非语言文字相也。信此者。谓之发菩提心。修此者。谓之次第法用。众生有横死缘。盖不应死而死。同在四通八达之涂。忽为一人引入。迂远险恶道中。作横死汉。不谓之恶心瞋心不可得矣。虽然彼非恶心瞋心。此亦非横死。识得一切善知识。元在四通八达之涂也。

    伯乐教其所爱弟子相凡马。教其所憎弟子相千里马。凡马常有则售。千里马非常有。则不售也。夫不相凡马。岂能相千里马。既能识千里马。岂不识凡马。伯乐非爱憎障。乃其弟子。为凡马千里马所障耳。二乘求千里马于马外。外道以凡马为千里马。彼得其天机于牝牡骊黄之表者。亦未尝得之于鹿豕之群也。

    为利倒说

    卞法界同此一性。一性即正法。正法即三宝。以身见起障。故不现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舍身肉手足。供养饿虎狼师子。及一切饿鬼。但办肯心。必不相赚。或谓虎狼师子。不解说法。曰诸佛更不解说法。然则当于何求。曰即于汝求。我已舍身。更教谁求。曰汝不舍身。谁教汝求。

    世间兴利。必先除害。此未识次第义。菩萨除害。则先除利。是之谓有前有后也。功德天至。黑暗女便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始得心开意解耳。

    恃势乞求

    国王王子。大臣百官即三宝尊重相。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是真亲近。以有所求为亲近。以亲近为形势。便是客作汉。推穷内外中间。则现乞索相断除起灭。则现打拍相。于一切时。管带则现牵挽相。有取有得。如贫暴富。则现横取财物相。此无所得法也。复何所求有求即多有求即恶矣。彼亦以亲近三宝故。求而不知。直下无求之。为三宝学菩萨者。能识此病。始不自误误人。何谓误人教人求者是。

    无解作师

    佛性之性。即众生清净自性。以其非众生。故曰佛性。以其并非佛。故曰佛性之性也。十二部经。摄于一句一偈。百千恒河沙法门。开于一毛头许。是菩萨戒律因缘。若不证此即诵得十二部经。正是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者。一即一一。一切法即一法。不疑一切法。乃能不疑众生性。不疑众生性。乃能不疑佛性。不疑非佛非众生性。乃能不疑佛性之性。此义理非二乘所解。二乘知一法。不知一切法故。虽然不知一切法。亦不可云知一法也。

    两舌

    手执香炉。行中道义。遘斗两头。著有着无。著有者。以不著有为着无。着无者。以不着无为著有。成人之非则谤成己之是则欺。彼真贤人。岂被谤欺。此两舌者。无恶不造而已。

    不行放救

    先身本体。即佛性义。佛性即四大四大即六道。六道即父母父母即常住法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众生。无常变异法也。谁生生。谁受生。谁无常变异。不可无常住不变异法也。有受生者。即有受老。受病。受死者。于生老病死苦。见常住法即见诸佛。

    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别求寂灭。即杀父母。杀故身也。行放生业。一以救错认无生者。是名讲菩萨戒。死而不亡别求寿命。不得见佛。成堕落因。讲菩萨戒。一以救妄修不死者。是名行放生业。

    瞋打报仇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菩萨。以正法眼。观器世间。一切众生。纯一佛性。无杂无坏。为之恭敬围绕。以诸香花。而散其处。是大涅槃相。非死义。而有大死义。放生无放。杀生无杀。其理俱销。谓有放者。则元不生。谓有杀者。则元不死。君亲不死。而云实死。斯为不孝耳。若然者。彼杀即生。我杀亦生。杀复何碍。曰彼杀即生。则不用报。我杀亦生。又安用杀。譬如梦醒。无续梦法。若然者。彼生即死。我放亦死。杀又何碍。曰彼生即死。杀者见生。我放亦死。放者见杀。譬如梦魇。有唤魇法。此菩萨于如幻三昧中。行如幻行。而不取着也。

