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会疏最新章节!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卷第十二)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圣行品中

    起卷广明集谛,文为三:初、明集谛,二、会通,三、料简。初又三:一、标名,二、释体,三、明是非。初标名二:先牒章门。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察集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此集谛是阴因缘。

    次释云:集因能得阴果,故言是阴因缘。

    所谓集者下。二、释体。昔教以业烦恼为集,烦恼之中具足十使。今但言烦恼,不明于业本是烦恼,烦恼润业。于烦恼中偏说贪爱,爱是系地之惑,润业故生死。华严云:无业无烦恼,苦谛无所住,无明无所行,平等行世间。又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是为平等,乃名集谛。若十二因缘生灭,是集非谛。此中有七番:一、明集因。于果已起,即是五阴成办于爱,还爱此有,是爱阴身。

    所谓集者,还爱于有。

    次爱有二种下,是明二种爱。

    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

    己身是我,所须是所。

    三、二种爱欲得已得

    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

    四即三界爱。

    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

    五三种

    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

    谓业因缘爱,以报因故,感此苦果,如鸽雀多欲,皆先举果。次言烦恼因缘爱者,以习因故,生爱可见。次苦因缘爱,为脱重苦,于轻苦生爱,如畏死苦,而苦治令差,然针灸实苦,因此得差,即便生爱。

    六、复有四爱,即是四事。

    出家之人有四种爱。何等为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七、复有五种爱,即是五阴。

    复有五种贪着五阴,随诸所须一切爱着,分别校计无量无边。

    善男子,爱有二种下,第三、明是非。

    善男子,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不善爱。

    若不善爱则是集,若善爱则非集。

    其中复三番料简:初、将圣对凡简。

    不善爱者,凡愚之求;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次举菩萨对二乘简。

    善法爱者,复有二种:不善与善。求二乘者名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为善。

    三、谛非谛简

    善男子,凡夫爱者,名之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者,名之实谛,不名为集。何以故?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故云:凡夫爱,名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者,名为实谛,不名为集。菩萨爱者,名为实谛,不名集者,取其解智,故名为谛;凡夫不尔,故但名集。若例此义,俗亦非谛。若望解了,则得名谛;若复随情,则称于俗。迦叶白佛下,第二、会通。昔说业惑为集,今云何独说爱为苦因?先问,次答。问中,先引四经,次正结难。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于余经中,为诸众生说业为因缘,或说憍慢,或说六触,或说无明,为五盛阴而作因缘。

    初引经中,言六触者,即是六识取尘而有触对,此亦是集,缘此识心得来世果,如四识住处为五盛阴。

    今以何义下,正结难。

    今以何义,说四圣谛,独以爱性,为五阴因?

    次佛答中,又二:先叹其问,次正答。初如文。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

    次正答中,意云:昔教今教两不相违,是故今日说爱是阴界本。就今教又二:初明爱是根本,二明爱之过患。根本又二,谓法说,次譬说。

    善男子,如汝所说,诸因缘者非为非因,但是五阴要因于爱。

    善男子,譬如大王,若出游巡,大臣眷属悉皆随从;爱亦如是,随爱行处,是诸结等亦复随行。譬如腻衣,随有尘着,着则随住;爱亦如是,随所爱处,业、结亦住。复次,善男子,譬如湿地,则能生牙;爱亦如是,能生一切业烦恼牙。

    凡三譬,谓大王、腻衣、湿地,皆如文。

    善男子,菩萨下,第二、明爱过患,又二:先标列九章门,后一一广释。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责有余,二、如罗刹女妇,三、如妙华茎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中瘜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

    释中自为九章,一一章中仍当分合譬,前一为二乘作譬,后八为凡夫作譬。初文者。

    云何名为如责有余?善男子,譬如穷人负他钱财,虽偿欲毕,余未毕故,犹系在狱而不得脱。

    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如责有余。

    二乘未断习,如还财未尽。

    下八为凡夫,寻文可见。

    善男子,云何如罗刹女妇?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罗刹女纳以为妇,是罗刹女随所生子生已便食,食子既尽复食其夫。

