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菩萨戒疏随见录最新章节!

    丹霞 今释澹归 造

    侍者 古?? 心得 编

    经前演义

    圆教

    天台判四教。藏通别圆。不立顿教。盖以圆摄顿也。虽然渐中之顿。为天台圆摄。顿中之顿。不为天台圆摄。请即以其教明之。其列外凡五品。一初随喜心。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起圆信解。而修圆行。成十乘观法。至于究竟金刚后心。十观成乘。圆极之果。如函合盖。岂非顿耶。然以十观品品深明。而入圆位。六根清净。谓之似解。逮十住圣位。初发心住。始证一分三德。位位破一分无明。四十一分无明尽。始成妙觉。岂非顿中之渐耶。楞严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以渐除因次第尽。既有并销之理。即无待于渐破渐证。此所以渐破渐证。以其为圆教似解也。十信为似解。十住为真中智。解则为似。证则为真。由解得证。并不可云顿中之渐。当其证后顿中之渐果。当其解时渐中之顿因。故曰渐中之顿。为天台圆摄也。今有最上利根。于初随喜。即究竟金刚后心。逆流而出。即地即向。即行即住。即圣即凡。即内即外。非横非竖。非单非复。非正非旁。非首非尾。当其证时。即无所证。岂有所破。既无所破。亦无能证。岂复有渐破渐证之说。则顿中之顿。故不为天台圆摄也。夫顿与圆初无二理。而解证既分。便如两事。从解得证。则有渐行。从证起行。元无顿解。此宗门所自擅为教外别传者。天台知之而不立。非以圆摄顿。盖顿中之顿。非圆所摄也。教有渐义。即亦非教所收也。

    又

    谭圆教者。必以华严为宗。疏主引之云。初发心住。便成正觉。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叹不能尽。而复云。初发心住。证一分三德。破一分无明。是有四十分无明未破也。立一圆镜。于此方便。画为四十一分。三德以喻光。无明以喻垢。先破后证。先证后破。不出此一分。则显一分光。存四十分垢。全成垢镜。即至地上。半光半垢。安得圆明。若云明体自圆。垢相渐去。则所谓明者解耳。非证也。亦分证耳。非圆证也。方山长者云。十住初位。即十行十向。十地等觉。互相贯通。一位得五十法门。位位中二千五百。总别之义齐现。立一圆镜。于此一则一现。多则多现。半则半现。满则满现。重重涉入。则重重现。人自见其一多半满。重重现影。而有次第。本镜圆明。无次第不次第。见八岁龙女。一念成佛。岂于南方无垢世界。犹有分破之无明。若此初住位非圆证。则所谓便成正觉。义亦不合。并所谓初随喜心。圆闻妙理。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起圆信解。而修圆行。一行一切行。其义俱不成矣。且如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则理尚不存。岂事犹有碍。若有待除之事。仍有未销之理。此义较然。必无两立。故方山云。有三种五位十地。一修假诠假智假真如。二修分真分证一分真如。三顿修顿证佛境圆满真如。如解深密经。但立十地断惑分剂。仁王经五位十地。从凡渐习。积行多生。或谓。地前断惑。地上见道。是权教假真如门。涅槃经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即分修分证真如。璎珞经菩萨入圣位。但法性流中。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此为圆教正宗。而方山尚云。华严经意即不然。识灭时亡情尘顿绝。设凡夫住世百年。及以多劫。而于自己。不见须臾可迁。不见当成佛。不见已成佛。不见现成佛。更有何生不成佛。更有何生而成佛。圆觉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自非出格悟门。决不信有此没量大人境界也。