    造七逆罪。生陷地狱。此一阐提。大寂灭幢也。或谓一阐提断佛性。一阐提即佛性。又如何断佛。谓杀一阐提无罪。佛即一阐提又如何杀。外记云。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造七逆罪者。盖得此旨。欲于一切处。造七逆罪。自不畜奴婢始。

    憍慢不请法

    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正是第一义谛。彼观种姓。而生憍慢。盖始出家。未有所解耳。非俗所诃。初世为人者耶。

    僻说

    解大乘经律。则于一切众生。不敢起轻心。恶心。慢心。况新学菩萨乎。新学者。或于佛菩萨像前受戒。已成佛。当成佛。同此一心。显不从人得也。使无好心。谁有好相。新学菩萨。或于法师前受戒。可见师。不可见师。同此一相。显不从佛得也。即无好相。元有好心。此法师内倚己。外倚人。问者之好心。与好相俱现。而答者之好相。与好心俱隐矣。

    不习学佛

    舍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为杂学。是弃黄金。取瓦砾也。若得正见。正性。正法身。不妨拈瓦砾作黄金。且非劝人杂学。

    不善知众

    三宝物者。菩萨与众生。续佛慧命之物。皆自己物也。菩萨有此自己。众生亦有此自己。识得自己。始能善守。善守者。莫无度用而已。大圆镜不守自性。不自为主。发普贤差别智行。而用之。以自己入。用自己物。听于长子。蔚为家法。佛所以不终灭度也。菩萨见他人物。如自己物。一切珍重。众人见自己物。如他人物。一切暴殄。自他分而诤讼起矣。故以一切众生。为自己者。使一切众生识自己。始可知众。

    独受利养

    先住为主。后来为客。客未能住。反客为主。宜给所须。使知住法。客已能住。反主为客。宜均所请。使知无住法。客与主。旧住与新住。住与无住。无二体故。不给所须。客不得住。是外道恶。不均所请。客但得住。是二乘恶。

    受别请

    才有味着。便受别请。渐成秘重。则回十方僧物。八福田中物入己矣。公物不宜私用。此千华台上所为。和盘托出也。

    别请僧

    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非为圣凡难测。若存此是。仍是别请。但识心地法。即识凡夫僧。但识凡夫僧。即识心地法。方知五百罗汉。菩萨僧。真不如僧。次一凡夫僧矣。主人遣痴童子。错请客人。是别请义。云外道法者。心外别求故。不顺孝道者。背一本故。

    邪命自活

    菩萨于正命。食亦不取。而况邪命。凡涉于心思口习。身手造作而成者。皆和合因缘法也。以因缘为实法。生取受心。即是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矣。彼以自活。适以自戕。

    不敬好时

    全身是三宝。无亲者故无谤者。有亲相。即自身与三宝成两。两即成谤。不见一切处三宝矣。全身在空中。全空在有中。有说空者。有行有者。亦复成两。不见一切处空矣。全身在好时中。有三斋月。有六斋日。即有好时。与非好时。亦复成两。不见一切处好时矣。析一切处三宝。谓之杀生。坏一切处空。谓之劫盗。隔别一切处好时。谓之破斋犯戒。世所云敬好时者。菩萨云不敬好时也。菩萨无一刹那顷。非好时故。即得一切处空。见一切处三宝故。

    色领六尘。即贯十二处十八界。色领五阴。即贯七大。凡夫二乘。皆迷于色法。不见一切处空。则一切处三宝隐矣。一切处好时。从此蹉过。经每举男女二相。以摄色法。即摄一切法。盖缚着之总司也。此观行入路。

