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依瑜伽第十二等者。引文。释总名也。旧小乘论云。八背舍。路府云。初二解脱背净向不净。第三解脱背不净向净。第四解脱背色向空。第五解脱背空向识。第六解脱背识向无。第七解脱背粗向细。第八解脱背想受向灭。议曰。初三背舍。与大乘全别。后五似同大乘也。简要云。依大乘解。初三解脱观色而得解脱。次四于心而得解脱。后一于心心所而得解脱。又小乘修前三解脱。次除显色贪作不净想。除变化障。作光明想。大乘解脱。事须观已离染色。小乘解脱观未离染色。糅云。初三除变化障。次四引生无诤愿功德。后一解脱毕竟成满。故解脱有八。又前七通漏无漏。后一唯无漏。若准小乘。八解脱并是有漏。若大乘人修解脱。事须先依初禅未至定。伏断却欲界染。所有欲界根尘。皆是已离染色。若便唤作解脱。则未事须重将此色想作光明。方名解脱。脱离诸定障。于境自在。亦解亦脱。名为解脱。八者数名。名八解脱(上总释名下别释)。

    言有色观诸等者。前来虽引多本圣教。皆不圆足。唯法苑章广解。彼处十门。疏中引前三门也。此间无释名门。只于列名处。便释名也。瑜伽云。有二因缘。名为有色。一者。谓生欲界得色界定。名为有色。二者。于有色地作光明想。名为有色。又三有义。一有色者。离欲界染。得色界定。名为有色。二者。不作小多想。作光明想。名为有色。三者。未依无色定。对冶色界染。住彼色染之中。名有色。此但观欲界内外根尘等色。思惟胜解。名为有色。问有色何不言内有色。又观诸色。何不言观外诸色。答只缘初解脱人。内五根外五尘总观。若言内。恐滥唯缘内五根。若言外。恐滥唯缘外五尘。是故有色不言内。观诸色不言外也。诸色之观。有色之观。皆依主释。又若约已离染名外。五根是内。亦得名外。若约未离染名内。五尘是外。亦得名内。瑜伽第十五。恐滥唯缘外五尘内五根。所以缘色不分内外也。

    言二内无色等者。问何故第二解脱。偏安内字。答缘第一解脱之中。初修之人。唯离欲界染。未离色界染。若安内字。恐是未离染。故名内。将谓初修之人兼未离欲界染。所以不安内字也。第二解脱。不简初修久修之人。兼离色界染。简异于前。故安内字。问何名无色想。答言内无色想者。有三因缘。一离却欲色二界染。名无色想。二得无色定。名无色想。三不作光明。名无色想。此第二解脱。先依空处定。已离色界染。此依离染。立以外名。将此光明色。作少多想。此是第二解脱行相。此中虽依空处定离色界染。然观外色。作少多想时。即便却依色界定。重将色界离染色。作少多想。观思惟胜。以彼无色定。不能观色作少多想。以彼内心。缘色之想。与空处定相违。已被对治已讫。故瑜伽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问此上二种何名解脱。答初解脱依色界定。离欲界染。名解脱。第二解脱。得无色界定。离却欲界色界染。名第二解脱也。上解内无色想讫。下解观外诸色。问何名观外色。答三义解内外色。一者。五根名内色。二者。有情名内。非情名外也。三者。已离染色名外色。未离染色名内。今此解脱。观已离染色。作小多想。名观外色。

    言三净解脱等者。瑜伽云。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胜行圆满。名得解脱。意说得第四定。离寻伺喜乐三地障故。故名已得舍念圆满清白净。又一切动乱。已寂静故。离净不净变化障故。名为解脱。此亦无色而观外色。作净不净等诸相。由前已说内无色等。故略不论。二总得名净解脱。就胜而说故。第三独名净解脱。离染名净也。净有三义。一由先离染故净。二者所依定离三灾八患故名净。三者作净光鲜行相。转不作不净相。名净也。