    善男子,爱罗刹女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生善根子,随生随食;善子既尽,复食众生,令堕地狱、畜生、饿鬼,唯除菩萨。是名如罗刹女妇。

    善男子,云何如妙华茎毒蛇缠之?譬如有人性爱好华,不见华茎毒蛇过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终。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贪五欲华,不见是爱毒蛇过患而便受取,即为爱蛇之所毒螫,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妙华茎毒蛇缠之。

    善男子,云何所不便食而强食之?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强食之,食已腹痛,患下而死。

    爱食如是,五道众生强食贪着,以是因缘堕三恶道,唯除菩萨。是名所不便食而强食之。

    善男子,云何如淫女?譬如愚人与淫女通,而彼淫女巧作种种谄媚现亲,悉夺是人所有钱财,钱财既尽便复驱逐。

    爱之淫女亦复如是,愚人无智与之交通,而是爱女夺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尽,驱逐令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淫女。

    善男子,云何如摩楼迦子?譬如摩楼迦子,若鸟食已随粪堕地,或因风吹来在树下即便生长,缠绕缚束尼拘罗树,令不增长遂至枯死。

    爱摩楼迦子亦复如是,缠缚凡夫所有善法,不令增长遂至枯灭;既枯灭已,命终之后堕三恶道,唯除菩萨。是名如摩楼迦子。

    善男子,云何如疮中瘜肉?如人久疮中生瘜肉,其人要当勤心疗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瘜肉增长,虫疽复生,以是因缘即便命终。

    凡夫愚人五阴疮痍亦复如是,爱于其中而为瘜肉,应当勤心治爱瘜肉。若不治者,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疮中瘜肉。

    善男子,云何如暴风?譬如暴风,能偃山夷岳,拔于深根。

    爱欲暴风亦复如是,于父母所而生恶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无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萨。是名如暴风。

    善男子,云何如慧星?譬如彗星出现天下,一切人民饥馑病瘦婴诸苦恼。

    爱之彗星亦复如是,能断一切善根种子,令凡夫人孤穷饥馑、生烦恼病、流转生死、受种种苦,唯除菩萨。是名如彗星。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察爱结如是九种。

    次善男子,以是义故下,第三、料简苦集。世间因果已毕,于四谛中间,结前有作苦集,起后无生四谛。忘前是忘生死,忘后是忘涅槃。约此生灭文中料简,即令第二三四三番皆显。所以者何?若见有苦,则有苦生;若有苦生,则有苦灭。既解苦无苦,苦则不生;苦既不生,苦则不灭。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中无生,亦复无灭。净名云: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若能如是,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夫集从苦生,既解苦无苦,宁复有集?解集无集即是真谛。苦集灭故,名为灭谛。既无苦集,宁得灭谛?灭本不然,今则无灭。是为解灭无灭而有真谛。道治苦集,既无所治,亦无能治,故道不二,解道无道而有真谛。又寄此中间简无生者,明二边无生。世间因果既其不生,出世因果亦复不生,则无四谛。只解世间苦集无苦集,亦解出世道灭无道灭,即是无生四谛。其意无量,且略言之。若欲简出第三番者,解苦无苦而有实者,是就实中又有二意:次第实、不次第实。次第实者,即是无量四谛;不次第实,是无作四谛。还就简四谛为四章:初、简苦谛。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

    自有两本。若旧本,则言凡夫之人,合声闻、缘觉,皆言有苦谛。若新定本,于集谛中,则开凡夫、二乘有异。凡夫但有苦无谛,二乘则有苦有谛。此于二乘而与夺之。旧云:苦是境,谛是智。凡夫无智,但有于境,所以唯苦无谛。二乘之人,有少分智,故有苦有谛。无真实者,不能观苦、解苦、无苦,故非真实。集谛例尔。

    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

    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

    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道、灭二谛,不论凡夫者,唯二乘与菩萨。道、灭二谛,有真伪之异。以二乘人不能观灭谛非谛,故非真;菩萨能知,故是真实。

    从善男子下,第三、广明灭谛。虽复灭道寄彼生灭中间而料简之,以生灭、灭道犹未释故,故更释之。无生等三,后自广释。次释灭谛,文为三:先唱两章门,次释,三、结。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见灭、见灭谛?