    无作

    疏曰。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何也。戒体者性而已。无作者不起而已。一切性不起。或疑其起。起即性。性即无作。无作不可见。假色而见。色岂有作哉。作而成色见。作岂有作。见岂有见哉。经论互静。盖为有无作所碍。有无作即无无作耳。谈无者。举璎珞经。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或言真谛为戒体。或言愿为戒体。无别无作。心无作。真谛与愿亦无作。已有无作竟。故无别无作。举大经云。圣行观析无常。阿阇世王。观析境界。但明色心。不道无作。色无作。心无作。已道无作竟。故不道无作。皆有无作之遮词也。谈有者。谓心力大。能生诸法牵果报。别有一善。依师发。或依定。或依道品发。故有无作心是有耶。能生诸法。乃至果报。是有耶。依师所发。依定依道所发。是有耶。无作是有耶。而自云。亦言无教小乘。已说无无作竟。大乘明戒是色聚。举大论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罗云。此是戒度正体。罪不罪不可得。尸罗可得耶。正体又可得耶。举优婆塞戒经。譬如有面有镜。则有像现。如是因作便有无作。因缘不可得。像与镜与面。皆不可得。无作又可得耶。已说无无作竟。而相持以为有无作。皆无无作之表词也。今所用有无作者。因戒故用有能持。有所持。有得。有不得。有可护持。有方便。可令具足。即知别有无作。能持戒心别即可耳。无作者。一切法之总体。于戒法中。别名戒体。无作摄戒。戒不摄无作。戒不能摄无作。而欲有无作。无作能摄戒。而欲无无作。是小无作。而为一心生碍也。一心所以无碍者。以无作故。无作所以无碍。以无作无故。无作无故一切有。佛有佛无作。众生有众生无作。有情有有情无作。无情有无情无作。一切有无作者。以一切无故。佛不可得。众生不可得。有情无情。俱不可得。不可得者。亦不可得。无无作。即有无作耳。言遮不更表。言表不更遮。言耳言耳。安用诤为。

    发无作

    戒以无作为体。定与道。皆以无作为体。无作共戒与定道。此无作总也。定与道共戒。此无作别也。定共于定心中。发无作。道共于见谛中。发无作。此发戒耳。无作安有发不发耶。止观师云。中道观心亦发。有师云。入禅定。能发无作。欲界定不发。有云。欲界定念处前皆发。有云。增上心发。下劣心不发。无记心不发。此不发戒耳。发亦别无作耳。正发无作。则无一人。无一时。无一处。而不发也。乃至论兴废。亦戒兴戒废耳。兴废之中。有难有易。有久有暂。亦戒无作中。难易久暂耳。正论无作。则无一人。无一时。无一处。而不兴也。无作兼动不动。兼止兼行。兼大兼小。兼善兼恶。一切动不动法。止法行法。大小法。善恶法。皆有无作体。而无作非动不动。非止非行。非大小。非善恶。非别有一体。以其皆有无作体。谓之有无作。以其非别有一体。谓之无无作。此亦戒无作体之有无耳。无作安有有无耶。

    无三障

    夫性本无名。因言成体。当其作用。聊如梦幻。而云有障者。暂隔则隐。隐非无隔。隔非无隐。譬于不见明珠。非无见者。又珠偶不见。非无珠也。疏直判之曰。无三障斯乃称。性之谭耳。烦恼常有。故不说障然业底于重。出烦恼重。乃至底于报障。亦烦恼重。烦恼实为业主。而不说障烦恼。故无性也。一切性无性。故烦恼无性。由念相续。为时长短。风吹片云。不说为障。重云蔽空。而说业障。积阴兼旬。说为报障。本天不没。障亦本无。七逆十重。悔已非障。地狱饿鬼。报尽非障。然犹非障非无障义。若达无生。则知本天无本天性。所现晴空无晴空性。重云积阴。亦复如是。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曰审尔。则佛及众生。皆增语耳。奚事戒为以未知性。而为结戒。既知性已。戒亦无性。于无性中。说随顺法。说障者。随顺戒义。说无障者。随顺性义。无障是性义。无性是戒义。有障是无障义。说则不碍有无。不说亦岂有无所得而碍耶。

