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小乘。即是初果名为达分。今论大乘。谓体达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也。

    始终常乐者。亦是因果俱乐也。

    经云般若者名一切众生者。谓能分别一切众生非众生等。即是智也。

    亦见者。谓智也。

    正是智者。谓照也。

    今明不尔者。谓总斥前释。不论优劣乃者。一心中行也。

    前河西云行人观身内四大者。此释全非。何者今约用观。观一切色。地水风等皆见于地皆是于水等遍一切处。何用将身内涕唾等。以释之也。

    ○释师子吼品之五

    定慧相资亦相即者。此云相资。意在相即故也。

    亦非破问者者。师子吼既依经为问。如来亦不破其问者但为五时之教渐次不同。所以今约别教次第为问耳。

    余例可知者。谓前之二教也。

    经云是义不然者。意谓今是圆常之教。即定而慧。即慧而定。何得论破。定慧体一。何破之有。

    但是治内之流滞等者。此借百论序。肇公之意。非是破外之闲邪。但是治内之流滞。今正教既腾邪风靡息。以之为闲也。今用中意但冶于偏小闲邪相对而来耳。

    一论体同者。约不思定慧戒智相即。故云体也。

    其犹水火等者。自法华之前方便教中。谓烦恼与菩提为怨。菩提中无烦恼。烦恼无菩提也。

    新于异处者。谓离烦恼别求菩提也。

    若有智慧无复烦恼者。谓烦恼即法界故。烦恼即是法界。智慧亦是法界。故无明闇也。如人起爱随于一境念念生贪。若能用心观察都无纵迹。未不可得何闇之有也。

    不应余解者。谓烦恼与智慧为别等也。

    经云谁有智慧等者。谁谓宰主。宰主既无烦恼安有也。

    虚己亡物者。自法华前物机犹隔不能毕竟。空理荡之故也。

    彼我双存者。二乘治空。菩萨出假。此二皆不能虚亡。故云双存也。

    为不到彼所能破者。所谓所证能即智慧约到不到等。若初念不能后亦不能者。初谓能破。后谓所破。既无于能。亦无所破也。

    经云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者。只到是破。故云不到。不到初后念。初后不二。故云不到也。

    是故无所破者。全烦恼是智慧故。无能所也。

    若独若伴俱不见色者。八正喻之如伴。前之偏小皆修八正皆破烦恼。未能见于佛性真色也。故云伴亦不能等也。

    是缺减故者。非是一心中具也。

    智性自断者。谓毕竟空也。

    烦恼之性亦自是断者。谓智及惑皆不可得。自性皆空也。

    正以生灭夺之者。性即是智。智性自灭。云何灭他也。

    二定具世间者。世间即是通大地定。定能持心令不颠堕。若无定持应涉异路也。

    此义则疏者。相资犹是定慧二法。故之是疏。相即一体无二故也。

    经云菅草执急则断者。执宽则伤手如偏执。定慧皆伤。常住之体不见佛性。定慧体一名之为断。即得见性。此草出浙东山中。叶似甘蔗苗。郭注云。茅属者独以其类耳。

    近人以甘为之者。甘谓甘土仰锅包盛物。铸写用之。非是釜器也。

    缘一实相者。谓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也。

    复应巧作化他四悉者。如经。既云自行即具化他。亦约生善灭恶之意故也。

    经云复心何缘名为无生等者。问意上文十相名为无相。名涅槃已次竟。复更有十法名为涅槃。为得何法为涅槃也。

    经云不入五见故名屋宅者。依身起见名之为着。今观身即常。犹如屋宅。是所依处也。

    果果之异耳者。谓是涅槃果上之异名也。

    经云一者信心具足者。此之十法与上文修大涅槃。四法同。只是开合之异耳。何者三者亲近诸善知识。即是开初信戒等三也。四者乐于寂静等三即是思惟其义也。八者护法。谓是如法修行。既能修行。盖问正法。九者菩萨见有同觉同戒等者。是开化他并及自行十法具足。得大涅槃也。

    经云异法从缘生者。从缘所生之法。名之为异也。

    五举况结问者。谓举浅以况深为问也。

    一语端者。端谓端首发言之始。亦是问答之由渐也。

    经云是义云何者。意问如经中说。若施畜生既得百信。纯陀施佛其义云何。

    重明无穷者。如经云。如来纯陀施福必应无尽也。

    特是宜尔者。具对机宜。说十力中业最大也。

    初开权者。即是施小之开。非是开会之开。为有烦恼者。说业法定也。

    第二显实者。谓业涯重。故云不定也。

    经云除断如是邪见者。自法华前未入实者谓偏小等。皆名邪见。而得定果。如迦叶菩萨自叙我等。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人也。

