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会疏最新章节!

人皆不能修身、戒、心、慧。此中以通涅槃为河,明文在此,不须致惑。

    是七人中下,第二、明出入。

    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亲近善知识者,至心听受如来正法,内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习身、戒、心、慧,是故得名度生死河到于彼岸。

    若有说言下,第三、明偏执不可。

    若有说言一阐提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着;若言不得,是名虚妄。

    是七种人下,第四、正明中道不定。

    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或一人具七,则始终为语,初虽作恶,后渐修行,成第二、三及以第七;或七人各一,则当分为言。

    若人心口下,第二、正明得失,又二:初单明失,次双明得失。初又二:先就三法明失,次结于失。初为三:初就阐提;次就圣道;三、就佛性,定皆不可。

    善男子,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说言八圣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有说言八圣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是故我于契经下,第二、结失义,又四:初、唱二人能谤。

    善男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有二种人谤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虽信,不解义故。

    若信心下,第二、唱信慧互无。

    善男子,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不信之人下,第三、结皆是谤。

    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说言无有佛法僧宝;信者无慧颠倒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

    是故我说下,第四、结互无。

    善男子,是故我说,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无智慧故,是人能谤佛法僧宝。

    若有说言下,第二、双明得失,又二:先就阐提成佛、不成佛,次就众生有佛性、无佛性。各有三句。初三者。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有言:一阐提人舍一阐提,于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说言: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

    前两是谤,后一不谤。何故尔?各据一边,取有取无,故两句成谤;若以纵容中道之解,故一句不谤。有人云:阐提不舍恶心,即得成佛,是谤义。复言:阐提只即此身,不得成佛,于异身中乃得成佛,复是谤义。有人言:阐提改恶修善,善心相续不断,即非谤义;佛性义亦尔。有人云:众生有佛性,身中已有相好,常乐具足,断惑即得者,亦是谤义。若言众生全无佛性,亦名为谤;今时有说当果佛性,则堕此中。

    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后之三句,初二是谤,后一不谤,如文。

    夫佛性者不名下,第三、总结大宗,又四:一、明佛性之理。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

    未得菩提下,二、明约法因中说果。

    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

    三、引证,明如来或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是名如来下,四、结随自意语。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随意语故名为如来,随意语故名阿罗诃,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

    迦叶菩萨言下,第三、明同异,又三:初、明佛性同虚空;次、明异虚空;三、破外道执虚空佛性。言同异者,肇云:为好同者说同,虽同而异;为好异者说异,虽异而同。前明佛性有同虚空、不同虚空,此乃法王正典有同不同。破外道虚空者,此是破世性眼所见之虚空。初明同义,先问,次答。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耶?

    答中有三:先明佛性同虚空非三世摄,次明同虚空非内非外,三明同虚空无挂碍。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

    善男子,虚空非过去。何以故?无现在故。法若现在可说过去,以无现在故无过去。亦无现在。何以故?无未来故。法若未来可说现在,以无未来故无现在。亦无未来。何以故?无现在、过去故。若有现在、过去则有未来,以无过去、现在故则无未来。以是义故,虚空之性非三世摄。善男子,以虚空无故无有三世,不以有故无三世也。如虚空华,非是有故无有三世;虚空亦尔,非是有故无有三世。善男子,无物者即是虚空,佛性亦尔。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

    初文广明三世相待是无,故不得有三世。三世既无,虚空即不为三世所摄。文云:虚空无故,非三世摄。其相云何?空只是无,无即是常。佛性是有,而复是常,故三世所不摄。虚空是无,而常亦非三世摄。问:若尔,即应佛性是有,不为世摄,何因云常非三世耶?解云:佛性不全有,故不云有。

    又虚空无故非内外下,第二、佛性同空,非内非外。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

    如世间中下,第三、佛性同虚空,无挂碍,不复细开。

    善男子,如世间中无挂阂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挂阂,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迦叶白下,第二、明异虚空义,又两番问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佛性、涅槃,非三世摄而名为有。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何故不得名为有耶?

