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所谓妙法者。若论其所自。即如今品中。三车一车。以譬三乘一乘之法。然在四十年前。说于三乘之权。曾不说是权。说于一乘之实。曾不说是实。此则三一相隔。权实亦别。到今法华。相待而论。则以昔日所说三乘之权而是粗。今日所说一乘之实而是妙。若绝待而论。则开昔三权。即是一实。而三一不二。权实相即。乃不可以心言思议者。故言妙法也。若不解妙法。则当观莲华。盖妙法之权实同体。若莲华之华果同时。故观于莲华。则妙法可知矣。所以经者训为常。过来今。三世不易故也。

    次释品题。须明立题之意。此中犹是法说领解述成等文。云何即标名譬喻品。盖推其意无他。因经家欲调经卷。使其厚薄均等。故虽是法说方便品文。而分为第二卷中譬喻之首文也。言譬喻者。以类比况谓之譬。托言训晓谓之喻。即是以浅况深。如月隐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此正譬喻之谓也。由如来上虽广明开显。言三乘即一乘。然但得上根领悟。中下犹然抱迷。故重以先许三车。以譬昔说三乘。后赐大车。以譬今说一乘。令其解于全三是一。唯一无三也。所谓以此三车一车之浅喻。况彼三乘一乘之深法也。故言譬喻品。此如来正说。则有三车一车之譬。领解则有穷子之譬。述成则有药草之譬。请记则有王膳之譬。故从此去。为譬说一周也。

    △二当机陈领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又二。初经家叙相。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此尔时者。即如来说偈。以颂长行。广明五佛开显。已毕之时也。踊跃欢喜者。有谓踊跃据外形。欢喜据内心。今言踊跃。亦只就内心。如云心怀踊跃。是其证也。舍利弗。向谓三乘与一乘。两相违隔。今闻开三显一。则已知声闻人。亦能破于无明。而入初欢喜住。于是心念勃勃。不能自已。故踊跃欢喜也。合掌者。向谓权实是二。如二掌不合。今解权实是一。如二掌合。故以合掌。表解权实不二也。瞻仰尊颜者。既解悟已。依解起行。因必克果。故瞻佛颜以表也。初踊跃。是叙其意业。次合掌瞻仰。是叙其身业。而白佛言。是叙其口业。正谓三业陈领也。

    △二身子陈词三。初标陈所领。

    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言闻此法音者。即闻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我释迦。各各开三显一之法音也。闻已领解。故心怀踊跃。解已起行。行已能证。故得未曾有。又昔未有者。今有之。昔未得者。今得之。故言得未曾有也。

    △二释明所解二。初正释。二转解。初二。初正叙昔迷。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所以者何一句。此乃徴释于上得未曾有之所以也。言闻如是法者。此身子悟后之言也。以身子于方等般若二时中。闻于如来。对半明满。带二明圆。尚不知半与偏权。复何知满与圆实。又何知即半是满。即偏是圆。安知即权是实矣。令既已闻开显。则不唯知昔日所明之权实。与今是同。亦解昔日所说之偏权。又与今日无二。故言闻如是法也。谓我等不预斯事者。如来于方等中。弹斥二乘人。犹如焦芽。永无芽事。犹如败种。永无种事。犹如破瓶。永无瓶事。如此弹斥。而犹止宿草庵。自念贫事。于般若中。虽复领知众物。而无一念希取。故不能预得授记之事也。言甚自感伤者。感菩萨得记。伤自不预。不但为感伤。而且甚为感伤也。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者。菩萨授记。则已得如来知见。我等不预。则已失于如来知见也。如来则一心中。具有三智。一眼中。具有五眼。故言无量知见也。