    言身作证等者。简要云。二说。一从喻为名五根之中。身根。取境最亲。名身也。第六意识。得此解脱时。亲得于理。由如身根亲得于境。二云。当体得名。身即意。定心亲得。故名身也。第三与第八解脱。各在定边故。第三是四根本定边。第八是九次第定边。圣智亲证。故名作证。此第三解脱。第六意识亲成就得。名身作证。问前二解脱亦是亲得。何不名身作证。答前二是假想思惟。未名是实。至此第三解脱。实得真实成就故。名身作证。

    言具足者。唯第三解脱菩萨第八解脱。独得身作证具足之名。问第八灭定解脱。当得之时。意识已无。何名亲得。答若约圆满位说。则无意识。不名亲得也。今约有心之时。已成就得。无心位时方显。亦名身证。问何名具足耶。答第三解脱。是四根本定之满位。后必带前前。皆成就故。至第四定。名圆满。第八识尽定。是九次第定之满位。故名圆满。圆满者。具足义也。问何名住。答简要云。此解脱言住者。引诸功德。住在身中故。名之为住。或此解脱。是贤圣栖止之处。名住。圣人多作此二解。脱故独名。住前二解脱定心暗。劣缘境疏远。但得名观(官音)。此第三解脱。独名住也。又前二解脱是加行因。第三解脱是果满故。

    言空无边处者。其欲色二界相状易知。无色界定。行相难了。独立处名也。谓色对治所缘境界。十方诸相。不可分别。名空无边处者。谓彼地中定等诸法。而为所依。名之为处。此解处者。约能修行人。所依虚空。所依之处。意说彼地一聚心心所。是修行所依。兼而境与所依。若得彼地心空境方现。名为处。此由先得空无边处定。已离当地染讫。今重观前境。更作解脱也。余四皆尔。

    言识无边处者。亦是先得当地定。离当地染。重观空处能缘之识。空既无边。识亦无边也。处即能缘心故。

    言无所有处解脱者。小乘二说。一者。观此位中我我所无。名无所有。二者总不观境。名无所有。不同下地观空。不同下地观识为境。此位之中。寂静而住。名无所有。大乘不然。只观识外无为境也。无有一法。是识外有者。问莫是唯识观。答不是也。唯识观。观万法从识而生。唯识观也。此无所有。唯识外无。一往者似观识。据实不观也。但观识外无。为行相也。

    言非想非非想处等者。第一非字。非由无也。此定之中。无彼下地粗想。谓超至无所有处想。名非想。第二非字。非由不也。第三非字。非由无也。唯有当地能缘内心。极微细心心所。二十二法即不无也。名非想。非想即心也。

    言想受灭等者。想受二法是障。资助心强。诸心所中。独名心行。厌患劳虑。暂尔止息。但离受。名想受灭解脱。问灭尽定中。六七二识既不行。如何名身作证。答据实。有心位时已得讫。要假无心位方显。问何名住。答有云。彼神通无诤。愿功德住。在彼定中。名住。亦是贤圣所游履栖止之处。名住。问前言圣之亲取。名身作证。此第八解脱心想不行。云何自证。答通色身故。

    言俱舍第二十九内等者。疏阙想字。准俱舍云。内有色相也。小乘唯观。未离染色。问何名内有色。答摄云。内有色者。内谓内身。有根尘色故。名内有色。无始时来。保爱内身。故不得解脱。二者。妻子男子亦名内。未作观时。贪爱向外妻子。如于内身。故名为内。此解内字。内心有彼贪色之想。名为有色。故名内有也。问何名观外色。答言观外色者。无始时来。贪爱内身。内身向上起贪染。不得解脱。若教化。便观自身。作不净则难。事须从易向难。从外向内观也。此有二义。一者身外故名外。色情与非情色。皆作不净观。二者。只此内身。亦名为外。作观行人。观心纯熟。观于内身。如同外境。亦名外也。今且是身外。名外世界。情与非情。皆作不净想。或作五停心观。观青淤想。虫蛆想。烂坏想。制伏向贪心也。

