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题目中言妙法者。推其妙法有三种。一是佛法。二是心法。三是众生法。若佛法。不即心法众生法。心法。不即佛法众生法。众生法。不即心法佛法者。则成差别而非妙。今举佛法。全即心法众生法。举心法。全即众生法佛法。举众生法。全即佛法心法。如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圆融。不可思议者。故言妙法也。所以能三一相即者。以佛法虽高。众生法虽广。心法虽近。以要言之。同一三千性相。是故相即。如现前介尔一念。名为心法。此一念中。全体具足十界。界复具界。则有百界。一界有十如。百界则有千如。更加之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则成三千。此三千心法具足。心法既尔。佛法亦然。心法佛法既尔。众生法亦然。此则互具互摄。如帝网珠。重重相入。故能相即圆融。而是不思议之妙法也。此三一相即之妙法。若假喻发明。犹若世间之莲华。虽有众瓣。而是一华。虽是一华。而有众瓣。犹如妙法。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故以妙法而喻于莲华。此乃十界之所同遵。三世之所不易者。故称为妙法莲华经也。

    若明此品之来意。总由如来法说一竟。即授上根之记。次喻说一竟。即授中根之记。今因缘说既竟。则自当与下根之记矣。故有此一品。乃是下根人受如来与记之文也。言受记者。以如来未说因缘之前。先许其记业。则已授矣。故今弟子。但领受如来之记莂也。然此品中。初则富楼那受记。次则千二百受记。后乃方是五百受记。而标品名。但言五百。不言富楼那及以千二百者。以五百之记。同号普明。同陈领解。故独言五百。而略其余也。

    △二授下根记。文有二品。今初品为二。初满慈子受记。二千二百受记。初又二。初满慈默领。二如来显记。初二。初叙所闻。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闻是智慧方便者。智慧是实。方便是权。此即闻法说中之权实也。随宜说法者。随中根之宜。说于三车一车譬喻之法。三车是权。一车是实。此即闻喻说中之权实也。又闻授诸大弟子记者。是闻法譬二周之授记也。复闻宿世因缘等者。是闻因缘说也。始从智胜佛所。覆讲结缘。中间退大。接之于小。今日还以大乘。令得度脱。如是成始成终。及乎中间。皆因缘之事也。复闻有大自在神通力者。如上所明。碎尘点国。抹尘喻劫。如许久远之事。而如来观之。犹如今日。则今日之近不为近。久远之远不为远。远近不二。今昔一如。此是如来大自在神通之力也。又诸导师最初。即教众生发于大心。至珍宝处。中欲退还。即便化作一城。令得中止。既知息已。又即灭化城。令得至于宝所。此皆诸佛所有之大神通力。能如是也。又最初结缘。将过五百由旬。此创导导师大自在神力也。中间相值。止息化城。此引导导师大自在神力也。今日度脱。直至宝所。此开导导师大自在神力也。其始下一乘缘种。其中接二乘涅槃。其后以开佛知见。皆是如来大自在神力。故曰复闻(云云)。此总叙其闻于三周开权显实。开三显一之法也。

    △二叙所解三。初叙内心踊跃。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得未曾有者。谓四十年前。曾不知三乘是权。今从如来。闻三周之说。已能了知三乘三车化城之权。全是一乘一车宝所之实。此乃四十年前之所未有。而今有之。四十年前之所未得。而今得之。故言得未曾有也。心净踊跃者。盖富楼那。向已破于见思。今闻因缘之说。已得解悟。则依之起行。便能破于尘沙以及无明。而能入于初欢喜住。分身百界。教化一切。故言心净踊跃也。

    △二叙外仪恭敬。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有此一段景界者。总由三根之人。虽同是声闻。然有上中下之差别。若富楼那。乃是下根之者。故虽闻授上根中根记已。复闻许与下根之记。而于内心。以授记之事。犹有所惶惑而未决。故从座而起。乃至目不暂舍也。