    △二重约处所。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言我自方等已后。时从山林中。或坐或行。思惟菩萨得记。我无得记之事。故曰世尊(云云)。我等下。出山林中意念也。言同入法性者。即三乘人。同一无言说道。而入空也。虽则同入。根器有殊。钝根但见于空。利根兼见不空。见不空者。自应得授记。见空者。自不应记。所谓名同义异。身子未知所以。故但云同入也。云何等者。意谓所入既同。何故如来。不与我记。唯济度小乘法耶。出其作念如此。是我等咎下。述今已悟。谓昔念我等。所入是同。云何如来。以大乘济度菩萨。令其得记。以小乘济度我等。不预得记。疑如来有偏颇之咎。今日闻佛所说。则知如来。曾无二心于其间也。故曰是我(云云)。

    △二转解。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意谓云何知我等咎。而非世尊。故云所以者何等也。若我等待说等者。待有对待停待二义。所因亦有二。一是华严。二是法华。最初华严。说圆满修多罗。即是教所因。明四种法界。即是理所因。又今日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亦即教所因。明诸法实相。亦即理所因也。如来以华严所因。对待于我。可得大乘。而我已失之于前。如来以法华所因。停待于我。可得大乘。而我又失之于后。故曰若我(云云)。然我下。不解如来说小也。意谓我等前既失华严。后又失法华。所以如来以方便力。随宜说小。我等不解。则便匇匇取证。故曰然我(云云)。是知如来。未尝不以大乘济度我等。但我等。自取乎小。故我前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三通共结归。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意谓昔迷今悟如此。在昔无非感伤。故云我从(云云)。在今则已得安隐。故云而今(云云)。此以今法华。对四十年前所说而言也。谓四十年前。所说三乘是三乘。一乘是一乘。此乃已闻已有者。今闻即三是一。乃昔未闻未有者。而今闻之。故曰闻所未闻(云云)。断诸疑悔三句。此以广开显。对略开显而言也。谓初闻如来略开三显一。未免生疑起悔。所有外身与内心。茫然而不安隐。今闻广开三显一。则知即三是一。而疑悔断。身意泰。快得安隐也。故曰断诸(云云)。今日乃知等者。谓如来于阿含会上。说我等能出三界。能破见思。名之为子。今我乃知。昔是似子。今是真子也。故云今日(云云)。如来从金口。说此妙法。我等因此法乳。得生长法身。故言从佛口生。如来宣布法化。我等因之悟入。故言从法化生。昔谓三乘非即一乘。自思佛法绝分。今知即三是一。佛法宝藏之分。乃已得矣。故言得佛法分也。

    △二偈颂三。初颂标陈所领。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大欢喜者。以由所闻之法是大。故欢喜亦大也。疑网皆已除。义如前释。昔来二句。谓昔三乘与一乘隔。故我等自思。失于如来知见之大乘。今闻即三是一。则知昔日。蒙佛小乘四谛之教。而全体不失于大乘也。佛音希有者。所说之法是希有。故能说法音。亦希有也。言能除者。九界同归佛界。故众生忧恼除。我已得漏尽者。不过破于见思。不漏落于三界耳。今闻三乘全即一乘。此我除恼。乃除无明恼也。故曰我已(云云)。

    △二颂释明所解。初我处下。至疑悔悉已除。有十四行偈。以四十年前。对今法华。而论迷悟。次初闻下。至谓是魔所为。有六行半。以略开显。对广开显。而论迷悟。又略广中。各分为二。初八行。明迷中迷。次六行。明迷中悟。次一行。明悟中迷。次五行半。明悟中悟也。分文为四。初明迷中迷。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

