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本成十二字。又有二合三合四合等不同。各生十二。若依字母一字。出生十二字。若约无生内不论出生。取中间五五二十五并后三三九字。成四十四字。各生十二。若依四十二字。内一字即具一切法。故云皆有差别也。

    经云如是字义者。皆是涅槃三德之义。故云能令口业清净。

    又云众生佛性则不如是者。即约理论未有诠辨假此文字也。

    经云虽复处在阴界入中而亦不同等者。即是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不即故不同。不离故处在其中也。

    又半字义至之本者。小乘以半字为本。大乘以满字为本。若从本说半字。以满字为本。世间书记以半字为本。若如来方便流出世间经书记论半字为本。半字以满字为本也。

    述成者。亦云述。

    赞迦叶。亦云劝持也。

    ○释鸟喻品第十四

    河西云至三品同明真应等者。意谓半即是应满。即是真常。即是真无常。是应隐。是真显为应也。

    能隐能显者。即是常无常双游俱息之义也。息故能隐游故能显也。

    一教一切教者。真俗中一一皆具谛。名为一切也。

    二行并观者。即常无常行能具一切行也。

    教转成境者。无常教转为常教。成一实谛。境智转成行无常之智。转成常智。即不次第行也。

    雁鹄舍利者。即是鹙鹭鸟也。

    雌雄共俱飞息不离者。共俱喻双游俱飞。表施化俱息表。同入秘藏不离表常无常也。

    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者。常即无常名为量。无常即常。无量中一非常非无常。非一非无量。同入秘藏而一而无量也。

