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演义最新章节!

言又也。知乃化他权智。即照了也。天人一句。具标五乘。天人是别举二乘。群生类。是总摄三乘也。深心所欲。即乐欲五乘法也。更以异方便者。更之一字。对上略颂而言。上言演说诸法相。乃是约能诠教。此言助显第一义。乃是约所诠理也。以异方便。即是开权。显第一义。即是显实。有人云。异方便者。对正而言。所说三乘。乃是正方便。更说人天。乃是异方便也。今言五乘。同是所开之权。何分正异之别。盖推其异义有二。一则别异之异。二则隔异之异。别异者。五乘各别不同。而皆属方便。故言异方便。隔异者。若未开显。则五乘与实相。隔别不同。但是实相之方便。而不能全即实相。故言异方便也。言助显者。若依第一义。以实相之理。发实相妙观。而照第一义理。如是境观相研。而得显于第一义。乃是正显。今则不以境观。相研而显。但开五乘。即显实相。故言助显也。

    △二别示二。初二十二行。约缘因明开显。二于诸过去一行。约了因明开显。初又三。初约菩萨。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修福慧者。以六度分之。前五是福。后一是慧。然有三教之不同。或修有相福慧。或修无相福慧。或修相无相福慧。故言种种也。此是开权。皆已成佛道者。即是显实也。如上种种所修。若不开显。则修于有相者。但成三藏菩萨之道。修于无相者。但成通教菩萨之道。修于相无相者。但成历别菩萨之道。皆不能成无上佛道。由过去诸佛。一番开显。故能使彼皆成无上佛道也。

    △二约二乘。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善软心者。以二乘人。能观谛缘。发真无漏。则比人天善矣。但断见思。而不能断无明。比之菩萨。则软矣。如是下二句。正明开显。以未开显。则观四谛十二因缘。但成藏通两教二乘。由彼诸佛一番开显。即其所观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而是不思议无作四谛十二因缘。不须改转。全成圆因。故言皆成佛道。如下文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也。

    △三约人天三。初明起塔。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码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文义。有敬心散心。初三行半明天。乃至下二句明人。如是下二句。约开显意。以明皆成佛道。言舍利者梵语。华言灵骨。亦云坚固。若世间凡夫。念念唯起于贪瞋痴。而通身为三毒之所流注凝结。故其所有之骨。终于败朽。不得坚固。若诸佛圣人。则心心修于戒定智慧。而全体为三学之所流注凝结。故其所有之骨。最为灵明。而且坚固。所以名舍利也。言清净严饰者。不必约能达三轮体空为释。但银钱工料。一无所苟。即是清净。然深约三轮体空释亦得。开显中。皆已成佛者。若不开显。则敬心而起塔庙。但成天乘之因。散心而起塔庙。但成人乘之因。若一开显。即人天乘。而是佛乘。故敬心散心。皆是成佛之因。盖人天乘。及以佛乘。本是同一实相。而若不为开显。则凡夫不知人天之因。全即实相。若为开显。则了知人天全即实相。故能以人天因。而成于佛道也。

    △二明造像。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初四行。明天业。有杂像宝像画像不同。开显可知。次乃至下一行。明人业。如是一行半。约开显。言但化诸菩萨者。谓彼自既成佛。而复化他也。

    △三明供养三。初意业。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此下三业中。亦皆有敬心散心。初一行。明色尘。次一行半。明声尘。色尘中。华香幡盖者。华以表因。因必克果。以华供养。乃表行人现前修因。当克如来之果也。以香供者。香则清远潜通。乃表行人潜通果德也。以幡供者。幡有动转之义。乃表转生死成涅槃。转烦恼成菩提也。以盖供者。盖有覆护之义。乃表如来以无缘大慈。覆护于我及一切众生也。然此一华一香。乃至一举手一称名。皆成佛道者。盖以一华与香。全体即是法界实相妙行故。不为之兴供则已。若能兴供。虽一华香之小。不为小。法界实相之大。不为大。以由法法俱真。相相皆实。莫非是性德具者。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是故无论敬心散心。天业人业。而皆成佛之因也。然此广约过去明开显。无他。所谓寄之空言。不若验之实事。故以过去已成者言也。若现在及夫未来。犹未显著。故例此可见。果能如是种种供养者。虽未显著。又可知也。

    △二身业。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三口业。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二约了因明开显。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闻是法者。或有闻于有相之法。或有闻于无相之法。或有闻于相无相之法。一经开显。皆是圆教。得成佛道。则知闻法。乃一乘了因种矣。故科云了因。又可是法即指法华。如前文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此即闻说法华为开显。亦即闻法华。为了因种。其义更显矣。