    言内未伏除见等者。引杂集释也。问杂集论是大乘。俱舍是小乘。如何疏主引俱舍文。将大乘论解。答只缘俱舍论道。内有色观外诸色。与杂集论中内未伏除见者色想义同。所以将杂集。解俱舍也。内谓内身。见诸能见。者假者。假者内身中。有贪色之想。名见者色想。

    言观外诸色以为不净者。小乘意内有贪色心。名为有色。谓除此贪。而观外色。以为不净。外有二。种一外五尘色为外。二观心成已。后观己身。亦非己有。四大假合。终归大地。何须贪着。妄识为内。如是色等者。名之为外。问如何内身有色贪。不净观。内身观外境作不净。除内贪心耶。答二乘之人。观心微劣。不能更观内身作不净。事须从易向难。从外内观。则易也。或从末向本。无始时来。由外观引内心起贪。内心起时。皆由外境。由斯观外。息自内法。问如何是小乘第一解脱成就。答初作观时。观一个死尸。从头至足。膀胀烂坏。遂于此境。不复生贪。次观五个十个人。乃至遍观一州一国。亦不生贪。又却从广至略。一死尸之上。亦不生贪。渐渐移观。心向内来。观自家身。亦作不净。是名小乘人第一解脱成就。又说。唯观他人外尘作不净。不观内身者。非也。

    言今则不然者。问前来言内未伏除见者色想。杂集同俱舍大乘。问何故此中言。今则不然。大乘义中。疏主却斥杂集。答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小分虽同。于中多义不同。故言今则不然。一大乘作光明想。小乘作不净观。二大乘除变化障。小乘除色贪。三大乘观已离染色。小乘观未离染色。故云不然。四疏主解。今则不然者。于大乘解脱中。将对法同瑜伽。不同俱舍。故云不然。五不唯空。不同俱舍。兼不同杂集。上来解今则不然一句。是疏主自解。问大乘既已离障。何用更作。答欲净其心。令障转远。故曰不然。

    言准对法文初修业等者。即第一解脱初修之人。问对法论并不言初修久修。案论文云。于内未伏见者色想。或安立见者色想。此是论文标也。下论释云。谓于内身。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或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论无明文。初修久修之字。疏主凭何而说。答文虽不明。理通二释。疏主体论意。论文之中置或字。若是一义解。何置或字耶。故知此两意。所以分初修久修也。缘论文之中。有内身二字。抄家于此先解内身。内身者。□云有三解。一云。论意身也。意识名内。二者。取五根五尘。名内身。不离身故。名内身也。三者。取欲色二界显色。情与非情。名之为内身。未依无色定。伏除却色想。住彼色想之内。名内身(上抄解)次疏解。准对法之初修业者。此是疏主安置。

    言身在欲界等者。论文也。且初修解脱之人。身在欲界。简不是上二界也。

    言已离欲界欲者。此举定所观境。不说同时能观定心。若具足应言。已依色界定。已离欲界欲。合如此文也。初修之人。事须依初禅未至定。折伏除断却欲界九品烦恼。名离欲界故。只此已离却贪欲。名已离欲界欲。糅抄云。即是约凡夫二乘并菩萨身在欲界者。简不在上界者。此一类人。重修解脱之时。身在欲界。问既依初禅未至定。离却欲界所有色境。总名离染。莫便是解脱。答色虽离染。未名解脱。事须依初禅根本定。重观欲界。已离染色想。作光明想。光明想成就。名解脱成就也(上解身在等二句论反)。

    言未依无色等者。问更何名初修。答疏言未依无色等一行半。重简初修之人。疏主分疏初修之人云。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此色想不是贪色之想。是烦恼染法。今此简言色想。色想是缘色之行解也。如今初修之人。有此色想行解。未依无色定伏除也。问何名见何名者。答一见谓能见也。者谓假者也。

    言色想者。缘色之行解也。故言见者色想。问既不是贪色之想。疏中何故言伏除耶。答以无色定现在时。色想行解已无。今对彼定起时。色想行解已无。所以说名伏除。其实色与无色。不相见也。

