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三结益三。初劝修。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二示益。有十五行半四字偈。并六行五字偈。分为二。初明三报清净。二明梦中佛事。初三。初明现报清净。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读诵解说等乃法华之力。自得心无忧恼。以其所明唯佛之知见耳。又自然四大调和而无病。以其所悟是诸法实相耳。既无忧恼。又无病痛。自得颜色鲜白也。

    △二明生报清净。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诸天童子。以为给使。

    天童给使者。盖此经为诸天之所护。今能读诵此经。故生报之中。能令诸天。以护经之护。而还护于人。故令童子以为给使也。

    △三明后报清净。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狮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刀杖等者。现在既能住四安乐行。读此经时。则内心自柔和善顺。而无瞋恚。内既无瞋。外亦无障。故于后报之中。纵有刀杖等障。而亦不能加之也。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者。所有智慧。则无不照烛。而能破无明烦恼。如日之能照一切。而破诸昏暗也。

    △二明梦中佛事二。初梦五时法化。二梦八相成道。所以有此五时八相之梦者。以观现在。能住安乐行。而弘此经。则于后报之中。必得作佛。故前云。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也。若作佛时。必说五时。必成八相。故现在虽未能实得如是。而先于梦中兆之。故有此梦中佛事也。初为五。初梦见华严时。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狮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初二句是总明。次言见诸如来坐狮子座者。即是华严会上。如来现千丈舍那身也。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时围绕。如云笼月也。说法者。即是为实机说圆教。为权机说别教也。又见龙神等。即是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也。自见其身而为说法者。即如彼四大菩萨。为如来所加。而说于四十位功德者是也。

    △二梦见阿含时。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身相金色。即老比丘三十二相也。演说诸法。即演说四阿含法。亦即演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法。亦即演说戒定慧。小乘三藏诸法也。

    △三梦见方等时。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授记者。即方等会上。授诸大菩萨之记。汝善男子等。即授记之词也。

    △四梦见般若时。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

    修习善法者。谓始是五阴终至种智。循环八十一科之法。莫不以般若妙智而观照之。故言修习善法也。

    △五梦见法华时。

    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因闻法华。故能证于诸法实相。入于深禅大定之中。见于十方诸佛也。

    △二梦八相成道。上五时。乃梦中闻佛所说。身预其会。今八相。乃梦自身成道而有也。分二。初总明八相。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谓说法之人。常有此身金色。有福之相好梦也。金色之身。即是八相所成之身。故此是总明也。

    △二别示八相。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狮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梦作国王。即梦作转轮圣王也。既作国王。则必降王宫。住胎。出胎。而后作王。故知此一句。即兼此之三相也。舍宫殿下三句。即第四出家相也。在菩提下一行。即是第六成佛道相。然必降魔。而后成道。故言成道。摄得第五降魔之相也。言求道过七日者。今释迦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则求道十有余年。今言七日者。以由其机熟有迟速故也。成无上道下一行半。是转法轮相。后当下二句。是入涅槃相也。烟灯但是一物。不可作机应分解。若言薪尽灯灭可耳。今须单约应边释也。又若单约应边。而既言烟尽。又言灯灭者。以如来身。有胜劣两应。今小机无。而收劣应。归于法身之本。如烟尽。大机无。而收胜应。归于法身之本。如灯灭也。已上初劝修。二示益竟。

    △三总结。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言得大利者。即是能得三报清净。梦中佛事等之大利也。迹门竟。释安乐行品终。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若论斯品之来由。总从一经所明。不出如来果后施化。近城之迹。及以长远证得寿量之木。如此迹本二门。四十年前所未明。一切诸经所绝唱。直至今日灵山高会。众生之机已熟。开显之时已至。以故如来。于前十四品中。发明出世之本怀。一大事之因缘。开其三而显其一。开其权而显其实。谓之迹门。迹门既竟。自当开其迹。而显其本。开其近而显其远。故有后之十四品。谓之本门。于此本门之中。例前迹门。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今初下方菩萨。从地涌出。现种种相。而疑者疑。问者问。即本门之发起序分也。次之如来。略开其近。略显其远。而弥勒等菩萨。各各生疑动执。而如来广开伽耶近城之迹。广显长远寿量之本。以令其皆得断于近疑。生于远信。授于法身之记。得于增道之益。即本门之正宗分也。后乃发明。现在有于四信。灭后有于五品。而为劝赞付嘱。即本门之流通分也。则知今欲发起长远寿量。故有此从地涌出之文也。言从地涌出者。下方菩萨。闻如来呼召之命。乃于娑婆国土地裂之处。从而涌出也。所以涌出者。正为发起如来所有长远之本。盖如来本于长远劫前。早已证得无上菩提。为欲教化众生。乃从本垂迹。非生现生。示降王宫出家。去伽耶不远。于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此盖三藏之佛耳。若不为之开显。则一切众生。岂知更有所谓天衣为座之佛。宝华为座之佛。虚空为座之佛耶。然若非地涌以为发起。则久本亦何由可明。何以涌出。便能显于如来之久本。盖地涌菩萨。乃是弟子。而如来乃是师。地涌菩萨。乃是因位。而如来乃是果人。所谓若欲识师。当观弟子。弟子因位。既其德如是而重。位如是而高。则其师之果人。不待言而自可知矣。此正以因而显其果。以资而显其师。故以地涌菩萨。而为发起。自能显于如来。早已证得长远寿量之久本也。