    唱见灭、见灭谛两门,若见灭即是断章门,见灭谛是离章门。二乘灰身灭智,但有断离两事,菩萨具智德等事(云云)。

    二、所谓断一切烦恼下,是解释。初八字释见灭门。

    所谓断除,一切烦恼,

    是断惑之无,以之为断。

    若烦恼下,是释见灭谛章门,为二:初用,次体。

    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名为我。

    初用中凡五句,初四句是四德,或谓五德,今且作四德,是就用为言。

    二、常于色声下,就毕竟寂灭,是约体论。

    常于色、声、香、味、触等,若男若女、若生住灭、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

    三、善男子,菩萨下,结,如文。

    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灭圣谛。

    善男子,云何下,第四、广明道谛。文为二:初、明道谛,次、会通。初为三:一、章门,二、解释,三、结。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道圣谛?

    释中,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灯得见粗细之物。

    初譬中言因灯者,即譬八道然灯照物,物即常、无常等,虽异终是一道,随缘异说。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因八圣道见一切法,所谓常无常、有为无为、有众生非众生、物非物、苦乐、我无我、净不净、烦恼非烦恼、业非业、实不实、乘非乘、知无知、陀罗骠非陀罗骠、求那非求那、见非见、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

    次合譬中,云陀罗骠者,河西云是真实谛,求那是庄严、璎珞、功德等,旧云主谛、依谛。非陀罗即非真,非求那即非俗。

    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道圣谛。

    迦叶白佛下,第二、会通。佛昔种种异说,今但言八道,是故会通。文为二:先问,次答。问中二:先问,次难。初问为三:一、唱不相应,二、释不相应,三、结不相应。初如文。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八圣道是道圣谛,义不相应。

    次何以故下,释者。

    何以故?如来或说信心为道,能度诸漏。或时说道,不放逸是。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是菩萨助道之法。或时说言,精进是道。如告阿难:若有人能勤修精进,则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观身念处。若有系心精勤修习是身念处,则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正定为道。如告大德摩诃迦叶: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禅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或说一法,若人修习能净众生,灭除一切忧愁苦恼,逮得正法,所谓念佛三昧。或复说言,修无常想,是名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无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说:空寂阿兰若处独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为人演法,是名为道。若闻法已,疑网即断;疑网断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难: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则度生死大苦。或时说言:亲近善友,是名为道。如告阿难:若有亲近善知识者,则具净戒。若有众生能亲近我,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时说言:修慈是道。修学慈者,断诸烦恼得不动处。或时说言:智慧是道。如佛昔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姊妹,如诸声闻以知慧刀,能断诸流诸漏烦恼。或时如来说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当知,我于往昔多行慧施,以是因缘,今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四经多是阿含等教信心,乃至布施说道不同。次世尊,若八圣道下,难,又三:一、以今难昔;二、以昔难今;三、结过。

    世尊,若八圣道是道谛者,如是等经岂非虚妄?

    初文者,若昔是则今非。

    若彼诸经非虚妄者,彼中何缘不说八道为道圣谛?

    二、若今是者,昔何不说(云云)。

    三、结,如文。

    若彼不说如来往昔何故错谬,然我定知诸佛如来久离错谬。

    佛答为二:第一、叹问。

    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故作是问。

    善男子去,正答,又二,谓法、譬。

    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先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谬。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作如是种种说法。

    法说中意者,以机别故说异,会齐故理同。

    譬如良医下。譬说也。凡举六譬:一、良医;二、饮水;三、金师;四、然火;五、一识;六、一色。皆先譬,次合。初良医譬,可见。

    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源,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细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医善知众生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

