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指掌疏最新章节!

惟分别正忆念。

    娑婆之下。虚空中住者。答前是从何所来之问也。于诸经典等者。显住不徒住。盖为借彼虚空。如法修观耳。读诵通利者。以经为观本。不通利则观难成故。思惟者。思惟真谛。空观也。分别者。分别俗谛。假观也。正忆念者。正念中谛。中观也。三观既成。一切无碍。所以一音才举。多千俱集。此亦答前以何因缘集之问也。

    △三答证果处。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至)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昔贤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德云。说得一丈。不及行得一尺。故菩萨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者。离众独修。情易尽也。精进不休者。轻说重行。道易成也。五欲交陈。极难透脱。故不依人天而住。三谛并照。乃尽圆融。故常乐深智无碍。常乐诸佛法者。不以少得自足。精求无上慧者。不以浅解自负。前问巨身大神通等。从何所来。今答以所来之处。盖即以因为处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正颂长行。二略为显破。初三。一颂答修因处。二颂答证果处。三颂答从来处。初(义颂)。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至)令发大道心。

    长行云。教化示导。令发道意。此云悉是我化。令发道心。其义同也。

    △二颂答证果处(约义超颂)。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至)为求佛道故。

    久依如来。口生法化。故是子也。虽云依止世界。而却常行头陀。长行云。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是也。志乐静处等。离众独修。不乐多说者。轻说重行。长行云。不乐在众多说。常乐静处勤行等是也。长行云。亦常乐于诸佛之法。此云如是诸子。学我道法。盖以佛佛道同。释迦道即诸佛道也。长行云。一心精进。求无上慧。此云昼夜精进。为求佛道。其义无殊。

    △三颂答从来处(约义追颂)。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至)其心无所畏。

    首二句。正答其处。志念坚固者。自行化他。不退屈也。勤求智慧。即是三观齐修。说法无畏。由于经典通利。与长行文异而义同也。正颂长行竟。

    △二略为显破。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至)教化是等众。

    初以迹覆本。伽耶山名。去菩提场约二十里。城近此山。即以山为名也。得成正觉。转无上轮者。应指先照时。华严会也。尔乃教化。令初发心者。且约近迹而论。既约近迹。弥勒应知。况弥勒为华严胜友。何于此不识一人。故谓隐显无碍境也。皆住不退者。位当八地以上。当得成佛者。果去菩提不远。然华严发心。一生便近佛位。非有深因。曷克臻此。所谓以迹覆本者此耳。我今下。破迹显本。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者。显如上所说。犹带方便。犹为易信。此即破迹义也。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者。显尘点劫前。早已受化。早已发心。此即显本义也(问。上云伽耶发心。此云久远教化。云何会耶。答。此有二义。一[终]渐次。二约圆融。约渐次者。谓此众多劫受化。大根已成。若伽耶发心。但是此番垂迹。恐堕外道自然。之计。特为示现。约圆融者。复有二义。一谓延四十余年。通尘点劫。二谓促尘点劫。入四十余年。如华严云。过去无量劫。安置未来今。未来无量劫。回置过去世。亦斯义也)。推因略答竟。

    △四腾疑致辩二。一菩萨腾疑。二弥勒取辩。初。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微带破显。未甚彰灼。故致心生疑惑。师资不伦。老少违序。故致怪未曾有。而作是念。即疑怪。之念也。如来成道。始过四十余年。故云于少时间。所化菩萨。皆住不退转地。故云令住菩提。如是则师无久化之功。资有多劫之证。此弥勒等所以心生疑惑。而怪其未曾有也。

    △二弥勒致辩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执迹辩难。二举喻发明。三以法贴合。初二。一执佛迹反难。二执众迹致辩。初。

    即白佛言世尊(至)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执佛迹近。伽耶城。去菩提场约二十里。故云不远。从是已来者。自成道至今日也。教乘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今经在般若之后。故云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下。反难佛语。意谓。教如许之众。成阿耨之果。纵以佛之势力。佛之功德。也须久经多劫。大作佛事。但不知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便能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许之众。令成无上菩提。此反难佛语之过当也。

    △二执众迹致辩。

    世尊此大菩萨众(至)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初执众迹远。假使有人等。显数目之多。斯等久远等。显因行之久。世尊下。致辩难信。意谓。佛以一人。化彼多多之众。即近径庭。况复少时。能成远远之因。愈觉河汉。故云如此之事。世所难信。执迹辩难竟。

    △二举喻发明。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至)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色美发黑者。年少之姿。喻如来迹近。年二十五者。方刚之年。喻道成未久。准前弥勒推因。如来答以从我发心。是我所化。故喻以指百岁人。言是我子。百岁者。超世之寿。喻涌众迹远。准前涌出之众。问讯世尊。蔼然有师资之谊。故喻云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者。拣非异姓螟蛉。乃体所从生。身所从育。喻地涌之众。不似他方影向。俨若发心成善。亲依于佛也。是事难信者。父少子老。违反常经。法中师近资远。亦复如是。

    △三以法贴合二。一合父少子老喻。二合举世不信喻。初。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至)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得道未久。合前色美发黑。年二十五。而此大众等。合前其百岁人。无量千万亿劫。正明其迹之远也。为道勤行精进。兼明其志之笃也。善入出住。乃至得大神通。兼明其定之深也。息缘名入。观理名住。应机名出。正息缘时。不碍观理应机。正应机时。不碍息缘观理。正观理时亦然。故名为善。此约一三昧竖论。若约多三昧横论者。谓一时顿息无量百千万亿诸缘。一时顿观无量百千万亿诸法。一时顿应无量百千万亿群机。故名为善。得大神通者。如前延日为劫之类。然此亦由甚深三昧而发。盖即无量百千万亿三昧中。缘起无碍广大妙用。久修梵行。乃至巧于问答。兼明其行之妙也。历劫修行。不见有行可修。名为梵行。明知无修。不妨次第习学。故曰善能。巧于问答者。问如云兴。答似瓶泻。无微不伸。有难皆通。然此亦由善能习善所致。盖以法门融通。自然智辩无碍。人中之宝。世间希有者。兼明其人之重也。宝有二义。一致乐。二取重。言菩萨弘法利生。能致人乐。亦常为人所重。世间甚希者。道高德重。仅一见故(问。前云不乐在众。多有所说。今云巧于问答。岂不相违耶。答。巧于问答。盖为机缘相逼。非是一向乐于多说。况动静本不相碍。又何妨说时常默。默时常说。而乃欲其缄口结舌。一无所说哉)。