    △二本门开近显远。有三。初序分。二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下。正宗分。三分别功德品中。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已下。讫经尽流通分。初为三。初现相序。如上迹门之现瑞。二弥勒菩萨及八千下。疑问序。如上迹门之疑念。三尔时释迦牟尼分身下。问答序。如上迹门之问答。盖本门既无经首。故无通序。于别序亦无众集。盖别序之众集。即通序之同闻故也。余之三序。一一皆如迹门。迹门有现瑞疑念问答。以为发起。如来即为之开三权显一实。今本门既亦有如此之发起。故即为之开近迹而显远本也。初为八。初菩萨请命。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他方菩萨。请命弘经者。由闻迹门流通中。如来发明人尊法胜。三轨四行。若弘通者。能得三报清净。又能梦中见于五时法化。八相成道。如此种种胜妙利益。而彼菩萨欣斯胜利。故作礼白佛。欲如持品中。二万菩萨。于此土娑婆弘经也。

    △二如来止召二。初止他方。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

    如来止者有三意。一者。此等菩萨。元是他方来者。若许其在此土弘经。则彼土众生。谁为教化。故止之也。二者。既是他方菩萨。则于彼土众生有缘。若此众生。未曾结缘。虽欲此土弘经教化。而未免得益者少。故止之也。三者。此中正欲发起本门。若不止他方之请。则何由呼召下方。而得从地涌出。既不涌出。则远本何由发起。是则欲明于本。须召下方。今乃欲召下方。故止之也。言不须汝等者。谓若此土无人。则许汝等。今此土自有其人。故不须汝等也。

    △二召下方。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正明不须汝等之意。即是呼召下方也。呼召下方。亦有三意。一者。下方菩萨。是我所化。乃是弟子。弟子而弘师经。乃所宜者。故召之也。二者。此等菩萨。既常在娑婆国住。则自与此土众生有缘。若弘化之众。必能得益。故召之也。三者。召之使来。令旧住者。因之法疑发问。可从是而开近显远。故召之也。六万恒河沙。是举其首领。一一各有六万恒河沙。是明其统领。是诸人等。乃总指首领。及统领也。

    △三菩萨涌出六。初叙涌出。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是时者。即制止他方。呼召下方。已竟之时也。地皆振裂者。表前则迹门说毕。闻者能破无明。表后则近迹从是而开。远本从是而显也。

    △二明身相。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

    身皆金色等者。此之菩萨。既是如来本中所化。则其所有之德必厚。所居之位必高。故同于如来。而身皆金色。身有三十二相。相有无量光明也。

    △三出住处。

    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先尽等者。谓今则从地而涌。若其未涌出之先。此等菩萨。尽住于何所耶。故云先尽在于此界之下。空中而住也。在此界下。则不在于此。在下界空。则不在于彼。既不在此。又不在彼。正显常住于不思议之中道第一义空也。

    △四言来由。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谓此之菩萨。既在此界下住。何因从地而出。故云闻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所说音声者。即呼召之声也。然推其发来之意有四。一者。闻佛呼召。自当发来。二者。为弘此经。亦当发来。三者。一切天人。执于如来之近迹。今欲破其近执。故发来也。四者。一切天人。不知如来有于远本。今欲生其远信。故发来也。

    △五举众数。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一一菩萨。即指前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之首领也。唱导者。即开倡引导也。开倡则能说妙法。引导则能化众生也。此举其六万恒河沙之首领。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及况将等者。谓将六万恒河沙眷属之首领。已有六万恒河沙矣。况乎将五万恒河沙眷属之首领。其数又过于将六万恒河沙眷属者。则其数比上又多。而不止于六万恒河沙矣。总之则弟子。后后少于前前。而师则后后多于前前也。观文中况字及将字者。皆重在师分上说。故后则言单己。乃唯言于师也。以其六万恒河沙。适当师弟相等。故就此立为规格。眷属自六万恒沙以下。则减为五万四万。乃至一人。首领自六万恒沙已上。则增为七万八万。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也。如是等比者。乃是总收也。