    言未离色界欲者。问若尔此一句疏。宁言未离色界欲耶。既言色界欲。明知是贪色之想。答此一句疏意。简初修之人未得无色定。既未得无色定。表知未离得色界欲。第一解脱初修之人。且依色界。伏除却欲界贪染讫。所有欲界根尘等色。皆是离染色也。故但是简未得无色之言。非是实有色贪也。得是缘色行解。所以疏言。未离色界欲故。

    言若久习业已等者。若具足应言。已依无色定。已离色界欲。

    言色界欲者。亦是色想行解也。不是贪欲也。问如何离得色界欲。答事须先依当地定。先伏断却色界烦恼染法。此色界色。便是离染色。虽然离染缘色之时。于色上尚自作色想行解。只此色想行解若着。不名解脱。亦须对治却。所以于无色界空处近分定中。对治色想行解也。问何不便名见者无色想。还言见者色想。答其实空处定。实能对治色想。色想已无也。只缘正在空处近分定时。唯观于不能观色。由有二义。却要安立观。一谓令障转远。二令观增明。所以却依色界定。将前离染色。安立现前思惟观察。此但作色想安立。犹未作光明想(上解安立现前了)。

    问欲色二界皆是离染。未审重观之时。为复观欲界色。为复观色界色。答有二说。一准对法。将欲色界已离染色。若根苦境。重观作光明。二云。准瑜伽论文。而观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诸色。作光明想也(第二为正)。问何以知。答久修解脱人。不观欲界作光明想。事须依欲界色也。

    言而观欲界一切等者。若初修者。依初二禅。若久习者。依四禅根本定。总想观欲界一切内外色。作光明想下分内外故。问瑜伽云。观于一切已离染色。作光明想。不道重观色界者。应可第一解脱人。莫空得欲界离色。不得色界离染色耶。答第一瑜伽唯言欲界者。约初业说故。二者。从宽为名。若说欲界。初修久修人。总收着。若说色界。唯久修者得。初修不得。三者。缘色界微细。易可调练。一遍观则得。更不要重观也。欲界色障定强。故顽硬。事须重观故也。问何不依近分观。答近分观无通果故。问何不作男女相。唯作法想。答为欲变大地为金银等。若不作法想。作男女相。即不自在。不能变大地等。若想作法想。须变即变。即得自在故。须作诸相。谓此久修人。欲色二界贪并断尽。为欲发起神通。石壁交过。令障转远。更假安立。此已离之色观。作光明想。光明想者。瑜伽十二。云何光明想。谓如有一人。即是修观行人。于暗室中。起是对治。于诸光明。殷勤意。善取其相。极善思惟。如于下方。上方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复于定中。数数取光明相。谓或灯明。或火光明。或日轮明。或月轮明。如是从小至多。如是观察。

    言由前三解脱等者。此中光明引八胜处十遍处来。次别叙胜处遍处之义。后归文销释。问初解脱境。论言诸色。何故今言摄小多耶。答胜处别作小多等观。今总摄彼。以为光明。故不违论言观诸色。问何故此中。要引八胜处十遍等。又复与彼解脱所缘同异耶。答互相因故。故杂集云。依解脱故造修。由胜处故起方便。由遍处故审成满。又云。若于彼成满。即于解脱究竟等。由此故须引发胜处功德。问虽说相因。设二境别。有何过失。答如世第一法。为引见道。作无相观。观真如等。亲疏虽异。所缘须同。由解脱故。胜处等生。后处遍处。解脱成满。互相因起。亦复如是。此明缘境分齐。简异小乘八胜处十遍。既缘于色。作小多等。前三既能引生。明知俱缘于色。此解脱所缘。即摄八胜处十遍处等色也。问既云由前三解脱。引胜处等者。何故不向第三解脱。后说乃于初解脱中明耶。答据实合尔。今安此者。略有二义。一云。谓简小乘。唯于贪色之中。作不净观。今大乘中。久修业人。谓除变化障故。即摄八胜处义中小多等。作解脱中光明想。若言八胜处。即将解脱中光明。作八胜处中小多想。互相涉入。故于此引。二云。由初解脱。即生八胜处中初二胜处。故于此中。说不在复论也。若言解脱。即是离要。若言胜处。即引胜德。问此是初解脱。何言前三解脱。答据八胜处。是前三中分出。由此初明。故总栖也。问后二遍处。不属前三。如何此三。兼引遍处。答三前引得八胜处全。十遍处。引前八遍处。从多分说故。问何等解脱引八胜处。答初解脱引初二胜处。第二解脱引第三第四胜处。第三解脱引后四胜处。以初二言有色。次二言无色。后四内无色。观外色青黄赤白。问如何初解脱引得初二胜处。答谓初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小。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后如实想。瑜伽云。小色者。谓诸有情资具等也。多者谓诸宫殿房舍等色。好色者。谓美妙显色。一向净妙故。与此相违。名为恶色。劣者。谓声香味触不可意色。与此相违。当胜色。由奢摩他道定。名为胜知。由毗钵舍那道慧也。名为胜见。于胜未胜二种之中。无增上慢。生制伏想。名如实想。第二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想。由此二处俱有故。从第一解脱之所出也(次二胜处从第二解脱出)贺云。初二胜处。既是第一解脱引出。何故第一观内外色。作光明想。初二皆言观外色小多不同。答解脱仍劣。内外俱缘。由修胜处。以渐胜故。唯但观于外色也。