    经序分

    光告

    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龙胜尊者。于座上现满月相。但闻法音。不见其形。佛祖故同一提持也。光中全告。告中全光。眼中全闻。耳中全见。依正同隐。是二是一。三身同显。非一非三。此不思议光。惟千华上佛。尘尘刹刹之光。互相酬答耳。此土释迦。示凡夫身。作同类摄。以一尘一刹之机。演尘尘刹刹之用。彼不见多。此不见少者。一切众生。六门之光。与释迦一门之光。交相涉入。重重无尽。如赤珠幢。众生不知。忘其全光。惟见一光。作奇特观。释迦知之。忘其一光。惟见全光。作平等观。当是时。阎浮提世界。与莲华台藏世界无二土。释迦与卢舍那无二身。一切微尘众生。与千华上佛无二性。则诸见满月相者。皆满月相。不特龙胜收纶。即卢舍那亦当结舌。而不妨作奇特观。作平等观。何也。诸佛众生。乱起乱灭。即是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千华上佛。全身在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中。忽作两时。忽作两地。没于莲华台藏出界。还阎浮提世界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已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未没之前。已出之后。毕竟是何三昧。譬如神蛇。自掷其身。作寸寸断。断已还续。都无痕迹。尽微尘世界。佛与众生。离离合合。祇一神蛇。岂有是体性虚空华光三昧。非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又岂有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以前。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以后耶。

    起座

    自性清净。即无作戒体。无作者。不起而已。卢舍那不起于赫赫天光师子座上。而现千百亿释迦。复化无量佛。坐无量国土。接无量众生。卢舍那未尝起也。千百亿释迦。即卢舍那本身。一切阎浮提。即莲华台藏本世界。起即不起也。华严以释迦现毗卢遮那。故不起于座。而为十处说法。梵网以卢舍那现释迦。故起于座。而为十处说法。毗卢遮那有不起义。释迦亦有不起义。释迦有起义。卢舍那亦有起义。以卢舍那有起义。故现释迦起。以释迦有不起义。故现毗卢遮那不起也。众生日用。皆具此二义。有为不住。无为不住。以不住故。谓之自性清净菩萨戒。依之不住有为。不住无为。声闻不尔。故声闻戒体。为别无作。菩萨戒体。得大总持。

    佛性种子

    夫心地法门。舍那为千华上佛说。而上被摩醯首罗天。下被痴暗凡夫。非泯圣凡。盖圣为凡果。凡为圣因。外记曰。祭川者。先河而后海。一源也。一委也。此之谓知本。然则三世诸佛。岂敢忘三世一切众生耶。今直以卢舍那常诵一戒。为诸佛菩萨本源。未知众生之为戒本源。抑何异于不知本者。夫戒非别结。称性而结。佛非别成。称性而成。使别有因。则别有果。戒以佛性为种子。故能生佛。佛性以众生为种子。故能成众生。一切众生。是情是心。入佛性戒。如水入水。如火入火。不见异相。不见同相。而不碍见异。不碍见同。何以故。以此当彼。即有两当。同于能当。则无所当。异于所当。亦无能当。今以佛戒。当一切众生。如水入水。以当其常有因故。以众生当一切佛戒。如火入火。以当其常住法身故。法身为众生常有。故无异因。众生常住。诸佛常住。元无异果。果当因。因当果。凡当圣。圣当凡。一当多。多当一。今当古。古当今。有两当。而无一当。故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一当不碍两当。故有戒可说耳。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间。谓之法戒。亦云以拣非法者。然菩萨是法。法无菩萨。众生非法。法无众生。法非法戒。非法法戒。三世佛说。初说重说。千百亿说。不能于众生自性外。别成一佛。即不能于众生自性外。别结一戒。直谓之一切众生戒。众生无让容。佛无矜色。众生亦无矜色。佛亦无让容。何也。一切佛。一切菩萨。本源于自性清净。佛其海。众生其河。一源也。一委也。此之谓知本。故曰佛为众生母。众生亦为佛母。佛为众生师。众生亦为佛师。众生于佛性戒。顶戴受持。佛戒于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亦顶戴受持。众生报佛恩。佛亦报众生恩也。

    经十重

    性戒

    声闻律。有性戒遮戒。四波罗夷名性罪。曰法尔性中有罪。非佛结戒始禁。故余悉遮罪。大乘因之亦以十重中。前四为性罪。此乖心地义。夫自性清净云者。尚不着善染汗。岂复着恶染汗。则性且无性。容有罪耶。于内外中间。觅罪性不可得。容有罪性耶。一切众生。以贪瞋痴。而成罪业。盖是习耳。习为罪因。罪为习果。因果法尔。习无习性。罪无罪性。而况于性。若谓余罪由律始禁。则无律亦不成罪。是如来有故作故。入之愆也。夫谓之性戒。则一切轻戒。皆性戒。以其能障性使不现。故性既被障。是名性戒。即一切戒。皆具性义。他不具论。如优婆塞。以一饮酒。而四戒悉破。故谓之遮戒。则一切重罪。皆遮戒。亦以其能障。性使不现故。遮不使障。是名遮戒。即一切戒。皆具遮义。他不具论。亦如优婆塞。以一饮酒。而四戒悉破故。如是则如来结戒不过遮。其能为性障者。性本无罪。障有深浅。而遮始有重轻。一切戒皆遮戒。即皆性戒。然不可云性罪以与自性清净相违。故学大乘者。不宜与声闻无辨也。