    河西解水名尼婆罗者,煮呵梨水名钵昼罗,煮树叶为汤,以树为名。

    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众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即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郁持,或言??利蓝,或言婆利,或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水名为大众说。

    次饮水中。波尼,罽宾水名。郁特者,东天竺水名。经本或言郁持,今未定,相承为郁特。??梨蓝,中天竺水名。波利,声论水名。波耶,药和水名。

    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

    三、金师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环钏、钗铛、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

    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复说二种,所谓定、慧。复说三种,谓见、慧、智。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复说五种,所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复说六种,所谓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复说七种,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复说八种,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复说九种,所谓八道及信。复说十种,所谓十力。复说十一种,所谓十力、大慈。复说十二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复说十三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复说十六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处。复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合文云:或说五种,所谓信行等。见到道者,即信、法两行,是见谛道中人;信解与见到,亦名见得,此二是思惟道中人。四人在两道,各分利钝。信行在见谛时钝,入思惟还成信解钝。法行可知。一往如此,数习则利,不习则钝,翻覆不定。数人云:十五心是见谛道,十六心去是思惟道。论家不尔,十六皆是见谛道。论家分别利钝,在五停心中入见道,无利钝。譬如平水乘船,有迟有疾,得风随流,无复利钝。余三文可见。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火、牛马粪火。

    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于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

    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见者则名为色,耳所闻者则名为声,鼻所嗅者则名为香,舌所尝者则名为味,身所觉者则名为触。

    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欲化众生故种种分别。善男子,以是义故,以入圣道分名道圣谛。

    善男子,是四谛下,第三、总结。

    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迦叶白佛下,第三、明无量四谛慧。文为三:初、明无量无量,二、结为四无量慧,三、结为二无量。他谓此文会通四谛,开善谓是摄法尽、不尽,今谓正是无量无量慧章初文问答。

    迦叶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少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世尊尔时说如是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

    问中,先举昔事。昔举大地草木,喻于无量;无量手中少许,喻有作无生。当知先说者少,不说者多。如此之多,四谛摄尽,四摄不尽。若尽,不应言多;不尽,应有第五谛。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

    佛答:亦摄尽,亦摄不尽。同名四谛,名摄则尽;分别相貌,彼竟不说,摄则不尽。名同义异,故有尽有不尽。今佛答之,以名往收,则皆摄尽。

    迦叶复白去,第二、结无量无量为四无量慧,文有问答。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

    答中二:先示根辨智,次正释谛相。初文者。

    佛言:善男子,虽复入中,犹不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

    具论谛智应有三品,下是凡夫不足可论,故不说之。但举中上者,就四人中判于中上。若就法者,应指四种四谛以判中上。有作无生如前说,无量今当辨。夫无量者,非是条然出四谛外,还是四谛种别不同,故文云分别挍计有无量种。若委论者,应从地狱乃至于佛,凡圣五阴种别不同,于一一阴复更分别无量界入,岂是声闻、缘觉所知?是无量苦谛。又从地狱乃至于佛,行业不同,一一行业分别挍计有无量种,亦非声闻、缘觉所知,是为无量集谛。又从地狱乃至于佛,应以何身、应说何法令其修学,一一身法分别挍计无量法门以为眷属,亦非声闻、缘觉所知,是为无量道谛。又从地狱乃至于佛,得解脱时因缘不同,一一解脱复有无量解脱,分别挍计有无量种,亦非声闻、缘觉所知,如是为无量灭谛。如此四境既异有作无生,亦非二乘中智所及,名称同异为四谛相。如大地一名为无量,其相浩然,今当略说。

    就正释中,四谛为四:初苦谛中,经文但约阴、入、界三,及重明阴,略示苦相。初阴者。

    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

    文云:知诸阴苦,是名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别六道阴者?是盖人天善

    及无漏善,盖人天善则沉没三途,盖无漏善则轮回诸有。二乘阴者,盖覆等德,盖四等则不能化度众生,盖四德则不能至于宝所。菩萨阴则盖覆生死涅槃,盖生死则大悲拔苦,盖涅槃则大慈与乐。佛阴则盖覆法界事理,盖事则以应身遍应一切机根,盖理则以法身遍一切处。又六道阴苦,二乘阴乐,菩萨阴双是,佛阴双非,如此分别,岂是二乘所知?

