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初分二。初身子述请。二尔时佛告下。如来领答。初二。初述已无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无复疑悔者。谓初闻如来略开显时。说三乘是方便。生诸疑悔。如来为我。广明开三显一。三一相即。疑悔已断。次对佛陈解。如来又为述成。则我又知往昔曾发大愿。更为授记。不胜满足。所以无复疑悔也。

    △二为众普请。此舍利弗。初授尊记。新运大悲。行菩萨道。故为众普请也。法说初。虽亦为众而请。然言自亦未了。则自行居多。不名为普。今既自无疑。唯是利他。故名普也。文为二。初为同辈请。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言心自在者。子缚断也。我法能离等者。法即四谛之法也。生老病死。是所离之苦果。即苦谛。果必有因。即兼集谛。能离者即道谛。涅槃即灭谛也。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即学人之谓也。谓得涅槃。即无学人之谓也。闻所未闻者。若略开显。若广开显。皆所未闻也。言皆堕疑惑者。闻略开显。言三乘是方便。彼则自谓究竟。故堕于疑。闻广开显。言罗汉当作佛。彼则自谓不堪承任。故堕于惑也。

    △二为四众请。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愿为四众说因缘者。有云。因缘。即宿世之因缘。舍利弗。虽已解悟而得授记。然犹未能鉴机。故不请譬说。乃跨请因缘。今谓因缘。非宿世之因缘。乃前三后一之因缘也。谓昔日说三。今乃说一。毕竟有何因缘。愿佛说之。令彼四众。知三乘即一乘也。故如来领答。譬说之时。初则明三乘种性之子。轮转五道。次则明三车诱引。令出火宅。后则明等赐大车。到于四方。此正明前三后一之因缘。以酬其请。故合法之后。结云以是因缘。诸佛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其证也。上为同辈请。则言皆堕疑惑。此言愿说因缘。文乃互显耳。为堕疑者说。则疑惑自除也。

    △二如来领答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叙意。二正说。三结答。初二。初斥前即旧抑之。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

    言我先等者。即指法说中五佛章。为实施权等意也。

    △二许后即旧引之。

    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言然者。既抑而复扬之词。前虽斥已。今复许之。故云然舍利弗也。今当等者。谓我已广明三乘一乘之义。汝今复请我说。我亦无别有所说。但当以三车一车之譬。重复明前三乘一乘之义而已。前于法说。而能领解。固是智者。今能以譬得解。亦不失为智者也。

    △二正说为二。初立譬。二合法。初又二。初总譬。二别譬。有此总别二番者。盖譬乃譬于法。由上法说中。有于略广二颂。故今以总譬。譬上略颂。以别譬。譬上广颂也。又总譬。则始自二万亿佛所。终于今日法华。乃明如来一期之化事。言虽略。而意实周。别譬。则始自法身地。照机观法。终于等赐大白牛车。乃明如来一代之化仪。言虽广。而意不备。故以文为广略。不以义为广略也。所以但言总别。不言广略。意在于此。又按下四大弟子领解。总别二譬。总譬所明一期化事。亦有五时。乃冥领法身地前。无谋预知施化。必须如此。别譬显领法身地照机。所以有总别一文之五时也。初总譬。分文为二。初标明譬本。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