    不行救赎

    好一自性清净。无端投入六道。即是卖佛。菩萨。父母形像矣。卖法宝。卖僧宝。卖发菩提心人。一串穿却去作官。便作奴婢。哀哉。此中有自卖者。有被人掠卖者。亦有能自赎者。有待人赎者。诸佛菩萨。日走外道。及一切恶人劫贼边。行赎人事耳。此外道恶人劫贼。或内自起。或外相值。决定被卖。不得解脱。十重四十八轻戒。使之内不自起。外不相值。犹是第二着。若识得自性清净。总将外道恶人劫贼。一串穿却作我官。使作我奴婢。

    损害众生

    全体是众生。全众生是体。忽起疑团。已折寸草。成刀杖弓箭矣。于没量大人分上。自生短见。跳入轻称。小斗中不运粪出。而运粪入。倚自聪明。取人财物。心心独脱。作解脱想。便被系缚。佛佛现前。作成功想。早已破坏。但图对治猫狸猪狗。满屋纷然。良由不识众生长养如是恶习。

    邪业觉观

    虽小道必由觉观入。觉者。观前之警敏。观者。觉后之精深也。入正觉观时。人不可得。法不可得。见色闻声不可得。巧拙胜负不可得。祸福倚伏趋避不可得。神通游戏不可得。寂然不动。亦不可得。少一生心。即以觉观。为盗贼使命矣。觉观为一切法使命。觉观无罪。误用者其罪。菩萨用觉观。而禁邪业。故觉观成使命之功。

    暂念小乘

    大乘善信。信我是佛而已。我是佛不可众生非佛。佛与我与众生。同此一心而已。念为心所发。心为念所归。念念不去心。盖滴滴归源也。二乘不敢用相续心。菩萨能用相续心。以彻见法源。故世谛论水河为源。海为委。第一义谛论水海为源。河为委。尽法界是心。岂有出法界之念。暂起毫发之疑。全成差别之相。于无去处。而见去故。于无相续处。而用相续耳。

    不发愿

    众生之妄想。即菩萨之弘愿。一切波罗蜜。菩萨一手持之。一念不舍。盖全用贫。全用执着。而未尝异于一心父母师僧。一心三宝耳。非一心法。非师非友。非一心法。非经非律。非一心法。非住非行。非向非地。非一心法。非解非行。非持戒。则此大愿。尽未来际。不出一心。愿虽广而难竟。心则约而易操也。心是实相。故不名妄心。是本有相。故不名贪心。是坚固无动之相。故不名执着。

    心祇一念。一念具三世。故曰念念。念念不去心。元祇一念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过去现在未来。即无不可得者。无过去现在未来。亦无不可得者。菩萨于念念中。无有见。无无见。无可得见。无不可得见。此之谓一念。

    不发誓

    愿不易发。发不易持。以有无始习气故。以苦切之。誓持之也。破戒由于身心。然破戒非身心之罪。持戒非身心之功。以此身心破戒。则破戒不以此身心破戒。则持戒以不以在此一人。而此一人。亦不任功。亦不任罪。何也。此一人亦身心。亦非身心。亦以亦非以。亦不以亦非不以。亦持亦破。亦非持非破。亦佛亦众生。亦非佛非众生。亦成亦不成。亦非成非不成。亦此一人。亦非此一人。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即不用思量分别。虽然不用思量分别。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矣。用思量分别。亦岂思量分别之所能及耶。用不用且置。现前思量分别。即非思量分别。又岂用不用之所能及耶。

    前云。发一切愿。愿孝顺父母师僧。此云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头正尾正。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僧。以自性清净为戒体。则一切众生。皆有父母师僧义故。发此平等普愿。谓之遍一切处孝顺。陈平曰。非魏无知何由得进汉。高帝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冒难游行

    自性清净。未尝与四威仪相。舍一念。舍自性。即入恶国界。见恶国王矣。此疑网所罥也。疑自性平等。故见高下。疑自性显露。故见深?。疑自性大慈。故见师子虎狼。疑自性大定。故见水火风难。疑自性无所有。故见劫贼。疑自性无碍。故见毒蛇。于自性清净。无一念顷疑。即无一寸许地。是游行难处。当处解脱。当处寂灭。举足下足。无非安居。其作安居。见作游行。见作一切难处。见结一切难处。戒皆自生异见耳。