    善男子,知诸入者,名之为门,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次知入为门,名为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别六道、六入?名为入门,亦名会入。眼根色尘,会入有为;乃至意根法尘,会入有为。二乘入者,入无常、无我,会入无为。菩萨入者,眼根入施,会入檀波罗蜜,乃至意亦如是;眼根入戒、忍、进、禅、慧之门,会入诸波罗蜜,乃至意亦如是。诸佛入者,佛眼入普门,门入一切法界,慈悲喜舍、法界感应,会入萨婆若海,乃至意亦如是。诸经中明六根为寂静门、平等门,此义甚多(云云)。又六道之,是入苦门;二乘之入,是入不苦门;菩萨之入,入亦乐亦苦门;诸佛之入,入非苦非乐门。

    善男子,知诸界者,名之为分,亦名为性,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三、又知界分性者,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别六道?眼界性分,唯见于色,不能闻声;色界性分,但对于眼,不对于耳。乃至意界性分,但能知法,不能见闻;法界性分,但对于意,不对耳眼。二乘界者,眼界性分,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得常乐;乃至意界性分,亦复如是。菩萨界者,菩萨眼界性分,但见色空,不能即空、即假、即中;乃至意界性分,但能即空,不能即假、即中,亦复如是。诸佛界者,眼是法界,法性性分,即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无量佛法;乃至意亦如是。又六道以苦为界,二乘不苦为界,菩萨亦乐亦苦为界,佛以非乐非苦为界。

    又知色坏相,是名中智,下重广约阴。

    善男子,知色坏相,是名中智;分别诸色有无量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文云:分别诸色,无量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色,坏善坏定;二乘之色,坏因坏果;菩萨之色,坏有坏无;佛色者,坏上诸坏。坏为法界,非坏非不坏,悉是法界。又六道色坏乐,二乘色坏苦,菩萨色坏双是,佛色坏双非(云云)。

    善男子,知受觉相,是名中智;分别诸受有无量觉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又知受是觉相,是名中智;分别是受有无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受,受违、受顺、受不违顺。于违起瞋觉,于顺起食觉,于不违顺起痴觉。二乘之受,于三觉中一一皆起五分法身。须陀洹人,初觉无漏(云云)。菩萨受者,受佛法、受众生。受佛法时,觉于十力、四无所畏、诸波罗蜜;受众生于,觉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诸佛受者,自觉觉他,即觉不觉,非觉非不觉,悉是法界。

    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别是想有无量取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又知想取相,名为中智;分别是取有无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取,但取人、我、众生、寿命、色、香、味、触;二乘之取,取于无常、苦、空、无我,取于涅槃;菩萨之取,不取二边,但取中道;如来取者,取即不取,即非取非不取,悉是法界。

    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行无量作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又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行无量作相,是名上智。六道之行能作二十五有,二乘之行能作涅槃,菩萨之行作诸波罗蜜,诸佛之行即作不作、即非作非不作作等法界。

    善男子,知识分别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无量知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又知识是分别,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无量知相,是名上智。六道分别,取此取彼,饮苦食毒;二乘分别,厌生死,沉涅槃;菩萨分别,离边会中;诸佛分别,非边非中。经文约苦谛竟。

    善男子,知爱因缘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二、知爱因缘能生诸阴是名中智,知一切爱是名上智,六道之爱是后阴因缘,二乘之爱五分因缘,菩萨之爱是无等等色乃至无等等识因缘,诸佛之爱是色解脱乃至识解脱因缘。

    善男子,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三、知灭烦恼,是名中智。知灭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是名上智。凡夫六道亦得有灭,差已还生;二乘之灭,灰断不起;菩萨自灭,复令他灭;诸佛之灭,灭一切灭,即是法界。

    善男子,知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