    △二合举世不信喻。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至)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初按定佛语。方云者。谓适才说也。世尊下。显事难信。言乃能者。即寓有不信之意。虽寓有不信。但以佛语随宜。无可不可。佛言无妄。必是真实。佛知悉达。断无谬说。而又不敢不信。虽不敢不信。而事违当经。又不能全信。故云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乃至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盖似信未信。尚不至破法获罪。释决犹可缓也。然字宜作奈字。新意乍入佛法。不知如来境界。况在如来灭后。闻此岂能无疑。故曰或不信受。不信受故。必起破法罪业。为当来坠堕因缘。此弥勒所以特为陈白。正以见此事难信。而救正不容缓也。唯然下。总以求决。唯然者。虚阿声。谓将欲求决。先作虚阿声。望佛赐听也。世人口语。往往有此。先求除我等疑者。欲实到不疑之地。次求除未来疑者。令必无破法之??故。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执迹辩难。二颂举喻发明。三颂以法贴合。初(准长行分二。今交叉。合颂。不曲分也)。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至)如实分别说。

    初颂执佛迹近。大成云。释种者。出其氏族。乃师子颊王之胄。白净饭王之储也。此诸下。颂执众迹远。(长行在反难之后。属超颂)初二句。明数目之多。久已句。显因行之深。住于神通者。化他行也。善学菩萨者。自利行也。涉俗不碍修真。故云不染世法。化他无妨自利。故云如莲在水。从地下。颂致辩难信。恭敬住前。宛然如师如资。久近差等。究竟难思难议。举众皆迷。故言云何可信。佛得下。颂反难佛言(长行在众迹之前。属追颂)。甚近甚多。即反难佛言之伤实也。末二句。愿为众决疑(长行所无。属补。颂也)。事若不实。故求如实分别。

    △二颂举喻发明。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至)举世所不信。

    发白面皱。喻久修之相。余准长行。

    △三颂以法贴合二。一颂合父少子老喻。二颂合举世不信喻。初(义颂)。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至)于下空中住。

    初二句。合父少。是诸下。合子老。志固句。明其志笃。立愿成佛。不畏久苦。故云无怯弱也。从无句。明其迹远。长行云。无量千万亿劫。偈从略耳。而行四句。明其行妙。行菩萨道。则法门融通。巧于问答。则智辩无碍。有难皆通。无微不伸。故能心无所畏。纵遇违逆。念佛不校。故云忍辱决定。端正二句。明其人重。长行云人中之宝。正以端正威德。长行云世间希有。正以诸佛共赞。善能三句。明其定深。依深定而说法。机教审实。故曰善能。舍人众而修禅。境智增明。故云常好。末二句。明其处静(长行所无。属补颂也)。为求佛道。于下空住者。显住不徒住。盖为托彼静处。道易成耳。

    △二颂合举世不信喻(义颂)。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至)而住不退地。

    准长行有三义。今缺按定佛语。惟二。初显事难信。于此事无疑者。亦惟随顺佛语。非实到不疑之地也。未来众生。不知如来境界。乍闻此法。无不疑者故愿佛为演说。令其开解。所以然者。以生疑不信。即当堕恶道耳。愿今下。总以求决。可知。略明本迹以动执生疑竟。

    △二广明本迹。以断疑生信二。一广明本迹。二断疑生信。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谓体常不变。即法性身。来谓用能随缘。即报化身。虽不变而随缘。法性即是报化。虽随缘而不变。报化即是法性。非来非如。亦如亦来。故名如来。古德云。法身无始无终。若据本经亦有始。如云。我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既惟约成佛已来。是未成不显也。又云。报身有始无终。若据今经亦有终。如云。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既但言今犹未尽。是究竟有尽也。又云。化身有始有终。若据今经亦俱无。如云。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既统言方便示现。是始终皆权也。此品从始至终。备显三身寿量。故以为名。别义五者。一为执迹成难者。显示佛地远本。令知应化妙用故。二为执真本具者。显示法身有始。令知修证不无故。三为执果无异者。显示报身有终。令知因行宜博故。四为执佛有生者。显示化生非真。令知生而无生故。五为执佛有灭者。显示化灭非实。令知灭而无灭故。总言迷妙用者。则应化不广。拨修证者。则法性不圆。行不博者。则实报易穷。生灭固者。则无生难契。此寿量品之所由说也。

    △(经文分二)一诫嘱请说。二正与广明。初。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至)我等当信受佛语。

    初如来诫嘱。欲显佛境。恐生惊疑。故诫以当信当解。诚语者。真恳之语。谛语者。审实之语。如云倾心吐胆。无妄无谬是也。诫之至三者。谆谆教命。竦其必信必解之意。是时下。菩萨请说。不知佛境。现未俱疑。故白言惟愿说之。信受者。信忍领受。展转传闻。自现在及未来也。三白不已而至四者。殷殷启请。望其必说无虑之意。

    △二正与广明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明寿量长远。二明现灭无虚。初三。一正明长远。二举喻较量。三预防伏难。初。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至)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初诫听□法。三请不止。其情可愍。故诫以谛听。诫以谛听者。有许以为说意也。本住实际。非诸声闻缘觉境界。故称秘密。迹示应化。常现无碍自在妙用。故称神通。一切下。指众执迹。于世间中。独指善道者。以恶道不得见佛。无此执故。不指三乘者。以弥勒尚执。余不待言故。皆谓等言。正执迹而昧本也。然善下。如实显本。我实者。显近迹非实。成佛等。明多劫久证。盖显本之中。带有破迹意也。