    譬文可见。若合法者。封疆为国。喻实报无碍土。宰治为邑。譬方便有余土。邻里为聚落。即村里也。譬凡圣同居土。如来垂应三土。犹长者名闻于三处也。如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具大断德。如长者之年衰颓老迈也。如来具足无量功德法财。如长者之财富无量也。如来能亲近无量百千诸佛。尽行诸佛所行道法。成就不思议实智妙慧。既已成就妙慧。则不以食为命。亦不以舍为栖。唯以慧为命。亦以慧为栖。如长者多有田以养命。多有宅以栖身也。如来具足方便波罗蜜。成就不思议权智。而能随众生机。以为化导。如长者之多僮仆。以给使役也。其家广大唯有一门者。若喻实报土。则以法性为家。所谓色心无碍。依正庄严者。是也。即以智慧为门者也。若喻有余土。则以涅槃为家。所谓萧然物外。露地清凉者。是也。即以偏空为门也。若喻同居土。则以三界为家。即以生死为门也。此中指法性为家。智慧为门。盖总譬。乃明如来法身地前事。今虽三土不同。且以实报为所居也。五百人者。譬五道众生也。堂居于下。譬欲界。阁居于上。譬色无色界。三界统皆无常。故言朽故。墙壁譬四大。以三界皆不离四大。而总属迁变。故言颓落。四大成于命根。犹如柱根。而总属推灭。故言腐败。命根中有意识。犹如梁栋。而总属生灭。故言倾危也。从于无明。而起贪爱。还以贪爱。而滋无明。无明贪爱。不相远离。故言周匝俱时也。若喻上法说中。乃对略颂云。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之喻本也。大长者。即上我之一字也。其家广大二句。即上种种法门也。五百人。即上众生二字也。

    △二正明火宅。

    歘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无明本无。由贪爱有。故言歘然火起。由有无明。而生五浊八苦。故言焚烧舍宅也。三十子者。譬三乘种性之众生也。上五道。则言人。以其但有正因。而无缘了。所谓素法身。天龙所忽。故但言人者。以贬之。今则称子。以其于二万亿佛所。曾受大化。但中忘取小。故返流转。既曾受佛化。则法尔天性相关。于如来有父道存焉。于三乘人有子道存焉。故称为子也。以喻就法。释之明矣。又此火宅。若对上法说。即略颂中安隐二字。显此不安隐故。三十子即上知众生性欲一句中之众生也。以其有三乘种性故。

    △二别譬四。初长者行救譬。譬如来从法身地中见机。以大悲垂应也。二复更思惟下。舍几用车譬。三是时长者下。等赐大车譬。四舍利下。长者不虚譬。以譬如来今日一代五时设化。始则隐实施权。终乃开权显实也。初为二。初见火。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别譬。譬上法说中广颂。今言长者见。譬我以佛眼观。即法身地观机也。言大火等者。譬上六道众生。无明从四倒而起。如大火从四面起也。昔曾教大。今犹在三界。故谓大惊。既在三界。必为三界烦恼生死之所烧害。故谓大怖也。所烧之门者。即前之一门也。此一门。在如来。即是智慧之门。在众生。即是生死之门。而是所烧也。如来能出生死。有大智慧。不为无明贪爱所恼。故言得出。然言虽者。如来虽能出。而众生则不能出。众生既不能出。则如来还从智慧。运大慈悲。入于生死。引导众生得出。故言虽也。而诸子下。正明众生不能出也。于火宅内乐着嬉戏者。即于三界中。起诸贪爱。生诸分别也。不觉等者。于涅槃真谛之理不觉。于戒定慧之道不知。于三界二十五有之苦报不惊。于八十八使八十一品之集因不怖也。由不怖集因。则为烦恼之所烧害。故言火来逼身。由不惊苦果。则为生死之所流转。故言苦痛切己。由不知有道谛可修。故言心不厌患。由不觉有灭谛可证。故言无求出意也。切己乃自己之己字。不应作虚字看。

    △二行救。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上见火。观于六道。今思惟。欲以垂救。譬法说中。而起大悲心也。身手者。身譬智慧。有荷负之能。手譬神通。有提拔之用也。衣裓。即喻大慈而与乐。几案。即喻大悲而拔苦。从舍出之。即下合法云。令其游戏也。旧分属舍几。今分入于此。故对上而起大悲之文耳。

    △二舍几用车譬。譬上侵大施小。如来最初。以华严三七思惟等文也。文为二。初舍几。二尔时长者下。用车。初舍几一文。与旧小异。旧从是长者起。今从复更起。各有意耳。为三。初正作思惟。二作是念下。具告诸子。三父虽怜愍下。无机息化。此舍几一文。有人云。本不于上。亦不应下。乃是长出之文。今谓复更思惟。即上法说中。三七日中思惟也。是舍唯有一门。即上法说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而复狭小等。即上法说中。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也。我当为说等。即上法说中。云何而可度也。父虽怜愍等。即上法说中。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也。若下信解品。即是尔时使者疾走往捉。乃至闷绝僻地是也。本上下灼然可见。何得言是长出之文耶。初文分为二。初思惟说圆。