    △三叙默念领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而作念者。口不言而心自念也。然上根中根。领解之后。皆口陈所解。今富楼那。乃口不言。而但心自念者。有四意。一者上中之人。闻法喻之说。既已了了于心。即能了了于口。故解悟已。则各陈所领。今富楼那是下根。故闻因缘之说。虽已了了于心。犹未即了了于口。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二者上根陈解。使动发乎中根。中根陈解。则动发乎下根。今三周说竟。下根无复有所动发。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三者上根陈解之后。如来为之述成。明其领所未及。谓其但知四十年前之权。今日法华之实。而犹不知二万亿佛所。已曾教大。中根陈领。巧以总譬。领如来一期之化事。别譬领如来五时之教法。而如来亦述成。明其领所未及。谓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穷劫。说不能尽。彼上中人。犹有所未及。况我而能悉领如来之功德乎。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四者盖富楼那等。虽是内秘外现。本是菩萨。若口自说。取信似难。使佛为其开迹显本。则人皆信而不疑。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者。四十年前。亦说权说实。曾不说此是权。此是实。乃是如来之奇特希有也。到今日法华。不但说明四十年前所说是权。今日所说是实。又说明四十年前之权。即今日之实。今日之实。亦即四十年前之权。此则不唯奇特希有。乃甚为奇特。甚为希有也。又法说一周。开其权而显其实。发明权即是实。实即是权。此已是世尊之奇特希有矣。又为中根喻说一周。开其权而显其实。发明权实一体。今昔不二。此则不唯奇特希有。而且甚为奇特。甚为希有矣。今又为我等下根。因缘说一周。而开其权显其实。发明权外无实。实外无权。此则不唯甚为奇特希有。而且甚为奇特之奇特。甚为希有之希有也。随顺世间。乃至贪著者。众生种性。有于三乘五教七方便等不同。故言若干。或贪著于有。或贪于空。或贪于中。故言处处。众生种性。有于大小顿渐。而如来随顺众生渐小之种性。则以方便权智。而为说渐小之法。拔其空有之贪着。随顺众生顿大之种性。则以知见实智。而为说顿大之法。拔其中道之贪着也。又随顺界内世间之种性。则以方便而为说法。拔出众生三界二十五有之贪着。随顺界外世间之种性。则以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三空之贪着。而令其究竟归于三德秘藏也。然如来随顺一切世间众生之种性。所有贪着。无不拔者。以由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故也。唯其如是。故我等于佛所有无量无边之功德。虽欲言之。而不能宣。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唯佛世尊能知我等者。佛之功德。则我等不能宣。而我等之深心本愿。则唯佛能知。既唯佛能知。则佛自当为我等。发迹显本而授记。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深心者。即内秘菩萨。外现声闻。护持助宣佛之正法。教化众生。以净国土也。本愿者。即智胜佛所。结一乘缘。发菩提心。以求佛道也。由此唯佛能知深心。故下如来为之发迹显本。由此唯佛能知本愿。故下如来为之授菩提记也。默领已竟。

    △二如来显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开迹显本。二正与授记。初三。初约一佛以发其迹。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宜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言汝等见是富楼那者。谓富楼那。迹虽声闻。本是菩萨。故云见否。我常称其等者。谓其不独于四十年前。说法第一。即今日法华高会。亦是其说法第一也。亦常叹其种种功德者。何等是富楼那种种功德。即于华严中。示为聋哑。于阿含中。示为保证。于方等中。示受弹斥。于般若中。示无希取。于今日法华。示为下根。此皆是富楼那种种功德也。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者。如来能以四辩。宣扬法化。而富楼那。则能宣如来之所宣。故言助宣。而言精勤护持者。如来能以教逗机。因机设教。而富楼那。助宣之时。亦能如是。故言精勤护持助宣也。所谓阿含时。精勤助宣半字之法。于方等时。精勤助宣对半明满之法。于般若时。精勤助宣带通别明圆之法。于今日法华。精勤助宣纯圆独妙之法。既能助宣种种之法。则富楼那。不唯于因缘说中为当机。亦能匡辅法王。击扬引动。而为影响发起之众也。能于四众示教利喜者。在如来说法。只为示教利喜乎四众。今富楼那。既如是以为护持。以为助宣。亦能为四众示教利喜也。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者。如来一代所说。虽则有兼。有但。有对。有带。与夫纯圆。而在佛本意。不唯纯圆者是正法。即兼但对带之法。莫非皆是大中至正之法。唯有富楼那。乃能具足而解释之。谓能知如来说兼之所以。乃至能知如来说纯圆之所以。故言具足解释也。而大饶益同梵行者。所谓即以同类而化同类。以权行而引实行也。上言能于四众示教利喜。此言而大饶益同梵行者。此乃文互显耳。四众即同梵行。梵行即同四众。大饶益即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即大饶益也。唯其于四众之中。能示教利喜。同梵行者。能大饶益。则其所有言论之辩至矣。极矣。无可加矣。故自舍如来。无有能尽其言论之辩也。然唯有如来能尽者。若约本而论。则如来是圆教之妙觉。富楼那是圆教之等觉。故富楼那等觉。所有言论之辩。唯有如来妙觉。乃能尽之。若约迹而论。如来则能宣扬道法。而富楼那。则能宣如来之所宣。正显师资并唱。感应道交。故唯有如来。乃能尽富楼那之言辩也。