    此初番问者,正言佛性、涅槃、虚空等,并非三世。虚空非三世而名为有,涅槃非三世而名为常,同无三世,何不同有?

    佛答为三:一、章门,二、解释,三、结酬。先唱章门,如文。

    佛言:善男子,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

    云何名下,次释三门皆有所以。

    云何名为非涅槃耶?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槃。非如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壁墙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涅槃等三,为利益故,相待而说。空无利益,故无相待。但得是无,不名为常。私谓:言利益者,只为将护末代权机者,不宜闻于生死是涅槃,二乘是如来,瓦砾是佛性。忽有机缘,不可不说。但依下答,其言有归。法华已说,岂可固违?故经云:世间相常。世间之言,岂过五阴、国土等耶?况阴、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

    一切世间下,第三、结酬。

    善男子,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以虚空无待故,所以名无;涅槃有待,故名为常。问:涅槃对非涅槃,虚空亦对非虚空,何故非待?解云:欲互显故。涅槃本绝,而名为待;虚空本待,而名为绝。涅槃相待,故得是有,明是妙有;虚空绝待,故得是无,明是妙无。此即不例。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世间亦无非四大对,而犹得名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故不得名之为有?

    后番迦叶因佛上答,即设并云:如来向云:涅槃有对,是故名有。虚空无对,即是无者,四大无对,亦应是无。四大无对,而是有者,虚空无对,亦应是有。此文不易。故一切世间无非四大对,犹名四大有者,一切世间凡所有物,皆是四大,即皆是有,无非四大对于四大。虽复作并,佛竟不答,但牒虚空以对涅槃。问:何故不答?亦有深意。迦叶本云:四大无对,是故名有,虚空亦应无对是有。今明四大虽无,外许非四大来对于四大,而四大中自有相对,如地、水等各自相对,而虚空中更无有物自相对者,所以是无。此并虚出,故佛不答。

    佛答有三:初、牒问非之。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下,二、释。

    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

    明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有;虚空无十五句故,所以无。

    若有离于下,第三、正答,有五句:先明虚空;若有,应同四大,有三世摄。

    若有离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如世人说下,第二、明虚空若有,应同心数,自有三句。

    善男子,如世人说,虚空名为无色无对不可睹见,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

    虚空若同下,第三、明若有+法者,是三世摄。

    虚空若同心数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摄。

    若三世摄下,第四、明应是四阴。

    若三世摄,即是四阴。

    但同四阴,除色一事,余名四阴,四阴非见,虚空亦然,阴三世摄,空亦然耶?

    是故离四阴下,第五、结非有。

    是故离四阴,已无有虚空。

    此意正明法若是有,可论相待;空既是无,无何所待?

    复次,诸外道言下,第三、破外道计空,又二:初正破执,次结同异。就正破又二:先别破八执,次总举五大例破。初别破八执:一、破空是光明;二、破空是住处;三、破空是次第;四、破空在三处;五、破空是可作;六、破空在无碍处;七、双破两执;八、重破空是住处。初破空是光明者,数家亦谓二十一色空属明色。于中又二:先牒执,次破之。

    复次,善男子,诸外道言:夫虚空者,即是光明。

    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虚空。若尔,是色法者即是无常,是无常故三世所摄,云何外道说非三世?若三世摄则非虚空,亦可说言虚空是常。

    文云亦可说言虚空是常者,具足应云亦不可说是常,文中略故,而无不字。虚空虽无不可说常,终是无常。但此外道不解空义,云空是色,乃是空中容于光色,何得乃言空是色耶?言亦可者,应言不可,语略故耳。

    复有人言下,第二、破空是住处,亦先牒,次破,三、结。

    善男子,复有人言:虚空者,即是住处。

    若有住处即是色法,而一切处皆是无常,三世所摄;虚空亦常,非三世摄。

    若说处者,知无虚空。

    光宅云:既言真谛有重数,亦言虚空有处所,如东西二室,一满一空,当知有处,亦同此破。

    复有说言:第三、破空是次第。言次第者,如箫管中及门向内,数人言窗内见;于外间之空,先于第一窗棂中见,复于第二、第三中见。此是次第,亦先牒次破。

    复有说言:虚空者,即是次第。

    若是次第,即是数法;若是可数,即三世摄;若三世摄,云何言常?