    △二举喻较量三。一举喻问数。二答以不知。三叠数较量。初。

    譬如五百千万亿(至)可得思惟较计知其数不。

    那由他。此云万亿。阿僧祇。此云无数。今以五百千万亿计那由他。以如是那由他计阿僧祇。以如是阿僧祇计世界之数。其世界可谓多矣。且又将此世界。抹为微尘。此诸微尘。就令随处遍下。亦难用尽。况又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则尘之疏可知。如是展转东行。下是尘点。至于尽是微尘。则所著之国。自非思校所知。问以云何。审以知不者。明知不可思校。故令自验耳。

    △二答以不知。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初直答不知。非算数所知者。乘除莫穷。非心力所及者。智识难到。一切下。约人以显。二乘之智尚偏。故不知其限。不退之智未极。故亦所不达。世尊下。结无边量。可知。

    △三叠数较量。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至)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初叠界为尘以计劫数。前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等。尚未分明。故云。今当分明宣语。准前着尘之国。已非思校所知。况又叠以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以一尘计一劫数。则劫数应无尽矣。我成下。校成长远以明现化。成佛者。法报初圆。已来者。直至今日。中间所经之时。以上尘劫校之。相差犹多。故云复过于此。百千万亿等。明所过之数也。我常在此。说法教化者。从真起应。三世益物。如梵网宝积所说。亦于余处。导利众生者。分形散影。十方赴缘。如云集分身之类。举喻较量竟。

    △三预防伏难四。一防此界中有余佛难。二防余处不闻释迦难。三防自说成道不久难。四防今昔总成妄语难。初(难云。既曰常在娑婆。中间应无余佛生灭。何故于是中间。说有然灯等佛出世。又复言其入涅槃耶。于此防云)。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等字。义该迦叶。据此。则然灯授记。迦叶补处。皆方便说耳。

    △二防余处不闻释迦难(难云。既曰亦于余国。导利众生。则十方世界。皆应有释迦名字。寿量涅槃。说法度生等事。何考诸耳目。历诸劫国。竟尔未闻耶。故此防云)。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至)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等字。义该进念定慧。各有胜劣。故以利钝别之。据此。则十方世界。名字年纪等。皆随根现异。虽处处说法度生。而众生不知其为一佛应化。

    △三防自说成道不久难(难云。既曰成佛已来。复过尘劫。何故寻常自说。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耶。故此防云)。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乐小者。根器狭劣。惟堪劣应。德薄者。福德浅薄。不睹尊特。垢重者。罪垢深重。久障法性。为如是人。覆本彰迹。故说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原佛之意。盖为显示有修有证。引发胜心。故云方便教化。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四防今昔总成妄语难(难云。昔说自他。既属方便。今示自他。岂得真实。例而推之。则今昔所演经典。总成妄说。何称法王真实语耶。故此防云)。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至)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初正防伏难。皆为度生者。出无妄之由。或说己身。或说他身者。如云释迦近成。然灯实有。指昔日覆本之语。或示己身。或示他身者。如示我身常在。然灯不有。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者。如示释迦有修有证。原为教化众生。然灯有生有灭。皆属方便分别。指今日破迹之言。覆本原为彰迹。破迹意在显本。无违本意。有益众生。故云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所以下。转释不虚。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者。谓自证实际。称实际而观法也。称实观法。了知妄相本空。故云无有生死。生死既无。自不见有退滞生死为人天者。亦不见有超出生死为三乘者。是谓生界不立。生既不立。佛亦不存。故亦无有诸佛在世。及与灭度。是谓生佛俱空。佛空故。佛界非实。生空故。生界非虚。生界非虚故。虽异常如。佛界非实故。虽如常异。二性互夺。故云非如非异。如是而见三界。名如实见。故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称理之事。惟佛证极。故云明见无谬。据此则今日示己示他。皆为称理度生。故无虚也。昔何不尔。故云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等。性谓根性。欲谓乐欲。行谓所作行业。忆想分别。谓对彼过未现在等境。起诸追忆悬想。分别等念。如是性欲行念。各各不同。故皆以种种言之。欲令生善者。谓随其性欲行念。渐渐诱引。以生当来成佛善根。由此故以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四十年来。所作佛事。未曾暂废。据此则昔日说己说他。皆为随机化导。亦无虚也。明寿量长远竟。

    △二明现灭无虚二。一承前起后。二法喻合明。初。

    如是我成佛已来(至)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初法寿常住。谓如前所说如是。足知我成佛来。甚大久远矣。甚大久远。且约法身言之。法身寿命。不堕诸数。故虽经无量僧祇。至今常住不灭。诸善下。报寿未尽。菩萨因行广博。报身数量无穷。故云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者。谓未尽之数。比上已经之数。复多一倍也。然今下。化寿权灭。问。法寿常住。报寿未尽。何故宝塔品中。唱言当灭耶。答。非实灭度。唱言当灭者。盖为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亦如来不得已之意也。

    △二法喻合明三。一法说。二喻明。三结合。初三。一因住有损。二唱灭生益。三佛语无虚。初。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至)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所以句。徴起。言如来所以非灭唱灭。自谓方便度生者。何也。若佛下。释成。宿无善根。今生少福少慧。名为薄德之人。依恃如来。不知修福修慧。名为不种善根。盖以福德少故。自处贫穷下贱。慧德少故。依旧贪着五欲。由此于过去境。深生追忆。于未来境。预起悬想。于现在境。瞥成妄见。意识纷纠。难可出离。故云入于忆想妄见网中。常在则不以为罕。故憍慢自恣。不灭则欲近有时。故厌缓怠惰。厌缓怠惰故。不生难遭之想。憍慢自恣故。不生恭敬之心。所谓不种善根者此也。

    △二唱灭生益。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至)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初示以难值。欲令种诸善根。假言警?。故云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为借及门之徒。勖勉余众。故呼比丘之众。教以当知。诸佛二句。正如来警勖之语。意谓。人身难得。如辊芥投针。诸佛难逢。如盲龟值木。汝等可不勉哉。所以等言。乃如来释警勖意。盖以诸薄德人。遇佛不知种善。若错过此生。虽再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数。而见佛与不见佛。犹未可定。由此故作难可得见之语。以警勖之。斯众下。闻语种善。闻如是语。自知遇佛不易。故生难遭之想。恐或错过。再见不知何时。故怀恋慕之心。时时亲近不舍。故云渴仰于佛。自此广修福慧。故云便种善根。是故下。唱灭令知。由彼乍闻难值。便知种善。况复更示速灭。岂不惊心。是故如来不灭言灭。