    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此文并约如来垂应之后。华严中三七思惟也。言复更思惟者。上来法身地中。欲行救时。以大悲。一番思惟已竟。今既垂应。始坐道场。欲思说圆。故云复更思惟。唯有一门者。即一乘圆顿教也。如前三七中。所谓微妙最第一。即智慧为门。与上唯有一门同也。舍即所诠。大总相法界也。而复狭小者。门本非小。乃因机小不契。故云狭小。所谓法大机小耳。诸子幼稚等者。昔虽教大。而今悉忘。大机全无。故言幼稚。既无大机。则但乐小法。小非究竟。由其集小。乃自谓究竟。故言未有所识。所乐小法。虽非究竟。若依之修习。亦能离于贪爱分别。出于分段生死。然彼非但乐小。而犹起诸爱见。著于生死。故云恋着戏处。戏即烦恼苦因。处即生死苦果。生死是烦恼之戏趣耳。既恋着生死。必为五浊八苦所烧。故云或当堕落(云云)。

    △二思惟说别。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

    言当为说者。亦是思惟之词。上思惟。欲说于圆。而无机矣。然恐法大机小。闻者不信。故更思惟。欲兼于别以为助也。怖畏之事者。别教所明。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集有无量相。恒沙烦恼不同。苦集既皆无量。甚是可怖可畏者。故云怖畏之事也。此舍已烧者。别教须破烦恼。证菩提。须断生死。得涅槃。菩提涅槃中。一向清净。无烦恼生死。今既云破云断。故言已烧。舍即烦恼生死也。宜时疾出者。别教明有菩提可得。有涅槃可证。既有可证可得。则当疾出烦恼生死。故云宜时疾出。为火烧害者。又别教所明。若不得菩提。必为烦恼之火所烧。若不证涅槃。必为生死之火所害。要速出烦恼生死。所谓无令(云云)。

    △二具告诸子。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是最初正说华严也。如所思惟者。如初则思惟欲说于圆。次则思惟欲说于别之两番也。具告诸子者。为实机说于圆。为权机说于别。两教俱说。故言具告也。汝等速出者。若实机者。令其即烦恼而证菩提。即生死而得涅槃。是速出矣。若权机者。令其破烦恼。而得菩提。断生死而证涅槃。是速出矣。四教对论。唯别圆为速。藏通尚不知有界外。何论速乎。

    △三无机息化三。初通标无机。

    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

    父虽怜愍者。承上两番思惟也。言善言诱谕者。不直说于圆。兼别助显。故言善也。乐着嬉戏者。即是贪着生死。起诸贪爱分别。不肯信受者。由其贪着生死。故为其说圆教。即烦恼是菩提。即生死是涅槃。则不肯信。为其说别教。断烦恼而得菩提。断生死而证涅槃。又不肯信受也。

    △二别明无机。

    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

    前科两教不分。故云通标。此科两教分说。故称别明。初明别无机。亦复下。明圆无机。初言不惊不畏者。如来虽为其说无量四谛。而明烦恼有恒沙之不同。彼则不为惊惶。明生死有十界之不同。彼则不为怖畏。既不惊于集。又不畏于苦。故于恒沙佛法无上涅槃。亦不为思惟取证。乃是无心于道灭。所以了无出心也。次明圆无机。言不知何者是火等者。即是如来。为说无作四谛。彼乃无机。而不知也。不知何者是火。即是不知无作集谛。盖圆教。明烦恼即菩提。若知烦恼。便知菩提矣。今言不知何者是火。乃不知即菩提是烦恼也。不知何者为舍。即是不知无作苦谛。舍是所烧。即是生死。盖圆教。明生死即涅槃。若知生死。便知涅槃矣。今言不知何者为舍。乃不知即涅槃是生死也。不知云何为失。即是不知无作道灭二谛。盖圆教。若知生死。即得涅槃灭理。若知烦恼。即得菩提道法。今既不知苦。则已失于灭。既不知集。则已失于道。而彼则不了苦集。便是失于道灭。故言不知云何为失也。上来别圆两说。虽则根钝不信不知。亦畅本怀者也。