    凡与凡共行者。凡夫无常与凡夫常共行也。

    圣与圣共行者。圣无常与圣常共行也。

    凡与圣共行者。凡夫无常与圣常共行为圣。无常与圣常共行。故有此问也。

    一鸟穷下之生死者。博地凡夫之常也。

    双游不成者。高下只是常无常之意。未显得双非双照。故云未成也。

    半满约一法者。只约单明半满。未能开半明满等也。

    生死中有常无常者。生死无常即是涅槃常也。

    佛果中有常者。约施化时示无常也。

    生死中具常无常者。不同他人各取常无常边即生死是涅槃。即涅槃是生死。事理相即意在于此。

    事理双游其义既成者。理即涅槃故也。

    横竖具足者。理具一切名之为横。六即相望名之为竖。

    此中备有凡。凡共行等者。始自理即终乎究竟。非凡非圣等共行也。

    约人法分别俱成者。人即能行之人。法即常无常涅槃法也。

    具论应六者。胜修对劣皆不相离也。

    今品一时明常无常者。即是横论也。

    异法而说苦等者。彼谓彼异。时谓时异。各自不同。为双流行也。

    华叶无常等者。此释取下文譬意。故云常无常。亦是别文释。此总故也。

    果已定故是常者。且约世间成熟为常耳。

    然前两是横者。且约生死无常涅槃无我。自相对论无我正显于我。故云横。

    后一是竖者。生死望涅槃。以明苦乐等。故云竖也。

    理应备论者。生死中皆具涅槃。涅槃具生死。横竖不二。故且互也。

    一往谓是无端之问者。将世间常问如来常也。

    经云如是等物至同如来耶者。迦叶意难世间之常。即是无常。如来此无常否故。下答文不应受持。是义借喻。是常其不真实也。

    经云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者。由了此烦恼。如梦如幻体不可得。故云无也。

    第二结章者。结前异法生死涅槃。俱常无常也。

    经云云何而有阴界诸入者。且约第四禅天。故云阴等其想细故。唯佛能知也。

    有忧即无我者。为众生故。

    无忧即有我者。证常乐故也。

    如来心地乃至应是无苦者。难意从前众生有苦。见佛有苦。佛不念众生也。

    此是不定之言者。佛无忧喜为众生。故云有忧喜忧即无忧。云何定说也。

    经云譬如空中舍宅等者。此是平地之空。非大虚空也。亦如净名中意。要依于地无舍之后地还成空。故云性无住故也。

    三明地度者。即是三界九地。约色四禅为地也。

    猕猴尚见佛心者。昔教之中。猕猴奉密佛以默然。即知已受。亦佛借知也。

    今亦有少分知者。谓是比知或佛加也。

    譬起倒者。常无常倒犹如下湿。选择高原常无常药故。以治之也。

    安隐而游者。安置诸子住秘密藏名为安隐。从真起应游诸觉华。故云而游也。

    经云坏诸行故者。只是苦空无常。名之为行也。

    经云是处名甘露者。谓常住涅槃不死之药也。

    经云是名为死句者。句能诠辨。谓无常为死也。

    亦有此迹者。如来能见非众生见也。

    经云无天眼者。如净名中。云世执有真天眼不。答言有佛世尊。唯佛能见也。

    经云升智慧台殿者。迦叶难意即是于喜如何。言无住在山顶而见众生。亦是高下不同愚智不等。云何无有忧喜也。

    ○释月喻品第十五

    横论一时者。谓一体之上约常无常等。为横也。

    今月喻隐显竖论者。黑白前后相望故。为竖也。

    又俱是自行者。约法身之体也。

    隐显适宜者。约于用也。

    此乃一途者。略破。

    两问一答者。如上四依品。云何得广大及实非阿罗汉等也。

    一问两答者。如上长寿品。云何得长寿一问举因果两答也。一问一答如诸文答也。亦应更云一答两一问。云何知天魔及魔波旬说两问也。

    河西只是一旬余之二句等者。一句约月为名。余日星二句同在品内。故云可解。

    同况隐显者。月则白时名显。后黑时为隐。日则长时名显。短时隐。星则吉时为显。凶时为隐等。故云同也。

    私谓月摄日星者。且据喻边月居。于中摄得初后非。谓胜日从中题品也。

    月义便者。隐显便也。

    天如圆?者(散音)。?者盖也。

    日出扶桑日入蒙汜者。取东西之极际。氾即西极也。

    如作盗人自名其月为不乐见者。如阿含经中说。昔有偷瓜人不欲见月。语云咄咄月莫出待我偷瓜了。任汝出不出。即是不乐见也。此是众生不乐见也。

    金光明云三三本摄足满四时者。西国只立三时不名秋时。每时四月即十二月。俗法为四春夏秋冬。故云足满也。

    经云多遇冷患者。贪嗔痴也。

    经彗星者。彗字(苏醉反)字林(??苪反)。

    结曰喻叹常住教者。大菩提曰能破恶。能生善故也。

    月喻叹常住理者。理即法身智断具足也。

    星喻叹常住行者。如来之行非次第行故。以星喻众行也。

    ○释菩萨品第十六

    上有十三或十五问者。即是开合不同。若数云何只有十三为正。若论开问则有十五也。

    此品去有十九问者。菩萨品中开为十二。若取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一开问戒成十三问也。大众问品开为六问也。

    三事供养为初发心者。即是释迦菩萨初为陶师时。值过去释迦佛。燃灯布草石密浆等三事供养发愿。愿我当来成佛名为释迦等(云云)。

    虚信诸法者。谓通教菩萨初发心时铿然不实。研心成观。观一切法。悉皆幻化故也。

    干慧地者。非是无慧来有理水以慧少。故名为干也。

    游戏神通等者。至七地后心从空出假。八地之时道观双流与物结缘也。

    摄法不尽者。惑法不尽行法位法智法。并皆不尽也。

    退不摄一切众生者。理性众生名菩萨也。

    进不摄佛根性人者。谓圆乘根性初发圆心名字菩萨也。

    通诸众生者。谓十法界众生到佛果犹名众生。故云通也。

    皆名菩萨者。理性众生亦名菩萨。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等。正当此问也。

    不问五位者。名字已上菩萨也。

    理性为因教光为缘者。由真如内薰为因。外籍教光以之为缘故也。

    从谤而信者。以不信故而生诽谤。因梦罗刹而能发心也。

    岂会经宗者。此经以常住佛性为宗。始自阿鼻终乎妙觉无非经宗。故斥他人安作余解也。

    而少有眉目者。河西但为一意。据体皆通只有一面。不如今家。各有所对。有真眉目耳。

    一傍答者。未答正问。且引上文叹其教体。名之为傍也。

    经云诸经三昧。小乘三藏也。

    次灭恶者。即答上三问对于三障。云何处大众而得无所畏。答于业障乃至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即答烦恼障也。由闻生善所以灭恶皆缘理性。涅槃光力众障消灭也。