    言即观彼胜处等者。意言胜处既是解脱引生。令还观彼胜处境。与作小多也。问言前观内外诸色与作光明想。今胜处作小多等想。何名同观。答疏言即观彼等。摄小多等色。作光明想观之。故不相违。如摄四谛作三性缘生等观。不妨三乘同观一境。今者亦同。次别胜处。胜处者问何名八胜处。答于此八胜处。得解脱故。名为胜处。亦名胜伏所缘。未得解脱已前。观心未得自在。境强。识恒被境牵。沈论六道。观心今熟。识强。劣一切境界随心。暂能伏前境。故名胜伏所缘。又大论五义名胜处。一形夺卑下胜。如端正丑人等。二制伏羸劣胜。如有力人打余劣者。三能隐蔽他胜。如日出时隐蔽星月灯光。悉令不现等。四猒患所缘胜。如猒下忻上。所忻得法。即名为胜。五回转胜。如人王等。要教活贫富随意自在故。今此即当第三能隐蔽。第五回转二胜义也。胜前解脱。是隐蔽胜。观为多小。是回转胜。心于境处。所有八名八胜处。于彼八所自在回转。故名为胜。即胜处依主解。或处谓能缘心。彼小多等境。是此处心之所缘故。能缘即处。持业释。伏除拥塞等障。所知障收。后胜于前。名为胜处。胜处不同有八。一内有色观外色小。二内有色观外色多。三内无色观外色小。四内无色观外色多。五内无色观外色青。六内无色观外色黄。七内无色观外色赤。八内无色观外色白。此观欲界色。作小多青黄赤白等。小即有情及资具等色。多即山河大地等色。如是观彼山河。小多色时。复有七义。且如初胜处。观外色小。一若好。谓美妙显色。一向净妙故。二与此相违。名为恶色。三若劣。谓不可意声香味触五尘等。四若胜。谓可意声香味触等。五胜智。奢摩他定。六见胜。由毗钵舍那道。七得如实智。于胜未胜二种之中。离增上慢。生制伏想。若心未胜境。而言胜者。即阙此义。此之七义。于后七胜处转。及十遍处皆亦如是等。五胜处观青黄赤白。大论云。谓青青显青光。此中初青是总句。余是别故。青显者。俱生青。如青华等。青现者。即和合青。谓青衣等。青光者。即彼二种之上所有鲜净之光也。谓解青衣。云如婆罗痆斯深染青等。十遍处者。亦言十一切处。修此观时。一一皆作遍一切处相故。谓令观于所缘。变化自在故。广大遍满。一切切处故。问何故遍处建立地水火等耶。答由此遍处观。所依四大及能依色。皆遍漏故。若不建立地水火等处遍。即离所依四大。亦不能观青黄赤白所造色为遍满相。是故观所依能依。皆悉遍满故。建立地水等。即是一青一切处观。二黄一切处观。三赤一切处观。四白一切处观。五地一切处观。六水一切处观。七火一切处观。八风一切处观。九空一切处观。十识一切观。若不建立地水等者。即不能观青黄等所造色为遍满相。所依无故。能依正足有前。但观能依。此遍观故。此中亦观假地等相。问观此地等。有何胜用。答谓欲履地如水。入水如地。身出水火等。圣者动大千界。由观于风。或现劫烧。故须观火。若欲琉璃为地。黄金为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白银为叶。须作青黄赤白等观。若欲破烦恼。及一切若色若心。从识处出。入第四禅。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功德故。故作识观。若欲引发往还无碍。石壁交过。故作空观。问何不观香味及五根耶。答瑜伽七十云。由此二尘共自他身。遍于内外。遍于有色界。常无间断。五根唯属自身。若尔。前令观内外。即化五根。不变化相。何须观也。答谓变依处。故须缘也。香味五尘。不遍一切。声有间断。是故不说。空识二处。何以立之。答所缘遍满。不过空故。能缘遍满。不过识故。此二法立为遍处。问但观胜处。即能变得金银等。何须更观遍处耶。答声闻胜处。但能变得一房之地。或小分金银。若作遍处。即能普故。唯此遍处。唯佛及菩萨之所能作。声闻但有胜处(更问)。如维摩经云。以足按地。三变土田。八方严净。问何须作此三种观。答大论云。如世瓦师。欲作瓶等。先且和泥。由如解脱。方乃造垤。火中烧已。由如八胜处。而起方便。后成瓶已。随意受用。如十遍处。转变自在。故论云由解脱故。是造修。由八胜处故。起方便。由十遍处。审成满。若准此八。声闻亦修遍处。虽复不能普遍一切。然是彼类也。若不如是。即无作用也。若尔。何故经中但言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不言八胜处十遍处。答举初摄后故。能遍者心。所遍者处。依主释。或能遍即处。即此观心。是境依处。如无色名处。即持业释。问此十遍依何心何定。答事境后智为性。缘真如正智为性。若前八遍处。依第四禅定。若后二遍处。依空识二地也。