    △三总结无机。

    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言东西等者。彼既不肯信受别圆。则无大机。既无大机。惟乐小法。虽乐小法。然犹贪着生死。如东走戏而至于西。既着生死。而复乐小。如从西走戏而至于东也。视父而已者。即如聋若哑。不见不闻。但睹丈六垢衣之身而已矣。又视父而已者。乃不识是父也。如世之童稚。若嬉戏时。而识是父来。则生于避。岂直视而已。正由不识是父。故视之而已。乃譬如来现千丈舍那之身。说圆满修多罗教。而二乘人。不识是佛。谓或是王。或是王等。故但视之而已。岂由不识。便不名父。故犹言视父耳。

    △二用车三。初念用方便。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作是念者。如来上已两番思惟。而说别圆。然三乘种性之子。于大无机。但乐小法。贪着生死。在如来岂肯弃之不化。故还欲以小接。更作一番思惟。乃言即作是念也。此舍下。正是作念。上言我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此中何言我及诸子若不时出等耶。此亦无他。如来早已究竟无上涅槃。而出生死矣。秪由昔日受化三乘种性之子。犹然没在生死。而不能出。乃如来为大悲所薰。还示入于生死。令其亦得涅槃。上云出。乃约如来自分而言。此云不出。乃就化众边而言也。然三乘子。在于生死。为火所烧。固无论矣。何以如来亦言为火所烧耶。盖三乘之子。乃为烦恼火所烧。若在如来。乃为大悲火所烧。如净名经云。由众生病。故菩萨亦病。众生病者。从贪爱起。菩萨病者。从大悲生。正此谓耳。此就化他。云同烧同病。然大圣人。毕竟不烧不病也。言当设方便者。即是欲以小接也。

    △二施设三车二。初知先所好。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言父知者。如来以不思议化他权智而知也。各有所好者。好有三乘不同。故言各。虽则不同。同一小乘偏空涅槃而已矣。言先心者。即于二万亿佛所。受大之后。便乃中忘取小。而此取小之心。其来久矣。已非一朝一夕。故言先心所好也。珍玩奇异之物者。即小乘道灭二谛。依之可出三界生死。故言珍玩奇异。道则有戒定慧之不同。灭则有空无相无作。故言种种也。情必乐著者。知其即退于大。必乐于小也。

    △二正设三车三。初劝修。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玩好等者。道谛为可修之玩好。涅槃为可证之玩好。三界六道之所无。故希有。九十五种之所少。故难得也。汝若不取后必忧悔者。若不修于道。则烦恼何由而破。若不证于灭。则生死何由而断。故今若不修证者。后必为烦恼生死之所逼迫。而生诸忧悔也。以玩好等。喻劝转四谛云。此是苦。汝应知。乃至此是灭。汝应证也。

    △二示相。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言如此等者。上未曾实指。玩好者云何物。今言种种者。即指出三车不同。以喻三乘为种种耳。又三乘人。各有修证不同。亦名种种也。今在门外者。三乘乃是方便所说。在于一实智之外也。可以游戏者。虽在实智之外。而是方便所施。若能依之。烦恼可破。生死可断。戒定慧之道可修。空无相无作之灭可证也。今指三车。喻示转四谛云。此是苦。可知相。乃至此是灭。可证相也。

    △三作证。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言随汝所欲等者。汝欲声闻乘。我即与声闻乘。乃至汝欲菩萨乘。我即与菩萨乘。所谓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妄也。此喻证转四谛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汝亦应知。乃至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汝亦应证。讲说时深得此旨。方称文意耳。