    如梦罗刹者。即如下文虽闻此经而不能发。梦见罗刹逼令发心。汝若不发菩提之心。当断汝今觉。以怖畏而能发心也。

    内因外缘令得发心者。已是发心云何未发。今意不尔。全未发圆心。名为菩萨也。

    毛孔譬信者。信心少故。但有正因由如毛孔也。

    此品之前者。如经大涅槃光能令发心等。

    前品之末者。譬如日出众雾悉除等是也。

    何用赏罚者。四依出世赏持比丘罚破戒者。今涅槃教自今发心善恶即等。何用四依也。

    三恒犹未解者。至于四恒始得二分解。故云末也。

    大事大德者。事即因缘感应之事。德即有福生信之人也。

    初明去取者。去阐提取众生。阐提虽有佛性。以断善未生信故。其余众生虽作五逆等罪。闻经生信皆能发心也。

    如何消经者。论未发心菩萨通于阐提。经云何简故以圆释六。即甄分从分从名字来现生信。故谤能发心与阐提异也。

    经云梦见罗刹即能发心者。亦是此经不思议感应之事。宜从罗刹发心。若无因缘遇亦不发也。

    人天续发者。相似位人未出三界。且在人天也。

    经中又云若在三趣者。此据未破见思之人。若至似位离三趣故。故云人天也。

    经云真佛所说者。即是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此之妙典非说而说。名为真佛也。

    熏辟思慧者。由内薰故思慧得生。

    涂目譬修慧者。由目净故。慧眼得开也。

    见譬读者。见属色。色即文也。

    嗅譬诵者。亲能到故。如诵在心也。

    释论山羊角者。约能坏同也。

    菩提要路者。发心之始要须断恶。自能生善也。

    后世作眼者。诸令识灭恶生善之路。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等也。

    逆顺各十者。逆顺十心也。顺谓从细至粗。从于无明至一阐提。逆谓从粗至细。从于阐提至无明。忏名修来。悔名改恶。忏名修功。悔名补过。具如止观第四卷广明也。

    忏护是其二世者。忏即过去。护即现在故也。

    生死际即过去者。无始而始。以无明为际也。

    至无至处者。亦以无终而终名之处。为初住已上得无生忍位也。

    经云诸佛法尔者。皆能令于众生发菩提心故。阐提不信犹故。施与终令发心故也。

    不坏眷属者。皆是长寿之因也。

    经云犹如灰覆火者。无明之灰。覆现在出世因果。不见未来也。

    明恶不即受报不如乳即成酪者。恶论未来酪论现在。故云不即受也。

    巧说外化相似位人者。初依菩萨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诸佛皆向说法等也。

    不匿教者。所说称理。所言如所行也。

    华生泥者。烦恼淤泥能生智慧华也。

    阿萨阇病者。谓恶癞病也。

    吐忏现在者。由现见故。

    下忏过去者。由长远故也。

    求理为薰者。理是内故董即内也。

    是罪栖处者。双明依正受报。以之为家也。

    慈悲是圣人之家者。如法华中大慈悲为室等。即是无缘慈。能遍覆众生也。衣亦须去。意云常解。若生常无常教。亦亡显于中道正观也。

    反覆成病者。若论常无常通于今昔。若论成病唯约于昔。故前文以八术治之。

    经云从是寤已等者。亦是此经不思议感应之意也。

    经云有大果报者。就能发心证得初住分果常乐。名之为大也。

    先籍教生解者。籍常住教生于理解也。

    药病不同者。如来知时能用常无常等。药治于无常等病。故云善解也。

    惑心既解者。谓从惑生解也。

    十地满者。约解穷边故满也。

    二乘如乾者。断通惑尽也。凡夫如湿。具贪嗔爱见也。

    涂鼓譬昔教者。教能诠理。理能破恶。名之为死也。

    遇时闻者。机感相会。如慈石吸铁。故云无心欲闻也。

    昔教如夜者。未破无明未见佛性故也。

    能解他缚者。如净名中自就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故自解等也。

    前是因时者。若论发心名字已来。若论解缚分真已上。真因位也。究竟为大船师。亦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故也。