    △二颂未来三。初颂开权显实。二颂为实施权。三颂废权立实。初二。初正明。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初一行半开权。次一行显实。次言无漏智者。即是一切种智。以其不漏落于二边也。亦不漏落于中道。故称无漏智也。若有等者。谓任其是人天。是二乘。是菩萨。闻于法华而开显。无不成于佛道也。

    △二出意。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意谓。诸佛虽说于权。后必开权以显实者。无他。总由诸佛誓愿。自既成佛。还欲一切同得佛道故也。乃是众生。秪堪先说权耳。故曰诸佛(云云)。

    △二颂为实施权二。初正明。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无数句。即施权。其实句。为实也。

    △二出意。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知法常无性者。谓诸佛能以权实不二之妙智。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常自空寂。本来无性。无何等性。所谓诸法无自性。无他性。无自他共性。无自他离性。不但无于四性。并无性之无。亦复无也。何者。以诸法从本来。自性相皆空故也。如现前介尔一念心起。即便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而此三千。不从自性生。亦不从他性共性离性生。故此无性。如来究竟了知。所以知法常无性。然此无性之法。乃是一切众生之佛种。而此佛种。须藉因缘得起。如世之谷种。须藉水土因缘。才得发起。佛种亦然。须藉教行因缘。方能发起也。以由佛种从缘得起。是故诸佛为诸众生。说一乘之教。令其依教起行。即得起于种种也。则知诸佛出世本意。元欲发起佛种。欲起佛种。必须一乘之教。以为其缘。故凡有所施之权。皆为一实。故云佛种等也。

    △三颂废权立实。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法者。即指上知法常无性法字而言也。谓有世间法。出世间法。圣人法。凡夫法。清净法。染污法。有漏法。无漏法。如是诸法。虽则千差万别种种不同。而皆当体全即实相。莫不住于真如法位之中。所谓唯一真如实相。故言是法住法位也。世间相常住者。相有世间生相。有世间住相。有世间异相。有世间灭相。常住者。常即不生不灭。住即无去无来。若诸法不住于法位。则无论世间相非常住。即出世间相亦非常住。今皆既住真如法位。则无论出世间相是常住。即世间相亦常住。何者。以一切法。若以情见观之。则有生住异灭之相。若以真如法位论之。则悉皆实相。无有一法不真。无有一相非实。故即生相。而实不生。乃至即灭相。而实不灭也。良繇法位是常住。故诸法住于法位。亦复常住。所以世间相常住也。总而言之。是法住法位。唯是诸法实相而已。世间相常住。亦复是诸法实相而已。此法位常住。诸佛于是得道之场。已能证知。自既知已。还须导人。但机不契。故方便说。既云方便。乃即权是实。则实立也。既即权是实。实外无权。则权废矣。故名废权立实也。

    △三颂现在三。初颂开权显实。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

    如是法者。即权法也。以其众生乐小。先施权法。以安隐之。亦之一字。对上过未而言。谓施权佛佛同耳。此约权而释也。若约权实并释。如是法者。即权实法也。众生乐小。施三权法。而安隐之。众生机熟。说一实法。而安隐之。初句所安隐。次句能安隐。以此权实之法。安隐大小之机。则三世皆然。故云亦说也。

    △二颂为实施权。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知第一寂灭者。谓诸佛以自行实智。了知诸法。悉皆实相。非三乘九界七种方便。故言第一。诸法之体。本来自寂。不复更寂。本来是灭。不复更灭。故言寂灭也。余可知。

    △三颂废权立实。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知之一字。即化他权智。为照了也。诸行。是外身之所行。心念。是内心之所念也。过去等三句。释明上之诸行及心念也。此是知机。以种种下。正明说法也。既言方便说者。则权自废矣。权若废。而实自立也。

    △三颂重明释迦二。初颂略开显。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颂重明释迦有二。此略颂开显。次舍利弗下。广颂开显。有此广略二番者。不无其意。盖如来预知法说。唯是上根得悟。中下犹迷。还须喻说。然喻乃由法而立。法则须喻而明。方得法喻相成。而无不齐也。若不明法者。因喻而得解。既得解喻。自知法矣。故此中略颂。为下喻说中总譬作本。下广颂。为下喻说中别譬作本也。初略又二。初一行是显实。次一行是开权。初中种种者。即是权也。佛道者。即是实也。既言种种法显示于佛道。则所显之实。乃即权而实也。次中智慧者。即是实也。诸法者。即是权也。既言以智慧力而说诸法。则所开之权。乃即实而权也。皆令欢喜者。由方便而显真实。无明若破。中道即显。便得登欢喜地之初住位。故云皆令欢喜。则知此句。即开佛知见之异名也。以开佛知见。对十住故。本文大意如此。若为下譬本而言。两行中。我之一字。为下长者譬之本。安隐。为下火宅譬之本。以安隐对不安隐也。众生。为下五百人譬之本。种种。为下一门譬之本。知众生性欲。为下三十子譬之本也。