    若复说言下,第四、破空。在于三处,即有三计,亦二:先牒,次破。

    善男子,若复说言:夫虚空者不离三法:一者、空,二者、实,三者、空实。

    彼计一云:空还在空处,有中无空;二云:空在有处,无处无空;三云:在有无处,如湿烂物,当烂未烂,即名有空。

    若言空是,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实处无故。若言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空处无故。若空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二处无故。是故虚空名之为无。

    破执如文。

    如说虚空可作下,第五、破空是作法,亦先牒执,次破之。

    善男子,如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去树去舍而作虚空,平作虚空,覆于虚空,上于虚空,画虚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虚空是可作法。

    今时数论等,各计穿地、斫树等,悉皆得空,并是作空。

    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瓶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世间人说下,第六、破无挂碍处,先牒执。

    善男子,世间人说一切法中无挂阂处名虚空者。

    次破彼执,于中二:初具、不具下,先两句定。

    是无阂处,于一切所为具足,有为分有耶?

    次若具下,难。

    若具足有,当知余处则无虚空;若分有者,则是彼此可数之法;若是可数,当知无常。

    只问无碍处为空者,此空为具足容十方空,为不具足容十方空耶?若具十方虚空者,当知十方无有虚空。若不并著者,亦是此有彼无。

    若有人说下,第七、双破两执:一、执空与有并,二、执虚空在于物中。先牒两执。

    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阂,与有并合。又复说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

    二、俱不然下,正破,先总唱不然。

    二俱不然。

    次何以故下,双破两执,又二:前破空与有并。次破器中,初文又二:先作三章门,次次第解释。三章门者。

    何以故?若言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合,如飞鸟集树。

    一、异业合:如飞鸟集树,唯鸟来栖树,树不来栖鸟;亦如物来合空,空不来合物。

    二、共业合,如两羊相??。

    二、二业共合,如两羊相触,空亦合物,物亦合空。

    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在一处。

    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者,物用与物已合,物只是体,用是物家动用,此二事体用已合。空用与空已合,空即是空体,用即是空所容受用,此体用已合,复更以物合空,如两指。先已合,后更两两共合。若言异业下,次释上三章。先释第一,文自有三:一、无常难;二、常难;三、亦常亦无常难。

    若言异业共合,异则有二:一、是物业,二、虚空业。若空业合物,空则无常;若物业合空,物则不遍;如其不遍,是亦无常。

    今初。先作无常难中言:一、是物业,即是动业;二、虚空业,即是空业。言空业合物,空则无常。物既无常,而空与其合,岂不无常?若物业合空,物则不遍者,此既合彼,应随空亦遍,复应物随空是常。百论中或心神等觉,以觉等神破(云云)。然今在言小异,而其还于此执,正言物既不遍,云何合空?言则是无常者,空亦无常耶?