    △三佛语无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随顺诸佛。方便度生。岂有虚耶。法说竟。

    △二喻明三。一喻因住有损。二喻唱灭生益。三喻佛语无虚。初喻因住有损(较法文长)分四。一喻舍应致苦。二喻赴应求救。三喻久住垂教。四喻厌怠有损。初。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至)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良医者。善察病源。善设方药。能起死回生。擅延年益寿。取此喻佛者。以如来善察机心。善设法门。起二乘断见。回阐提善根。延菩萨法身之年。益诸佛慧命之寿。与彼良医。义相似也。智慧聪达者。智体聪明。慧用通达。喻如来实智明净。权智无方。明练方药者。明晓方术。谙练药性。喻如来能达一乘实相。能识差别法门。差别法门。能除枝末烦恼。一乘实相。能尽根本无明。故以善治众病喻之。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俱为佛子。俱堪嗣息。故以多诸子息喻之。大成云。若十。喻菩萨。二十。喻二乘。百数。喻十类众生。盖以习大者少。习小者多。受化者少。不受者多。故依次为喻。以有事缘者。喻他方机感相牵。远至余国者。喻舍此赴应于彼。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者。喻众生于如来舍应之后。亲近邪师。秉受邪法。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者。喻众生。既受邪法。邪见熏心。愚昧狂乱。善根欲灭。以宛转于地。乃几欲就死之状也。

    △二喻赴应求救。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至)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初喻如来赴应。盖如来以三界为家也。诸子下。喻众生求救。德薄垢重者。迷昧宿因。如彼或失本心。德重垢薄者。不昧宿因。如彼或不失者。虽有昧与不昧。既秉受邪法。已去佛遥远。故以遥见其父喻之。如来出世。三业殊胜。见者闻者。无不庆跃欢腾。礼敬称赞。故以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喻之。善安隐归。即问讯之语。喻众生赞佛之词。以如来不轮生死。不滞涅槃。犹能随缘示生。即善安隐归义也。我等愚痴。误服毒药者。喻众生自谓无智。错乱修习。愿见救疗。更赐寿命者。喻众生求拔邪见。增益善根。此众生最初见佛。翻邪归正义也。

    △三喻久住垂教。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至)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众生失善堕苦。如来大悲照鉴。故喻云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者。经方乃先医所传。药草即方中别目。喻如来依彼先佛所授。一乘实相妙法。演出逗合时机。无量差别法门。差别法门。于中文义理趣。无不周备。故喻云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以臼碎。筛以罗过。喻如来析以已智。运以已辩。和以为散。合以为丸。喻如来演为散华。贯为章句。与子令服者。望其除毒回生。喻如来以法逗机。欲令灭恶生善也。而作是言等。喻如来?令依教修习。依教修习。自能灭恶生善。故以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喻之。

    △四喻厌怠有损。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至)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不失心者。喻德重垢薄之人。德重垢薄。自能依教修习。故喻云即便服之。依教修习。自能灭恶生善。故喻云病尽除愈。余失心者。喻德薄垢重之人。德薄垢重。徒知随例请法。故喻云虽亦欢求。随例请法。不能依教修习。故喻云与药不服。所以等言。乃释上不肯服药之故。喻众生深着邪见。迷昧宿因。不信佛言。所以不肯修习。前文所谓便起憍恣。而怀厌怠者是也。喻因住有损竟。

    △二喻唱灭生益(此与法中稍异。法中但约唱灭。此中兼喻示灭。以示灭犹属后事。故法中略而不言)。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初喻唱灭令知。遇药不服。甘于就死。故作念可愍。众生闻法不受。如来大悲哀怜。亦若是也。为毒所中者。喻众生被邪法所染。邪法所染。反疑正法。故喻云心皆颠倒。颠倒者。以美为恶也。以美为恶。故于好药不服。喻众生不信正法。不能依教修习。反生憍恣厌怠心也。当设方便者。喻如来思惟唱灭。即作是言等。喻如来唱灭之语。衰老喻化期将竟。死至喻涅槃临迩。留药喻遗法度生。可服喻嘱令受持。嘱令受持。赞法功德殊胜。故喻云勿忧不差。差与瘥同。训痊愈义也。作是下。喻云灭生益。复至他国者。喻如来舍此。应彼。所谓非灭现灭是也。遣使还告者。喻佛敕化人来应。化人来应。示以如来灭后。宜自努力。故喻云汝父已死。乍见如来灭度。犹不在意。忽蒙化人提撕。乃知懊悔。故以闻父背丧。心大忧恼喻之。念父慈愍见救者。喻众生深思佛恩。谓为舍我远丧者。喻众生执灭为实。执灭为实。自觉如子失父。如客失主。无救无归。故以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喻之。常怀悲感句。法喻通用。喻中痛父伤己。法中谓悲佛入灭之速。感自进修之迟也。心遂醒悟。喻觉邪非正。知药香美。喻信法为真。即取服之。喻依教修习。毒病皆愈。喻诸恶尽灭。父闻子差。喻佛观有机。来归使见。喻随机应化。所谓非生现生是也。喻唱灭生益竟。

    △三喻佛语无虚。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至)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以假死治将死之子。喻现灭救欲灭之机。因良医斯须善巧。知如来无限方便。酬恩报德。方将不暇。孰能以妄罪加之。故如来问以颇有与不而会众直以不也答之。喻明竟。

    △三结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至)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法常法也。然非灭说灭。若如常法而说。似有虚妄。今是度生之权。故不尔也。准前喻虽有多文。总为发明佛寿长远。现灭无虚。合文如是。言简义丰。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寿量长远。二颂现灭无虚。初二。一颂正明长远。二颂预防伏难。初(义颂)。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至)常住此说法。