    前是法身善逝力者。即是冥应。众生能令发心。亦是冥机冥应。广如法华玄文一十六句等也。

    今是应身应力者。众生机能感佛从法身地义之如来也。

    经云生清净信者。得于涅槃教风。风即是信。王即教主。有信能度大海也。

    处处应来等者。来为灭恶现九界身去。为生善众生得益。如来之体。实无去来。故云常住也。

    华果长短悉随天意者。随机见三胜劣不同也。

    一体多约果人者。且从法身究竟而说。果必从因。如法华寿量品本行菩萨道即是其因。故云多也。

    僧是因人者。依佛修行故也。

    如四非常者。只是无常苦空无我等四也。

    于一无常即备四义者。谓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亦是空有四门之义也。

    其意下注云云者。四教意也。

    此与四教义合者。佛说生灭即藏教。即不生灭是通教。亦生亦不灭即别教。别教地前亦生灭初地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等圆教也。

    三者剑四渗槃者。古译不同。一名四实。前二名。后二名别也。

    初明经威德即法衰者。由僧衰故致令法衰。法由人弘故也。

    得好弟子者。如弟如子。传如来教如佛所行。名之为好也。

    成八斛一斗者。一斛一石即八石一斗。以四度加之故也。

    合譬有七句者。牧女四度添水为四。五譬受学者六譬弘经者。七譬听法人犹胜小乘。故云千倍也。

    后正譬弘法之人者与牧女譬弘经者。何别答。牧女譬添译。弘法譬求利。

    妇譬常境者。境能生解故也。

    余知见譬宾客者。一实之外权法为余也。

    方便功用者。缚为人说也。

    智者以能被缘合者。所被约佛唯说真。乳能被约机。二谛不同也。

    经云着后者。着字(中怒反)郑玄着之言处也。广雅补也。亦立又音知略反非今所用也。

    应有四句者。一男子。男子不知佛性即是女人。二知佛性即是丈夫。三女人。女人若知佛性即是男子。四不知佛性名为女人。经中男子女人各得一句耳。

    经云我不随顺世间法也者。世间之法。即出世涅槃之法也。

    没地者。末法渐减邪见转增。佛法渐尽。故云没也。

    初释偈疑兼遣上问者。若更开云何乐未生而能受乐。兼答第九问也。引偈释纯陀之疑。遣迦叶之问。三乘若无性等也。

    差别即无差别者。三乘名差。一乘即无差也。

    悬与理同者。与今差即无差。一乘理同也。

    中根于迦叶问中悟者。上文三十四问中悟也。

    文殊更为腾疑者。如经犹有疑心等。前文如来已答常身法身竟。今更腾疑。故云犹有也。

    经云诸佛菩萨乃至无有差别者。意难如来今得于常。还同世间悉是无常。与此三乘有何差别。同无常也。

    经云亦有差别亦无差别者。佛答意昔日无常即有差别。今日闻常即无差别。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非差非无差。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若有差别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此一偈凡四出者。此是斯经之宗极。释义之指归。自古名为涅槃四柱。若一不当涅槃室倾也。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者。只是本有今有。本无今无何者。本有烦恼。今有涅槃。本无涅槃。今无烦恼。三世有法差。即无有是处。无差即差。斯有是处。即是差别。因果非因非果。皆例此也。

    亦为下品三根者。上根此品。中根次下二品。下根至四品也。

    而今无者。今以常故无无常也。

    而今有者。有金刚后心常也。

    是纯陀所疑非关偈意者。今斥昔是常今得于常。常即无常。正当其疑。偈意本明于常开。昔无常上半本有。今无无常即常下半。本无今有差即无差。乃同偈意也。

    复云上半不异前者。同前金刚心前释。

    而言三乘人同入等者。此通教意也。

    地人云常非是始得等者。此计梨耶有清清之识。此识含藏。具一切法也。

    亦应显已还隐者。即同文殊。难意谓得常已后。还是无常也。

    亦应隐而不显者。无常与常不相即故。还同三世摄也。

    三藏师云者。真谛三藏释也。

    还同地人者。本隐今显同也。

    惑灭道存者。烦恼有始名之惑灭。涅槃无终名为道存也。

    昔于一为三今只三为一者。三是一家之三。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等。如棒间成指也。一是三家之一者。如揽指成拳也。

    而今无者。是昔日之今也。

    则本无而今有者。今日有一乘也。

    亦是现在过去者。本有今无也。

    现在未来者。本无今有也。

    至论佛性乃至今本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却释上半。故云今本也。

    无常常者。无常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又云本有只是有者。本有只是今有何者。差即无差故。