    若言虚空是常下,第二、作常难,又二:先牒执非之,次正难。

    若言虚空是常,其性不动,与动物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若常,物亦应常;物若无常,空亦无常。

    难意并之,令并无常。

    若言虚空亦常无常下,第三、作常无常难。

    若言虚空亦常无常,无有是处。

    彼意或言:合物之空,自是无常;不合物空,恒自是常。云亦常无常者,今直难云:无有是处,谓法相中无有一法半常半无常者。

    若共业合下,释第二章门,又二,此初牒执非之。

    若共业合,是义不然。

    何以故下,正破。

    何以故?虚空名遍,若与业合业亦应遍,若是遍者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切合,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言若空与业合,业亦应遍者,谓空体与用合,用亦应遍。若空用遍,则应遍与物合,不得更有离物之空,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若言已合共合下,释第三章门,又二,此先牒章门非之。

    若言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是义不然。

    何以故下,正破,其中有法、譬、合。

    何以故?先无有合,后方合故。先无后有是无常法,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已合共合。

    如世间法,先无后有,是物无常,

    虚空若尔,亦应无常。

    言先无后有者,谓空之与物,先时不合,后时方合,则是本无今有,应是无常。然此唯破后合,不破前合。所以然者,前空体与空业用,物体与物业用,不有则已,有则俱时,岂可得言先时无合,后时方合?而浅识者,谓空是体,有若来时,方有空用;物亦如是,体移动时,方有动用。只此前合,亦是本无今有破,则应云无常。只此先无今有破者,即具破于前后二合,正破后双合,傍破前单合。

    若言虚空在物下,破其后执,明空在物中,又三:初牒执非之,次正难,后结句。此初,牒执非之。

    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是义不然。

    何以故下,正难,又二:初作理责,次作并难。初又为三。此初,正责。

    何以故?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处住?

    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本无器时,空在何处?

    若有住处下,第二难,应有多空。

    若有住处,虚空则多。

    未有器时已有一空,后有器时复有一空,宁非多空?

    如其多者下,第三、结过。

    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

    凡结三过:一、不得言常,谓先是无器之空,今是有器之空,宁得是常?二者、不得言一,可解。三者、不得言遍,有器时空,非无器时空,空宁得遍?

    若使虚空离空有住下,第二、并难。

    若使虚空,离空有住,有物亦应,离虚空住。

    若谓无器时空,离有器时空而有住处,物亦离空而有住处。

    是故当知下,第三、结句可见。

    是故当知,无有虚空。

    若有说言指住下,第八、重破空是住处,亦先牒,次破。

    善男子,若有说言:指住之处,名为虚空。

    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当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无方所,以有方故虚空无常。若是无常不离五阴,要离五阴是无所有。

    所言指住处者,若言即指一切住处为虚空住处,既有四方,方若异者,空应四方随空住处。

    有法,若从因缘下,第二、总结,举五大住,例破可寻。

    善男子,有法若从因缘住者,当知是法名为无常。善男子,譬如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故,因地之物次第无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无常故,地亦无常;如水因风,风无常故,水亦无常;风依虚空,虚空无常故,风亦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

    虚空无故,非是过去下,破外道执中,次结同异。所言同者,涅槃、虚空同无三世;所言异者,涅槃是常,虚空是无。又三:初明空非三世。

    虚空无故,非是过去、未来、现在。

    次举兔角,亦非。

    亦如兔角,是无物故,非是过去,未来现在。

    是故我说下,三、结同异。

    是故我说佛性常故非三世摄,虚空无故非三世摄。

    善男子,我终不与下,明用中第三、习解除惑之用,亦言无诤之用。何以除惑?已得中道观,故能去之。若无此观,何由能断?大分为二:先、明如来习解满故,不与世诤;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前文又三:一、观解,二、论义,三、结成不诤之用。此即初文。

    善男子,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何以故?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

    世间智人,体中道理,双说有无;佛亦如是,不违彼说。复是由佛得中道故,故与物和,所以不诤,岂非中道观解之用?世间愚人,所述乖理,不当法相,言有言无,违于佛旨,如与佛诤,况世间人!

    迦叶菩萨言下,第二、论义,有四番问答。此初番,先问,次答。

    迦叶菩萨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答中有三:初唱十法。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次列十法

    何等为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亲近善友,四者、内善思惟,五者、具足精进,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语,九者、乐于正法,十者、怜悯众生。

    三、结不诤。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优钵罗华。

    唱、结二文之中,皆有沾字,须作点音。

    次第二番问答,论世智所说,有无问可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何等名为世智有无?