    我处山谷等者。凡行人欲修习止观。若在市廛城郭之中。未免多诸扰乱。内心牵动。止观难以现前。故须处山谷。以及树下。则外境不侵。离于愦闹。心得证寂。而止观易成。所以身子思惟。亦处于山谷林树之间。若坐若经行者。若论修习。则四威仪中。无何不可。今言坐者。盖四仪中。唯坐最为安隐。止观易得成就故也。言经行者。如世经布。去已复来。来亦复去。今行人欲去烦恼。而来菩提。故须经行也。若其经行利益。自有多种。如辅行第二之一所明。思惟是事者。即思惟菩萨得记。而我不预也。既思惟已。还复自叹自责。故云呜呼等也。我等下。正明思惟。初三行。对菩萨思惟。言亦佛子者。谓菩萨能绍如来家业。而是佛子。我等能出三界。能破见思。则亦是佛子。既亦佛子。同入无漏。为何而菩萨得记。能于来世。说无上道。具足诸相。种种功德。我等则不能。故曰同入(云云)。既得作佛。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解脱。十八不共等。为何而我等独无。故言金色(云云)。如是等句。总结菩萨将来所得也。谓菩萨所得。如是之多。而我等悉已失之。故曰如是(云云)。我独下一行半。对如来思惟。初一行。出佛所有。自惟句。正思惟也。我为句。乃自责也。自惟失此利者。则不能名闻十方及以饶益众生故也。我常于一行。结对佛思惟也。为失为不失者。谓如来所有。名满十方。饶益众生之事。我等二乘人。为毕竟失之。而不复得耶。为复后来。亦能得之。而不失耶。我常见一行。结对菩萨思惟也。谓菩萨为佛所赞。我等为佛所斥。所入法性是同。云何赞斥顿异。是故日夜间。筹量是事也。

    △二明迷中悟。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神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悉悔已除。

    初一行明今。谓今于灵山高会。闻佛开三显一之音声。则知如来昔日随人天宜。所说戒善之有法。随二乘宜。所说谛缘之空法。随菩萨宜。所说历别之中法。到今日当体即是实相。非空非有。亦复非中。不漏落于二边。亦不漏落于中道。故曰今闻(云云)。令众至道场者。九界同归。三乘咸会。令一切众生。皆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登于菩提之场也。次二行叙昔。谓如来本意。最初即欲为我说大。由我本昔著于邪见。又不唯自己着邪。还欲以邪导人。而为梵志之师也。梵志乃外道之名。彼则不知世间因缘生灭不生灭法。亦复不知世间及众生之缘起。唯计一切诸法。皆从梵天而生。故名梵志。既著于邪。其机闻大不契。故如来为我说小涅槃。拔我邪见。我不知是佛方便。乃依之修习证入。便得灭于烦恼。度于生死也。故曰我本(云云)。而今下三行。正出迷中之悟。言非实灭度者。但灭见思。未灭无明。但度分段。未度变易也。此由如来上云。我为设方便。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身子从是领悟。故云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也。若得作佛等者。此由如来上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身子从是领悟。故云若得作佛时。乃至永尽灭无余也。佛于大众等者。此由如来上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皆成佛无疑。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身子从是而悟。故云我当作佛。疑悔悉已除也。

    △三明悟中迷。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初闻佛说者。即是初闻开三显一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昔谓三乘是实。今言是方便。故大惊疑。而谓是魔说也。

    △四明悟中悟。

    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

    初一行。领上总明诸佛。开三显一也。佛以种种等。开权也。种种是权。实亦显矣。故曰佛以(云云)。其心二句。乃是倒文。应言我闻疑网断。其心安如海。次佛说下二行。领上别明三世。开三显一也。亦皆说是法者。谓如来前云。初则为实施权。次乃开权显实。后则废权立实。如是之说。不唯我释迦然。即过去诸佛亦尔。故曰亦皆说是法也。如今下。领上重明释迦开三显一也。如今等者。谓先权后实。不唯三世佛尔。即我释迦亦然。虽说方便。意在于实。故云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也。波旬等者。波旬此云恶作。能以恶心。作诸恶事。纵能说法。不能说于实道。故云波旬无此事也。波旬既无此事。则知唯佛能说。我前为堕疑网。乃云将非魔作佛等语。而今乃知。实是佛作佛而说也。故曰波旬(云云)。

