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r />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因如来一番劝听。故即有无数众生受教。而来至佛所听法也。正感应道交。机教相逗耳。

    △三合受润增长譬三。初举法。二提譬。三帖释。初二。初明观机说法。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

    言于时者。即机应合一之时也。诸根利钝。利即快利。钝即迟钝。当知根无利钝。利钝由人。如初闻法。未能即解。此乃名钝。更一番闻。自然能解。便能转钝成利。故知利钝由人。非根有利钝也。若欲论其利钝之分。则菩萨是利。人天是钝。二乘之人。亦利亦钝。根既利钝不等。则其所有行业。亦复进懈不同。菩萨是进。人天是懈。二乘之人。亦进亦懈。如此根性利钝。行业进懈。如来皆能观知也。故曰观是(云云)。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者。谓随堪于人天者。为说戒善之法。堪于二乘者。为说谛缘之法。堪于菩萨者。为说六度之法也。如此多种不同。故云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者。以能因机设教。以教逗机。机教既其相宜。则能得于四悉檀之益。故言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也。欢喜即世界益。善即为人益。利既能得善。而恶无不破。即兼对治第一义益也。

    △二明闻法得益。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言闻是法者。若在四十年前。则闻于戒善等法不同也。闻此等法。亦能现得安隐。后生善处等。且就人天闻法。明现世安隐等者。以其所闻是戒善之法。戒即五戒。乃是不杀不盗等。内既持戒。则自心已得安隐。岂更于身外之物。而犯杀盗等事。则外之境界亦安隐矣。当知持戒必有护戒之神。略举其数。一戒有五戒。五五便有二十五位戒神。为之卫护。故曰现世安隐。不唯现世为然。以持戒为因。当来设不生天上。必遂生人中。故曰后生善处。既生天上人中。自然遂能持戒。故曰以道受乐。更加之以闻法增进戒体。故曰亦得闻法。既得闻法。岂更招三途十恶等之障碍。故曰离诸障碍。从此便能渐渐得进乎三乘五教之道。故云于诸法中(云云)若依今经而论。即是闻于诸法实相佛之知见之法也。由闻而解。由解而行。由行入证。则即生之中。能入初住。而开佛之知见。显一分三德。破一品无明。故言现世安隐。既破无明。则今虽在同居。若舍是身已。即能生于实报。所谓以如实因。克如实果。色心无碍。依正庄严。即是后生善处也。既生彼已。能分身百界。游戏神通。教化一切。即是以道受乐也。既登初住。则十方诸佛。同时为其说法。故言亦得闻法。既闻诸佛说法。则能进之于二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诸位。于此诸位之中。位位能破无明。故言离诸障碍也。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者。即是从于十地。而能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也。唯其同一增长。所以能悉到智地也。

    △二提譬。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三帖释。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

    一相一味者。谓如来所说之法。虽有空有诸相。乳等诸味之不同。而究竟同一实相。一醍醐也。盖如来虽说有相。乃对空而说乎有。虽说空相。乃对有而说乎空。虽说中相。乃对空有而说乎中。既对空而说有。则有无有相。乃至既对空有。而说乎中。则中无中相。如此则究竟非空来有非中。唯是一实相也。一味者。如来本欲说于一味。由机不契。乃说为兼但对带之乳等四味。虽有四味不同。一经开显。则同一醍醐之味也。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此乃转释上一相一味也。解脱相者。即无生死相也。离相者。即无涅槃相也。灭相者。即无相亦无也。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即唯一真如智独存也。既唯一真如之智。则智如如境。境如如智。境智一如。境智不二。随其诸相诸味。而总成一相一味也。以其皆成一相一味。故所说法。悉到智地。如彼三草二木之受润增长也。此一节文。亦可从尔时无数下。至此为一文。初是合受润。次是诸众生下。合增长。有法譬合三也。若作初番分文。则于闻法得益中。初是合受润。次既闻法已下。合增长。提譬中具足蒙润。是提受润譬。各得生长。是提增长譬也。

    △四合各不自知譬三。初举法。二提譬。三通妨。初二。初正举。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闻如来法者。即闻如来一相一味之法也。言不自觉知者。以所闻之法。本是一相一味。而诸众生。虽持读诵。而不知是一相一味。此则不自觉知于实也。如来以方便力。将一相一味之法。说之而为诸相诸味。众生即认之诸相诸味。此则不自觉知于权也。