    言由除变化等者。糅云。二说。一若初修者。依初二禅根本定。若久修者。依四禅根本定。总观欲界一切内外色。作光明想。障者变短为长。变昼为夜。此名为变由身内有所知障。令于变化时不得自在。变化之障。依主释。所知障。二云。未作观时。若怨嫌心。见一切色境。俱为不净。若起贪爱心。见一切色。俱为净故。由内心之身。有憎爱故。见增有好有恶。即是变化。变化即障。持业释。此通烦恼所知二障。前解为正。若观心等变化前境。若不作光明想。即于变化中。而有障碍。变境随心转故。心作光明想。解境亦随心作光明想。问何故作光明想中。而除变化障耶。答对法第三云。谓唯所碍色故。正能对治彼。为俱碍障碍故。所以观之。从浅至深也。

    言不除贪欲等者。一则不同小乘除贪故。故不作不净想。二则观已离染色故。不作不净想。又观行者。若欲观内外色作光明想时。先须心中却安立色相。令现前已。然后方观内外色等。作光明想。问何不观上界色耶。答三释。一为身在欲界。二为转境随心。济有情故。三欲界法。障定强故。事须重观令障转远。障即是下劣受。无堪任性。硬强心等。能障于定。不能变地水等。今观色时。其障自遣。即能变化。若不观色。此障能障变化事。名变化障也。

    言瑜伽论云未得等者。此是瑜伽第一节文。彼说未离色界染者。据初业人说。对法言。四无色定。已离色界染者。约久修人说。由此二论。亦不相违也。

    言观外诸色等者。瑜伽第十二节文。问前来列名处。初解脱不言其内外。此间何故初解脱即言观外诸色。答第一解之人内外根尘总缘。若安外字。恐滥唯缘外五尘。不缘内五根。所以第十二文不分内外也。瑜伽第十五文。有外字。此约已离染名外。若约已离染名外者。五根是内。亦得名外。若未离染名内。五尘是外。亦得名内。