    △六论申供。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狮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瞻仰二世尊者。释迦虽已说于迹门。而犹未说本门。今欲释迦还说本门。故瞻仰之。多宝虽已证明迹门。而犹未证明本门。今欲多宝还证本门。故瞻仰之也。

    △四如来现通。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言五十小劫。令众谓半日。是即长见短。如来默然而坐。是受其赞叹。四众亦皆默然。是敬其赞叹也。次四众以佛神力。见菩萨满无量国土虚空。是即狭见广。以诸菩萨。唯从娑婆国土涌出。今四众乃见其遍满。于无量百。无量千。无量万。无量亿之国土虚空。故是即狭而见于广也。然如来所以现此神通之力。令众即长见短。即狭见广者。盖此中元为长远寿量之发起。而如来之寿量。元是非长。非短。非广。非狭。有于长短广狭之分者。皆众生之情见耳。今令其即五十劫之长。而见为半日之短。则五十劫之长不为长。而长非长。半日之短非为短。而短非短。令其即娑婆之狭。而见为无量亿国之广。则娑婆之狭不为狭。而狭非狭。无量亿国之广不为广。而广非广。如此非长。非短。非广。非狭。正可为于长远寿量之发起。故现此不思议之神力。令其即长见短。即狭见广也。

    △五菩萨问讯二。初标其名。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上行者。此之菩萨。已能开佛知见。而登十住之位。则其所有之行。超于三乘五教。七种方便之上。故名上行也。无边行者。此之菩萨。已能示佛知见。而登十行之位。则能已法界无边之行。圆观圆照。而为修习。故名无边行也。净行者。此之菩萨。已能悟佛知见。而登十向之位。若未悟佛知见已前。则所有之行。犹有事理因果自他之别。此则不得名净。今既悟佛知见。而入于十向。则无事不理。无因不果。无自不他。而事理圆融。因果一致。自他平等。其行乃最为清净之者。故名净行也。安立行者。此之菩萨。已能入佛知见。而登十地之位。已破四十品无明。已显四十分三德。自能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无上菩提之行。从此安立。故名安立行也。四人分释如此。克实而论。四人一一皆具四十位之功德。是名上行。乃至安立行也。

    △二正问讯。

    在大众中。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劳。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言少病等者。是问能化之主。少病则身无危险而安。少恼则心无忧虑而乐。则自能自行化他矣。故言少病少恼安乐行也。所应度下。是问所化之众。谓所应化度之者。受如来之教。易耶不耶。若易为教化。则不烦如来重重宣说。而自不至于疲倦劳顿也。如最初说于华严。而即有大机众生受教。次之说于阿含。而即有小机众生受教。次之说于方等般若。而即有大小之机受教。今日说于法华。而即有圆机众生受教。则如来不致于疲顿矣。若最初说于华严。而无大机众生受教。乃至今日说于法华。而无圆机众生受教。则如来必为之疲劳矣。故今问世尊劳耶否耶。次偈颂言。教化众生者。始自华严。终至法华。莫不是教化众生也。

    △六如来答问二。初正答。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者。乃印定之词也。一如是。乃印其问能化。汝问如来少病少恼安乐行不。而我如来。诚为安乐。如汝所问也。一如是。乃印其问所化。汝问所应者受教易不。而所化众生。诚为易度。亦如汝之所问也。以由上来菩萨双问。故今如来乃双印之于如是也。

    △二释成二。初正释。

    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

    如来二句。是释成初一如是。而答其初问也。意谓汝前问世尊少病安乐不。今我实安乐。少病少恼。故我印汝于一如是也。诸众生三句。乃释成次一如是也。谓汝前又问世尊。所应度者。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今实易化。而无有劳。故我又印汝于一如是也。

    △二转释。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谓何以而众生易可化度。如来无有疲劳。故转释云。是诸众生。世世已来。乃至云入于佛慧也。此明德厚根利之人。言世世已来等。所谓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也。言始见我身者。即华严会上。见如来千丈舍那之身也。闻我所说。即闻于所说。圆满修多罗之教也。即皆信受者。如来于华严会上。发明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而此德厚根利众生闻之。即能生于信解。由解而能起行。由行而能入证。故云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也。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此明钝根。言如是人者。即是大通佛所。曾受大化。后退大取小也。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者。谓如是之人。虽则德薄根钝。而于华严之时。不见不闻。然我于阿含之时。令其证小。方等即为弹诃。般若还为其淘汰。今亦得障除机动。而便得闻是经。亦能入于如来智慧也。如此则德厚之人。始见闻时。即入佛慧。固是易度。即德薄之人。我以小引。亦入佛慧。亦是易度。由众生皆是易度。故如来无有疲劳也。

