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释师子吼品之三

    第三明缚解者。由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第二广破邪执。师子吼为众生故执因中有无因果。已问答竟。众生何故不见。由有缚故。所以不见。若能解缚则令得见。故有此文文来也。

    经云以是二因应无缚解者。意难如来既立二因。能因无缚。正因无解。若正即是佛性者。正因无缚。缘因无解。众生何故不见也。

    经云五阴念念生灭者。谓即此生阴即是正性。即无有生。若无有生即无缘修而令得解。故无缚解也。

    经云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者。谓阴是烦恼既生已即灭。不更受后阴生阴。何能缚也。

    经云如因子生芽者。子喻五阴芽。喻中阴虽能生芽其子不至芽如阴灭。已约识有生识何能缚。此约理体以之为难也。

    虽残光东照终不归东者。光喻余气临尽之时。名之为残。随处而灭更不归东。如经理无西逝。逝犹往也。终不从西往东也。

    经云如烧生暗灭者。生喻中阴。灭喻死阴。

    灯灭暗生者。中阴身灭后阴生也。

    经云如蜡印印泥者。谓泥里蜡印。名为印泥也。

    文非泥出者。谓假印而成也。

    又非无因者。由印与泥和合能生。故云不余处来也。

    责定行决者。谓大理是断狱之官判其是非。故云行决也。

    中阴受身或云七日或四十九日者。谓此亦长短不定。或值父母缘阙未受会时。亦经多时。或即得生处故也。

    经云得善觉观者。谓善恶受身随其业缘。父母交会之时。起于嗔爱之想也。

    此是我见者。谓是己有于我起也。

    第二明解又四者。谓只是涅槃四法。一者亲近善友如经释出也。

    空中无刺者。谓刺喻烦恼五阴。今五阴既灭。犹如于空。云何可缚也。

    经云阴无系者者。谓宰主阴既生灭。云何能缚也。

    系缚等三者。谓如屋如拳合掌等。三合即是生散即是灭合。是缚散即是解也。

    还是名色缚于名色者。以众生与名同故也。

    子烂故无缚者。约断名之为烂。烂只是坏耳。

    报在故有缚者。且约父母生身未入无余。名之为缚也。

    经不悔心满者。为大涅槃心修。名为不悔。此之八喻皆有法合令其修习。即是缚也。

    非者都非其类者。有四大山。后四方来者。世间都无此事。故云非类。令王观密故也。

    上看下为养者。养字平声呼如母养子等。

    下看上为样者。如子侍样父母等也。

    尽其始末者。从初发心终至涅槃。亦是遍喻大小也。

    善法五阴相续者。亦是无漏五阴以未全断。故云善法五阴也。

    善阴恶阴由业所得者。现在恶阴由过去业力生于恶国。非谓现在之力。此是后之余报也。

    香山譬初身者。谓初果身也。

    此关习报两因之义者。习因由现在修因善法名为习因。至初果时即是习果报因。由过去造业现在受果酬过去因也。

    见谛无漏而不现前者。入观则有出观则无也。

    今取此人尚不可得者。即取下上之人为度众生故。能持戒等也。

    水中丈夫者。谓世界初制犹未有地。故云水中也。

    三有二十五有者。只是开合之异耳。

    一念三相者。既具三相。生不定生。亦有终灭也。

    经云佛性之性不生涅槃者。但了烦恼名为涅槃。非谓涅槃从生因得也。

    涅槃有因而非果者。有了因故。非生因之果也。

    又复是果而非所得者。是了因为了之果。非生因之所得也。

    又佛性为涅槃因者。谓了因也。

    复不能生涅槃之果者。谓非是生因所得果。乃是了因之所显也。

    经云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者。谓修道不同名为不一。同虚空性即是不二也。

    一切众生同梨耶识者。地人计一为遍。今难若已是遍不须修道。若已得果等。是于遍前之七识何故不遍要待梨耶。妄性是一真性则异。故云亦一亦二。何故云一也。

    应多人得者。谓共过也。

    正当此难者。谓今难意也。

    我解彼解等者。约人明异戒体是同。故不异也。

    众生等有者。谓等有正因之性。故不异也。

    五种不同岂可一者。随人证得差别不同。故不一世人。只知于同而不知其异。由如于火家。家有之用之。名异也。

    发境之智既无亦无观境等者。谓无因性因因性也。

    云何非因非果者。谓亦无正因之性也。

    必当得故者。约正因性也。

    从观故者。谓从观智明有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五种佛性也。

    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等者。雪山喻正因佛性。草喻八正道。牛者喻修行众生。食喻观智。谓有因性因因性等。成醍醐者成于果性果果性也。