    答中,定于法体,又二:先明有。

    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是名世智说有,亦我说有。

    次明无。

    善男子,世智说色无有常乐我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是名世智说无,我亦说无。

    次第三番问中二:先正作相违之问。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间智者即是菩萨、一切圣人。若诸圣人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云何如来说佛色身常恒无变?世间智者所说无法,云何如来说言是有?如来世尊作如是说,云何复言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次结佛有颠倒。

    如来已离三种颠倒,所谓想倒、心倒、见倒。应说佛色实是无常,今乃说常,云何得名远离颠倒,不与世诤?

    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从烦恼生,是故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如来色者远离烦恼,是故说是常恒无变。

    答中,明不相违,各有所据。众生之色从烦恼生,故色是无;佛色不然,故得是有。

    次第四问答,明色常无常相。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为色从烦恼生?

    问含二意:一、问:云何色阴从烦恼生而得是无常?二、问:云何色不从烦恼生而得是常?答中具明二义,今问中略故,但举色从烦恼生是无常一边。

    佛答:有三:一、明观与不观为常、无常之本,二、正明常、无常果,三、结所属之人。初文又二:初总明观与不观。次单明观者,亦可云先略后广,广中唯明一义。前文又四,此即:一、明生三漏是所观境;智者应当下,二、出能观人;如人将盲下,三、出不能观者;有四种人下,第四、双举二人。前二如文。

    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所以者何?知罪过已,则能远离。譬如医师先诊病脉,知病所在,然后授药。

    善男子,如人将盲,至棘林中舍之而还,盲人于后甚难得出,设得出者,身体坏尽;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能知见三漏过患则随逐行,如其见者则能远离,知非过已,虽受果报,果报轻微。

    第三文中,不观之人,人譬三漏,盲譬众生,棘譬恶道。欲明三漏,牵诸众生令堕恶道;纵出恶道,法身破坏;法身破坏故,三身尽坏。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亦重;四、作业时轻,受报亦轻。

    四、双结两人中有四句:前二即是观、不观者,后二即是任业之人。

    若人能观下,第二、单出能观人,又二:先单出人。

    善男子,若人能观烦恼罪过,是人作业受报俱轻。

    次广明其人,又二:初总,后别。总中又二,此初正明观漏,有六句。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应远离如是等漏,又复不应作如是等鄙恶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脱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报故。我若修道,当因是力破坏诸苦。是人观已,贪欲、瞋恚、愚痴微弱;既见贪欲、瞋、痴轻已,其心欢喜。

    复作是念下,二、明其自能勤修,亦有五句。

    复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缘力故,令我得离不善之法、亲近善法,是故现在得见正道,应当勤加而修习之。是人因是勤修道力,远离无量诸恶烦恼,及离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果报。

    是故我于下,第二、别明观漏,亦二:初、正明观漏,次、明能自勤修。前文有三。此初,先观因,有法、譬、合。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当观一切有漏烦恼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有观漏,不观漏因,则不能断诸烦恼也。何以故?智者观漏从是因生,我今断因,漏则不生。

    善男子,如彼医师先断病因,病则不生。

    智者先断烦恼因者,亦复如是。

    有智之人下,次观果报。

    有智之人,先当观因,次观果报,知从善因生于善果,知从恶因生于恶果,观果报已,远离恶因。

    观果报已下,三、观于轻重。

    观果报已,复当次观烦恼轻重;观轻重已,先离重者;既离重已,轻者自去。

    智者若知下,二、明自能勤修,亦有法、譬、合。

    善男子,智者若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是人尔时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为灭如是诸烦恼故。

    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轻必可除差,虽得苦药,服之不悔。

    有智之人亦复如是,勤修圣道,欢喜不愁,不息不悔。

    若人能知烦恼下,二、正明常、无常果,又二:先明不从烦恼生,则得常果;