    言唯依初业者。第一解脱初修之人。未作无色定。离色界染。久修之人。已得无色定。离色界染。瑜伽第十二云。初解脱人。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染者。偏约初修之人说也(第一论解脱)。

    言第二解脱等者。简要云。小乘第一解脱。唯缘外境。作不净。不缘内身。此第二解脱。唯缘内身。作不净想。此解不然。其实第一解脱。小乘人。观外境作不净。伏除内贪心。渐渐兼自身亦作不净观。至第二解脱。内身亦得离染也。

    言内已伏除等者。彼初解脱内染未除。言未者。有色相故。故未言以初解脱人。小乘已有身相未遣故。第二解脱。于自内身。已得离染。今观身无。唯有四大。故言内无。无内身故。正理论云。谓观行者。从此后时。渐后除遣。缘内之相。谓以胜解想。自命终举载遗尸。至弃尸所。乃至身无。唯有四大。名内无色。观外诸色解脱。俱舍云。得无色定。内已伏除见者色想。意言重将向外离染。色兼自身。安布施设。作不净想。制伏向外。贪心不起。是名小乘第二解脱行相成就也。见谓能见。色想是贪色之想。将已离染色。安布施设。作不净想。当情意从。令障转远。令观增明。所以唯观外境。作不净青淤烂坏等想。名内无色想。摄问内染已遣。外染亦无。何要更观耶。答俱舍云。虽已除贪。谓令观心坚固。故观外不净青淤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俱舍有二说。一无色想者。无贪色之想。二云。无色想者。色想总无。名无色想。观此身终。于尸上青淤烂坏蝇蛆及骨已来。总消化尽。一总亦不见。同于虚空。总名内无色想。唯有能缘心故。辨云。两解中后解是。顺正理中。众贤论师义也。若准疏主意。取前义。但无贪色之想。故名内无色想。观外诸色也(小乘解脱了)。

    言大乘不然者。谟云。小乘除色贪。大乘除变化障。一不然。二小乘作不净想。大乘作光明想。二不然。三小乘解脱。依初禅二禅起。大乘解脱。通依四禅起。三不然。

    言准对法云久习等者。引论文也。准论云。于内已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此论文。疏主解。分出初修久修。疏本多分不同。缘对法论中。久修于先。初修在后。瑜伽论中。初修在前。久修在后。缘两本论文不同。所以疏文亦不同也。有疏本。初修先。久修后。有疏本。久修于先。初修在后。虽然两论一疏各自不同。于中意则一种也。瑜伽论云。初修在先。久修在后。则约观行。从浅至深次第说。对法云。久修于先。初修在后。则约胜劣次第说。缘疏本多本。初说久修。后说初修。一往有缘。下不依次第。人难会意。只如此也。此第二解脱人。不简初修久修之人。皆得无色定也。缘未得无色定时。缘色之时。未能离色想行解。后得无色定。对治却色想行解。以彼空处近分定。缘空为境。缘虚空将。色想行解心总无。作观行人。事须却依色界定。再时色界定。安立现前。建立分齐相。当情安立时。但作无色想。问若作无色想。如何言安立。答虽然安立。缘色之时。不作色想行解。便是第二解脱人。观行成就。不是总不缘色。但是依无色相也。