    一恶业不定者。如殃掘自得于果。何用别求菩提也。

    若不晓此一行不成者。谓皆须明了愚智二业轻重能为涅槃。心修于重业中发露忏悔能成圆行也。

    唯待缘合者。谓善缘合重业能悔等。即得转受。若恶缘合涯业重受等。一向须受也。

    一信心者。谓深信三宝也。二叹喜者。生改悔心也。三发愿者。期心决定也。四供养者。能三业供养三宝。能转于业也。

    恶亦例尔者。谓信于恶友无有悔心期心作恶。名之为愿也。

    恐物情疑者。如小乘中如来现受九恼等。皆谓定受。若准今文皆悉为众生。故身作此业耳。

    经云其因平复者。即是于定业中而论不定也。

    次第六度相摄者。谓六度一一相摄。广释如大论也。

    且举一端者。谓举忍为法界。余之五度无非法界故也。

    无生后报者。谓等觉菩萨唯一品无明故云无也。

    则不名现报者。谓犹生于变易故也。

    故虽一生乃名现报者。谓一念智断为一生耳。非是更受生也。

    一云只法身佛有此现报者。此不应尔。法身究竟何得有报也。

    即指应身者。此亦不尔。今此约果佛身作现报以。酬誓愿之力故也。

    以此业难成者。经无量劫修行始得故也。

    对前可知者。轻重不同。论转不转。故云不定也。

    经云眷属多者。谓修三十七品以为眷属也。故云道品善知识。犹是成正觉故也。

    经云譬二人一则肥壮等者。谓修道品则有身戒。心慧能出烦恼。渐泥身无道品名之为羸。则堕烦恼无现生后受也。

    经云毒不能伤者。犹修无作戒定能严法身。故毒不伤。若无道品良药为无明毒伤于慧命。名之为死也。

    经云一则有目等者。谓犹修道品则有智目定足能涉二死之路。若无定慧坠堕三途。则无现生后受也。

    经云但共饮酒者。酒喻无明。多食譬修涅槃。观智少者但修人天之善。故云成患。患即无明也。

    经云一则铠仗具足等者。谓修定慧能破烦恼怨敌。若无戒定不免怨贼也。

    经云一有副轴等者。谓车辐也。若无此辐则不能涉远。辐释为胜也。

    经云一有资粮等者。谓戒定慧以为资粮。若不修之不能涉远至于宝所也。

    梵行中具三法者。谓戒定慧三品广如上释也。

    故名曰边者。边只是邪不正之义。名之为边也。

    或言穷恶欲边者。谓阐提断善也。

    经云守自境界者。谓观心实相。名之为自。生死为他也。

    经云不断我见等者。约见修二道。论身戒心慧也。

    经云供给衣食之恩者。谓若身有戒能养法身。若无于戒即无惭愧。虽得衣食不能往恩。皆恩如小儿等等也。

    火是天口者。谓外道事火。名为天口。故以敬之也。

    经云若一大嗔则能坏身者。由起无明烦恼。能坏常住法身也。

    经云生实相则枯者。谓虽有五阴之双。若无身戒心慧受生死苦。喻之如枯也。

    ○释师子吼品之六

    一领经者。谓领前文三种病人。若无瞻病医药。当得菩提也。

    四结难者。谓不修习道佛性力故。当得菩提也。

    咸备手足者。谓此七人悉有缘了二因也。

    无以取异者。佛性虽同不无深浅。若约此解。则七人不同知七人。若异何得云不须修道也。

    善法论至极不至极者。治自内凡。终乎等觉。名之为极也。

    恒河譬生死者。谓阴入等身也。

    即是求因者。因即是戒。故以净华表之故也。

    即是求果者。谓从因以至果。名之为游。华即是因。觉即是果。名为求也。

    非迢然别者。谓能体达生死即是涅槃。名出为入也。

    现在无信者。信喻习浮故也。

    昔日经没者。即约外凡。故没内凡即出也。

    不知出处故观方者。谓未入圣位也。

    但为自证者。谓修习故也。

    从其心边等者。心祈涅槃。名之为去。能入生死。故云浅处也。

    经云观贼近远故者。界内为近。界外为远也。

    经云五阴者即是名五大者。谓阐提所计。地水火风空等成于五阴者四大只是色阴。犹有四阴。云何计五大为断常邪。

    经云有六因缘者。文中有十九事。初六二两后三等。但随起一法。即随阐提拨无因果也。

    一云五众者。谓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之众。除在家二众。故云互说过也。

    如来预见此互相是非者。如律中云。不能均融齐一。如折金杖不失金用等也。

    如宗轮论广明分部以为二十者。彼有颂文云。十八及本二皆说大乘出。即是二十部意也。

    将立而退者。谓得念处观欲入暖位。名之为立。犹遇恶友而失念处。故云退也。

    三乘初业不遇于法者。今意未知指何处为初业。若指四念处为初业。即是不迷于小。若取中间大通佛时殖缘为初业。此是不迷于大。若取久远为初业者。复经生死取于小果(云云)。