    杀

    大经云。遮未来相续。名之为杀。菩萨所为。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也。声闻取灭尽定。焦佛芽。败佛种。佛诃为恶人。宜矣。

    比丘作不净观。厌思身故自杀。此声闻结戒之始也。菩萨则舍身矣。声闻杀人犯重。杀畜生波逸提。菩萨于一阐提。欲害多众生。欲害正法者。起大悲心。而断其命。声闻食五净肉。菩萨不食。乃至不畜杀具。不贩卖杀具。若然宁杀人。不杀畜生。人有罪可杀耳。畜生无罪也。畜生无大小。释尊因中现虱身。提婆达多为土蚤致牵害。菩萨以道眼等观。无一微尘许众生。非佛性种子者。佛性无可断。即未来相续。亦无可断。此阴谢。彼阴生。谁为杀者。而有杀戒。则宜开宜遮。一准于善恶也。菩萨不断未来相续者。不断善相续。而断恶相续。恶相续不断。即善断。善断即发菩提心之因断。成等正觉之果断。故杀一阐提者无罪。阐提不断佛性。而断善根。畜生有少善根。杀之有罪。此于一念起处。分别开。分别遮。分别用断。分别用续。分别用三世。三世不遮相续分别不遮相续用。不遮相续而决定。决定遮未来相续之恶。续未来相续之善。直至成佛。自作如是。教人作亦如是。

    盗

    不与而取曰盗。一切法无与者。安得取乎。今曰。直取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孰与之。天与之耶。地与之耶。父母师僧与之。佛与之耶。既无与之者。乃以为有取之者是盗也。千佛授手。特授手云。尔举手而授之。卢舍那有手。千百亿释迦有手。无量众生亦有手。彼手无所与。此手无所取。无所与。而以为有所与亦盗也。众生不盗佛。佛不盗众生。卢舍那不盗释迦。释迦不盗卢舍那。一切菩萨。不盗成佛度众生。一切众生。不盗行菩萨道成佛。

    舍生死犯杀。取涅槃犯盗。舍贪瞋痴犯杀。取戒定慧犯盗。舍我人众生寿者犯杀。取无我无人无众生寿着犯盗。舍取舍犯杀。取无取无舍犯盗。

    恶人窃大位攘大名。横取不义物。菩萨方便夺之。向之擅为己有者。荡然无存。始知其非己有。菩萨夺之。亦非己有。盖以空合空耳。一切物无主。以众生有我。故有主。当其我见炽然。有主之理。与势不可以犯。皆如鬼神。如劫贼也。于一切法。有所取者。无多无少。一针一切草。一草一切针。一针一草。即一切财物。菩萨一切夺之。譬之四大无常。无一刹那不夺。而人僩然自谓。我自谓有主。至于眼光落地。我亦无主。况我所有。庶几以空合空乎。而劫贼之习之深者。复堕于鬼神。故菩萨能盗盗。始能不盗。然惟不盗。始能盗盗。

    沙弥盗听布萨。声闻不与授具足戒。此菩萨所不制。法无所有。彼乃盗空。有僧于洞山下。九十六转语。一僧潜听。惟最后一语不得。乃至给侍三年。终不为说。于病时。持刀劫之。菩萨若见。且为行赏。何以故。最后一语。彼僧之一针一草也。彼以有所得心。守之劫之。而后空。此以有所得心。劫之得之。而又空。乃为两得相见耳。

    淫

    爱即淫。取即盗。淫有内色。有外色。求于人为。外求于己为内。有求。有得。有住皆淫业也。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施者。淫之良药。不住者。施之本方。一切女人。乃至畜生。诸天鬼神女。六道三界法也。母女姊妹。六亲三世法也。非道出二十五有。离生灭耽寂灭法也。