    △二转解。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谓诸众生。何以不自觉知。故转解云。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等也。以唯如来能知。故众生不知也。种相体性者。种即种类。相即相分。体即体质。性即习性。念何事等。是知其所观之境。云何念等。是知其能观之观。以何法念等。是知以境发观。以观照境。以何法得何法。是知其修因克果也。众生住于种种之地者。地即地位。谓众生或有住于人天之地位。乃至或有住于历别之地位。此即上之深心所行也。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者。众生所住地位。虽各不同。然皆总一实相地位。在众生。则各不自知同一实地。唯有如来。以不思议佛眼观之。能知其同一实地。谓即人天地位而是圆实之位。乃至即历别地位而是圆实之位。故言如实见之明了无碍。此即上之通达无碍也。

    △二提譬。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而不自知者。谓不自知上中下性。同一地之所生。一雨之所润也。如来下帖释。言究竟涅槃者。即究竟不生不灭也。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也。常寂灭相者。谓此之不生不灭。非是今日方不生灭。从本已来。常寂灭相。以由诸法本寂。不复更寂。诸法本灭。不复更灭。故常寂灭相也。终归于空者。非纤尘净尽之空。乃大乘不思议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乃是真空。真空不空。具足一切。故皆归之。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无不皆归第一义空。盖三千诸法。虽则千差万别各各不同。而莫不相相皆实。法法俱真。而当体空寂。故究竟皆悉归之于空也。而此一相一味之法。究竟皆归于空。唯如来知之。而众生皆不自知。以唯如来悉知。故于一切诸法。能观知其所归趣。及究尽明了。于众生深心所行。能通达无碍也。以众生各不自知。故如来示之以一切智慧。如彼三草二木。皆同一地一雨。而得增长也。

    △三通妨。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谓既唯佛悉知。而众生各不自知。何不即为众生说耶。故通云。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故不即说也。上来若法若喻若合。如此明者。总显如来无量无边之功德耳。

    △三总结叹二。初正叹。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甚为希有者。前之领所已及。可谓善说如来真实功德。已是希有之者。今为汝等。述于领所未及者。而汝等闻之。则必亦能领知。而为信受。既又能领知如来之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则不但希有。而且甚为希有也。

    △二转释。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二偈颂。但颂述成。不颂结叹。而述成中。又不颂略述成。但颂广述成。分二。初正颂述成。二结会权实。初三。初颂直以法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曰有。界内则以见思为因。分段为果。界外则以无明为因。变易为果。皆由因感果。由果造因。两不亡失。故名为有。如来已能究尽五住。永亡二死。故言破有。有若不破。则于诸法中。多诸缚着。而不得自在。如来既破乎有。则诸法能得自在。故言破有法王也。如来既破乎有。而于法自在。以宜高超三界。安住寂光矣。然自虽已能破有。而九界众生。犹未能破。如来乃欲令其同破于有。故不住涅槃。而还出现世间也。随众生欲种种说法者。如来既欲九界同破于有。而现世间。必当为其说法。以为破有之缘。若说于法。必须逗机。故随一切众生心所乐欲。而种种说法。众生乐欲。有于种种。故如来说法。亦有种种。所谓随人天众生之乐欲。说于戒善之法。随二乘众生之欲。说于谛缘之法。随菩萨众生之欲。说于六度之法也。此乃随众生之意。说化他之权法也。若夫随佛自意之自行实法。则如来为之尊重。而护念之。故言如来尊重。然何处见得是如来尊重之所在。如来于华严时也不说。乃至于般若时也不说。如此四十余年。而未曾说。岂不是如来之所尊重。尊重者何。即佛之智慧。所谓如来知见者是。此之智慧。不唯竖彻渊源之底。亦且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深远也。以其深而且远。故如来为之尊而重之。乃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也。斯要者。此佛之智慧。乃是宗要也。四十年前所未曾说。故言久默。盖如来本欲为说。但不匇匇即便为说。故言不务速说也。有智下。出其不务速说之意。谓如来所以久默而不务速说者。以由有智之人若闻。则还能信受。若无智之人闻之。则未免生诸疑悔。若生疑悔。则为永失矣。是故如来虽欲说之。而不务速说也。盖佛之智慧。虽深且远。苟是有智者闻之。则以智而合乎智。如水投水。如空合空。故自能生信起解。今经最初唯对身子。叹诸佛智慧。盖此意也。无智之人。若闻众生即有佛之知见。则必生疑。疑则不信。不信则生谤。谤则必堕于苦。若但不信。尚已是失。若至堕苦。岂非永失乎。是故下结意。谓有智则信。无智则疑。以是之故。若欲为说。须随众生力所堪任。而为其说。更须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言词。而为其说也。虽以种种缘。而随力为说。然毕竟必令其能得于如来之正见。若外道之邪见。凡夫之有见。二乘之空见。菩萨之中见。皆不名正见。此即所谓自别教以前。皆名邪见人是也。唯有如来三智圆证。五眼圆观。不同外道凡夫二乘菩萨等见。乃名正见也。既随力为说。皆令其得于正见。则即权是实。所谓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私谓此四行偈。作颂上譬本。其义亦足。初二句是颂是诸法王。现身如云之譬本。次随众生二句。是颂所说不虚。说法如雨之譬本。皆可见。如来下二行。颂悉到智地。受润增长之譬本。四十年前。则随众生宜。以智方便。而演说为戒善之等法。法华一经开显。则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而四十年不说。今日方说者。以如来尊重故也。是知此二行颂。颂上悉到智地之文也。四是故下一行。颂唯佛悉知各不自知之譬本。种种缘即教行理三。以为众生。开佛正见之缘。即是令其依教起行。由行证理。而得于如来之正见。故言以种种缘令得正见。是知此一行颂。颂上唯佛悉知一文也。