    △三颂通共结归。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

    此颂上而今从佛闻所未闻之文也。柔软音者。若说三乘定是三乘。一乘定是一乘。则是刚强。而非柔软。然说三乘便是一乘。一外无三。三一圆融。不相违背。故云柔软音也。此柔软音所说之法。竖则彻于三谛。横则穷乎法界。不可以心而思。不可以言而议。故言深远甚微妙也。此法依之修习。则能破于无明。显于中道。故言清净法也。我心大欢喜者。从是领悟。即登欢喜初住。故云大欢喜也。疑悔者。如来永尽疑悔。住实智中作佛。我今亦疑悔永尽。则当如佛所住。亦住实智之中。如来作佛。为天人所敬。转大转轮。教化菩萨。我若作佛。亦当如是。故曰疑悔(云云)。

    △三如来述成。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随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述成者。述即赞述。成即成就。固非赞他。上文领解得是。亦非赞他。将来成就得大。良繇身子所领。唯以四十年前。对今法华。秪是如来今日一代施化而已。故如来还为述成云。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常教化汝。则不唯今日法华。方教汝大乘矣。长夜受学者。虽教于大。犹未破界内见思。而为烦恼所覆。故云长夜受学也。我以方便等者。由未破惑而学大。故至中间。退大取小。由取于小。故如来还以小接。故云方便引导。生我法中也。此则不独四十年前。为汝说小。往昔亦曾为汝说小也。身子领小。只在四十年前。领大只在今日法华。故如来说此。以进其领也。由其退大。故至今日。悉忘佛道志愿。由其取小。故初闻我说。不知方便。即思惟取证。谓得灭度也。言忆念本愿所行道者。盖本昔二万亿佛所。既教于大。则已发四弘大愿。已行菩萨道矣。但未入品。以至中间。取小忘大。故云还欲令汝忆念也。言为声闻教菩萨法者。以声闻一闻法华开显。即是菩萨故也。

    △四上根得记。既已领解。依解起行。自然由行入证。而成佛道。又何须明于授记。此中明授记者。盖有三意。一者。四十年前。曾无授声闻记。故今授记声闻。以显法华功高一代。二者。欲?中下钝根。令其生乐慕故。三者。为满往昔本愿。故为授记也。文分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分十。初时分。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言过无数劫者。以由声闻人。一向但是自利。而未曾利他。故授八相记。令其经无数劫。广为众生。结净土缘已。然后乃得作佛也。

    △二行因。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供养诸佛是修福。奉持正法是修慧。菩萨之道。唯是福慧而已。今既双修。故能具足菩萨道也。

    △三证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号华光者。华表于因。光表于果。即智慧也。以身子是小乘。智慧第一。今闻开显。即小乘之智。全是大乘妙智。因中能以妙智。照乎妙境。故果号即名华光也。

    △四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旁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三惑未破。皆名垢染。以其妙智。观破无明。故其国名离垢也。

    △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初说法。彼佛下释疑。谓今佛出于五浊恶世。故说三乘。彼佛国土。既其庄严。则非恶世。云何亦说三乘。是故释云。虽非恶世。因本愿故。本愿有二。一者。即是往昔。婆罗门乞眼。愿成佛时。先当说小。二者。即是今日。闻于五佛开显。而得解悟。五佛既皆先权。亦愿成佛时。先当说三。所以彼佛。亦说三乘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

    言菩萨为宝者。即楚书不宝金玉。唯善为宝之意耳。

    △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初明数。此诸下叹德。言净修梵行者。即六度梵行也。如行布施。若见有能施所施。及所受者。不名净修。今行施时。了达三轮体空。故名净修也。布施既尔。余皆例然。善知法者。谓破尘沙惑。即知一切病。识一切药。而能应病与药。令其得服。自然后更破无明。任运流入。故言质直无伪也。