    乖尊卑次序

    一切法有老有少。有贵有贱。则以之为先后。我法无之。各具三世。谁是少者。各具三世。谁是老者。各具一佛性。谁是贱者。各具一佛性。谁是贵者。惟受戒之先后。为先后。则一卢舍那。千百亿释迦。无量众生。入菩萨道中。如赤珠幢。重重影现。皆一味平等观矣。于无先后。示有先后。以尊卑而成次序。亦因次序。而成尊卑。佛行次礼塔。阿难曰。是谁塔。佛曰过去佛塔。阿难曰。是谁弟子。佛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不修福慧

    识建立之本。慧海交光。识讲说之本。福田满载。如何是本。问取一切行道处。问取一切众生。患难亡灭处。问取一切大火大水。黑风罗刹。一切罪报人。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者。

    拣择受戒

    疏云。身形不如应拣择。业障不如应拣择。此亦拣其所可拣。择其所可择耳。若佛性种子。直是无下手处。出家人识得此意。不拜国王。不拜父母。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不为分外。彼菩萨法师。拟向戒坛中下手。才起心时。失却两眼。

    识得坏色。便解法师语矣。如何是坏色。一切染是。国人覆染。显一切真。比丘覆真。显一切坏。菩萨于不坏见坏。于坏见不坏。而各不染此法师语也。云栖辨直受菩萨戒之非。但解法师语。即直受菩萨戒。未为不可。不但解法师语。即不受菩萨戒。未为不可。祇是罕遇其人。

    为利作师

    大鉴不识一字。而得法中意。若依文讲照册宣正是诈现能解耳。法中无意。意在法中。法中意者。第一义有谛。而第一义谛无。第一义。习种无性。性有习种。性种无性。性有性种。道种无性。性有道种。正法无性。性有正法。则发趣无性。性有发趣。长养无性。性有长养。不可坏无性。性有不可坏。其中观行无出入。而观行出入。有多少十禅支。无一一禅支有十乃至百千。意活而法自活。法死则意亦死。得法中意者。七遮可以现身受戒。犯重比丘。可以立证无生。无戒可持。无罪可灭。无好相可见。无三十心十地可历。无妙觉可成。

    为恶人说戒

    佛性有国王义。众生心中有佛性。不可国人心中无国王也。执涂之人问之曰。汝有王否耶。对曰。我无王。则必有不道之诛矣。涂之人心中皆有王。佛性义如是。执涂之人。自顶至踵。丝分缕切。求王之形。似了不可得。众生有佛性义。亦如是。而外道邪见人。遂谓。众生心中无佛性。语国王曰。尔所有国土。若干人心。皆有尔国王。则王喜。尔所有国土。若干人心。皆无尔国王。则王怒。以语国土中若干人。则泛泛然听之。漠然不相关。若以语犯上作乱者。尔所国土。若干人心中有国王。则怒。尔所国土。若干人心中无国王。则喜矣。菩萨为国王。说佛性戒。不为未受菩萨戒者。若外道恶人。说义亦如是。

    无惭受施

    无一人。无一时。不在国王地上行此受佛戒者。所为步步行空也。起心毁戒。便有脚迹。来则鬼遮。去则鬼扫。饮国王水。化为猛火。则檀越供养。全成三恶道滓矣。国王地。国王水。一尘一渧。宛然如故。此空中迹。从何而来。空本无迹。亦不受扫。识此颠倒无颠倒者。是贼是鬼。皆在赫赫天光师子座前。

    不供养经典

    皮血骨髓。难舍能舍。不必作笔墨纸观。即有字有义全经也。竹木绢素。当其未书。不云为我书戒。当其已书。不云我为戒书七宝箱囊。当其未盛。不云为我盛经。当其已盛。不云我为经盛。即空无相无愿全身也。菩萨于受持无受持见。是名一心。于供养有供养见。不名如法。