    △三诸子受行。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此尔时者。即是三乘种性之子。闻佛说小乘空无相无作之涅槃。戒定慧之道品。是以小法。而逗退大取小之机。故称适其所愿也。心各等者。由适所愿。故三乘人。皆依之而为修习。声闻乘。则以苦为初门而发心。缘觉乘。则以集为初门而发心。菩萨乘。则以道为初门而发心。各皆勇猛锐利。故言勇锐。既发心已。自乃修观。虽有三乘不同。唯一析空。故言互相推排。推即推寻谛理。排即排伏见思。即是三乘人。同以柝空之观。析之又析。而欲明于理。欲断于惑也。推音摧推也。竞共驰走者。三乘人。有带果而行因者。有望果而行因者。有伏惑而行因者。故言竞共驰走也。三乘所因不同为竞。所行又同为共也。争出火宅者。声闻断正使。而出火宅。缘觉侵习气。而出火宅。菩萨以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而出火宅也。言争者。后胜前故。

    △三等赐大车譬四。初长者欢喜。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安隐得出者。谓三乘人。既出三界火宅。则不为见思烦恼。分段生死之所烧害。而得安隐也。皆于等者。又三乘人。皆于四谛中。发心起行。既破见思。不为烦恼所覆。遂乃保证偏空。不复前进也。真谛之理。了然可见。故言无复障碍也。其心泰然者。如来见诸子。于三界中。乐着戏嬉。为火所烧。内心即大惊怖。那得泰然。今见三乘子。于三界火宅。安隐得出。则不为火所烧。故如来之心。遂乃泰然也。欢喜者。非喜其得小也。如来意谓。小化既能信受修证。若以大化。彼亦必能信受修证。既已得小。即从小引归于大。又所得之小。若一经开显。全即是大。故即欢喜踊跃也。

    △二诸子索车。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若就文言。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则是索于三乘小车。以由三乘子。闻于如来所许。适其愿故。乃争出宅。既许而不见与。故索先许之三乘。此正当二酥之时也。如来于阿含会上。施三乘教。才至方等。即假他方菩萨弹斥。然三乘人。犹居本位。止宿草庵。此是方等索小也。般若会上。如来命转教时。犹执真未忘。无心希取。此是般若索小也。天台云索大者。盖取义也。于方等中。闻弹斥褒叹。耻小慕大。若言慕大。此即方等时索大也。般若时。虽无心希取。然大乘家业。已得领知。若言领知。此即般若时索大也。问。如来许三车。但喻小乘。既出三界。已得三车。小不应复索。只知三车是小。既已得之。尚不知大。何更索大。答。三车虽喻小乘。本为大乘作方便者。虽出三界得证涅槃。而阿含中。已受密弹。则知所得之小。似未的当。故更复有索大之义。若二酥。既经弹斥。及夫转教。自应索大也。

    △三长者等赐三。初正等赐。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各赐大车者。谓诸子虽索三乘。如来赐与之时。随其索声闻乘者。亦与之一佛乘。乃至索菩萨乘者。亦与之一佛乘。故言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也。盖未开显以前。则三乘是三乘。一乘是一乘。两不相同。法华高会。一经开显。即三乘而是一乘。除一乘外。无有三乘可得。安有声闻缘觉及以菩萨乘耶。故诸子虽索于三。而如来则等赐于一也。

    △二示车体。既有理体。必当依理而起行。行成则能起于种种之用也。文分三。初示法身为体。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珞。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言车者。即一佛乘也。高广者。盖一佛乘。无别有体。全以十法界。而为其体。上则穷于一切诸佛而高。下则该乎九界众生而广。然即高是广。即广是高。即高而广者。盖一切诸佛所证。无别有证。全证九界众生之具。故即诸佛之高。而是众生之广也。即广而高者。盖九界众生所具。无别有具。全具一切诸佛之证。故即众生之广。而是诸佛之高也。故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此则凡圣一如。染净一致。全九界而是佛界。即三乘而是一乘。其体岂不高且广哉。则知大车之大。即高广为大也。众宝等者。即车体庄严。以喻法身体中具一切功德也。所言法身者。法即三千之法。身以积聚为义。于一念中。具足三千诸佛。而三千诸佛。全在一念显现。所谓法身也。若言清净法身。体不具众德者。此乃别教一途。所观清净真如之法身。若夫圆教。则一清净一切清净。有何一法而不具足。故法身为一佛乘之体。其体具足种种功德。犹如大车之种种庄严也。言众宝庄校者。即一佛乘体。具足无量功德法财。还以功德法财。而严乎一佛乘体。如大车之众宝庄校也。一佛乘体中。具足无量陀罗尼门。而无恶不遮。无善不持。如栏楯也。一佛乘体。具足四无碍辩。如悬铃也。一佛乘体。具足无缘大慈。遍覆法界。而此大慈。还以无量善法。而为严饰。如车有盖以宝严饰也。一佛乘中。具足四弘誓愿。如绳交络也。具足无量不思议因行。如华缨也。具足百千三昧观练薰修等禅。如重敷婉筵也。具足法界诸行。如置于枕也。