    众生下合之可知也。

    经云亦不得名萨婆若智者。谓道是一又是因义不得名果也。

    经云十二因缘一切平等者。平等即是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三道。三道是三因。一切众生皆共有之。故云平等也。

    经文云诸界有道等者。界即三界十八界等。有谓二十五有。道即三道。以为所观。能证果智故也。

    桥等亦然者。桥喻佛性。不妨多人也。

    置毒乳中随其五味者。谓无始时来清净之乳有了因之毒。名之为置。在此佛性乳中虽流转五道人天不同。能解二死之人故也。

    一明处缘者。谓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也。

    二明时缘者。即二月十五日。

    三明人缘者谓是六人能庄严双树。即六大弟子及如来等。此之时处皆为机缘。所以最后就俱尸那城而般涅槃也。

    非善知识皆不能得者。若无纯陀迦叶文殊师子吼等诸大知识亦不得识也。

    侍伴等者。谓五十二众诸菩萨等以为良伴也。

    佛所居处不应言小者。凡谓隘陋如来所见三德之城妙庄严处。初是生善之缘。后举三辟如贱人舍下。是灭恶之缘故也。

    君子所居何陋之有者。谓所居则他也。

    一报发心者。谓报发十善之心也。

    经云四法者名为三昧者。即无缘慈入首楞严定。经八万岁度众生也。

    三报弘誓者。已酬昔愿今得成佛也。

    经云成就忍心者。即是信忍似道之法耳。

    诿引众生者。谓诸外道皆是大权身。同堕恶引于实人待机成熟未复拘尸。皆能发心也。

    及通慧二人者。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故云通慧也。

    六大居士者。须达即是六大国长者之一数。

    闻则衣毛遍竖者。谓机动之相也。

    经云至王舍城者。然须知来意。今约驱逐外道者。皆是引昔初成道时一为机缘未熟。未向俱尸二为众生着。于邪见故。以往化六师。皆是大权身。同未受也。

    孟浪飘瞥者。瞥字(芳灭反)谓不审贞之貌也。

    ○释师子吼品之四

    亦是却夺他家父母者。既不许妻娶。即是却他儿女之父母也。

    其外道师犹未信伏者。谓受他之徒见佛归心。已获道果。六师大推遍至六城。为众生故如来知时机未成就。周遍随逐于双树间入于涅槃也。

    救无量人令出耶济者。如来若不驱遂即令无量人堕于邪法。故以度之也。

    种种说法者。谓说于放逸之行。名为种种也。

    亦云传参国事者。谓诸离车传知大国。余为边地主也。

    瓶沙王夫人者。谓是频婆娑罗王之异名耳。

    经云虽于空所多有所说者。自法华之前说般若时。为诸菩萨大集空谛于欲色二界中间说摩诃炫。名为空处。虽是未尽之辞。故云不得名为师子吼也。

    其上举向为譬今还难之者。向是临之异名。亦云六扄。是外道所问由如弥猴遍游六扄见于外色。我亦如是。在于眼中。能见外色。若准破意。凡所见处须遍六根。只是一识能有六用。汝所计者如猴所见一扄之色不见条扄。遍历六处如向中见。不能遍也。今不如是识能遍缘六根内外俱见也。

    不及少者者。根见劣故。故知无我也。

    我在眼中何不见内者。何不见根内事。故知不齐也。

    经云谁能见邪者。谁者谓无宰主既无我者。故云谁见也。

    但横见言有者。谓实无有我。但是横计耳。

    其即更问者。今文无难意。故如来取意答等也。

    云何利钝遇智不等者。异则不遍。故知无我也。

    业既狭小我则不遍者。谓六道善恶不同。各从一业。故云狭小也。

    无常之我亦应在于常我之中者。若互在其中我则不遍也。

    外更请问者。心欲调伏故。以重请问也。

    经云所说之法则非空也者。谓是真我。故不空也。

    趣取一事者。此意随四双之中。但举一双表于四德。

    河西云二株枯干表应化身灭者。谓表非灭现灭故也。

    菩提树亦一觚生一觚枯者。谓亦表如来成道非生现生也。觚字(嘴音)树之初生曰觚。亦云觚者枝也。谓一枝枯等也。

    应有所以者。谓表四德破立之意也。

    又是出家之处者。谓北天竺人多敬信佛法故。佛在彼以表于净。若约五行北方属水。水即净也。

    邵伯坐甘棠树得仙者。谓是世法犹有是德。况出世邪。故书云。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也。