    今无只是无者。今无只是本无何者。今无三乘。即是本无一乘。故又本不有今不无者不有非有不无非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故也。

    如是展转不得相离者。随一一句。皆约三谛。一谛融通。差者相即故也。

    亦是无常即常等者。上已答竟。文殊更腾。故云亦是也。

    云消冰冶者。今家释意不同他人。如万里长冰不过春常之日自然消冶也。

    智悟亦然者。只是境智不二。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智。名之为悟也。

    亦有亦无即为人者。亦有生于昔日二乘之事善。亦无生于今日菩萨之理善也。

    三世有法乃至第一义者。即非有非无。显中道也。

    今此一悉即具四悉者。圆释自在。于一句中即世界意能生善破恶入理等。余之三悉例然。

    本有即有句有门者。有句约法。有门约教。无等亦尔。

    声闻缘觉亦有差别者。未悟一乘名为差别。今悟一乘即无差别。

    上三句出所非非除性有性无者。意云本有今无非除于有。次本无今有非除于无。即非有非无。故云结也此有可令无者。二乘之有令无也。

    此无可令有者。涅槃妙有也。

    此有不有故非有者。非昔三乘之有令无也。

    此无不无故非无者。今日无三乘之无有。涅槃之有也。

    即是非今之本者。昔日烦恼之本。非今涅槃之本也。

    即无本之今者。昔日烦恼有家之本。即是今日涅槃无家之本也。

    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者。此今是今日涅槃无家之今。非是昔日有家之今也。

    经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若一切众生得闻无差别义。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涅槃。故云安乐也。

    寻便惊怪者。譬守护人一往生疑以有信故。能知乳色也。

    众生业报者。即是同正因之报。令乳一色也。

    经云同尽漏故者。同得理性涅槃无漏也。

    何曾证入者。二乘证入如来常住不变。故云不入也。

    实同如来一涅槃者。岂有以进三百之路。而不到于宝所。为懈怠者。说二涅槃耳。

    经云涅槃名为善有者。即是本有之性。名之为善。二乘涅槃不名善有也。

    而实不尔者。未有如来出世。令二乘人而般涅槃故。小般若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即此义也。

    双领两义者。昔日三乘名之为差。今说一乘差即无差同一佛性。故云双领也。

    经云一切众生性相云何者。性以据内。相以据外。揽而可别众生之性与三乘性。其相如何。同邪异邪。仍于无差别中作差别。答者其性是同。其相则异。由杂烦恼故也。

    经云不可俎坏者。由护正法持不煞戒等如上文答。得长寿果金刚之身。即其义也。

    口爽即生盲者。不能知味。同不见色边。三宝属色故也。

    不识手足者。不识身中一体三实也。

    ○释大众问品第十七

    即为大众所问之境者。谓大众各对受供化佛为境也。

    意在兹品者。观师意者。谓迦叶问名为大众问品耳。

    今示涅槃之相者。佛以放光催供表其相也。

    从答显问。即是大众问如来答也。

    及近无上道问者。即是超答此文在无余问后也。

    三人天遮者。谓不许独受纯陀供也。

    经云种种器物充满具足者。岂有纯陀八斛粳粮而能如是。皆是如来不思议力。故云具足耳。

    经云大威德诸天者。谓色界诸天也。

    经云且止纯陀勿使奉施者。是诸天等。谓佛独受纯陀供即入涅槃。不受人天。不知如来受纯陀供正为人天。皆因纯陀故也。

    经云犹如西方安乐国土者。如来借助威力令土清净也。

    经云时诸比丘等者。即是无供之众。皆能生物善故。受人天供也。

    经云所食之物亦无差别者。即是粗非粗妙亦非妙。皆是不思议如来之力也。

    经云诸佛法应尔者。机兴则兴。机谢则谢。皆为汝故。何须悲也。

    已经无量劫者。如法华寿量品说。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等。

    经云咸得安隐乐者。我以久证涅槃。今为汝等大众咸得涅槃。故云安隐乐也。

    此二鸟得共处者。意举相违之事。令得相顺我即涅槃。今就相违何得令我入于涅槃。故皆假设假设令顺如来。亦不入于涅槃视诸众生。如罗睺等。下诸双意。例如来实不涅槃。汝等何故请如来莫入涅槃等也。