    初正颂。载者亦数名。补注云。百生千。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姊。姊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谓地不能载也。然此与长行。数虽不同。约皆无数之数。取义颂耳。常说等言。显中间化事无间。正长远义也。尔来下。反显方便现灭。反显实不灭度。仍不违长远之义。故云常住说法。准长行此科之下。更有举喻较量一科。偈不颂也。

    △二颂预防伏难(防难之文。与长行不同者。各随上文义立故也)二。一防常住何必现灭难。二防现灭何必说常难。初(难云。既是常住。即今常见。岂不受益更多。何必方便现灭。故令不见耶。故此防云)。

    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至)而生渴仰心。

    言如来方便现灭。非尽令不见。但以神通之力。遮彼颠倒众生。盖欲其广供舍利。恋慕渴仰。以种善根耳。

    △二防现灭何必说常难(难云。既方便现灭。能成利益。何必开迹显本。决定说常耶。故此防云)。

    众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至)但谓我灭度。

    信谓信其教。服谓服其人。信其教。则无虚伪之志。故曰质直。服其人。则有顺从之心。故曰柔软。柔软故。一心欲见。质直故。身命不惜。此言众生有感佛之机也。我及众僧。俱出灵鹫者。即今日主伴交参。语以常住。及以方便等。即今日显本破迹。此言如来有赴应之教也。余国信乐。佛复于彼说法。此众不闻。依旧谓佛灭度。为破此执。是故决定说常。颂寿量长远竟。

    △二颂现灭无虚(无承前起后之义。直分三)。一颂法说。二颂喻明。三颂结合。初二。一合颂住损灭益。二别颂佛语无虚。初二。一正颂二义。二补颂防难。初(略颂)。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至)乃出为说法。

    首二句。颂因住有损。如来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故云我见众生。没在苦恼。故不下。颂唱灭生益。长行约唱灭。此约示灭。义互显也。

    △二补颂防难(远本难明。近迹易执。是故寿量品中。广设防难)六。一防有违常住彼此难。二防劫烧佛身有坏难。三防不坏何云劫烧难。四防俱在众应俱见难。五防不见谁信不灭难。六防如来自语相违难。初(难云。不现于此。乃现于彼。既出于此。于彼即没此界他方。俱非常住。长行所云常在娑婆。亦于余处。云何通耶。故此防云)。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言如来非实有去来。但以神通之力。隐显自在如是。其实常在灵鹫。及余住处。千江一月。可为譬也。

    △二防劫烧佛身有坏难(难云。纵令常住。若遇劫烧。佛身岂得不坏。故此防云)。

    众生受劫尽大火所烧时(至)散佛及大众。

    劫火乃众生业力。此土指实报庄严。实报庄严。不随业力迁变。故云此土安隐。天人众生。皆法性眷属。故得充满游乐。园林堂阁。皆法性功德。故得树宝交严。天鼓天乐。互出法性之音。曼陀罗华。纷飞主伴之际。华藏宛然。佛身岂有坏耶。

    △三防不坏何云劫烧难(难云。佛身不坏。净土圆成。寻常又云劫火洞然。一切俱坏。何所以耶。故此防云)。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言土虽不坏。众自见烧。其中忧怖苦恼。悉皆充满具足。寻常所云。盖以此也。

    △四防俱在众应俱见难(难云。三宝处净土。众生遇劫烧。劫火净土。二各俱在。众生见劫烧。何不见三宝耶。故此防云)。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

    言既遇劫烧。俱属罪垢众生。由彼恶业因缘所障。虽再过僧祇。犹不闻三宝之名。况欲其同时俱见耶。

    △五防不见谁信不灭难(难云众生惟见劫烧。不见三宝。前云佛身常住。亦徒托之空言。谁当信之。故此防云)。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言纵遇劫烧。若有修诸功德。或布施。或持戒等。且赋性柔和易化。处心质直无伪。如是之人。时时见我在此说法。岂不信耶。

    △六防如来自语相违难(难云彭殇既别。修短莫混。据前唱灭。似显诸佛难逢依今显寿。又明经劫常住。自语相违。众生莫知依从岂不误耶。故此防云)。

    我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

    此众指修功德者。久乃见佛。指罪垢众生。言如来说长说短。各对一类之机。既不相违。自可依从。又何误耶。合颂住损灭益竟。

    △二别颂佛语无虚(义颂)。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至)佛语实不虚。

    慧光无量。指报身。寿命无数。指报寿。如来意谓。对机说短说长。是我方便智力。为度众生。法尔如是。其实慧光由来无量。寿命原自无数。然此犹是修业所得。尚属报体。至于法身寿量。益绝言思不可说长。岂容说短。汝等果是有智之人。勿于说长说短处生疑。当向离情离见中断尽。自信佛语方便。实无虚妄。颂法说竟。

    △二颂喻明(略颂)。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狂谓药发闷乱。如狂人也。

    △三颂结合(义颂)。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至)速成就佛身。

    首四句。结合良医为治狂子。实在言死。次四句。转释实在言灭之意。后八句。结合无有能说虚妄。言如来知机随说。作意令入佛道。据佛之意。原佛之语。孰能说其虚妄。广明本迹竟。

    △二断疑生信(此处有通后品题宜先释之。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题虽居此。义摄卷终。今通后文。以释分别功德。准此品功德。广有多门。束之为二。一悟证功德。如此科所明。二受持功德。如后文所说。如来分析辨别。印可赞扬。令会众珍重护持。服膺循守。故即以是名品。别义亦五一为明疑断信生。如闻说寿命。得大饶益等。二为明悟处不同。如或得法忍。或得总持等。三为明证处各别。如八生得果。四生得果等。四为明本门利益。如信解深浅。功德各异等。五为明全经利益。如读书兼度。功德不同等。总言悟证在己。而印可凭师。受持有益。而赞扬惟佛。此分别功德品之所由说也。

    △(此是通后品题本科经文分三)一经家总叙。二如来分别。三弥勒庆赞。初。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至)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四十年所化之机。十方界云集之众。分身侍者。地涌菩萨。主伴重重。无尽无尽。故以大会称之。疑断信生。或证或悟。如身登须弥而下望群峰。若神游香海而小视众流。故以大饶益称之。