    △二颂巧约喻明四。初颂现身如云譬。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言慧云者。此之二字。乃是法喻兼举。如来所有智慧。能说法润泽众生。如云能降雨润泽草木。故言慧云也。电喻如来现身。必放于光。雷喻如来放光之后。必震大法雷。以惊觉一切也。言令众悦豫者。一切众生。若无如来之法雨资神。光明照身。法雷惊觉。则烦恼无由而破。生死无由而出。那得悦豫。今如来现身如云。而出于世。则必有法雨以资神。光明以照身。法雷以惊觉。从此可以破无明。可以出生死。故令一切得悦豫也。云若兴时。日光必蔽。喻如来若出于世。则所有九十五种邪光。必皆掩蔽而不现也。日蔽则地得清凉。喻邪光若蔽。则正理得显也。言叆叇垂布如可承揽者。云若深藏山谷。则尚不能见。何可承揽。今兴于世。而叆叆叇叇。如可承揽之者。喻如来若居寂光真境。则全身是土。全土是身。依正一如。色心不二。一切众生。尚不能见。何得瞻仰。今如来既出现于世。则一切众生。皆得瞻之仰之。如云之兴于世。而可承揽也。

    △二颂说法如雨譬。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山川险谷。幽?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

    言四方俱下者。说法之时。四辩同宣。如雨之四方俱下也。率土下明被化之境。率土总譬所化之境。兼于理具事造也。山川等别譬十界。山譬佛界。川譬菩萨界。险谷譬二乘界。幽邃譬六凡界也。所生卉木等。譬十界之十如也。十界所修正道。如百谷苗稼。所修助道。如甘蔗葡萄。如此若正若助。蒙如来法雨所被。无不沾其润泽。而丰盈充足也。干土二句。于十界中。别举其最下之三途法界而言也。三途之中。能修戒善谛缘六度。如干地之药茂。三途之中。能修体空次第之观。如干地之木茂也。又可率土一句。是譬大总相法门。山川等譬总相中具十界。此是理具。所生卉木等。譬事造十如也。

    △三颂受泽增长譬。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随分受润者。如来所说之法。本是一味。而随九界。三乘七方便之分。各受其润。如一云所雨之雨。而诸草木。各受其润也。所谓随人天之分。受于戒善之润。乃至随别教之分。受于无量之润也。此则四十年前。所受之润如此。若至今日法华。则随其九界三乘七方便之分。莫不皆受圆顿一乘之润也。一切下颂增长。言称其大小各得生长者。非谓称其大。而得大之生长。称其小而得小之生长。乃称其大小虽有不等。而同一生长也。喻如来说法。称其九界三乘七方便。大小之不等。而究竟同一佛乘之生长也。根茎等者。九界等一切众生。闻如来之法。而生于信。如草木之有根。依信起解。如依根而有于茎。依解而修于正道助道之行。如依茎而有枝有叶也。修正助之行。以成乎因。如从枝叶而敷于华。以因而克乎果。如从华而结于果。既克乎果。则能发于智。如果而有于光。以智而还契乎理。如光而更有于色也。一雨所及皆得鲜泽者。谓九界等一切众生。所有信解。正助因果智理。虽各不等。而如来一味之法所及。总成佛界所有之信解等也。如草木之根茎等。虽各不同。而一雨所及。则皆得鲜泽也。此即法华之受润也。