    △二示般若为宗。

    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

    上法身。乃是理体。若依体而起乎行。则还当以般若妙智导之。如大车驾以白牛也。盖白为众色之本。牛有运载之力。譬般若为众德之本。有观照之功也。般若能照一切。而无德不满。如白牛之肤充。般若能遮一切。而无惑不破。如白牛之色洁。般若能证一切之所难证。如白牛之形体姝好。般若能行一切之所难行。如白牛之有大筋力也。般若则止观并明。而无欠缺。谓以止止乎散。以观观乎昏。昏散咸尽。非单轮只翼之可比。正如白牛之行步平正。而无偏颇。则能任运流入。速至萨婆若海。故云其疾如风也。

    △三示解脱为用。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依体修行。则能起于种种解脱之用。具足一切方便波罗蜜。称机适化。左之右之。无何不是。如大车之多仆从。以给左右也。然一大车。三德圆显。不可思议若此。

    △三释所以。谓诸子索三。而如来何故各与一耶。故释明索三与一之所以也。文为二。初正释。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

    所以者何。乃是标徴。是大长者下。方是正释。初明如来具足无量功德法财。则所与者。不应下劣小车也。今此下。明三乘皆是往昔结缘之子。则与不宜差别也。初言种种诸藏者。如来具有理智行三。皆含法界。故言诸藏。皆依三千实相。故言种种。谓如来所证。不思议三千实相之妙理。体称法界。无所不含。即所证之理是藏也。如来能契。不思议三千实相之妙智。亦复体称法界。而无不含。即能契之智是藏也。如来所起。不思议三千实相之妙行。亦复全体法界。而无不含。即所起之行是藏也。如此诸藏。自己证得。故言充。还以自证。而化于他。令他亦证己所证。故言溢也。次言幼童者。昔虽教大。而今悉忘。大机全微。故言童。言皆是子者。今虽取小。昔曾受大。则天性相关。于如来有父道存焉。故是子也。既皆是子。爱岂偏党。故言爱无偏党。言七宝大车者。所有七方便乘。一经开显。全体是一佛乘。故言七宝大车也。应当等心等者。若此吾子。彼非吾子。则与有差别。亦是所应。今既皆是子。岂可有二心于其间。此与之小。彼与之大耶。故言应当等心(云云)。

    △二转解。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谓毕竟何以与车。不应下劣。心不差别耶。是故解云。以我此物等也。长者谓我财物。周给一国之人。尚不能匮。此财极多矣。岂应与劣。而国人尚不匮。况于一家。既同一家。则皆是子矣。岂应与有差别耶。合法者。如来谓我以功德法财。遍与法界一切。犹尚不乏。言此法财极多矣。岂应与于小乘。又何况皆昔结缘之子。岂可与有差别耶。故在长者。虽则先许三车。终乃等赐大车。在如来。虽则先说三乘。终乃会归一佛乘也。

    △四诸子欢喜。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言非本所望者。本昔所望。秪欲破于见思。出于分段。证于偏真。今乃更能破于无明。出于变易。证于中道。故非本之所望也。是则昔所未有者今有之。昔所未得者今得之。故曰得未曾有(云云)。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二之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