    言初习业等者。会瑜伽论初修在前久修在后者。初修之人。先依无色定。对治色想讫。却依色界定。重将离染色。安立作无色想。事须加功用行。安立始成就。若久修之人。作无色想时。不假加功用行。安立现前。任运便能作无色想。故此疏中初修者安立。久修之人不说安立也。如久学书人。要书即出。不假想像。更不假安立无色想也。若初修者。如初学书人。事须一一安立文字。书点方得。加功用行。安立方得。所以久修安立不安立加行有异。不相违也。二会疏中。同对法论。久修于先。初修在后者。今此第二解脱。依对法论中次第。今此第二解脱久修之人。只是第一解脱之中久修者。彼处早已安摸施设。对治色想行解了。此第二解脱中。更不说安立施设。任运成就。第二解脱中初修者。以初得故。要须安立也。问何名无色想。答有二意。一重将色界无贪染色。安立现前。唤作无贪染色。作无色想。不是总无色想。二者。色想行解。总无名无色想。通此二说。后义为胜。问第二解脱与第一解脱初修久修何别。答第一解脱初修人。唯得色界定。离欲界染。第二解脱初修人。兼得无色定。离色界想行解故。第一第二解脱初修人。各别。问第一第二解脱久修人何别。答安立不安立别。第一解脱久修之人。重观离染色。作色想行解之时事须安立。第二解脱久修之人。重观离染色。作无色想行解之时。不修安立。任运作无色想也。唯第一解脱久修。与第二解脱初修同也。同是安立故。问如何初解脱之人。唤重安立境。作色想耶。第二解脱之人。唤安立境。作无色想耶。答第一解脱重观离染色时。心未胜。缘光明色之时。事须作色想行解。未能作无色想。故唤重安境作色想也。第二解脱观心渐胜。重观显色之时。当情不作色想行解。任运作无色想也。故疏言见者无色想。与第一解脱别故。唤重安立境作无色想。问既将无色想。安立现前。为复将色界色。为复将欲色界安立耶。答通两说。一摄云。同对法。宽狭总取。重将离染色安立现前之时。通缘欲色二界色也。二者。疏云。同瑜伽论。从宽为名。唯观欲色色。第一解脱久修。唯观欲界色。从宽为名。问名从宽。答若言观欲界色昧。初修久修总得。故名宽也。若唯久修者得。初修者不得。故名狭。又欲界色粗。障定强故。事须重观安立也。色界细故。不重观也(上明行少相下解多)。

    言而观外色而小多等想者。准瑜伽。唯观欲界色。正是解第二解脱行相也。沼法师二解。欲界色唯五尘名外。二者。已离染名外。问疏云。唯观外色两义中。取何义。答两义总取。全五尘名外。五尘名外之中。兼取离染名外之中一分。离染之五尘也。若空取五尘名外。不取离染者。凡夫不作观行。望一分五尘。亦名外也。今取杂染义。表是修行人五尘也。问何故第一解脱人通缘内外。第二解脱唯缘外五尘耶。答第一解脱人观心劣。但总相观。不分内外也。第二解脱观心渐胜。故唯观外尘。解观色一句也。小多者。简要云。小谓有情色。及资具等也。多谓非情。及山河大地。于此总体上。说小多。非也。准疏意。作观行人心中。自作小多解也。但观外色。若小若多。若好若恶。当不起贪爱。即名解脱。问何须作此小多等耶。答谓引毛吞巨海。芥纳须弥等。问既言无色。何名小多等。答不执于色为无色想。非不观色。故名小多。若实取者。何能变多为小等。此即心中作小多解也。

    言不同于初等者。有二不同也。一初解脱作光明。此第二解脱唯作小多。二初解脱通内外。第二解脱唯缘外色。问如何初解脱人不作小多想。答疏言未自在故。

    言此唯观彼已等者。解小多及境。取五尘名外。已离染故。立以外名。取离染之五尘。名外。简不取未离染五尘。意言但观欲界已离染色。作小多想。不观色界已离染色为小多想。问如何唯观欲界为小多。不观色界色为小多。答色界色细。一遍观为离染讫。更不再起。不要重观作小多想。其欲界色粗难伏。恐伏已再起。所以重观小多想也。

    言已离染故立以者。第二解脱唯缘外也。

    言观心渐胜等者。问第二解脱总不缘内。唯缘于外。莫劣于第一解脱。答疏言观心渐胜等。稍略有二。一唯缘外色故。二不作光明想。作小多想故。名稍略。

    言故瑜伽云等者。问对法论文不分明说。第二解脱人作小多行相。疏主凭何。安立作小多想。不作光明想。答疏言故瑜伽云等者。意道第二解脱不思惟。初解脱中行相。作光明。路云。不思惟彼光明想。是第二解脱行相言。问作何行想。答疏言。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此第二解脱。唯于外色。作小多想。名但也。问第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