    △二约多佛以显其本二。初正显。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是明其能助宣阿含方等二时之法。二又于诸佛所说空法下。是明其能助宣般若之法。空法者。即般若先空四相。次空法相。后空非法相。如是诸相皆空之空。乃第一义空。乃毕竟真空也。明了则无疑滞。通达则无障碍也。四无碍是辩才。今言智者。以智在说故。故不言得四无碍辩。而言得四无碍智也。常能审谛者。于实相般若之理。能审谛而无有疑惑也。唯其能得四无碍智。能审于实相之理。则自能称智而说如理而谈。故能清净说法也。既能说之人是清净。则所说之法。亦复清净。而无有疑惑也。四无碍若准经训。常能审谛。为法无碍。清净说法。为辞无碍。无有疑惑。为义无碍。乐说无碍。在其中矣。具足菩萨神通力者。以其智备理明。故具有大智慧力。大神通力。而转教菩萨。即是其具足菩萨神通之力也。随其寿命者。随其九十亿诸佛所。所有之寿命。而能常修梵行也。以斯方便者。以此内秘外现之方便。而助宣般若之法。饶益一切也。又饶益等。开权之方便。又化下。显实之方便。是明其能助宣法华也。法华所明。唯是佛之知见。出世之本怀。一大事之因缘。故助宣之时。能令众生开佛知见。佛之知见若开。则无上菩提。从是而建立矣。故知此是助宣法华也。

    △二出意。

    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谓富楼那。于此一佛多佛。若迹若本。皆能精勤助宣道法者。其意无他。总之为净佛土故也。当知佛土。本无净秽。净秽由于自心。故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正此之谓也。言净佛国土者。如净名云。菩萨行道时。能以布施摄众生。至成佛时。无贪众生。来生其国等是也。今富楼那。以助宣佛道。摄取众生。则成佛时。能说法之众生。来生其国也。常作佛事教化众生者。如来唯以说法为事。而化众生。今富楼那。亦能助宣道法。教化众生也。谓于阿含。则助宣半字之法。而作佛事。教化众生。乃至法华。则助宣纯圆之法。而作佛事。教化众生也。

    △三约三世以明其因二。初正明。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七佛是明其过去。此言七佛。须与寻常所言过去七佛不同。若寻常则始自毗婆尸。终于释迦。庄严劫三佛。贤劫中四佛。以为七佛。今须以庄严劫四佛。贤劫中三佛。则始自德藏。终于迦叶。以为七佛也。言今于我所。即是释迦。此则明其现在也。言于贤劫中当来下。是明其未来。即是从弥勒师子已去也。此乃明其助宣前四时之法。亦于未来下。明其助宣法华也。

    △二出意。

    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二正与授记。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它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言渐渐者。此非偏渐之渐。亦非渐次之渐。总之解虽是圆。而进修之时。则必从因以至果。即所谓之渐渐也。故云约理。则始终无二。论事则因果历然。无二故解是圆。历然故行是渐也。佛号法明者。以其因中能助宣诸佛道法。故至果时。即能证于诸佛所有一切道法。还能以己所证。而导利众生。令得明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名法明也。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者。当知彼国。既与今土不同。则不可以今土之人天不得相见。而疑难于彼也。若就文而论。既言诸天宫殿近处虚空。是则尊者可使之卑。上者可使之下矣。既尊可卑者。而上可下。则还可卑者尊。而下者上。故人天得以交接相见。得大神通者。神通有证得者。修得者。报得者。此乃正当报得也。言三十二相者。如此土轮王。亦有三十二相。但与佛不无明昧优劣之分。今彼国人民之相。亦可例知。法喜食者。闻佛说法。即以法味滋神。故以法喜为食也。禅悦食者。既闻法已。依之修习。能深入禅定。即以禅定滋神。故以禅悦为食也。劫名宝明者。以法为宝也。国名善净者。彼国既无有恶道故善。无有女人及以淫欲故净也。