    我有个老婆。出世无人见。早晚共一处。自然有方便。五祖老一时阑入白衣队中。若能遣此老婆。一生参学事毕。

    众生本净。今曰。净法与人。盖为爱不净者。示有净法。爱净者。示有与法。亦菩萨方便妄语耳。

    妄语

    有净有秽。有得有失。有生灭有去来。有常有无常。有一有异。皆妄语也。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妄语。见言见。不见言不见。遂非妄语耶。识得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始可见言见。不见言不见。

    身是妄体。心是妄名。身心即妄语矣。知身心妄语。即无身心。于此见身心语身心。谓之正语正见。

    菩萨有菩萨妄语。声闻有声闻妄语。不可相滥。菩萨初发心时。信我与众生已成佛竟。如是向人。说我已成佛。为起众生增上担荷心。故无罪。以名闻利养。现欺诳相。则结妄语重。彼虽未得。而本无失。亦非大妄语。佛是众生本有。非分外故。若说得四果。得天龙来。鬼神来。是下劣妄语。菩萨毕竟一生成佛。舍大说小。岂堪结重。而引声闻例结重。即乖菩萨本起。因地非宽。此一人也。不应以此一人。而非薄一切菩萨也。

    酤酒

    第一不得酤三昧法酒。此是菩萨酖。声闻既自饮矣。复酤与人。当比何例耶。

    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有法可说。是菩萨酤酒业犯此者。同声闻例。现有说戒之。释迦作度生成佛津梁。又比何例。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度生竟。已涅槃竟。则千百亿释迦。将千百亿酒。望子早已拆倒矣。

    说四众过

    过者过也。既已过矣。又何说焉。然则十重四十八轻。何以说欤。楞严云。不住名客。住名主人。过有客义。菩萨心地。有常住义。善来亦客。恶来亦客。客非常住。常住不为客受过。常住非客。客不为常住生过。然主人之待客。则有道矣。主人辨客。又辨常住。但令知过。但令悔过。而不说过。以其为客义。非常住义也。客有非法非律。亦有法律。常住无法律。亦无非法非律。彼恶人者。方以非法非律。疑主人。而不知法律之为客。菩萨说而误之。使失大乘善信。则终已不识常住。成一阐提矣。阐提不识常住。而有常住。常住非过非无过也。阐提之过。且无可说。况菩萨四众过耶。

    自赞毁他

    无离他之自。亦无离自之他。若曰第一义为自。世谛为他。性为自。习气为他。无为为自。有为为他。皆自赞毁他也。恶向自。好与他。亦自赞毁他也。恶果在他。安能向自。好果在自。安能与他。众生见众生之恶。菩萨惟见众生之好耳。赞叹不及。礼拜有分。则加众生。以毁辱者。岂直菩萨受之。元是一体。即三世诸佛受之。本无二体代之。之云犹隔膜也。

    菩萨示一切众生相。众生现一切佛相。法性自尔。非退己非让人。我得佛。汝不得佛。谓之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直饶我得佛。汝亦得佛。仍是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

    悭惜加毁

    尽大地是富足人。无端现此乞相。菩萨赠衣里之神珠。奉金瓶而灌顶。盖彼所自有。人所共有也。起一我与之。之见即是加毁。而况悭惜齐之。饿者不食嗟来之食。亦乞相中。富足家风。可起德色之愧。

    尽大地是贫穷人。不知贫穷之妙。忽然来乞菩萨。以少法与之。便害其命。此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可谓真善知识矣。吾许其骂尽一切乞儿。而经不许恐去年无地。今岁无锥。犹未到此境界也。虽然真到此境界。更须行乞始得。

    瞋不受悔

    遗教云。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清冷云中。不碍霹雳起火。特非常住法耳。霹雳火非常住法。清冷云亦非常住法。有瞋不解。岂知不可解之瞋即念念灭乎。瞋念念灭。骂字字灭。打下下灭。骂不见打。打不闻骂。口不知手。手不知刀杖。刀杖不知瞋。瞋不知念念灭。念念灭各不自知。而瞋有不解。是之谓不可解。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不必更用情恕。更用理遣矣。谁是瞋者。谁当瞋者。瞋者现众生相。谢者现非众生相。现非众生者。识瞋者之非众生。现众生者。不识谢者之非众生。得则两得。失亦两失。