    △二颂广开显四。初舍利弗去。至大悲心。颂申明方便。次我始去。至亦当作佛。颂开权显实。三如三世去。至优昙华。颂叹法希有。四汝等下。至卷尽。颂劝信不虚。初又二。初示相。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初一行。示众生浊相。我以佛眼观者。释迦如来。于法身地中。以无缘大悲。而观众生也。若是观于六道众生。应是法眼。何言佛眼。此有二义。一举胜以摄劣。佛眼胜。法眼劣故。所以不言法眼。而言佛眼也。二者。如来五眼。一眼中观。四眼入佛眼。同名佛眼。故不言法眼。而言佛眼也。贫穷无福慧者。非无世间衣食受用之福。及世智辨聪之慧。乃是无出世法财故贫。无功德庄严故穷。既其贫穷。故无如来所有之大福德大智慧也。次入生死二句。示命浊相。以其色心连持不断。所似摧年减寿。朝生暮死。展转无穷。而诸苦相续不断也。三深着下一行。示烦恼浊相。如牦牛者。众生贪爱五欲。致使亡于法身。丧于慧命。犹如牦牛之爱尾。而亡失身命也。四不求下二句。示劫浊相。佛能断众生之难断。破众生之难破。有大势力。故称大势。不求佛。即不见佛。不求法。即不闻法。既无佛法。唯是四浊。聚在一时。成一劫浊也。五深入下二句。示见浊相。邪见是苦因。而此苦因。必招苦东。计此邪见苦因。还欲舍此苦果。故曰以苦欲舍苦也。

    △二出意。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所以如来本意。欲直说一乘。但为此五浊众生。机宜不契。故如来以大悲心。而先说方便也。故曰为是(云云)。

    △二颂开权显实二。初我始去。十七行半开权。次舍利弗当知去。六行显实。初又二。初六行半隐实。次十一行施权。初又二。初四行半。大乘拟宜。次二行无机息化。初又二。初三七思惟。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我始等者。若论如来。久远所证。本中之本。焉有于始。良繇如来自既久证。还以大悲。怀念众生。欲令同证如来之所证。故垂于本中之迹。及以迹中之迹。不妨于无始而言始也。言我始者。即今日释迦。一代施化。最初坐道场时也。然有大小。二时不同。如来本一。由机不同。故有大小。若见千丈舍那身。于七宝座。说修多罗。此即大始。若见丈六劣应身。于生草座。说四阿含。此即小始。今言始者。乃大始也。坐道场。而观树经行者。既坐于道场已。则当说法度生。若欲说法。必先鉴机。故内心思惟筹量。而观树经行也。既坐树下成道。故观机还观其树。既依其地成道。故观机还经行其地。此无他如古所谓。报树地之恩也。所得智慧者。即佛之知见也。不可心思言议。故微妙。非九界三乘所及。故第一也。云何而可度者。正是思惟之谓。非是弃绝之词。正欲度之。乃不胜踌躇耳。意谓不知如何方法。能令众生钝根者得利。乃至痴盲者得明。而得开佛之知见也。

    △二诸天请转。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诸天请转者。既知如来思惟观机。必当说法。故请如来转大法轮。而利济也。

    △二无机息化。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此谓众生不契大化也。言没苦者。即是钝根众生。著于五欲之乐。而为无明之所盲瞽。故曰没在苦也。此众生。必不能信一佛乘法。不信必谤。谤必堕苦。言我宁不说法者。如来说法。本欲众生得乐。今乃不唯无乐。而反坠苦。不若不说矣。故云我宁不说法等也。

    △二施权二。初念同诸佛。二随顺施小。初二。初释迦正念。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寻念者。寻即随也。谓息大化之时。随即念同诸佛。亦应先施于小。故曰寻念(云云)。

    △二诸佛慰喻二。初叹同。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言善哉等者。若直说一乘。则不得名善。若但说三乘。则不名第一。今先说三乘。次说一乘。还会三乘。同入一乘。故言善哉释迦第一导师也。

    △二出意。

    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二随顺施小三。初随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圣师子者。十方佛是圣中圣。人中师子也。深净微妙者。以十方佛。证三德为深。断五住为净。非九界所知为微。不违实相为妙。所以能慰释迦。先开权。后显实。今欲赞其能说之人。不赞其所说之音也。南无者。此云皈命。亦云救我。亦云敬从。此中唯敬从之义耳。