    △七菩萨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上如来双印如是。今菩萨双叹善哉也。能问等者。由其易可化度。故能问诸佛所有之智慧。既问则答。答则能闻。闻已信解。由信起行。即得入证。今我等为之随顺庆喜也。随喜其能问能闻。能信能行也。又初一句。是双申赞叹。一善哉是叹如来安乐。一善哉是叹众生易度。对上如来之双印如是。即可知也。次大雄下六句。是别颂答问。上如来答其如来安乐之问。故诸大菩萨。以大雄一句领之。如来答其众生易度之问。故诸菩萨。以诸众生等。五句领之。盖如来能安乐。由于大雄。众生之易度。由于能问能闻。能信能行也。次我等随喜一句。是总发随喜也。如来安乐。亦随喜之。众生易度。亦随喜之也。

    △如来述叹。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能于如来等者。上云我等随喜。乃是随喜众生能问能行。今言能于如来发随喜心者。盖众生之所问所闻。所信所行者。乃是如来之智慧。故随喜众生。即是随喜如来也。又双叹善哉。已是双述其能随喜如来。能随喜众生矣。能于如来发随喜心。乃重述其能随喜如来也。以其随喜众生。犹为易事。若随喜如来。乃是难事。故重述其能随喜如来也。初现相序竟。

    △二疑问序二。初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言从昔已来等者。谓我始从华严。终至今日。追随如来。亦非一朝一夕。其来久矣。他方菩萨来会。而我等所见所闻。亦不少矣。然曾不见不闻如是之菩萨。从地涌出。而问讯如来也。

    △二发问二。初长行。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

    并欲自决所疑者。弥勒补处。岂实不知。而犹有疑。盖自虽无疑。而众则有疑。今欲为众发问。故言自亦有疑也。

    △二偈颂二。初十四行正问。二五行半请答。初三。初问从何所来。

    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

    △二问何因缘集。

    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初一行三句。是正问何因。次一一下九行。是颂其众数。初言志念坚固者。即是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大忍力者。以其能常住此之娑婆世界。即是忍力之大也。从何所来者。谓以何因缘。而从何所来也。以何因缘集之问。而弥勒已知如来至此。欲显于本矣。故即此一问。便可为本门之发起也。弥勒岂不见如来。制止他方菩萨。即呼召彼诸菩萨云。我有六万恒沙菩萨。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故下言是诸大师等。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此即是彼菩萨。发来之因缘矣。故知以何因缘之问。岂不知如来欲显于本耶。

    △三问其师是谁。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言大威德者。以其能断于惑。能显于德也。称扬何佛法等。皆是问其师主。谓称赞宣扬何佛之教法。修行受持谁佛之经典。修学习熟何佛之道法也。

    △二请答三。初请答从来。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二请答因缘。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三请答师主。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本末因缘者。发心为本。成熟为末。即始于何佛发心。终从何佛成熟。如此始本终末因缘。众皆有疑。唯愿世尊。答明以决众会之疑。故言唯愿决众疑也。即是决于从谁发心。称扬受持修习等之疑也。又是决于从何来何因缘集。师于谁等之疑也。

    △三问答序二。初侍者疑问。二分身领答。初二。初举所问之师。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狮子座上。结加趺坐。

    △二明能问弟子。

    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言从何所来乃略问。又兼何因缘集。与师主于谁也。故下答云。已问斯事。乃指弥勒之三问。是知此一问之意兼二也。

    △二分身领答。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且待者有三意。一为释迦。是此方之师。自有此方弟子。我等分身。是他方之师。汝等菩萨。是他方弟子。若此方之师。自应答此方弟子之问。今我既是他方之师。则应答他方弟子之问。若此方师之事。非我所答也。二此之菩萨。从地涌出。乃发起本门开近显远。是事当释迦自为发明。非我等分身之所发明者事也。三弥勒既已先问。释迦即当为答。亦不须我等之答也。因是得闻者。闻于如来之所答。从何因缘集。与师主是谁也。本门序分已竟。

    △二正宗二。初许说。二正说。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叹述。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

    告弥勒者。前迹门欲开三显一。故告声闻。今本门欲开近显远。故告菩萨也。双叹善哉者。一善哉是叹其善生疑念。一善哉是叹其善发三问也。问佛如是大事者。如来出世。有二大事。一者发明诸法实相。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是迹门之大事也。二者发明如来长远寿量。久已证得菩提。此是本门之大事也。上来迹门大事。虽已发明。而本门大事。犹未显发。然本门大事。乃人之所难问者。汝今乃能问之于佛也。故言善哉(云云)。

    △二诫许。

    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

    △三正许。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

    初许说长远寿量。言显发者。上迹门初从三昧起。即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乃至云。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则诸佛智慧。已为宣示。已为显发矣。今此中又言欲显示诸佛智慧者。当知长远寿量。非智慧不能修。非智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