    △二偈颂二。初颂开显。二颂授记。初二。初颂开显声闻。二正颂富楼那。初五。初总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言佛子者。以其迹虽声闻。本元菩萨。则即声闻。而可以承绍如来之大乘家业者。故称其为佛子也。善学方便者。唯有如来。能具足不思议之方便。而彼佛子。则善能学习如来之方便也。以其善学故。本是菩萨。而或现同于二乘。或现同于外道。或现同于凡夫。如是种种之事。皆不可思议也。

    △二明因由。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谓佛子所以学于方便者。盖知众生乐小畏大。是故诸大菩萨。从本垂迹。若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作声闻。若以缘觉身得度者。即现作缘觉。此正以同类。而化同类也。

    △三明利益。

    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

    自说声闻者。本是菩萨。而不说是菩萨。而自说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闻四谛声。而得悟之声闻。但欲断于分段。破于见思。证于涅槃而已。若夫佛道。则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而我等去之甚远也。成就者。亦令一切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于涅槃。而得梵行立。所作办。是名得成就也。虽小欲等者。谓虽则令小。生于乐欲。从小而引归于大。究竟令得作佛也。然如来之方便无他。在始则为实施权。终乃开权显实。令诸佛子。始则乐小畏大。而作声闻缘觉。即学如来为实施权之方便。终则虽小欲懈怠。而渐令作佛。即学如来开权显实之方便也。此正是其善学处。而同于如来不思议也。

    △四正示现二。初示同声闻。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谓本是菩萨。为众生之畏大故。所有菩萨之行。则秘之于内也。元非声闻。为众生之乐小故。所有声闻之行。则现之于外也。由现声闻故。外则示为少欲。而厌三界二十五有之生死。由秘菩萨故。内则实自教化众生。而净佛国土也。

    △二示同凡外。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

    三毒等者。如孙陀罗难陀。示贪淫。舍利弗。示含瞋。周利槃特迦。示愚痴。毕陵伽婆。示慢习。又如三迦叶等。崇示水大。皆从外道中来。俱是佛世弟子。则其先亦或执于断。或执于常等也。

    △五总结归。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种种现化者。谓不但现同声闻及以凡外而已。总之随类现形。无刹不往。而能现十界身。以为化事也。

    △二正颂富楼那三。初颂过去。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

    △二颂现在。

    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

    言于诸佛所等者。即现在十方佛所。现居弟子之上也。多闻有智慧。是明其自行。多闻昏慧。二不可阙。所说等。是明其化他。既多闻又有智慧。则所说者。称自己之智而说。如从佛所闻而谈。岂有可畏哉。唯其所说无畏。故能令听者得大欢喜也。度即已得成办之义。度大神通。则有大神通力矣。具无碍智。则有大智慧力矣。知诸根等者。唯其神通智慧。二俱具足。故能于一切众生。所有根种。无不鉴知。既知机已。则还能应机设教。以教逗机。常说清净法者。而宣演阐畅不二之义。教诸众生。使其住佛所住之大乘。三德秘藏之法也。然此种种施设。其意总为净佛国土故也。私谓已度大神通。是不思议。能以身业现通也。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是不思议。能以意业鉴机也。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是不思议。能以口业说法也。此三业。皆不可思议。故能居上首而无畏。多闻所说。令众欢喜。以助佛事而无倦。教诸千亿众。而住大乘也。

    △三颂未来。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二颂受记。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以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二千二百受记三。初千二百请念。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我等欢喜者。迳照方便品。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等言。以闻三周开显。而能了知三乘三车化城是权。一乘一车宝所是实。而权不离实。实外无权。故欢喜也。言不亦快乎者。虽已解知权实不二而欢喜者。然犹未蒙授记。亦未甚快也。若得记者。如余大弟子。则不亦快乎。何以见得。即为快耶。谓我等迹虽声闻。本是菩萨。则本愿元求于佛果菩提。今若见记。则满本愿矣。又何如之快乎。

    △二如来授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总记千二。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告迦叶者。有二意。一者迦叶。乃是苦行第一。今如来授千二百记之时。还欲其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亦当如迦叶之苦行。故告也。二者以千二百。有不在者。欲其转说。故先告彼。而后与记也。此正结方便品中。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之案耳。

    △二别记陈如。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千二百人中。先记大弟子陈如者何也。盖陈如与佛在俗亲党。故先记也。又陈如于鹿苑中。最初闻佛说于三转四谛。即便称已知已解。然所知解者。乃是小乘。今于灵山。闻佛说于三周开显。至此亦得已知已解。今所知解者。乃是大乘矣。故即称为大弟子也。号普明者。以其既解知实相之理。而无疑。则能发乎法界之观。照乎法界之境也。