    △二施小。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诸法寂灭等者。此法已寂。不复更寂。已灭不复更灭。此真空之相也。尚不可以心思。那可得以语议。故曰诸法(云云)。然有因缘。亦可得说。所以假方便。而为五人。说小乘涅槃也。故曰以方便(云云)。言便有涅槃音者。即是如来说四谛法竟。问陈如云。汝知否。陈如云。我已知。汝解否。我已解。故言便有涅槃音也。险如但得初果。此是分证涅槃也。

    △三释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疑如文句释。言久远者。盖昔日十六王子。覆讲法华。结缘已后。退大取小。及乎中间相值。一一调停。至于今日。王城开显。一闻得悟。按彼可见。不尔说。何为久远也。

    △二显实二。初明大乘机发。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佛子等者。非指菩萨为佛子。乃指二乘人。一经开显。即能承绍如来大乘家业。故称佛子也。

    △二明如来演说四。初作念。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如来所以出。出之一字。有二义。一是如来出现世间之出。二是如来从三昧起。出定之出也。如来出世出定。所以唯欲说佛知见。今乃正当可说之时。故云如来所以出。所以出者。即出之所以也。

    △二拣机。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钝根等者。钝根故智小。著相故憍慢。如斯之人。那堪信受。盖即指五千退座者也。故前云是小智已出。及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三正说。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喜无畏者。喜者喜此在会之众。无复枝叶。唯有贞实。无畏者。若小智在座。闻必不信。不信生谤。生谤堕苦。则我有畏。今既退去。故无畏也。舍方便者。即是废权也。

    △四结益。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疑网除者。谓如来入定放光。现种种瑞。菩萨亦皆有疑。不知是何因缘。如堕于网而不能出。今开三显一之说。疑既释。如除网一般。故云疑网除也。菩萨既其疑除。则亦当作佛。罗汉既其作佛。则亦除疑网。文互显耳。又菩萨言其疑网除。举其能断权疑。罗汉言其当作佛。举其能生实信也。

    △三颂叹法希有二。初颂如是法妙。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如三世等者。初则为实施权。次乃开权显实。后则废权立实。此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设化之仪则法式。故曰如三世(云云)。无分别法者。以法体是妙。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故言无分别法也。

    △二颂时乃说之三。初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总明四难。初二句。明佛出世难。并值佛亦难。所谓诸佛出世。我沉论。我出世时。佛灭度。故值佛是难也。次正使下二句。明说妙法难。如今释迦虽出于世。而四十年来。或兼或但或对或带。逗留四十余年。至于今日。犹然三请三止。才为之说。岂不难乎。次无量下二句。明闻妙法难。法音历耳。无论迷解。总名闻法。如五千人。如来正当许说。而乃礼佛退去。故闻是妙法亦复难也。次能听下二句。明听妙法难。闻已信解。而能受持。名之为听。如今世尊长行重颂。一一广明五佛开显。此但得上根信解。而中下犹迷。故能听是法者亦复难也。虽云闻听皆难。闻不及听。听则深于闻也。

    △二喻。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时乃出者。谓是其时。方乃应时。而得出也。故云时时乃一出。此一行偈义。总喻上之四难(云云)。

    △三合。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合颂此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本怀。是故闻之。而发言称赞。则是以法供养一切佛矣。言过于优昙华者。优昙三千年一现。则定限有于时分。若闻法能赞之人。则不定其时分。而必有者。故言过也。又闻法。是合上第三闻法难。欢喜赞。是合上第四听法难。闻听难。过于优昙。值佛说法。其难亦然。举后摄前。故但言后二难也。

    △四颂劝信不虚三。初颂正劝。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此颂文有二番。初明能说之人是法王。法王所说。自当信也。次明所说之法是秘要。秘要之法。亦当信也。言秘要者。四十年来。曾未显说。故言秘。诸佛出世本怀。唯此一事。故言要也。

    △二颂敦逼。

    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此颂文有三番。初一行。明现在着欲之人。不当为说也。次一行。明未来恶人。亦不当为说也。后一行。明若现若未。有惭愧者。当为广说。此三番。重重敦逼令信。则知着欲及恶人。自不为说。今既为说。正如来之深心。岂可不生信乎。如若不信。何异于着欲及恶人乎。所以警?而敦逼也。惭愧清净者。若上慢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乃是无惭愧。与不清净者。若非是上慢。即名有惭愧清净也。

    △三颂结显。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初一行半结开权。二一行半结显实。诸佛法如是者。谓法尔先施权也。其不习学者二句。谓其不能了权。乃为实而施也。盖深体权实相即者。为习学耳。次汝等下结显实。谓汝等既知诸佛随宜所说。皆为一实。则无复疑三乘之权。不即一乘之实也。若疑三不即一。则二乘不知自当作佛矣。今既了知全三即一。则自知作佛。而当生大欢喜也。释方便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一之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