    △二如来分别二。一分别功德。二凡圣交庆。初二。一分别圆悟功德。二分别顿证功德。初(既云圆悟。则横该一切法门。而一切法门。以一门入。今就从入一门。而分别之。古德多以位次分判。然既属横该。勿拘泥也)。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至)能转清净法轮。

    无生法忍。以实智为体。谓得此智者。于三界中。不见有少法生灭。此由前闻。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等。而悟入之。千倍者。千倍于上也。闻持陀罗尼门。以权智为体。谓得此智者。于佛所说若文若义。悉能闻而忆持。又能依此出生诸法。故名为门。此由前闻。如来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等。而悟入之。一世界。谓小千界也。乐说无碍辩才。以无碍智为体。谓得此智者。于奇攻异难。无所畏屈。欣乐而说。此由前闻。重重防难。种种玄辩故。而悟入之。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以不可思议智为体。谓得此智者。于一法中。能通无量百千万亿诸法。法法互融。旋摄无碍。如帝网珠。此由前闻。常在娑婆。亦于余处。一多无碍。互摄互入等。而悟入之。三千大千。谓一佛化境也。闻佛数数现灭。性无迁改。从此心悟实相。永无退转。又能以此度生。故曰能转不退法轮。二千者。以小千叠为中干。二次言千。故云二千。对上小千大千。故云中千也。闻佛数数现生。性无染污。从此心悟真空。又能以此度生。故曰能转清净法轮。然此以上。虽各依一门悟入。而一该一切。是如来于无分别中。不得已而分别也。

    △二分别顿证功德(既属顿证。则竖该一切诸位。而一切诸位。从一位超。今就从超一位。而分别之。古德皆以位次分判。然既属竖该。宜姑从也)。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至)三藐三菩提心。

    八生当得菩提者。谓原住三地。今从四地超证。以阶级而论。去妙觉之位有八。大成云。超入圣位。如生佛家之生。非出没生死之生。愚谓即是变易生也。四四天下。即四个四洲。三四等准知。四生当得等。如上八生可思。一生当得菩提者。谓原住十地。今从等觉超证。以等觉上趣妙觉。惟余一生。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赞弥勒云。大圣。一切如来。授尊者记。一生当得菩提等。足证此义。发菩提心者。谓博地凡夫。圆发十信。从初住超证。以初住即发心住也。然此以上。虽各依一位超证。而诸位顿超。是如来于无阶级中。不得已而阶级也。分别功德竟。

    △二凡圣交庆。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至)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虚空诸天。自喜发心圆妙。故以华香衣乐。而作供养之具。佛上菩萨。各欣证悟高深。故以幡盖歌颂。而为感谢之仪。由此科为凡圣交庆。此事论也。若作表法者。空雨二华。供佛及众。表依于实际。起生灭二行。上严佛果。下利众生。上严佛果。戒定为先。下利众生。说法尤要。故以细末沉檀。空鸣天鼓表之。千天衣者。表无生法忍。摄一切忍。诸缨络等。表旋总持门。摄诸总持。如是乃能九界俱利。故以遍于九方表之。准长途摩尼。亦翻如意。今既华梵俱出。应是两种。盖摩尼乃无垢珠也。九方者。四方四隅。及于中央。此表横该。故不言上及下也。众宝香炉。表最上一乘。摄一切乘。烧无价香。表平等大慧。摄一切慧。如是乃得法界同圆。故以周至大会表之。一一佛上。有诸菩萨者。表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虽因果该彻。而自转荫他。不无阶级。故以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表之。以幡表智断自转。盖表慈悲荫他也。至于梵天。表等觉邻于极果。邻于极果。更羡佛乘。故以歌颂赞佛表之。然此中所表。即前圆悟顿证之义。好思分明可对。如来分别竟。

    △三弥勒庆赞三。一庆赞欢喜。二备述法益。三结叹功德。初。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至)欢喜充遍身。

    初叙仪标偈。佛说下。庆幸赞佛。希有之法。未闻得闻。足见庆幸。无边大会。一时证悟。尺见大力。前文所谓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是也。寿命不可量者。现生现灭。性无迁改。前文所谓如来智慧。如来自在神通是也。无数下。述众欢喜。各得法利。不自觉知。闻佛分别印可。验知不虚。所以欢喜充遍身也。

    △二备述法益二。一述悟证功德。二述凡圣交庆。初。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至)如虚空无边。

    初述圆悟功德。住不退地。即前悟无生忍。以尚不见法。岂复有退。故宗镜云。如在虚空。退至何所。余同上。复有小千下。述顿证功德。如此四天下者。谓如上四三二数。前文所谓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是也。随数生成佛者。谓随上四三二数。前文所谓四生当得。三生当得。二生当得。是也。如是句。总指得果之人。闻佛句。推原得果之由。得无等。结指所得之果于一位中。超一切位。故云无量。虽有余生。刹那顿超。故云无漏。虽有余惑。刹那顿断。故云清净。所谓顿证者。本之于此。发心同上。世尊下。结说法饶益。寿量一品。义摄一切。故云无量。各有证悟。互不相碍。故曰不可思议。多有饶益。正明不思议事。如空无边。极显饶益之广。

    △二述凡圣交庆。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至)歌咏诸如来。

    大成云。如鸟一句。状上香华之乱坠也。文中幢字。疑是盖字。由上菩萨执持幡盖。故佛前有宝盖悬幡。余文准上可知。备述法益竟。

    △三结叹功德。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至)以助无上心。

    种种事者。即前悟证交庆等事也。最后仅见。故云昔所未有。闻寿欢喜。有二义。一谓知佛常住。不患无依。故喜。二谓信自证悟。庆幸非常。故喜也。由闻如来。处处自说名字不同。故赞佛名闻。由闻如来。亦于余国导利众生。故赞佛饶益。饶益既广。名闻又远。凡有少行微因。皆蒙提携入道。故云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也。总结大科。广明本迹以断疑生信竟。