    即法是人等者。只是人法一体三实具足含中之真谛也。不得以偏真解之。广如法华玄文。七重二谛中释也。

    违害法身者。除圆乘外前之三教犹名栴陀罗。若发圆菩提心人即名罗汉。何者罗汉因人同于圆人。后必得故也。

    经云一尘一佛。皆假设之言。若使纯陀碎饭如尘供佛。亦不能遍。何者意领。皆是如来神力威助。令现斯事耳。

    演说于秘密问者。即是有覆之密。非是大乘之秘。以将有余覆于无余。故云密也。

    非平道显理者。屈曲随机覆理之说。名为密也。

    经云一切契经者。即通于大小。皆名契经。小即有余大即无余。故云一切也。

    得近无上道兼答两问等者。即是最后之问。今逐文便以超答之。故云兼也。

    三释取意者。虽是罪人有可取之义故云意也。

    破戒及悭云何可赞者。破即三种病人。悭即是持戒人也。

    经云所说破戒者。即是通也。三种病人且据阐提未曾发心。故以简之也。

    经云其余在所者。即是三种病通说四众等也。

    而亦趣向等者。且取言谤之边。汝心犹未但是阐提之萌渐。故云趣向之道也。

    经云无佛法众者。即是拨无因果不信三宝也。

    经言所言破戒其义云何者。纯陀就见破戒之人。皆云趣向一阐提道。故更问起也。

    有六妙药者。要依此六及逆顺十心依方等忏也。

    五达罪相者。体达罪性无内外故。空即是无生之忏工是端坐念实相等。名大忏悔也。

    经云则可拔济者。佛性常住即是其义也。

    经云譬如日出者。即是大涅槃曰能破无明之暗。故也。

    发心达罪亦可会此者。一犹未舍法服。故能发心。犹达罪相故。能受持读诵。亦是观心诵经同也。

    应具如前者。如前六种灭罪意也。

    举是举非等者。文中自对供养得福为是。无福为非也。

    女譬浅行菩萨者。谓前三教初心能生圆解。故云女也。

    远至他土者。生死为己国。涅槃为他土。

    天庙譬此经者。依此圆解常住之教。证天然之理也。

    断常耶众譬恒河者。此语犹到应云恒河譬断常等也。

    经本性獘恶者。起破戒心未能生解。名为本性也。

    得果报生天者。得于分果生第一义天也。

    经云汝今不应作如是说者。此有两意。一我以处处简除阐提何须更。问言若能发心改悔还得果也。施此人不得福。定不改悔故也。

    阐提作佛亦名谤佛者。一云经不说故。二我以简除故。三是阐提故。故云谤也。

    不作佛亦名谤佛者。谓佛说阐提有佛性故也。

    经云少分一切者。是有余之说。对于外道。未是无余也。

    大加方等者。方谓法也。等者广也。以法广故。故众法所归即大乘法也。

    九十五种者。前九十三名体俱耶。后二犊子毗昙修多罗等名正体耶。华严九十六者以大望小。通取二乘亦斥成耶。故云九十六也。

    贪是枝未烦恼如母者。由根条故则能生养。故云俱有也。

    唯除助道是无余义者。谓有余无余节节有之。更加一切无余为极简异有余也。

    修万行因得万行果者。更应须约教简之。作真实说。

    无法不尽者。圆法为真也。

    非因非果者。是正道理说。今意不尔。大小之中皆有余无余也。

    更问功德下准文又分为二。先问次答。

    一行标请者。上半下半请。

    经云小停住。天人见佛就受供。不敢请久住于世。故云小也。

    两行释请举出家二人等者。阿难迦叶是传持之人二人福大。故请佛住。阇王是国王。故须请住也。

    引六卷观如来两足自知常无常者。此即表迦叶能了常无常意举阿难。二人皆能了也。

    出大论者。具如止观记。

    经云以种种物供养者。闻法报恩。表因趣果也。

    经云而受记莂者。即是通记而不言。劫国久近作佛名号等也。

    经云如是正法者。常住佛性一体秘藏也。

    今佛为须?故者。机犹未熟。更说五行十德佛性之义。而成熟之。然后折摄善恶之用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六(二末)

    承保四年夏五月二十八日一校已了二交已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