    此文多有所关者。谓五时八教一期化仪又被末代。四教不同。皆知常住佛性。修方便行而取小果等(云云)。

    合四为一者。谓声闻人也。

    经云即使前进者。犹支佛修习故进也。

    既具两文者。谓作通别两教释之也。

    且指分段生死为河者。若约通教。即度分段云之河。若约别教。地前亦同度于分段。故云且指。若论登地。即指变易生死之河。若约涅槃。心修圆教说者。山初住时亦指变易生死为河。若准义推。通教为正也。

    经云如来常说诸法要义者。要者不出文中。一体三宝常住佛性。谓众生不修也。

    自恃有性欲吸取者。谓既有佛性不用修习。由如慈石任运吸取。佛性亦尔。端坐方得者。如河不知慈石有隔即不能吸。佛性由烦恼覆故。未能得菩提也。

    井深譬身性理远者。以长时不失故。名之为远也。

    此地般若现前者。古人将十波罗蜜对于十地。故云第六对般若也。

    不为凡人者。意呵汝何故引将菩萨已对凡夫。凡夫一向不差故也。

    经云因非无出者。以从因缘。生出善恶业也。

    非此作彼受者。谓非此身作天受也。

    有因而无果者。谓有人因无于人果犹天果。故有果无因者。有于无果而无天因。俱是外计也。

    彼作彼受同第一句者。此虽有此彼之异。只彼身作业彼自受果。故云非此即是彼也。

    时节和合者。谓因缘和合得果也。

    合前时节和合而有者。谓要次第一第二。第二待第三等。名为和合而有也。

    经云无心业故者。谓无于菩提之心。无有道品之业。故不能得也。

    经云犹如猛火不能焚薪者。谓木中虽有猛火之性。未能焚薪。要须待缘而得也。

    皆异法出生能随能听等者。谓世法因缘生。异出世法也。

    诸法皆为因缘所起者。起只是生。若善法因缘所生。谓常乐我净遇法所生。即有诸烦恼等出生也。

    因缘于诸法者。实而论之。只是一因一缘。愚法因缘者。谓无明为因。烦恼等为缘。善法因缘者。谓发心为因。修习道品等以之为缘。皆是异法也。

    经云十二因缘不得名常者。谓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名之为常。经中处处有文。同非一家圆观三道。如何消释此文不得名常之语耶。

    如来举显佛性举隐等者。如经法界等。今是法身隐名佛性。显名如来。俱无住处。故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经云各不相似者。谓即同而异。四大若异。即有违文。不成于身也。

    还用六法存也者。不委他解。是何六法论于存亡耶。

    乃是众盲之佛性者。谓各执不同也。

    若智臣所见佛性。谓一名四解不失其体也。

    或言常遍或言芥子等者。即是所计我大色少。遍于色中。我少色大。犹如芥子等也。

    开善假名有用无体者。谓有五阴之假名。有假我之用。而无实体也。

    众生亦应得此真我者。若能体此假我即无我。无我即是真我也。

    经云如影随形者。谓是众生理性具于四无量心。与果地四心等。故云随形也。

    经云名一字地者。由心具四等。能知理性。具足初地功德等。亲众生如罗睺罗也。

    第四力者者。力名力用。谓知众生根缘差别不同故也。

    一云十二因缘是观智者。他是上文中四智所观。故云观智。不知十二因缘。正是境界性也。

    别有所出下注(云云)者。如四教中及净名疏圆观三道三佛性等广释也。

    经云顶三昧者。一切三昧之上名之为顶。亦是十住菩萨之上定。故云顶也。

    经云粟??者。??字(正攸反)禾穄也。字体作穈[序-予+(黍-禾+林)]二形同。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有阳山之穄。高诱曰关也。西谓之穈冀??谓穄。今俗作??。未详所出也。

    犹是浅行深行不俟等者。始自内凡至于住前。念不退位。名之为浅。深者自知力大。十行出假。有化他功也。

    亦是称叹三宝者。如来即佛宝。涅槃即法宝。菩萨即僧宝也。

    俭是僧达之子者。谓是王僧达子。其人博学。故安公得之也。

    那作单解者。谓单论于常无双游等义。名之为单也。

    犹一种耶者。谓四生中如来。何故但受胎生。不从化生。故云料简也。

    次别明不受化生(云云)者。如经说。始自主生终乎涅槃。皆为利益众生。同于世间身有父母眷属。故受胎生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十二(四末毕)

    承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奉书写已了僧定深之本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