    △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三。一赞持论德。二引事证益。三发愿劝持。初二。一约一门赞论。二约全经赞论。初二。一一念信解功德。二深心信解功德。初三。一长行。二偈颂。三防问。初。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初标德无限。一念者。谓正闻法时。忽起一念。信谓据佛之人。信其言无虚妄。解谓依佛之语。解其常住是实。虽非真信真解。而真信真解。终以此生。是发觉初心。为成佛基本。如初步定千里之程。一篑立成山之势。故曰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下。设事较量。檀此云施。尸罗。此云戒。羼提。此云忍。毗黎耶。此云精进。禅。此云静虑。般若。此云智慧。然为求菩提。应以般若为正。五度为助。今乃但修五度。反除般若。故虽经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皆成有漏。所以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等。不及其一。由是观之。则前之功德。超乎数量。莫可比拟。故云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若是下。结其不退。有如是德。成佛之胚胎已就。亦如频伽在?。即具超世之音。凤子初生。便有腾霄之势。故曰于阿耨菩提退者。无有是处。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文广。但缺标德无限。分二)一颂设事较量。二颂结其不退。初。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至)其福过于彼。

    初总标时行。可知。

    于是下。别明五度。诸劫布施等。施度也。舍般若而修施度。回向佛道。终滞有漏。如不读书而行财贿。希望功名。究沉下第。非良图也。若复持禁等。明戒度。不行般若。但持戒而以求道。亦如不修君德。徒尚洁而欲称孤。岂善?乎。若复行忍等。明忍度。自住调柔而遇恶不动。纵有上慢而轻恼能忍。但以不修般若。终不得佛。亦如甘受冻饿而不求生理。欲获大富。夫岂能哉。若复勤精等。明进度。修精进而不知般若。终无实果。亦如善行程而不识正路。难到长安。亦徒然耳。又于无数等。明禅度。空闲摄心。知止也。生诸禅定。能定也。安住不乱。能静也。禅依一心。能感上界。名一心福。尽诸禅际者。愿求出世上上禅也。然此人不修般若。依事禅而愿求佛道。亦如无目之人。因静坐而说登远山。亦何益哉。是人下。与前较量。长行云五度之福。不及信解。此中言信解之福。过于五度。其义一也。颂设事较量竟。

    △二颂结其不退(约义广颂分二)。一重牒前福。二验知不退。初。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一切疑悔者。如执迹难本。执本难迹。疑而复信。信而复悔之类。深心者。发深远心。不以浮信浅解自足。由不自足。故虽须臾之信。积而可至成佛。故云其福如此。如此者。指上超五度之福也。

    △二验知不退。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至)于此无有疑。

    初以行验知。经劫行因。乃能闻而信受。以是验知。无有退理。如是下。以愿验知。如是诸人。现前虽若浮信。自后必发真信。故云顶受此经。不惟顶受。且能发愿同佛。故云愿我于未来等。长寿度生者。愿寿量同佛。如今世尊等。愿说法同佛。我等未来等。愿说寿同佛。然既有如是愿验知当来成佛。决定不退。文中两言道场。即指法华高会。不必定言成道处也。若有下。以机验知。意谓。若有如前发深远心者。必能处心清净。立行质直。学兼闻持。智随义解。虽暂时无疑。而终当证果。故不退也。偈颂竟。

    △三防问(问。惟闻寿量一品。一念信解。即获如是功德。若能广于全经。闻持书供。及以教人者。其功德又当何如。故此防云)。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至)能生一切种智。

    恐有疑问。故又呼其名而语之。意谓。设若有人。闻佛寿命。乃至一念信心。解其言趣。是人功德。如上所说。已为无有限量。以能发起如来之慧。何况有人。广于全经。闻持书供。及以教人。则是人功德。自应无量无边。盖以能生一切种智故也。然一切种智。即是如来之慧。但上云能起。惟因之而发。此云能生。乃从之而成。如祖孙父子。不无远近亲疏之分也。一念信解功德竟。

    △二深心信解功德二。一正明。二防问。初。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初论信解德。此中深心。与前不同。前以其心远大为深。非指信解为深。今则直言信解笃至为深。非别有深心也。若释其义者。谓信及佛身常住。名深心信。解及净上犹存。名深心解。深心信故。明知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故云则为见佛。常在耆阇等。前品所谓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是也。深心解故。明知实报庄严。由来未烬。故云又见娑婆。其地琉璃等。前品所谓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是也。若有下。示信解相。言深心信解。既有如是功德。于我灭后。设若有人。能作如是观者。当知是人。则为深信。则为深解。而其相不难辩也。

    △二防问(问。但闻寿量一品。如法修观。即为深信深解。若尽闻全经者。当何所称谓。若兼能读诵受持者。又当何所。称谓耶。故此防云)。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至)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恐有疑问。故又举尽闻全经者。而预防之。意谓。如来灭后。若能尽闻是经。虽未如法修观。而但不生毁訾。起随喜心。已为深信解相。何况兼能读诵受持。若斯人者。则是顶戴如来。又不可但以深心信解而目之也。约一门赞论竟。

    △二约全经赞论(上科虽已有涉全经。但是防问带言。非正文也)三。一别明三种功德。二别明五种功德。三总显六根清净。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读诵功德。二兼书功德。三兼度功德。初。

    阿逸多是善男子(至)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初指人标德。是善男女者。即指上科所况。读诵受持之人。般若云。是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今经亦尔。故云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坊音方。邑里之称。谓殿堂众多。如邑里也。所以下。徴起释成。是经为众圣所依为群贤所归。故读诵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是经为无尽利益。人天共仰。故读诵者。为以舍利起塔。高广渐至梵天。是经能令诸佛欢喜。故读诵者。则为悬诸幡盖。乃至歌呗赞诵。

    则为下。显德殊胜。准前闻佛寿命。一念信解。尚超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之五波罗密。何况能于全经。受持读诵。岂不更超。故云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供养已。