    △四颂各不自知譬。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而各滋茂者。谓草木虽有大小不等。而所润则同是一雨。虽同一雨所润。而彼草木。各自谓有滋茂。而不知同是一雨所润。喻如来一音演说之时。随其九界众生之体质相状习性分类。种种大小之不同。而所被教法。则等是一音。虽同一音。而九界众生。则不知同是一音教法所被。而各自谓有于差别也。

    △三颂还以法合四。初颂合现身如云譬。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二颂合说法如雨譬二。初总颂。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

    言分别演说诸法之实者。如来出世本怀。唯欲说于诸法实相之实。由机不契。故从实相分别演说之。而为顿为渐。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等种种之诸法。既能从一而出多。还可收多以归一。故虽分别演说。有种种之不同。而究竟总一诸。法实相之实。故言分别演说诸法之实也。

    △二别颂三。初颂合十号。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如来二字。是举其十号之始。两足之尊一句。是举其十号之终。唯其福慧两足。故为世出世间之尊也。

    △二颂合四弘。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众生向无法雨滋润。如草木之枯而槁。今如来说法。能充足润泽一切枯槁之众生也。众生向无法雨而枯槁。故为烦恼苦因。生死苦果之所系缚。而不得离。今如来法说。既充润于彼。则不唯令其离于苦因。亦能令其离于苦果。故言皆令离苦也。既拔于苦。还当与乐。离苦自能得乐也。世间乐者。即人天之乐也。涅槃之乐。大乘小乘不同。于大小乘。复有无余有余之别。皆令离苦。即未度令度。未解令解之二誓。得安隐乐。即未安令安。未涅槃令得涅槃之二誓也。

    △三颂合劝听二。初正劝。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二自叹。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言无能及者。众生于生死。则不能断。于烦恼则不能破。佛则能断众生之所难断。佛则能破众生之所难破。故无有能及之也。既无有能及。则人极其尊也。人既尊则法必妙。故为众生说于净法也。言甘露净法者。乃法喻兼举也。若修于净法。则法身慧命不致夭亡。如服于甘露。则能延年而不致夭寿也。然甘露净法。无有诸味。但是一味。一味者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者。是故言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也。以一妙音。演畅斯义者。净法本一醍醐妙味。然众生之机宜不等。故如来巧以一音。而演畅净法之义。为乳酪生酥熟酥等诸味。故言以一妙音演畅斯义也。虽则演之而为诸味。当知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言大乘因缘者。众生之机为因。如来之教为缘。然由机设教。教乃被机。教虽有种种不同。而总一大乘。则机亦虽有种种不同。究竟总一大乘。如此若机之因。若教之缘。皆一大乘。故言大乘因缘。而如来以一音演畅净法之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也。

    △三颂合受润增长譬二。初颂合受润。二颂合增长。初二。初颂合观机说法。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言我观一切平等者。如来观知三乘。全即一乘。九界同归佛界。故言普皆平等也。无有彼此爱憎之心者。由其普皆平等。故不于此之有缘者而生爱心。亦不于彼之无缘者而生憎心。亦无贪着之心。而但为其说于小。亦无限碍之心。而不为其说于大。故恒为一切平等而说法也。言平等者。不多不少。乃名平等。若对人天之机宜。而说于谛缘则多。若对二乘之机宜。而说于戒善则少。如来能不多不少而说法。故言平等。此乃四十年前之平等说也。若今日法华。则咸令一切众生。皆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随其九界三乘七方便人。唯为其说于一佛乘诸法实相之教。乃所谓之平等说法也。去来坐立等者。他方缘兴而应于彼名去。如云其人近出是也。此土缘生还复应此名来。如云惊入火宅是也。内冥于理名坐。如云知父安坐是也。外观于机名立。如云在门外立是也。以如来唯以说法为事。而曾无他事。故云若去来若坐立。终不疲倦。而有厌怠也。贵贱上下者。天人为贵。三途为贱。菩萨为上。二乘为下也。众生虽有种种之不同。若在于如来。未尝不等。同雨一味之法雨。而得普润增长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