    不化众生

    汝是畜生。发菩提心。畜生若无菩提心。即无可发。若有菩提心。又如何发。不闻菩萨唤曰。汝是畜生耶。奚不直唤曰。汝非畜生。非畜生。是何物。是畜生。又是何物不烦周折。

    说法不如法

    法有遮有表。以听众为众生相。本身卢舍那。无一时不堂堂示现。此无见顶相也。众生不见故。说以表之。法师现卢舍那相。听众现千百亿释迦相。一众生身法相体尔。一一众生身法相体尔。合一一众生身。为一身法相体尔。若舍高座等一地立。则无所表。千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没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不见有卢舍那。不见有释迦。盖遮义也。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坐菩提树。于释迦见卢舍那。于听众见千释迦。盖表义也。宜遮而表。宜表而遮。谓之非时说。有能为无说无示之听者乎。即遮表俱置。一切时如法矣。

    非法制限

    世界空。国土空。众生空。是三宝法空无边。三宝无量。于空中。取一瓶空。曰是彼分空。不得增一分。于一一瓶。立瓶数。立瓶中空数。曰是彼分空。不得增一分。盖白衣愚法也。声闻有制限法。此是三宝数。此非三宝数。此得三宝。此失三宝。此有三宝。此无三宝。谓之非法制限。菩萨于受无制限。施无制限。取摄无制限。学无制限。教无制限。方无制限。世无制限。法无可制限故。三宝无量。割少分以为三宝。空无边。析少分以为空。空不受析。三宝不受割。法不受破。特为是非。见所垢耳。故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呜呼非利根上智。安能证耶。

    破法

    自性清净。本来解脱。千佛大戒。制其不如。自性清净者。如其本来解脱而已。是故以性用戒。不以戒用性。菩萨于一切法。用而不着。发菩提心。不着菩提心。行六波罗蜜。不着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法不着说法。度众生不着度众生。有着即破。有取即着。此经结戒之末。随竖随扫。始终以性用戒。不以戒用性。盖识主也。凡结声闻戒。说浊藏过。结菩萨戒。说清边过。声闻戒为凡夫说。菩萨戒并不为圣人说。未可雷同一例耳。

    经流通分

    流通

    水之为物。始于滥觞。达为江河。归则溟渤。盖有能流之力。而后能通。然或至于壅塞阻截而不流者。亦必有能通之力。而后能流也。故一曰流则通。一日通则流。流则通者。性义。通则流者。教义。流则通者。本觉义。通则流者。始觉义。戒之义先通而后流。而仍诸之流通者。非有能流。则无能通。所以定一尊于佛性也。此佛性常住戒卷。元在一切众生心中。破此徴尘。出此大经。佛任其通。而众生始得其流。众生既得其流。即亦各任其通。化化不绝。众生法尔。千佛法尔。卢舍那现释迦。释迦现卢舍那。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神力。不出众生家常行履。一众生如是。千百亿众生如是。微尘众生亦如是。一佛如是。千百亿佛如是。微尘佛亦如是。一世界如是。千百亿世界如是。微尘世界亦如是。一法藏如是。千百亿法藏如是。微尘法藏亦如是。所谓恒河沙不可说法门。略开一毛头许。而一毛头许亦不立。此通之至也。一毛头许不立。而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一切俱立。此流之至也。非能通。则无所流。而非能流。则无所通。一切佛。一切菩萨。于一切众生所受。如上心地法门品竟。

    因果佛性常住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疏分为二。因果即佛性常住。无可分也。因果即解脱佛性。即般若常住。即寂灭常住。即般若佛性。即解脱因果。即寂灭因果。即般若佛性。即寂灭常住。即解脱三非三。一非一。一切法藏。悉如是说。

    菩萨戒疏随见录(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