    △二兼书功德。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至)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书写是经者。则为依实相理地。起法报僧坊。用戒定旃檀。作化身殿堂。化身殿堂。有三十二相。可敌三十二区之广。有八十种好。可敌八多罗树之长。为群机之所归。可敌百千比丘。于其中止。一切功德解脱。行位止观。俱寓于中。可敌园林浴池。经行禅窟。一切法忍法喜。三昧法门。俱备于内。可敌衣服饮食。床褥汤药。如是则因果受用。一一具足。则是一切快乐之具。充满其中。如是法报僧坊。化身堂阁。随机修证。各各住持。可敌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之多。如来全住三身。众僧分住三身。故书写是经者。则为以此现前。供我及僧。文中多罗树者。准西域记云。南印土。建那补罗国北不远。有多罗林。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因此方所无。故存梵语。要解云。一多罗高七仞。七尺为一仞。是则树高四十九尺。科注云。形如此方棕榈。直而且高。极高者长八九十尺。今亦不必拘泥。

    △三兼度功德三。一举劣况胜。二法喻合显。三重以详明。初。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至)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初举兼供之劣。如来意谓。如我上说。读诵书写。则为起塔造坊。若更能供养经卷者。愈不待言。故云是故我说(云云)。我说者。非是结前。乃更说兼供德也。读诵书写。是前二已具之行。供养经卷。乃此科兼修之因。不须复起等。例上可知故。又供养经卷。胜起塔坊故。然此语不过推重无漏。轻鄙有漏。以对背本逐末之机。若果识本。末又何妨。幸勿泥言失义。执药成毒。如达摩答武帝语。因之失利者多矣。

    况复下。况兼度之胜。言但兼供养。已胜起塔造坊。况复兼行六度。其功德可胜言哉。文中言一心者。即禅度也。

    △二法喻合显。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至)疾至一切种智。

    初显德。

    譬如下举喻。

    是人下。结合。

    △三重以详明二。一详明其行。二详明其德。初。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至)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起塔造坊。财施也。赞叹二僧。无畏施也。为人解说。法施也。此三皆属檀度。清净持戒。属戒度。与柔二句。属忍度。忍辱无瞋者。常与柔和同止。习以成性也。志念三句。属禅度。精进二句。属进度。摄诸善法者。谓总摄诸善。普遍修习也。利根二句属慧度。

    △二详明其德。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持经为因。六度为缘。因缘具足。佛道必成。故云已趣道场。乃至坐道树下。是人坐立行处。如同有佛。故云便应起塔。乃至如佛之塔。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读诵功德。二颂兼书功德。三颂兼度功德。初颂读诵功德。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至)具足诸供养。

    初颂标德。不云读诵。而云奉持者。以奉敬捧持。即读诵之相也。如上所说者。指在长行。可准知故。

    是则下。颂徴释。具足供养。该起塔造坊二事。表刹句。长行所无。刹谓刹杆。表谓表而出之于外。显此经具大威德。读之者。则为表刹也。高广。非指刹杆。乃指塔相。连下句。颂前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之语。长行无然灯之语。有歌舞之文。偈略歌舞。益以然灯者。显此经即智慧灯故。周匝者。八面龛室。照明者。香油苏灯。照于内而明于外也。

    恶世下。颂结胜。可知。

    △二颂兼书功德。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至)种种皆严好。

    持为众行之总。书乃受持之别。举总代别。故云持。不云书也。长行云赤旃檀。此云牛头旃檀。形色互出耳。

    △三颂兼度功德(长行有三。今少法喻合显)二。一颂举劣况胜。二颂重以详明。初。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至)忍辱乐禅定。

    初颂举兼供之劣(广颂)。长行承上而起。故云是故我说等。此乃直举其事。故云若有信解等。长行但云供养。此乃兼明供物。华香末香等。皆供物也。须曼具云须曼那。此云善摄意。华名也。其色黄白极香。树高三四尺。下垂如盖。薝卜。此云黄华。小而极香。阿提目多伽。此云善思惟。形如大麻。赤华青叶。草华香之尤者。以此三华。熏油常然者。取其香而明故。长行云不须起塔。及造僧坊。正显功德无量。犹如虚空。此云功德无量。如空无边。正显可敌起塔。及造僧坊。文别而义同也。况复下。颂况兼度之胜。(略颂)施戒忍三。皆依精进。一切智慧。从禅定起。故文略进慧二度。准长行此科之下。更有法喻合显。今能况已用法喻。所况可例。故下接详明之文。

    △二颂重以详明二。一颂详明其行。二颂详明其德。初(约义略颂)。

    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至)功德不可量。

    不瞋。能令无畏。不恶口。如法如律。恭敬。无物不给。即檀度也。又不瞋戒意。不恶戒口。恭敬戒身。亦戒度也。谦下无致辱之因。离高具能忍之力。即忍度也。常该进度。思依禅度。问难不瞋。随顺解说。即慧度。末二句。结指兼行是行。功德无量。

    △二颂详明其德(约义广颂)。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至)经行及坐卧。

    长行云。当知是人。已趣道场。既知已趣道场。故应以华衣散覆。生如佛想。长行云。近阿耨菩提。坐道树下。既近阿耨菩提。则不久便诣道树。既坐道树之下。则得果广利人天。无漏无为者。或尽真极。即得果义也。长行云。坐立行处。便应起塔供养。与此中其所住止等义同。末四句。转释上义。正以是佛常在。故应起塔及供养也。别明三种功德竟。

    法华指掌疏卷第五

    音释

    苞苴

    (上班交切音包下子余切音沮草也可为席用以裹物)。

    骸脏

    (婞值之貌上苦朗切音慷下则朗切音葬)。

    猥媟

    (上乌贿切音腲??鄙也下先列切音薛嬻慢也)。

    阓

    (胡对切音溃市门也)。

    弭

    (莫礼切音籹按也)。

    涸

    (曷各切音鹤水竭也)。

    狷

    (规县切音绢福急也)。

    剿

    (子了切焦上声绝也)。

    纠

    (吉酉切音朻戾也)。

    勖

    (吁玉切音蓄勉也)。

    辊

    (古本切音衮转之速也)。

    殇

    (尸羊切音商未成人丧也)。

    考

    (古文考字)。

    胚

    (铺枚切音坯妇孕一月也)。

    棕榈

    (上祖东切音鬃下力居切音吕本名栟榈木高一二丈叶如蒲扇叶下有毛如鬃故谓之鬃榈亦作棕榈亦名蒲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