    菩萨亦有不受悔者。不知过性之不可得。是人为不善悔也。则非菩萨不受悔。无如其受过。何也。过无受处。悔亦无受处。谓之善悔善受。

    谤三宝

    三宝非他。常住佛性是。常住佛性非他。一切众生心是。于心外求三宝。名曰外道。于三宝中舍众生。名曰二乘。恶人谤佛。则菩萨如刺心以其谤心也。众生是佛是。增益谤。众生非佛是。减损谤。亦是亦非是。相违谤。不是不非是。戏论谤。

    心以谤为义。以众生为心。即谤众生。以三宝为心。即谤三宝。以非众生非三宝为心。即谤心。一切皆谤。而全心始独露矣。菩萨能如是谤。乃称不谤。

    弥勒云。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楞伽所谓。受贪瞋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曰贪瞋痴性非性。佛法之灭。实由于此戒。所以云救也。若以受持为实法。即相似法。以无受无持为实法。亦相似法。以无实法为实法。亦相似法。

    教人

    十重皆一自作。二教人。是菩萨正指。或于教人中。分轻重云。名与利。属己则重。属人则轻非也。菩萨度生。为第一事。以恶法教人。损第一行。违第一愿。正破第一戒。岂暇问名利之在己在人耶。且菩萨宁自破戒。堕那落迦。必不忍坐视人破戒。堕那落迦。则与其名利在人。而人犯重。不如名利在己。而人犯轻也。此皆依小乘律。以解大乘。失佛本意。又云。前四重事同七遮。悔与不悔悉障。后六者悔非障。不悔则障。或云。前四须悔见相非障。后六不悔亦不障。佛说十无尽藏戒品。初无差别。若论菩萨道。小乘制前四。于己分中。狭而粗。大乘制后六。于人分中。广而细也。

    若重在教人。则不教悔罪何以结轻。曰彼已有罪。不教之悔则轻。此本无罪。教之犯故重耳。

    恶心

    持犯法先观因地。经所云恶心者。有心即恶也。有自利心。即利养。有利他心。即名闻。有有所求有所得心。即利养。有无所求无所得心。即名闻。有心即犯。无心即持。此本自性清净地也。有则染污矣。欲受故取。己取则受。菩萨于一切法。先断受。一切不受。亦非断受。

    失位

    犯重失一切位。乃至失一切妙果。不云失菩提心。菩提心无可失故。故云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不得发耳。非无菩提心也。堕三恶道。是谁堕。不闻父母三宝名字。是谁不闻。一念回光。全身透出。方知从地狱中。径生兜率。闻天鼓音。立证十地。本无阶渐。故声闻戒。有得有失。菩萨戒无得无失。佛性常住。非得失故。彼一阐提。悉得受记。信亦不得。不信亦不失故。

    经四十八轻

    不敬师友

    师有不可见者。佛性也。师有可见者。和尚阿阇黎也。不与我为侣者。师也。与我为侣者。同学同行同见也。从侣以见其所不侣。从可见以得其所不可见。敢不敬耶。欲受教者。空诸所有。身与国城妻子。七宝百物。不敢不卖。特买之者。如娶虫耳。知其无售主。则一针一草。亦不可留。是为真法供养。

    饮酒

    闻众生有常住佛性。便随众生。妄想流注。此醉人也。盛酒之器。有罍有尊。酌酒之器。有杯有杓。皆取受法。于无有中过人。以取受法。不知其无酒亦无器。非五百世。安能知其无手耶。

    食肉

    菩萨有杀而不食。食者受用之义也。杀贪瞋痴。必无受用贪瞋痴者。杀无明烦恼。必无受用无明烦恼者。菩萨有长养而不食。长养六度。亦无受用六度者。长养万行。亦无受用万行者。是故菩萨不受食。食即肉耳。

    食五辛

    修心地法者。于菩萨道中。少有些子气息。即犯五辛。况于食功德肉而肥。饮戒定神通酒而醉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