    善男子,若人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除烦恼故勤修道,是人不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次明从烦恼生,得无常果。

    若不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勤修习,是人则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知烦恼烦恼因下,三、结所属人,又二:先结得常果者,即是如来。

    善男子,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修行道者,即是如来。以是因缘,如来色常乃至识常。

    次明得无常果者是凡夫。

    善男子,不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悉是无常。

    世间智者下,第三、还结成不诤之用。

    善男子,世间智者、一切圣人、菩萨、诸佛说是二义,我亦如是说是二义。是故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迦叶白佛下,第二、明菩萨除惑。即是诸菩萨等习此观解,离诸结漏。若无中道力用,云何能令惑使俱尽?又四:一、观漏体;二、观漏因;三、观漏果;四、结观智。初观漏体,有三番问答。此初文,先问三漏之体。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三有漏者,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耶?

    佛答中,三漏为三:初明欲漏,又三:一、出体,二、引证,三、结名。初出体。

    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内恶觉观因于外缘生于欲漏。

    内之恶观即内心,因于外缘即是外境。

    是故我昔下,第二、引证。

    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阿难,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是偈乃是过去诸佛之所宣说。

    此偈出出曜经,佛将阿难共行,见一女人,将儿汲水,见一男子,遂生染心,瞩目不已,因系儿颈,内儿井中,乃说偈自贵云:欲欲,我知汝根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不得生。说者或小不同,但明三漏,两处不同。前德王品,以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欲漏;上二界烦恼,除无明,是有漏;总三界无明,是无明漏。今文所明,以欲界中爱为欲漏,上二界爱为有漏,无明与我见合为无明漏。

    是故一切下,第三、结名。

    是故一切内恶觉观外诸因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

    次明有漏中亦三:初出漏体。

    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

    次简异欲漏。

    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

    三、结名

    是名有漏。

    次明无明漏中又二:初出体,次明能生诸漏。

    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

    此初一行,余出体。

    从无明即一切下,第二、明能生诸漏。文有三:唱、释、结。

    善男子,无明即一切诸漏根本。

    何以故?一切众生无明因缘,于阴、入、界忆想作相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

    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迦叶言:如来下,第二番问答,先问何以异说。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昔于十二部经说言:不善思惟因缘,生于贪欲、瞋、痴。今何因缘乃说无明?

    如是二法下,佛答,有三:初、唱两章门。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为因果,互相增长。

    一互因果,二互增长。

    不善思惟下,第二、释章门。先释互为因果。

    不善思惟生于无明,无明因缘生不善思惟。

    其能生长下,释增长。

    善男子,其能生长诸烦恼者,皆悉名为烦恼因缘;亲近如是烦恼因缘,名为无明、不善思惟。

    如子生芽下,第三、譬结。

    如子生芽,子是近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

    迦叶白佛下,第三番问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

    问意言:佛前说第三漏云是无明,今复云何从无明生?

    佛言:如我所说下,佛答,又三:先唱,有两无明。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生诸漏者是内外因。

    若说无明下,第二、释两无明,又二:先明无明漏是内无明,次解从生是外漏。

    若说无明漏,是名内倒,不识无常、苦、空、无我。

    若说一切,烦恼因缘,是名不知,外我我所。

    内心不了,是一无明;而外复生烦恼,是外无明。

    若说无明漏下,第三、结两果。

    若说无明漏,是名无始无终,从无明生阴、界、入等。

    言无明漏名无始终者,谓得无始无终果,十二因缘无明最初,而能生于行识等果,如是因缘三世轮转名无始终。若得中观能焦因缘成有始终,翻彼生死归涅槃终。从无明生阴入等者,谓从无明生于诸漏亦招阴果。

    迦叶白佛下,第二、观漏因,有两番问答,此即初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智之人知于漏因。云何名为知于漏因?