    △三别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楼?。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尽同一号者。以其五百同闻三周之所说。亦同三周所解。既所闻所解皆同。则依解起行亦同。由行入证亦同。故皆当得菩提。又尽同一号也。此正结授四大弟子记品云。我诸弟子。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之案也。

    △二偈颂三。初超颂陈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成正觉者。既所见之佛极其多。所经之劫极其久。则所修之因。必当成就。因既成就。自当克果。故云乃成等正觉也。无上道者。即诸法实相。佛之知见。乃是无可加上之道。言常说者。以彼佛虽或说于小。或说于大。或说于半。或说于满。此所说虽种种不同。而究竟指归。唯是诸法实相佛之知见。故言常说无上道也。以其能放光明。而照烛一切。具足神通。而骇动一切。名遍十方。而周闻一切。说无上道。而教化一切。故其号为普明也。其国下二行半。颂国土众数。言有如是神力者。以彼菩萨。能以一供具。而供十方诸佛。则供具之少不为少。诸佛之多不为多。又在于十方。而能须臾还国。则十方之远不为远。本国之近不为近。此多少一如。远近一际。乃是彼菩萨之神力也。良繇证至法身。尘点劫视如弹指。十方国土。总在自心。非世眼所见。凡心所测之故也。佛寿下。颂寿命正像如文。

    △二超颂五百。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三追颂千二。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谓五百自在者。已在此会。得闻三周之说。我为授记。汝已知矣。其余七百声闻。亦当与之授记。倘其间有不在此会预闻者。汝当为其宣演而转说之。谓亦当为说三周开显。使其于因缘周而得悟。亦与之授记。同号为普明等也。

    △三五百陈解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叙解。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欢喜踊跃者。既已得记。则满本愿故也。言悔过自责者。通篇重此一句。悔则悔乎退大。责则责于取小。由其已闻宿世因缘之事。则了知如来。于智胜佛所。已结大缘。由我等退大取小。故中间还以小接。到今法华。还以大得脱。如来如是多方施设。屈曲调停。过在我之退大。失在我之取小。乃我等咎。而非世尊。故对如来。自悔过愆。自责咎失也。

    △二陈词二。初迷悟总陈。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

    常作是念等者。谓如来最初教我等。修于戒定慧。能破烦恼生死。而证涅槃。我等闻佛所说。依之修习。果能破于烦恼。出于生死。证于涅槃。知佛所说不谬。故自谓已得究竟灭度。而保证之。不唯一念如此。乃常作是念。从保证之后。虽经方等弹诃。般若淘汰。我等只是犹居本位。无心希取。常作是念。已得灭度。所作已办。不复更有所作也。此照方便品。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此则昔日迷而不知。到今日来。闻于如来三周之说。方乃悟而知之。知昔日之灭。非究竟灭。但破见思。但出分段。但证偏真而已。若得授记作佛。乃是真灭。而能破于无明。出于变易。证于圆真也。

    △二广略并显二。初略喻略合。

    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无智者一句略喻。谓我等能破见思。能出分段。能证偏真。已似有智之者。然全不知更有无明可破。变易可出。圆真可证。则亦如无智之人也。次所以下略合。谓何以我等犹如无智之者。若我等以法略而合之。如世寻所言。大通佛所。为我结于大缘。则我等应得如来之大智慧矣。我等退大而取小。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若已得乎声闻小智。但似乎有智之者。然但以小智为足。全不知有如来大智可得。故言我等(云云)。

    △二广喻广合二。初广喻。二广合。初又三。初亲友系珠譬。

    世尊。如譬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此乃领上最初结缘。譬文可见。若合法者。有人即五百罗汉自谓也。至亲友家者。亲即智胜如来。友即十六王子。家即实相之家也。为无明之所昏迷。如醉酒而卧。谓我等得遇大通智胜。十六王子之时。全为无明之所昏迷。如有人至亲友之家。醉酒而卧也。官事当行者。即他方缘兴。将往赴彼。此土机尽。将唱入灭也。赴彼化生。乃是诸佛所公同之正事。而非私务。故言官事也。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者。即正说法华。及覆讲法华。以大乘圆种。纳于第八赖耶识之中也。一乘实相。具足无量功德法财。喻如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即喻五阴。色阴如衣之外。受想行如衣之中。识阴如衣之里也。说于妙法华经。下一乘圆种已竟。即便入灭。如与之而去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