    △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除王子时者。以王子时。乃是世寿。今所言十二小劫。唯论佛寿。故以除之。

    △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菩萨名坚满者。无惑不破名坚。无德不备名满也。告诸比丘者。乃华光佛。授坚满记。而诏告彼诸比丘也。号华足安行者。以彼菩萨因中。能净修梵行。而为宝华承足。故果上。即号华足安行也。

    △十正像。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二偈颂十。初超颂证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言普智尊者。其能以不思议妙智。圆观圆照。而得三智一心中证。故称普智也。

    △二正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三超颂劫名。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四正颂国土。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

    △五超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善学菩萨者。能称性起修。全修归性。修性不二。理行一如。故名善学也。

    △六追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如是等者。可见所说是大乘法也。长行明说三乘。此中明说大乘。互相显也。

    △七超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

    出家成佛道者。既能弃国出家。则已除悭心。悭心一除。生死根断。故能于后身。而成佛道也。此则以世荣。而易出世之荣。然世荣非荣。出世乃荣也。

    △八超颂正像。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

    △九布供舍利。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十总结欣庆。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五四众欢喜二。初叙起。二陈领。初二。初叙众喜。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心大欢喜者。此四众八部。闻于开显。已同身子领悟。而能破无明。登于初住。故亦如身子之欢喜踊跃也。

    △二叙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各脱衣散华等。皆有所表。初脱衣供佛者。衣有缚脱之义。乃表即缚而脱也。此四众八部。未闻开显之前。有为见思所缚者。有为尘沙所缚者。有为无明所缚者。犹如衣之缚身。今既闻开显已。能了知即人天乘而是佛乘。即方便法而是真实法。各各皆能悟入。而不为见思所缚。亦不为尘沙所缚。亦不为无明所缚。犹如身之脱衣。故即脱上衣。以供养佛。而佛是大解脱人。故表即缚而是脱也。次以天华供养者。乃表即因即果也。盖华是因。又此天子。未开显之前。但知天因能克天果而已。今闻开显。则知即天因而能克于如来之果。故以天华。而供于佛。佛是极果之人。故表即因而是果也。言天衣空回转者。乃表全修在性也。盖所修妙行。元从第一义空而起。如衣在空。今以起修。而还归于性。如衣在空而转。故以天衣空转。而表全修归性也。伎乐空中俱作者。乃表全性起修也。谓于第一义空自性之中。起于百千万种微妙之行。犹如虚空之中。而作种种伎乐。故以此而表。全性起修也。然何故。必以脱衣散华。作乐供佛。而为表显。无他。总由此等四众八部。始于别序之时。见光中所照。或有菩萨。名衣上服。施佛及僧。以求佛道。又闻过去开显中云。若人以一华。若使人作乐。以此供养佛。皆以成佛道。故至于此时。已得解悟。或脱衣。或散华。或作乐。以供佛。正表所领所解。即人天因而是佛乘也。此四众八部。皆同身子之所解。故皆欢喜踊跃。而供养佛。则知法说一周。不独舍利弗一人得悟而已矣。

    △二陈领二。初长行。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佛昔今乃等者。正以最初阿含小始。对今法华而论。以显今是无上。彼是有上。今是最大而妙。彼是最小而粗也。

    △二偈颂。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初一行颂开显。言分别说诸法者。谓从一实相。而分别之。说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也。五众。即五阴也。此明开权。今复下一行。明显实也。次我等下一行半。明随喜。三大智下二行。明发愿。佛道叵思议等者。谓身子作佛时。亦先说三乘。而意在一实。故不可思议。我等作佛之时。亦当如是也。四我所下一行。回向。昔来凡有所作。但回向于人天。今既已知人天乘即佛乘。故即以人天回向于佛道也。法说一周。至此已竟。

    △二譬文为四。初如来喻说。二信解品去。当机陈领。三药草喻品去。如来述成。四授记品去。中根得记。初分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