    智者当观下,佛答,有四,此初明外因。

    善男子,智者当观何因缘故生是烦恼?造作何行生此烦恼?于何时中生此烦恼?共谁住时生此烦恼?何处止住生此烦恼?观何事已生于烦恼?受谁房舍、卧具、饮食、衣服、汤药而生烦恼?

    何缘转下,作中下,第二、明内因。

    何因缘故,转下作中,转中作上,下业作中,中业作上?

    菩萨作是观时下,第三、明为观得道。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则得远离生漏因缘;如是观时,未生烦恼遮令不生,已生烦恼便得除灭。

    是故我于下,第四、引证。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当观,生烦恼因。

    迦叶言:众生一身下,次番问答,初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一身,云何能起种种烦恼?

    次如一器中下,佛答:先譬,次合。

    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种种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

    初譬中言如一器者,譬一神明。有种种子者,譬成就诸惑。得雨各生者,谓得取相各自相生,若取好相生贪,取恶相生瞋。

    次合譬。

    众生亦尔,器虽是一,爱因缘故,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云爱因缘故生烦恼者,还复取相,名之为爱;或复说爱,未必明取相。

    迦叶言下,第三、观漏果,亦两问答。此初问。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云何观于果报?

    答中又二:先明报果,次明习果。

    善男子,智者当观诸漏因缘,能生地狱、饿鬼、畜生。是漏因缘得人天身,即是无常、苦、空、无我。是身器中得三种苦、三种无常。

    就报果中,有三种苦及三无常者,二解:一云:三苦,即苦苦、行苦、坏苦。三无常者:一、生灭,二、流动,三、大期。二云:此谓三界为三苦。三无常者,即是三界皆无常也。

    是漏因缘,能令众生作五逆罪受诸恶报,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诽谤三宝。智者当观,我既受得如是之身,不应生起如是烦恼受诸恶果。

    迦叶言:佛有无漏下,第二番,简无漏果报。问中有二:初略,次广。初略问,又三:一、唱有无漏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有无漏果。

    二、明智者断果

    复言智者,断诸果报,

    三、问断无漏果

    无漏果报在断中不?

    诸得道人下,第二、广问,亦三。此初,唱有无漏之果。

    诸得道人,有无漏果,

    如其智者下,第二、明云何言断。

    如其智者求无漏果,云何佛说一切智者应断果报?

    如其断者下,第三、问云何言有。

    如其断者,今诸圣人,云何得有?

    问意云:有有漏果,复有无漏果,圣人若当断无漏果者,云何能得圣人果报?然佛答有二意:一云当体为言,即无漏无有果报;今言有者,是因中说果。佛答有三:初举因果互说,次明无漏无果,三明无烦恼果。前文三句,初唱如来有两种说。

    善男子,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如世间人下,第二、明世人之说。

    如世间人说泥即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是水草,人即是食。

    我亦如是下,第三、出如来之说。

    我亦如是,因中说果。先于经中作是说言:我从心身[因心运身故,故心身]至梵天边。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此六入者,名过去业。是名果中说因。

    言身从心至梵天边者,是因中说果。谓色界为身,初禅之定为心;定是意业,所以名心。所以常谓色界为心生身,是为定心;心实非身,但能得身,故名为身。即是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可见。

    一切圣人下,第二、明无漏无果。

    善男子,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果报,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是故名为无漏果报。

    谓三界中,但以漏业得报,故云无无漏果。下句复云无漏果者,此是因中说果,因此无漏,能得佛果,因实非果,能得果故,名因为果。

    有智之人下,第三、明无烦恼果,又二:初、明断惑。

    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观时,则得永灭烦恼果报。

    次智者下,明修道。

    善男子,智者观已,为断如是烦恼果报,修习圣道。

    圣道者下,第四、结观智。

    圣道者,即空、无相、愿。修是道已,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