    经云百兽孚乳者。去声呼之。鸟生曰孚。兽生曰孚。喻如众生得大涅槃。饮此法味获得常乐也。

    破着悟道者。谓破于邪当及无常等。今悟常非常非无常等。理亦是生善破恶入理之意也。

    金光明云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即是二月为一时。六时谓十二月也。今取前二月之时也。

    二法身者即是真应者。真即常住法身。应即五分法身。故云二身也。

    河西云常身无常身者。与真应意同也。

    亦是如来身密自在者。谓三轮不思议化。于身轮中而得自在宜也。

    八日与十五日随机不同也。

    经云无有亏盈者。谓众生机息不入涅槃。名之为盈。化缘未毕而入涅槃。名之为亏。今化缘已周同入圆常。常住妙本。即非亏盈也。

    言庄严者。此但能见佛性具于四德。即是庄严故也堪可依凭者。此之弟子皆是四依出世。能与世间而作依也。

    经云从佛所闻者。即是阿难多闻士知常与无常自然能解了。是名具足多闻也。

    经云天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者。初名半头。天眼来至会。即真天眼能见佛性也。

    又云善修少愿知足者。今依三谛具足杵薮五住一切烦恼。故云善修也。

    又云圣行空行等者。谓令依第一义空而修三昧也。

    又云一念之中能作种种神通者。依首楞严种种示现。依正不同故也。

    又云善修大智等者。谓一心三智称实相境无非法界。故云心无差别也。

    或是略说者。于此六人取其德行具之。故云六耳。自法华未开权解实。千二百人皆能庄严双树故也。

    对上六师故举六耳者。亦是为对外道。今知邪常解非常非无常等(云云)。

    又此比丘即是菩萨者。今从昔说。故云比丘法华开犹皆名菩萨也。

    虽非正难亦得称问者。谓前现明因人因果人意。如经常住于此等。若入涅槃众生无益。即是难也。

    经云性无住住者。谓如来之体性同虚空。何有能住及有所住。故云住住也。

    经又云凡言住者者。为众生故有烦恼。故名之为住。此约无住而论于住也。

    经云夫无住者名曰虚空者。此约体而论无住也。

    又云无住者名处非处力者。此约用名为无住也。

    又云无住者名檀波罗蜜乃至修四念处者。此约因果论无住也。

    道品亦然者。谓无作道品十力无果等。能成因果也。

    经云以真女身得菩提者。如法华中。龙女是户推亦须变成男子况是实女现身犹有五障。故云无有是处也。

    反以差别简空者。谓虚空之性。差即无差也。

    私云恐是六地者。谓是通教菩萨。至六地不退也。

    方便道中还归寂定者。谓非灭现灭入大涅槃。名为寂定也。

    即四悉意须入寂定者。如经。为欲度脱诸众生下即世界男意。未种善根令种善根下是生前意。未熟今得熟故下第一义意。涯贱善论者。令生尊贵下是对治意也。又从为与文殊师利下世界意。为欲教他下生善。为以圣行等下第一义。为欲可责放逸弟子下对治意也。

    经云以是因缘下结上四悉之因缘故也。

    非专一品应时时调均者。谓初修定时不宜修定。即须修慧。若修慧不宜即须修舍等。故云时时也。

    初本中言皆有者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至劫坏时任运而得也。

    取造事心专者。谓专修一境不约通大心数定也。

    更复缘余者。谓六尘境等也。

    如是余缘亦是一境者。以中定缘余六尘等境。皆是法界上定故也。

    以定一于一切名一切智者。以心一故一于余境。今诸境一及行论。心皆一故也。

    改缘易观者。能以不思议心为大涅槃。而修是实说起于散。此心转也。

    令诸行一者。皆是一行三昧故也。

    及取善修之定者。谓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名为善修。古人何故取大地定。故云通三性也。

    乃是禅定门户入住出相者。谓色定能入八定能住能出等。故云善入出住。住即是门户诠次也。

    正作静摄不作照知者。谓不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皆是偏定慧耳。

    故非偏慧者。即双照二谛显于中道。常无常故也。

    二法均平故者。谓不迟不疾迟疾得所。故云均平也。

    十住进求胜地者。谓是地前入空之时未能定慧均等。故未见性也。

    化人智用者。谓十行之时出假化物。偏起俗谛。定慧未均。故不见性也。

    空假双亡是平等相者。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故云别教意未能融通。三谛即三而一也。

    乃不迟不疾者。菩萨入真之时。谓一空一切空故。入假之时一假一切假故。入中之时一中一切中故。故云不迟等也。

    不诤等者。定慧均调。谓不与空有共诤也。

    达分三昧者。若论小乘。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